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徙倚、凝睇、烽火、临洮”等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对仗、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实际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翻译水平。

1.1.3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的内涵。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野望》的艺术特色。

1.2.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王之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眼前生活的情感。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野望》诗文内容。

2.1.2 掌握《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2.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诗句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所蕴含的节气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学生齐读《野望》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4 诗歌欣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野望》的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绘。

3.4.2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表达对《野望》的喜爱和收获。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野望》。

4.2 结合诗句,描绘《野望》中的画面。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封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诗歌的意境描绘:重点讲解两首诗中景物描绘的特点,如《野望》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和《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体会诗人的意境创造。
举例:《野望》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句,通过“独坐”与“长啸”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豪放,是情感理解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细腻把握: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往往流于表面,难以体会其细腻之处。如《黄鹤楼》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离别之情,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深度。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体会诗歌的情感;
2.注重修辞手法的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在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内涵;
4.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心。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本节课我们将围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两首唐代诗歌《野望》和《黄鹤楼》展开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野望》:通过学习王维的《野望》,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野望》和《黄鹤楼》所蕴含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阅读中准确识别或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如《野望》中的“相望时中天,连山若波涛”中的比喻手法,学生需理解其比喻的内涵和效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野望》(教案+说课稿+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野望》(教案+说课稿+反思)
(3)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历史文化意义的理解: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野望》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
举例:在讲解《野望》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如何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通过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哲理,使学生了解到诗人如何在繁华尘世中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意象运用和哲理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自然景色或生活情境。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诗,模仿《野望》的风格。
5.探讨《野望》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野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野望》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4.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野望》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还将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野望》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野望》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野望》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

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概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野望的种类和特点,并能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野心与追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野望的概念和特征。

2. 分析野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野望的概念解决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野望”。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野望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目标和追求的渴望,以及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

步骤三: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

野望可以分为个人野望、团队野望和社会野望等。

并解释野望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野望的价值。

步骤四:如何培养野望(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野望。

包括制定目标、积极主动的行动、克服困难和障碍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野望,并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步骤五:野望的实践(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针对个人或团队进行野望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野望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野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野望》,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野望,并简要说明如何实现这些野望。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个人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野望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野望》(王维)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象分析。

(3)诗歌的情感理解。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野望》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野望》。

2. 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读后感、诗歌鉴赏的质量。

3. 学习效果:对《野望》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野望》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野望》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野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通过学习《野望》,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1. 《野望》的诗意和意境。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野望》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野望》,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背诵《野望》。

3.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指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野望》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课后学习要求。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与《野望》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模仿《野望》的意境和风格。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能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4.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环境和人们思想感情的理解。

2. 诗词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翻译,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农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背景。

2. 教师朗读《野望》原文,学生跟读。

3. 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三、诗词解析(15分钟)1. 教师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感悟。

四、诗词应用(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2. 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野望》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尝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王维的《野望》,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通过诗词欣赏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3课《野望》教案

第13课《野望》教案
-在诗歌朗读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在词语解析中,强调“野望”一词在诗中的双层意义,既指实际的远望,又暗含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模仿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和讨论。
4.诗歌意境: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野望》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需要通过对比、联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
-诗歌意境的感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举例解释:
-在节奏和韵律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平仄、对仗等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对比现代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差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歌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词语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感悟:《野望》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野望》这首唐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中意象时仍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引导。
-意象分析:识别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徙倚”、“眇眇”、“苍苍”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秋日的山水景色,表达自己的感慨。
-表现手法:分析王维在《野望》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掌握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色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唐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理解王维的创作特点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学生对于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徙倚”、“眇眇”等,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和词义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
-意境把握: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野望》中的意境深远,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教师需要通过图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起对诗歌意境的认识。
-技巧运用: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另一个难点。例如,王维如何通过对比映衬来加深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野望(杜甫)教案

