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德国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一场超级通货膨胀,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案例之一。
这场通货膨胀在1921年开始,并在1923年达到顶峰,对德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困境、赔款负担、政治不稳定和货币政策失误等。
战争带来的巨额债务和赔款要求迫使政府不断印制更多的纸币来支付
这些债务,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最初,纸币的增发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不断印制纸币,以应对财政困境,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
人们开始失去对纸币的信任,纸币的价值迅速贬值。
在通货膨胀的最高峰,德国的物价每天都在上涨,人们需要携带大量的纸币购买基本生活用品。
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对德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的储蓄迅速贬值,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许多人陷入贫困和失业。
企业无法预测成本和价格,导致生产停滞和投资减少。
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政治极化和社会动荡加剧。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
1924年,德国引入了新的货币'雷切马克',并通过一项名为'戈尔达尔计划'
的严格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措施逐渐稳定了德国的经济,并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以及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力。
它也强调了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时需要采取负责任和稳健的措施,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货膨胀是一个曾多次出现并且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问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都经历了一系列通货膨胀的阶段。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原因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
古代通货膨胀:政治混乱与货币贬值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问题与政治混乱密不可分。
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政权更迭、地方割据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混乱,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另外,自秦朝以来,纸币逐渐成为交易媒介,然而由于过度发行而导致货币贬值,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一个典型例子是南北朝时期的通货膨胀。
南北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战乱的频繁发生,这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秩序。
同时,由于各地割据政权或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货币过度发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这种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物价飞涨,社会不稳定。
近代通货膨胀:外来冲击与政策失误中国近代通货膨胀问题主要受到外来经济冲击和政策失误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多重压力,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秩序,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一次显著的通货膨胀事件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通货膨胀。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然而其内部政权混乱、物资短缺的状况使得太平天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纸币来满足开支需求。
由于发行过度,导致货币贬值加剧,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此外,中国于20世纪上半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
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政策失误、日本的侵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社会动荡与民生困境通货膨胀对社会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物价的飞涨令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购买力下降,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使得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从而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不得不提的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德国的威玛共和国20世纪初,德国正经历着一场持续长达14年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
这一事件成为了经济史上的典型案例,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次警示。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战争造成的巨额债务使国家陷入财政危机,政府决定通过发行大量纸币来填补财政赤字。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德国通货膨胀的爆发。
在战争期间,德国一直以战争胜利而引以为豪。
然而,1918年,德国签署了维尔赛条约,这一条约规定了德国需要支付巨额的赔款。
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德国政府选择了发行更多的纸币。
通货膨胀的过程逐渐加速,物价也随之上涨。
通货膨胀让人民的生活变得困难。
薪水无法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导致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德国人民纷纷寻找各种方式来应对通货膨胀,如购买实物资产或外国货币,但这只在短期内有限的帮助。
通货膨胀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增长,社会秩序开始崩溃。
物资短缺、失业率上升、民众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逐渐加深。
这最终导致了政治动荡,为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铺平了道路。
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惨剧。
它给其他国家一个重要的警示,即切勿滥发货币以填补财政赤字。
这次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们长期以来深受其苦。
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国际社会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中央银行成为了更独立的机构,负责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货币稳定。
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了经济合作,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案例深刻地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危害和破坏力。
