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捷诺维)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捷诺维药品名称】商品名:捷诺维通用名:磷酸西格列汀片英文名:JANUVIA【捷诺维成份】磷酸西格列汀【捷诺维性状】捷诺维为浅褐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捷诺维规格】100mg【捷诺维适应症】捷诺维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捷诺维用法用量】捷诺维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
捷诺维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捷诺维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超敏反应;肝酶升高;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
【捷诺维禁忌】对捷诺维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参见注意事项,超敏反应和不良反应,上市后经验。
)【捷诺维注意事项】捷诺维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捷诺维可通过肾脏排泄。
由于捷诺维适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规格尚未上市,因此捷诺维不建议使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mL/min)。
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发生低血糖:在捷诺维单药治疗或与已知不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即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接受捷诺维治疗的患者报告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
与其它抗高血糖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情况相似,当捷诺维与已知可导致低血糖的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磺酰脲类药物诱导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参见不良反应)。
因此,为了降低磺酰脲类药物诱导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以考虑减少磺酰脲类药物的剂量。
目前尚未充分研究捷诺维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
超敏反应:捷诺维上市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严重超敏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和剥脱性皮肤损害,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
由于这些反应来自人数不定的人群自发性报告,因此通常不可能可靠地估计这些反应的发生率或确定这些不良反应与药物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些反应发生在使用捷诺维治疗的开始3个月内,有些报告发生在首次服用之后。
捷诺维(JANUVIA)(磷酸西格列汀片)
捷诺维(JANUVIA)(磷酸西格列汀片)【药品名称】商品名称:捷诺维(JANUVIA)通用名称:磷酸西格列汀片英文名称:Sitagliptin Phosphate T ablets【成份】本品主要成分为磷酸西格列汀。
化学名称:7-[(3R)-3-氨基-1-氧-4-(2,4,5-三氟苯基)丁基]-5,6,7,8-四氢-3-(三氟甲基)-1,2,4-三唑酮[4,3-a]吡嗪磷酸盐(1:1)一水合物。
分子式:C16H15F6N5O?H3PO4?H2O 分子量:523.32【适应症】单药治疗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与二甲双胍联用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用法用量】本品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 mg,每日一次。
本品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 ? 50 mL/min,相应的血清肌酐水平大约为男性?1.7 mg/dL和女性? 1.5 mg/dL)服用本品时,不需要调整剂量。
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 ? 30至< 50 mL/min,相应的血清肌酐水平大约为男性> 1.7至? 3.0 mg/dL和女性> 1.5至? 2.5 mg/dL)服用本品时,剂量调整为50 mg,每日一次。
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 < 30 mL/min,相应的血清肌酐水平大约为男性> 3.0 mg/dL和女性> 2.5 mg/dL)或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服用本品时,剂量调整为25 mg,每日一次。
服用本品不需要考虑透析的时间。
由于需要根据患者肾功能调整剂量,因此开始使用本品治疗之前建议对患者肾功能进行评估,之后定期评估。
【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的经验由于临床试验在一系列不同情况下进行,因此某类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法与另一类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直接比较,并且不能反映临床实践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一种全新的口服降糖药——捷诺维[西格列汀]
制肠 促胰 岛激 素的 降解 而提 高 其 水
捷诺维能够 以葡萄糖依赖的方
( 编辑 / 罗春 燕 )
平 ,进 而发挥 降 糖 作用 。胰 高 血糖 式增加胰 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
素样肽 1( P GL 一1】 多种肠促胰 岛 是
激 素 中发 挥胰 岛素促 泌 作 用 的主要
物 质 ,GL 一 可抑 制 D细胞 凋 亡 , P1
过现 有 多种 口服药 物 治疗 和 控制 ,
L I . . mmo/。与加用磺脲 类 病治疗 药物及 方案可 能造 成患者严 重  ̄ 30~35 ] l L 目前 中国仍 有 超过 7 %的患者 无 法 药物相比 ,在二 甲双胍基础上加 用捷 低血糖 的担心。 0
达 到 理想 的血糖 控 制 。 因此 除 了患 诺维至少可 以获得相 同的降糖幅度 。
2 糖 尿 病 新 世界 6
b c 大部分 2 型糖 尿病患者 日常主 要的治 的H A1 降 幅 ,对空 腹血 糖 和餐 后 降糖特性是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
从而免除了人们对现有糖尿 疗 工作 是 控制 血糖 ,然而 ,即使 通 血糖 的降幅分 别可 达 1 ~1 o 与保障, . . mm I 0 9 /
总之 ,捷 诺 维不 仅 具 有改 善 B
者 对 糖尿 病 知识 的 学 习 以及 自我 的 捷诺维对磺脲类失效的患者仍有显著 细胞功能 、控制血糖 的能 力,还有控 管理有待加强 ,药物治疗 的选择也至 的降糖作 用。 关重要 。对于药物 ,我们希望能够安 制体 重 、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 白等作 型糖 尿病 患者 的多种病 增 加体 重 是很 多 口服 糖 尿病 药 用 ,可 以对2
哪 医 药论坛 ・ 新药} 尊 盥会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在最近几年,2型糖尿病,或称T2DM,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数百万人,并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体育活动和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治愈这一疾病。
不过,一系列新的治疗策略正在涌现,它们利用最新的科技进展,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新型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已经显示出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潜力。
这些药物不仅能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血脂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项。
在探索治疗方法的同时,胰岛细胞移植和干细胞治疗也在研究阶段显示出了前景。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替换或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来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尽管它们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未来的应用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智能医疗设备,它们能够帮助患者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
从实时监测血糖的设备到智能胰岛素泵,再到能够监测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可穿戴设备,这些工具都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饮食方面,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饮食等新的饮食模式受到了关注。
这些饮食方法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减轻胰岛素的负担,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通过科学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纤维和健康脂肪的摄入,也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体重。
心理健康在糖尿病康复过程中也不容忽视。
患者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疾病的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疾病观,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中医中药在T2DM治疗中的应用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传统的中医疗法,如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改善器官功能,有助于缓解糖尿病的症状。
T2DM的治疗正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领域,它涉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智能技术、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和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
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
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让您了解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副作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效果、不良反应等信息。
百济新特药房—全国连锁专科药房,医保定点药房,消费者信得过商店,专家指导用药,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说明书如下:【捷诺维药品名称】商品名:捷诺维通用名:磷酸西格列汀片英文名:JANUVIA【捷诺维成份】磷酸西格列汀【捷诺维性状】捷诺维为浅褐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捷诺维规格】100mg【捷诺维适应症】捷诺维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捷诺维用法用量】捷诺维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
捷诺维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捷诺维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超敏反应;肝酶升高;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
【捷诺维禁忌】对捷诺维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参见注意事项,超敏反应和不良反应,上市后经验。
)【捷诺维注意事项】捷诺维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捷诺维可通过肾脏排泄。
由于捷诺维适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规格尚未上市,因此捷诺维不建议使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mL/min)。
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发生低血糖:在捷诺维单药治疗或与已知不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即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接受捷诺维治疗的患者报告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
与其它抗高血糖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情况相似,当捷诺维与已知可导致低血糖的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磺酰脲类药物诱导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参见不良反应)。
因此,为了降低磺酰脲类药物诱导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以考虑减少磺酰脲类药物的剂量。
目前尚未充分研究捷诺维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
超敏反应:捷诺维上市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严重超敏反应。
捷诺维
E G T F I S D Y S I A M D K I H Q D N K K G K Q A L L W N V F D Q W K N I T Q H Y
以绿色显示的氨基酸与胰高血糖素的结构具有同源性。
A
Courtesy of Daniel Drucker, MD.
