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与礼治精神_晋水灌溉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灌溉制度知识讲解
2.6.2.1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中稻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
2.6.2.1.1中稻灌溉制度的确定(1)水稻的泡田定额的确定:根据当地群众的耕作经验,划定中稻的泡田时间为5月11日~5月25日,历时15天。
M1=0.667 (h0+S1+e1t1-P1)式中M1-水稻的泡田定额,m3/亩h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取30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mm;e1-泡田期内水田的田面平均蒸发量,mm/d;t1-泡田期的日数,d;P1-泡田期的降雨量,mm。
根据彭水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项目区土壤为小黄泥和大土黄泥,土壤中含沙,属中粘含沙土,取其渗漏强度为 1.4mm/d(《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P136)。
项目区紧邻武隆县,两地气象条件基本相同,本项目设计所用资料采用武隆县的气象资料。
根据武隆县气象局1950年-1980年的实测降水资料,75%设计频率年为1974年,由1974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可得泡田期的有效降水量为38mm。
泡田期的田面平均了蒸发量由下表选取:表2- 多年平均蒸发量统计表月份 1 2 3 4 5 6 全年拆算系数年蒸发量(mm)蒸发量(mm)42.1 38.0 63.4 98.7 125.0 123.4月份7 8 9 10 11 12蒸发量(mm)90.8 160.5 125.0 69.0 47.7 37.2 1120.8 0.8 896.6 资料来源:《四川省涪陵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附表4、蒸发资料采用折算后(60cm蒸发皿)的数值计算。
计算得中稻的泡田定额为M1=50.4m3/亩。
(2)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确定利用水量平衡方程确定中稻的灌溉制度。
h1+P+m-WC-d=h2式中h1-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mm;h2-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mm;P-时段内降雨量,mm;d-时段内的排水量,mm;m-时段内的灌水量,mm;WC-时段内的田间耗水量,mm。
【最新】节水灌溉调研报告(多篇)
【最新】节水灌溉调研报告(多篇)第一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发展调研报告__管理区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缺水非常严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称,农牧业生产频频遭灾,农业经济脆弱,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饲草短缺,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__管理区土地总面积34万亩。
其中耕地16万亩,草场12.9万亩,林地3.4万亩。
下辖四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人。
区内地上水系主要有闪电河和沙井子河两条河流:闪电河南北贯穿全区,沙井子河东南、西北向流经小城子管理处大梁底草滩,汇入闪电河。
浅层含水层系指处于地层最上部的孔隙潜水含水层。
榆树沟管理处和小城子管理处位于闪电河两岸。
以闪电河冲积成因为主,含水层连续性较好。
闪电河两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为12m,其余地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间。
含水层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过20m,局部地段达3040m,黄土湾东北部的含水层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
深层含水层为孔隙承压含水层,水量丰富。
单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间,属富水性强的含水层,为人畜集中供水及农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层。
当水位降深为10m时,各富水等级区的单井抽水影响半径均为387m。
深层含水层的岩性为含泥质砂砾石,且泥质含量较高,透水性能相对较差,富水性属较贫水区。
当含水层厚度为29m,水位降深值为10m,单井出水量为76m3/h。
其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274m。
根据张市地质第三大队钻井记录和我区资料记载,项目区承压水含水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0-175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为75.23m。
根据资料计算,总补给量8278万立方米/年,调节储量6923万立方米/年,动储量1355万立方米/年,静储量15558万立方米。
二、节水灌溉发展情况为改善管理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自____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
其节水灌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____-____年采用铝合金管道式全移动喷灌机,该灌溉方式较渠灌节水,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大;201_-____年采用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盘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虽然节约人力物力,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但该喷灌机要求压力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扬程潜水泵,因此该灌溉方式耗能较高;201_后以后采取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利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达到了节水、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灌溉毕业课程设计
