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宇宙航行的主要技术和应用;3.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宇宙航行的主要技术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宇宙航行的话题,通过展示宇宙航行的图片或者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思量。
2.知识讲解(20分钟)(1)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解释宇宙航行的定义,即人类探索和利用宇宙空间的行为;- 介绍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火箭试验、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月球登陆等重要事件。
(2)宇宙航行的主要技术和应用- 介绍宇宙航行的主要技术,包括火箭技术、航天器设计、航天员培训等;- 介绍宇宙航行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科学研究等。
3.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两个宇宙航行的典型案例,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或者国际空间站,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该项目的背景、目标、成果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该项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宇宙航行的应用领域(如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讨论该领域在宇宙航行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并设计一个相关的实践项目。
5.展示与总结(15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践项目设计,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宇宙航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资源1.宇宙航行的图片、视频或者实物模型;2.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等;2.评价学生的实践项目设计,包括项目的创意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观宇航馆、科技馆等相关场馆,深入了解宇宙航行的实际应用和最新发展;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者科学杂志,拓宽对宇宙航行的知识和理解。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说课稿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说课稿(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课后习题,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宇宙第一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因为高一学生思维还不够敏捷,很难做到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对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碍。
突破重点的方法:从牛顿的设想出发,利用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卫星不落回地面的最小发射速度,当卫星以这样的速度发射出去,卫星在地表附近绕地球运动,引出了第一宇宙速度。
主要用到的方法是从假设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结果,学生参与了探索过程,对本部分知识记忆更深刻。
五、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突破难点的方法:对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两概念做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概念上做一个本质上区别。
所以本节课的难点为:卫星运行速率、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同时采用讲解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设计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PPT展示: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万户及杨利伟的图片。
用多媒体播放我国“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兴奋点,顺势引入新课。
) 导入语:从万户到杨利伟,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辛与挫折,但是他们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学生用掌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通过这节课来学习人类是如何实现“飞天梦想”的。
2.讲授新课:(1)宇宙速度1>从牛顿的假设出发,利用所学知识,采用提问和自主探究相结合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
因为此知识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让学生亲自参与此过程的探索,学生会对本知识点记忆深刻。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重要意义;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范围;b.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c. 宇宙航行的里程碑事件。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a. 牛顿三定律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b. 火箭原理和推进剂的作用;c. 轨道和速度的关系;d. 宇宙飞船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讨论和实践等。
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理和技术。
2. 示范:通过展示宇宙航行相关的实物模型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过程和实际操作。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航行对人类科技和文明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量和创新能力。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宇宙飞船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宇宙航行的原理和技术。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宇宙航行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航行有什么了解?你们梦想过自己成为宇航员吗?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定义、范围和历史;b. 讲解宇宙航行的里程碑事件,如人类首次登月等。
3. 原理解析(20分钟):a. 介绍牛顿三定律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解释火箭原理和推进剂的作用;b. 讲解轨道和速度的关系,以及宇宙飞船的结构和功能。
4. 实践活动(3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宇宙飞船模型;b.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c.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3. 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投影仪;2. PPT课件;3.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Step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包括宇宙航行的定义、宇宙航行的起源、宇宙航行的发展阶段等内容。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Step 3:探索(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里程碑进行研究,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赋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确保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深度。
Step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保持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Step 5:拓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太空旅游、深空探测、火星殖民等内容。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未来宇宙航行的想象和思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积极参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理解不深,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应该多采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5宇宙航行说课稿
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
衡水二中 高一二级部 物理组 说课人:张懂玉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选自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主 要介绍了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和万有引力理论使人 类实现“飞天”梦想。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 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 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 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 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 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 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设计特点
以上是本节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广泛利用 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 中,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研究,体验与科学家牛 顿原始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引 起情感共鸣,积极主动学习。
新课教学
思 考
三、卫星的运行规律 (思维拓展)
1.卫星在不同高度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的 运行速度怎么求呢? 2.卫星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是一回事么?
将各种卫星绕地球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
v2 4 2 2 G m m r m r, 2 2 r r T Mm
新课教学
二、宇宙速度(精心研究 合理推
导)
?
将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近似成匀速圆周运动,计算发 射人造卫星的速度?