它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都应该以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为镜,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并密切关注通胀风险,以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在总结中,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案例是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放开物价后,通货膨胀如脱僵野马, 一发不可收。政府一度采用“双紧”的政 策来抑制通胀,可是却并没有换来预想的 成效。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 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 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 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 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 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 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 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南联盟:通货膨胀史上的奇迹
• 南联盟1的两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 自80年代末生产便开始出现负增长。1990 年以后国家分裂进程加剧,丧失了其他共 和国的市场,生产下降幅度增大,到1992 年6月国际制裁前,生产已比80年代末下降 45%。
•
国际制裁2的实施则进一步使生产下降 加速,一年半时间内实际产值又下降45%。 这样,南联盟1989—1993年的工业实际产 值共下降2/3左右,社会产值从1990年的 320亿美元降至将近100亿美元,人均社会 产值从3000多美元降至不足1000美元。 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随后的国家分裂,终于 导致了这场超级通货膨胀的爆发。
津巴布韦:最切近的通货膨胀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津巴布韦曾被划 归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有“非洲 粮仓”之称,整个南部非洲都从津巴布韦 进口粮食。 • 从2000年开始,津巴布韦实施新的土地政 策,强制没收前白人殖民者拥有的农场。 但政府无法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设 备、培训和合法的土地证明,所以,这一 年津巴布韦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
兑换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重而很快到来 了——卢布从1卢布兑换2.8个美元,迅速崩 盘突破了100卢布换1美元。外资银行的外 债瞬间变得微不足道。通过媒体对恐慌性 的渲染,苏联的人们更是纷纷抛出每一张 卢布,买进美元。卢布市场很快毫无悬念 的崩溃了!整个旧卢布最低实际贬值 112000倍。 • 这样,美国人只用了几亿美金就买下 了价值28万亿美元的原有苏联资产。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公元7-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因大面值金属币,导致造假泛滥。
公元189年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董卓毁五铢钱,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
三国时期,公元238年,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铸大面值钱,导致物价上涨。
公元465年,南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止,宋王朝崩溃。
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广开铜矿铸钱。
隋炀帝时期政治腐败,因豪门大族私铸引起货币贬值(605-618年)不久隋灭亡。
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
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
引发的后果有:(一)谷价腾贵,米斗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
(二)盗铸严重,寺庙的钟、铜佛都被溶化了。
(三)货币混乱,有实钱(先铸钱,低物价)和虚钱(后铸钱,高物价)双重价格,出现两种物价。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出现次币抵触好币。
清咸丰三年(1853年)旧钱每千重120两,溶化后可铸当千大钱三十,私铸超过官铸,后发行纸币回收。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自古以来,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是密切相关的。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通货膨胀也曾多次出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通货膨胀事件,并探讨其成因及影响。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通货膨胀事件可追溯至东汉末年。
那个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及政权更迭,国家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货币大量铸造,不断增发导致通货流通量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不聊生。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最著名通货膨胀事件要数宋代的“靖康之耻”时期。
南宋靖康年间,北方金朝的入侵导致南宋政权的灭亡。
这个时期,大量的战争财政支出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使得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大胆而失算的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南宋政府不断增发货币以应对军费压力,而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需求远远超过实际产出,从而推动物价飞涨。
这一时期,民众不堪承受高涨的物价,生活困苦,人们纷纷流亡或犯罪求生。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并没有止步于宋代,元代和明代也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元代蒙古政权统治期间,因过高的军事开支和侵吞农民资源,导致了民生贫困和物价上涨的问题。
这对元朝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最终也是导致了元朝的衰落。
明代永乐年间,宇治金杯,铁杯、铜杯的水银成分有点过多,皇帝也不懂经济学,不知会发生国民通货膨胀问题,宇治河水污染问题、男子汉困难问题,罗斯福看望冰岛,张体分等不堪外压的段开始三种生拆和犯罪泛滥,农民经商的叫了也陆续倒闭。
上述通货膨胀事件中,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过度发行货币以应对战争或政治压力,或是经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失衡。
另外,战乱、政权更迭、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物价上涨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秩序动荡,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其对贫困人口尤其具有冲击性,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
通货膨胀是指一国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导致货币失去购买力并且物价上涨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1. 德国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1921年-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了支付赔款,大量印刷纸币导致失控的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最终,德国央行进行货币改革,发行了新的货币,并重新控制了通胀。
2. 日本战后通货膨胀(1945年-1951年):二战后,日本货币供应量激增,因为战后重建需求导致物价飞涨。
日本政府通过控制物价、增加税收等手段来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3.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危机(1970年代-199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包括政府过度开支、债务问题以及货币政策不当。
这些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和货币改革来控制通胀。
4. 中国的通货膨胀(1980年代-19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着高通货膨胀的问题。
