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
2.3 跷跷板(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2.3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判断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通过跷跷板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跷跷板游戏中涉及的数学问题。
3. 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判断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 教学难点:分析跷跷板游戏中涉及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剪刀、彩纸、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跷跷板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才能保持平衡。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观察并记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4. 活动二: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5. 活动三:学生动手制作简易跷跷板,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游戏,思考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2.3 跷跷板2. 主要内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跷跷板游戏中涉及的数学问题、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游戏,思考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年级上册北师版第二单元—跷跷板
跷跷板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2、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教具准备:PPT,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预设:玩过。
2、你们玩跷跷板的时候,比较重的一边是往上翘还是往下压的?预设:重的一边往下压,轻的一边往上翘。
师:今天动物游乐场,也有几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探求新知1出示P22的图片,有哪些小动物在玩跷跷板?预设:狮子、老虎、豹子。
2、你能说说哪只小动物比较重?哪只小动物比较轻?预设1:狮子比老虎重。
预设2:老虎比豹子重。
师:你知道谁最重?谁最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预设3: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3、老师出示2本不同的书,让3位学生分别上来讲台“掂一掂”,比较哪本书比较重?哪本书比较轻?老师汇总这3位学生的答案。
4、请同学们拿出2本不同的书本(数学书和语文书),同桌之间互相“掂一掂”,比较哪本书比较重?哪本书比较轻?①老师下去巡视指导。
5、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掂一掂”,我们还可以什么方法来比较?预设:用称重器称一称。
6、、老师拿出天秤,先给同学们讲解天秤的用法,再拿出苹果和雪梨,请2-3位同学上来讲台称一称,说出哪个水果比较重?预设:苹果比雪梨重,雪梨比苹果轻。
7、出示P22图片,老师让同学们翻开书本P22完成“圈一圈”,老师下去巡视,然后讲解答案和出示答案。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举手回答五、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跷跷板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苹果比雪梨重,雪梨比苹果轻。
七、反思。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轻重概念2.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3. 跷跷板平衡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描述物体的轻重,并能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平衡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实物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跷跷板,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物体的轻重。
2. 新课内容:讲解物体的轻重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3. 跷跷板平衡原理:讲解跷跷板平衡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原理。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结果。
5.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跷跷板(轻重的比较)2. 板书内容:物体的轻重概念、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跷跷板平衡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用跷跷板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跷跷板,引导学生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描述。
同时,通过讲解跷跷板平衡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跷跷板 》教学设计
跷跷板〔比轻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跷跷板》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感知了“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拟,更不会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去表达。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拟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比出物体的轻重。
〔2〕探索比轻重的方法,并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谁轻谁重。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猜测、讨论、动手探究等方法来总结归纳比轻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拟、探究的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轻重的比拟方法。
突破方法:给出不同形象的直观的例子,由学生探索发现。
难点:多个物体轻重的比拟。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践论证得出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皮球、水晶球,苹果、石榴、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个作为标准。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用不同的方法比
拟物体的轻重。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跷跷板》
一年级上《跷跷板》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跷跷板》这个有趣的主题总是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激发他们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跷跷板,那可是孩子们在游乐场里最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
它简单却充满了乐趣,承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当我们说起跷跷板,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样子。
一根长长的板子,中间有一个支撑点,两端分别坐着小朋友。
跷跷板的板子通常是木头或者塑料制成的,表面可能会有些光滑,也可能带有一些防滑的纹路。
支撑点的部分一般是一个坚固的金属轴,能够让板子灵活地上下摆动。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玩跷跷板可不只是简单的娱乐。
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能直观地感受到重量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比如,当一个胖胖的小朋友坐在一端,而一个瘦瘦的小朋友坐在另一端时,胖胖的小朋友那一端就会下沉,瘦瘦的小朋友那一端就会上升。
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接触到了物理学中的平衡原理。
他们会发现,要想让跷跷板保持平衡,两端小朋友的重量需要差不多才行。
当然,如果重量不一样,也可以通过调整距离来达到平衡。
比如,重的小朋友坐得离支撑点近一点,轻的小朋友坐得远一点,跷跷板也能平衡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跷跷板这个例子,给小朋友们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比如,比较两个小朋友的体重谁重谁轻,这就涉及到了数字的大小比较。
还可以让小朋友们数一数,跷跷板一共可以坐几个小朋友,这就是简单的加法运算。
除了数学和物理知识,跷跷板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朋友们需要一起商量谁先坐上去,怎么轮流玩,这就需要他们学会沟通和分享。
如果有小朋友不愿意遵守规则,大家还得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又锻炼了他们处理矛盾的能力。
