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的形式美2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音美、形美摘要:《史记》代表了中国史学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
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解读了Watson的《史记》译本,指出其通过睿智的选词、巧妙的用韵,不但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也创造了译文的音韵美、形式美、修辞美,让西方读者获得了持久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史记》Watson 翻译审美一、引言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是语际的审美再现,“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1}。
许渊冲认为,优化的译文必须是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三美是有层级性的,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居第二位,形美第三,“三美”齐备是最高境界。
{2}“意美”是指译作体现了原文的意境美;“形美”是指译作保存了原作在结构外形方面的特点,如每行的字(词)数,行数的多少、对仗,等等;“音美”是指译作传达了原作在音韵方面展现的美感,包括押韵、节奏、重复等因素。
{3}二、《史记》的总体语言风貌“文学作品的魅力全在于其文学美,而文学美是一个多层级的结构:外在形式而言,有文字美、声韵美、结构美等。
”{4}《史记》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和谐的韵律、优美的词汇、隽永的格言,是文采与内质的完美结合,既具有“文采华赡”的一面,又有朴实醇厚的一面。
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格,譬如摹状、映衬、对比、对偶、排比、夸张、顶真、回环、反复、错综、层递、互文、回文等。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很注重语言形式的美感效应,譬如从韵律上看,常采用“同字相协”的形式,产生齐整和谐的韵感,形成一种类似诗歌的文学话语,读来琅琅上口。
从文本句子的节奏上看,《史记》大量使用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九音节等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不一、参差多变,表现了司马迁高超的遣词造句技巧。
这种对语言形式美的追求,令人“视之悦目,喜而不厌;诵之上口,百读不倦;思之深省,耐人寻味”{5}。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刘少仙 :文学作品 中英汉翻译 的美质再现)
7 7
文 学 作 品 中 英 汉 翻 译 的 美 质 再 现
刘 少仙 ,陈智 钢2
( 1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 昌 3 3 0 0 2 7 ;2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九江 3 3 2 0 0 0 )
1 .音韵 美
语言情趣需从文字声音上 玩味 ,而音韵美对于体现原作 神韵具有特别的意义 。
例 1 .A n d t h e y s c u f l f e d a n d h u f l f e d a n d s h u f l f e d a n d
p u f l f e d,mu le f d a n d b u f le f d a n d d u f l f e d a n d l f u f le f d a n d g u f l f e d a n d b r u f l f e d a n d s c r e a me d a n d s h r i e k e d a n d s q u e a l e d a n d s q u e a k e d ,a n d c l a w e d a n d s n a p p d e a n d b i t ,a n d b u mp l d e a n d
摘
要 :在 英汉翻译过程 中,译者 常常专注于语 义的传递 而忽略 了对 美的感知 ,如此译作很 难成 为佳 译 。翻 译牵涉到 两种语 言的转换过程 ,对语 言美质的认识 与追求是提 高译 文水 准的关键 。本 文试 以翻译 美学思想 为视 角,来讨论译 者是 如何 运用其 审美意识再现原作 的形式 美和非形 式
浅谈“三美论”角度赏析《水调歌头》
浅谈“三美论”角度赏析《水调歌头》一、许渊冲的“三美”论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而完全一样。
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于法使得译文在最人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对于古典诗词的如何翻译,众多翻译人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美学理论。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许渊冲先生曾经提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论”;林语堂先生曾经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
许先生把文学翻泽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即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三美”论为诗歌翻泽提供了标准和指南,认为诗歌翻泽作为“美化之艺术”要再现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王平,2011:305)。
所谓意美,就是诗的意境美,指的是表面语言所蕴含的意境,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
音美则是诗悦耳的韵律与和谐的节奏,在古诗中通过韵脚和押韵来实现,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能激发人们的情感。
形美是指诗歌需要讲究特定的形式,包括段数、行数、音节数。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诗英泽中准确地传达汉诗的韵律和形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力求在翻泽中做到“三美”的和谐统一。
但如无法兼顾,应始终把意美放在首位,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许先生将意美放在“三美”中第一位的原因。
“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李谧,2004:83)。
“三美”论不仅是翻泽工作者从事诗歌翻泽需借鉴的重要翻泽原则,更是众多翻泽批评家评判诗歌优劣的重要衡量手段和标准。
1.音美“音美”指译诗也具有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
汉语的四个声调构成了其汉语发音的抑扬顿挫。
而英语没有声调,只有重音,翻译时小可能在声调上做到对等。
但翻译时常可借助英语的双声、叠韵或尾韵来尽力表现出原诗的“音美”。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159382 美学论文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1.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篇优美的散文往往文字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散文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要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探讨张培基所译《故都的秋》的审美再现。
