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 2 课时)

合集下载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伤仲永教案 (2)

伤仲永教案 (2)

教案课程名称《伤仲永》讲课人刘欣指导老师李国英《伤仲永》教案【教案分析】《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学生思考: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ppt课件展示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用《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成语故事来体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案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案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案
单位:榆中县新营中学备课人:陈自宏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一个顽童。

在一个炎炎夏日,我曾经不止一次一丝不挂地跳进这池塘,追逐过游鱼,捉过青蛙,逮过蝴蝶,摘过莲蓬,挖过莲藕,也掐过荷叶,采过荷花。

那时候仿佛爱什么就追什么,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要求不高,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似乎与世无争,仿佛无欲无求,心里纯洁得像白云,感情简单得如白纸,天真无邪得好像我就是一个主宰者,而池塘就是整个世界。

这里是那么神秘,又是那么神奇,这里既有幽静的诗情画意,又有热闹非凡的花鸟虫鱼。

水是流动的诗,鱼是水中的鸟,荷是纯情的少女,蝶是多情的公子,黄鹂和燕子是行吟诗人,青蛙和知了是不倦的歌手。

我曾经在水里静静地观看那柔若无骨的荷花,也曾经把莲蓬里的莲子想象成一位位神童,曾经趴在岸边对着泥洞里的青蛙默默地观望,也曾经把莲叶当遮阳伞顶在头上观察那飞来飞去欲停未停的美丽蜻蜓。

我曾经把荷花当成天上的仙女,也曾经把荷叶上的水珠当成未经定型的珍珠。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求之
(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众人矣(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12)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
(2012 — 2013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
七年下
学科
语文
上课日期
课题
《伤仲永》(第二课时)
执教者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能力目标
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科思想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学生活动经验
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
父利其然也借一乡秀才观之
其受之天也以钱币求之
如此其贤也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客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第5课《伤仲永》第二课时一、教与学目标:完成课文翻译和理解二、教与学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与学难点:由方仲永的悲剧中得到的启示。

四、教与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五、教学练评活动和程序(一)诊断性评价1.朗读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_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故事,主要采用了_叙事和_议论_两种表达方式。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课文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

仲永才能衰退及最终平庸无奇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二)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

1. “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某某及家世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 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学习第二部分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伤仲永》(第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伤仲永》(第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伤仲永》(第2课时)教学案语文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重点)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难点)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这篇课文,积累了一些重点字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色。

二、自主预习1.方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有奇才的孩子。

2.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明确:父异焉;邑人奇之。

4.后来,方仲永还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明确:不神奇。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明确: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仲永天资聪慧,表现:“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写仲永才能衰退,表现:“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才思平庸,表现:“泯然众人矣”。

(二)深层探究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资料(背景)?明确:“世隶耕”三个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开篇一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财短视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三)体会写作特色1.文章对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明确:作者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⑴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⑴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能力目标:⑴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⑴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⑴ 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1、设计1: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伤仲永教案(15篇)

伤仲永教案(15篇)

伤仲永教案(15篇)伤仲永教案1教学设想1、帮助学生把握__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伤仲永》教案推荐。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一、讲故事导入新课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推荐》。

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

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

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__的障碍。

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课文伤仲永的教案3篇

课文伤仲永的教案3篇

课文伤仲永的教案1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⑴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谒称泯耶⑵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⑴完成练习题一: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

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⑴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⑴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3(七年语文下)

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3(七年语文下)
[例]“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1、“啼”: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使学”:
三、达标训练
(1)用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主学习
1.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理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二、精讲互动
(一)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
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小结
反思
2、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3、结合文意,你认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
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
幺,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
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幺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
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
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教案( 2 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一、导入二次备课我们学过《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介绍)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不会成才)为什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谁能用一句名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三、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2.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3.理解文章大意①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先由学生逐句解释词汇、翻译句子,然后由教师订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之:指书具。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动词,对……感到诧异。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之:指方仲永。

即:即可。

书:写。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写。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同县的人。

稍稍:渐渐。

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或:有的人。

以:用。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之:指方仲永做的诗。

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扳:同“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谒:拜访。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之: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称:相当。

焉:方仲永的情况。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

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最终。

之:语气助词,不译。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这里有像他那样的意思。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③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①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②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布置作业1.掌握文言词汇2.准确翻译全文《伤仲永》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上节课所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

2.学会研读、赏析全文教学重点:赏析全文,体会语言的简洁教学过程:复习检查:1.文言词汇2.翻译句子研读赏析1.学生朗读1、2段,然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2.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泯然众人矣”。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

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

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语言表达训练。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

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

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布置作业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到日记本上。

板书作业::作业本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