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859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一)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农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
因为明初在自然灾害和连续不断的战争的冲击下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到明代中期已然全面恢复,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日趋繁荣,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明代后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广泛,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摆脱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向着多种经营的方向不断迈进。
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
尽管宋代文献中已有关于棉花的零星记载,但到宋末元初,棉花种植才得到较迅速地推广。
进入明代后,由于政府的鼓励,在地域上推广更快,成化、弘治时已是其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①。
但是,这一时期棉花的分布地域虽然很广,在各地农产品中的比重均不高,所产原棉除交纳赋税外,主要是作为家庭纺织业原料供自家使用,植棉业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支柱。
到了明代后期,植棉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棉花种植不仅在地域上继续扩展,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地区,棉花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由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特别是松江冈身以东地带的土壤特别适宜于种植棉花,这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棉产区,松江府、苏州府和嘉兴府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
如松江一带,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沿海高乡多种棉花,到万历年间种植面积更大,《农政全书》卷三五谓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苏州嘉定宜种稻禾田地止一千三百十一顷六十亩,堪种花(棉花)、豆田地一万零三百七十二顷五十亩,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①。
太仓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②,郊原四望,遍地皆棉③。
昆山三区一带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长江三角洲之外,其他地区也多有棉花种植。
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
历史地理第十六辑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①尹玲玲明万历《湖广总志》(以下简称万历志),九十八卷,明徐学谟纂修,万历十九年(1591年)刻本。
徐学谟字叔明,苏州嘉定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徐氏曾四仕湖广,谙习其故事,此书乃万历中其为左布政使时所纂o万历志是目前看到的第一部有水利志专卷的湖广总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下简称《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即是对其《水利二》之原文抄录。
清中后期,万历志已极为稀见,官修通志、私撰水利专著都以顾氏之书为原始出处而摘录或辗转传抄,以致错讹相传,部分现代学者的论著亦多混淆。
所幸的是,万历志至今仍得保全并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四库存目》)而推广,其水利志记载详细、立论系统。
本文拟对其内容作一评述,并穷源竟委、按图索骥,将有关通志及水利专著中的错讹一一指出,希有助于后来者之研究。
」、内容评述.Y'I'-明成化年间薛纲曾纂修《湖广总志》,此书现已不存,其后吴廷举在此基础上加以续修,此即嘉靖《湖广图经志书》。
从其体例来看②,乃以州郡分卷,故只在各府州县“山川”部分略见堤堰陂塘之记载,而未有专门的水利志。
万历志不以州郡分卷,惟以事类编辑,与前书体例大异,其中有二卷的篇幅专志水利,故其为目前所见第一部有水利志专卷的湖广总志。
其志繇言:“七泽九江,江汉汤汤。
以漕以溉,利不胜害。
陂之灑之,禹内可绩,为达水利』在水利志前亦有一小序言:“今自监司暨郡邑专衔而领水利。
盖踵前制,顾草泽沏僻、多以不获,于跋涉而时巡之为解,吏安所曜其职乎?是以法渐散皮而民之死生待命于天矣!顷年始行督过之令,河堤稍稍缉,乃知襄陵艰食不足以病平世者,繇法举也,故序列郡首。
以江汉洞庭标其大者•泉湖涧溪陂堰附而著焉;塘坝不悉载,载其数志水利。
”万历志第三二、三三两卷为水利志(以下简称《水利志》),内容主要分为各郡陂塘堤堰数和各郡堤防图考两大部分,以下作一分类评述:1.河湖水系的形态及其演变两湖平原历史上河湖水系变迁很大,明万历以前,尚未有比较全面的记述。
古代名医 武之望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武之望生平简介姓名武之望字阳纡、叔卿别名暂无资料。
去逝时间1629年所在朝代明朝出生地区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主要成就被誉为关中鸿儒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济阳纲目》、《济阴纲目》一、武之望简介: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
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
二、人物介绍:明代医家(1552—1629年)。
字叔卿,号阳纡。
自署关中(今陕西临潼)人。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
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
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继又广集名医高论,分类论述内、外、五官诸科证治,撰成《济阳纲目》一○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二仪并育之意。
另着《疹科》(或作《慈幼纲目》)一卷,已佚。
三、主要著作:撰成《济阳纲目》一○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二仪并育之意。
另着《疹科》(或作《慈幼纲目》)一卷,已佚。
四、学术内容:1、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武氏《济阳纲目》一书。
具有医学全书的形式,共200余万字。
108卷。
论述了养生、内科、温病、五官等诸疾。
收方7000余首。
援引历代医家论说达113家,保存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虽然此书系述而不作,由于它荟萃了诸家的精华,博而能约,剪裁得体,分类比附,次序有伦。
亦为可宝。
武氏集古代医家学说之大成。
分门类叙,以病为纲,病各有论。
论各有治,治各有方,论证必悉其源。
治方必尽其变,广往博引。
纲举目张。
如论脾胃阴阳气血时,推崇王节斋之论,指出:“胃阳主气。
脾阴主血。
”一或有伤。
脾胃便损,饮食减常,元气渐惫。
明末封建社会的极度腐朽,这是顾炎武迈入社会门槛时所面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021114111 黄春桥——浅析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思想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绛,明亡后改为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学者。
近代学者梁启超称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
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一生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众望”①“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②。
嗣祖顾绍蒂常常告诫他“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之,逐步确立了学以经世的志向。
顾炎武在晚年笃志经史,不仅学问功力渐臻深厚,而且其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趋成熟,探讨他这一时期思想,莫过于他晚年所写的<<日知录>>,<<日知录>>是顾平生心力精心结撰的作品,叫做“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山河破碎家难频仍,顾寄心事与笔端,写下了许多激情爱国诗篇。
他以衔木填海的精卫自况,发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③的呐喊,顾炎武在诗歌的创作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诗尽管激发诗的情感的客观环境各不同,然而感时抚势,直抒胸臆,无一不是他真实性情的抒发,唯其真实所以当明清易代之际,他所写的<<感事>><<京口即事>><<千里秋山>>的诗,既有对明末腐败政治的揭露,又有对抗清将帅史可法的讴歌,还有对清军铁蹄蹂躏的控诉,沉雄悲壮,朴实感人.北游之后,迄于逝世,他生无一锥士,常在四海心,在顾笔下寄托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未省答天心,且望除民患”<<夏日>>,<<黍苗>>不作歌<<硕鼠>>徒兴叹<<夏日>>憧憬着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的太平盛世,表示愿做劝农官,巡行比陈靖.然绘遍中原粒食诘百姓。
