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内容

合集下载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一、什么是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一步一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反映。

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反映。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开展建议的教学详细指导性文件。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的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加、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要求二、新课标五大核心素养是什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正式对外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加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由此,也基本确定了此次新课标改革的基本方向。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对既有经验的批判吸收和课改优秀成果的借鉴,达到了目标内容的内涵式发展。

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这当中,政治认同是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反映,责任意识是内在要求。

长钟秉枢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紧跟核心素养展开课程内容、构建质量标准、教学开展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三、课堂核心素养涵盖什么?3方面6素养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加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详细划分成了18个基本要点。

这当中文化基础:涵盖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自主发展:涵盖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社会参加:涵盖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

主要涵盖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还有“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四、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可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的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素养,它
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2022新课标的核
心素养包括:
一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等。

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掌握自己的特点,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提升自我实现能力。

二是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尊
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利益等。

学生
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利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态度、创新行动等。

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是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实践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化,了解文化,
掌握文化,培养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它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2022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
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
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
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
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新课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标核心素养一、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1、要有执着的教育情怀。

2、要具有扎实强硬的专业素养。

3、要具有娴熟的教育艺术。

4、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

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标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

文化的基础,包括学习利用人类的智慧成果。

二、新课标的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

核心素养是在个人发展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视角下,提炼出的课程目标,它与上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提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

三、新课标八大能力理想力,创新力,学习力,思想力,精进力,表达力、发展力以及艺术力。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六大素养,具体体现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素。

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课程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作出的主观反应。

所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一定社会中教育是否要进行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目标甚至规模。

这一点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充分的说明。

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从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都会引起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包括:
思想品德素养:具备独立思考、价值观念正确、尊重他人、责任感强等品德素养。

文化素养: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懂得文化交流和传承,具备文化自信。

信息素养:了解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创新的方法、技能和态度,善于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创新素养:具备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价值观念,具有创新意识。

团队合作素养: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有效地协作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素养: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文明素质,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交往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合理处理人际关系。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这些素养既包括了学科知识和技能,又包括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等复合型素养。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1. 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需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中。

2.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3. 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

这些品质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

4. 情感品质情感品质是指学生在情感发展中所需具备的基本品质,包括人格健全、情绪调节、同理心、责任感、团队合作等。

良好的情感品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

5. 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欣赏、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对美的敏感和创造力。

6.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探究等。

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家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家庭支持。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答:三大方面、六大要素(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十八要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评价,也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德”“智”“体”“美”“劳”是这六大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基础性。

只有具备较高的“双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全面提升个人文化品位3、综合发展,培养跨学科视野。

二、人文性。

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1、注重修身养性2、全面塑造健康人格3、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三、发展性。

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1、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2、发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努力开拓进取,勇于承担责任。

四、实践性。

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1、学以致用2、服务社会。

五、生成性。

指在开放和动态环境中生成知识,不断获得新经验,提升思维水平。

1、独立思考2、解决问题。

六、合作性。

培养团队精神,善于沟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1、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2、勤于动手,注重实践。

- 1 -。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的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包括六大内容。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的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2019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合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下面就跟福建教师招考网的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吧!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个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有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使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使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使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理解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 背景介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部发布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 核心素养内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明确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认知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素养等五大方面。

其中,道德品质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诚实守信、恪尽职守、正义勇敢等品质。

认知素养涵盖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

学科素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素养包括对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社会实践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读书共享会等,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科竞赛、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 核心素养的意义遵循《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6. 结语《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发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要求学生在道德品质、认知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素养等五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人们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包括了一个人所掌握的各种学科知识。

知识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学习、阅读、实践等方式来获得。

一个人的知识素养越高,他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深刻。

因此,知识素养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二、技能素养技能素养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各种技能。

技能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训练来获得。

技能素养包括了各种实用技能,比如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等。

技能素养的提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三、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素养越高,他的思维方式就越灵活、深刻。

思维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

思维素养包括了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思维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四、人际关系素养人际关系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表现和态度。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素养越高,他与他人的关系就越融洽、和谐。

人际关系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来获得。

人际关系素养包括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

人际关系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人际冲突。

五、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和处理能力。

一个人的情感素养越高,他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就越强。

情感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感受和体验来获得。

情感素养包括了情绪管理、同理心、自信心等。

情感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需求。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知识素养、技能素养、思维素养、人际关系素养和情感素养。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人文和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其中,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成就出彩人生。

其中,学会研究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其中,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是基本要点。

保持健康重点是:具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惯,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能够合理饮食、作息,保持身心健康;能够预防疾病,及时就医,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等。

2、情感管理重点是: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能够理性表达情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正确处理自我情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幸福感等。

3、社会适应重点是: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能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共赢,处理复杂问题和情境等。

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尊重国家法律和制度,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完整版)社会核心素养

(完整版)社会核心素养

(完整版)社会核心素养
社会核心素养 (完整版)
社会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
1. 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了解自己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能力。

一个具有法律素养的人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同时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在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个具有职业素养的人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3. 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了解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常见疾病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疾病的能力。

一个具有健康素养的人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惯,注重饮食和锻炼,注意心理健康问题,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了解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知名文化人物的能力。

文化素养能够增强一个人的文化自信心,在社交场合中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

5. 社交素养
社交素养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合理得体地表达自己,尊重他人,用言行得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个具有社交素养的人要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涵养,充分体现出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

综上所述,社会核心素养涵盖了法律素养、职业素养、健康素养、文化素养和社交素养等多个方面。

一个拥有社会核心素养的人融入社会的能力更强,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就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所以核心素养一般是要求学生去发展的,也是一个学生所必备的一种品格。

当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老师们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措施。

2、三个方面:核心素养一共是有三个方面。

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认识并且学习。

3、六大素养:核心素养一共有六个大的要素。

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一定要正确地认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核心素养的内容。

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两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指在特定领域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综合知识则是指跨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文学等。

掌握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技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认知技能是指个体在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实践技能则是指个体在实际操作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

良好的技能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态度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激发个体的学习和创新潜力,使其更加乐观、自信和坚韧。

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个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上述内容,核心素养还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沟通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

合作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展现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核心素养,个体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内容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内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

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

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
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

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

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空间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

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

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当然,它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您准备好了吗?
以上源自:《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拓展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

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

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

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

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

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扞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

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

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

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

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

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

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

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

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

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

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

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

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

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

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

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

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

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

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

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

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

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