红细胞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红细胞计数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血常规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血常规(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
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采集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
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
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
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
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
激光采血一般无痛。
适合婴幼儿采血。
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规查什么1、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
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3、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4、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宝宝发烧血常规查什么1、通过血红蛋白,来看宝宝是否存在贫血;2、通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来大致区分是否感染,是什么感染;3、通过血小板,来看宝宝的凝血功能。
4、通过c反应蛋白(crp),来看宝宝的体内有无感染等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EPO研究进展
红细胞生成素研究新进展天津南开大学医学院医用生化与老年医学教研室戴毅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约34kD。
血浆中存在的EPO由165个氨基酸组成,糖基化程度很高,糖基成分主要是唾液酸。
根据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同,天然存在的EPO分为两种类型,α型含34%的碳水化合物,β型含26%的碳水化合物。
两种类型在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及临床应用效果上均相同。
人类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22区。
1985年其cDNA被成功克隆,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始大批量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广泛用于临床。
传统认识中,EPO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最终成熟的内分泌激素。
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胚胎早期,EPO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
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进展,对于EPO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1.EPO对红细胞容量的精细调节EPO作为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容量的主要激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如:EPO产生的机理;EPO作用于造血细胞前体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等。
1.1 EPO的产生EPO的生成与机体供氧状况的关系虽早已证实,二者间的作用机理却不清楚,最近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当机体缺氧时,肾小管间质细胞周围的氧分压随之下降,影响到胞浆中的一还原状态,最终造成EPO表达增多。
Fandrey等用于细胞癌HepG2进行体外实验时发现:缺氧环境或在培养基中加入氯化钴(CoCl2)、去铁胺(DSF)及其还原性物质,如NADPH时,胞浆内H2O2的含量随之下降,并造成EPO 表达增多。
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外源性H2O2,则使EPO生成减少。
因而推论H2O2是EPO生成调节过程中的胞内信号分子。
当胞内存在高水平的时H2O2,EPO的表达处于抑制状态;反之,当H2O2浓度降低时,抑制解除,而使EPO表达增强。
小鼠_单细胞_红细胞基因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够对单个红细胞细胞进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其基因组中的差异和功能。
这种单细胞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精确的信息,有助于揭示红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进行概述和解释。
首先,我们将介绍什么是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包括其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相关概念。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单细胞测序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最后,我们将总结已知的重要发现与突破,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可能取得的进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进展。
