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综合研究和利用地方志的著述,一百二十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其中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在康熙时期出版。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作者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贡献:
1、《天下郡国利病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又可看到作者对于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其中蕴含着的爱国深情。
2、在有关云南省的篇章中,历述了云南、大理、临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鹤庆、姚安、广西、寻甸等府和车里、木邦、孟养等军民宣慰司的沿革。
3、在“边备”一卷中介绍了边疆等地的形势。
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叙述外国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产等情况。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边境各地和国外的情况仍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其中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在康熙时期出版。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原稿为清代藏书《天下郡国利病书》“造端宏大,未为定稿”《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顾炎武撰。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并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富有价值的著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则又可看到作者对于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其中蕴含着的爱国深情。
在有关云南省的篇章中,历述了云南、大理、临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鹤庆、姚安、广西、寻甸等府和车里、木邦、孟养等军民宣慰司的沿革。
在“边备”一卷中介绍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等地的形势。
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叙述了交趾、安南、流求、日本、真腊、爪哇、三佛齐、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佛郎几等国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产等情况。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边境各地和国外的情况仍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下郡国利病书P171-179
曹州志河防說者以黃河隨時漲[一九],故舉物候爲水勢之名。
自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河邊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二〇],頗爲信驗[二一],謂之「信水」。
二月、三月桃花始開[二二],冰泮雨積,波瀾盛長,謂之「桃花水」。
春末蕪青花開.謂之「菜花水」。
四月末壟麥結秀[二三],擢芒變色,謂之「麥黃水」。
五月瓜實延蔓,謂之「瓜蔓水」。
朔野之地,深山窮谷,固陰沍寒,冰堅晚泮,逮乎六月,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水帶礬腥,併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後[二四]。
,謂之「礬山水」。
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花水」。
八月菼薍花,謂之「荻苗水」。
九月以重陽紀節[二五],謂之「登高水」。
十月水落安流,復其故道,謂之「復漕水」。
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二六],乘寒復結,謂之「蹙凌水」。
水信有常,非時暴漲,謂之「客水」。
其水勢凡移欲橫注[二七],岸如刺毀,謂之「剳岸」。
漲溢瑜防,謂之「抹岸」。
埽岸故朽,潛流漱其下,謂之「塌岸」。
浪勢旋激,岸土上隤[二八],謂之「淪捲」。
水浸岸逆漲,謂之「上展」;順漲,謂之「下展」。
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橫射,謂之「徑商」。
水猛驟移,其將澄處,望之明白,謂之「拽白」,亦謂之「明灘」[二九]。
湍怒略淳[三〇],勢稍洄起,行舟值之多溺[三一],謂之「薦浪水」。
舊制,每歲瀕河,有司常于孟秋備下塞之物,稍芟、薪柴、楗橛[三二]、竹石、芟索、竹索凡干餘萬[三三],謂之「舂料」。
凡伐蘆荻,謂之「芟」[三四],伐山木榆、柳枝葉謂之「稍」[三五],辩竹糾芟爲索。
以竹爲巨索,長十尺至百尺,有數等。
先擇寬平之所爲埽場,埽之制,密布芟索,鋪稍,稍芟相重[三六],壓之以土,雜以碎石,以巨竹索橫貫其中,謂之「心索」[三七]。
卷而束之,復以大芟索繫其兩端,別以竹索自內旁出[三八],其高至數丈[三九],其長倍之[四〇],用丁夫數百或千八[四一],雜唱齊挽,積置於卑薄之處[四二],謂之「埽岸」。
既下,以橛臬閡之[四三],復以長木貫之[四四],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維之[四五],遇河之橫決[四六],則復增之以補其缺[四七]。
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后感
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后感《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与《肇域志》齐名的明代地理总志。
清顾炎武撰。
始辑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辑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历时23年之久。
