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2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以下词语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 26缺乏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说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说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说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搅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它以描绘一个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人在那里生活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可以作为练习题的素材,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下面就来看一些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一: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
答案:桃花源记的主人公是一个渔夫。

他在一次捕鱼的过程中,不小心迷失了方向,最终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练习题二: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地方?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小溪流过的幽静之地。

这里有着茂盛的桃花和竹子,还有一群与世隔绝的村民。

练习题三:桃花源记中的渔夫与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相处的?
答案:渔夫与桃花源的村民相处融洽,他们互相帮助,渔夫也很快融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社区。

练习题四: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答案:渔夫最终选择了留在桃花源,与村民一起生活,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通过这些练习题及答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希望读者们能够通过这些练习题,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桃花源记这篇经典之作。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地联系起来,经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日子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日子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日子别满。

以下是为大伙儿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翼可以帮助大伙儿!《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1 一、基础练习题1.给下列生字注音豁()髫()俨()诣()骥()邑()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1)交通(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2)妻子(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3)绝境(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4)这样(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5)不管(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6)鲜美(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3.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4)便要还家()(5)便扶向路()(6)欣然规往()4.按原文填空复行数十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________。

黄发垂髫________。

二、提高练习题[N18七]5.比较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性和意义。

6.“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模样”等,有时也可别译。

分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2)屋舍俨然(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4)欣然前往练习题答案及点拨考查字音、古今词义差异、词意和背诵等。

答案:一、1.hu^ ti2o y3n y@ j@ y@2.(1)古今:交织相通今义:交通运输(2)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3)古义:与世隔绝的地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界(4)古义:像如此今义:如此(5)古义:别用讲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6)古义:明艳漂亮今义:滋味鲜美3.(1)沿着(2)觉得—奇妙(3)尽(4)同“邀”邀请(5)原来(6)打算4.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二、5.①动词:舍弃名词:房舍[来源:学,科,网Z,X,X,K] 难道②动词:做标记名词:标志④动词:寻觅副词:没多久③副词:就,于是副词:竟,⑤动词:作为介词:对向6.(1)开阔、敞亮的模样(3)悠闲、安详的模样(2)整齐的模样(4)激动、愉快的模样《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桃花源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下面是一些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练习题一: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答案: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人迹罕至的地方。

它位于山谷之中,四周环绕着高山,山间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流过。

这里的山川、桃树、花草、鸟兽都十分美丽,人们过着宁静而自由的生活。

练习题二:桃花源记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种植桃树、养鱼、狩猎,生活富足而宁静。

他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争斗和纷争,相互帮助,和睦相处。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宁静。

练习题三:桃花源记中的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如何?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对外界持保守态度。

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也不愿意让外界的人来到桃花源。

当外界的人发现桃花源后,桃花源的人们选择了逃离,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

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理想生活的珍视和保护。

练习题四: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它描绘了一个没有争斗和纷争的社会,人们在那里过着宁静而自由的生活。

这给人们带来了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让人们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练习题五: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现实存在的吗?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它是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和表达。

虽然桃花源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理想社会的思考和探索,让人们对于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练习题六: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它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让人们思考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不足。

它提醒人们要珍视和保护自然环境,追求和谐与宁静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充满战争的地方B.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C.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D. 一个繁华的城市答案:B3.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通过地图找到答案:A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________。

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与桃花源居民的交流情况。

答案:渔人与桃花源的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居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告诉他桃花源的来历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2. 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为。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论述题1.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和谐、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睦相处,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桃花源的不可寻找也暗示了理想社会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翻译题1. 将《桃花源记》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树林的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洞口处似乎有光透出。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完成文后各题。

(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6)才.通人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10)其中往.来.种作11 )悉.如外人(12)并.怡然自乐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遂.与外人间隔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题目二: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题目三: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题目四: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题目五: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题目六:桃花源人主张: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题目七: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A. 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裕,田野里盛产玉米、豆类、粮食水果等等,毫无温饱之忧。

B. 桃花源人没有国家、官府等等形式,是个简单自然的社会。

C. 桃花源人通行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着哲理、诗意、智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D. 桃花源人反对和消极面临现实要求的!答案:D题目八:桃花源与明清小说的差异有:A. 桃花源是与人文文艺有关的,而明清小说是与神怪传说有关的。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鹤B. 迷路后偶然发现C. 根据地图找到D. 被一位老人指引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耳闻但不愿了解D. 非常排斥答案:B4.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A. 为了逃避战乱B. 为了追求财富C. 为了享受权力D. 为了追求自由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A. 被桃花源的人阻止B. 被外界的官员禁止C. 因为桃花源已经消失D. 因为渔人忘记了路线答案:D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民生活非常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道________。

答案:安宁;有汉,无论魏晋2.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为了标记路线,沿途做了________。

答案:标记3.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里的。

答案:避秦时乱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好奇地进入山洞,发现洞内别有洞天,那里的人民生活安宁,与外界隔绝,不知道外界的变迁。

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答案:桃花源中的人选择与世隔绝,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战乱,追求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人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安宁,避免战争和冲突。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之一,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隐世桃源、人间仙境的美好景象,给人们带来了诗意和遐想。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练习题一: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人间仙境?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4. 为什么主人公要来到桃花源?5. 故事结尾有什么寓意?答案一:1.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静美丽,山水环绕,四季花开,苍鹰翱翔。

2. 桃花源被形容为人间仙境,因为它完全与外界世界隔绝,充满了宁静、自然和美好的景色,没有烦恼和矛盾,宛如人间仙境。

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渔夫。

4. 主人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隐秘的地方,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也渴望过上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5. 故事结尾表达了人们渴望与世隔绝、追求真实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对人间乐土的想象和向往。