通过全面概述研究的概念、方法和重要发现,我们旨在提高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红细胞基因在生命中的作用以及单细胞分析在红细胞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相关挑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这就是“1. 引言”部分内容,请移步下一个问题获取“2. 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的概述”的详细清晰撰写。
2. 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的概述:2.1 什么是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研究是指通过现代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对小鼠体内的红细胞进行单个细胞水平的基因分析和研究。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通过研究小鼠单个红细胞的基因组信息,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红细胞发育、功能及其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联。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在小鼠单细胞红细胞基因研究中,科学家使用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获取大量的生物信息数据。
通过将RNA或DNA分离提取出来并进行测序,可以得到每个单个红细胞所含有的具体基因组成。
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和解读,从而揭示出不同红细胞之间差异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途径。
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
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核心提示:红细胞沉降率(下称血沉)是指红细胞(RBC)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距离(mm/h),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检验项目。
随着血沉自动化仪器的不断出现,手工法逐渐被自动化方法所取代。
目前,血沉测定的仪器和方法较多,给结果的可比性造成一定难度。
本文就血沉测定的有关问题红细胞沉降率(下称血沉)是指红细胞(RBC)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距离(mm/h),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检验项目。
随着血沉自动化仪器的不断出现,手工法逐渐被自动化方法所取代。
目前,血沉测定的仪器和方法较多,给结果的可比性造成一定难度。
本文就血沉测定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抗凝剂的使用几乎所有的血沉测定方法都要使用抗凝剂。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魏氏法(Westergren) ,使用109m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
其他还有使用肝素、EDTA-K3、EDTA-K2 、EDTA-Na2作抗凝剂的报道。
有作者认为因使用肝素抗凝和使用枸橼酸钠抗凝不同,所测结果差异显著,肝素抗凝使血沉明显增快,原因是使用的抗凝剂不同以及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不同,其两种抗凝剂所测血沉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研究认为,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所测血沉能够反映血沉真实结果。
一般认为枸橼酸钠抗凝和使用EDTA 抗凝测血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只有方法学的差异,故ICSH 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也推荐改良魏氏法,使用EDTA 抗凝测血沉。
但EDTA-K3引起细胞内水向细胞外转移, 细胞皱缩效应明显高于EDTA-K2和EDTA-Na2,除可造成红细胞比容( Hct)的差异外,也可能造成血沉测定结果的差异。
2.魏氏法与自动测定法血沉的测定在临床医学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Westergren和Fehrams等在Hewson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创立了以沉降距离报道血沉结果的魏氏法。
至今血沉测定方法主要有魏氏法、斜管法、快速法、微量法和血沉仪自动测定法等。
血液保存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参数变化
血液保存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参数变化邓梅英;宁芳;蒋利星【摘要】目的观察血液在不同保存时间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含量的变化.方法取2008年5月~2009年2月264份库存红细胞悬液的血标本,分别于6个时间段(4℃贮存0、7、14、21、28、35 d)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比值.结果血液在保存7、14、21 d,其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比值变化并不明显;而血液在保存了28、35 d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比值与前三组结果比较明显的下降.Hb、RBC 、HCT三项检测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在体外保存过程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比值随着血液保存的时间延长而减少和降低,尤其是贮存后期的血液.对于急性失血患者、慢性贫血患者和造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输血,应给予保存期较短的血液输注,以提高输血的治疗效果.