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合集下载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

《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

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

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 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

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

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④。

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约关系而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市场交往体系及其保障机制。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国家的社会领域。

它虽然独立但是却不自足、不完善,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统合才能达到人与人真正的联合。

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为市民社会提供最终的伦理根据。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他对黑格尔这一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将历史的发展归于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

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

其次,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252页。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什么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

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

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

“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

“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

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是当时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也是马克思关于劳动激励机制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渐形成的,它将劳动过程中原本在人的自然力量中的价值删除,而其价值取代为有形的物质实体,即货币,把自由的劳动人变成卑贱的奴隶,他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成因,指出货币价值是劳动人受剥削和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他还论述了个人及社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者所经历的异化劳动进行反思后,将实现共同物质利益和共同观念利益,以实现社会公正、消除劳动人之间的竞争,挽回人类贫穷和无尊严的实质性困境的方法。

异化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个重要概念组成,一是指劳动人受到的财富分返少,工作极其苦难;二是指劳动人受到的剥夺、把持,而它成为一种被剥削、被抢劫的方式,从而实现了财富分配的不公。

异化劳动不仅指资本家对劳动人进行剥削,更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赋予劳动者的特殊性质,这种形式的剥削了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剥夺使劳动人在“重复性操作”中失去自我表达的财富,只有当这种做法受到足够的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方法的改进,才有可能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得到改善。

“异化劳动”的伦理意味深远,表明第二代资本主义制度使劳动者陷入一种充满苦难的、下层地位。

此外,马克思认为,由此造成的痛苦不仅仅是财富分配不公,还是对生存经济基础的受剥削和对自身工作内容的局限,他提出了“物质利益与精神观念价值”的观点,强调“以德报怨”,即通过共同分享物质收益、意识形态财富、互相尊重和尊敬来取代货币富裕,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应有关系,消除劳动者的竞争,去异化劳动的苦难,挽回人类的贫穷地位。

从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一种重新认识工人的根源,批评了货币主义的不公正分配,以及必须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以及改变社会关系来消除“异化劳动”的剥削,把该过程变成人们和谐相处,开创新的社会关系方式,为走向人类文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一、何谓“异化劳动”“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许多大学者、大思想家如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曾运用过这个哲学范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异化”一词首先出现在英文中,ahenate,它的名词形式是allenation;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离间、疏远、使不和”的意思,另一层是指“转移所有权、让渡”的意思。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使用时,“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反过来成为一种支配主体自身的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有关异化理论的描述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中达到了顶峰。

“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最完备的论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重规定:第一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的力量。

”简言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

第二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本身的异化。

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概念。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劳动不是本真的、目的性的劳动,而是手段性的、谋生性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仅不能获得幸福,反而为这种劳动所奴役。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

第三重规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体现为人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手段性的存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
异化劳动的表现。

有时候,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工作好像变成了“别人的事”?你干的活,出的力,但好像跟你没啥关系了。

这就是异化劳动的一
种表现。

你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照指令干活,但心里其
实挺茫然的。

异化劳动的原因。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劳动跟咱们的关系变
得疏远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板们只关心利润,不关心咱们的感受。


而久之,咱们就觉得自己跟劳动渐行渐远了。

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

想摆脱这种感觉吗?咱们得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

劳动不只是
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

咱们得争取让劳
动回到咱们自己手里,让它变成咱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别人
操控的工具。

还有,得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克服异化劳动,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论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论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论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论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论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论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是由马克思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

同化劳动简单的说就是,当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方式和流程来完成任务,同时工作的进程受到监控和控制,使得工人们的劳动日渐趋同。

而异化劳动则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失去了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把握和掌握,逐渐地变得陌生化、单调化、机械化、甚至是厌烦化的一个过程。

同化劳动与异化劳动二者相辅相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然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种工作模式对于我们的社会与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潜在的负面作用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同化劳动使劳动力的价值和所代表的意义逐渐消失。

在这种制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下,劳动变得无私无我,失去了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感,完全将人变为机器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则使得劳动力的生产力、有效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

人们失去对工作的热情与动力,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也缺乏有效的创造性和竞争性,其质量和品牌形象逐渐降低,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从个人角度来看,同化劳动会造成个人失去自我认同。

在同化的工作中,个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工作也常常表现为机械和难以抗拒的过程。