灌溉毕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灌溉原理,理解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灌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 使学生掌握灌溉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灌溉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共同完成灌溉系统的设计;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进行灌溉资源调查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毕业课程设计,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在灌溉领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灌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灌溉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灌溉方式分类及特点-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规律- 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2. 我国农业灌溉现状与发展趋势- 主要灌溉技术与设备- 灌溉水资源现状与分布- 现代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3. 灌溉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 灌溉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灌溉系统设计的主要参数- 灌溉系统设计流程及案例分析4. 灌溉资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灌溉水资源调查方法- 利用GIS、遥感技术进行灌溉资源分析- 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5.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 项目分组与任务分配- 团队协作技巧与方法- 沟通表达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灌溉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第二周:我国农业灌溉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周:灌溉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第四周:灌溉资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第五周: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完成灌溉系统设计项目教材章节关联:《农业水利工程》第三章:灌溉与排水《现代灌溉技术》第二章:灌溉系统的设计《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掌握灌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7期中国古代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大禹和伯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河渠、井水灌溉农田和园圃。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灌溉工程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史前文明时期的水利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灌溉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最早的灌溉工程可以追溯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其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古学家研究,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灌溉设施,如水道、水渠等,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水利初步发展的时期。
相传夏朝建立以后,开始有了农田规划,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按照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区分农田赋税标准。
到了商代,井田制下出现了原始的沟洫工程。
人们利用水利工程来进行灌溉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我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一些关于治水的记载。
西周时期,沟洫工程有了发展,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排系统,引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直接造福人类。
先秦典籍《尚书》《周礼》和《管子》等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如灌溉渠道、水库、水门等。
《周礼》记载,国家设有管理农田水利的官员——稻人。
《管子》则记载:齐相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这种“治国先治水”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秦国和秦朝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先后开凿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秦国成功地统一中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学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及作物灌溉制度1
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3)土壤因素
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主要有质地、颜色、
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砂土持水力弱,
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
②土壤颜色而言,黑褐色土壤吸热较多,其
蒸发较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土壤反射较 强,相对蒸发较少。
