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_夏婉璐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及内涵研究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及内涵研究作者:黄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摘要: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美国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造就了华裔女性作家双重的文学创作方向。
一方面,华裔女性作家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负面描写彰显作者本身对美国本土文化的敬仰和认同;另一方面,部分华裔女性作家却希望通过人物形象的再次塑造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改变流行于美国等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认同,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国文化;文化符号;内涵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83-03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其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地理、风俗、建筑、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在反映特定地区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美国亚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及立场的转变深刻地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20世纪中叶,部分华裔女性作家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现实体验,更为了强化自身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彻底融入主流文化中,其作品中的华裔形象大多是“刻板”和“消极”的。
而到了70、80年代,部分华裔女性作家立足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其创作渐渐的向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开始转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女性智慧、勇敢形象的塑造,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等西方世界的传播。
一、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中国文化符号概述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文化的书写和表现主要以消极符号和积极符号为代表进行具体创作。
一方面,华裔女性作家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中迷信、愚昧、封建无知的描写。
流散中的定位——刍议华裔美国作家文化译者身份及其汉译
近年来 , 许多以海外华人为主的创作群体 已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移 民和侨 民文学创作群体 , 尤其是美 国
华 裔文学 在近 2 0年得 到 中美学 术界 广泛关 注 , 并且
民族文化身份界限的 日益模糊 , 流散现象也愈来愈
引人 注意 。这 种 现象 导致 的一 个 直 接 后 果 就 是 流
流 散 中 的定 位①
一
刍议华裔美国作家文化译者身份及其汉译
杨 琦, 周文革
( 湖南科技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摘 要 :结合 流散 写作 的特点 , 华裔 美国作 家的特殊文化 身份和写作特 点入手 , 从 借用后 殖民主义翻译观 的诸 多视 角, 主
Sef—i ntt n Di s o a:On l de iy i a p r Chi e e Am e ian n s rc W r t r ’ I e iy o lur lTr nsa o s ie s d ntt f Cu t a a l t r
Y N i, H U We g A GQ Z O ne ( c ol f oe nSu is u a nvr t o cec n eh o g , i g n4 0 ,C ia Sh o o ri t e ,H n nU iesy f i ea dT cnl y X a t 1 2 1 hn ) F g d i S n o na 1
Ab t a t s r c :Ba e n t e d a p r i e s s e il c l r lb c g o n n rt g s ls a d o e e a i ee t s d o h is o i wr r , p c a u t a a k ru d a d w i n t e n n s v r d f r n c t u i y l p rp ci e fp s —c ln a a s t n t e r ,t i p p rd s u s sC i e e A rc n w tr ’s e i e t y o e s e t s o o t o o ilt n l i o y h s a e ic se h n s me a r e v r a o h i i s p ca i ni f l d t c l r l a sao n e h o b e c l r l c n e t h e u a od d r w i n “ h n s ma e d r g c l r u t a n lt ru d r t e d u l u t a o tx ,t n v i e e r i g o C ie e i g ” u i u t a u t r u t f n ul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j泌枢HOUNT自l N f LOWC RS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张秀清牛洁珍一、引言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为Am e^c锄.Bo m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
也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容和基本特征。
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对于他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
第二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类为the F re sh O f f th e Board,简称FOB,Thev a r e n e w comers t o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America。
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裁不尽相同。
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
文化软实力正是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
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町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浅谈华裔文学作品中文化名词的回译现象
浅谈华裔文学作品中文化名词的回译现象作者:刘斐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2期摘要:华裔文学作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作品类型,其中包含有大量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化名词,在汉译过程中回译现象尤为明显。
回译即是将A语言的译文B翻译成A语言。
华裔作者把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译者则需要再加工这种“二手”语言,于译者而言这是一大挑战,此时回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是杰出的华裔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了极大关注,读者数量居高不下,不仅因为原著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出色的家庭矛盾叙事手法,更是与译本独有的文化承载力息息相关。
田青译本出现较早且广为流传,本文将以《喜福会》田青译文为例,分四部分浅谈华裔文学作品中文化名词的回译现象。
第一部分背景概述,第二部分研究目的,第三部分回译现象分析,第四部分结论。
关键词:文化名词;回译;《喜福会》一、背景概述华裔文学作品较为特殊,其汉译过程不仅是语言表达层面和意义表达层面的过程,更是文化回译的过程。
《喜福会》作为优秀的华裔文学作品,涵盖的中国文化现象尤为丰富,译本中回译策略的运用也十分明显。
作者谭恩美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城,是杰出的华裔作家,父母均为中国移民,自小积累的成长经历包括与父母之间文化冲突的碰撞,给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她以描述华裔族群的生活为社会目的,创作了《喜福会》。
《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故事为主线,重点描述了她们之间的冲突、亲情、争吵以及进退维谷的情境,每一对母女的故事都是作者与自己母亲关系的写照,同时也是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冲突的写照。
鉴于作者谭恩美族裔背景关系,《喜福会》中出现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述,大部分以拼音代指,这里面包括吃食、家具、地名和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田青在翻译时大部分都使用了回译策略,有效且精准,贴近读者,极度吻合中国文化表达方式。
二、研究目的近年来对于华裔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多立足于研究译文是否忠实原文,这更多是侧重于语言层面,而对翻译背后要承载的文化现象探讨较少,而回译这种针对华裔文学作品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则能够传达出翻译背后的文化现象,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这也符合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观,他强调把中心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强调译文对译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
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陈爱敏3内容提要: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
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
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
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赛义德在“隐蔽的和显在的东方主义”一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东方主义的重要发展之一,就是把关于东方的本质思想———其感性,其专制主义的倾向,其异常的精神状态,其习惯性的不准确,其落后———净化成一种独立的、未受到挑战的连贯性”。
而且,“东方作为一个地点而在科学、艺术和商业等方面独立于欧洲进步的主流”。