练习题二: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是怎样的?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有什么特点?3. 为什么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如何?5. 桃花源记中有哪些描写具体细节的句子?答案二:1. 桃花源中的桃花盛开美丽,四季常青,花香扑鼻,形成一片粉红色的海洋。

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呈现出陡峭悬崖、飞流直下的瀑布和溪流,形成秀丽的自然景观。

3. 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是因为它由水流环绕,陆地与水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与外界没有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以生态种植和狩猎为生。

5. 例如:“余按箕踞而啸,所以自娱;寻常行步,不离时节。

” 这句话描写了主人公在桃花源中的自在舒适生活,表达了其与世隔绝、悠闲自得的状态。

练习题三:1. 桃花源记中的寓意是什么?2. 故事中作者对人间的观点是什么?3. 桃花源与现实世界有什么不同之处?4.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5. 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桃花源的认知有什么变化?答案三:1. 桃花源记寓意着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和避世境地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和对世界的理想化心态。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讲述了一个岳南郡渔夫与数百年前已经隐于世外的桃花源村人相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们生活安乐,没有纷争和争斗,成为后来人们追求乡村理想生活的典范。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李白答案:C2. 文中“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荒凉贫瘠B. 繁华热闹C. 平静宁谧D. 火山喷发答案:C3. 桃花源记中,渔夫如何才能找到桃花源?A. 遵循高山流水的方向B. 向村民询问C. 偶然发现D. 靠绕山而行答案:C4. 桃花源村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A. 富有、奢侈B. 贫穷、艰苦C. 安逸、宁静D. 紧张、忙碌答案:C5. 渔夫回来后,为什么他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A. 天气变化B. 忘记了路线C. 受到了外界干扰D. 桃花源已经消失答案:C二、判断题1.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答案:正确2. 桃花源里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答案:正确3. 渔夫在桃花源村呆了几天就开始想念外面的世界。

答案:错误4.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村就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乡村生活。

答案:正确5. 渔夫回来后,告诉了政府桃花源的位置。

答案:错误三、问答题1. 描述一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

答案:桃花源位于岳南郡的深山之中,四周环绕着高山,由于地势险峻,外界很少有人能找到这个地方。

2. 桃花源村的人们是如何过上安逸宁静的生活的?答案:桃花源村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争斗。

他们耕种、捕鱼,互相帮助,在和睦的氛围中共同生活。

3. 渔夫为什么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答案:渔夫回来后,受到了外界的干扰,他忘记了桃花源的具体位置,也无法再次找到入口。

四、综合题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心得体会。

答案:桃花源是我经历过最令人难忘的地方。

那里的环境美得令人窒息,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

精 《桃花源记》基础训练2(含答案)

精 《桃花源记》基础训练2(含答案)

基础训练
1.速读课文,按要求填空。

(1)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2)第一段景物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能联想到陆游的两句诗是,。

(3)列举本文出现的成语:。

2.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
(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5)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与世隔绝鸡犬相闻
2.(1)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反映桃花源里所有的人都热情好客,这里民风淳朴,同时也反映了桃源人的生活富足。

(3)指代老人和小孩。

展现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4)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现实社会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同时也是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感到无限的同情。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字_____,名_____,自号_____。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诗人。

答案:东晋陶渊明潜元亮五柳先生田园2、本文以_____为线索,以_____为顺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_____,反映了广大人民的_____。

答案:武陵渔人的行踪时间政治理想意愿二、字词解释1、缘溪行缘:_____2、芳草鲜美鲜美:_____3、落英缤纷缤纷: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5、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6、才通人才:_____7、屋舍俨然俨然:_____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9、阡陌交通阡陌:_____ 交通:_____10、鸡犬相闻相闻:_____11、悉如外人悉:_____12、黄发垂髫黄发:_____ 垂髫:_____13、并怡然自乐怡然:_____14、乃大惊乃:_____15、具答之具:_____16、便要还家要:_____17、咸来问讯咸:_____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_____ 绝境:_____19、不复出焉焉:_____20、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21、无论魏晋无论:_____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23、皆叹惋叹惋:_____2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25、此中人语云语:_____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27、既出既:_____28、便扶向路扶:_____ 向:_____29、处处志之志:_____30、及郡下及:_____31、诣太守诣:_____3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_____33、寻向所志寻:_____34、欣然规往规:_____35、未果果:_____36、寻病终寻:_____37、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答案: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缤纷:繁多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65复前行()欲穷其林()) 8初极狭()( 7 林尽水源() 10土地平旷()9才通人()) 12桑竹之属(11屋舍俨然())(黄发垂髫(13悉如外人() 14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8咸来问讯( 17便要还家( ))() 20来此绝境( 19率妻子邑人()())) 22乃不知有汉(遂与外人(2124延至其家() 23无论魏晋()))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便扶向路())2827及郡下() 30诣太守()29)))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 36豁然开朗()寻病终(35 遂迷( 38 ))怡然自乐(37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为顺序,从到,再到,到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8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19受后人根据《桃花源记》20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21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填空题一潜陶渊明,又名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东晋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自号字元亮的时代,本文原是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序”桃花源诗并序中的“指不受外界,现在用来比喻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解释下列词语二落落英缤纷(鲜艳美丽)4 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尽头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整齐的样 11屋舍俨然(土地平旷(开阔) 9 )(狭窄)才通人(仅)10刚8初极狭(阡陌15 )(指老人)指小孩 13 子)12桑竹之属(类)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咸来) 18通邀,邀请便要还家)于是、就乃大惊()交错相通(交通(田间小路) 16 17(!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