一、灌溉制度的内涵及确定方法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2)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③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
量较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 水量较少。
一、作物需水量与影响因素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4)农业技术 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 度。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可导致土壤水分的无 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将使 土壤表面形成一个疏松层,这样可减少水量的消 耗。
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需 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
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
称实际蒸散量。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层表
示。
生态需水量应该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 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而并不是指单单的 生物体的需水量或者耗水量.
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 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 , 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中称为“蒸散量” 或“农田总蒸发量”,国内也有人称之为 “腾发量”。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来自()的佛学,经过与中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吸收佛学成果的新儒学。
参考答案:印度2.世界上古代原生文化中,()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参考答案:中国3.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参考答案:中国4.中国的( )以其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影响了近代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参考答案:科举制度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参考答案:故宫;人工大理石;骨针6.下列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参考答案:文字使用;城市的出现;青铜器使用7.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经济生活土壤之中。
参考答案:游牧经济;农耕经济8.下列属于中国文化特质的是()。
参考答案:人文传统;尊君重民;中庸协和;伦理中心9.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参考答案:对10.文化史,顾名思义,是以“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专门史的一个门类。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参考答案:安特生2.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属于黄种人的是()。
参考答案:蒙古人种3.中国传说中“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是()。
参考答案:燧人氏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的选拔方式是()。
参考答案:禅让5.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的是()。
参考答案:陶器制作;使用磨制石器;养畜业6.下列属于初民精神世界中自然崇拜的是()。
参考答案:太阳崇拜;山神崇拜;月亮崇拜7.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的三个主要部落族团是()。
参考答案: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8.下列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是()。
参考答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9.“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灌溉制度中相关数据计算
作物灌溉制度相关数据计算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
1.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灌溉定额=Σ灌水定额
灌溉定额依据《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2017)》,其规定对各种作
物,采用何种灌溉方式,其灌溉定额都有详细规定,这里不做详细解释。
2.灌水定额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水定额在满足《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2017)》中对各种作物,采用何种灌溉方式下其灌溉定额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群众经验确
3
4.最大亩灌水率
以延续时间较长,累计达到20~30的最大灌水率为设计灌水率。
5。
关于古代灌溉的文献
关于古代灌溉的文献如下:
1. 《河工书》(中国):这部中国古代著作记载了早期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它包括了灌溉渠道、堤坝建设、水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井田制度》(中国):《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基本法规,其中包括了土地分配和灌溉系统的安排。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井字水利法》(印度):这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水利法典,描述了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它对于印度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水经注》(中国):这是中国晋代陆贾所著的一本水利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各地的水源、河流、湖泊、灌溉系统等情况。