政府通过调控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加大稳定货币政策力度等手段,逐步控制了通胀。
5. 西班牙房地产泡沫(2008年-2013年):西班牙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了经济危机,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和改革,以恢复经济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通货膨胀事件表明了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强调了控制通胀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1.汉朝的货币贬值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发明了用以交易用的金钱之后,凡是寿命超过六十岁的人,没有谁在有生之年没见过恶性通货膨胀。
有关通货膨胀的最有趣和最无耻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汉高祖时代。
秦朝时的铜钱重十二铢,汉朝铸制的新钱只重三铢,是旧钱的四分之一,但面值相同,兑换比是一比一。
汉高祖的无耻说法是:“秦钱重,难用也。
”毫无疑问,高祖的这次货币大贬值造成了高速的通货膨胀。
但我必须附加一个脚注,就是西汉时行的是银本位制,一斤白银可兑换一万钱,但政府耍赖皮说兑换率不过是一个数字,老百姓无法凭钱去兑换白银。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金本位或银本位,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无法照价兑换,然后政府宣布正式距值,问题是发生的时间而已。
2.近代的货币崩溃和高速通胀我们读高中历史,读到1922年的德国和1948年的中国都曾发生过货币崩溃,读书时以为这是永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历史。
我不知道这种人间惨剧会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但随着年纪渐长,学识快速长进,赫然发现恶性通货膨胀并非特殊事故,而是时常发生的事件。
不说太远,1973年智利的通胀率是600%,1985年的玻利维亚是12000%,1990年的秘鲁是7500%,1993年的乌克兰是5000%,问你怕没?2009年1月16日津巴布韦发行了一套世界上面额最大的新钞,包括十万亿,二十万亿、五十万亿和一百万亿津元四种。
目前,津国通货膨胀率已达到百分之十亿。
)3.美元实质贬值七成当货币脱离了金本位后,理论上就可无止境地印行。
印纸币就像吸毒,很容易就上痛,一旦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问题,印钞是最方便的止痛剂,能够很有效地解决短期的痛楚,代价则是一段不短时间的高速通货膨胀。
经济有盛衰周期,当衰退时,如果手头有止痛剂,不管其副作用有多大,是很难放着不吃的。
美国就是一个“大吸毒者”。
由于它的经济是外向型的,同世界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大量的贸易,因此它的本土通胀会输出到全世界。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时,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方,通胀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推荐下载
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案例内容: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在纸币条件下的,也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免费下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案例内容: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在纸币条件下的,也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20世纪30、4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超级恶性通货膨胀张公权的《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中国经验,1937——1949年》这一书中提到:在这特殊的时期,战争、割地、赔款,中国正陷于通货膨胀,只是个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者的南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反通货膨胀,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印钞机的依赖。
造成了的非常严重影响,法定货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定货币的流通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厂的钞票还未出场,已经不及自身纸张的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到1945年5月,国民党政府法定货币金圆券已经买不到任何东西了。
1979-1981年初,盲目投资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占主导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共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幅度提高了一系列商品价格措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严重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在这期间既有因提高农产品、能源等商品价格,导致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又有加快基础建设,增加需求,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在1979年到1980年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
但此次占主导原因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
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历史
通货膨胀的阶段:从1978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走过20 多年的历程。
在这20 多年中,中国实现了年平均10%左右的持续增长。
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维持长久的高速增长,可谓人类经济史上罕有的奇迹。
但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中也潜藏着各种不健康的因素,一个综合性的表现就是以经济增长波动为表征的发展的周期性和改革进程的循环往复。
1978 底至2003 年间,中国的宏观经济经历了剧烈的周期波动,其中包括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增长加速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90 年代下半期的经济增长减速和持续通货紧缩。
每当经济繁荣的时期,经济增长率高达13%-15%;可一旦经济低靡,增长率就跌落到仅为3%-4%。
从1978 年底到现在已经出现过3 次这样的周期,平均每4-5 年就有一个。
毫无疑问,即使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是平稳的或是收敛的,国民经济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何况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向上或向下波动的幅度还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如果这种愈趋恶化的经济周期和某些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一齐并发,国民经济很可能有崩溃的危险。
同时,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并不仅仅表现在产值增长速度上的波动,还伴随有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欲行欲止,间歇反弹。
在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的高度集中化,是中国传统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针对这种特征,始于1978 年底的经济改革,包括微观经营机制改革,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和宏观政策环境改革,都是以“分权”为主线,力图通过行政性分权消除中央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然而,改革微观经营机制以后,企业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其对产值增长和利润总额增长的追求十分强烈。
