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八课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北京 张国焘 刘仁静 广州 长沙 毛泽东 何叔衡 旅日 共产 武汉 董必武 陈潭秋 国际
马林(列席)
中共一大代表
毛泽东
董必武
何叔衡
陈潭秋 邓恩铭
李汉俊
王尽美
李达
包惠僧
刘仁静
张国焘
陈公博
周佛海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且登上历史舞台 ①内部: 组织基础: 早期党组织的成立 思想基础: 马列主义的传播 ②外部: 共产国际帮助和指导 2.意义 ①新的领导阶级: 中国共产党 ②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新的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0万 30万多 50万 3万多 7万多 8万多 约10:1 约 4: 1 约 6: 1
三大主力 胜利会师 过草地 爬雪山 强 渡 大 渡 河 巧渡金沙江 红四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结束长征
遵义会议
红二方面军 穿越四道封锁
四渡赤水
四、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3.红军长征 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①原因: 根本: 王明“左倾”路线影响 ②时间: 1934.10—1936.10 ③结果: 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革命中心转移: 东南(瑞金)—西北(延安)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 背景: 第一阶段: 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时间 中心 先锋 口号 要求 ②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①国内: ③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 ②国际: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第二阶段: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③导火索: 时间 中心 主力 内容 结果 2.过程:
2.过程: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 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 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 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 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 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高一历史第8课总结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8课总结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8课总结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过去的事实和事件,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在高一历史的第8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和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学习了关于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它是由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所决定的。

他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古典社会和循序社会。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次,我们学习了启蒙运动对欧洲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权威和信仰进行质疑,积极追求自由和知识。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倡人的独立思考和个体自由,他们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启蒙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接着,我们学习了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政治运动,它彻底颠覆了封建专制制度,为法国和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凡尔赛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后果长期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

同时,像拿破仑一样的历史人物也是我们要重点了解的。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我们也学习了近代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使得大规模机械生产成为可能,带来了社会的大幅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增长。

与之同时,城市化进程不可忽视。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民涌进城市,形成了繁荣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结构。

通过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最后,我们学习了现代世界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

例如,联合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历史必修一第8课

历史必修一第8课

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 则
总统布法律不符合宪法
联邦法院 司 法
你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进步性: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的权力,又在权力 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 过于集中,体现了民主精神。
局限性
由于其都是资 产阶级政党, “驴象之争”的 本质都是为了维 护资产阶级的根 本利益。因此 “驴象本一家”。 我们是一家人
美总统共和制 英君主立宪制
国家政体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的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内阁)首脑 政府(内阁)的产生
英国 君主立宪制
美国 总统共和制
国家的权力中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基础:代议制民主 核心:责任内阁制 政治职权分配: 国王: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议会: 最高权力机关 内阁: 最高行政机关,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
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 首相,最高行政长官,掌握行政权和立法 创议权,为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识记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国王 世袭 终身制 无 首相 议会产生 议会
总统 选举产生 任期制 有 总统 总统任命 总统
内阁由总统经 内阁由议会产生, 议会(国会)与 国会同意组成, 对议会负责, 只对总统负责, 内阁(政府)的关系 受议会监督。 但与国会相互制 约。
相同之处
都属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
主政体 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 国家权力 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D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印第安人没有选举权,黑 人按五分之三人口折算……并将财产作为划分权 力的标准。
1、时代局限性: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

高一历史第八课笔记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八课笔记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八课笔记知识点在高一历史的第八课中,我们学习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社会变革的相关知识点。

以下是本课的笔记重点: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1. 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封建主义与农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农民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2.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力量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逐渐从封建主义与农民大众的矛盾转化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中国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转化使得社会变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社会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二、中国社会变革的不同阶段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农民革命和反帝斗争。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重要阶段性任务。

4.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建设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三、历史教训与启示1. 学习历史教训通过学习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我们要继续坚持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一历史第八课整理手写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八课整理手写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八课整理手写知识点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的学科。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第八课是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整理手写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回顾课程内容。

知识点一:古希腊城邦古希腊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每个城邦都拥有完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城邦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