2.翻译美学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首次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1995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翻译的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简言之,翻译美学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审美再现的手段。
3.《故都的秋》译文赏析3.1 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音韵之美。
音韵之美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
散文对音韵的使用极广泛,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还增加了人们对语言艺术欣赏的情趣。
翻译时译者应充分发掘译语的语言优势,通过头韵、内韵、尾韵等的巧妙运用实现音韵美再现。
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It will be most desirable to have them set of by some tall thin grass planted underneath here and there.原文中叠词“疏疏落落”的使用给人以音韵上的美感,但是翻译时却很难不损其美。
译者此处联想到英语中的押尾韵,将其译成“here and there”。
将汉语的叠词之美恰到好处地转移到英语的尾韵上,使译文达到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遣词之美。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
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词。
精当的选词能给散文的美感和质感很大的提升,提高散文的档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
例: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oc】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文的形式美
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文的形式美第22卷第4期2O03年8月怀化学院JOURNALOFHUAIHUAUNIVEI~ITYV o1.22.No.4Aug.2003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文的形式美刘婧(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从文体学的语言层次及音系层,词语层,句式层,修辞层来讨论《红楼梦)金陵判词译文的形式美,并探讨了修辞层中的不可译现象.但译文的形式美并不与灵活对等的翻译相悖. 关键词:判词的翻译;译文的形式美;文体学中圈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O3)04—0079—03,n埒AestheticRenec~oltofFormof"SecondRegisterofTwelveBeautiesofJ|nllng'' intheTwoEngUshV ersionsofADreamofRed【a联LIOJing(而嘲lofCentralSoutht嘞tHunan410083)Ah出c=t:111epaperdiscussestheaestheticreflectionofformofthetargetlanguagefromthepempe cfiveoflinguisticlevelsinstylistics:phonologicallevel,lexicallevel,syntacticlevelandrhetoricalleve1.111e paperalsodiscussesuntransta—bilityintherhetoricalleve1.Buttheequivalenceinformisnotagainstayn~eequivalenttransla tion.Keywords:translationof"SecondRegisterofTwelveBeautiesofJinLing":aestheticreflecti onofform;sty—listies'《红楼梦》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做梦.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看薄命司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与又副册.内中判词十四首,共预测了l5位"金钗"的命运.对于《红楼梦》的翻译,公认的经典之作为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杨译本和英国着名的汉学家兼翻译家与其贤婿约翰.明福德(后者主要翻译了后四十回)合作的霍译本.对于判词的翻译,两种译本都很好地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刘宓庆把优秀文学作品中美的构成按其性质分为两类:美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美的表象要素即原文形式上的美.本文将从文体学的语言层次即音系层次,词语层次,句式层次,修辞层次来讨论译文形式美的体现.一,音系层次我国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文字传神,大半靠声音节奏.汉英两种不同的音系系统皆如此.且看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此判词为我们描述了一位美丽少女的品格和地位并悲惨遭遇.通篇判词押"all"韵.尤其是判词的第—旬,将晴雯的名字巧妙地藏于其中,而且月,云,易三字都以声母Y开头.霍译相应的译文也十分精彩:SeldomtheIIx帅shinesinacloudlesssky. Anddaysofbrightnessalltoosoonpassby.AnobleandaspiringmindInabase—bomflameconfined,Y ourcharmandwitdidonlyhatred铲irI, Andintheendyouwerebyslandersdarn,Y ourgentlelordssolicitudeinvain.译文为七句,与原文句数一致.译者通过句式的调整和词语的选择使整个译文押雅bbCCC韵.而且第一句中的三个单词seldom8hinessky押头韵,充分体现收稿日期:20O3—04—10作者简介:刘婧(1970一),女,湖南溆浦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OO2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80?怀化学院2OO3年8月了英语音韵修辞特色,读来朗朗上口.但是藏词这一汉字特有的修辞手法在译文中已无法体现.另外袭人的判词的第一句"枉自温柔和顺",霍译译文为:Whatpriceyourkindnessandcompliance,"price,kindness,compliance"押元韵.英文中有韵之诗,在二十世纪初早被视为陈旧.但是把《红楼梦》的翻译作为艺术作品的移植则必须用韵.霍克斯忠于原作,主张用韵.对于这一点,翻译大师扬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也很见功力.如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判词的二,四两句押"iIlg"韵,一,二句"情"字反复出现了四次.