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厌倦、无聊和沮丧等消极情绪。

而异化劳动则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工作质量和性质,往往超过了劳工的心理容忍度,劳工常常会对工作产生不满,甚至发生心理问题或身体疾病。

因此,同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应该被看作是生产制造的双刃剑。

尽管这两种工程模式可以帮助生产更好、更便宜的产品,但是对于劳工的身体和心理安全却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

为了避免其对社会与个人造成可能的长时间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在工业化生产中增加人性因素。

要在劳工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出尊重和关怀;要通过技术更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来降低同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对于劳工的负面影响。

在今天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下,我们需要追求这种生产模式的发展和转型,以使其对人的作用更为积极与有益。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是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人类劳动被机器和自动化所代替,导致许多劳动力失去工作内
容和社会地位的现象。

虽然这种劳动的失去可能会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和生产力的下降,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包括:
1. 提高生产效率:异化劳动使得机器和自动化能够更好地完成
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这对于企业、政府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2. 节省人力: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们不必像传统的劳动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工作。

这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这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 提高劳动质量:异化劳动使得人们不再被固定的工作内容所
束缚,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这种自由和创造力可以提高劳动的质量和效率。

4. 增强社会凝聚力:由于人们不再被固定的工作内容所束缚,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

这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使人们更加团结和进步。

5. 促进经济发展:异化劳动的存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异化劳动可能导致人们的失去工作和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提高劳动质量、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异化劳动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进步和发展。

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

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

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

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

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

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

人类自己的本
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

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

“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

“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

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

“异化劳动”是什么?

“异化劳动”是什么?

15.“异化劳动”是什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键词是“异化劳动”概念。

这一概念也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理论形象建构的主要依据。

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中去,我们可以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提出的位置是在手稿第一笔记本的最后,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第一笔记本最后的一处长篇的理论插入。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由后来的编者所给出的标题。

在这一部分之前,是第一笔记本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分三栏写作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大家一定会感到好奇:即便是在笔记本里,马克思为什么要分三栏来写呢?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究竟发现了什么,促使他去阐发一种“异化劳动”理论?第一笔记本第XXII页,马克思开始专门论述异化劳动根据MEGA2文献学专家的研究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巴黎笔记》关系紧密。

《巴黎笔记》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摘录和笔记。

根据《巴黎笔记》的相关内容,以及手稿第一笔记本的内容,可以知道:第一笔记本主要摘录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斯密和萨伊的作品。

结合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所受到的同时代人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马克思在开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之初,在哲学上主要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经济学上主要受蒲鲁东、赫斯和恩格斯的影响。

蒲鲁东提出了“私有财产即盗窃”的观点,赫斯提出了“货币”是交往异化的观点,而恩格斯则从分工出发系统批判分析了“国民经济学”。

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发展,必然带来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在“市民社会”内部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阶级斗争构成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左:《国富论》扉页,作者亚当·斯密被称为“经济学的鼻祖”右: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马克思写作中使用的《国富论》即为萨伊译本第二,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开始分三栏写作的直接原因就是:受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马克思在阅读斯密和萨伊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政治经济学材料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竞争。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机会参与决策,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1.缺乏自主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

2.缺乏自我价值感:劳动者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缺
乏自我价值感。

3.缺乏感知劳动过
程的机会:劳动者不能直接感知劳动过程,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

1.劳动分工细化:异化劳动往往会导致劳动分工细化,劳
动者只负责执行特定的任务,而无法感知整个生产过程。

2.社会分工细化:异化劳动还会导致社会分工细化,即每
个人只能负责特定的工作,无法感知整个社会运作的情况。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我价值感、感知劳动过程的机会,劳动分工细化、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劳动形式。

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过程分离的结果。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较为被动和疏远的劳动形式,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等。

因此,解决异化劳动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

经济学的异化劳动及现实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一、何谓“异化劳动”(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许多大学者、大思想家如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曾运用过这个哲学范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异化”一词首先出现在英文中,ahenate,它的名词形式是allenation;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离间、疏远、使不和”的意思,另一层是指“转移(财产)所有权、让渡”的意思。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使用时,“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反过来成为一种支配主体自身的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有关异化理论的描述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中达到了顶峰。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最完备的论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重规定:第一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的力量。

”简言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

第二重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本身的异化。

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概念。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劳动不是本真的、目的性的劳动,而是手段性的、谋生性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仅不能获得幸福,反而为这种劳动所奴役。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