《利病书》自序云:“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国志书,一代名公文集,间及章奏之册之类,有得记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比遭兵火,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书,地势民风,与今不合,年老善忘,不能一刊正,始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共取云尔。
”张元济认为顾炎武编撰此书的目的,“无非欲昭示后世,使凡有国有家者知此(指兵防、赋役、水利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者)数事,推而至于其他”;“民之事,得其道则利,失其道则病,利则其民奋,而国随之以兴,病则民悴,而国随之以亡”“果能晓然于利病之所在,而讲求趋避之方,转贫弱而为富强,康乐和亲之盛,何在不可几及,不然未有不蹈亡明之覆辙者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张元济跋)今《利病书》已非足本,第14册全缺,其他各册也有佚文。
江西缺形胜、水利2篇,云南缺形胜1篇,贵州缺总舆图记、疆域2篇。
山东、河南也有缺页。
本书版本有清中页四川龙万育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本等,而以四库丛书馆借涵芬楼印昆山图书馆所藏稿本影印本为佳。
作者顾炎武的生平事踪已见《肇域志》,兹不重述。
《利病书》原书34册,不分卷,册数亦无次第。
清乾隆年间,黄丕烈据原书叶面所标省府厘定前后,始排定册次。
讲究利病是顾炎武编撰纂该本的指导思想,经世致用则是贯穿本书的主线,在全书之中,兵防、赋税、水利三项内容是顾炎武辑录资料的重点。
本书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等无不详细摘录,对北直隶的四镇三关,山西大同,陕西巩昌、洮、岷之堡寨,江浙、福建、两广的海防,对若干地区的将领委任、武器装备、作战方案等都有具体记载。
《天下郡国利病书精编版
《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备录·巩昌府志》札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记录明代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成书于康熙年间,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努力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
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作者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籍、奏疏、实录、方志、文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该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视全国各地兵要地理,涉及地势、卫所、堡寨、屯田、兵备、马政等资料摘录尤其详细,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在“边备”中介绍各边疆地区的形势、军事状况。
但由于“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初稿成后未经复查修改,以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近日在读《陕西备录·巩昌府志》部分时,发现传抄和标点讹误,现正之。
1、洪武三年,伪夏平章丁世贞会吐蕃攻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p2083)按,朱显忠死守文州,战死的时间应为洪武四年。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之。
”2、洪武四年,议征西虏,征西将军冯胜,副将军傅友德、陈德出陇西,攻下甘肃,河西平。
(p2084)按,此条记载即是明初著名的岭北之战,发生在洪武五年。
《明史》卷129《冯胜传》称:“(洪武五年)扩廓在和林,数扰边。
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
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
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亦集乃路。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
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
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
他针对当时晚明的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坛学士每每只是侈谈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状况,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他决心涉猎群书,探求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自己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风严谨,成就宏富。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乱世,目击时世艰难,又亲身经历倭寇之患、建州女真的内侵、风灾水害虫灾的交替侵袭,饥民的暴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崇祯十一年,清兵攻下畿辅城,北京因此戒严了。
第二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考试再一次失败。
此后,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深深感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是发愤读书,着手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
为了写作此书,顾炎武通读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单就查阅的地方志书就有许多部。
他还往来南北做实际调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
他的这种面对现实研究当代史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精神和学风是难能可贵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顾炎武所撰,并被李约瑟成为优秀地理著作。