杨译译文如下: Loveboundlessasseaandskyisbutillusion; Whenloversmeet,lustmustbeking. SaynotallevilConiesfromtheBongMansion,Truly,disasteroriginatesfromtheNiIlg.译文押英语中常见的abab韵,对反复出现的"情"字采用了虚化的翻译方法,非常灵活.二,词汇层《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古典名着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用词十分讲究.两种译本为体现原文古雅的文体特色,在用词方面也注重了这一点.如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原文用了两处典故(中山狼,黄粱),用了拆字法(子系合而为"孙"字,暗指孙绍祖),还用了金闺,花柳质等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cultural—loadedwords). 杨译:Forhusbandshewillhaveamountainwolf, Hisobjecto';nedheruthlesslyberatesher;Fairbloom,sweetwillowinagoldenbower,Too80011arudem啊kt她awaitsher.霍译:Pairedwithabrutelikethewolfintheoldfable, Whoonhissaviourturnedwhenhewasable,Tocrueltynotused,yourgentleheartShall,inatwelvemonthonly,breakapart.杨译译文中的"berates"是个正式词,"bower"是古词,指妇女的闺房.霍译译文中的"brute"是书面语, "twelvemonth"是个古词,译"一载"恰到好处.但对于"金闺花柳质"一句,霍译仅以"yourgentleheart"一笔带过,出现漏译.中山狼典出《中山狼传》:战国时,赵简子在中山围猎,射伤一狼,被东郭先生所救.事后狼非但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后人把凶狠残忍又忘恩负义之人称为中山狼.中山狼这一载运语用意义的指称对象本身并不为译语文化所熟悉.从译入语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将其译为"mountainwolf' 似不够妥当.但在译入语文化中wolf确实也具有凶狠贪婪的联想意义.因此霍克斯将中山狼译为"thewolf intheoldfable"能有效传载原文信息,尽管已造成典故的文化损耗.在词语的选择层面上,霍译并不拘泥于古雅正式的用词,选词更为灵活.如袭人的判词中,作者用'枉自","空云"两词表达对袭人品性的否定,讥讽,译文则用whatprice这一口语体短语体现作者的嘲讽语气.而在李纨的判词中,霍译将笑谈译为tongues wagged,这又是一个非正式的短语.此外在妙玉的判词中出现了"金玉质"一词,喻指妙玉出身高贵.杨译译文将其直译为"fineasgoldorjade",较为忠实地译出原文的含义.而霍译将可怜金玉质一句译为"Y outhat lookdownonconl/l~iIfleshandblood","fleshandblood"为习语,意为people.但此句为误译.妙玉在作品中是一个品性孤傲,自命高人一等的人,判词中并没有妙玉目无下尘的说法.三,句法层对于同样的内容,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手段.能否灵活得体地运用句法手段,也是体现译文质量的一个方面.两种译文为体现原文的节奏韵律而采用了多种句式.(一)倒装句倒装句是一种特殊安排的结构形式,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中,尤其是在诗中.如香菱的判词第一句:根并荷花一茎香杨译为:Sweetissheasthelotusinflower,这是一句主谓倒装句.再如晴雯的判词中有两句: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霍译为:Y ourchamlandwitdidonlyhatred, Andintheendyouwbyslandersslain.为了押韵,译文将句式调整为倒装句,而且还用了"slain"这一书面语.(二)省略句省略句以较少的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能够突出信息重点.两位译者都将这一句式用于译文.如妙玉的判词一二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杨译为:Chastityisherwish,Seclusionherdesire,省去系动词"is".探春的判词一二句:第22卷第4期刘婧: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文的形式美?8l?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霍译为:BlessedwithashrewdIIlindandanobleheart,Y etbemintime0ftw~ghtanddecay.由于汉语是主题显着的语言,它所突出的是主题而不是主语,加之汉语重意合,句中的主语在形式上并不明显,有时可省略.而英语是主题显着的语言, 除省略旬外,句子必须有主语.因此霍克斯将这两句灵活译为无主语被动句.此外对于巧姐的判词一二句: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杨译:Whenfommefrowns,nobilitymeansnothing; Whenahouseismined,kinsmenturnunkind.霍译:Whenpowerislost,rankmattersnotajor; Whenfamiliesfall,kinshipmustbeforgot.两种译文都译为"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表示一种因果句内关系.在对王熙凤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翻译,两种译文各不相同.这本是汉语中特有的拆字法.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指她最终被休弃.杨译:Firstshecomplies,thencommands,thenisdis. missed.译文用"6rst……then……then……"这样一些关联词语表达连贯的句内关系.既传递了愿文信息,语句也很通顺.霍译:Twomakesmyriddlewithamanandtree.译文用了直译,并未译出"休"字的真正含义,造成漏译,误译.句式的衔接因此无法体现.四,修辞层修辞层这里主要指修辞格."辞格在文学作品中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文学翻译更要注重修辞,因为美学特质往往在这一层面体现出来."但翻译在这一层面上的损耗也是很大的.《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化百宝箱, 也是修辞的集大成者.仅在判词中就出现了婉词,借代,暗喻,谐音,双关,镶嵌,拆字,藏词等多种修辞手法,而且用典极多.小部分辞格能在译文中体现, 而大部分在译文中已损耗掉了.这也是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因为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是不可能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形式的.试举几例如下: (1)双关元春的判词第三行: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指惜春,探春,迎春三姐妹,初春指元春.对这一双关的处理,两种译文都采用了直译.杨译:HowcanthelatespringeqIJalthesprin~sstart?霍译:Thoughthreespringsnevercouldwithyourfirst叩llgcompare,"三春"的字面义指春季的三个月,霍译为"three springs"显然不妥.