Hansen et al. Endocrinology 1999;140:5356–5363.
生理GLP-1的降解过程
下丘脑 食物 饱腹感 肌肉 外周葡萄糖 处理
葡萄糖、FFA、蛋白胨
脂肪
肠促胰岛激素 灭活的 GLP-1
L-细胞
胃排空 迷走神经 门静脉GLP-1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分泌 门静脉 循环 系统 循环 胰腺 胃
Courtesy of Daniel Drucker, MD.
Drucker. Diabetes Care. 2003;26:2929.
GLP-1和GIP的合成和分泌
K-细胞 (空肠)
L-细胞 (回肠)
胰高血糖素原 GIP前体
GLP-1 [7-37]
GIP [1-42]
GLP-1 [7-36]
GLP-1/GIP在人体内的作用
肠促胰岛激素 在健康人体内的分泌/代谢/清除
GLP-1 浓度 基础/餐后
生理刺激 分泌形式 生物活性半衰期 5-10 pmol/L/餐后升高 2-3倍 混合餐或个别营养物质 GLP-1 7-37/7-36 2分钟
GIP
0.1 nmol/L/餐后升高25倍 混合餐或个别营养物质 GIP 1-42 7分钟
Creutzfeldt. Diabetologia. 1985;28:565.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突破-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突破-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4年第6期文/马忠民编/邵律胡岳生糖尿病是个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综合症。
几乎现有的糖尿病药物都以控制血糖为目的,一旦患病,终生用药,因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糖尿病发病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机理,锲而不舍地在寻找着治愈糖尿病的有效办法。
2012 年2 月,一篇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化学杂志》上的关于诱导胰岛b- 细胞体内再生来治愈2 型糖尿病的论文受到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视,被自然杂志期下的S c i B X 周刊作为本周的25 项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刻报道。
这项由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糖尿病及老年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忠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首次证明,口服一种名为F T Y720 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诱导2 型糖尿病d b / d b 小鼠的胰岛b - 细胞体内再生,从而使该小鼠的糖尿病痊愈。
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这个化合物诱导胰岛b - 细胞在体内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马忠民教授的这项突破性研究,可以应用于开发抵御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衰竭和诱导患者体内-细胞增殖和再生的药物,使最终治愈2 型糖尿病这个“不治之症”成为可能。
2013年12 月,马忠民教授的关于用 F T Y720 治疗人类 2 型糖尿病的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正式批准,而在包括中国及欧洲申请的国际专利也在审批中。
据最新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 亿人。
更为忧虑的是,中国成人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疾病,迅速在中国蔓延,在过去的30年间,其发病率暴增(在1980 年发病率为0.8%),正在对我国造成灾难性影响。
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類型糖尿病。
长期的高血糖及伴随的能量代谢异常,常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衰竭,严重者截肢并危及生命。
捷诺维
52周双盲治疗:
格列吡嗪或西格列汀 100 mg/day
二甲双胍 (稳定剂量 ≥1500 mg/day)
Week 52
• 随机双盲, 平行活性药物对照, 非劣效设计研究, 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 (N=1172例)
• 治疗组:
西格列汀 100 mg/day联合二甲双胍≥1500 mg/day 格列吡嗪最高20 mg/day联合二甲双胍≥1500 mg/day
平均 血糖
第3天
扣除安慰剂效应 后的改变
(与安慰剂相比,
P<0.001)
-1.1
mmol/L
平均血糖:(早餐前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平均值+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后血糖平均值)/2
Curr Med Res Opin 2011;27:1049-1058.