而且,玩跷跷板还能增强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
当他们坐在跷跷板上,随着板子的上下起伏,身体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这对于小朋友们的身体发育是很有好处的。
在一年级的课本中引入《跷跷板》这个主题,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学生能用看、掂、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2. 使学生体会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3.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比较轻重,区分最轻、最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它?那让我们快点把它请出来吧(出示幻灯片),它是谁啊?大象有四条粗壮的大腿和一面像小山一样的身子,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了,今天大象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它还有一份神秘的礼物要送给认真听讲的孩子,你们做好准备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跷跷板》(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玩过跷跷板没有?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感受?小动物也喜欢玩跷跷板,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幻灯片)1. 你都看到了谁、它们在做什么?2.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 小结:翘起的一边轻、沉下的一边重;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谁轻谁重了,那你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出来谁最轻谁最重吗?活动二:掂一掂、说一说1.(出示准备好的盒子和数学书)老师这里有两样东西,你们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吗?2.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了?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说的对吗?(用手摸)3.小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判断谁轻谁重,得要用手掂一掂才可以判断出物体的轻重,那同学们用自己的文具或者书掂一掂比比轻重吧活动三:称一称、试一试1. 除了看和掂,你还能想到用什么办法可以比出轻重?(用称称一下)2. 同学们见过称没有,那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称,想不想看?3. 出示道具:衣架、绳子、两个塑料袋、一个鸡蛋、一袋牛奶老师需要两名小助手协助,谁愿意?再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当小小科学家,称一称,看看谁轻谁重?4. 小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称称一称活动四:想一想、说一说1.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称来称呢?2. 大象想知道它的重量,谁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它称一称?3. 有一个小孩就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4. 小结:大象送给我们一句话---遇到问题只要肯东脑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下去可得好好动脑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三、练一练:完成习题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比较重量的方法,分别是用眼睛看、用手掂、用称称五、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利用跷跷板理解平衡的概念。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跷跷板平衡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跷跷板玩具、计算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平衡的规律,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衡概念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平衡的概念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平衡现象,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结: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衡现象,理解平衡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比较《跷跷板》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跷跷板平衡的基本原理,理解物体的质量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符号和图形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重量等基本数学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量的感知和认识。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平衡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最后,布置作业和小结。我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份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跷跷板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案例亮点
1. 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
本教学案例将一年级数学知识与趣味性的跷跷板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3. 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找出跷跷板平衡的规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平衡的规律。
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教学设计
1.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跷跷板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跷跷板平衡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空间想象力,设计并搭建简单的跷跷板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跷跷板平衡原理的数学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富有创意。
3.探究性作业:
针对跷跷板平衡原理,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当跷跷板两端距离不变时,质量与平衡的关系是什么?”或“如何使跷跷板在三个点保持平衡?”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或实际操作等方式,寻找答案,并撰写一篇探究报告。
4.总结评价,拓展提高: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难点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跷跷板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跷跷板有时会平衡,有时会不平衡?”引发学生的思考。
2.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即两端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质量×距离=力矩”的概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探究问题
√
B2.观察书第23页“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
√
C.你能将轻重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吗?
C1.观察书第23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为什么?
√
√
√
√
C2.观察书第23页“练一练”第2题,将南瓜,萝卜,茄子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一排。
√
√
C3.一个苹果的重量相当于两个杏儿的重量,你知道谁比谁轻,谁比谁重吗?为什么?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学 科:小学数学
册 数:
一年级上册
单 元 数:
第二单元
知识领域:
图形与几何
内容专题:
测量
情境课题:
跷跷板
知识课题
轻重的比较
探究问题
学习过程
一级探究问题
二级探究问题
首学
互学
群学
共学
A.你能在操作、观察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吗?
A1.观察书第22页第一个小绿点图,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为什么?
√
√
√
√
A2.掂一掂准备好的两种物品,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
√
A3.观察书第22页第三个小绿点图的天平,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为什么?
