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
[论文]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特征,评价一、苏联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1]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由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的三年国内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的反动势力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然而反动势力中包括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1918年3月,协约国以俄国无力保护中立国为名,先后在苏联北方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
同年4月,日本和英国的军队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
一战期间,协约国由于要集中军力对付德国,并未抽出大量的军队来攻打苏联,多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手段来镇压革命。
苏联模式以及东欧剧变的内容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一)、经济模式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基础,也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最重要内容与特征。
2、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3、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使苏联经济走上了以实现赶超为目标的非平衡和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
苏联模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只能是产品经济。
(二)、政治模式政治上,苏联模式也显现出高度中央集权的特征与内涵。
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1、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
2、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三)、思想文化模式在广义的文化,即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上,苏联模式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1、决策和领导体制上的高度集中统一。
2、组织保障和具体执行上的高度行政化。
整个苏联模式的设计与建构,其根本性的宗旨是为了迎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之间不可避免的总决战。
历史贡献:历史贡献:1.“苏联模式”是无产阶级对于执政的一次伟大尝试;2.它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执政提供了经验教训: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又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经济上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 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 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国家 成了产权所有和生产经营的唯一主体,国家既是 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 战略 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 制度
弊端 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 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 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 了农业生产力。
对外国文化实行关门主义,凡西方文化就 是姓资的,凡是姓资的就是腐朽没落的, 这种在“纯社会主义”环境中培养社会主 义文化的做法,不但没有杜绝资产阶级文 化,相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产生一 种神秘威、向往感,从而使社会的发展在 某些领域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大道 。 意识形态的混乱,出现信仰危机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内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 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 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 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 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 受马列思想。
二、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其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 体的历史的评价。苏联模 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 物,有其必然性,并在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 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 的进步,苏联没有适时有 效地进行改革,苏联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 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 出来。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又称苏联模式。
广义的苏联模式泛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狭义的“苏联模式”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因此也称斯大林模式,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制定的《苏联宪法(根本法)》的颁布和实施。
苏联模式的特点有三: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三是高度集权的文化体制。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和惩罚体制。
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
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实行高度的舆论统一。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
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这一模式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为后人提供了可供研究借鉴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其次,经过短期努力,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国;第三,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苏联模式不仅成了此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对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 引言1.1 苏联模式的背景苏联模式的背景可以追溯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计划经济和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经济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并由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成为一场历史的悲剧。
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败,世界各国开始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简单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并通过不断突破和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集权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国有企业和农业集体化的倡导。
这些影响导致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建设。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与此苏联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导致了我国经济长期停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在文化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设。
苏联模式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僵化和单一化,抑制了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我国通过自主的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一、概述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单一政党制度。
苏联模式在20世纪中期曾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广泛推行,并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政治制度1. 单一政党制度苏联模式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单一政党制度。
在苏联,唯一合法的政党是共产党。
其他任何形式的政治组织都被视为反革命组织。
2. 集权主义苏联模式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权由少数人掌握。
所有重要的决策都由共产党领导人或者他们指定的机构作出。
3. 宣传机器苏联模式下,媒体完全受到国家控制。
新闻、电视、广播等媒体只能宣传符合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内容。
三、经济制度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下最为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对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
2. 国有化苏联模式下,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
国家通过集体农庄、国有企业等方式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3. 等级制度在苏联模式下,工人和农民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阶级。
他们享有相对较高的社会福利,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水平都受到政府严格控制。
四、教育制度1. 全民教育苏联模式下,教育是国家强制性的义务。
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校都由政府直接管理。
2. 政治教育在苏联模式下,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政治课程旨在灌输共产党意识形态,并培养忠诚于共产党领导的新一代革命者。
五、社会制度1. 集体主义苏联模式下,个人利益被视为次要的。
集体利益被认为更加重要。
个人需要服从集体,并为集体做出贡献。
2. 社会福利在苏联模式下,国家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福利。
医疗保险、教育、住房等都是由国家提供的。
3. 人口控制苏联模式下,政府通过计划生育等方式控制人口增长。
政府认为过多的人口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六、总结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
虽然在20世纪中期曾经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推行,但是其缺乏民主和自由的特点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苏联模式和解体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问题一、苏联模式的形成1、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经济模式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和制度的总称。
2、形成过程从1929年大转变开始,到1936年宣布完成,以新宪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斯大林模式支柱是三大运动:农业集体化、超高速工业化、政治大清洗。
★(1)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特点(1929年—1934年)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系服务的农业经济体系。
特点:时间短,行政命令开路,消灭富农★(3)大清洗运动(1934——1938秋)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 1934年,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基洛夫12月1日被暗杀。
二、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政治上高度集权具体体现:1、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二)经济上高度集中具体体现:1、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90%)2、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4、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经济5、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三)思想文化上一潭死水1、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2、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3、公共舆论一律化(四)对外关系上大国主义在对外关系上,首先的不是指导,而是控制,大力推行它的模式,不允许探索其他道路。
情报局南斯拉夫事件柏林事件波滋南事件布拉格改革之春三、形成原因及思考: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根源。
1、国际背景:因为战争,客观上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集中统一,集中人财物保证战争的胜利。
2、苏联国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家长制、个人集权、个人崇拜容易盛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的思想,排斥商品经济。
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模式为基础形成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模式的总称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教条地接受马列思想。
3、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抑制。
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政策。