%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hemoglobin, the count of erythrocytes and hematocrit of banked blood conversed in different durations. Methods 264 specimens of banked erythrocytic suspension collected from May 2008 to February 2009 were take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emoglobin, the count of erythrocytes and hematocrit of the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after grouping and conserving in six different durations (0 day, 7 days, 14 days, 21 days, 28 days and 35 days) under the same temperature (4 celsius degree). Results The changes in specimens which were conserved in 7th day, 14th day and 21th day durations were indistinct. Comparing with the former groups, the mentioned indexes in the latter 2 groups evidently showed a decrease or adecline after 28 and 35 days' conservation. Those indexes were certified by t-test, showing that the consequence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erving blood in vitro, the concentration of hemoglobin, the count of erythrocytes and hematocrit of banked blood decreases or declines, especially those collected in the earlier time, as the time of conservation exten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lood transfusi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hemorrhage, chronic anemia or hematopoietic disorder should be treated with recently banked bloo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09)018【总页数】2页(P110-111)【关键词】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安全输血【作者】邓梅英;宁芳;蒋利星【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广西桂林541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心血站,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临床上有80%以上的输血患者需要补充的是红细胞而非全血。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网织红细胞检测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控制Ret计数CV≤15%需镜检的RBC数目
Ret(%)
计数Miller窥盘小方 相当于缩视野法计数
格RBC
RBC数目
1-2
444
4000
3-5
222
2000
>6
111
1000
1.手工法
国内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设计 了几种改良的Ret计数窥盘。张时 民 等 设 计 了 一 种 双 环 式 结 构 的 Ret 计数窥盘,该盘的特点是小圆环和 大 圆 环 面 积 之 比 为 1 : 10 , 小 圆 环 为计数红细胞数量,大圆环为计数 Ret数量。其圆形结构更加适合于 人们观察和计数显微镜下细胞数量 的习惯,而且此比例更加易于计算 红细胞和Ret的比值。
概述
网 织 红 细 胞 (reticulocyte , Ret) 是 介 于 晚 幼 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 于成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有核红细胞刚刚失 去核的阶段,仍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浆内尚 残留有嗜碱性RNA,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 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在包体内可见 蓝色点状或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3.网织红细胞成熟度(IRF)的应用
IRF为不成熟的Ret与总Ret的比值,健康者平均值为,参考 范围~,IRF越大表示不成熟的Ret的数量越多。这种幼稚Ret水 平的改变一般比患者HGB、血小板、白细胞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出 现更早。IRF和HFR的增高在很多白血病患者化疗中是与粒细胞 反应一致的指标和骨髓移植后恢复的第一信号 。IRF与Ret#和 RPI呈一弱的、显著的正相关:IRF增加(≥0.23),一般伴有Ret# 增 加 , 提 示 患 者 对 于 贫 血 有 足 够 的 红 系 反 应 ; 若 IRF< , 且 RPI≤2,则说明红系造血活性下降,则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居多; Ret#正常或略低,RPI≤2,但,见于急性感染、镰状细胞性贫血 危象、妊娠和MDS等状况。IRF是评价贫血红系增生活性的一项 新的有用的指标,IRF结合Ret#和RPI可以为进一步阐明贫血分 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新进展-sTfR
血清铁( serum iron, SI)