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尊称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炎武全集中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凡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本书一一予以辑录,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
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备录·巩昌府志》札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记录明代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地理着作。
成书于康熙年间,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努力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
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作者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籍、奏疏、实录、方志、文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该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视全国各地兵要地理,涉及地势、卫所、堡寨、屯田、兵备、马政等资料摘录尤其详细,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在“边备”中介绍各边疆地区的形势、军事状况。
但由于“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初稿成后未经复查修改,以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近日在读《陕西备录·巩昌府志》部分时,发现传抄和标点讹误,现正之。
1、洪武三年,伪夏平章丁世贞会吐蕃攻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p2083)按,朱显忠死守文州,战死的时间应为洪武四年。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之。
”2、洪武四年,议征西虏,征西将军冯胜,副将军傅友德、陈德出陇西,攻下甘肃,河西平。
(p2084)按,此条记载即是明初着名的岭北之战,发生在洪武五年。
《明史》卷129《冯胜传》称:“(洪武五年)扩廓在和林,数扰边。
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
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
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亦集乃路。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撰,主要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全书共120卷。
作者自崇祯十二年,开始搜集各类史料、记录、地方方志及与民生相关的各种文集资料,并对其中所述山川地理、民俗风情作实地考察,以纠正其中的谬误。
成书时间大概在康熙初年。
该书先以地山川为总论,依次记述了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等。
除记述了各地地理外,对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也有较为丰富的论述,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及地理的重要历史著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大学衍义补
天下郡国利病书大学衍义补
大学衍义补是书名。
明代丘濬(又作邱濬)著,是以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著作,内有:总论制刑之义、定律令之制、制刑狱之具、明流赎之意、详听断之法、议当原之辟、顺天时之命、谨详谳之议、伸冤抑之情、慎眚灾之赦、明复仇之义、简典狱之官、存钦恤之心、戒滥纵之失等章。
该书主要阐发了“天讨至公”、“应经合义”、“人法兼重”、“慎刑恤狱”等观点。
《大学》为儒家经典﹐汉时杂入《礼记》之中﹐宋时人始大力表彰﹐列入《四书》。
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发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诸义﹐但缺治国平天下部分。
入明﹐丘濬博采六经诸史百家之文﹐加按语抒发己见﹐补其所缺﹐成《大学衍义补》。
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奏上。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写的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其重点在于政事,概分兵防、赋税、水利三部分,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
书中不仅对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详细,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爱国深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之学等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
作为清学的开山之祖,无论在生前还是后世,顾炎武都以博极古今称誉于世。
据其弟子潘耒说:“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
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徵诸先生。
先生手画口诵,探源竟委,人人各得其意去。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遂初堂集·文集》卷六《日知录序》)在顾炎武包罗万象的学养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为音韵之学,一为地理之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
”(卷六十八史部地理类《历代帝王宅京记》)直至晚清,张之洞所纂《光绪顺天府志》,依然说顾炎武“博极群书,最明于地理之学”。