雅典是古希腊最早的民主制度的发源地,而斯巴达则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闻名。

知识点二:古希腊民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制度。

在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有权参与公民大会,讨论政治事务并做出决策。

这种民主制度的建立使得更多人具备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为后世民主政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古希腊哲学家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在这里诞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提倡探索真理、审问自己的思维和信仰;柏拉图建立了理想国家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是黄金时代哲学的代表,他对自然科学和政治学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知识点四:古罗马的兴起古罗马在古代世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起源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最初只是一个很小的定居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罗马逐渐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知识点五:古罗马法律制度古罗马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罗马法律以公正和平等的原则闻名,被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所采用。

罗马的法律制度中强调个人权利和责任,并对财产、合同和刑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知识点六: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技术非常发达,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物。

斗兽场、庞贝古城和巴斯浴场是古罗马建筑最著名的代表。

这些建筑物结构严谨、雄伟壮观,展示了古罗马的工程能力和建筑艺术。

通过整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复习高一历史课程中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内容。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一历史的第八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英国鸦片走私问题导致的,中国对鸦片进行取缔,引发了与英国的冲突。

最终,中国失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英国等西方列强对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不满而发起的。

中国再次战败,签订了《北京条约》,使中国经济和政治更加受制于西方列强。

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一场由农民领袖洪秀全发起的起义。

这场起义主要是反对清朝政府的统治,并追求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个时期,中国意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性,开始自觉地引进和学习。

洋务运动积极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五、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规模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由学生领导,发起了对政府的抗议,追求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一次反对北洋政府的战争。

这场战争开始于1926年,结束于1928年,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最终导致北洋政府的垮台。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崛起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结起来,高一必修一历史的第八课主要涵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等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第8课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的第8课,我们将学习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点。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王朝时代。

在这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1.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王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商王朝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礼仪、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传统开始形成。

2.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继承了先前的传统,并且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创新。

例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衰落(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巅峰时期。

诗歌、绘画、文学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衰落,尤其是在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变革之后。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一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1. 孝道孝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凝聚力。

2. 礼仪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和礼节,提倡尊重、谦和、诚信等品质。

3. 仁爱仁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它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推崇道德和善良。

4. 忠诚忠诚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它要求人们对国家、家族和君主保持忠诚和奉献精神。

三、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 文化传统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它对于当前的社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政体的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 联邦财政、立法权归议会。一个权力在 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各 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中央与地方分权。 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都由民选产 生。
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哪几种政治制度?
国 会
参 议 院
总统
“分权与制衡”
总统 (行政权)
参众两院, 即国会(立 法权)
规定法院组织和权限 司法审查
联邦法院 (司法权)
分权与制衡
归纳总结:
“分权与制衡”为原则, 美国是一个以—————————
以———— 为主要机构, 国会 、———— 总统 、———————— 联邦法院
以———联邦 制为国家结构形式,以—————— 制为 总统共和
国家结构形式 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 互相关系的构成模式。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
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指有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
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
邦联制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松散的中央政 府。 对外缺乏共同防御、抵御外敌的合力;
本质: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问题研究: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力 法案》的相同的和不同的主要有哪些?
思路引领:结合历史背景,根据两部法案的 目的、内容、作用说明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制的原则,防止绝对力的 出现;都形成了民主政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全面、充实、 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 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 对国家权力进行分配;而《权力法案》的重点在 于制约王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背景: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2、表现:独立初期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⑴政治前提: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⑵现实原因:独立初期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⑶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

2、颁布概况: 1787年,费城的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

(三)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1)联邦制的确立:(中央与地方关系)
1、内容: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⑵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2、作用:⑴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⑵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的确立:(中央(政府)内部关系)
1、内容:⑴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⑵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⑶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⑷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⑸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⑹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民主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1、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积极意义:反对专制,防止独裁,促进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3、局限性:⑴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

⑵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⑶各部门互相扯皮,推卸责任
★美国共和政体的分权与制衡: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1)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不尽相同,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
它们是资产阶级政党。

(3)民主党(驴)、共和党(象)的“驴象之争”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