明末封建社会的极度腐朽,昏君无庸,奸臣当权,政治腐败黑暗,面对这样的现实,顾炎武发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呐喊。
学习强国争上游挑战答题含选项答案一
学习强国争上游挑战答题含选项答案1、《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在游玩破山寺即兴写的一首题壁诗,表达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破山寺就是今江苏()境内著名的佛寺禅院()。
A.苏州寒山寺;B.南京大报恩寺;C.镇江金山寺;D.常熟兴福寺答案:D2、赛艇运动使用的船艇最初是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水上巴士”。
17世纪的泰晤士河上,船工们经常举行划船比赛。
赛艇运动起源于()。
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希腊答案:A3、2019年3月11日,2018年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新闻发布会在厦门召开,揭晓2018年度中国田协认证金牌、银牌、铜牌赛事评选最终结果。
2018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荣获()。
A.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银牌赛事;B.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铜牌赛事;C.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银牌赛事和最美赛道特色赛事称号;D.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铜牌赛事和最美赛道特色赛事称号答案:C4、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是在()?A.江西;B.河南;C.湖北;D.河北答案:A5、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天云山传奇》的导演是()。
A.谢晋;B.黄建中;C.谢飞;D.黄蜀芹答案:A6、消防车道的净高和净宽分别不应小于()、()。
A.3.5米 4米;B.4米 4米;C.5米 6米答案:B7、毛泽东曾总结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C.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答案:B8、下列诗句,与中国和西域的物质文明交流无关的一组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B.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C.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D.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城郊答案:A9、正面宣传如果满足于做些表面文章,即使动机再好也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难以在群众中真正产生影响。
()A.正确;B.错误答案:A10、“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知”与“行”——试论顾炎武的治学之道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知”与“行”——试论顾炎武的治学之道赵晨光 郑州大学主校区摘 要:处于明清嬗变之际的顾炎武看到了王学末流的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期对在歧途上的明末学术予以补救。
他学宗“六经”,博览群书,主张“采铜于山”的治学方法;同时漫游四方,进行考察与实践,凭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结交了名人逸士。
他的这种知行观正是对于“一念之动即为行”的空谈心性的明末王学之修正。
关键词:顾炎武;知行合一;阳明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93-01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后改名炎武,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梁启超称其为“清学开山之祖”[1]。
他一生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宗旨,博览群书,多有著述,如《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等,又以《日知录》为其精华,潘耒在《日知录序》中曾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
”[2]顾炎武主张投身实践,实地研察事务条理,他遍游四方,搜集各种材料,经营产业,结交朋友,可以说他的后半生全寄游于北方。
一、王学“知行合一”的本意与明末的发展“知行合一”的学说在明末的发展已经远远背离了王阳明的本意。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3],王阳明是反对前人将知与行这两者分离,如朱子学所主张的先知后行。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并非是只要求人们反省内心,只知不行,而是知与行相同步,是有主张道德实践的意味的。
而到了明清嬗变之际,阳明学已经发展成了弊端重重的学说,作为其核心的“知行合一”已然舍弃了实践的要素,认为所谓“行”即为“心”之行,将“知行合一”完全化为了只向内心探求真理、求学问的学说,影响较大的如王阳明弟子之一,“浙中派”创始人王畿。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撰,主要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全书共120卷。
作者自崇祯十二年,开始搜集各类史料、记录、地方方志及与民生相关的各种文集资料,并对其中所述山川地理、民俗风情作实地考察,以纠正其中的谬误。
成书时间大概在康熙初年。
该书先以地山川为总论,依次记述了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等。
除记述了各地地理外,对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也有较为丰富的论述,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及地理的重要历史著作。
优质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精选模拟(1)
优质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精选模拟(1)一、选择题1.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中,哪些可以入选其中()①半穴居房屋②木结构水井③人面鱼纹陶盆④粟的朽粒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3.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
毛玠实际上就是建议太祖“挟天子以令诸侯”和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中的“太祖”是A.刘邦B.曹操C.刘备D.司马懿4.《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A.天文学著作B.医学著作C.数学著作D.农学著作5.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孙思邈6.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华人是黄色人种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部落联盟发展来的D.炎帝被黄帝打败7.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北击匈奴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小明在学习某单元时设计了如下示意图,该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中国境内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B.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9.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该文献主要介绍了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10.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备录·巩昌府志》札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记录明代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地理着作。
成书于康熙年间,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努力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
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作者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籍、奏疏、实录、方志、文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该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视全国各地兵要地理,涉及地势、卫所、堡寨、屯田、兵备、马政等资料摘录尤其详细,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在“边备”中介绍各边疆地区的形势、军事状况。