(卷一百二十二艺文志一)而在顾炎武的地学著作中,公认成就最大的便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尽管顾炎武俨然为学界祭酒,但在身后很长一段时间內,其某些著作一直被清廷列为禁书。
故宮博物院文献馆所藏清代文字狱档,及姚觐元所著《清代禁毁书目四种》中,都有和顾炎武著作相关的记载。
天下郡国病书是谁的作者
《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所著。
它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
其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并且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均有详细摘录。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
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诗词名句:所谓一国皆狂,反以不狂者为狂也。
——《日知录·卷三》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
——《日知录·卷七》水为地险,酒为人险。
——《日知录·卷二十八》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
——《日知录·卷十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後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日知录·卷十六》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日知录·卷十三》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日知录·卷十三》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日知录·卷十九》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备录·巩昌府志》札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记录明代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成书于康熙年间,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努力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
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作者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籍、奏疏、实录、方志、文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该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视全国各地兵要地理,涉及地势、卫所、堡寨、屯田、兵备、马政等资料摘录尤其详细,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在“边备”中介绍各边疆地区的形势、军事状况。
但由于“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初稿成后未经复查修改,以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近日在读《陕西备录·巩昌府志》部分时,发现传抄和标点讹误,现正之。
1、洪武三年,伪夏平章丁世贞会吐蕃攻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p2083)按,朱显忠死守文州,战死的时间应为洪武四年。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之。
”2、洪武四年,议征西虏,征西将军冯胜,副将军傅友德、陈德出陇西,攻下甘肃,河西平。
(p2084)按,此条记载即是明初著名的岭北之战,发生在洪武五年。
《明史》卷129《冯胜传》称:“(洪武五年)扩廓在和林,数扰边。
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
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
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亦集乃路。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被李约瑟称为优秀地理著作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顾炎武所著,全书共120卷,是其中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在康熙时期出版。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并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富有价值的著作。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
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读史方舆纪要才是顾祖禹写的。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田人佃手,其狡黠者,逋(拖欠)负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手,佃乃虎踞,故有久佃成业之谣。
”大概意思是田户佃农,其中狡猾的,拖欠着应负的租税,谁能奈何,再经转手,佃农就强自占据,所以就有了久佃的田成了佃农的家业的说法的确是顾炎武说的,也说明了明朝中后期,土地管理失衡,造成大量农田流失,国家赋税大减,给国家造成了很大困难,而后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土地激增,固然有下层官员谎报的因素,不过也有大量田地被隐瞒的缘故但是,应该说,国家赋税的大减,某些不良佃农抢占土地并非主要原因,大地主、大官僚抢占土地,才是主因,再加上大量皇亲国戚不纳税,享受着土地带来的财富,才使明朝后期财政困难。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由明代大儒顾炎武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原稿旧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
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
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