捷诺维(西格列汀)+二甲双胍
初始联合
N=150
HbA1c
T2DM患者捷诺维(西格列汀)单剂量
服药4小时 血糖迅速降低
N=55
血糖
4小时
26%
与安慰剂相比 (P0.001)
服药后两小时进行的OGTT试验中,西格列汀200mg可以显著降低血糖 (P <0.001),与安慰剂相比较,血糖线下面积 (AUC0–240
min) 降低26%。
* 西格列汀100mg qd降糖作用与200mg qd类似。
–1
0
6
12 18 24 30
APaT=all patients as treated; CI=confidence interval. aMean dose of glimepiride (following the 18-week titration period) was 2.1 mg per day. 1. Arechavaleta 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1;13(2):160–168.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捷诺维
通用名称:磷酸西格列汀片
英文名称:Sitagliptin Phosphate T ablets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磷酸西格列汀。
【适应症】
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用法用量】
本品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
本品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药理作用】
本品是一类被称为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口服抗高血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的水平而改善血糖控制。
西格列汀能够防止DPP-4水解肠促胰岛激素,从而增加活性形式的GLP-1和GIP的血浆浓度。
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西格列汀能够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
对于存在高血糖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水平发生的上述变化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并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
西格列汀的葡萄糖依赖性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即使在葡萄糖水平较低时,磺酰脲类药物也可增加胰岛素分泌,从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受试者人体中导致低血糖。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J20120056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Merck Sharp & Dohme Italia SPA 生产地址:Via Emilia 21,PAVIA 27100,Italy。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代谢紊乱,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脏病、血管风险、体重增加等。
为进一步增强药物治疗效果,需加强研究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的新药。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现如今这种疾病急剧增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糖尿病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主要药物现状及部分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临床研究研发出五种常用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超速效及超长效胰岛素等。
了解以类似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的特点,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降糖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药物治疗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转变。
2型糖尿病的出现,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之后的又一疾病。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在越来越多人群众出现,这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据(IDF)最新统计,二零一四年全球约有三点八七亿人患有糖尿病。
预计到二零三五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六亿。
糖尿病及其发症导致了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为人民生活增添负担。
它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目前,通过降糖药物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减少了很多糖尿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治疗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低血糖治疗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及通过药物的正确使用对糖尿病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现已投入临床应用阶段。
2型糖尿病降糖药主要有硫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有许多新药用于临床。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障碍造成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进而损害器官和组织,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
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不断涌现,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一、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s)生物仿制药是与已有的原始生物药等效的一种生物相似药物,通过与原始药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生物学特性相似度和生物等效性逐一比较,达到了与原始药物同样的药效和安全性,但价格却更低廉。
在糖尿病治疗中,生物仿制药也逐渐成为了医生和患者更为关注的一种新选择。
例如,卡格列净(Canagliflozin)是一种可信赖的药物,是新型的二糖基肝糖尿病酯酶(SGLT2)抑制剂,采用口服给药方式,能够有效调节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的血糖,提高胰岛素的分泌,缓解患者的症状。
同时,卡格列净也被生物制药公司仿制生产,并被各大医院广泛使用,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物选择。
二、创新药物研究除了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外,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尝试推出一些创新药物。
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药物,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也减轻了胰岛素的IDDM(摄入性糖尿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欲控制障碍,因此应用可食用的、能够刺激食欲的胜肽Y(Y-Peptide)药物,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此外,基于人体自身生理和代谢特点,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将微生物代谢产物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中的重要代谢器官,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可以发挥多种代谢功能,包括葡萄糖代谢、胰岛素生成等,它们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诱导物质,刺激机体的代谢、恢复胰岛素的正常生成功能、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等,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二肽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及展望
5 mg、 2 mg ,每 天 1 。 1 周 后 ,磷 酸 西 格 列 汀 0 组 次 2 5 r g Hb C 0 a 的 A1 降低 0.7% ,格 列 吡 嗪 组 的 Hb c 7 A1 降 低 1 。 格 列 吡 嗪 组 患 者 体 重 与 安 慰 剂 组 相 比增 加 了 %
性 对 照 研 究 。 在 这 些研 究 中 ,超 过 90 0 患 者 每 天服 0 例 用维格列 汀5 0 mg,每 天 1 ;5 次 O mg,每 天 2 , 或 次
汀 2 g 5 g、 1 0 mg , 每 天 2 ; 格 列 吡 嗪 5 m 、 0m 组 0 次
度 ,从 而 降低血 糖 ,而对 体 重无 明显 影Ⅱ 向。维 格 列汀 于
2 年8 1 01 1 月 5日获S D F A批 准 ,商 品名 佳 维乐 。
维 格 列 汀 为3 一羟 基 金 刚 烷 基 衍 生 物 , 是 对 化 合 物 N —DP 7 8 ( 华 公 司 早 期 开 发 DP 一4 制 剂 ) VP P 2 诺 P 抑
2 维格列汀
维 格 列 汀 是 继 磷 酸 西 格 列 汀 后 的 又 一 个 DPP 4 一 抑 制 剂 ,由诺 华 公 司研 发 ,2 0 年9 07 月2 6臼首 次获 欧 盟 批
的治 疗 提 供 了新 选 择 。
汀 的 患 者 低 血 糖 发 生 率 为4 ,安 慰 剂 组 为2 。 磷 酸 % %
西 格 列 汀 组 患 者 耐 受 性 良好 。
试 验 中 ,维 格 列 汀 单 药 用 于 Ⅱ型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初 始 治
疗 或 与 其 他 药 物联 用 ,治 疗 其 他 降糖 药 物 不 能 充 分 控 制 血 糖 的 患 者 。 这 些 研 究 的 终 点 都 是 H A1 降 低 。 b c 无 论 是 单 药 治 疗 还 联 合 用 药 , 维 格 列 汀 都 很 好 的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讨论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讨论王娟【摘要】西格列汀为二肽基肽酶-4抑制药的一种,主要口服,单独使用该药可有效改善血糖,而与磺酰脲类、二甲双胍以及胰岛素等联合用药时,可明显提高效果,同时还不会使低血糖风险上升,患者体重增加。