在资金价格被人为压低的情形下,只要政府一放宽对信贷和投资的控制,每个企业都积极争取贷款以扩大生产,直到经济过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政府必须强行干预,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收回或控制已经下放的权力,进行治理整顿,以降低经济增长和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换取通货膨胀的抑制和经济的稳定。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
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和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和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
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
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历史
原因: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
2、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 (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品价格,使成本进一步提高) 3、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出现急剧扩张,
措施:1、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 3、全面进行信贷检查。
4. 1986-1990年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当 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 产品收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 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 改为合同定购。除此以外,生猪、水产品和大 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 这样,就把多年对粮油实行的统购价加超购加 价这两种国家定价模式,改为国家定价和市场 价并存。
2、1982-1984年
特点:时间跨度相对较短,且峰值不高 。 背景:,在1982-1983年期间,中国继续贯彻执行“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投资进程加快。
原因:1、在延续1980年的改革氛围下 ,投资进程
加快,市场形势繁荣兴旺。 2、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 问题,例如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供应不足,交通运输仍然 紧张,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经济效益差等
措施:1、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并大力发行央行
票据回笼流动性,明确贯彻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对房地产和股市进行相应调控。
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
下降原因:1、过高的储蓄率、
2、产能过剩
上升原因:1、输入型资产泡沫、
2、国内供应因素,一些领域会供应不足 3、大量货币供应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胀案例.胀案例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
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
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历史》课件
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 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 率,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调节 总需求,以控制通货膨胀。
价格管制
政府对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进行管制 ,限制其价格上涨,但这种方法可能 会引发市场扭曲和黑市。
结构性改革
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劳动力结构、需求结构等,从根本上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详细描述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限制石油出口的政策,导 致全球能源价格暴涨。许多国家对石油依赖较大,能源价格上涨迅速传导至消费物价,
引发了高通胀。例如,美国在1974年和1979年的通胀率分别达到了约13%和11%。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要点一
总结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多国经济下滑,通胀压力加大。
目的和意义
目的
本ppt课件旨在系统梳理通货膨胀的历史,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影响和应对策略,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意义
通过了解通货膨胀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形 势,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同时, 本ppt课件也可以为学术研究和经济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02
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
货币供应过多
当货币供应超过经济需求时, 会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
生产成本的增加,如原材料、 人工成本的上涨,会传导到物
价上,导致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
过度的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会 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
经济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需求 结构等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
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出现过多次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
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次:(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
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 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
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
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每一品与其它27品之间会产生756种比值,而且比价极不合理。
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布重24铢,每枚值1000。
此次改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
第三次,王莽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
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二)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肉好无轮廓,不磨鑢。
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注:《三国志》卷6 《魏书·董卓传》。
)。
董卓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
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其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
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8~9.5克,却当五铢钱100,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注:《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
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 克,238年又铸"大泉当千",重14.5克,甚至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大钱出笼后,导致物价上涨,后被迫停铸。
(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形式转细。