(方法一)万有引力提供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代入数据得:v = 7.9km/s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宇宙航行作为人类探索未知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宇宙航行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宇宙航行事业培养人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了解宇宙航行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宇宙航行的现象和问题;- 能够分析和评价宇宙航行技术的发展趋势;- 能够提出自己对于宇宙航行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1)宇宙航行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介绍宇宙航行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回顾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包括人类首次登月等重要事件。
(2)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 解释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包括万有引力、动量守恒等物理定律。
(3)宇宙航行的关键技术- 介绍宇宙航行的关键技术,包括火箭发动机、航天器设计等。
(4)宇宙航行的应用和意义- 探讨宇宙航行在科学研究、通信、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宇宙航行的壮丽景象,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2)知识讲解-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宇宙航行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分析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引导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 选取一些宇宙航行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实现原理和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4)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宇宙航行的应用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6.5宇宙航行说课稿
那么,利用什么装备把我们送上天空的呢?
世界上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哪 个国家的?
长 征 三 号 火 箭 运 载 嫦 娥 一 号
一、牛顿关于卫星的设想
一、牛顿的设想
问题:物体至少要以多大的 速度发射,才能在地面附近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来自面对不解之谜”。你想加入破解它的行列吗?
2007年10月24日嫦娥 一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 功
景海鹏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 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 费俊龙聂海胜
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
神舟八号 无人机
神舟九号
景海鹏刘旺 刘洋
神舟十号
聂海胜张晓光 王亚平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 11号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三、梦想成真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机在重返地面的过 程中突然发生解体 燃烧,航天飞机上 的七名宇航员,包 括六名美国人及一 名以色列人全部遇 难。
无数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铺设了人类通往宇宙 的道路。
我国的航天成就
1970年4月24日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球运动的轨迹是椭圆。
二、宇宙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 v =11.2km/s 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
最小发射速度。
如果物体的发射速度再大,达到或超过16.7km/s 时,物体将能够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 飞到太阳 系外。16.7km/s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 v =16.7km/s
已知:M地=6.0×1024kg G=6.67×10-11N·m2/kg2
宇宙航行说课稿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宇宙航行说课稿宇宙航行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宇宙航行》,关于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教材简介,课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下面五个部分:复习旧课,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下面我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说。
一、教材简介《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模块第7章第5节的内容。
二、课程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xxxx年,20xx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体现。
本说课将以宇宙航行为主题,介绍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引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1. 知识:a.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基本原理;b. 宇宙航行的历史发展;c. 宇宙航行的现状和成就;d. 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技能:a. 分析宇宙航行的影响和意义;b.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术语和概念;c. 运用科学思维解决与宇宙航行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宇宙航行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b. 引发问题:你们对宇宙航行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宇宙航行的意义是什么?2. 知识讲解(30分钟)a.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解释宇宙航行的概念和涉及的基本原理,如引力、推进力等;- 介绍宇宙航行中的关键技术,如火箭发动机、航天器设计等。
b. 宇宙航行的历史发展:- 从人类最早的天文观测开始,讲述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 重点介绍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登月等重大历史事件。
c. 宇宙航行的现状和成就:- 分析当前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如美国的NASA、中国的航天局等; - 介绍宇宙航行的重要成就,如国际空间站、深空探测等。
d. 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探讨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太空旅游、火星探索等;- 分析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3. 案例分析(30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宇宙航行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b. 案例选择可以包括航天器的设计、航天任务的执行、太空科学实验等;c. 每组展示分析结果,讨论案例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4. 拓展活动(20分钟)a.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或航天博物馆,亲身感受宇宙航行的历史和现状;b.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宇宙航行的知识。
教学设计11:6.5宇宙航行
6.5宇宙航行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关心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天上行星的运行问题,也为人们开辟了上天的理论之路.现代火箭航天技术先驱、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三级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1号”,人类开始迈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载人航天时代.那么,多大的速度才能使物体不再落回地面,而使其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呢?学习本节内容之后便可解决上述问题了.推进新课一、宇宙速度问题探究:1、在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2、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 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3、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如何变化?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还能否落回地面?若不能,此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若此速度再增大,又会出现什么现象?4、什么叫人造地球卫星?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胆猜测.结论:1.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逐渐变大. 2.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将不再落回地面.3.物体不落回地面时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受地球的引力恰好用来提供向心力,满足GMm r2=mv 2r v =GMr. 4.若此速度再增大,物体不落回地面,也不再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不能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从而做离心运动,轨道为椭圆轨道.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出:1.人造卫星: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此物体成为地球的卫星. 2.卫星轨道:可以是圆轨道,也可以是椭圆轨道.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3.卫星的种类:卫星主要有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4.