本文主要对西格列汀的药动学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对该药的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5【总页数】3页(P2906-2907,2940)【关键词】西格列汀;糖尿病,2型;二肽基肽酶-4抑制药【作者】王娟【作者单位】天津医院内分泌科,天津 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方案中以口服降糖药为主,当前临床所应用的降糖药种类很多,可或多或少均存在部分缺点,比如磺脲类可提高患者的低血糖及体质量;格列奈类经常产生胃肠道反应与低血糖;双胍类能诱发乳酸酸中毒与引起消化道反应;噻唑烷二酮类不仅致使肝功能异常,还可增加心脏负担。
西格列汀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DPP-4抑制药,该药通过选择性的对DPP-4进行抑制,使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呈现不断下降的方式来增加患者体内的GLP-1水平。
其中,GLP-1主要通过依赖葡萄糖浓度使胰岛素分泌上升,进而对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抑。
2006年初,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时首次采取了西格列汀联合饮食控制及运动配合方案,4年后,西格列汀首次在我国上市,同时还更改名字为捷诺维,主要被应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
对此,本文对西格列汀的药动学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该药的单药治疗与联合用药展开综述,具体如下。
1.1 药物相互作用选取健康志愿者给其服用西格列汀,结果发现西格列汀对罗格列酮、二甲双胍、辛伐他汀格列本脲、华法林这四种药物的药动学及口服避孕药的药动学相对比,差异不明显。
同时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西格列汀的药动学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异常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及其带来的希望。
一、个体化治疗方案传统上,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即将所有患者按照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管理。
然而,由于患者的病情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这种治疗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趋势。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药物治疗的创新药物治疗一直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进入了临床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种代表性的药物:1.肽类药物:肽类药物通过模拟胰岛素生理功能来控制血糖水平,如促肠激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
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具有降低体重、保护细胞功能等额外的益处。
2.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的增敏剂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的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例如,胰岛素受体激动剂(IRS)和双糖苷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等药物。
3.新一代胰岛素:新一代长效胰岛素的问世,为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频率大大降低,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三、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同样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活方式管理方法:1.合理饮食: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低饱和脂肪的摄入,保持平衡饮食。
2.适当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水平,增强体质。
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坚持每天30分钟。
3.心理疏导: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两篇)2024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难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
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其中包括胰岛素治疗的创新、口服降糖药物的研发、营养治疗的优化、个体化治疗的策略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正文内容:一、胰岛素治疗的创新1.1高效胰岛素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1.2基于肠胃道的胰岛素释放剂的研究进展1.3胰岛素泵的改良与优化1.4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发与应用1.5组织工程胰岛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二、口服降糖药物的研发2.1新一代GLP1受体激动剂的开发2.2SGLT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2.3双胍类药物的创新应用2.4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与开发2.5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新进展三、营养治疗的优化3.1个体化膳食指导的实施3.2高纤维饮食的疗效与推广3.3微生物组与糖尿病的关系3.4膳食补充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3.5运动与糖尿病的结合治疗四、个体化治疗的策略4.1基因检测与糖尿病风险评估4.2个体化阶梯治疗方案的制定4.3医生与患者合作的关键性4.4糖尿病教育与患者自我管理4.5药物个体化治疗的前景与挑战五、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5.1微血管并发症的综合治疗策略5.2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与治疗5.3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与治疗5.4肾脏并发症的干预与治疗5.5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
胰岛素治疗的创新使得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更加方便和有效。
新一代口服降糖药物的研发产生了更多选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营养治疗的优化使得患者在控制饮食和血糖方面有更好的指导。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使得治疗更加有针对性和个体化。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成为治疗的重点。
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
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让您了解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副作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效果、不良反应等信息。
百济新特药房—全国连锁专科药房,医保定点药房,消费者信得过商店,专家指导用药,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说明书如下:【捷诺维药品名称】商品名:捷诺维通用名:磷酸西格列汀片英文名:JANUVIA【捷诺维成份】磷酸西格列汀【捷诺维性状】捷诺维为浅褐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捷诺维规格】100mg【捷诺维适应症】捷诺维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捷诺维用法用量】捷诺维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
捷诺维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捷诺维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超敏反应;肝酶升高;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
【捷诺维禁忌】对捷诺维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参见注意事项,超敏反应和不良反应,上市后经验。
)【捷诺维注意事项】捷诺维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捷诺维可通过肾脏排泄。
由于捷诺维适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规格尚未上市,因此捷诺维不建议使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mL/min)。
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发生低血糖:在捷诺维单药治疗或与已知不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即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接受捷诺维治疗的患者报告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
与其它抗高血糖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情况相似,当捷诺维与已知可导致低血糖的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磺酰脲类药物诱导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参见不良反应)。
因此,为了降低磺酰脲类药物诱导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以考虑减少磺酰脲类药物的剂量。
目前尚未充分研究捷诺维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