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
无轮廓,不磨鑢,如今之剪凿者,谓之耒子。
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
劣于此者,谓之涎环钱。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贾不行"(注:《宋书》卷75《颜竣传》。
)。
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五)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用崔亮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
此后,民多私铸,钱更薄小,钱价更低。
"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注:《魏书》卷58《杨播附侃传》。
)。
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一斤铜可造钱二百。
"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罹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
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
(注:《魏书》,卷77《高崇附高恭之传》。
)。
私铸钱轻薄如榆叶,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阻滞,犯罪者增多,加剧了社会矛盾。
(六)隋炀帝时期政治腐败,统一的五铢钱制度遭到破坏。
由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
"大业(605~618年)以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注:《隋书》卷24《食货志》。
)。
私铸者除豪门大族,也有为对付日益加重负担的百姓。
到最后甚至"剪铁碟,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
)。
唐初李渊入长安时,民间"行线环钱,甚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
)。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隋也走向灭亡。
(七)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
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议下,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
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重5.97克,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十文。
肃宗诏书说:"冀实三官(汉代主管铸钱机构)元资,用收十倍之利"。
俨然说明铸钱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次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11.94克,重量为开元钱的三倍,却当开元钱五十。
大钱发行后引起的后果不外有三:一是物价飞涨,人民遭难。
"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
);二是盗铸严重,"长安城中,竞为盗铸"(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
),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三是货币流通出现混乱,有实钱和虚钱双重价格。
总之,如上元元年(760 年)诏书所说:"私铸颇多,吞并小钱(开元钱)……物价益起,人心不安"。
不久,宣布重棱钱由当开元钱50文改为30文,即开元钱则一当十文用,乾元当十钱依前行用不变。
当时人称此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未抬价的钱为"实钱",由此而产生两种物价。
(八)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十分紊乱,各国政权用铅、铁、泥等铸钱,以此掠夺人民,维持其财政和军费开支,并用恶钱削弱敌国。
南唐后主李煜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好币。
楚曾铸铅钱,又铸"乾封泉宝"大铁钱。
闽铸大铁钱有"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名,都当铅钱百,南汉铸有"乾亨通宝"铅钱,十个当铜钱一。
盘踞幽州的刘仁恭父子用墐泥作钱,以此强迫收兑铜钱,又发行大额货币,有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的大钱。
总之,当时货币混乱,给经济造成很大破坏。
(九)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发行纸币的同时,京局开始铸造大钱,共分五等: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
当十称"咸丰重宝",其余称"咸丰元宝"。
当百钱直径7厘米,重199克,为诸钱之冠。
大钱一出笼,立即引起物价飞涨,同时私铸也纷纷出笼。
旧钱每千重120两,熔化可铸当千大钱三十。
大利所在,使私铸数很快超过官铸。
于是一年左右政府不得不停造当千、当五百的大钱,并用宝钞收回。
此后又停铸并回收当百、当五十的大钱。
当十大钱仍流通,但其价从当五、当三,直跌至当二。
咸丰还铸有当十铁钱和铅钱。
咸丰时的钱钞制,币值级别多,币材种类多,份量变动多,钱文字种类多,其复杂繁琐超过了王莽时代的宝货制。
二、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
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
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
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0万贯,以充军费。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规定两界交子同时使用,引起贬值。
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余贯,由于两界发行,实际数加倍,于是通货膨胀加剧。
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
不久,河、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
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 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
(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
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
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
开禧年间发行 14000 万贯,嘉定年间(1208~1224年)23000万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22900万贯,绍定六年32000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50000万贯,淳祐六年(1246 年)65000万贯。
与此同时,会子币值也直线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年)为75 文,已跌到不足1/10。
在此情况下,"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朝廷宝货,自轻太甚"(注:《可斋续稿》(后)卷三《救蜀褚密奏》。
),"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注:《宋史》卷145 《黄畴若传》。
)。
到后来,一贯会子已不值一文钱。
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说:"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
"(注:《宋史》同上,卷423《李韶传》。
)南宋政府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
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
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
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
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
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
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
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贞祐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
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一贯折贞祐通宝400贯。
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