√
√
A4.你知道书第23页“练一练”第1题两图表示什么意思吗?个物体的轻重吗?
B1.观察书第22页第一个小绿点图,说一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 (1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 (1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跷跷板,并知道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平衡游戏操作技巧。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参与跷跷板游戏,从中感受力量与平衡的关系。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通过协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平衡原理、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学习策略:•贯彻落实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力量与平衡的关系。
•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规律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学习跷跷板的操作技巧。
•通过跷跷板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跷跷板操作技巧的精细掌握和协作沟通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了解跷跷板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 讲解跷跷板的原理(10分钟)利用示例跷跷板,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相关概念。
3. 跷跷板操作技巧的训练(20分钟)•分别安排学生成为不同角色,通过模拟游戏训练学生操作技巧。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支持、鼓励,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 跷跷板游戏(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跷跷板游戏。
•要求学生在游戏中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完成游戏操作。
5. 分享与总结(10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一下自己的游戏过程,共同总结跷跷板游戏的操作技巧和合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和操作技巧。
五、教学反思跷跷板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力量与平衡的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严防发生意外伤害。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难点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二、探索新知1、感受“掂一掂”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我上学了《玩跷跷板》(课件)一年级 数学上册 冀教版2024
达标练习
7.哪边更重一些?在重的下面画√
√
达标练习
8.动脑筋:哪个动物更重一些呢?在下面画√
√
课后作业
作业:
回家后任意选3样物品,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Thank you!
√
○
达标练习
4.谁说得对?
棉花球比石块大一 些,棉花球重。
石块与棉花球的材 质不同,石块一般 比棉花球重。
小明
小月
大小相同的棉花和石块,由于材质不同,石块 一般比棉花球重,小月说的对。
达标练习
5.在最重的后面画“√”,最轻的后面画“○”。
○ √
达标练习
6.哪个重?哪个轻?
通过观察背篓里的苹果数量 来判断左边的轻,右边的重。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索新知
探究点 比轻重
丫丫
玩跷跷板游戏中有 哪些轻重的问题?
亮亮
我们三个人 都没有用力。
亮亮
壮壮
丫丫、亮亮、壮壮三人谁最重,谁最轻?
探索新知
探究点 比轻重
丫丫比亮亮轻, 亮亮比壮壮轻。
丫丫
亮亮
壮壮最重, 丫丫最轻。
亮亮
壮壮
探索新知
探究点 比轻重
他们能玩起来吗? 怎样玩?
能玩起来。向下压的人用力压, 翘起来的人不要用力压。
冀教版·我上学了
玩跷跷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
学习目标
通过比较轻重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 01 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
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0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 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03 通过中介物质和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 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 比较《跷跷板》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
跷跷板
说一说,谁重?谁轻?
说一说,谁重?谁轻?
重
轻
说一说,谁重?谁轻?
重
轻
说一说,谁重?谁轻?
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掂一掂。
称一称,说一说。
称一称,说一说。
苹果比梨重,梨比苹果轻。
圈一圈。
1.轻的画“√”,重的画“○”。
2.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3.在重的一边画“√”。
4.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 ──卡耐基 • ●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 • ●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 • ──爱因斯坦 • ●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 ──雨果 • ●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 益。 • ──高尔基 •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 ──马克思 • ●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 ──列宁
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玩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
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玩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玩跷跷板》这一课以学生熟悉的游戏场景——跷跷板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操作中,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轻重,初步建立比较轻重的概念。
教材通过呈现不同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当两边动物不一样重时,跷跷板会倾斜,从而引出比较轻重的方法。
这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跷跷板的状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比较物体的轻重,为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比较物体的轻重,初步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学生能够认识天平,并能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轻”“重”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重量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初步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会用正确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轻重。
认识天平,学会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跷跷板的状态,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例如知道大的物体可能比较重,小的物体可能比较轻,但对于如何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理性的思考。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了解跷跷板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2. 应用跷跷板原理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平衡点、计算重量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并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平衡尺、重物等。
2. 学具:纸、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4. 应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平衡点、计算重量等,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2. 内容:-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应用跷跷板原理解决问题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跷跷板平衡原理的应用。
2. 家庭作业:学生在家中寻找与跷跷板类似的事物,观察其平衡原理,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3. 学生反馈:学生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