超敏反应:捷诺维上市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严重超敏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和剥脱性皮肤损害,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t i v e e f f e c t o fm e t f o r m i n a n d s o r a f e n i b o n g r o w t ho f a n a p l a s t i c t h y r o i d c a n c e r c e l l s a n d t h e i r s t e mc e l l s [J ].JO n c o lR e p o r t s ,2015,33(4):1994G2000.[18]茅晓东,陈国芳,徐书杭,等.索拉非尼与二甲双胍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7):608G612.[19]K h a n a f s h a rE ,L l o y dR V.T h es p e c t r u m o f p a p i l l a r y t h y r o i d c a r c i n o m a v a r i a n t s [J ].A d v a n t P a t h o l ,2011,18(1):90G97.[20]郭慧玲,刘睿,王红,等.G L U T 1和P KM 2在二甲双胍抑制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J ].现代肿瘤医学,2015,23(7):900G904.[21]张斯亮,郭慧玲,王红,等.二甲双胍对人滤泡状甲状腺癌细胞生长和能量代谢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2016,24(2):190G194.[22]H a n l y E K ,B e d n a r c z ykR B ,T u l iN Y ,e t a l .m T O Ri n h i b i Gt o r s s e n s i t i z e t h y r o i d c a n c e r c e l l s t o c y t o t o x i c e f f e c t o f v e m u Gr a f e n i b [J ].O n c o t a r ge t ,2015,6(37):39702G39713.[23]C h oS W ,Y iK H ,H a nS K ,e t a l .T h e r a p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 of m e t f o r m i n i n p a p i l l a r y t h y r o i d c a n c e r i n v i t r o a n d i n v i v o [J ].M o l C e l l E n d o c r i n o l ,2014,393(1G2):24G29.[24]李梅芳,张蓉,李连喜,等.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I HH G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J ].江苏医药,2015,45(15):1740G1742.[25]C h e nG ,X uS ,R e n k oK ,e t a l .M e t f o r m i n i n h i b i t s g r o w t ho ft h y r o i dc a r c i n o m ac e l l s ,s u p p r e s s e ss e l f Gr e n e w a lo fd e r i v e d c a n c e r s t e mc e l l s ,a n d p o t e n t i a t e s t h ee f f e c to f c h e m o t h e r a Gp e u t i c a ge n t s [J ].J C l i n E n d o c r i n o l M e t a b ,2012,97(4):E 510GE 520.[26]浮迎迎,陈国芳,李兴佳,等.二甲双胍通过m i c r o R N A/m T O R 通路抑制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增殖[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6):506G512.[27]郏文亭,兰玲,钱玮,等.降糖药二甲双胍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4):442G445.(收稿日期:2018G03G28)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0253G9926.2018.13.019作者单位:030006太原,武警山西总队医院内分沁科(阚卫军㊁刘红星㊁王苹㊁龙海燕㊁胡翠芬㊁薛珊㊁白灵),药剂科(李清)通信作者:白灵,E m a i l :b a i n i a o _84@163.c o m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阚卫军㊀李㊀清㊀刘红星㊀王㊀苹㊀龙海燕㊀胡翠芬㊀薛㊀珊㊀白㊀灵㊀㊀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愈来愈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现阶段2型糖尿病(T 2D M )仍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㊁运动锻炼㊁口服传统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等,但以上方法终究很难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也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目前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开发作用于新靶点㊁避免传统药物不良反应的新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近年来通过手术㊁基因治疗㊁中医中药㊁肠道微生态等途径治疗T 2D M 得到进展.本文把近几年同仁做出的新药物㊁新手术方式㊁基因研究㊁中医中药研究㊁肠道微生态研究做一简单综述,旨在为T 2D M 治疗的新进展提供参考.1㊀新型降糖药物1.1㊀有关肠促胰素的降糖药物人体内有两种肠促胰素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 I P )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 L P G1).G I P 对胰岛β细胞作用显著降低,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G L P G1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葡萄糖依赖性降糖作用,但其半衰期短,极易被体内二肽基肽酶G4(D P P G4)酶降解.为提高G L P G1的降糖作用,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开发G L P G1类似物/G L P G1受体激动剂;二是开发D P P G4酶抑制剂,抑制D P P G4酶活性,延长内源性G L P G1的作用时间.1.1.1㊀G L P G1受体激动剂及其类似物:G L P G1是由进食刺激肠道L 细胞分泌的肠促胰素,通过与G L P G1R 结合发挥胰腺内和胰腺外两方面的功能.在人体,G L P G1R 广泛分布在肠道㊁中枢神经系统㊁肺脏㊁肾脏㊁垂体㊁心脏及血管内皮等部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 L P G1除了有促胰岛素分泌㊁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㊁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且抑制其凋亡等胰腺内作用外,还表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胰腺外功能,如:抑制胃排空㊁增加饱腹感㊁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心血管㊁神经系统等保护作用.目前临床常见的G L P G1类似物成品有艾塞那肽(e x e n a t i d e )㊁利拉鲁肽(l i r a gl u t i d e )㊁阿必鲁泰(a l b i g l u t i d e )㊁D u l a g l u t i d e [3].此外,还有多个G L P G1类似物正处于各期临床试验阶段.7451 山西医药杂志2018年7月第47卷第13期㊀S h a n x iM e d J ,J u l y 2018,V o l .47,N o .131.1.2㊀D P PG4抑制剂:D P PG4抑制剂主要抑制D P PG4酶对体内G L PG1的降解.G L PG1刺激胰岛素分泌呈葡萄糖依赖性,因此D P PG4抑制剂也具有葡萄糖依赖性.目前临床上使用的D P PG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㊁沙格列汀㊁维格列汀㊁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虽然,不同的D P PG4抑制剂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降糖效果相近.研究数据均提示,D P PG4抑制剂不增加具有高危心血管风险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4].1.1.3㊀胰高血糖素样肽2(G L PG2)类似物:G L PG2属于胰高血糖素原衍生肽类,是胰高血糖素原被激素原转化酶降解的产物之一,由肠道L细胞合成和释放.G L PG2能增强肠上皮细胞基底侧对葡萄糖的转运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2(G L U T2)的表达;抑制胃肠动力和胃酸分泌;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新研发的G L PG2类似物,将2位丙氨酸取代为甘氨酸,提高多肽类似物对D P PG4酶的耐受,降低降解的可能.率先上市的G L PG2类似物t e d u g l u t i d e每日1次用于罕见病小肠短小综合征,于2012年首次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 MA)批准,随后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 D A)批准.未来这类G L PG2类似物有望用于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胃肠相关不良反应.1.2㊀钠G糖协同转运蛋白(S G L T)抑制剂[5]葡萄糖摄取和转运主要由两类受体参与:第一类是存在于胃肠道的S G L TG1,第二类存在于肾脏的S G L TG2.医学界同仁们研究S G L TG1㊁S G L TG2对糖尿病均有效果,S G L TG1是一种高亲和力㊁低载量的葡萄糖协同转运体,存在于胃肠道,能够促进胃肠道葡萄糖吸收,而S G L TG2是一种低亲和力㊁高载量的N a+葡萄糖转运体,主动转运肾小球过滤的钠和葡萄糖.S G L TG2抑制剂通过与转运蛋白的葡萄糖结合端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部分S G L TG2转运体的作用,抑制葡萄糖重吸收,使过多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目前已研发上市的有:达格列净㊁坎格列净㊁伊格列净㊁托格列净㊁艾帕列净㊁鲁格列净.最近学者又开始研究S G L TG1/S G L TG2双靶点抑制剂的开发为糖尿病提供了另一个非胰岛素依赖途径.L e x i c o n制药公司研发的s o t a g l iGf l o z i n能够双重抑制S G L TG1和S G L TG2.1.3㊀多巴胺受体激动剂2009年美国F D A批准溴隐亭速释片治疗T2D M,它是首个针对多巴胺活性的降糖药物.研究显示,当机体处于代谢性疾病状态时,大脑多巴胺活性低.白天增加多巴胺活性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启动重新设定和改善对外周代谢的控制,降低血糖水平.本品可明显改善T2D M患者早餐后血糖水平且不增加胰岛素浓度[6].研究显示,溴隐亭速释片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单药治疗T2D M 或与磺酰脲和二甲双胍等联用[7].1.4㊀G蛋白偶联受体119(G R P119)β细胞功能受损是T2D M发病主要病理基础. G蛋白偶联受体119(G R P119)在特定的K细胞㊁L 细胞及胰岛β细胞中表达,与特异激动剂结合导致c AM P水平上升,直接刺激L细胞㊁K细胞及β细胞分泌G L PG1㊁胰岛素.此外,G R P119还可通过刺激G L PG1分泌,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P r o sGi d i o n公司化学合成的P S N821目前已结束了Ⅱ期临床试验.