如果将人类分为进步与落后的话,那么东方可以标志为“落后的、退化的、未开化的和智力低下的民族”(36)。
而学者与作家们的作品,使得这一整套本质的知识更加清晰、更加细腻、更加充实。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多数美国人一方面仍然抱着西方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的、迷信的、非理性的、愚昧的、幼稚的;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以巩固其文化霸权地位。
而一些美国华裔作家为了摆脱自己的“他者”文化身份,融入主流话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疏离中国文化,建构符合西方读者视野的东方人或者中国人形象。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华裔女作家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文本的细读,讨论她们是如何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等方面,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迷信、愚昧、非理性”的“落后”的他者形象的。
一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当描写华人为死者举行葬礼的时候,书中的主人公玉雪,提到了好多使西方人感到困惑的东西:和尚念经,撒黄纸钱,等等。
也谈美国华裔作家姓名的翻译问题
也谈美国华裔作家姓名的翻译问题
陈昱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美国华裔作家的姓名翻译给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辞典或其他资料中尽量查找具体人物的中文姓名,采用其中文名的较准确的翻译.否则,将会遇到更多问题.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陈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走向多元文化整合的当代美国华裔写作——以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小说《老虎尾巴》为例 [J], 卫景宜;肖薇
2.美国华裔移民的心理创伤及其"美国梦"的幻灭——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之文化透视 [J], 姚璐璐
3.也谈俄文姓名的翻译问题 [J], 刘星华
4.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文化传播力探究 [J], 薛梅
5.数据视野中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中美接受状况综述——基于中美书评数据和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 [J], 刘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_陈爱敏
败者往往是那些不愿了解对方语言习俗 、 传统习惯者 。 益 , 一种超越诸如 中 心 和 边 缘 、 都 市 主 义 和 边 际 状 态、
) 。 伍慧明 《 从中国大陆去美 国 的 移 民 , 她 要 坚 守 她 的 母 语: 汉 语。 ( 骨》 中的莱拉是一个典型的成功 1 9 9 2: 5 9 0 因此 , 她不愿学英 语 , 不 愿 意 迈 出 了 解 美 国 文 化 之 旅 , 翻译者 , 然而最初的 莱 拉 却 是 极 其 讨 厌 帮 父 母 亲 翻 译 也就无法与儿子 沟 通 , 了 解 他 们 的 内 心 世 界。 她 不 懂 同样儿子也不愿学 习 汉 语 , 经常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 儿子 用 英 文 。 这 同 样 是 儿 子 不 愿 深 度 了 母亲用中文 , 解中国文化所致 , 而造成他们无法翻译 、 转换母亲的思 “ 每一种文明 , 作为一个灵魂 , 都 想 。 翻译家 P a z认为 : 与众不同 , 独具特色 , 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面对他 ” 从 此 意 义 上 讲, 潘家 者的空间 和 历 史 。( 1 9 8 3: 1 5 9) 母子之间不能沟通 , 很大程度上就是作为译者各自不 愿意了解对方的空 间 与 历 史 , 去面对完全不同的他者 “ 这 些 男 孩 个 个 都 有 好 工 作, 个 所致 。 潘太太叹息 说 , ” 个挣钱多多 , 为什 么 没 有 女 孩 看 上 他 们 呢 ? 在某种意 义上 , 潘太太尽管能 够 将 儿 子 的 世 界 翻 译 成 她 所 熟 悉 的词语 , 但对他们的世界缺乏尊重和有意识了解 , 而这 “ 一个好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 正违背了 P a z所坚持的 : 是爱 , 是一种参与 , 而这既体现了对原文的敬意同时也 ” 要求译者要 分 享 原 文 的 世 界 。( 因而导致 1 9 8 3: 1 5 9) 的, 但这种厌恶之感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母亲 、 更重要 参 与 翻 译 实 践, 架起了两代人的感情 母亲的 世 界 , 之桥 。 自上个世界 6 0 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 发 展 , 数量之大 , 参与人 数 之 多 , 规 模 之 广, 这也反映了美国 华裔作家参与语言 文 化 翻 译 实 践 的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华裔美国文学书写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翻 译 实 践 过 程 , 作为 一种特殊的文学形 式 , 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中不仅面 临如何将本民族的 风 土 、 文化对等有效地呈现给主流 同时还得 考 虑 如 何 让 主 流 社 会 读 者 理 解 和 文化读者 , 接受 。 2.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策略 解殖 民 过 程 涉 及 身 份 的 重 新 建 构 问 题 , 由于身份 他人对自我 是自我认同身份和 他 人 认 可 身 份 的 统 一 , 认同身 份 对 于 身 份 的 形 成 十 分 重 要 ( 覃 明 兴, 2 0 0 5: 英语也就无法翻 译 , 将 儿 子 的 思 想、 语 言 等 转 换 过 来 。 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逐渐消失 。 她开始积极了解
从“文化回译”角度分析《在中国的屏风上》的中译本
足”,因此译员将其译为“三寸金莲”,虽然是意译,但 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文化。
是符合中国文化。从语法上看,“their golden lilies”是
首先,众所周知,“dollar”通常是指美国,加拿大,
“their small feet”的同位语,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所以如 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使用的货币。20 世纪 20 年代,
一、文化回译现象研究
母语将其表述准确,这就要求译员用文化回译的翻译策
翻译是文化间交流的工具和桥梁,从翻译产生到现 略,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在,已经有无数先辈们进行过翻译实践与研究,随着全
1920 年他东行来华游历,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
球化的加深和中国的崛起,世界看到了中国,了解了中 便是通过这次中国之行而著,游记由五十八篇长短不一
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二是辜鸿铭、林语堂等华 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方面、生态文化方面。本文将从这
人在海外用外语创作的有关中国的作品,如《京华烟云》 三个方面的回译入手,对《在中国的屏风上》中译本进
(Moment in Peking);三是华裔文学 ( 梁志芳,2013)。
行分析。Βιβλιοθήκη 245“三寸金莲”。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一种极端又
书中还有一些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词,如“dollar”、
残酷的文化——“缠足”。明清时期,女性以脚小为美。 “Chinese inns”和“the Royal Academy”,译者将其分别
而中国文化中常用“三寸金莲”来形容封建女性的“缠 译为“大洋”,“小客栈”和“翰林院”,这些词代表了封
果将其整合翻译成“小脚”也未尝不可,但那就失去了 中国有一种由银制成的货币,称为银元或大洋。实际上,
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理论思考作者简介:陈艳玲(1971-),女,黑龙江嫩江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育现状研究”(12532232)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美国华裔文学是由移居美国的华人后裔创作,主要反映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历程。
华裔文学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虽然很多华裔作家一再澄清他们所写的是美国生活,他们在内心也认为自己是美国作家,而事实上,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中国背景和他们身上积淀的中国文化是不可改变的。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华人移居美国的最早记录是1785年,随着华人的迁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开始出现。
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随之改变,这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赴美,在此期间,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以描写华人移民生活为主题,受到中美读者的欢迎,20世纪后半叶美国华裔文学空前发展。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华人移民的历史息息相关,美国华裔文学是在美华人于受压迫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当时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表现这种情况下华人的生存状况和心中的愤恨,表达他们期望得到与白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心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想成为“真正美国人”的根本原因。
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及文学表述的重要构成,在当代美国文坛不仅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而且华裔文化和情感也开始参与到美国社会文化的进程中。
二、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一)中国文化元素为美国华裔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形式参照在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中,中国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素材,他们的作品不仅大量引用了包括中国传统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古典神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及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同时还运用中国小说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和创作手法。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中,将花木兰与岳母刺字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