但由于“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初稿成后未经复查修改,以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近日在读《陕西备录·巩昌府志》部分时,发现传抄和标点讹误,现正之。
1、洪武三年,伪夏平章丁世贞会吐蕃攻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p2083)按,朱显忠死守文州,战死的时间应为洪武四年。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之。
”2、洪武四年,议征西虏,征西将军冯胜,副将军傅友德、陈德出陇西,攻下甘肃,河西平。
(p2084)按,此条记载即是明初着名的岭北之战,发生在洪武五年。
《明史》卷129《冯胜传》称:“(洪武五年)扩廓在和林,数扰边。
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
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
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亦集乃路。
天下郡国病书是谁的作者
《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所著。
它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
其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并且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均有详细摘录。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
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诗词名句:所谓一国皆狂,反以不狂者为狂也。
——《日知录·卷三》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
——《日知录·卷七》水为地险,酒为人险。
——《日知录·卷二十八》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
——《日知录·卷十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後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日知录·卷十六》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日知录·卷十三》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日知录·卷十三》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日知录·卷十九》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备录·巩昌府志》札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记录明代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成书于康熙年间,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努力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
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作者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籍、奏疏、实录、方志、文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该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视全国各地兵要地理,涉及地势、卫所、堡寨、屯田、兵备、马政等资料摘录尤其详细,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在“边备”中介绍各边疆地区的形势、军事状况。
但由于“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初稿成后未经复查修改,以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近日在读《陕西备录·巩昌府志》部分时,发现传抄和标点讹误,现正之。
1、洪武三年,伪夏平章丁世贞会吐蕃攻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p2083)按,朱显忠死守文州,战死的时间应为洪武四年。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之。
”2、洪武四年,议征西虏,征西将军冯胜,副将军傅友德、陈德出陇西,攻下甘肃,河西平。
(p2084)按,此条记载即是明初著名的岭北之战,发生在洪武五年。
《明史》卷129《冯胜传》称:“(洪武五年)扩廓在和林,数扰边。
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
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
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亦集乃路。
历史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世界兵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元代金属管形火炮的问世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什么朝代?是由什么人,传至欧洲?北宋阿拉伯人。
3.宋代的沈括著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4.北宋著名建筑师编写的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李诫5.南宋事立于苏州的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实测星图。
石刻天文星图6.在思想方面,理学兴盛北宋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
程颐程颢7.南宋著有程朱之称的是谁?朱熹8.明朝建立的时间? 13689.1399 年燕王朱隶发动靖难役变之后迁都哪里?北京10.宋四家都谁?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11.什么记录了 120 颗恒星的赤道坐标。
甘石星经12公元前 xx 年秦朝建立,到公元 xx 年东汉灭亡。
BA220,222B221, 220C220, 221D220, 21913.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恒星表14.秦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xx 国家。
封建15.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xx, xx 农民起义的爆发。
陈胜,吴广16.公元前 xx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DA201B219C203D20217.经过 4 年楚汉战争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xx。
西汉18.xx 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西汉19.汉代统治者采取的xx 政策,是社会经济得到了回复和发展。
休养生息20.通过匈奴战争和xx 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张骞21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先后七次出使西洋。
郑和22明朝中后期,随着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大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商品经济23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 年明朝的统治者被推翻。
李自成、张献忠24 康熙至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史称。
康乾盛世。
25 康熙平定以为首的“三藩之乱”,又进行了雅克萨之战,对了击退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由明代大儒顾炎武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原稿旧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
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
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
他针对当时晚明的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坛学士每每只是侈谈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状况,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他决心涉猎群书,探求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自己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风严谨,成就宏富。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乱世,目击时世艰难,又亲身经历倭寇之患、建州女真的内侵、风灾水害虫灾的交替侵袭,饥民的暴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日知录三则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 宋史》 欧阳修与学人晤谈, 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 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 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小结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 以当时社会风气, 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 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要经世致用。 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 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顾炎武