同时研究阐述G R P119较其他新型药物,更具安全性,有保护β细胞功能,减轻体质量等独特优势.1.5㊀11βG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GH S D1)抑制剂11βGH S D1能将无活性的皮质醇还原成有活性的皮质醇,从而提高糖皮质激素水平.因此,选择性抑制11βGH S D1可作为一个T2D M治疗新靶点[8],目前正研发的有:I N C B013739㊁MK0916㊁P F915275㊁AMG221等.1.6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G1B(P T P v1B)抑制剂P T PG1B在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中起负性调节作用,P T PG1B过表达会降低蛋白酪氨酸激酶(P T K)活性,影响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高血糖[9].目前在研药物,如P T PG1B选择性抑制剂甲酰基色酮衍生物.中国开展的用P T PG1B高通量筛选模型对植物提取物进行系统筛选的研究(在肉桂中提取了天然P T PG1B抑制物[10]),都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7㊀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G K)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个关键酶,由肝细胞和胰腺细胞特异性分泌,其不但能够催化细胞的葡萄糖磷酸化,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加速体内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具有调控体内血糖平衡的功能[11].目前有多个G K激动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苯酰胺类㊁苯并咪唑类㊁喹唑啉类㊁吡啶类及肽类等,但大多因会导致脂代谢紊乱或低血糖而限制了进一步的研发[12].1.8㊀胰淀素类似物8451 山西医药杂志2018年7月第47卷第13期㊀S h a n x iM e d J,J u l y2018,V o l.47,N o.13胰淀素又称胰淀粉样肽,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在葡萄糖刺激下与胰岛素协同分泌,通过降低餐后胰高血糖素㊁延缓胃排空㊁抑制食欲,从而降低血糖和体质量[13].普兰林肽是胰淀素类似物,目前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1型糖尿病和T2D M患者胰岛素治疗的辅助治疗.1.9㊀胆酸螫合剂考来维仑[14]考来维仑通过增加G L PG1释放,增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并改善血脂紊乱.其于2008年被美国F D A批准,和锻炼㊁饮食控制一起作为T2D M患者的辅助治疗.除了上面综述的几类药物,还有三大种类: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 P A Rγ):由于已上市的P P A Rγ完全激动剂存在安全性问题,以P P A Rγ为作用靶点的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开发安全性更好的选择性P P A Rγ调控剂(S P P A RγM s).②白细胞介素(i n t e r l e u k i n,I L)G1:炎症是T2D M发病机制之一,I LG1是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有两种类型:I LG1α和I LG1β.其中,占主要成分的I LG1β具有抑制胰岛B细胞功能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因此,I LG1与T2D M密切相关[15].③肝糖抑制剂针对糖异生和肝糖原降解两条肝糖产生通路中的多个重要靶点进行新药研发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2㊀糖尿病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早期手术方式治疗肥胖症及代谢性疾病,或初次手术治疗不满意的患者可以通过修正手术来进一步治疗.另外,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减重及代谢病手术提供新思路,代谢手术能缓解T2D M,同时可改善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和减少心血管事件,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T2D M患者经长期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均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R o u xGe nGY胃肠旁路手术有效率达85%[16]㊁迷你胃肠短路术,我国手术治疗糖尿病始于2004年.武警总医院已开展改进的G B P手术1300余例,成为国际上手术治疗糖尿病最大的病例组,治疗有效率达75%~85%[17]㊁胆胰旷置术和十二指肠转位术(B P D㊁B P DGD S)治疗效果最佳,有效率可达95%~100%[18]㊁袖状胃切除术(S L E E V E)治愈率可达65%[19]㊁可调节胃绑带术(L A G B)T2D M的治愈率达60%~65%.效果慢,一般需患者体质量有明显减轻后,方有治疗效果.所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逐渐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及进展.3㊀肠道微生态制剂肠道微生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糖尿病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糖脂代谢紊乱[20]:革兰阴性菌外膜衍生细菌脂多糖介导产生低度炎症,从而改变脂质和糖代谢的信号转导途径;影响食物纤维在细菌发酵下生成短链脂肪酸(S C F A),进而影响胆汁酸等水平;肠上皮细胞渗透性的增加可能导致增加肠内容大分子被吸收㊁全身性病理性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及T2D M.美国斯坦福大学S o n n e nGb u r g等发现,小鼠一代中摄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的变化,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的方式得以逆转,且连续几代都是如此.美国康乃尔大学G e w i r t z研究团队又进一步发现,将T o l l样受体5(T L R5)缺陷型小鼠肠内微生物移植至正常小鼠体内,可引起代谢综合征,表现为高血脂㊁高血压㊁胰岛素耐受和肥胖[21].4㊀中医中药中医传承发展数千年,论治疾病能够从整体出发.糖尿病在中医叫 消渴病 ,临床表现多样,有阴虚燥热㊁气阴两虚㊁正虚邪实㊁脾虚肝郁等诸多病机,单一的用某一病机来阐述均不能全面概括,故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加以细致的分析,比如田中伟[22]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正虚与邪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再如马航等[2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小檗碱和黄连碱在黄连生物碱中起主要降糖作用,巴马汀㊁表小檗碱和药根碱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不同的协同作用.由麦门冬㊁天门冬㊁天花粉㊁知母等组成的二冬颗粒也可以显著改善T2D M 大鼠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增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对T2D M大鼠胰岛细胞产生保护作用.5㊀基因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因治疗也在兴起,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伴随胰岛素抵抗的慢性高血糖.研究人员尝试合成G L PG1受体类似物或激动剂,并用病毒载体来载送G L PG1,用基因治疗的技术朱弥补其半衰期短暂的缺陷.L e e等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表达G L PG1来治疗Z u c k e r肥胖糖尿病大鼠.结果显示:在注入病毒后15d内,糖尿病大鼠血浆中可测到G L PG1,同时伴随质量显著减轻以及接近正常水平的血糖[24].9451山西医药杂志2018年7月第47卷第13期㊀S h a n x iM e d J,J u l y2018,V o l.47,N o.136㊀结论及展望对于T2D M目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或手段能完全治愈,传统抗糖尿病药物仍为主要治疗药物.随着对T2D M发病机制更深入㊁全面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新药被开发,这些新药有些已上市,且获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但大部分药物仍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新靶点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一定会给T2D M 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参考文献[1]白灵,刘金凤,周明群.床头贴心卡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医患沟通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5,15(15):245G247.[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G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6(1):14G20.[3]S a n f o r d M.D u l a g l u t i d e:f i r s t g l o b a la p p r o v a l[J].D r u g s,2014,74(17):2097G2103.[4]广东省药学会.D P PG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药品评价,2014,11(13):10G17.[5]V a l l o nV,P l a t tK A,C u n a r dR,e t a l.S G L T2m e d i a t e s g l uGc o s e r e a b s o r p t i o n i nt h ee a r l yp r o x i m a l t u b u l e[J].JA m S o cN e p h r o l,2011,22(1):104G112.[6]D u n n J P,K e s s l e rR M,F e u r e r I D,e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d oGp a m i n e t y p e2r e c e p t o rb i n d i n gp o t e n t i a lw i t hf a s t i n g n e u r oGe n d o c r i n eh o r m o n e sa n d i n s u l i n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h u m a no b e s i t y[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2,35(5):1105G1111.