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注释 【 !"#$%】
( &’(")*:&’(")* +,-.$)%-#/ 0)$%%, 1223 ) 和 !"# 78#*-.10 9#*-/14# ! 参见 !"# $#% &’()*+ ,-./-)01*2 )( 3045-6" ,-./-)01*2 )( /"# 3045-6" :104;14#( 4#5 6*7 ) ( !$8 9"):: ;"<=5#", >-((?-, @"ABC,/, DEEE ) 中有关 F+06GFHIJ HI&! 一词的解释。 郭春梅 张庆捷: 《 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 (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DEE1 " 有关这方面的定义与解释可参见: 年) 2K L 22 ; 谢松龄: 《 天人象: 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 (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22M 年) NK 。 ” !"# $#% <)*= >#?-#% )( @))=6,O<=<%# 14 ( 123E ) : 4D7 # F$$“ G$.-$8 "( @5-,C >$,, % !".$? !"# 9;0+*#+ A#.*#/ A#06#6 ( !$8 9"): :I./ R"":%, 122N ) 7 $% F$$ FC, P"%$ >$)Q<)/ !$8% -, OA/ HC,’
" 故事构成。 ”
很明显, 这位评论者是以猎奇和文化偏见的眼光在看待作品。另一则显得 “ 客观” 些的 评论是这样的: 谭的前面几本书的魅力在于: 两个世界之间的较量— — —一个是古老的中国农村: 父 母包办的婚姻、 落后的乡村, 家庭中的暴力, 以及夺命的饥荒; 另一个是美国新世界的日 常生活: 繁华的超市, 美丽的郊区, 家庭成员有趣的活动, 以及中产阶级舒适的生活当中 夹杂着的忧愁。这本小说的魅力依然如故。这两个世界并不和谐, 相互碰撞而迸发出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
第23卷第6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3No.62022年1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22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2020)王晓燕(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天津300387)㊀[收稿日期]㊀2020-01-18㊀㊀[作者简介]㊀王晓燕(1986 ),女,山西盂县人,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㊁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㊂[摘㊀要]㊀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网络化的盛行,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译者身份㊁译介形式㊁译本选择㊁译介时间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仍存在译本 孤本即权威 ㊁译介作家作品 扎堆儿 ㊁译介作品体裁单一问题㊂从新世纪的社会背景及文学环境来看,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趋势的上升得益于新的政治环境与多元宽松的出版政策及机制,而网络媒介的推进,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为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机遇㊂[关键词]㊀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大陆;译介;影响[中图分类号]I109.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20602807引用格式:王晓燕.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2020)[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8-34.㊀㊀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指 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公民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①㊂中国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㊂1981年,‘外国文学“杂志第1期刊登了江晓明的文章‘新起的华裔美国女作家马克辛㊃洪㊃金斯顿“,将马克辛㊃洪㊃金斯顿(Maxine Hong Kingston,后译汤亭亭)的小说‘金山勇士“(China Men )和‘女豪杰“(The Woman Warri-or )介绍到大陆㊂同年,‘世界图书“第5期也刊登了凌彰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并对汤亭亭(即洪婷婷)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简单介绍㊂由此,美国华裔文学开始进入大陆学界,并逐渐成为其译介的重要内容㊂从时间上看,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零星译介到90年代的大幅度增长,进入新世纪后,已成蔚然之势㊂而美国华裔文学在这逐年上升的译介趋势中,其译本选取㊁译介形式㊁译介时间以及译者身份也具有了新的特征,但仍存在译介作家作品集中㊁译本 孤本即权威 现象以及译作体裁较为单一问题㊂究其原因:一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政治意识形态与出版政策及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接受;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发展及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对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㊂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概况㊁译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译介兴盛的具体原因㊂一㊁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概况㊀㊀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无论在数量还是水平上都不断提高,形成一定的译介规模,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译介形式新世纪以来,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打第6期王晓燕㊀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 2020)29㊀破了上个世纪的个人单独译介形式,呈现出以 丛书 译介形式为主,辅之以个人译介的多元译介形式㊂ 丛书 译介形式将作品的译介时间和译本主题进行整合,从而使译介作品在内容和主题上更加系统化,进而推动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整体性传播与研究㊂新世纪以来,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译介 丛书 以 华裔美国文学译丛 ② 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亚/华裔美国文学译丛 ③以及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四大丛书系列为代表㊂其中,由张子清㊁杰夫㊃斯威切尔 沃斯主编 华裔美国文学译丛 是大陆第一次大规模㊁系统性译介的美国华裔文学㊂ 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是大陆较早以 系列丛书 形式高端规划㊁整体开发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项目,涵盖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大陆华裔文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具有新意的华裔作家研究资料㊂郭英剑负责主编的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是一套关于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系列丛书,由文学史㊁文学作品选㊁文学评论集㊁学术论著组成,较为系统㊁全面地将美国华裔文学的作品及研究介绍到大陆学界,对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㊂而丛书译介的形式除了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整体性传播之外,还影响了大陆华裔文学研究 高峰 现象的出现㊂就中国知网检索来看(2000 2020),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高峰出现在2012年和2014年,这显然离不开这些丛书译介的推动作用㊂㊀㊀2.译本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关注多以作品在海外主流文学圈中的认可情况作为译介选择标准㊂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中外学术互动亦愈加便捷,中美在信息同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译本选择的多样性㊂首先,译本原作的海外获奖情况依旧是大陆学者选择译介的重要参考㊂比如,哈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等待“(Waiting)于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 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2000入围普利策奖小说类决赛名单,2002年,该作品由金亮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㊂伍绮诗的‘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经出版,便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多家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2015年,该作由孙露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2017年,伍绮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小小小的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被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读书网站Goodreads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同时获得2017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殊荣,2018年,该作亦由孙露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㊂2019年,美国当代科幻小说家特德㊃姜也备受关注,他的‘呼吸“(Exhalation:Stories)由耿辉等译,译林出版社出版㊂其次,对作家创作的持续性关注越来越成为大陆译介作品的重要依据㊂谭恩美于2013年出版的‘奇幻山谷“(The Valley of A-mazement)并没有获大的奖项,却依旧是大陆译介中重要的关注对象,该作在2017年由王蕙林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㊂这一方面由于谭恩美在美国华裔文坛的地位深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陆学界对谭恩美研究的持续性关注,进而影响其作品的译介㊂同理,伍慧明的‘望岩“(Steer Toward Rock,陆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㊁裘小龙的‘红旗袍“(Red Mandarin Dress,鲁创创译,新星出版社,2012)㊁‘石库门骊歌“(When Red is Black,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在大陆的译介也离不开这些作者先前的文学影响及大陆对他们创作的整体性关注㊂而从性别来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凸显,成为近十年来大陆华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译介的重要特征㊂3.