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1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特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制度弊端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2政治上显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主要表现: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弊端一党独存,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一、利:
苏联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弊: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教训:应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苏联模式
3、苏联模式的强行推广
四、苏联模式的失败和历史教训
(一)苏东改革和苏东剧变 1、苏东改革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 的发端 (2)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高 潮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 革的停滞和倒退 (4)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
苏联模式
一、苏联模式的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一)经济方面 1、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2、实行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 3、实行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 4、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5、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 6、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封闭性
(二)政治上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三)文化上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2、领袖言论成为判断是否真理的惟一标准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 和严重缺陷
(一)历史作用 1、适应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2、体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制 度 3、体现出社会注意的强大生命力
(二)缺陷 1、经济运行体制僵化 2、权力过分集中不受限制 3、官僚主义严重
三、苏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主义模式在国际上的 推广
(一)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的发展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 (1)在武装斗争中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 量完成民主革命 (2)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 (3)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 3)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 国家形式
2、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的确立 (1)实现共产党一党专政 (2)进行土地改革 (3)实施国有化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所谓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确立起来的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一.苏联模式的特征和性质。
苏联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建立了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阶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办法管理国民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不要经济杠杆,把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分配制度,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实行低薪制,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后来对少数高级干部和部分科技人员实行高薪制,逐渐形成了一个高薪特权阶层,这些人享有特权,成为苏联模式的掘墓人;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认为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群众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缺乏活力;发展道路,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政治方面: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管理国家,但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和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轻视民主和法制建设,群众缺乏主人翁感;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尤其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手里。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对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持否定态度,缺少文化宽容和文化自由;干部教育,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批判个人主义;学术领域,以权力干预学术,在各个领域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学术批判,扼杀学术自由;舆论宣传,强调舆论一致,不允许有和党中央不同意见,竭力宣扬对党和领袖的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具有文化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倾向;发展战略,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以下关于“苏联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以下关于“苏联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苏联模式”是成功的经济模式:事实上,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虽然在初期阶段,苏联经济曾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推进,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加之,整个经济体系的集中控制和决策制度的僵化,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导致苏联经济的崩溃。
2.“苏联模式”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典范:尽管苏联在初期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如解决了土地私有化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
政治上,苏联实行的是一党制,民主权利受到限制,公民的自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经济上,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导致阶级差距的扩大,工农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3.“苏联模式”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资源的依赖。
苏联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来推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期依赖能源和资源的出口维持经济的运转。
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援助对苏联经济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4.“苏联模式”是一种可供其他国家效仿的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许多局限性和不适应性,根植于苏联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背景。
苏联的经济体制、军事力量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吸引力。
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和政治制度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并非成功的经济模式,也并非追求社会公平的典范,且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也不是可供其他国家效仿的发展模式。
在当下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个国家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 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 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 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苏联模式的形成 1924年1月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他 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进行了对苏联人民长达 30年的领导,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 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 会主义社会。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从1928年10月至 1936年底,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这一段时期内,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 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所有的剥削阶级得以消灭,留下的只是工人阶 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 会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1936年12月, 苏联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这部新型的社会主义宪 法,用法律的形式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规定了 下来,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的产生条件:首先,国际环境险恶。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受帝 国主义的包围,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其 次,由苏联自身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 件所决定。从历史传统上看,沙皇俄国是一 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皇高度君主集 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大俄国沙文主义健 儿对外扩张的传统,以及村社占有为主要形 式的封建宗法经济的传统,都对形成高度集 中的模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再次,在 实践上缺乏经验。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无前例可循, 巴黎公社虽然曾经进行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尝 试,但毕竟存在时间太短,尚未触及社会主 义实践中的许多重大原则和政策问题。最后, 从理论影响看,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 社会主义的设想存在某种教条主义的理 解。 总之,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当时苏联国 内外条件相互作用和党内外各种斗争发展的 必然结果,斯大林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 的
苏联模式
以文释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经曲折,表现在: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体现出从高度的集中和计划性发
展到注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体现了对新经济政策的废弃和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建立。 (3)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着
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但均脱离了苏联国情。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 (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 制 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政治制度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全盘集体化 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大农 场 以公有为主的多种 所有制 农、轻、重协调发 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归纳升华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同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
苏维埃体制(高 君主立宪制、 度集权)、一 内阁制、两 党制、终身制 党制
苏联模式知识点总结
苏联模式的国有经济是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控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私有企业几乎不存在,绝大部分企业和资源都由国有控制。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配。这种经济体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稳定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国有经济的低效率和浪费,苏联模式的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和资源浪费的状态。
苏联模式中的意识形态宣传是指共产党通过媒体和教育系统来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价值观。党的领导人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来维护和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同时也用来动员人民对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抵抗。这种意识形态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和国家意识的强化,但也使得创新思想和多元文化受到了限制。