生 化
总铁结合力( total iron blinding capacity, TIBC)
转铁蛋白饱和度( saturation rate of transferring, TS)
红细胞原卟啉(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 EP )
骨髓象
不同阶段铁状态的 实验室检查特点
铁状态的不同阶段
超载 正常 衰竭
铁缺乏
血清铁蛋白
N
转铁蛋白饱和
N
N
红细胞原卟啉
NN
N
红细胞平均容积
N
N
N
N
血红蛋白
NN
N
N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检测难点
• 有很多患者处于亚临床状态应及早检出,
及时补铁以避免缺铁的危害
• 应有确切的指标判定是否需要补铁或继续
补铁(过度补铁于身体有害)
sTfR的临床意义(一) ——早期组织铁缺乏的可靠指标
传统的检查方法中,没有一项可单独作为仅有 早期组织缺铁的可靠检测指标
1990年,Skikne 等,放血试验 sTfR 是早期组织铁缺乏的可靠指标, 完全可用
来评估人群中的铁状况。
惟一能对IDE 做出诊断的敏感指标,可反应造 血组织早期缺铁,及时补铁以免病情进展。
III期=IDA: Hb<正常, MCV、MCH、
MCHC均<正常;sTfR增高,贫血症状明显
缺铁与实验室指标变化
缺铁性红细胞生 成期(IDE)的界 限
铁正常 I期 贮存铁耗尽 贮存铁
转运铁(铁转运到铁复合物 中)
功能铁复合物 ( 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摘要:目的:比对三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并接受血小板以及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55例,采用传统凝血项、血弹力图以及Sonoclot检测。
结果:参数R、ACT、PT、APTT、INR等等反映出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参数MA、TP、PLT等反映出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三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因而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需要综合三类方法的优势合理进行判断,保障患者输血治疗进程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凝血功能;临床输血;检测在医学临床研究中显示,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是整个输血治疗中所用到的主要的血液输注成分,血液制品的价格较为昂贵,且来源也相对较为紧缺,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这一现象,除此之外,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进程[1]。
而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指出,要想有效降低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就需要展开凝血功能的评估工作。
由此可见,对凝血功能的评估工作极为重要,为有效推进患者的治疗进展,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命安全,以下我院对三种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做研究: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患者55例,为顺利推进研究进展,需要医护人员做好对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核对工作,确保全体患者均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能够正常参与到研究中来[2]。
经过调查显示,男性患者有33例,均龄在(73.24±13.52)岁,女性患者22例,均龄为(72.13±12.71)岁,患有肺部感染、冠心病、胃癌等等疾病,在年龄、生命体征、病症程度方面均不存在重大差异,P>0.05,对最终的研究结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正式展开研究之前,医护人员需为患者讲述本次研究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事宜,在研究中积极配合。
网织红细胞检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17年12月第43卷第6期现代临床医学JOURNAL OF MODERNCLINICAL MEDICINEDec. 2017Vol.43 No. 6•综 "•网织红细胞检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徐鹏(绵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绵阳621000)【摘要】网织红细胞是尚未成熟的红细胞,是骨髓造血系统的重要参数,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网织红细胞检测技术进展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在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化疗、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病毒感染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446. 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1851/j. issn. 1673-1557. 2017. 06. 001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51. 1688. R. 20171121.1631.002. html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尚未成熟的红细 胞,骨髓中晚幼红细胞脱核时其胞质中血红蛋白合成 量仅占90%,其残存的核糖体(主要含RNA)经煌焦油 蓝等碱性染料染色时被染成深染的网状结构,故称网 织红细胞[1]。