它为后来的灌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5. 《古罗马农业》(罗马帝国):这本著作由古罗马农学家哥尔乌米拉斯编写,记录了古罗马帝国时期关于灌溉和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
它对于理解古罗马农业水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灌区规划方案
灌区规划方案引言灌区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障农田的生产水平。
本文将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灌区进行规划方案的编制,以确保该地区农田灌溉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制定一个灌区规划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并兼顾水资源保护,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方法为了制定灌区规划方案,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来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其中包括:1.调查问卷:通过向农户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用水需求、灌溉方式和意见建议。
2.现场踏勘:实地考察灌区内的农田、水资源分布情况,对灌溉设施进行实地检查和测量。
3.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历史气候数据、地下水位、降雨量等其他相关数据,为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内容水资源调配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将制定以下水资源调配措施:1.水库建设:在灌区范围内建设水库,并适时调整水库库容,以保证年均水量能够满足农田的有效灌溉需求。
2.蓄水池建设:在一些易受干旱或临时断水影响的地区,建设蓄水池,用于储备水源,以应对临时紧急情况的出现。
3.灌溉渠道改造:对原有灌溉渠道进行改造,减少水的流失,提高灌溉效率。
4.引水工程修建:将远处水资源引入灌区,以满足一些特殊地区农田的灌溉需要。
灌溉管理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灌溉管理:1.灌溉制度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时间、灌溉量和灌溉频率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季节和作物的需求。
2.智能灌溉系统:引入现代化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参数,提供准确的灌溉方案,避免浪费水资源。
3.培训和宣传:开展灌溉管理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科学灌溉的认识,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方法。
生态保护为了保护灌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水土保持工程:开展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护坡、修建梯田、种植防风林等,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土壤侵蚀。
浙江省 2024 年 1 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这一时期()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答案】A【解析】A.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正确;.B.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B错误;C.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C错误;D.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D错误。
故选A。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D【解析】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A错误;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B错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该主张由荀子提出,C错误。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正确;故选D。
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预测密卷|2024年高考预测密卷一卷语文(新高考)【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三千多年,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制度与实践,在今日仍具有启发意义。
其一,救灾无奇策,要在预防。
储备粮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
《管子》指出,守国即守谷。
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都是以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备荒为目标,但是粮食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
汉文帝汉景帝免租免税,后人称赞“汉家救荒大抵厚下”。
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贫民无衣无食。
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隋朝富强而亡,粮仓虽多,百姓不得食,既不能救灾,又不能救国,徒然资敌。
后人指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国家不惜财用,赈济得法,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其二,古人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探索多种植物来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
不少农书都记载多种植物,如枣、栗、芋、蔓菁、芝麻等,荒年可替代谷物。
唐时谚语云:“木奴千,无凶年”,果树千棵当千奴,可当口粮,可换钱交税。
多种蔬菜,平时助食,荒年救饥。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记414种可食植物,叶、根、实、叶根、叶实、笋叶、根花、根实皆可食等,每种都绘图,如榉树叶、槿树叶、槐树芽等,荒年可食。