野望(杜甫)教案

野望(杜甫)教案教案:野望(杜甫)教案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野望》一诗,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意义,并培养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即唐代诗人的背景与特点。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甫,以及对杜甫的印象。

二、欣赏诗歌(15分钟)1. 分享并朗读《野望》一诗,让学生用心聆听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2. 学生自主默读一遍,并注意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主题。

三、诗歌解读(2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指导学生发现诗句的押韵规律,并讨论这种韵律对于诗歌意义的传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及其与诗人内心情感的联系。

3. 掌握诗歌的主题。

通过诗歌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悟杜甫的创作命题,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四、诗歌背景(20分钟)1. 介绍杜甫的生平。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杜甫的成长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对杜甫产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

2. 分析《野望》一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通过引用具体历史事件和民生状况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到《野望》一诗是杜甫对时局的真实写照。

五、情感教育(15分钟)1. 引导学生和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学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核,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于诗歌的反思和理解。

2.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写下对于诗歌主题的感悟或者模仿杜甫的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简要总结。

2. 鼓励学生自觉地去欣赏和思考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实施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支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调整和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杜甫《野望》一诗的意境、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野望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野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野望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介绍《野望》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对作者王之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诗句的意义和意象的描绘。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诗歌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他们的表达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使用《野望》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和其他作品。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提供相关的音频资源,如诗歌的朗读和音乐背景。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野望》这首诗,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野望》的诗意和诗境。

2.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图片自然风景的图片。

5.2 教学材料《野望》诗歌文本。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在解析诗歌时,运用讲授法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6.2 互动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为学习《野望》做铺垫。

7.2 步骤二: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

7.3 步骤三: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7.4 步骤四: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创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朗读设备和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2)教师朗读《野望》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3. 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

(2)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背诵《野望》和其他王之涣的诗作,或者寻找自己的“野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拓展任务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野望--教案

野望--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野望》。

详细内容:本文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流离失所的生活背景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个人前途的无奈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同时也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乱年代的生活环境,引出课文《野望》。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5分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阐释课文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例题解析,完成课后练习题。

6. 课堂讨论(5分钟)7. 板书设计(课堂进行中)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结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作者在战乱年代,流离失所,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感忧虑,个人前途无奈,从而表现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请分析课文中的意境,描绘出一幅作者心中的画面。

答案:在夕阳的余晖下,作者站在山头上,遥望着远方的战火,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苦难。

周围是苍凉的景色,草木凋零,鸟兽惊慌。

作者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同时也渴望着和平的生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野望》,使学生了解了战乱年代的生活环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教案设计
导语:
教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和组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本文将以《野望》为例,探讨一种开展教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以《野望》为主题的教案设计中,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
1.了解《野望》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准确叙述故事发展过程。

4.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
基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
教学内容安排示例:
1.导入
通过提问或分享一些相关的故事或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野望》的发表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
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的形式进行。

3.人物形象分析
逐一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麦克白、女王、珠宝妇等,并让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可以结合
小说节选或剧本片段进行阅读和讨论。

4.故事情节讲解
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通过口头叙述或PPT展示,帮助学生理清
故事发展的线索和关系。

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素材,增强学生对情节
的感知和记忆。

5.主题和思想探究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

6.文学鉴赏
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语言运用
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授《野望》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背景,提高学习效率。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阅读解读法:选择适当的小说节选,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4.分析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5.思维导图法: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总结,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不足之处。

在《野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评价方法:
1.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分析和理解故事和人物形象。

3.个人作业:布置一些个人作业,如写读后感、撰写文章、完成小组项目等,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拓展
教学拓展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面,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在《野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拓展活动:
1.阅读《野望》的改编剧本,或观看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

2.搜集相关的文学资料,了解其他与《野望》有关的作品或创作背景。

3.展示学生的创意作品,如小说改编、演讲比赛、舞台剧表演等,鼓励学生发展个人才艺和创作能力。

结束语:
《野望》教案设计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野望》这部作品,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