Ret是骨髓造血系统的重要参数,在疾 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就R e t的检测技术进展和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1网织红细胞检测进展1.1手工计数法早期手工计数Ret分为玻片法和 试管法。
因玻片计数法易受血液中水分挥发、染色时 间等较多因素的影响,已被试管法取代[2]。
试管法是 手工计数R et的参考方法,易掌握且重复性较好。
采 用煌焦油蓝染液2滴于小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末梢血 或EDTA-IT抗凝静脉血混勻,放置室温10 ~ 15 m in 染色,然后混勻推片并对细胞分布均勻的体尾交界处 用油 数。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利用红细胞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某些红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尝试利用这些红细胞来制备新型药物,用于 肿瘤治疗。
研究新型红细胞免疫检测方法
目前红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尚不十分敏感和特异,需要研究新型红细胞免疫检测方法,以便 更准确地评估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
2023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 用研究新进展
目录
• 引言 • 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 红细胞免疫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 红细胞免疫在肿瘤中的变化及意义 • 红细胞免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红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免疫监视和调节作用, 其异常表达和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红细胞免疫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对于揭示 红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红细胞在疾病发生发 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经典免疫学方法 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红细胞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更深 入和准确的方法。
红细胞免疫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红细胞免疫黏附、 红细胞免疫调节、红细胞与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关系等方 面,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方向。
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揭示红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红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 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研究内容
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红细胞免疫学 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述,同时探讨红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中的 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血液生理之红细胞PPT课件
02
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造血器官及造血过程
1 2
造血器官
骨髓、脾脏、淋巴结等
造血过程 多能造血干细胞 → 定向祖细胞 → 前体细胞 → 成熟红细胞
3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 骨髓基质细胞提供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在微 环境中增殖分化为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原料及影响因素
原料
铁、叶酸、维生素B12等
铁缺乏
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骨髓微环境对红细胞生成影响
骨髓基质细胞
提供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干细 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因子
如IL-3、GM-CSF等,促进红细胞 生成和分化
骨髓微环境的改变
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征等,可影响红细胞生成和质量
03
红细胞生理功能与 代谢
氧气运输和二氧化碳排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血红蛋白(Hb),其主要功能是结合、运输氧气。在肺部,Hb 与吸入的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04
红细胞异常与疾病 关系
贫血类型及其原因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 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体 内铁储存不足,影响血
红蛋白合成。
巨幼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DNA合成障 碍,红细胞体积增大。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 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