译者身份新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译者身份更加自由多元,他们大都非专业翻译出生,且社会身份多样㊂ 非专业㊁年轻 是新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译者的重要特点,反映了文学传播与接受的自由化与开放性特征㊂金亮(1958 )是电视记者和制片人,‘等待“是他首次翻译的作品㊂王光林(1962 )㊁张龙海(1968 )㊁陆薇(1962 )均是大学教师,目前分别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㊁闽南师范大学㊁北京语言大学㊂匡咏梅(1969 )是‘世界文学“杂志编辑,蔡骏(1978 )则是悬疑作家㊂他们在译介相关作品时,年龄基本都在30 40岁之间,比如,‘外滩花园“出版④时,匡咏梅34岁,‘典型的美国佬“出版时,王光林38岁,‘华女阿五“出版时,张龙海36岁,‘沉没之鱼“出版时,蔡骏28岁㊂4.译介时间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势头的3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高涨,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译介时间间隔也逐渐缩短㊂尤其是近十年来,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新作的译介时效性加强,从原著出版到大陆译介出版基本都在四年之内㊂比如谭恩美2013年的新作‘奇幻山谷“,2017年在大陆出版,间隔4年;伍绮诗2017年获奖的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于2018被译介引进,间隔仅1年㊂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时间间隔的缩短,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学互动的便捷与同步,也开拓了大陆海外文学研究的新视野㊂二㊁美国华裔文学译介中的问题与不足㊀㊀虽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有其新特点,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一)译者译介策略不同, 孤本即权威 割裂了原作与译本之间的联系,影响了读者对原作的真实性接受由于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多是单行本,这不免会造成译介作品的 孤本 现象,加之多数译者并非翻译专业出生,对原作的误读现象严重,进而也影响了大陆学界对华裔文学的真实理解㊂首先,译者的身份及自身的译介策略对于作品的译介具有重要的影响㊂作为悬疑作家的蔡骏将谭恩美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译写为‘沉没之鱼“,意在突出小说的 神秘 悬疑 主题,一方面忽略了原著的 Saving (拯救)主题;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对原著的改动较大,与谭恩美创作此作的原初思想差异较大,引起学界不少争议㊂而译者李美华㊁肖锁章针对汤亭亭作品中关于中国故事的 错误 改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本意,而且还影响了读者的接受㊂比如,原文 he told himself the story about the Spinning Girl and the Cow-boy..... [1]129,李美华在翻译中仅翻译 织女 而省略了 牛郎 ;原文 The three friends were reuni-ted and fought until they secured their rightful king-dom [1]149,肖锁章在翻译中,将 rightful kingdom 译为 蜀国 等等㊂因此,为保持译介的真实性,译者对于原文本中的错误,只能 将错就错 ,而不能 自作聪明,妄自修正 [2]㊂其次,译介中常常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也误导了读者对于华裔文学主旨的正确认识㊂虽然多数华裔作家都以中国文化作为创作素材,但译者在知识㊁文化㊁经历与作者之间的隔阂,使其译介中出现不少误读,进而影响了文学接受的真实性㊂比如,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horse sheep 和 earth 译介为 骏马配金鞍 ⑤,将一些历史事件 Burlingame Treaty ( 蒲安臣条约 而非 柏林盖姆条约 )㊁ queue tax ( 辫子法案 而非 排队税 )进行直接的字面翻译显然忽略了其历史内涵㊂还有对中国方言的误读,比如‘女勇士“中,将 Wah Q,Gum Sahn Hock ( 华侨,金山客 )译作 阿Q,金山货 ,将 Ho Chi Kuei ( 好似鬼[仔] )译作 好奇鬼或好吃鬼 等,都在一定意义上误导了读者对原著的正确理解㊂再如,‘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的原文 This time I did not look for fear my head would burst and my brains would dribbleout of my ears [3]246,在程乃珊译本中译为 我又想起那个不听长辈话的孩子,不过这次我可不怕脑袋会从耳朵里掉出来 ㊂在此, 脑袋会从耳朵里掉出来 难以理解,也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正确理解㊂而 Now listen.You can also say the name of Taiyuan is Bing [3]203一句中, Bing 的译介有多种,有 太 (吴汉平㊁贾遂山㊁郭泽明译)㊁ 晋 (田青译)㊁ 并 (程乃珊㊁严映薇译)三种㊂而正是‘喜福会“多个中文译本⑥的出现,才让读者意识到这种误读,从而更加正确的解读作者的真实意图㊂因此,由于译者译介策略及译介水平的不一, 孤本即权威 是译介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这对译者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这种普遍的误读现象引入文学研究,成为翻译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㊂(二)译介作家作品 扎堆儿 现象依旧严重,译介呈 快餐化 状态由于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多以该作家在海外主流文学奖项中的获奖情况为参考标准,致使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较为集中,呈现出作家作品 扎堆儿 现象㊂比如,汤亭亭㊁谭恩美㊁任璧莲㊁哈金等大多是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作家,而 中国学者在中国社会是主流地位,当然认同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同的事物,研究资讯有赖美国主流学术报道与传媒信息㊂ ⑦这种译介作品的 扎堆儿 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仍然是大陆外国文学译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㊂而随着网络媒介的便捷化与中外学术互动的频繁第6期王晓燕㊀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 2020)31㊀化,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基本实现同步,这一方面便于国内学界及时跟踪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作品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也为译介对象的选择带来了难度㊂在大量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于所译对象选择标准的不定性,带来了文学译介的 快餐化 现象㊂尤其是在信息浪潮的快速更迭下,很多优秀的美国华裔作品还没来得及被关注就被新的文学作品掩盖㊂同时,大陆对单个作家作品译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列,缺乏对作家作品译介的时序性与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界对单个作家及其创作研究的全面性㊂比如,哈金早期的诗歌作品‘沉默之间“(Between Silences,1990)㊁‘面对阴影“(Facing Shadows,1996)㊁‘残骸“(Wreckage,2001)至今尚未有中文译本㊂同样,大陆对于汤亭亭的关注也集中在‘女勇士“和‘中国佬“,而她的‘第五和平书“(The Fifth Book of Peace,2004)至今尚未有完整的中文翻译㊂对单个作家缺乏系统性译介造成了该作家在大陆学界研究的片断性,也反映了译介中的话语禁区㊂(三)体裁单一,主要以小说为主,忽略了戏剧㊁诗歌等体裁作品的译介大陆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在体裁上多以小说为主,对于诗歌和戏剧体裁作品的译介较少㊂其实,在美国文学史上,美国华裔诗歌的成就一点都不逊于小说,且多数被收录到美国权威的‘诺顿文学选集“(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2007)中,以李立扬(Li-Young Lee, 1957 )㊁宋凯西(Cathy Song,1955 )㊁陈美玲(Marilyn Chin,1955 )的诗歌作品为代表㊂同时,很多美国华裔小说家在诗歌㊁戏剧创作上也多有涉略㊂比如哈金早期的诗歌创作较多,汤亭亭在2000年也出版了诗集‘成为诗人“(To Be the po-et)㊂但大陆学者对于华裔诗歌的译介较少,一方面与 诗难译 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说的 可读性 特征㊂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美国华裔诗歌的译介较上个世纪有所改观,出版了华裔诗人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而对其他的华裔诗人依旧是选译或者零散的介绍,并未形成规模㊂同样,美国华裔戏剧作品在大陆的译介也相对较少㊂就连好莱坞和百老汇最活跃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1957 )的‘蝴蝶君“(M.Butterfly,1986 )也只是作为 译文戏剧馆 丛书中的其中一本,由张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出版㊂作为美国华裔戏剧的代表人物,黄哲伦的创作除‘蝴蝶君“外还有‘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1979 )㊁‘舞蹈与铁路“(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1981 )和‘家庭挚爱“(Family Devotions,1981 )㊁‘金童“⑧(Golden Child,1998)㊁‘黄面孔“(Yellow