嘉靖、万历时多次刊刻,并传入日本。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尖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尖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鳳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o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LU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III东省荷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
播种时如果墙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
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2.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
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
这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3.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
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
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内阁决策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4.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
”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5.“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思想家更多地关注字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训练题:民族工业材料解析题
1. 【综合题】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
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
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
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
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
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
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
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
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小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小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小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一、总则为贯彻落实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关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关部署,强化灌溉发展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利部以水规计[2012]147 号文启动了《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为指导和规范各地开展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一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依据《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项目任务书》,特制定《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
(一)工作目标争取用一年的时间,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结合全国水利普查等成果,摸清我国灌溉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我国灌溉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我国灌溉发展发展的战略对策,逐步形成全国、省级、县级灌溉发展规划体系。
(二)规划任务1、客观评价现状。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结合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及相关规划和科研成果,全面分析评价灌溉面积发展情况、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用水现状情况,查找灌溉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2、搞好水土平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未来保障粮食安全对灌溉发展的需求,分析不同区域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提出未来灌溉 2 发展潜力,进行水土资源匹配关系和平衡状况分析。
3、合理确定目标。
以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国家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核心,根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水土资源平衡状况,提出各地区灌溉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细化灌溉发展的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建设标准。
4、明晰规划布局。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水土资源配臵格局、农业发展布局,结合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供需配臵状况等实际,确定灌溉发展总体布局与分区发展重点。
5、制定对策措施。
