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第八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第八单元
————————————————————————————————作者:————————————————————————————————日期:
群文阅读“科技博览”教学设计
雨城区中里小学:卢国艾【群文议题】
科技博览
【执教年级】
四年级
【选文篇目】
《巨伞下的城市》《电子五官》《儿童的奇想与发明》《黄河象》
【教学目标】
1.阅读群文,了解短文内容,学会积累与思考。
2.培养孩子热爱科技的意识,让他们懂得科技发展改变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在科学故事的阅读交流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思考,学习阅读方法,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记录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孩子们,大家想到上海世博会那些漂亮的场馆中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世博会场馆建设的录像,请大家认真看,仔细想,看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交流感受,体会世博场馆细节中蕴含的科技之美。
3.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科技博览一课的学习。
(板题:科技博览)这是一棵知识树,也是一棵“科学之树”相信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让这棵知识树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主题回顾:
4.孩子们,我们已经完成了教材第八单元课文的学习,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那么,大家从这几篇课文中分别感受到了些什么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巨变
《电脑住宅》:便捷
《飞向蓝天的恐龙》:探索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奇迹
三、阅读概览
5.在本单元的《同步阅读》教材中,选编了10篇以科技博览为主题的文章,我们要求大家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
(出示《阅读记录表》)。
现在请大家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样的阅读体会。
6.组织交流,学生汇报。
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7.结合学生汇报引出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据学生交流板书,同时感受几篇文章不同的表达方法)
《电子五官》:作者:建群;功能奇特──主体研究:电子五官有哪些超凡的作用?作者是怎样把他们的作用讲清楚的?(主要采用作比较和分类说明的方法表现了电子五官奇特的功能。
)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作者:李媒;创造奇迹──主体研究:课文讲述了那几个关于奇想与发明的故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通过布希曼发明口琴、雷内克发明听诊器、兰德发明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毕寇制作脚踏车、比斯特发明隐形眼镜等五个典型事例,形象的说明了大胆想象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
《黄河象》:作者:刘后一;合理推想──主体研究:这篇课文在介绍古代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时,与你读过的其他说明文有何不同?(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生动的描述了古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
)
《巨伞下的城市》:作者:应朝;有利有弊──主体研究:从巨伞下威努斯基市人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课文作者采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介绍了美国福蒙特州在巨伞保护下的威努斯基市人的生活。
)
8.小结:通过对几篇课文的阅读,我们又增长了许多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感受大了科学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且认识到了想象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知识树更加茂盛了!
四、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9.读了《同步阅读》中的这几篇关于科学的课文,每个同学都有了很多收获。
那么,这几篇课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心弦,引起你思考的,又是哪些地方呢?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把你的感受和思考告诉大家吗?(引导学生按课结合朗读,重点体会以下内容)
《电子五官》:
(1)学生分享精彩片段,朗读引起自己思考的语句,并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学生质疑:
预设:“有了电子五官,人类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为“千里眼”“顺风耳”。
这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什么?“千里眼”“顺风耳”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孩子们想说些什么?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
(1)生朗读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例。
(2)精彩片段分享预设: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的契机。
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
只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
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哪些“文明的奇迹”,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类似的事例吗?
“只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是什么意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新想法?
感情朗读全段。
《黄河象》:
(1)精彩片段分享,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2)引导质疑:读了这个充满想象的精彩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是什么?你觉得科学家们的推想合理吗?为什么?)
《巨伞下的城市》:
(1)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
师引导学生交流辩论:巨伞为威努斯基市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卫生专家却说,长期生活在巨伞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
(2)引导交流:像巨伞一样,科技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往往也会个人类带来这样那样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大家都来说说。
五、主题拓展:
10.孩子们,现在,在这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上,挂满了科学的果子,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知道了,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危害,对此,聪明的人类将怎样应对呢?(生交流,师据生交流板书: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1.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科学革新方案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科技产品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存在问题?自己打算怎样改进它?我的科技革新方案
想要改进的物品
主要作用
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革新设想
(2)布置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调查研究、大胆想象创新,填写下表,完成自己的科技革新方案,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电子五官》:功能奇特
科学博览《儿童的奇想与发明》:创造奇迹让科学更好地《黄河象》:合理推想为人类服务!
《巨伞下的城市》:有利有弊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
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环绕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巨伞下的城市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
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
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所以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进门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
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
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暖棚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电子五官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都是身体上重要的感觉器官。
人和动物通过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嘴巴尝,来感觉和认识外部事物,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一些从前看不到、听不清、嗅不出、尝不着的东西,现在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科学家发明和制造的各种各样的电子“五官”。
这些电子鼻、电子舌、电子耳、电子眼,比我们的肉体器官灵敏百倍,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常说:狗的鼻子最灵。
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
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夹在邮件、包裹中的爆炸物的气味,防止意外的爆炸事件发生;有的电子鼻能嗅出极其稀微的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气味,不管毒品贩子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别想从电子鼻下蒙混过关。
这些电子鼻在车站、机场、码头认真地履行着职责,也有人称它们为电子狗。
还有一种电子鼻是专为诊断疾病而设计的。
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清新无味的,患病的人则会发出各种不同的气味。
科学家和医生合作,将各类病人的气味收集、分析、汇编成图,病人只要对着电子鼻吹一口气,电子鼻根据气味,马上就能判断出你体内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这样省去了不少检查、化验的麻烦。
这种电子鼻也可称作电子医生呢!
电子舌则是一种专门用来品尝味道的电子装置,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在食品厂里,它能检验配料添加得是否合理,还可品尝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在污水处理厂,它负责化验处理后的水是否达到卫生标准。
有些东西,我们人的舌头还真不敢尝呢!
你知道声纳吗?声纳是利用声波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
也就是说,用“听”的方法来确定要找的东西在什么地方,离自己多远。
电子耳发出声音信号或者声纳脉冲,然后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水中哪儿有潜艇,哪儿有水雷等等。
最先进的声纳系统甚至能探测到埋藏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的炸弹或别的东西。
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就是用声纳“听”到而发现的。
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透过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分子、原子的活动情况;借助电子扫描、电子衍射仪器,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人或动物身体里面和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
这些电子眼协助我们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有了电子“五官”,人类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为“千里眼”“顺风耳”。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
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
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
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
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
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
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
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毕寇
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
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
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
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黄河像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
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ﻫ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ﻫ紧跟在后边的象群。
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ﻫ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