[7]V i n i kA I,C i n c o t t aA H,S c r a n t o nR E,e t a l.E f f e c t o f b r oGm o c r i p t i n eGQ Ro n g l y c e m i cc o n t r o l i ns u b j e c t s w i t hu n c o nGt r o l l e d 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o n o n e o r t w o o r a l a n t i V d i a b e t e s a g e n t s[J].E n d o c rP r a c t,2012,18(6):931G943.[8]T uH,P o w e r s J P,L i uJ S,e t a l.D i s t i n c t i v em o l e c u l a r i n h iGb i t i o n m ec h a n i s m sf o rs e l e c t i v ei n h i b i t o r s o f h u m a n11βGh y d r o x y s t e r o i d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t y p e1[J].B i o o r g M e dC h e m,2008,16(19):8922G8931.[9]K o r e nS,F a n t u s I G.I n h i b i t i o no f t h e p r o t e i n t y r o s i n e p h o sGp h a t a s eP T P1B:p o t e n t i a l t h e r a p y f o r o b e s i t y,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Ga n c e a n d t y p eG2d i ab e t e sm e l l i t u s[J].B e s t P r ac tR e sC l i nE nGd o c r i n o lMe t a b,2007,21(4):621G640.[10]罗弟祥,何耀,高小平,等.蛋白络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高通量模型建立和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5):606G609.[11]M a t s c h i n s k y F M.A s s e s s i n g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o f g l u c o k i n a s e a c t iGv a t o r s i nd i a b e t e s t h e r a p y[J].N a tR e vD r u g D i s c o v,2009,8(5):399G416.[12]R e e s M G,G l o y n A L.S m a l lm o l e c u l a r g l u c o k i n a s ea c t i v aGt o r s:h a sa n o t h e rn e wa n t iGd i a b e t i c t h e r a p e u t i c l o s t f a v o u r?[J].B r JP h a r m a c o l,2013,168(2):335G338.[13]孙子林,陆靖.糖尿病新靶点和新手段[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841G844.[14]Y o u n kL M,D a v i sS N.E v a l u a t i o no f c o l e s e v e l a m h u d r o c h l oGr i d e 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t y p e2d i a b e t e s[J].E x p e r t O p i nD r u g M e t a bT o x i c e l,2012,8(4):515G525.[15]张吉泉,樊玲玲,朱高峰,等.选择性P P A Rγ(S P P A RγM S)调节剂研究新进展[J].化学试剂,2015,37(9):36G38.[16]P e r r y C D,H u t t e rMM,S m i t hD R,e t a l.S u r v i v a l a n d c h a nGg e s i nc oGm o r b i t i e sa f t e rb a r i a t r i cs u r g e r y[J].A n n S u r g,2008,247(1):21G27.[17]L e e W J,W a n g W,L e e Y C,e ta l.E f f e c t so f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m i n iGg a s t r i cb y p a s s f o r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c o m p a r i s o n o fB M I>35a n d<35k g/m2[J].JG a s t r o i n t e s tS u r g,2008,12(5):945G952.[18]S c o p i n a r oN,P a p a d i aF,M a r i n a r iG,e t a l.L o n gGt e r mc o nGt r o l o f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a n dt h eo t h e rm a j o rc o m p oGn e n t so f t h e m e t a b o l i cs y n d r o m ea f t e rb i l i o p a n c r e a t i cd i v e rGs i o n i n p a t i e n sw i t h<35k g/m2[J].O b e s S u r g,2007,17(2):185G192.[19]V i d a l J,I b a r z a b a i F,R o m e r oF,e t a l.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Gt u s a n d t h e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f o l l o w i n g s l e e v e g a s t r e c t o m yi ns e v e r e l y o b e s es u b j e c t s[J].O b e sS u r g,2008,18(9):1077G1082.[20]A l l i nK H,N i e l s e nT,P e d e r s e nO.G u tm i c r o b i o t a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J].E u r JE n d o c r i n o l,2015,172(4):R167GR177.[21]C h a s s a i n g B,L e y R E,G e w i r t zA T.I n t e s t i n a l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T o l lGl i k e r e c e p t o r5r e g u l a t e s t h e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i o t a t o p r eGv e n t l o wGg r a d e i n f l a m m a t i o na n d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i nm i c e[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4,147(6):1363G1377.[22]田中伟.2型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4):1G3.[23]马航,胡愁然,邹宗尧,等.黄连生物碱降糖作用研究及构效关系初探[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11):1575G1579.[24]游硕,张清,周智广.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1,31(1):69G71.(收稿日期:2018G04G16)0551 山西医药杂志2018年7月第47卷第13期㊀S h a n x iM e d J,J u l y2018,V o l.47,N o.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abCare Study 2006, Data on file
2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挑战
• 尚无有效手段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 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 改善失调的α细胞功能
• 由于降糖治疗的强度不断加大,带来的严重低 血糖事件发生率加倍增加,反而影响了病人的 达标率
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药物
• α、β细胞双调节,有效地降低HbA1c , 增加病人达标率 • 能够延缓糖尿病的进程
以肠促胰岛激素为基础的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概
述
2型糖尿病:现状及挑战 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以肠促胰岛激素为基础的治疗:作用机制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 – 对β细胞的作用 – 临床疗效 – 安全性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调节正常的血糖稳态
空腹状态
胰高血糖素 细胞) (α细胞) 细胞 胰腺
肠促胰岛激素GLP-1和GIP的作用 和 肠促胰岛激素 的作用
GLP-1(胰高糖素样肽1) (
• 由远端消化道 细胞分泌 (回肠 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 回肠
和结肠) 和结肠
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
• 由近端消化道 细胞分泌(十二指 由近端消化道K细胞分泌 细胞分泌(
肠)
•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 细胞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β细胞
平均HbA1c:7.7% 平均
50%
平均HbA1c:7.6% 平均
44.6%
达标率(%)
50% 40% 30% 20% 10%
40%
达标率(%)
40% 30% 20% 10% 0
35%
25.9%
29.5%
25%
<6.5%
< 7.0%
>7.5%
0
<6.5%
< 7.0%
>7.5%
潘长玉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420-424,2004
胃肠道
西格列汀 (DPP-4 inhibit依赖性的 胰高血糖素 (GLP-1)
肝糖生成
失活的 GIP
• 肠促胰岛激素 肠促胰岛激素GLP-1和GIP由肠道全天性释放,其水平在餐后升高 由肠道全天性释放, 和 由肠道全天性释放
西格列汀可升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 西格列汀可升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和延长其活性作用
5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a 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疾病的发展
胰岛素抵抗
1 0 0
百分比 %
肝糖输出 胰岛素水平 β细胞功能 4–7年 年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5 0
0
糖耐量受损
疾病状态
诊断糖尿病
a概念性表述。
经允许引自:Ramlo-Halsted et al. Prim Care. 1999;26:771–789.