针对灌溉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提出灌溉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针对制约灌溉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促进灌溉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
古代分水制度
古代分水制度
古代分水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管理水资源、分配灌溉用水的制度。
在古代,水资源是重要的生产力,因此各个时期都建立了不同的分水制度。
在商代,由于人口稀少,灌溉用水需求也不大,因此并没有明确的分水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溉用水成为了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引发了水资源的争夺。
为了避免水权的纷争,各国纷纷建立了分水制度,例如齐国的“五水十二栅”、秦国的“三百六十沟”等。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分水制度也更加完善。
唐代的《水利法式》规定了“合法水权,先得先用”,即先占有
水源的农民拥有先用的权利。
而宋代的《开河浚渠水利法式》则规定了“分水掌灌”的制度,即由分水掌管灌溉用水,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总之,古代分水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 1 -。
古代灌溉原理
古代灌溉原理在⼈类历史上,灌溉⼀直是⼀个⾄关重要的领域。
随着农业的发展,⼈们逐渐认识到⽔源对⼟地的滋润和作物⽣⻓的重要性。
因此,古代的⼈们开始探索并发展出各种灌溉原理,以确保⼟地得到充⾜的⽔分。
本⽂将深⼊探讨古代灌溉原理,揭示其背后的智慧和科学。
⼀、古代灌溉的起源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柱。
为了满⾜作物⽣⻓的需求,⼈们开始尝试各种⽅法来将⽔源引⼊农⽥。
最初的灌溉⽅式可能是通过简单的挖掘沟渠,将河⽔引⼊⽥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们逐渐掌握了更复杂的灌溉技术。
⼆、古代灌溉原理的应⽤1.⽔⻋灌溉:⽔⻋是⼀种利⽤⽔流驱动的灌溉⼯具。
古⼈通过观察⾃然现象,如⽔流的冲击⼒,发明了⽔⻋。
⽔⻋可以有效地将河⽔提升到更⾼的地⽅,为农⽥提供灌溉。
在中国、中东和欧洲等地,⽔⻋灌溉得到了⼴泛的应⽤。
2.地下⽔灌溉:地下⽔灌溉是通过抽取地下⽔来滋润⼟地的⽅法。
古⼈们通过挖掘井或泉眼来获取地下⽔,然后使⽤各种设备将其引⼊农⽥。
这种灌溉⽅式充分利⽤了地下⽔资源,同时也防⽌了地表⽔的不必要浪费。
3.坎⼉井灌溉:坎⼉井是⼀种特殊的地下⽔灌溉系统,主要流⾏于⼲旱地区。
坎⼉井通过挖掘⼀系列的地下通道,将地下⽔引到农⽥中。
这种⽅法有效地避免了地表⽔分的蒸发,使⼟地保持湿润。
坎⼉井的原理在中国新疆地区得到了⼴泛应⽤。
4.⽔利⼯程灌溉:在⼀些古代⽂明中,⼤规模的⽔利⼯程被建设⽤于灌溉⽬的。
例如,古埃及⼈修建了庞⼤的灌溉渠道,将尼罗河⽔引到农⽥中;古印度⼈则开发了复杂的灌溉⽹络,以滋润他们的⼟地。
这些⽔利⼯程不仅为农业提供了必要的⽔源,还有助于增强国家实⼒和推动经济发展。
5.滴灌与渗灌:在⼀些地区,⼈们还使⽤了更为节⽔的灌溉⽅法,如滴灌和渗灌。
这些⽅法通过控制⽔流的流量和速度,使⽔分缓慢地渗透到⼟壤中,从⽽最⼤限度地减少⽔的浪费。
虽然这些技术不如⼤规模的灌溉⼯程那样引⼈注⽬,但它们在节⽔和提⾼作物产量⽅⾯发挥了重要作⽤。
三、古代灌溉原理的影响古代灌溉原理的应⽤对农业⽣产和⽂明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
家庭农场各项制度家庭农场是指由一个家庭主持经营的农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种植、养殖和管理。
家庭农场的制度建设是保障农场持续发展和家庭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基础。
以下是关于家庭农场各项制度的范本:一、组织管理制度1.家庭农场管理机构:成立家庭农场管理委员会,由家庭成员选举产生,负责农场的决策和日常管理。
2.决策机制:重大决策由全体委员会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和投票决定,普通决策委托管理委员会执行。
3.目标责任制:明确各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岗位,确保工作的分工合理、井然有序。
4.家庭经营计划制定:每年制定家庭经营计划,明确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计划等,并定期进行评估、调整。
二、农业生产制度1.轮作制度:根据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避免土地疲劳和病虫害的发生。
2.肥料使用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使用计划,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施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3.农药使用制度:遵循农药使用标准和操作规范,做到合理使用、安全使用,减少药害和农产品残留。
4.灌溉制度: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根据天气情况和作物需水量进行合理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
5.养殖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饲养密度、饲料配方、疾病预防等,保证养殖效益和动物健康。
三、家庭成员权益保障制度1.劳动报酬制度:根据家庭成员的工作量和贡献,合理制定劳动报酬政策,确保每个家庭成员的权益得到保障。
2.分配制度:家庭农场利润的分配按照家庭成员的投入和劳动进行合理分配,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经营管理。
3.岗位激励制度:设立岗位职责、权力和福利分配等激励机制,激发家庭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家庭成员准入制度:对新成员加入家庭农场进行审核和考察,包括其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确保新成员的顺利融入和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1.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农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记录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提供消费者的查询和投诉渠道。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感谢观看
01
