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遵守的总要求。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辨: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途径和培养方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目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1.层次结构:①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③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④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2.内容结构:①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的的理论1、“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赫尔巴特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
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对应,把教育满足社会 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和方向。认为社会是人们 赖以生存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培养的 效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好坏来衡量。 2.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凯兴斯 泰纳的国家主义学说认为教育的一切目的就是培养有 用的国家公民,要使他们热爱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 关系,培养学生爱国心、忠诚与牺牲精神 。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方针:(guiding principle for education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 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 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 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2.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A:联系:他们对教育的社会属性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 (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 育在性质和方向上的根本指导原则。 B:区别是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行政学范畴;教育目 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 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有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对教育实践可 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和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 有强制性。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理论概述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为所属的各级各类教育对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 质量规格和要求做出规定即个体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分为不同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 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到每一门课程 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每一堂课要实现的目标)。它表明教 育培养的要求,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 教育的目的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素质,一是职司(职责),前者对 教育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后者对教育对象要发挥什么作用或什么条件 下发挥作用做出规定。如:1978年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 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 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 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层级 一级
名称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语文 课程目标 1-2年级阅读 课程目标
制定者 内容 政府国家 明确人才培养的质 量规格、实现途径 和原则(抽象化)
学科专家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二级 培 养 目 标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教师
具体化
实 例
3.教育目的的意义
•
• • • •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 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 (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按照教育 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 动。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 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 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的、自 始至终的对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控制。只有这样才 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宣传教育目的,让家长、 社会各方面了解教育目的,并配合学校共同搞好 教育工作。
教育目的 (第五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
——《宪法》 (1982)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 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 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并使 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规格。
和途径。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发展,注重个人价值和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卢梭:培养“自然人” 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 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教学上的自然方法。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性的人。 罗杰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内外和谐一致。
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教育结果
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 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
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 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
两个事实:一个悖论
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 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
学前教育学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目的
扩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指向现在和指向未来
幼儿教育目标的社会取向 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取向 幼儿教育目标的发展取向
目标的社会取向
在任何社会里,有关教育的一系列价值取向其实是社会对 其未来成员期待的一种折射。因此,要讨论某一社会有关 教育的价值取向必先要讨论该社会的特点及对社会成员的 要求。
2、第二阶段(1957-1966)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 规格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原则。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 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院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 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儿人格与所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方面, 发挥着卓越的作用。
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层面,是使幼儿为接受下一 阶段的义务教育而进行社会准备。
目标的教育取向
教育所追求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终价值是什么? 我们认为,从一个角度看应该为: 第一位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知的
兴趣、探索的欲望; 第二位是提高学生认知的、审美的能力; 第三位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识。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章节提要:
◦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目的
◦ 一、幼儿园教育目的概述 ◦ 二、幼儿园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与原则 ◦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内容与特点 ◦ 四、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实施
◦ 第二节 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 ◦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内容
◦ 一、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 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 ◦ 三、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组织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需要。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教育从先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从总
体上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多元结构,主要由 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和佛家教育组成,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因 此,儒家思想对教育目的的制定最具影响。从教育 目的反映社会要求上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目的就是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培养“君子”, 具体表现就是“学而优则仕”。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知识要点】 1. 教育目的概念 2. 教育目的的结构 3. 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和现
实依据 4.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当代教
育目的的表述 5.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6. 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 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 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 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 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 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 的。”[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02页。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
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的目 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 所谓个人本位论。在历史上,持这种教育目 的观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不少人,如法国思 想家卢梭、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瑞士教育 家裴斯泰洛齐等人。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目的(含答案)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第五章--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学前教育-朱宗顺)
⑴领域目标
• ④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 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 ⑤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 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⑴领域目标
• 艺术领域教育目标: • ①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 ②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 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㈡实施幼儿园教育目的要注意的问题
• 1.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分解要全面系统 • ⑴目的分解要全面 • ⑵目的分解要系统
2.幼儿园教育目的的理解与执行要正确
• ⑴正确理解教育目的 • ⑵正确执行教育目的 • 正确执行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 ①教师自身因素 • ②家庭与社会因素影响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内容
⑵主题活动目标
• 主题即根据教育目标及相关教育内容的特点,把 某一组目标及相关的内容有机组织起来,围绕一个核 心话题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
• 通过主题,各领域目标的任务得以综合性落实 • 它一般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去表述
⑶具体活动目标
• 是指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所 引起的幼儿身心素质变化的具体要求。它是主题单元 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 的描述,它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⑶社会文化教育 • ①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
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 爱祖国的情感; • ②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 文化
㈢社会
• ⒉指导要点 • ⑴社会领域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 ⑵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目的
• 一、幼儿园教育目的概述 • ㈡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功能 • 1.定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教育基本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三、我国教育目的 四、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问题 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 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教育目的的含义 难点 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 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 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 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㈠ 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 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 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 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 定位、定点。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 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 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教学
目标)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
制定者
政府/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学科 专家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应然”状 态
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 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 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 作,直至成为现实。
第二,指导功能
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 针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评价功能
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 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 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立 依据
第五章 教育目的
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
⒈答:⑴定向功能 ⑵调控功能 ⑶评价功能
2. 教育目的有哪些取向?