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的活跃程度, 对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实验诊断在贫血等疾病中应用价值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血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对贫血进行准 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最新进展概述
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最新进展概述血型系统新抗原概述“血型”这个术语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红细胞(RBC)表面抗原的组合。
抗原是不同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特定位点,它们构成了红细胞膜的一部分,免疫系统可以与之相互作用。
这些蛋白质有许多功能,如:膜转运蛋白(Diego, Kidd),受体和粘附分子(Duffy, Lutheran),补体调节蛋白(Cromer, Knops),酶(Yt, Kell, Dombrock),结构成分(Diego, Gerbich)或多糖包被成分(MNS)。
抗原是由抗体定义的,这些抗体要么是由于遇到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抗原而“自然”发生的,要么是在接触他人的红细胞后,主动免疫非自体红细胞抗原而形成的。
红细胞表面抗原的遗传变异决定了一个人的血型。
血型系统被正式定义为由单一基因控制的一种或多种抗原系统,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相连的同源基因组成的复合物。
每个血型系统在基因上都与其他血型系统分离。
为了识别血型系统及其抗原,必须确定潜在的遗传变异,测序并确认其影响表型。
2022年9月30日,国际输血协会(ISBT)红细胞免疫遗传学和血型术语工作组(ISBT WP)公布了最新的血型系统抗原数目和列表,其中涉及了Lutheran、Kell、Yt、LW、GLOB、RHAG共6个血型系统抗原的变动,其中Lutheran系统减掉1个抗原Lu11(011号),Kell系统确认1个新抗原KHIZ(040号),Yt系统确认1个新抗原YTGT(006号),LW系统增加1个新抗原LWEM(008号),GLOB系统新增1个抗原EXTB(005号),RHAG系统确认1个新抗原SHER(006号)。
血型集合和血型系列(700/901系列)抗原不变。
ISBT保存了所有目前公认的血型系统的官方记录,目前有43个公认的血型系统,其中共包含349个红细胞抗原(截至2022年9月30日),这43个系统是由48个基因所决定的。
红细胞kidd血型抗原研究现状及进展
文章编号:l〇〇7_4287(2020)02 —0340 —04红细胞Kidd血型抗原研究现状及进展孙长杰\王晓宁\卢伟伟s李树中2,李凌波>,刘冰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吉林长春130021;2.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江苏昆山215300;3•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102)K idd血型抗原也称为J K抗原,基因位点在18 号染色体,其编码基因为JK(SLC14A1,溶质运载蛋 白家族14成员1),有11个外显子,编码翻译产物是K idd糖蛋白,或称尿素转运蛋白(UT-B),蛋白由 389个氨基酸组成⑴。
J K抗原糖蛋白是UT-B,是 尿素运转的重要通道。
UT-B参与肾单位的尿液浓 缩和平衡,具有对尿素的代谢排出体外作用。
在基 因突变后的表达为■I K(a-b-)表型时,导致J K抗原 糖蛋白无UT-B功能,使肾重吸收功能和尿素排出 功能障碍,造成尿毒症。
〗K(a-b-)表型红细胞,可耐 受2M尿素溶液30分钟不被破坏。
抗抗体能引起严重和致命的速发型溶血反应,也能引发迟发 型溶血反应,会导致少尿、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2\本篇综述主要探讨J K血型抗原近几年来在基因、分子生物学、血液免疫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 展。
1Kidd血型抗原及基因K idd血型抗原名称取自先证者美国人kid d女 士,1951年A llen在一名叫K id d的美国妇女血浆中发现了抗-_JKa,这位孕妇在分娩第6个孩子时发 生了溶血病,从而发现了 J K抗原™。
1953年Plaut 在一位输血后发生了溶血的病人血浆中发现了 JKb 抗体,1959年在一位JK(a-b-)病人血样中确认了第 3个K id d系统抗原JK3[1]。
1982年H eaton等人发 现了 J K(a-b-)红细胞具有抵抗2M尿素溶解的能力,揭示了 K idd糖蛋白的尿素转运功能目前,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该系统有3个抗原,确认 抗原的系统名为J K,系统编号是009(h ttp:// )。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红细胞通过携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红细胞还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性,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生物标志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红细胞、肿瘤免疫、作用、地位、治疗、意义、微环境、重要性、研究进展、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免疫系统在抗肿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红细胞作为血液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之一,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和地位备受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和参与免疫治疗等方式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红细胞作为携氧细胞,参与氧气输送和供应,保证机体各器官正常代谢和功能的维持。
除了这一基本功能外,近年来研究发现红细胞还能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等多种途径影响肿瘤免疫。