Face,2007)等等,大陆至今尚未出现完整中译本㊂赵建秀(Frank Chin,1940 )虽最早以创作戏剧起家,但对他的关注仅局限在小说创作上㊂可见,对美国华裔诗歌与戏剧译介的忽略是大陆美国华裔文学译介的重要缺陷,有待学界的进一步关注㊂三㊁美国华裔文学译介兴盛的原因㊀㊀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越来越重视,这与美国华裔作家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相关,也体现了新世纪海外华裔文学发展的新面貌㊂但从新世纪的社会背景及文学大环境来看,大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译介趋势的上升首先得益于新的政治环境与多元宽松的出版政策及机制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兴起㊁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大陆改革开放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一种 世界文化 的新格局㊂ [4]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而言,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起更凸显其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一大批的美国华裔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由此而生,他们的出现在丰富美国文学的同时,也为中美文学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㊂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加必要㊂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文学 翻译以文化媒人的身份在各民族文化对话及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 [5]㊂但对于美国华裔文学而言,因其本身所具有的 双重文化的书写与重构 的独特性,使其在被译介时,要有一定的 具有颠覆性的政治文化策略 ,而不能简单的以 归化 与 异化 来进行,这是 译者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伦理选择 [5]㊂因此,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和党中央一系列拨乱反正方针政策的推行,大陆的翻译出版行业也逐渐打开 窗户 ,突破 禁区 ,积极引进西方的作家作品㊂而新的翻译出版政策的扶持及出版业的市场经济化导向,也为美国华裔文3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㊂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㊂在此形势下,国内出版业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出版社自主性逐渐加强㊁出版积极性颇高,加之我国‘著作权法“(1990)的颁布与加入 世界版权公约 (1992)的实现,国内翻译出版前景也随之繁荣向好㊂尤其是商务印书馆的 汉译名著系列 与三联书店 学术前沿丛书 不仅增加了当代名著的译介比重,而且还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获奖小说和一些具有前沿思想的西方著作,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大陆翻译行业的发展㊂自此,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80年代 文化热 的氛围中,大陆的翻译出版政策与环境也逐渐宽松,翻译图书已不存在 内部发行 了㊂据统计, 19781990年我国出版翻译书2.85万种,年均2192种; 1995 2003年增为9.44万种,年均1.05万种,年均增幅大约4倍㊂这期间不仅翻译总量大增,翻译出版的门类㊁体裁㊁题材㊁出版形式等等,更是琳琅满目,空前繁荣㊂ [6]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翻译的开放程度也逐渐增强,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作用下,大陆的翻译出版市场更加自由灵活,翻译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趋势㊂一系列优秀的翻译出版机构,如上海译文出版社㊁译林出版社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开始根据市场所需,将视角转向国外一些小众的㊁冷门㊁畅销的作家作品,而美国华裔文学以其自身的独有的跨文化性与文化交流功能,成为大陆译者译介的重要内容㊂在此背景下,网络媒介的推动㊁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为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机遇㊂具体体现如下:(一)网络媒介的推进新世纪以来,网络媒介的兴盛不仅促进了信息间的交流,而且将信息资源的 共享 也推向了简单化㊂首先,国内外文学动态基本实现同步,国内学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美国华裔作家及其创作的动态,无论是美国国内的官方奖如普利策奖㊁美国国家图书奖㊁美国国家书评人奖,还是由美国笔会设立的福克纳奖㊁索尔㊃贝娄奖㊁纳博科夫奖,国内读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给予关注,这对于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而言显然是重要的㊂其次,网络的便捷化也促进了译者身份的多元性,翻译不再是官方的活动,而是具有私人化的特点㊂在这些私人化的翻译中,译者多毕业于英语专业,有国外留学㊁访学经验,可以熟读英文原著,是兼译介与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译者,比如陆薇㊁张龙海㊁赵文书㊁刘葵兰等㊂同时,也有一些译者在专业学历方面都与翻译无关联,比如,哈金‘小镇奇人异事“的译者王瑞芸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获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研究;金亮⑨主要从事媒体制作;蔡骏则是当下有名的悬疑作家㊂他们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或与兴趣相关,或与自身的海外生活经历相关,但无疑为海外文学译介注入了新活力,是新世纪以来大陆华裔文学译介的重要力量㊂(二)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新世纪以来,少数族裔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学中的重要内容㊂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而言,其少数族裔的问题体现在社会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多个层面㊂就文学界而言,随着20世纪90年代汤亭亭㊁谭恩美等华裔作家作品获奖, 美国华裔作家 这一群体便备受关注㊂尤其是谭恩美的‘喜福会“及同名电影的热映,更是将美国华裔文学置于中美学界的交流中,这不仅影响了美国华裔的地位,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性㊂随着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政治㊁生活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这一方面加强了他们与主流作家的审美认同;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开始走出自我创作的小领域,开始关注身份㊁族裔㊁跨文化㊁生态环境等问题,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一种更加丰富的㊁带有强烈世界主义的意识㊂虽然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既是其 独有的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 [7],但美国华裔文学的内涵及视野不仅使其逐渐成为与 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 相类似的一种显学而进入美国文学史和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而且也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译介的兴盛㊂(三)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新世纪以来,随着留美热潮的持续,很多学者通过留学㊁访学经历对海外华裔作家及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㊂他们将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成为大陆华裔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主要有吴冰㊁张子清㊁郭英剑㊁赵文书㊁陆薇㊁刘葵兰㊁张龙海等,第6期王晓燕㊀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研究(2000 2020)33㊀他们多位身兼译介与研究的双重身份,是大陆美国华裔文学译介的重要力量㊂大陆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机构㊁刊物及学术会议的召开,也为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提供了机遇㊂2003年,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这标志着 华裔文学研究 成为中外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独立出来㊂随后,该机构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连续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 和大陆其他高校组织召开的关于华裔文学研究的会议 ,为华裔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㊂而一系列学术刊物也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助力颇多,其中‘华文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重阵,从二者对于华裔文学的发文量可以看出大陆学界对华裔文学的重视及其学术环境的成熟㊂另外,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㊁专著及国家课题的增加也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㊂据中国知网统计,从2000 2020年,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近千余篇,其中硕㊁博士学位论文比重较大㊂在专著方面, 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系列著作㊁‘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郭英剑㊁王凯㊁冯元元主编,2018)㊁‘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寇才军,2018)等书的出版是大陆对海外华裔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㊂近年来,关于海外华裔文学研究的国家基金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比如暨南大学蒲若茜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 (2009)和 比较诗学视野下 X一代 亚裔美国诗歌研究 (2017)㊁南京大学刘俊 世界华文文学中的 复合互渗 现象研究"(2012)和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㊁重庆师范大学陈富瑞的 