(2)藏词史湘云的判词最后一行: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藏"湘云"两字,直点其名.同时又借典喻事.比喻夫妻生活的短暂.杨译:TheriverXiangnMIsdry,thecloudsoverChu haveflown.霍译:TheXiangflowsandtheChucloudssailaway.两种译文都运用了直译.这类辞格不可译,其中的典故也完全流失.(3)谐音李纨的判词第一行:桃李春风结子完利用谐音藏人名于诗句之中,手法高妙.两种译文都采用了直译,但暗含的李纨的名字无法译出.杨译:Peachandpluminspringwindsfinish,霍译:Theplum—treeboreherfiuitaftertherest.此外判词中还有许多典故,如停机德(典出《后汉书》乐羊子的故事),咏絮才(典出晋朝谢道韫的故事),榴芳开处照宫闱(典出北齐高延宗的故事),凡鸟(典出《世说新语》吕安的故事)等.两种译文或直译或意译,但原文的典故在译文中已全部流失.对于可译的辞格,尽可能直译.如借代迎春的判词第二行: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即黑衣,尼姑道装,代指迎春出家为尼.杨译将"缁衣"译为"darkBuddhistrobes"颇具佛家意味.霍译为"anun'sblackhabit"则有基督教的意味,毕竟中文的"尼姑"在语义上与英语的"nun"并不完全对应.再如婉词,湘云的判词第二行:襁褓之间父母违"父母违"即父母双亡.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多种"死亡"的表达,两种译文都避免了写实的对应翻译, 用了"orphan"一词,只是词性不同.结束语对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两种译本在形式美的体现上各具特色:杨译忠实贴切,霍译灵活通畅,都有误译,漏译现象.无论杨译,霍译,在表达译文形式美的同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体现了灵活对等的原则,正如奈达所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并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成为散文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荷塘月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美学元素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既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也考验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分析《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意象再现以及审美价值的传达等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散文翻译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在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到原文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风格。
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传递出原作的美学价值,使读者在译文中同样能感受到原作的美。
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意境,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并捕捉到原文中的美学元素,如月色的朦胧美、荷塘的静谧美、蛙鸣的生动美等,并通过恰当的译文语言将这些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
美学视角也强调译文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
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再创造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式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美学视角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作者:李文鹏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0期【摘要】诗歌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众多经典的诗歌也是家喻户晓。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评价英译诗歌“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原则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三美”原则为理论基础,以李白的《静夜思》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译本对比来分析“音美” “形美” “意美”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音美形美意美译本对比赏析【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92-02一、引言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诗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因其题材丰富、结构工整、文字简练、音律和谐而经久不衰。
唐诗往往托物言志,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因此,唐诗英译在译界也颇受关注。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对于英译唐诗的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三个译本为例,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译本对比,为读者展现英译唐诗之美。
二、“三美”原则简述在英译诗歌翻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
许先生在1979年首次提出许氏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三美”论,即译作要从意、形、音三个方面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力求“意美”“音美” “形美”,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1979)。
所谓“意美”就是译诗应尽可能地展现原诗的意境美,尽可能做到像原诗一样去打动读者;“音美”要求译者在译诗中要尽可能保留原诗在韵律方面的特征,使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形美”则要求译诗尽量保持原诗对仗工整,结构简练的结构特征。
三者虽然从不同方面对诗歌翻译做出了要求,但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量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三、《静夜思》解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力求使作品的美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过程。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原作的美学价值,把原作的精神意境和文学艺术特色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原作的文学特色,尽可能多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艺术特色,使译文的美学价值尽可能接近原作。