卫星的运行: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卫星的轨道可视为圆形,这样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1)教材在推导卫星的运动速度的时候,选取的卫星轨道的形状是什么?卫星的所有轨道都是这种形状吗?2)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从何而来?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 3)请关闭书本后推导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表达式4)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而不落回地面,它的速度大小与卫星离开地面的高度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否根据这个关系得出结论,将卫星发射得越高越容易?为什么? 5)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是多少?6)在地面附近的物体要成为卫星而不落回地面,必须给它至少以多大的速度才行?这个速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设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线速度大小为v ,角速度为ω,周期为T ,向心加速度为a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得 G Mm r 2=ma =m v 2r =mrω2=mr 4π2T2 所以,卫星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半径的关系分别为: v =GMr,ω=GMr 3,T =4πr 3GM. 问题讨论:1、能不能发射这样的地球卫星,它绕地球的轨道平面不经过地球的球心?为什么?2、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有何特点?你知道为什么吗?3、为什么实际的卫星轨道只能大气层外?地球同步卫星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一定和地球的赤道平面重合? 关于地球同步卫星 对同步卫星有什么要求?周期T 、轨道面、半径 r 、运行速度 v 、绕行方向 地球同步卫星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转动方向也相同,从地面观察这种卫星好像静止在空中一样,这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教学设计13:6.5 宇宙航行
应是球面。
教师:如果不断增大抛出的速度,可能出现什么现象?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外推,科学假设,是认知未知事物的的一种科学方法。
那么由以上事实基础,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想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想法居然与牛顿当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卫星发射原理。
播放牛顿关于卫星发射原理设想的视频:陈述牛顿的设想: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将学生猜想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2、三种宇宙速度教师:从牛顿提出大胆的设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经历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发射卫星的速度太大了,当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制造这么高速的物体。
那么,最少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它才会绕地球运动不会落下来?(提示:将卫星绕地球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学生自主推导:设地球和人造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代入数据得v=7.9km/s教师: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它也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若以第一宇宙发射一个物体,它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那么,如何使物体的速度达到7.9 km/s 呢?利用三级火箭为运载工具使卫星飞出地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危险性大、代价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希望大家今天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将来发明更安全,更高性能的发射系统,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卫星会怎样运动?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地球的引力将不足以为其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开始做离心运动。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宇宙航行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的课题。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量和探索欲望。
2. 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发展历程介绍宇宙航行对人类的意义,如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科技创新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包括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月球登陆等重要事件。
3.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通过实例和模型演示,匡助学生理解宇宙航行中的物理原理。
4. 宇宙航行的技术和装备介绍宇宙航行所需的技术和装备,如火箭发动机、航天器、航天服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技术发展和装备特点。
5. 宇宙航行的未来展望探讨宇宙航行的未来展望,如太空探索、太空旅游等。
引导学生思量宇宙航行的潜力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模型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宇宙航行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法设置问题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预,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探索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模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加深对宇宙航行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宇宙航行的图片、视频、模型等,以及实验器材和工具,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延伸1. 阅读推荐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杂志,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航行的知识和最新发展。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边界,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科学和技术进步。
本次说课将围绕宇宙航行的背景、技术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宇宙航行的背景1. 宇宙航行的起源:从人类对天空的好奇到现代宇宙航行的诞生。
2. 宇宙航行的重要意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合作、拓展人类视野等。
三、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1. 火箭发射:燃料燃烧产生推力,使火箭脱离地球引力。
2. 轨道运行:运用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航天器维持在轨道上。
3. 航天器设计:包括结构、热控制、通信等方面的考虑。
四、宇宙航行的应用1. 通信卫星:提供全球通信服务,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2. 导航卫星: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支持,方便人们的出行和导航。
3. 太空观测:通过卫星观测地球和宇宙,为气象预报、地质勘探等提供数据。
4. 航天科研:进行实验和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
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太空探索:人类将继续探索更远的星球和宇宙,寻找生命的存在。
2. 太空旅游:私人企业投资太空旅游,让普通人也能够体验宇宙之旅。
3. 太空资源开发:开采太空资源,解决地球资源短缺问题。
4. 太空殖民:建立永久性的太空居住点,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新的选择。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宇宙航行的背景、技术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教学重点: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4. 教学资源:PPT、视频、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宇宙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2. 探究: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
3. 讲解:结合PPT和视频,详细介绍宇宙航行的背景、技术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航行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最高形式之一,它代表着人类的勇气、智慧和技术的进步。
本次课程将带领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知识点一:宇宙航行的起源1.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 人类自古以来对宇宙的好奇心是宇宙航行起源的根本动力。
- 介绍人类早期观测宇宙的方式,如天文观测、星座的命名等。
2. 宇宙航行的先驱者- 介绍古代文明对宇宙的探索,如中国的火箭、希腊的天文学家等。
-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技术如何影响宇宙航行的发展。
三、知识点二: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宇宙探索- 介绍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事件,如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等。
- 分析这些事件对宇宙航行技术的推动作用。
2. 宇宙飞船的发展- 介绍宇宙飞船的类型和功能,如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
- 分析宇宙飞船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如航天飞机的研发、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等。
3. 太空探测器的发展- 介绍太空探测器的种类和任务,如火星探测器、月球探测器等。
