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课改和中小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然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改存在问题:1. 教材过于繁琐:部份教材内容过于庞杂,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增加了过多的学习负担。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科知识割裂: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不够密切,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 考试评价过于功利化: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精简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精简,突出重点,减少冗余内容。
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探索式学习等,让学生在积极参预中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3. 强化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项目等方式实现。
4.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纳入考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开展培训课程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6. 加强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7. 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推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结: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精简教材内容、多元化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综合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和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等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课程改革向着更加科学、合理和有益的方向发展。
高中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中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就高中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过重的考试负担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次各种形式的考试,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高考等。
这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考试负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此外,考试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问题,即不以真正的学习为目标,而是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
对策:1、减少考试次数,推进综合评价。
可以将几次考试合并成一次,通过平时表现、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2、改变考试方式。
采用开放式考试、项目考试、情境模拟等方式,增强考试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
二、缺乏实践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实际情况是,大量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也缺乏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实践环境。
导致学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对策:1、加强实验室建设。
学校需要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多功能、先进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
2、拓展实践渠道。
借助社区、企业、公园等社会资源,创设实践项目和实践环境,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知识面过于广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科课程覆盖面更广,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科内容条目繁杂,知识面过于广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限制。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习大量的选修课,这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1、保持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对一些基础课程设定比较明确的标准。
2、坚持循序渐进。
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潜力的发掘学习,遵循自学习深入探究藏标的原则。
四、教师能力普遍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他们的教育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村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经历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多次培训,高一年级教师开始走上了传授新思想、新理念的讲台。
一学期结束了,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总起来说,实施新课改任重而道远。
在课改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农村学校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
1、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
2、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
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
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
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农村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而且学习新课程理念也是生搬硬套。
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
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还不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教学注重量化评价,各阶段性考试或终结性考试可一锤定音,新课改虽然进行量化评价,但更注重质性评价,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与能力,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
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后两个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而在考试中却难以操作,对学生的议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以入手。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高中课改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习习惯仍没 有改变 , 加上某些学科作 业负
往容易 忽略学生对学科 知识 的落 实 , 效果
不佳 。
针 对 以上 问题 , 我 认 为要 做到 以下
本高而效率低 , 在实际操作 中有一定困难。 2 、 合作学 习流于 形式 。 学生很少提 出
问 题
基础 教育 课堂 改革 的重 要价值 之 一 就是促使 教师确立课程 意识 , 需要思考 的
略、 有效 的课堂 模式等 问题 , 更为重 要 的
新 的技能 。如搜集和处理 信息 的能 力、 课 程 开发 和整合的能力 , 将信 息技术 与课 堂 教 学有机结合 的能力 。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 的师生关系是师 生共 同满足教学需要 、协 同教学活动 、 实 现教学 目标 的基本保 障 , 是 形成和谐 的课 堂氛 围、 激发学生 的高 昂的学习情趣 的直 接 因素。合理的 、 理想 的师生之 间的人际
担较重 ,各科学习基本 上只能通过课堂完
成。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 。 成
几点 :
1 :课程改革 需要深度传播新 的课程
理 念
改善 自己的知识结构 。 只 有获得 比学生更
丰 富、 更 详细的教 育资源 , 才能 在教 学 中 解决可能 出现 的问题 。同时 , 教师要具备
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 力。 在课程 日益
走向开放 性、生成性和创 造性 的态势 下 .