二.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 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调查经 验范围内水文年份的不同生育前的作物田间耗 水强度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 溉定额,并由此确定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已进行 了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 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积累了一 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制定灌 溉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灌溉制度的定义
二.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1.群众丰产灌水经验 2.试验资料 3.生理、生态指标 4.水量平衡原理分析
一.灌溉制度的定义
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 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 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制定 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它包括作物灌水 次数、每次灌水的日期、定额及灌溉定额。
3.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确定
作物的生理指标包括叶水势、气孔阻力、细 胞液浓度、冠层-空气(冠层)温度差等。利用 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作为灌溉的指 标,能更合理地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 水分的需要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确定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发育期内水层变化(水 田)或作物主要根系层内土壤水分变化(旱田) 为依据,要求在作物各发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适宜水 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至下 限时灌水,以保作物充分供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制度与礼治精神———晋水灌溉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张亚辉提要:晋水灌区自明代以来就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该制度由渠长甲制和轮程分水制度两个部分组成。
从明代晋王府军屯进入晋水灌区以来,晋水灌溉制度几经变迁,直至难老泉断流,整个制度彻底废止。
这个延续了近七百年的灌溉制度一直是靠着乡土社会的礼治精神来支持的。
这一礼治精神主要体现为“崇始报本”、“盈科而进”和“本乎人情”等各个方面。
士人政府、士绅和宗族在一次次用水冲突和水利变革中维系着灌溉制度背后的礼治精神。
关键词:灌溉军屯渠长甲轮程制礼治晋中盆地的晋水流域虽然地域不甚宽广,但历史上水草丰美,不单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疆域,同时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门户,也是历代王朝必争的军事重地。
晋水发源自晋祠水母楼下的难老泉,史上声名显赫,但如今难老泉已经断流多年,当地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只能靠废水灌溉来维持。
实行了700多年的晋水灌溉制度已经被一套以高灌站为核心的污水灌溉管理体系所取代。
近年来,围绕晋水流域的水资源问题,社会史、民俗学和人类学等领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行龙利用人口、资源、环境的经济学框架来研究晋水流域(行龙,2001,2004,2005)。
赵世瑜则特别关注晋水流域水资源分配的机制(赵世瑜,2005),他着重分析了汾河流域的几个“分水”案例,揭示了在一个区域性的、超地方的空间里,人们如何对待公共资源,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利用各种权力和象征。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主要是用道德经济的概念来分析当地的水问题(沈艾娣,2003)。
她利用的资料主要来自晋水系统的水案纷争和信仰仪式。
沈艾娣将研究的焦点锁定在官方与民间的道德体系的冲突上,前者更注重儒家的正统话语,重义轻利,强调协商;后者则重利轻义,更偏重于使用暴力。
三位学者的文章都是以山西晋水流域为背景的,共同强调了水作为社会的关键资源被配置、争夺和使用的机制,其中涉及到宗教崇341拜、水权界定和道德经济等多个层面。
总体来说,他们都是把水当作一种经济资源,并从一种可以笼统称作“个体主义”①的理性出发展开论述的。
晋水的灌溉制度因而看起来就是地方政府、士绅、王屯、宗族等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2006年我到山西晋祠进行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在晋水流域十几个村落之间盘桓八个多月。
在当地人的讲述、仪式和文献中我看到,难老泉对当地人来说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灌溉水源那么简单,难老泉所承负的历史记忆、神话传说、道德意义以及仪式体系,不单是灌溉体系得以组织起来的根本依据,甚至也是当地全部历史的主线———灌溉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和冀朝鼎的中国研究角度看来,灌溉研究即是要研究汉人社区的整体(张亚辉,2009),而这一整体性则又不是精耕农业的产业形态所能尽,而是要到作为汉人社会之总体文化呈现的礼治精神当中去认取(李安宅,2005:3-5;费孝通,1998:48-51)。
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以晋水北河灌溉制度史为例,探讨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民间用水制度与礼治精神之间的文化关联,并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以资源分配为着眼点的经济制度史研究有所补充。
人类学的汉人社区研究的一大困境即在于其思想史的整体要远大于具体社区经验的整体,本文拟从对地方思想史的描述来尝试克服这一困难。
也惟有看到具体社会的思想史的微言大义与制度史的纤毫秋末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既避免对人类学调查资料的穿凿阐释,又不必拘泥地方文字而失去对调查对象的同情的想象力。
作为一项以已经废止的制度为对象的人类学研究,本文所依赖的资料大部分为地方历史文献,并注重从口述的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考订和理解。
②与社会史的研究不同,我并非以水利制度的复原为己任,441社会学研究2010.4①②关于“个体主义”的具体含义,请参见路易·迪蒙,2003:22。
晋祠难老泉是晋水灌溉的最主要水源,从宋代以来,晋水的灌溉制度几经变革。