- 分析太空探测器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如探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等。
四、知识点三: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1. 商业航天的崛起- 介绍私人企业参与宇宙航行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SpaceX、Blue Origin等。
- 分析商业航天对宇宙航行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
2. 深空探索的挑战- 介绍人类对深空探索的渴望,如登陆火星、探测外星文明等。
- 分析深空探索面临的技术、资源和生存等挑战。
3. 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介绍新兴技术对宇宙航行的影响,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
-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创新对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可能的突破。
五、知识点四: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影响1. 科学研究的推动- 介绍宇宙航行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如宇宙物理学、生命科学等。
- 分析宇宙航行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和意义。
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介绍国际合作在宇宙航行中的重要性,如国际空间站的合作项目等。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3. 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宇宙航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对宇宙航行有什么了解?- 宇宙航行对人类有什么意义?3. 探究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历史事件;- 宇宙航行的里程碑事件。
4. 学习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 太空飞行器的种类和功能;- 太空站的作用和构造;- 太空探测器的任务和成就。
5.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宇宙航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6. 分享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
7. 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宇宙航行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8.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阐述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例如设计模拟太空飞行任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宇宙航行的说课内容。
宇宙航行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次说课将从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宇宙航行的定义宇宙航行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地球以外的空间进行探索和活动的行为。
宇宙航行的目的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太空站建设等。
宇宙航行的范围涵盖了人类对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的探索。
三、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1.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宇宙航行是利用火箭技术进行的。
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火箭推进原理,为后来的宇宙航行奠定了基础。
2.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此后,苏联、美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载人和无人航天任务,推动了宇宙航行的发展。
3.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任务,成为宇宙航行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人类陆续实现了多次载人登月、空间站建设等宇宙航行任务。
四、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1. 火箭技术:火箭是宇宙航行的主要推进器。
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喷射,产生巨大的推力,使航天器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技术的关键在于推进剂的选择和燃烧效率的提高。
2. 轨道力学:宇宙航行需要遵循轨道力学的原理。
轨道力学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力学学科,通过计算和调整航天器的速度和轨道参数,使其能够绕行行星、卫星等天体,实现目标的航天任务。
3. 航天器设计:宇宙航行的航天器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热控能力和系统稳定性。
航天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如真空、高温、辐射等因素对航天器的影响。
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深空探索:未来,人类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宇宙深处,包括对其他星球、星系的探测和探险。
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火星探测任务,旨在寻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为人类未来的殖民和居住提供基础。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宇宙的奥秘,还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b. 掌握宇宙航行的历史发展和重要里程碑;c. 了解当前宇宙航行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宇宙航行的原理和技术;b. 能够分析和评价宇宙航行的影响和意义;c. 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与宇宙航行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b.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a.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引力、推进器、航天器等;b. 宇宙航行的历史发展和重要里程碑:人类首次登月、国际空间站等;c. 当前宇宙航行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商业航天、深空探测等。
2.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的兴趣;b. 知识讲解: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宇宙航行的历史发展和重要里程碑;c.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当前宇宙航行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d.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航行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和意义;e. 总结回顾: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f.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 教学手段:a.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b.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宇宙航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c.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a. 图片和视频:展示宇宙的美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b. 书籍和资料:提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c. 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最新的宇宙航行资讯和研究成果。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宇宙航行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2. 教学材料:教科书、图片、视频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包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航天器的发展历程等。
3.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0分钟)3.1 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引力、惯性、推进力等。
3.2 展示宇宙航行的基本技术:火箭发射、航天器轨道控制、空间站建设等。
3.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4. 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30分钟)4.1 分析宇宙航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宇宙航行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促进了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的发展。
4.2 探讨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宇宙航行激发了人们的探索精神,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4.3 小结: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宇宙航行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并鼓励学生思量未来的宇宙探索。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
六、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宇宙航行的短文,包括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多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深度。
七、板书设计宇宙航行- 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基本原理和技术- 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宇宙航行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一、指导思想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二、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第五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加入了.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