⒉答:⑴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⑵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⑶调和折中论
3.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如何表述的?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⒊答: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确定下来的。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⑴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⒈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表现为教育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⒉培养目标:它是指教育目的在某些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一个社会对受教育者有一个总要求,这个总要求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的人的具体规格标准各不相同,这种在具体教育机构的、具体化的教育目的,通常称之为培养目标。
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⑶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 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⒋答:(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⒈试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⒈答:(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教育活动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要求。
? 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标准 ?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 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 ? 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 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 三、不同教育目的论:按照人们的关注程度 分
1、个人本位论:卢梭
? 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发展
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
? 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也关注社 会的需要(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 位论”,偏于前者。)
3、文化本位论:
?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的关系 (团体精神、规范精神、客观精神、人格精 神)
? 当前的补偿性政策:“反哺”——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降低差别)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1、第一阶段(建国初至 1956年) ? 改造旧的教育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的。 ? 1949,“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
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 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当前的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基 本内容 2、能用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对教育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自 己的理论对策。 3、初步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 ? 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 ? ——为振兴中华,为发展经济…… ?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几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有两种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目标,或称“培养目标(goal),它是根 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 要求,是这些学校或专业培养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具体标 准。 二是作为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目标 (objective)或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 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 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
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 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 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 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 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 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思考与讨论:
人就是目的(康德语)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杜威语——教育的
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 无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完人”) 教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人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之人 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 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 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 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 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 者提出的。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 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现代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现代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断缩短劳动时 间,增加自由时间,这就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提供 增加自由时间,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地盘”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地盘”。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 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只要社会 在发展,人就会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完美。 在发展,人就会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完美。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方法” 的唯一方法”。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首先,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首先,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只要劳动者基本掌握 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 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从一个生产部门流动 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其次, 其次,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智力含 量,有助于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有助于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第三,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 第三,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而这是人的全面 和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 和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
3、人的全面发展受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受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P171P171-173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
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四、简答题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P1631、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P163-168 (1)主观依据
第5章 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 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 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国家、政府
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 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理想的教 育目的;实际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外显的教 育目的;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 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 学上的意义
1、确立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把人的发展历史归结为生产方式发展的 历史。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 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沿革 1951年: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 个别的关系
区别: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
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 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 量规格。 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 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 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广义:头脑中的VS 狭义:国家颁布的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社会发展规律VS人的发展规律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把人培养成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杜威对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调和教育目的应当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集权主义的工具。
(4)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5)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古代社会,个人没有人身自由。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受和占有欲望的膨胀,人的关系又表现为物的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只有确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 有计划、有系统地向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一)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 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导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 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 使用,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 向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既通过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认同、 并转化为其实际教育行为得到体现,又必须通过转化为受教育 者自我追求的目标而得到真正实现。
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目的的名言
“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 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 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 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和成功标志,是要使人们能够自我教育。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 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 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雅克· 马里坦(法)、小原国芳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P159-162
中国古代教育、柏拉图、诺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
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 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iblioteka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反映一定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同时又要受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需要、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P163-165
人们的价值选择、人性假设、理想人格
2、客观依据 P166-168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需 要、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两种理解
P169-170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克服人的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 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其分工状况 2、社会关系 3、教育 P171-173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
两类。分别对应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取向。
P158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
1、导向功能。通过规定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和 规格,确定教育活动的总体方向。
2、调控功能。调控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3、评价功能。评价教育效果的参照标准。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2.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并能分析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4.掌握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及实现途径。
5.明确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6.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各育的意义和任务难点: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因素,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三、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方针:指执政党和国家政府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工作和事业发展所提出的以实现教育总体目标为方向的基本路线。
2.教育目的:(狭义)指国家确定的学校教育目的。
(广义)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活动的预计和设想。
3.教育目的结构:指它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有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的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5.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所实施的各方面教育的总称。
6.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其可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又可分为: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技术教育六种)。
(二)问题回答
1.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2.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有哪些?
3.我国教育目的是什么?它的基本点有哪些?
4.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由哪几方面构成?
5.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6.简评下列论点:
(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
(2)一试定终身。
(3)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
(三)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涂元玲在《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撰文指出: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认为之一目的的表述存在着“要求过高”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受制约于个人身心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全面发展”的要求过高。
我国《教育法》规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适合于各级各类教育,而对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来说,要求是过高了。
比如对于有身心缺陷的教育对象来说,他们不能和一般人接受同样的教育,也不可能和一般人一样“全面发展”。
即使对于正常人而言,要实现“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现实中,由于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时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的。
其次,从教育受制约于社会的发展这一角度而言,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这一规定也是过高的。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这里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
很显然,目前根本不可能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实现全面发展。
另外,在目前我国一些边远地区、偏僻的山区、贫困的农村,尚有一些儿童连接受最基本的读写算得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都很难的,更谈何“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全面发展来要求一切地区所有的教育目的,这一规定是高于现实的,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是无法实现的。
刘永和在《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撰文指出,对涂元玲在《“全面发展”要求过高》一文的观点不能赞同,甚至认为“全面发展”要求不高。
作者就其中一些观点提了几点不同的意见,和涂元龄同志商榷。
首先,“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已经有所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美育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和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
涂元玲在稳重仍然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至少没有与时俱进。
而且,涂元玲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个体差异(比如特殊教育对象)的角度,认为教育目的要求过高,那么是不是说应该分别对不同的受教育者规定不同的教育目的呢?
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已经有所增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已经把“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为“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六大”报告则改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去掉了“必须”二字。
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教育途径,有效的补充了教育途径的单一性。
我们不能因为“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难以实现,就认为教育目的的要求过高。
最后,不应该把“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混淆起来。
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涂元玲同志把终极性教育目的当作发展性教育目的,因而就认为要求过高了。
(林清华主编的《观点:2003·教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
讨论题:请读上面两篇文章摘要,然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四、学习参考文献
⒈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⒉叶澜、郑金洲、卜玉华主编:《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⒊成有信主编:《现代教育引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⒋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⒌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⒍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