21世纪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017)㊁天津大学郭海霞的 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书写与国族认同的建构研究 (2019)等等,这些基金项目的申报与获批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与研究㊂可见,学术队伍㊁研究论文㊁学术专著及基金项目的层出不穷,不仅营造了大陆美国华裔文学译介浓厚的学术环境,也进一步促使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关注㊂总之,中国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经历了20世纪八㊁九十年代的孕育,到了新世纪已进入译介的繁华期㊂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现象进行梳理与研究,既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发展,又可以管窥海外华裔作家的真实生活状态,在促进中外文学学术互动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㊂可以预期,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将会愈加凸显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并继续为国内文学研究注入活力㊂注释:①目前中国学界对于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主要有3种译法:华裔美国人文学㊁华裔美国文学㊁美国华裔文学㊂本文主要参考王理行㊁郭英剑‘论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译名及其界定“(‘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第91页),将其译为 美国华裔文学 ㊂②包括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㊁汤亭亭的‘中国佬“(China Men)㊁雷祖威的‘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㊁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Gunga Din Highway)㊁黄玉雪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㊁伍慧明‘骨“( Bone)㊁李健孙的‘支那崽“(China Boy)和‘荣誉与责任“( Honor and Duty)8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㊂③已出版林露德的‘千金“‘木鱼歌“和伍慧明的‘骨“‘望岩“4部作品㊂④此部分的年龄计算按译作的中文译本出版时间来算㊂⑤在此,谭恩美The Joy Luck Club(1989)英文原文中的 horse sheep 和 earth 意即中国文化中的属相 马 羊 与五行中的 土 ,在程乃珊㊁贺培华㊁严映薇译介的‘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9页)中将其译成 骏马配金鞍 ,与原意有出入㊂⑥‘喜福会“在大陆译本有: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田青译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吴汉平㊁贾遂山㊁郭泽明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程乃珊㊁严映薇译本;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胡向华译本㊂2006年,程乃珊重译‘喜福会“,该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10年再版㊂201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李军㊁章力译本㊂⑦详见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赵健秀作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㊂⑧‘金童“(汤卫根译)在‘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有译文,并没有独立出版的中译本㊂⑨译著有:哈金的‘等待“(Waiting)‘新郎“(The Bridegroom Sto-ries)㊁‘池塘“(In The Pond)等㊂⑩2006年5月,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 与美国圣㊃托马斯大学联合举办 21世纪亚裔美国文学国际学术会议 ;2009年6月,该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 2009亚裔美国文学研讨会 ;2012年6月,该中心同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裔美国研究中心一起召开 变换的边界与路线的重塑:亚裔美国文学国际会议 ;2014年12月,该中心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一同承办了 第四届美国亚裔文学国际研讨会 等等㊂参见:张龙海㊁张武:‘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社会科学。
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流变华人移民美国后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延绵至今长达近两个世纪。
从第一批华人抵达美洲大陆之日起,他们就把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文化传统带到了这个国度。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移民,带着他们各自时代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影响着他们进入美国之后的生存方式和书写方式。
然而,移民的历史和移民的移出地、母语文化是十分复杂的。
华裔移民群里既包括已在美数代、完全美国化和介于中美两种文化的二代移民,也包括无法充分融入美国的新移民。
这些离开故土、远走他乡的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与母体文学和文化的对话,又是对居住国民族文学的丰富,因而他们的书写是居于二者之间的“第三种经历”,是一种流散的写作、跨域的书写。
“跨域”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跨域”,还是国家的“跨域”、族性的“跨域”和文化的“跨域”,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跨域”。
“跨域”是一种飘离,从母体向外的离散。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海外移民,远离自己的国土,飘散在世界各地,本质上是一个离散的族群,或者说是一个“跨域”的族群。
离散或者“跨域”,是历史形成的,其中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但其和母国的联结纽带主要是文化――漂离故国而根植全球的中华子民共同信仰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因此,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无论怎样变异,作为本体它本质存在于华裔美国文化中。
一、40―50年代对中国文化的皈依纵观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从皈依居住国文化到寻找中国传统精神的一段变化。
出现皈依倾向主要是由于作家迫切想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得到文学界的承认与关注。
“20世纪最初60年间,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声音细微,能被美国白人社会听到而首肯的部分都带着谦和臣属的意味。
”①最早出现的作品有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和刘加定的《洛杉矶华埠》,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不能算是文学创作。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受到较广关注的文学作品有刘裔昌的《虎与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李金兰的《泰明建造的房屋》、黎锦扬的《花鼓戏》、林语堂的《唐人街之家》。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 248-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伟 刘筠【摘要】华裔美国文学是属于美国文学大范畴下的一种少数族裔文学,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和史,在这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华裔美国作家不断构建自我身份,寻求自我发展。
本文探讨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梳理了华裔美国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文化身份 冲突 融合华裔美国文学是指在美国受教育的华裔作家用英文描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学作品。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从被湮没到被关注,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进入“主流”的曲折而动荡的发展历程。
华裔文学作品不仅描述了华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艰辛的奋斗和创业过程,而且表现了作为美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华人族裔的思想感受和生存境遇,同时也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华裔所经历的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冲突。
一、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最早拿起笔来用英文小说表达早期美国华人心声、展现华人生活和境遇的华裔作家是“水仙花”。
她的短篇小说集《春郁太太》也常被认为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她在作品中以感性的华人故事反驳白人作家笔下被歪曲了的华人形象,对北美华人人性化的描写为上个世纪之交的美国读者提供了不同于美国白人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
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华裔文学主要是两位华裔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其中一篇是刘裔昌的《父亲与光荣的后代》:一个第二代的华裔男孩与父亲因为对中美两种文化持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以及他认同美国并希望自己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的心路历程;另一篇是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一个23岁的美国华裔女性对中美两种文化进行对照,对中国进行远距离的审视。
1976年汤亭亭《女勇士》的成功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第一次被主流文化视为文学艺术,使得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得到主流文化的肯定和尊重。
ACulturalInterpr...