(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 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 ),昆山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 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 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 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 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 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 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亭林诗文集》 《亭林诗文集》等。
文学主张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察民意也, 乐道人之善也。 日知录· 察民意也 , 乐道人之善也 。 ” ( 《 日知录 · 文须有 益于天下》 益于天下》) 诗主性情,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反对明代以来文人拟古风气(“近代文章之病,全在 反对明代以来文人拟古风气( 近代文章之病, 摹仿” 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摹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学习强国网络知识竞赛题库
“学习强国”网络知识竞赛题库(来源于“学习强国”手机APP“智能答题”)一、单项选择题1.刘禹锡诗“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是【】A 莫言迁客似沙沉B 吹尽狂沙始到金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一片孤城万仞山答案:B2.“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出自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立春》。
作者苏轼是【】朝代的诗人。
A 唐B 宋C 元D 明答案:B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A、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富裕C、中国共产党领导答案:C4.自然现象【】的交替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A.地震B.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现象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答案:B5.“纳米”是【】A 重量单位之一B 长度计算单位之一C 体积单位之一D货币单位之一答案:B6.董必武同志的诗句“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A 东湖B 西湖C 北湖D 南湖答案:D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颜色等级,按危害从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A 蓝红黄橙B 黄红橙蓝C 蓝黄橙红D 橙蓝红黄答案:C8.毛泽东同志的词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魏武帝曹操的【】A 《观沧海》B 《龟虽寿》C 《短歌行》D 《蒿里行》答案:A9.我国最早求出圆周率第七位有效数字的人是【】A 李密B 刘徽C 杨辉D 祖冲之答案:D10.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C.政府和企业D.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答案:A11.【】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是中国大黄鱼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素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之美誉。
B 厦门C 漳州D 福州答案:A12.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滋养了东北大地,与东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关于松花江表述错误的是【】A.松花江是东北境内航运价值较大的河流B.松花江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C.松花江是中国黑龙江最小的支流D.吉林市位于松花江沿岸答案:C13.党员自愿多交党费不限。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
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
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
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
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
曾任南京工部郎中。
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原文]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
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译文]徐爱说:“有些时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
比如《春秋》这本书,如果没有《左传》作解,人们大概也是难以读懂的。
”先生说:“《春秋》必须有《左传》才能明白,这样,《春秋》不就成为歇后谜语了。
圣人作如此艰深隐晦的文章,又何苦来哉?《左传》大多是《鲁史》的原文,如果《春秋》要凭借《左传》才可读懂,那么,孔子删削它,又有何必要呢?”[原文]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
’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
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要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忠臣顾炎武
顾炎武何许人也?
只提人名,或许有些人还不太清楚,但要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我想在这华夏大地上还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顾炎武,本名绛,字忠清。
大明危亡之际,这名字也太反讽,于是他改作“炎武”,以示要保存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
大明朝的忠臣顾炎武,当时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担任兵部司务,是九品的办事小吏(相当于今天的副科长)。
但官职再小也是干部,【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圣人古训。
儒家圣人的担当情怀,激励他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但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位卑人微,“抗清救明”大业,不是光有抱负就能使得上力气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反思亡国原因,有所醒悟:明朝推崇“理学”,官员不懂实务,空谈“心性”。
空谈误国,一误再误,想不亡国也难。
他决心倡导一种实学,以扭转学界与官场的颓唐之风,“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为复兴大明王朝做准备。
这年,他动笔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每天牵着一匹骡子,两匹马,载着悉心搜集来的应用类书籍,风餐露宿,游历在崎岖古道,对中国各大山川、都邑、城廓、宫室,展开繁琐细致的调查。
为了做到内容严谨,他博学审问,走到险要的地方,便找老兵或当地百姓,详细询问曲折原委。
顾炎武“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再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
为了增强其实用性,考察内容偏重“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
通过实地调查印证,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
到1661年,《天下郡国利病书》终于成书。
全书共120卷,200万字。
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最醒目的贡献,在于开创了今天“区域地理”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