晋祠水利事务遗留下来的资料中,比较权威的记录是清末赤桥举人刘大鹏留下的《晋祠志·河例》(刘大鹏,2003:669-721),以及保留在赤桥当地学者温杰手中的《晋水图志》残存手稿。
后来太原市水务局主编的《晋祠水利志》也主要是以这两份资料为基础的。
晋祠博物馆内还保留着明清两代的水利碑文,这些碑文已经全部被刘大鹏录至《晋祠志》中了。
而刘大鹏之后的材料就只能根据田野调查得到的口述史来补充,在调查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被刘大鹏遗漏、误解甚至歪曲的历史。
综合这些资料,可以大致看到明代以来晋祠灌溉制度史的概貌。
论文而是要在一个整体的地方思想史的角度下,来串联具体社区的现实经验;因此无论是借助文字或口述历史,都是要来探索这一制度变迁史本身的意义。
一、晋水源流与苏佑治水嘉靖《太原县志·杂志》以简要的文字记载了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柳氏坐瓮”的故事:俗传晋祠圣母姓柳氏,金胜村人,姑性严,汲水甚艰。
道遇白衣乘马者欲水饮马,柳不惜与之。
乘马者授之以鞭,令置瓮底,曰:抽鞭则水自生。
柳归母家,其姑误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
急呼柳至,坐于瓮上,水乃安流。
今圣母之座即瓮口。
这个带有开辟神话意味的故事影响深远,当地包括晋水在内的所有水源都被认为是柳春英所赐。
对柳春英的崇拜与祭祀成为晋水灌溉制度中“崇始报本”精神的最集中体现。
晋水出难老泉口之后,陆续分成四条灌渠,分别是海清北河、陆堡河、鸳鸯中河和鸿雁南河。
北河干渠又称智伯渠,这条渠最初并不是用于农业灌溉的,而是三家分晋时智伯用来水灌晋阳的军事工程。
智伯渠到汉代开始被用于灌溉。
中河是难老泉水入汾河的故道,最早的“晋水”,而晋阳城得名也正是因为在晋水之北。
隋唐时期,晋祠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开挖了南河。
陆堡河是明代才从北河中区分出来的一条支流。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9年),宋太宗赵光义携重兵席卷晋阳城,一举克平北汉政权,是当地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随后,太原知县陈知白于嘉佑八年(1064年)整顿晋祠水利,晋水基本的分水方式在这次水利改革当中基本奠定下来。
后来,河道多经迁变,①灌溉制度也几经调整,下文依次叙之。
嘉靖《太原县志》载:晋水四渠,北渠水七分,溉赤桥、花塔、小站、县城外、古城、金胜等村屯;南渠水一分半,溉索村、王郭村、张村、枣源①晋水河道变迁的历史具体参见张亚辉,2008:172-192。
541社会学研究2010.4头等村;中渠水一分,溉长巷东庄等村屯;陆堡河水半分,溉大寺上下等村(《太原县志·水利》[嘉靖])。
在“晋水”一条下又记:“源出县西南一十里悬瓮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曰难老,疏为二池,南曰大池,流经奉胜寺前名流杯池;北曰八角池。
分为三河,其北派流经北神桥,入安仁、贤辅、古城、金胜等村为北河……其中派入大池,流经南神桥、晋源都、东庄为中河,又一支派名陆堡河,流入大寺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处为南河……”(《太原县志·山川》[嘉靖])这一记载和刘大鹏看到的晋水四河的水道差距很大,《晋祠志》和《晋水图志》中描述的水道形态真正最后定型是在明代的万历二十年(1592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汾河涨水,将中河最后一个村庄东庄营的土地淤塞成了沙丘,无法灌溉,隆庆六年(1578年),在晋王府的主持下,开始重修引晋水过清水河的石桥。
同时也重新厘定中河水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将中河从大池中分出来,移到南河鸳鸯口上分水一分,而陆堡河仍旧从大池分水(刘大鹏,2003:707-708)。
我偶然有机会看到一次晋水中河的《河册》,《河册》中夹了一张契约,内容是如何确定中河从南河分出来的那个鸳鸯口的形制和尺寸,落款时间是隆庆六年(1572年)。
陆堡河要一直等到万历二十年为修建王琼祠堂而填没大池的时候才直接从南河上分水。
所以,准确地说,《晋祠志》之材料和《晋水图志》上的记录只对明万历二十年之后的情形是有效的。
从嘉靖三十二年到隆庆六年的21年间,分水石堰南侧分水两成半,北侧分水七成半。
明代不但曾经变动了水道,而且频繁重修晋祠庙,并兴建了很多新的庙宇和亭榭,今日之晋祠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代最终确定的。
晋水灌溉管理制度的整体格局也是在明代确立的。
道光《太原县志》评价说:“明冀宁道苏君立水利禁例而其法始密”(《太原县志·水利》[道光]),“水利禁例”指的就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苏佑整治地方水利所立的“申明水利禁例公移碑记”(刘大鹏,2003:578-579)。
这次水利变革与军屯进入带来的水利问题直接相关。
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慎固边防,翼卫皇室”,陆续分封诸子为藩王。
太原为明代北部边防重镇,明朝将蒙古势力驱逐出长城,但并没有伤其根本,蒙古骑兵随时都可能挥兵南下,为此,整个明朝在大同一带一直都屯有重兵。
明代初年,北部防御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二人曾多次将兵围筑屯田(王毓铨,2005:411)。
镇守边陲641论文的大将都要听二人节制。
明代初年,按照“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原则,各路封王都是没有土地的。
但他们往往以草场牧地、废壤河滩为名取得荒地,伺后,再开垦为土地耕种。
晋水北河下河村落小站营最早是晋王的养马营。
自弘治年间以后,皇帝就已经开始大量赐田地给各王府了。
这些被王府占据的庄园往往都是当地最好的土地。
晋祠之所以有“三营米”一说,并不是因为这三个村的人特别会种地,而是在他们立屯的时候就选择了最为肥沃的土地。
在那些需要河流灌溉的地方,王府屯田自然要获得足够的水资源以保证屯田的农业生产,晋水“军三民三”的用水制度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地素来有“九营十八寨”之说,指的是明代在太原的军事屯田,但“军三民三”说的并不是军屯和民人之间的用水分配,这里的“军”指的是王府的屯田,虽也是军人组成,但和国家的屯田是不同的,至少,在这个排单中涉及的屯田村落只有六个:晋府屯田之小站屯、五府屯、马蔺屯和马圈屯;宁化府屯田之古城屯和河下屯,而没有泛及其他屯军村落。
“军三民三”的制度从明代初年就开始执行了,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水利禁例移文碑”中载:“晋祠水利已经二百余年,现有碑记可查”(刘大鹏,2003:581),应该不是诳语。
“军三民三”的大致情形是,各渠该浇之地,王府与民间参错相连,分日用水,各不相妨。
每渠各设渠长一名,提督小甲多少不等,各照地界分管水利。
每年二月内领率有地用水之人,均出夫役疏濬渠道,于三月初一日同时起程放浇……只以北渠言之,每年三月初一日先浇晋府地,一日毕。
至初二日浇宁化府地,二日至初三日毕。
初四日方浇本县民地三日,至初六日毕。
初七日又浇晋府地,轮流如前,周而复始,俗名‘军三民三’。
此系旧规,遵行已久。
(刘大鹏,2003:579)实际上,从明代初年一直到嘉靖二十二年,这轮程制可能只是限于北河,“中南陆堡三渠用水不远,又系长流,多不启闭,素少争竞”(刘大鹏,200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