ACulturalInterpr...《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written by Amy Tan,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presents the stories of four Chinese-immigrant women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 Each of the four Chinese women has her own view of the world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in China and wants to share her experiences with her daughter, and they never cease to try to build a bridge ov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daughters with their maternal love of various forms. At first the daughters don’t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ir mothers represent, but as time elapses, the daughters begin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ir mothers' past and accept their mothers in the end. In fact, it is the maternal love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extend to their daughters that finally makes their daughters understand the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represent. In this sense, the maternal love not only symbolizes Chinese culture, but more importantly serves as a bridge over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and over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culture; maternal love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
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书写
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书写邓彦【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23【摘要】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orks by the early American Chinese women writers has been long been the selling point among American readers and the critical focus of critics.The early American Chinese women writers holds dual attitudes of eulogizing and doubting toward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explanation of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ir different living backgrounds,culture shocks and feminist ideology.%中国传统文化书写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读者中最重要的卖点之一,亦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美国华裔女性作家持歌颂与置疑双重态度,她们不同的生活背景、所承受的文化冲突以及自身的女权主义思想为这种态度做出了有力的解释。
【总页数】2页(P175-176)【作者】邓彦【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沉默主题探析——以《女勇士》和《灶神之妻》为例[J], 郭海霞2.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中的父母亲\"他者\"形象的建构 [J], 彭晓燕3.“美国梦”在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分析 [J], 吕鑫4.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美国梦”主题的演变——以作品《华女阿五》、《女勇士》、《喜福会》为例 [J], 黄洁5.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变化 [J], 丁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
试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张静【摘要】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s Chinese-American writers deepl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henomenon is everywhere in Chinese literary works.Chinese-American writers concern about Chinese culture.Through the use of Chinese myth and folklore,the description of food culture and customs,Chinese-American writers know the culture of their ancestors more,understand their parents more and show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cultural belonging.%华裔作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其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象,通过对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运用,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描写,美国华裔作家更加了解祖先的文化,更能理解父母,从而展示了他们寻找文化归属感的艰难历程。
【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19)004【总页数】3页(P79-80,128)【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现象【作者】张静【作者单位】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对华夏儿女的影响极为深远。
华人不论到世界何地,都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子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他们也避免不了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华裔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包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意义和强烈的人文意识。
华裔英文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哈金的《等待》为例
华裔英文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哈金的《等待》为例殷燕;丁东霞;张莹;廖尔琼;类珉;罗子雯【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As the booming of literary works written in English by American writers of Chinese origin in recent years, translation re⁃searches on them have become hot, among which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specific terms is an example. Cultural-specific terms contain rich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amous writer Ha Jinn’swaiting, sets out to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specific items and to explore a better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under bi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随着华裔美国文学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也成为时代的热点。
其中,对文化专有项的研究便是一例。
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著名作家哈金的《等待》为例,研究华裔英文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及策略,探究在双语言和双文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实现翻译工作。
【总页数】3页(P149-150,159)【作者】殷燕;丁东霞;张莹;廖尔琼;类珉;罗子雯【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文报刊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 [J], 孙惠江2.汉语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 [J], 何若璇3.外国文学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为例[J], 王瑾4.华裔英文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哈金的《等待》为例 [J], 殷燕;丁东霞;张莹;廖尔琼;类珉;罗子雯5.《红楼梦》史华慈德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 [J], 陶清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1期哈金在《移民作家》一书中将移民定义为:所有主动或被动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包括流亡者、移民及难民。
①按照哈金的定义,本文所探讨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指那些成长背景在美国,对中国无实际感受和记忆,用英文写作的第二代移民作家,即赵健秀在《大哎咿!美国华裔和日裔作家文选》中所定义的华裔美国作家;第二类是指一代移民作家,他们母语为中文,在中国文化中长大,而后主动或被动移民美国,既包括移民美国而后用英文创作的林语堂、张爱玲、哈金等,也包括用中文创作的海外华文作家,如白先勇、严歌苓等。
本文所探讨的移民作家包括第一类二代移民作家以及第二类一代移民作家中用英文创作的群体。