教材进行记忆练习 ,思考 的空间很小 . “ 灌
输” 的意味仍然很浓 。 这样忽略 了教材 仅是
统教学 , 课 改精神得 不到落实 。有些老 师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然而,课改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以下是课改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 课程内容过于繁杂: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过于碎片化,导致学生学习过多的知识点,而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
这种过度负荷的学习压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以分数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学生过度追求分数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课改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 精简课程内容:对于过于繁杂的课程内容,可以进行精简和优化。
通过筛选出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减少冗余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同时,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匡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2. 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项目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综合评价体系: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可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可以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践活动参预度等因素进行评价。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4. 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可以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的力度。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欲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的愿望和高中教育现实存在较大反差。从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师累了,学生苦了,而这恰恰不是课程改革所期望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河南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徐玉斌曾分析说,河南分数线高,是考生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的。学校和家长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来拔高学生成绩。“河南分数线高,都是内耗的结果。”省人大代表常跃进分析说,国家每年分给河南的招生指标是固定的,如果学生周末和假期都不补课,那么即使全省高考分数平均降低100分,也不影响国家在河南的招生计划。现在人人都想拿高分,想上好大学,都用时间来换分数,结果推高了高考分数线。有人大代表说,20XX年以前,山东省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很重,他们实行素质教育后,严厉禁止补课,但并没有影响招生指标。这就是一个“囚徒困境”:大家都怕对方比自己学习时间长,从而取得更好成绩,结果是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越拉越长。河南省人民政府也曾在20XX年出台了文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禁周六、周日和节假日补课,因此,需要遵从教育规律,切实执行省政府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文件,来破解“钱学森之问”,实现民“走班制”与“选修制”的实施困难重重。
“选课制”是“学分制”和“走班制”的基础,“学分制”和“走班制”是“选课制”的必然要求,没有“学分制”和“走班制”,“选课制”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受高考功利驱使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很难受到师生和家长的重视。
3.教科书编排不合理,部分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相比,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特别的突出,许多老师都反映,一个学期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很难实现。例如,数学新教科书在旧教科书的基础上删减了一部分内容,却又增加了算法、统计、积分等内容,内容层层加码,造成内容过多。英语学科的教科书词汇量过大,而且教科书各章节的梯度偏大,对“听”、“说”、“读”、“写”的要求过高,教师、学生感觉不适应。其次,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实验方面的东西,但是因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无法具体操作。再次,新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多,学生的实际水平无法达到教科书编制者的要求。热闹的讨论之后,其结果往往还需要教师告知或讲解。新教科书对知识点的安排不合理,有的重点、难点过于集中,有些章节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学生难以接受。最后,有些教科书中的例题很简单,但后面的习题还是老题目,难度很大,有的甚至是近几年前的高考压轴题,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随着新课改的实行,高中数学教学也在逐步调整和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应对和解决。
一、课程内容过于繁琐新课改中,数学课程内容重新规划和设计,但是也导致了数学课程的压缩,内容与课时的不匹配,教学难度偏高等问题。
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
应对措施:从定位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梳理各个知识点,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
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规划,以及精简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在确保知识吸收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寻来提高数学能力。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能采用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趣味和参与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对措施: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PBL(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方式,将传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或问题,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评价方式单一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和评价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教学和评价方式单一的情况,如老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应对措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以及定期组织小测验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表现和学习状况,整合评价方式,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四、教师培训及教育资源不足新课改下,数学教育需要更高、更严格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而一些老师可能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
应对措施:学校应该组织数学教师参加有关数学教学和教育的培训和研讨会,积极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工具,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实行,高中数学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
1. 教师准备不足。
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更多的课程知识和教学技能,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内容过于抽象。
许多学生可能会觉得新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导致学习成效不佳。
3. 考试形式仍然比较传统。
尽管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考试形式仍然比较传统,主要以笔试和口试为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
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增加实践性内容。
新课程应该更多地注重实践性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 推动考试改革。
我们应该尝试推动考试改革,让考试更多地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以让新课程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 1 -。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及对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新课改以其“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思考1. 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时间不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保证完整的内容教学。
2.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性,难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考核评价形式单一传统的考核评价形式主要以考试为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对策建议1. 精简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针对课程内容过于繁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精简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强调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同时兼顾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拓展阅读”、“学生自主选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可以逐渐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采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小组、开展主题活动、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在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教育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改问题:1. 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由于各地区、学校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导致教育质量不均衡。
2. 教师培训不足: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是许多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 学生负担过重:课程改革往往带来新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4. 教材教辅不合理:一些教材和教辅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内容重复、难度不适宜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确各个年级和科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教育质量的均衡和提高。