他针对当时晚明的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坛学士每每只是侈谈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状况,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他决心涉猎群书,探求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自己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风严谨,成就宏富。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乱世,目击时世艰难,又亲身经历倭寇之患、建州女真的内侵、风灾水害虫灾的交替侵袭,饥民的暴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大儒【a.顾炎武】所撰。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曾国藩
记录明代中国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史地著作,120卷。
明末清初顾所作。
顾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从史籍、实录、地方志、纪念册、藏书中搜集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对其中所蕴含的山川、要塞、风土人情等进行实地考察,以补正得失。
康熙初年编为一书,后不断修改,但未定稿。
书中开篇是对山川的大致介绍,接着是对南北直隶的介绍,还有第十三部政。
除记录地理沿革外,还包含了丰富的税收、垦荒、水利、水运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料。
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
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备录·巩昌府志》札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记录明代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成书于康熙年间,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努力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
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
”作者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籍、奏疏、实录、方志、文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该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尤为重视全国各地兵要地理,涉及地势、卫所、堡寨、屯田、兵备、马政等资料摘录尤其详细,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在“边备”中介绍各边疆地区的形势、军事状况。
但由于“乱后多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初稿成后未经复查修改,以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近日在读《陕西备录·巩昌府志》部分时,发现传抄和标点讹误,现正之。
1、洪武三年,伪夏平章丁世贞会吐蕃攻文州,守将朱显忠死之。
(p2083)按,朱显忠死守文州,战死的时间应为洪武四年。
《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之。
”2、洪武四年,议征西虏,征西将军冯胜,副将军傅友德、陈德出陇西,攻下甘肃,河西平。
(p2084)按,此条记载即是明初著名的岭北之战,发生在洪武五年。
《明史》卷129《冯胜传》称:“(洪武五年)扩廓在和林,数扰边。
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
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
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亦集乃路。
”3、洪武五年夏四月,邓愈、沐英等征西番,分兵为三路,并力齐入番部,抵川藏,覆其巢。
西至昆仑山,斩首八千级,俘男女一万名口,马五千,牛羊十三万,番人震慑。
愿求内附,封其酋僧为法王佛子,随俗以神道设教,后更驭以茶马,番遂受羁。
(p2083)按邓愈西征西番此事发生于洪武十年。
此事原委过程在明实录中详细记载:《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十年夏四月戊申)命卫国公邓愈为征西将军,大都督府同知沐英为副将军,率师讨吐蕃,先是吐蕃所部川藏邀杀使者巩哥锁南等,故命愈等讨之。
”五月癸卯,“征西将军邓愈兵至吐蕃,攻败川藏之众,追至昆仑山,斩首甚众,获马牛羊十余万,遂遣凉州等卫将士分戍碾北等处而还。
”六月壬戊戌,“邓愈遣使来报捷,上遣使召愈班师回京。
”又《明史·邓愈列传》:“(洪武)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
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此次战役,不见有“封酋僧法王佛子”的记载。
且法王、佛子与国师等都是明政府在平地西番时,大量给予喇嘛教各派领袖人物的封号,如《明史·孝宗本纪》:“革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
”《明史·职官志》:“其后,释氏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道士有大真人、高士,高士等封号,赐银印蟒玉。
”是两种不同的封号,本点校本却合成一词,不确。
另,同书《临洮志》与之记载同,同误。
4、十一年春二月,曹国公李景隆率师建岷州卫于祐川。
(p2083)按,《明太祖实录》卷119:“(洪武十一年七月辛巳)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属卫军士城岷州,置岷州卫镇之。
”1958年发现《岷州卫建城碑文》:“洪武十一年秋八月,奉大明皇帝命,指挥马烨等官开设岷卫,统率马步左右前后中壮士万余筑城垣、建四门。
”现存岷县二郎山铜钟铭文“洪武十一年八月钦奉天子制开拓岷州设卫”。
可见,沐英开设岷州卫后,筑城等具体事务由指挥马烨等完成。
本书记载,是继续永乐袁福征《建修岷治记》“洪武初,李思齐降附,制命曹国公李景隆开设岷卫”的错误。
同样,《岷州志》卷1《沿革》“洪武十一年,曹国公李景隆奉制开设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记载同样不确。
5、十二年秋七月,西平侯沐英率师建洮州卫于洮州城。