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
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并能够描述宇宙航行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关注和尊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宇宙航行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宇宙航行的重要意义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分析宇宙航行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航行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宇宙航行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包括宇宙、宇宙航行、航天器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3. 历史回顾(15分钟)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包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阿波罗登月计划等重要事件。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配合,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4. 发展与展望(20分钟)讲解宇宙航行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通过介绍国际空间站、载人登月计划、火星探测等项目,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让学生思考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5. 学生讨论与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宇宙航行的重要意义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展示板,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学生的回答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使学生体验思考 的快乐。同时播放多媒体
同时播放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感受科学家的思想之伟大, 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感受科学家的思想之伟大,培 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对卫星运动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建 立起关于各种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状况的正确图 景,帮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 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
(3)、梦想成真 、
让学生先阅读材料“梦想成真”内容。同时打出视频 及图片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知人类 探索宇宙的梦想及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4)、课后练习 、
查阅资料,说说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进程,你 有何感想?
三、教学设计特点
以上是本节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广泛利用 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 中,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研究,体验与科学家牛 顿原始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引 起情感共鸣,积极主动学习。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 大多是90年出生,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 受能力,但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 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 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 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 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 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选自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主 宇宙航行》选自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 要介绍了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和万有引力理论使人 类实现“飞天”梦想。 类实现“飞天”梦想。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 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 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 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 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 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 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 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 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 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 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导入(设置情景,播放中国明朝万户飞天以及神舟杨利伟载人
航天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新课 、
提供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作用,因此 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在地面上将一个物体水平抛出,抛出 时速度越大,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
思考:地球是个球体,如果抛出速度很大时,我们还能将地面看 作平面吗?如果速度继续一直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6.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高一学生,经过了大半年的学习,抽象能力和对某 些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 高估他们对物理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知识体 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更是欠缺。所 以我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 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
(1)、三种宇宙速度 、
情景: 从牛顿提出设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历 时近三百年。这是因为发射卫星所需的速度太大 了,当时人类科技的水平还产生不了这样大的速 度。 思考1: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它就不再落回地 : 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思考2:在地面表面附近万有引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 系是什么?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 程,体会猜想、推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 学思维能力。 ②、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 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感知 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及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板书演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这就是人造卫星在 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它是发射一个物体、使 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若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一 个物体,物体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 圆周运动。
论与交流: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7.9km/s,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论与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对人造地球卫星原理的理 解;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难点: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环 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人造卫星的速度、周期的比 较。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教师适当地提示、引导,让学生动 脑、动手,利用所学知识推导第一 宇宙速度。同时,锻炼学生利用所 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能力,培 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动画演示宇宙速度课件,加深学生理解。) 动画演示宇宙速度课件,加深学生理解。)
(2)、卫星运行规律 、
动画演示卫星运行课件, 动画演示卫星运行课件,建立正确图景
5.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 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 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从视觉和听觉 两个方面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 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实现传授知识,思想 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课时安排为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