2. 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资源,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门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4. 审查教材教辅: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审查,确保其内容合理、难度适宜。
同时,鼓励学校和教师选择优质的教材和教辅材料,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
家长可以提供学习支持和鼓励,学校可以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建立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三、结论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培训、减轻学生负担、审查教材教辅、加强家校合作和建立评估机制等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中学推行“学讲计划”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推行“学讲计划”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造成了教学质量提升不明显。
所以,积极探讨破解这些问题和困惑的对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实施中仍存在着“三个不”1.教师不放心主要表现在:①教师认为那么难的知识不讲怎么能理解透啊,以前都讲多遍还不会的。
②教师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整理题。
2.学生不适应我校高一学生成绩普遍基础较差,又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进入高中阶段,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师、新的环境表现出不适应;自制力差,没有明确的目标,疲于应付考试,压力较大;感到迷茫,把握不好该学什么知识;3.管理不适应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面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单一的量化标准去评判,没有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引入考评内容,限制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步履艰难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是大多数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测准备好去迎接单独招生或注册入学就可以啦;二是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三是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
2.教师执教效益不高面对教学上的重大变革,一些教师思想教学观念没有及时得到转变,还停留在生拉硬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感到很困惑;更多的教师表现在对教材处理的不适应,操作难把握,表现出教师课堂效益的低下,教学效果不高。
三、教学常规由“虚”向“实”迈进仍在浅层徘徊1.备课教师在备课环节仍然是注重备知识,不注重备教法备学生;教师的备课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感知、理解、掌握各个模块;教师的备课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了解学生思想态度、认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不明,环节不全,教学目标不确定,重点难点不突出;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忽略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只有课时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与反思备课只是摆设。
课改背景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改背景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按照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应该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堂应该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在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期,切教师充满困惑,教学充满误区。
第一、认真落实基础型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位教师要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要求精心备课,精选练习,精讲多练,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
新课程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不是在知识与技能上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如思想品德教师讲孝敬父母,单纯靠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换一种思路,先让学生回家调查:“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辛?在工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对你有哪些希望”,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应如何报答他们”为主题进行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单调、枯燥的内容也显得亲切有趣,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正确结果,不重视展示思维碰撞的曲折过程,这不仅对能力培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如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装沙子的办法测量、探究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关系,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计算的数据后,教师只选择了符合或比较接近公式的数据,而对其它数据一律不予理会。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标题: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引言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课程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课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将就课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一、问题一:缺乏师资支持1.1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1.2 缺乏专业培训机会1.3 教师抵触情绪较重二、问题二:课程设计不合理2.1 缺乏实际应用性2.2 课程内容重复冗余2.3 缺乏跨学科整合三、问题三:学生参与度不高3.1 课程缺乏趣味性3.2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3.3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四、问题四:评价体系不合理4.1 评价过于功利化4.2 缺乏全面评价指标4.3 评价结果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五、问题五:家校合作不够紧密5.1 家长对课改缺乏理解5.2 学校与家庭沟通不畅5.3 家庭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不够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2. 优化课程设计:强调实际应用性,减少内容冗余,推动跨学科整合。
3. 提升学生参与度:设计趣味性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全面评价指标,减少功利化评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5. 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升家庭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结语: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推动课程改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课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然而,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量和解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由于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课程标准不一致,学生之间的知识体系存在差异,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
2. 教材选择不合理:一些教材内容陈旧、过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同时,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利益关系,导致教材质量下降。
3.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参预和互动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考试评价过重: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评价占领了重要地位。
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统一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确保各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统一。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提高教育质量。
2. 更新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其与时俱进。
同时,建立一个公正的教材审查机制,确保教材的质量和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3. 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项目作业、课堂参预等。
这样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5. 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提供教师培训和支持,匡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6. 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使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7. 引入新技术:利用新技术,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获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及对策
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
• 传统课堂提倡周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课堂纪律, 强调“形聚”,为的是保证既定教学任务的 顺利完成。由于传统课程内容比较远离学生 兴趣或需要,加之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和师 生之间缺乏信任与内在融洽等诸多原因,传 统课堂很容易“神散”,如不严格纪律,再 造成“形散”,课堂教学就无法维持了。所 以课堂教学不能不强化外在的和形式上的规 范性约束。但这种课堂教学无法完成新课程 的教学任务,与新课程提倡的“课堂应给予 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
•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 体多元化”,问题是,除了学习成绩 的评价是刚性评价,由教师主导的文 本评价和由学生主导的过程评价如何 防止其流于形式或混入暗箱操作。
• 新课改加大了选修学分,学生学习的自 由度加大了,但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 不同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别,所能开 出的选修课差别甚大,“肯定会发生新 课标上有要求但我们没有相应的教师能 教的问题”。
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
学习状态,教师不要总想如何去控制、支配学
生
。
五、避免走进僵化的模式
• 在新课改实验区,不少教师由于种种误区,在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 原因之一: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 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 和方法样式的变换上。
• 新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 有减少内容含量,这对老师的教学是一 个极大的挑战。
一、课堂教学越活越好吗?