(p2083)按,《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征西将军沐英等兵至洮州故城,番寇……遁去,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地势筑城戍守……上曰:洮、河,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
遂命置洮州卫。
”据光绪《洮州厅志》引《筑洮城工竣碑记》“夏五月,建城垣于洮河之北,东笼山之南川,屯兵镇守,以靖边域。
城周九里余,不旬日而工完。
郡佥大都督府奉国金朝兴,奉总兵官征虏副将曹国公均旨,督工成造,洪武己未夏五月戊申吉辰立。
”6、十三年,开设文县守御千户所。
土官赵逵垛集土民为军,隶陕西都司。
十五年改隶秦州卫。
十八年裁革文县,以千户领县事。
……天顺六年复设文县。
(p2084)按,《明史·地理志》:“文,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
十年六月改属州。
二十三年三月省。
成化九年十二月复置,仍属州……北有羌水,一名太白水。
东有文县守御千户所,本文州番汉千户所,洪武四年四月置。
二十三年改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成化九年更今名。
”《雍大记》卷6:“国朝平定陕西,士贞逃遁……是年改为文县,隶阶州。
洪武六年,开设守御千户所,土官赵逵垛集土民收军,隶陕西都司。
洪武十五年改隶秦州卫。
二十三年,革文县,人民归阶州。
洪武二十八年,改设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直隶陕西都司,成化九年,复文县,筑城于所城东百步。
”《国朝典汇》卷88:“阶州属县,文,洪武四年改为县,二十三年省入阶州,建文县守御千户所,寻废,所置县。
”天启《巩昌府志》卷4:“洪武四年定陕西,复为文县,隶巩昌府。
二十年省入阶州,成化九年复置县,有文县所。
”《明宪宗实录》卷138:成化十一年二月丙申,开设陕西文县守御千户所。
乾隆《甘肃通志》卷3:“文县,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属阶州。
二十三年裁县归所,省入阶州,二十八年改置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成化九年复置文县。
”乾隆《西和县志》卷1:按洪武十三年,设文县守御千户所。
《文县志·大事记》:“洪武六年,设守御千户,隶陕西行都司。
十五年,改隶秦州卫。
二十三年,裁县归所,省入阶州。
二十八年,置文县军民守御千户所,以旧城为治所。
成化九年复置文县。
”关于文县守御千户所设立时间及其文县沿革,记载时间混乱,众说纷纭,存疑。
7、(天顺)八年春,设立全陕巡抚,以察吏抚民,督储制番,首以右都御史罗汝敬为之。
初,巩西南以茶驭番,给兵或以宪司,或以行人,无定额,久不能无弊,台臣王绍建议用重臣,廷议设都御史督理之,兼赞军务。
后设监察御史纠茶法,专理其事,都御史巡抚全陕,遂为定制。
(p2084)按,明代巡抚是为了为节制边镇总兵,分担其权而设的,主抓民政,监管军务,和管理茶马贸易无多大关,巡抚人选不一定是要都御史身份。
且,罗汝敬,卒于正统四年(1439),何来天顺八年(1464)为右都御史陕西巡抚。
罗汝敬在宣德六年(1431)年至正统三年(1438)年前后曾四次入陕督理屯田、河渠等事。
《宣宗实录》卷76:宣德六年二月,遣行在工部右侍郎罗汝敬往陕西经理屯田之务。
《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庚戌,复命工部右侍郎罗汝敬往陕西总督税粮屯种及刍粟出纳河渠等事。
这一次入陕,“巡抚侍郎罗汝敬奏西岳神祠年深倾圯,请令西安左三卫屯田军余及近庙州县量起民夫伐材脩葺……”“八年春,巡抚侍郎罗汝敬奏,甘肃临边极地素宿重兵……”《宣宗实录》卷110:宣德九年夏四月,行在工部右侍郎罗汝敬坐受赇免死,充为事官,仍提督陕西屯田。
正统元年,罗汝敬最后一次巡抚陕西,仍是侍郎身份。
《英宗实录》卷11:宣德十年十一月,罗汝敬行在工部侍郎,仍巡抚陕西降敕警之命。
至正统三年春,“召巡抚陕西工部右侍郎罗汝敬还京,以年老有疾故也。
”可知,罗汝敬前后四次巡陕,直到死,都是侍郎身份出任的。
陕西巡抚设置较早,据《宣宗实录》卷33: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巡抚陕西隆平侯张信等言……”,但次年被废。
宣德六年(1431),罗汝敬以工部右侍郎巡抚陕西。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罢巡抚、提督官”。
《英宗实录》卷347,天顺六年(1462)十二月,“起复河南按察司按察使王概驰泽赴京,命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
陕西巡抚复置,这是已知最早以都御史身份官员巡抚陕西的。
8、(成化)八年,设分巡陇右道,以臬司副佥为之。
(p2084)按,分巡道是提刑按察司派出机构,由按察使佐贰副使和佥事担任。
分巡陇右道设于洪武年间。
《太祖实录》卷247,洪武二十九年,改置天下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陕西境内有五个分巡道,陇右道治临洮,辖区是临洮巩昌二府和洮岷河兰四州。
9、(正德)十六年,设临巩兵备道,以臬副驻兰州。
(p2085)按,据同书《临洮志》载“(嘉靖)十八年,设临巩兵备道,敕命按察司官驻兰州,整饬军务。
”明实录、《明会典》没有记载始设时间。
据《古今图书集成》卷570《临洮府部》“嘉靖十八年设临巩兵备道,命按察司官驻兰州,整饬军务,自韩迁伟始。
”乾隆《甘肃通志》卷27《职官》“临巩兵备道,嘉靖十八年设。
”10、万历三年夏四月,番癿力咂犯阶州,执守备范廷武。
(p2085)按《神宗实录》卷35万历三年二月庚午“去冬闰十二月,复出抢,阶州守备范廷武被贼所获,知州徐旭括民财赎之,匿以不闻。
……奉旨徐旭降三级,范延武行巡按御史提问。
”又《全边略记》卷4“(万历)二年,阶州木竹坪番贼执守备范廷武,后乃赎以马牛羊缎布诸物。
”11、说者以为镇戎为海虏设,而驻临洮,鞭虽长,不及马腹……今即不能移镇戎于洮州,秋防时移住三月亦得,备堂奥不若备门户也。
(p2091)打剌赤堡,在卫东八十里,本宋之镇戎堡,筑以防夏者,堡废趾存,成化十年,巡抚都御使马文升复修。
(p2092)按,明代陕西都司下有镇戎千户所,在固原镇,据《皇明经济文录》、乾隆《甘肃通志》、民国《重修镇原县志》记载,镇戎所,在固原州北一百三十里,即葫芦峡土城,宋始建,成化九年马文升重修,十九年,余子俊奏设镇戎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嘉靖三年增筑,辖墩台十九座。
可见,驻临洮并不是镇戎。
打剌赤堡,即今宁夏北部打拉池,“镇戎堡”应为“怀戎堡”,是北宋为防西夏而建,原名打绳川。
嘉靖《固原州志》引宋《打剌赤碑记》:“崇宁元年(1102)壬午岁,承朝旨筑打绳川,熙河帅姚雄驻兵会州,……泾原乔松,秦风刘德西筑水泉、正川二堡,通古会,三月初,皆毕功,打绳川赐名怀戎。
”《读史方舆纪要》卷62有“怀戎堡,卫东六十里,崇宁二年筑。
宋志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与夏国西寿监军对境,繇枯寨谷至柔狼山,地皆险阻。
”成化十年,巡抚马文升奏请增筑打喇赤堡,以靖远迭烈逊堡巡检司带兵移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