深入探讨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揭示肿瘤发生机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影响机制、作用途径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红细胞作为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免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仍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分析其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意义,总结红细胞与肿瘤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红细胞对肿瘤免疫的影响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肿瘤的发展和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免疫功能 包括结合 和运送 循环免 疫复合 物至 吞 噬细胞进行清除, 调控和 增强吞 噬细胞 的吞噬 功能, 识别 存 储和提呈抗原, 调控淋巴 细胞应 答及细 胞因子 的释放 等, 而 最主要的免疫功能 是清除 循环免 疫复合 物。检测红 细胞 免 疫功能的方法较多, 多种检测方法的结合则更能客观地 反应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 1! CR1受体的定量测 定 2 1. 1! 酶联免疫法 ! 2000年, 王海滨等 [ 11] 在国外学者 研究 的基础上建立了 红细 胞 CR1 分子 定量 方法, 其 原理 是采 用 鼠抗人 CR1单抗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 IgG 二抗, 最终 测定反应孔吸光度值 来反应 CR1受体 的数量。此 方法有 较 好的敏感性和重复性 , 适合在临床进行常规检查。 2 1. 2! 流式细胞仪法 ! 这也是目 前科研中最常用的 1 种技 术。以高能量激光照 射高速流 动状态 下被荧 光色素 染色 的 单细胞或微粒, 测量其产 生的散 射光和 发射荧 光的强 度, 从 而对细胞 (或微粒 ) 的物理、生理、生化、免 疫、遗传、分子 生 物学性状及功能状态 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技术, 具 有快 速、灵敏、准确、特 异 和同 时进 行 多参 数检 测 等优 点。 C raig 等 [ 12]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 C3b补体调理的免疫复合 物结 合于红细胞非 CR 1受 体位点 后, 免疫 复合 物的 转移 和吞 噬 情况以及与 CR 1受体的作用关系。对 CR 1受体抗体的 荧光 标记方法有通过荧光 标记单克隆 CR1 抗体的直标 法和通 过 单克隆 CR 1抗体 (一抗 )、荧光 标记抗 人 IgG (二 抗 ) 的间 接 法。通过流式细胞仪 计算红细 胞的平 均荧光 强度来 反应 红 细胞 CR 1数目。 2 1. 3! 基因组密 度多 态性测 定方 法 ! S rivastava等 [ 13] 应 用 PCR RFLP技术分 析 CR 1A ( 3650) G R sal基因 多态性在 北印 度人群胆囊癌的遗 传易感 性中所 发挥的 重要作 用。红细 胞 CR1密度高低的表达是由 CR 1基因组内 含子 H ind∃ 酶 切多 态性所决定的 [ 14] 。通过 DNA 提取, PCR 扩 增, 限制 性片 段 长度多态性酶切分析 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 可将 红细胞 CR 1 基因多态性分为 3种: 高、中、低表达型。这种分析方法 对从 基因水平分析 CR 1在 不同年 龄、性别 及病 理状 况下 的表 达 ( 特别是肿瘤的相 关性 ) 具有 重要 意义, 并 有助 于研 究红 细 胞 CR 1基 因 组 表 达 的 家 系 调 查 与 肿 瘤 发 病 易 感 性 的 关 系 [ 15] 。此技术的应用还可用于分析各种形式的 CR 1受体多 态性: 已知分子量的多态性, 红细胞表达 水平、密度多态 性和 K nops( KN ) 多 态 性。 G andhi 等 [ 16] 采 用 此 方 法 研 究 了 CR1K nops多态性在印度人口疟疾 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 2 2! CR1受体调节红细 胞免疫粘附活性 2 2. 1! 红细胞 C3受体花环和免疫 复合物 ( IC )花 环试验 方
法 ! 红细胞 C3受体 花环试验 是依据 RBC 膜 上 C3b受 体可 与 C3b致敏酵母多糖粘附, 并形成花环的原 理, 而 RBC 免疫 复合物花环试验则依 据 RBC 膜粘 附 IC 中 C3b 分子可 与酵 母多糖粘附形成花环的 机理。此 2 种方法 相结 合主要 作为 RBC 免疫粘附功能 的指标。 2 项都低 下则 判为原 发性 红细 胞免疫功能低下, 为 RBC 膜 C3b受 体受到破坏和影响所 致; 如果 RBC C3b受体花 环降 低, 而 RBC IC 花环 率高, 为 继发 性红细胞免疫功 能低 下, 是 C IC 增加, RBC 粘 附 IC 过 多引 起; 若这 2项指标都上 升, 为 红细胞 天然免 疫功 能亢进 与紊 乱 [ 17] 。
通信作者: 汪德清 ( 1962 2 ) , 男, 博士, 主任 医师, 硕士 研究生 导 师, 主要 从 事 临 床 输 血 与 血 液 成 分 代 谢 动 力 学 研 究, 电 话: 010 66936508, Em ai:l deqingw@ vip. sina. com
的红细胞。 2, 3 DPG 含量 的测 定也是 许多 研究 者用以 评价 红细胞携氧能力的 指标 之 一。 1995年, 顾 光煜 等 [ 6] 在 国内 建立了 2, 3 D PG 的比色测定法。 其原理是 2, 3 D PG 被磷酸 甘油酸变位酶 ( PGM ) 水解 为 3 磷酸甘油 酸 ( 3 PGA ) 和无机 磷。用终点比色法测定反应体系中无机磷的生成量, 计算出 2, 3 DPG 的含量。此法最终采用测无机磷的 钼酸铵法, 影响 无机磷测定的因素均影 响本试 验。酶联免 疫法 主要通 过双 抗体夹心法来检测 2, 3 DPG 含量。用 纯化的 抗体包 被微孔 板, 制成固相载体, 向包被有 2, 3 D PG 抗体的 微孔中 依次加 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 的 2, 3 DPG 抗体、HRP 标 记的亲 和素, 经过彻底洗 涤后用 底物 TM B 显色。 用酶 标仪测 定吸 光度值, 计算标本浓度。