•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要做到这一点,说容易,再容易不过;说 难,难之又难。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 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 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没听明白,纪律 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课时不足的问题“内容多,课时少”是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
很多学校都把周4课时调为周6课时,这个节数还不包括晚课和课外辅导的节数。
课时紧张使教师参与研究《课标》和教材的精力不足,使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使得教师想尝试改革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据学生反映,上了高一后,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一个学期得学两本书,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几个难点问题(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感到数学学业负担重。
事实上,很多人开始使用新教材都感到不适应,这很正常,因为一是对老教材的一套讲法熟练,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劳动;二是怕讲的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三是对这种模块化的教材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缺乏按新教学理念处理开发教材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往教材的“臣民”,都习惯了以往教材的思想和模式。
老是用原来的教材的观点和体系来对新教材品头论足,当然就感到新教材这也不好那也不是。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来看待新教材,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新教材。
2、教学的深浅程度难以把握虽然经历了新教材培训,我们对新教材的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经常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只是给出了结论而没有推导或证明,要不要补充?新教材中有不少“观察与思考”、“探究”、“思考”,可以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底子簿、基础差,对一些“探究”基本上是无从下手。
对此,我们感到很困惑和茫然。
3、教师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
由于是首次执行“新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因而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难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例如,对“课时不够”,固然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
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高中的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改推行学分制,课程设置上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实现跨班级、跨年级选课,这是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所未提及的。
此外,学校还把加强德育工作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2]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借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吸收中、小学课程改革优点的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高中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由于教师已经适应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所以致使大多数教师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因此可能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不适应,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还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真正做到这些是有待我们思考的。
2.新课改给学生带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通过调查高中生对新课改的感受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高中的教材知识面广,新教材涉及很多知识,但却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学过以后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且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常常是还未完全理解,而下一课却又开始了。
学生们还反映课本课后习题太少,没有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这不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而且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教师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存在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在现代化技术运用上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生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模块教学的实施 设置模块的初衷(便于调整内容、利于 及时检测---反馈) 实际问题:内容多、时间紧、要考核 如何应对:细化课标、突出重点、解决 难点、方式得当(后详 叙)、夯实基础 一个重要问题:改变一切以高考为准的思路 (另一个是复习的有效性)
三、考核与考试的应对 144学分的作用 (重在学科类课程必修和规定 选修模块的学分获得) 为什么要坚持会考 高考改革预测 有了会考、应对高考,模块考核如何实施 (重 在使绝大部分学生甚至全部学生正常学习, 及时获得学分;重在考核方式改革,不要繁 琐化)
其现状:福利社会、人才引进、上学与 就业无必然联系、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重:学校标准 高,区域差异不明显 基础教育免费,保证整体 素质;但极重视超常人才培养 (拔尖)
三个基本认识 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先立后破。 改革是必须的,但绝不能全盘否定以往。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课”,教书育人。
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 《教育研究》2007-9
关于高中课改和中小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钟作慈
一 高中课改实验工作及专项
一、课程教材中心所做的工作 总体工作 制定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课程设置 制定课程安排、学生选课、学分认定、 资源开发指导意见 (政策研究----政 府文件) 教材选用 落实教育部要求、协调四方 面关系、利于区县管理(各省之首) 教材实验 语文、物理、地理、音乐、 美术
思想政治 高一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高一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高二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高二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高三第一学期 文选《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历史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2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3 高二第二学期 文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与实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第一学期 文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有课程标准和没有课程标准是不同国家 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不同。
防止随意性,把握进度、难度、重点, 不可达不到或过于艰深。
二、三方面课程目标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核心,在知识与
技能的传承过程中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三 方面不可割裂。
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双基”。 学生掌握“双基”关键是理解和应用。 学习效果首先在于兴趣、习惯和方法。
二 高中课改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变化 增加了新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变化、 通用技术、 各科目模块内容、 学校自主开设模块 增加了选修内容 课标规定、学校自设 实行模块教学(一模块40学时、十周完成、九 周上课、第十周考核) 学分认定 逐步自主排课