第三重规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

异化劳动申述1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1.1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

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才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发生异化。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由分工产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所以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同时把自己劳动的成果也一并交给人家去占有。

因此,劳动本身也就越来越脱离劳动者,成为反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这样,私有制的产生就进一步加剧了由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反过来也成了异化劳动形成的动力。

异化只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它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

事实上,无论是分工还是私有制,都不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只有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才最终决定了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只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1.2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
作为阉割的异化
富士康跳楼事件
•残酷企业机制易致心理问题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说:“没有一个合适的机制让这种问题得到一个舒缓,把自己从一个机器人、一个赚钱工具变回一个人,那可就会有心理、生
理等各方面问题出现,就会发生极端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人是被机器挟持的,进而变成了机器。

如果一个工人做一个简单重复的工作10个小时,我们知道人会有七情六欲,一旦七情六欲被压抑下来,我们在心理、生理上都会有高度紧张,最后有冲突爆发。


血汗工厂
•“血汗工厂”(sweatshop)一词最早于1867年出现于美国,最初指美国制衣厂商实行的“给料收活在家加工”之制,后来又指由包工头自行找人干活的包工制。

而在这两种做法中,工人获得的日工资都不是最少的。

但由于回避了在正规工厂中集体工作
工人可能有的集体博弈行为,其单位产品工资(计件工资)可被压到最低,因而被
称为“血汗制度”(sweatingsystem)。

后来这一概念又扩大到高激励计件工资和高速
流水线作业等安排,但同样都以回避集体谈判为条件,例如计件工资制度如果在未
经集体谈判的情况下以最熟练工人的产量为分母来确定。

血汗工厂之消除
研究者认为:“在存在过血汗工业的多数发达国家里,血汗工业已经被控制住或者消失了。

原因是工会的压力、工人政党的发展、工厂生产经济的不断增大以及对工业中人际关系的日益关注。

”换言之,自治工会的作用被认为是第一位的。

而从19世纪末起,许多学者如B·韦伯在《如何最有效地摆脱血汗制度》(1892)中,J·R·康芒斯在《工会与劳工问题》(1905)中,也都把工会的存在看成是消除血汗工厂的最重要因素。

血汗工厂现实案例
•2008年,美国非营利性调查机构公布PolicyMattersOhio关于GE公司厦门涉嫌违法用工的调查报告。

•在这篇题为《好灯泡,坏工作:荧光灯背后的工人和工作环境》的报告中,GE 与厦门通士达的合资公司通士达照明涉嫌的违规操作包括:工人每周工作超过64
小时,而得不到足够的加班工资;工人在含汞的环境中工作而缺乏必要的防护培训;
公司仅雇佣32岁以下的女工;不提供工资单,造成工人无法得知自己的薪水是否合理等。

报告总结说:该厂的工人常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公司做法违反了中国的劳
动法。

•报告称,调查中,许多成熟工人说,由于长期重复安装荧光灯的电子器件,他们出现手指肿大的问题。

轮班结束后,他们会出现浑身疼痛,腿脚麻木等症状。

有员
工抱怨说:“在这里工作一年之后,我感到浑身麻木,整个人变成了一个机器。

”据
从事工厂生产安全咨询的专家介绍,汞会危害人的中枢神经,汞危害的典型案例是
上世纪在日本发生的水吴病,即甲基汞中毒事件。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工作场所汞
危害问题尚不多见,汞危害工人健康的事件多发生在国外。

•2006年6月14日,英国《星期日邮报》首先批露了富士康“血汗工厂”事件。

该报道称,“苹果(客户厂商)的旗舰产品iPod主要由富士康的女工生产,她们的月收
入仅有27英镑(约合人民币387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

”随后,8月18日,苹果公司针对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状况发布了一份报告。

该报告称:调查小组发现,该供应商复杂的工资结构,明显违反了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的相关要求。

同时,调查还发现,富士康员工的加班时间超过了《行为准则》有关“最高每周工作60小时”、“至少休息一天”的规定。

通过检查不同生产线上7个月的换班记录,苹果公司发现,这段时间内,富士康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时35%,其中四分之一的员工连续工作6天以上。

•中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廉价劳动力,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是中国制造的,但因为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其产品中绝大部分的利润是外国人的,中国工人只能取得些许的血汗钱,而且工人们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工作条件都跟不上,故中国被称为“血汗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