这种方法能更加直接地检测 出标本 中的 2, 3 D PG, 灵敏度 和准 确度都 相对 较高, 但 检测成 本较 高, 不适合于临床常规检测。 1 3! 新型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技术和显微生物医 学图像 分析 技术 ( fast m ulti channe l m icro spec trophotom eter and im ag e ana lysis techniques, FM IA ) ! 此技术建立在 1种特别定制 的倒置显微镜上 ( 5个 成像光 路输出 端口 )。光 路设计 中利 用显微镜侧面输出端口作为显微数字图像成像端口, 利用前 输出端口作为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检测光路的输入端口, 检测 时使用光路切换装置, 可选择 单条成 像光路 输出, 或几 条光 路相结合同时输 出, 即 可实 现几 种分 析手 段的 同步 联 合检 测。阮萍等 [ 7] 应用此技术对单个活态血红细胞形态结构、弯 曲弹性模量、剪切弹性模量和血红 蛋白吸光度进行联合动态 连续测量。实现了在不同 pH 条件下, 对 RBC 结构和携氧功 能状态发生相应变化的 联合动态 监测。姚 成灿等 [ 8] 也通过 多道分光光度技术测定 了不同环 境温度 下单个 活态红 细胞 内血红蛋白吸收光谱的变化, 得出 人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与温 度密切相关。这种方法从 单个细 胞水平对 红细 胞携氧 功能 进行了研究, 为更准确、全 面评价 红细胞携 氧功 能提供 了方 法依据。 1 4! 激光镊子和显微拉曼光谱相结合的激光镊子拉 曼光谱 ( L ase r tw eeze rs R am an spec tro scopy, LTRS) 技 术 ! 拉 曼 光谱 是 1种反映物质结构的分子振动光谱, 可用于血红蛋 白分子 构象变化研究。该技术可分析单个功能细胞, 并实时 记录由 于环境变化引起的细胞构象变化。激光镊子拉曼光谱系 统, 由二极管激光器、干涉滤波片、反射镜、透镜 、陷波滤波器、双 色镜、针孔、光源、摄像机、偏 振片 组成, 波长 为 780 nm 的激 光经过一系列的反射镜、透镜及干 涉陷波滤波片等到达倒置
648
综! 述
中国输血杂志 2010年 8月第 23 卷第 8期 C h in J B lood Transfusion A ug, 2010, V o.l 23, N o. 8
红细胞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周武 ! 汪德清 (解放军总医 院 输血科 ! 全军临床输血中心, 北京 100853 )
! ! 关键词: 红细胞功能; 检测方 法; 评价指标 ! ! 中图分类号: R 331 1+ 4! R457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4 549X ( 2010) 08 0648 03
中国输血杂志 2010年 8月第 23 卷第 8期 C h in J B lood Transfusion A ug, 2010, V o.l 23, N o. 8
6 49
显微镜, 并聚焦 进入 溶液 样品 槽。激 光俘 获 并激 发 单个 细 胞, 产生 的 拉 曼 散 射 沿 着 原 光 路 进 入 光 谱 仪 进 行 检 测。 R am ser等 [ 9] 利用 LTRS系统与微流控技 术相结合, 监测 单个 红细胞的氧 循 环过 程和 光 化学 反应。 D eLuea等 [ 10] 利用 双 光镊拉曼技术研究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的功能状态。 LTRS 技 术不仅可以模拟功能 红细胞的输氧过程, 而且有望应用 于血 液疾病的诊断和病理 研究。
红细胞是血液中 数目最多的 1类细 胞, 其主要功能 是运 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保障 人体组 织和器 官的正 常供氧, 其 次 是免疫功能。本文着 重总结目 前检测 红细胞 携氧功 能和 清 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功 能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红细胞携氧功能的检测方法
1 1! 血气分析 仪方法 ! 血 气分析 仪主要 由电 极、管 路及 电 路系统组成。待测标本在管路系统的抽 吸下, 进入测量 毛细 管中, 开口于毛细管管壁上的 pH、pH 参比、PO2 和 PCO 2 4支 电极共同组成对 血液中 pH、PCO2 和 PO2 的检 测系统, 并 将 感测信号转换成各自 的电信号, 经放大转换后传输至计 算机 并进行统计。随着血气分析仪功能的不 断提高, 还具备 了多 种全血检 测 项 目, 通 过 这 些 检 测 项 目 可 计 算 出 SO2 等 指 标 [ 1] 。应用血气分析仪检 测红细 胞携氧 功能的主 要评价 指 标包括 P50、T50、有效携氧量。其中 T50和 有效携氧 量是较 新 的评价 指标。 1)氧解 离动力学参 数 T50检测: 根据血红 蛋白 在高氧分压下与氧 结合, 低氧分 压下与 氧解离 的特性, 在 标 准大气压、正常生理条件 下, 通 过人为 改变血 样的环 境氧 分 压, 监测 标本的 血氧饱 和度与 氧分压随 时间变 化的携 氧 释 氧动力学曲线, 反应红细胞吸收 和释放 O2 的过 程 [ 2]。 2) 有 效携氧量检 测: H am asak i等 [ 3] 通过 计算 有效 携氧 量 的方 法 来评价红细胞携氧 能力的 改变。将标 本红细 胞配制 成一 定 体积的红细胞 悬液, 在标 准大 气压, 37 ∀ 条 件下, 向 悬液 中 通入混合气体, 同时检测溶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待氧分 压达 到并稳定在肺部动脉 血氧分压时, 测定溶液中血红蛋白 的氧 饱和度, 记为 S1。再改变通入气体 的氧分压, 测定 红细胞 悬 液在组织氧分压或肺部 静脉血 氧分压 [ 4] 时血红蛋 白的氧 饱 和度, 记为 S2, 红 细胞的有效携氧量 = 20 # ( S1- S2)。 1 2! 比色法和 酶联免疫法 ! 此 2种方法主要用于 2, 3 二磷 酸甘油酸 ( 2, 3 DPG ) 的检 测。 2, 3 DPG 是 红细 胞糖 酵解 途 径的侧枝循环 2, 3 二磷酸甘油旁路的 中间产物, 是反 映 R BC携氧能 力最 重 要的 指标 [ 5]。 2, 3 二磷 酸 甘油 酸 ( 2, 3 D PG )能特异性地与血红 蛋白 (H b)结合, 降低 血红蛋白 的氧 亲和力, 从而调 节血 红蛋 白氧 的释 放。红 细胞 2, 3 D PG 水 平和携氧量的 关系 为 Y = 0 34X + 3 5, 其中 Y 是 携氧 量, X 是 2, 3 DPG 水平 [ 2] , 调 节 2, 3 DPG 水 平可 能获 得高 携氧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