语文(参加高考、后同)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必修2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3、必修4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5、选修1 高二第二学期 选修2、选修3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学段 选修4
体育与健康 三年、每周2学时 田径必选一个模块、健康教育必选一个 专题,其他从各项目中任选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高一108学时、高二108学 时、高三上学期54学时 社区服务 高一、高二每年不少于5个 工作日 社会实践 三年每年不少于一周
学校自主开设课程 学校安排,学生至少获得6 学分
如何稳步推进新课程方案 对课标规定选修模块的安排(前期 实验教训:选修变必修) 选修模块的开设 给区县和学校必要的自主权 学生选课问题(何时确定进一步学 习方向、高三怎么办)
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学科教师不仅只教一门课
为什么要三级管理 地方、学校、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
二、在教学方面的变化 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过于倚赖“师
讲
生听”方式的状况,坚决废止“满堂灌”和 “照本
宣科”,防止过于专业化的讲授。 实行启发式,恰当地选择和正确运用多
种教学方式。
三、在学生评价方面的变化 实行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有预见,要 灵活应对。
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不能笼而统之。 集体研究 教学基本功
单一课题研究绝不能代替常规(常态) 教学研究。(请注意老陶局长的讲话)
五、对教研人员基本能力的认识
教研人员的本质是做好教研工作(指导、管理、 教学常规工作,结合教研做一定的专题研究,研究必 须为教学服务)
地理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2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3 高二第二学期 文选《旅游地理》、《自然 灾害与防治》
物理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2 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 文必选1-1、理必 选3-1,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学段 理选3-2 高二第二学期 理选3-4、3-5
化学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2 高二第一学期 文、理必选《化学与生活》 高二第二学期 理选《有机化学基础》、 《化学反应原理》
一、在课程方面的变化 改革全国高度统一的课程设置,实行三
类课程、三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管理权 和学生选择权。
原因: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 变化:从全部国家课程变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国家统一规划变为 国家、地方、学校各负其责。
为什么要设置三类课程? 学科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
启发式的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 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 理和阐明规律,穿插提问、讨论、实验、阅 读、练习等,为中小学主要教学方式。
四、要系统地进行教学研究 教学是一个系统,受课程设置、课程标
准、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环境、考试 评价等因素共同影响。研究和实施教学必须 全面把握和综合各方面因素。
教研部门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研究室、区域 的教学指挥部(且面向大多数)、广大教师实施教学 的指导者、交流与推广典型教学经验的组织者
教研部门的工作范围:课程、教学、评 价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教研人员的基本能力:学科教学的行家 里手(不要被机构职能所掩盖)、谙熟并诠 释相关政策、组织一个团队(权威性)、组 织各种活动、研究(调查、分析、综合、提 升)与表达(笔、口)
政治敏锐力、组织协调力、谋划活动 力、研究表达力、合作交往力等多方面能力
以服务为宗旨 以研究为基础 以管理 为抓手 以队伍为保证
把北京市的资源运用好
两个具体问题 如何写文件:文件不是论文、不是调研 报告、不能说反话、直接说怎么办。 在各种文字资料中不要犯低级错误(区 县如何排序、学科如何排序、非书面语言不 能用、不要刻意标新立异)
教材比较研究 编写专题教育教材 培训(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中的课程设 置部分和教材比较部分) 参加 制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会考 方案、专项审查
二、课程中心承担的高中课改专项和课题 专项 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优 秀高中自主开设课程教学设计评 选、专家指导组 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与实施研究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三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个基本前提 教育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基础服务、传承文化
两种教育体制长期并存: 集权与分权、重选拔与重甄别、重教(传授、管 理)与重学生选择(自主学习)、重知识传承与重 自主发展不存在谁比谁好,各有利弊,不是经济 差异,而是文化差异,应取长补短。
日本的情况
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国情不同
基础教育是政治(与高等教育体制及管理完全不 同,大学教学基本是个人之事,中小学教学是众人之 事,众人之事即为政治) 要懂辩证法(不绝对、不 求全责备,不要拿来就用,对媒体)
教研人员要把研究和制定政策作为重要之事,尤 其在教科院。
教研人员必须在政策框架内工作而不能相悖。 (研究和工作都不能想到就说,对学术自由必须正 确把握)
生物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1、必修2 高二第二学期 必修3、理选《生物技术实 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学段 理选《现代生物科 技专题》
信息技术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高一第二学期 文、理必选一个模块
通用技术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技术与设计1》 高二第二学期 必修《技术与设计2》
艺术 音乐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音乐鉴赏》 高二第二学期 文、理必选一个模块 美术 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 必修《美术鉴 赏》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学段 文、理必选一个模块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学段 同上
三、实行启发式教学(义务教育法、温总 理)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必须根据实际恰 当选择和正确运用。
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必须 考虑效率。
关键是启发式,而不是自我构建。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 知识的教学方法 ,与注入式相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 强 而弗抑、开而弗达” 孔子起源
英语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必修2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3、必修4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5、选修6 高二第二学期 选修7、选修8
数学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必修2 高一第二学期 必修3、必修4 高二第一学期 必修5、文选1-1理选2-1 高二第二学期 文选1-2 理选2-2、2-3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学段 理选 《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价相结合。 逐步实现依据综合评价选拔学生。
四、对中小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非专 业教育)
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课标规定)
中小学教学方式多样,只有适应性,没 有唯一性(不存在谁比谁好)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必须综合研 究,单一课题研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一、正确把握中小学教学的本质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
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 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 的思想品质。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 要形式和手段。
中小学教学 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 异的不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