总结
苏联模式的集权领导、国有经济、计划经济、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宣传等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的管理模式和国家治理方式。这一制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缺陷。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渐面临了挑战和改革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在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改革时,需要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寻求一条适合国家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党的领导
苏联模式中的党的领导是指共产党通过一党制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党的领导人通过党政机构和军队等手段来维护党的权威和政权。这种党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但是也带来了政治压制和异议人士的迫害。苏联模式的党的领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
五、意识形态宣传
三、计划经济
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调控和管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国家对生产、贸易、劳动力等方面的规划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执行,企业和个人不具有自主的生产和销售权利。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的平衡,但是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市场的僵化。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逐渐暴露出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苏联模式的影响
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苏联模式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在苏联领土上广泛推行,影响深远,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苏联模式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自成立之初就以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试图通过对外援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来推翻国际资本主义秩序。
苏联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经济竞争,导致世界分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
苏联模式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要素之一,世界各国普遍争取或抵制苏联模式,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
其次,在经济领域,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计划管理,实现了对国家经济的高度调控。
苏联模式的核心是实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苏联模式的推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集中性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缺陷,比如计划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再者,在社会领域,苏联模式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联模式强调国家对社会事务的全面管理,通过实施平等主义和普及教育、医疗等措施,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福利水平。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普及了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苏联模式对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也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导致了一些创新和个人权利的压制。
最后,在文化领域,苏联模式对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家和作家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
苏联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强调艺术要为社会服务,反映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然而,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创新和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受到了限制,导致了一些创作和思想的僵化。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模式,该模式在20世纪末解体时被证明是失败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入手。
苏联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经历了土地革命、国家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苏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集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成为主要特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控制。
这种过度集权导致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当、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苏联经济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的错误管理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在外部压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苏联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使得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综合上述因素,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经济体制问题,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展望未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正文2.1 过度集权导致腐败问题过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时期,政府不仅掌控了经济,还控制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种过度集权不仅削弱了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治的权力,还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级官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谋取私利。
腐败在苏联时期屡禁不绝,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由于中央政府对信息的掌控,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制止。
过度集权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蔓延。
在苏联时期,官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能力和表现,导致官僚主义在政府机构中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子数目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 子数目
19 30
19 37
19 38
19 39
19 22 ~1 92 8
19 40
• 三、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 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 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 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 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 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 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 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 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 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冷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毛泽东从容道: “我们可以自己试 试,这对我们也是 个锻炼!如果技术 上能帮助一下更好, 不能帮助那是你们 考虑决定的事了。”
•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 订的600个合同。其中,专家合同343个,科技合 同257个。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援建项目共 304项。到1960年上半年,已建成103项。其余 201项正在建设中。苏联政府片面决定,从1960 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 终止派遣专家。苏联撤走专家时,带走了全部图 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 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 件的供应,使我国250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 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 成了重大损失,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从苏联模式失败看中国结构 100.00% 90.00% 80.00% 70.00%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60.00% 工业总产值 50.00% 农业总产值 40.00% 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商品流通 30.00% 20.00% 10.00% 0.00%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 一、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 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 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 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 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 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 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苏 联 模 式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在战争等紧急状态下, 这种体制具有巨大的力量, 苏德战争中苏联的胜利与这 种体制有这巨大的关系。但 这种体制在和平年代则是一 种不健康的体制。在经济上, 严格的计划经济完全忽视了 市场的作用,违背了价值规 律,导致经济体制僵化与国 民经济失调。在政治上,一 党专政的制度导致了民主制 度的不健全,苏联个人崇拜 的盛行与此不无关系。
• 二、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 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 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 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 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 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 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 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 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 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 第一,实事求是依据本国国情决定政策, • 第二,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必须调整好, • 第三,要发挥农民劳动积极性,必须提高人们 生活水平, • 第四,必须本国的外交.内政政策有本国来定 不能跟随大国。
中国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非常成功的。和 其他正在向市场经济迅速转型的经济体制不同,中国把注意力集 中在了新企业的创建上,而不是现有国有资产私有化上。这被证 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98年,非国有部门已占据GDP的40%就 业率达到了87%。不仅如此,在1996年,50%的国有企业所报告 的亏损相当于GDP的1%。这种战略,隐含的两种主要思想:第 一,创建有创新的新企业比改革无效率,官僚主义的国有企业要 容易得多。而且第二,新企业的突然冒现为市场带来了竞争—— 刺激经济效率和创新,并且使资源有效配置,达到优胜劣汰的主 要因素。 在转向市场价格上,价格的双轨制度被单轨制度所取代——市 场自由决定价格,由供求关系——适用于大部分商品。 中国很快实施了第二步改革,经济得到迅速增长,这主要得力 于找到新市场。在过去20年之间,中国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了创办 生产出口产品的新企业。1978-1997,中国出口增加了20倍,平 均每年增长率约为17%。因此,到1998年,中国外贸的赢余达到 436亿美元。 相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值得期待。 •
•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 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 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 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 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 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 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 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 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 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