在这些用英文写作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母题,即对家园的回望,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中国文化就像汤亭亭《孙行者》中惠特曼·阿森的祖先从中国带去的那只巨大箱子,可以容纳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所有道具。
华裔移民作家将这一箱子在另一文化的舞台上打开并悉数展示。
而他们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翻译。
然而,这些华裔移民作家英文作品中的翻译现象却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
笔者以“华裔移民作家”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 中进行搜索,2003年至2015年共搜到74篇文章,但几乎没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移民作家英文著作中的翻译元素在《当今世界的翻译研究:今天与明天》(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orld:Today and Tomorrow )一文中,根茨勒对翻译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根茨勒指出,“非翻译”中隐藏的翻译现象亦应纳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
②根茨勒以美国第一、二代移民的英语写作为例,他指出在这些移民作家的作品中蕴藏着翻译元素,如主人公与父母或祖父母的对话。
这些对话虽然是用英文表达的,但实际上可以明显看出是在表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夏婉璐内容提要:就华裔移民作家创作文本的研究而言,文学与文化的视角仍是绝对的主流,鲜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
文章以不同文化身分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英文作品为研究对象,挖掘这些作品中被忽视的翻译元素,对这些作品中的翻译成分进行界定及理论论证,并探讨不同的文化身分对选择不同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华裔美国移民作家文化身分翻译①Jin Ha,The Writer as Migrant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p.ix.②Edwin Gentzler,“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orld:Today and Tomorrow,”载杨自俭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2017年第1期第35卷No.1,2017Vol.35170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述另一种语言,实质上是对移民的母语的翻译。
然而,根茨勒并没有对移民作家作品中的翻译元素进行具体界定及理论论证。
除根茨勒以外,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写作与翻译的联系。
提莫志克在《后殖民写作与文学翻译》(Post-colonial writing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一文中,对“后殖民写作”与“文学翻译”进行了比较分析。
提莫志克着重挖掘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提莫志克认为,两者在某些层面具有相似性,如两者均会受到文化干预所带来的束缚。
许多翻译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翻译源语文化独有的文化元素)也是后殖民写作的突出特点。
①一些移民作家的观点也与提莫志克不谋而合。
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美籍印度裔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指出:“我对印度的表述完全是翻译而已。
”②汤亭亭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她在创作《女勇士》和《中国佬》时,感到自己所做的是在为读者翻译中国文化。
③提莫志克及这些移民作家所谓的翻译类似于人类学中的“文化翻译”,即将一种文化当作一个文本。
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引入了“文化翻译”这一定义,但巴巴所谓的“文化翻译”实际上是指移民的过程及状态。
哈里什·特里维迪在《翻译文化还是文化翻译》(Translating Culture vs.Culture Translation)一文中号召那些从事过文学翻译或阅读过翻译作品的人联合起来捍卫“翻译”这个词。
特里维迪甚至强调,如果双语、双文化的这一根基崩塌,我们会很快进入一个完全被翻译的、单语、单一文化的世界,而且翻译本身也会变得无法翻译或去翻译化。
④然而,虽然移民作家的作品整个文本并不是翻译,但在这些移民作家的作品中却蕴藏着翻译元素。
这些翻译元素包括:母语文化所特有的文化专有词,母语文化所特有的成语、俗语、方言,原本载体为母语的人物对话以及母语文化中的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
移民作家在作品中用移入国的语言对这些元素的传达实质就是翻译。
原因有二:第一,就翻译的认知过程而言,贝尔在《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与“合成”两个部分。
在贝尔的翻译图式中,译者从源语文本出发,通过词汇识别系统,将源语转化成线性的符号串,再对符号串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
分析的结果成为“语意表现”。
此外,分析的结果也会进入“计划器”,“计划器”将决定是否翻译。
如果“计划器”决定不翻译,那么分析的结果将留在译者的头脑中。
⑤对于普通译者来说,翻译的起点为文字文本。
对于移民作家来说,翻译的起点因作家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于成长环境在中国,母语为中文,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直承式的华裔移民作家而言,他们翻译的起点也是文字文本,不过“分析”这一过程的结果进入“计划器”以后,“计划器”决定暂时不翻译。
这类移民作家与普通译者的区别在于“分析”与“合成”两个阶段并不是连续的,而存在着时间的间隔。
对于在英语及美国文化中长大、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父母口口相传的华裔二代移民作家而言,他们翻译的起点则是言语文本。
此外,他们与前一类移民作家相同,“分析”与“合成”之间是断裂的。
在合成阶段,这两类移民作家与普通译者是一致的,他们从“分析”①Maria Tymoczko,“Post-colonial writing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S.Bassnett and H.Trivedi(eds.),Post-colonial Trans-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p.19-36.②hiri,“My Intimate Alien,”Outlook(New Delhi).special annual issue on“Stree”[Woman],2000,p.118.③P.Skenazy and T.Martin,“Conversations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P.Skenazy,Kinston at the University.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8,p.145.④H.Trivedi,“Translating Culture vs.Cultural Translation,”Paul.Pierre,In Translation-Reflections,Refractions,Trans-formations.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7,p.85.⑤贝尔:《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秦洪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171··2017年第1期阶段的结果出发,通过语用、语义及句法的合成完成翻译过程。
因此,当具有双语背景的读者在读到移民作家文学作品中有关母语文化元素的表达时,他们在头脑中会自然回译到母语原文。
林语堂《风声鹤唳》的汉译者梁绿平便将翻译这种用外文写成、内容描述中国事物的作品与常见的中译外、外译中相区别,将其称为“复译”,即“回译”。
①第二,文学翻译与移民作家对母语文化元素的表达在这两种跨文化的写作模式中都会遵守图里所说的规范,即预规范及操作规范。
在预规范层面上,他们都要决定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还是以接受语文化为中心。
在操作规范上,两者均面临如下选择:省略或选择译入语文化中的相关词;直接输入源语词汇(或加脚注进行解释);释义;选择译入语中的某个生僻词并拓展该词的语义范围。
二华裔美国移民作家不同的文化身分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美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将文化身分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
第一种文化身分是一种共有的身分,处于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共享这样一种身分。
第二种文化身分体现了身分的嬗变,体现了个人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在不同文化及权力的影响下身分的改变。
②霍尔以加勒比黑人为例,阐明了移民的文化身分问题。
霍尔认为,有两个向量同时作用于加勒比黑人身分的形成,一个向量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另一个则是差异和断裂的。
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向量即与母国文化的联系,是与过去的联系。
而差异和断裂的向量则指移民在移入国所受到的影响和经历的变化,是与现在的关系。
因此,霍尔认为移民的身分是融合了过去与现在的一种混杂的新的身分。
③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身分也是这两个向量共同作用下的混杂体。
不过,对于不同类别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来说,这两个向量作用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赵毅衡在《后仓颉时代的中国文学》一文中将一个人的民族性分为两种:一是基因层次,家传所得;二是体验层次,经历所得。
赵毅衡认为,任何移民作家都拥有这两个层次的民族性,但往往以其中之一为主。
他继而指出,华裔作家(即本文所定义的二代移民作家)与客居作家(即一代移民作家)的区别在于他们成长的语言环境不同。
因此这一语言所留下的文化痕迹、所产生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在中文中长大的中国作家,比起在异国语中长大的中国作家,生活经验的中国民族品格,肯定浓厚一些。
他们的中国性,是体验而非家传。
”④本文所探讨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就其民族性也可分为两类。
在中文及中国文化中成长的一代移民作家,如:林语堂、张爱玲等,他们的民族性为基因层次;而在英语及美国文化中长大的二代移民作家,如:汤亭亭、谭恩美等,他们的民族性为体验层次。
本文将以这两类作家的代表人物林语堂及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例,探讨不同的文化身分对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