概
述
2型糖尿病:现状及挑战 以肠促胰岛激素为基础的治疗:作用机制 以肠促胰岛激素为基础的治疗: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 – 对β细胞的作用 – 临床疗效 – 安全性
正常个体的肠促胰岛激素效应
Control Subjects 80 (n=8)
60
正常的肠促胰岛激素效应
IR Insulin, mU/L
4
2型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缺陷 型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缺陷
胰岛细胞功能障碍
胰高糖素 细胞) (α细胞) 细胞 胰腺
肝糖 输出
胰岛素 细胞) (β细胞) 细胞 胰岛素抵抗 糖摄取
高血糖
肝
肌肉 脂肪组织
经允许引自:Kahn CR,Saltiel AR. In:Kahn CR et al,eds. Joslin’s Diabetes Mellitus. 14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5:145–168: Del Prato S,Marchetti P. Horm Metab Res. 2004;36:775–781:Porte D Jr,Kahn SE. Clin Invest Med. 1995;18:247–254.
IR = immunoreactive 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Nauck M et al. Diabetologia 1986;29:46–52. Copyright © 1986 Springer-Verlag. Vilsbøll T, Holst JJ. Diabetologia 2004;47:357–366.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 捷诺维 的作用机制 抑制剂西格列汀(捷诺维 抑制剂西格列汀 捷诺维)的作用机制
葡萄糖依赖性的 摄食 胰腺 活性肠促胰岛激素 GLP-1和GIP释放 和 释放
胰岛素 (GLP-1& GIP)
外周组织对 葡萄的摄取
Beta cells Alpha cells
餐前及餐后 葡萄水平
2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挑战
• 尚无有效手段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改善失调的α细胞功能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中国 型糖尿病患者 HbA1c 达标率
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2004 • 华北、华南、华东、华西和东北5 个地 华北、华南、华东、华西和东北5 区49 家市级中心医院 • 参与分析的患者 2248 例 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2006 • 中国18个城市60家医院登记治疗超过12 中国18个城市60家医院登记治疗超过12 18个城市60家医院登记治疗超过 个月的糖尿病患者 • 参与分析的患者 2779 例
肠促胰岛激素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
激素信号 • GLP-1 • GIP 胰高血糖 素 神经信号 α细胞 β细胞 胰岛素
(GLP-1,GIP) (GLP-1)
肠 营养物质信号
●
胰腺
葡萄糖
GLP-1 = 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 =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引自:Kieffer T. Endocrine Reviews. 1999;20:876–913.版权所有© 1999,The Endocrine Society. Drucker DJ. Diabetes Care. 2003;26: 2929–2940. Nauck MA et al. Diabetologia. 1993;36:741–744. 经允许引自:Creutzfeldt W. Diabetologia. 1979;16:75–85.版权所有© 1979 13 Springer-Verlag.
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 GIP=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DPP-4抑制剂:2型糖尿病治疗新选择 抑制剂: 型糖尿病治疗新选择 抑制剂
胰岛素 分泌不足 β细胞 功能异常 胰高糖素 抑制不足 α细胞 功能失调
和存活
Adapted from Drucker DJ Diabetes Care 2003;26:2929–2940; Ahrén B Curr Diab Rep 2003;3:365–372; Drucker DJ Gastroenterology 2002;122: 531–544; Farilla L et al Endocrinology 2003;144:5149–5158; Trümper A et al Mol Endocrinol 2001;15:1559–1570; Trümper A et al J Endocrinol 2002;174:233–246.
40
20
0 0 60 120 180
Time, min Time, min
Oral glucose load Intravenous (IV) glucose infusion
IR = immunoreactive 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Nauck M et al. Diabetologia 1986;29:46–52. Copyright © 1986 Springer-Verlag. Vilsbøll T, Holst JJ. Diabetologia 2004;47:357–366.
型糖尿病患者注射GLP-1后的 给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 型糖尿病患者注射 后的 葡萄糖依赖性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作用
15.0 12.5 10.0 7.5 5.0 2.5 0 250 200 150 100 50 0 20 15 10 5 0 –30 * * *
注射
葡萄糖
*
*
*
*
*
*
*
250 200 150 100 50 0 40 30 20 10 0 20
释放胰岛素
•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 细胞释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β细胞释
放胰岛素
•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 细胞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α细胞
分泌胰高糖素,从而抑制肝糖 分泌胰高糖素, 输出
• 在动物模型及离体人类胰岛中
增强beta细胞增殖和存活 细胞增殖和存活 增强
• 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 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beta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
mmol/L
安慰剂 GLP-1
mg/dL
*P<0.05 2型糖尿病患者(N=10) 型糖尿病患者( 型糖尿病患者 )
胰岛素
pmol/L
mU/L mU/L
*
*
*
*
当血糖水平达到正常值, 胰岛素水平即下降。
*
*
*
*
pmol/L
pmol/L
胰高血糖素
15 10 * 5 0 0 60 120
时间
当血糖水平达到正常值, 胰高血糖素水平即回升。
180
240
引自:Nauck MA et al. Diabetologia. 1993;36:741–744.版权所有© 1993 Springer-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