同时,翻译者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恰当,更加生动,以便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美学价值。
2. 翻译中的艺术特征翻译中的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的艺术性,二是翻译的艺术形式。
翻译的艺术性指的是翻译的艺术价值,它是翻译的一种艺术表现,也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翻译的艺术形式指的是翻译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翻译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翻译的一种艺术手段。
翻译的艺术性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翻译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
翻译的艺术形式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翻译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使语言表达具有艺术形式。
翻译中的文学艺术性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原文中的文学艺术性表现出来。
翻译文学艺术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
翻译者要熟悉原文的文学特点,然后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使译文能够体现原文的文学特点。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利用文学手法来表达原文的文学艺术性,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最后,翻译者还可以利用文学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拟人等,来表达原文的文学艺术性。
4. 翻译中的文化意义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
翻译中的文化意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翻译中的文化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一、引言诗歌是摹刻诗人所处的时代、寄寓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怀、具有一定体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千百年来,格律诗一直是我国诗坛主流的诗歌样式,内蕴语法、语音、语词三大体系。
语法体系即形式系统,涵盖字数、行数、句式、篇式等要素;语音体系即音韵体系,包括押韵、平仄、节奏等维度;语词体系即意境结构,以意象为主兼有形式与音韵。
格律诗在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皆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从形式上看,句式工整、语词对仗;从音韵上看,平仄相间、节奏和谐;从意境上看,平淡深远、耐人寻味,所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此外,格律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凝练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含蓄端庄的民族气质,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汉语格律诗的英译工作任重道远。
二、译诗之桎,三美启之与其他体裁的诗歌相比,汉语格律诗因其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更难翻译。
在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层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在音韵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和押韵方式截然不同;在意境上,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让译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和观感。
针对汉语格律诗在形、音、意方面的特殊性,我国汉诗英译第一人许渊冲先生创造性地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移植到翻译理论中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形美,即译诗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美,即譯诗复现原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意美,即译诗再现原诗的神韵美和意境美。
三、三美翻译原则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方式(一)内在逻辑总述三美翻译原则的三要素为形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那么这三美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笔者认为,若以人体为喻,形若骨,音似血,意如魂。
若论实现,形式之美,字行句篇;音韵之美,抑扬相间,用韵奏节;意境之美,物象为先,音形修列。
(二)形式美形式如人体骨骼,限定了格律诗写作的框架结构,在有限的篇式和句式里,格律诗的表达在结构上大多对仗工整,内容上简洁凝练,这就是格律诗的形式美,三美翻译原则中的形式美亦然。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摘要】本文通过“三美原则”视角对比分析了《声声慢》英译本与原文,在语言美、意境美、品格美等方面展开论述。
文章指出译文在语言流畅性和意境再现上有所欠缺,但在品格表现方面却更具现代感。
分析了原文和译文的优缺点,并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了译文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探讨了“三美原则”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翻译工作的未来发展。
文章旨在为读者深入理解翻译中的“三美原则”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英文翻译版, 三美原则, 声声慢, 语言美, 意境美, 品格美, 优缺点, 质量评价, 总结, 重要性, 翻译工作, 发展展望.1. 引言1.1 介绍《声声慢》英文翻译版Introduction:1.2 解释“三美原则”"三美原则"是指翻译作品在语言美、意境美和品格美三方面达到较高水准的标准。
语言美主要是指译文在语言表达、语法结构等方面要流畅、优美、准确,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规范。
意境美则指译文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形象,使读者产生相似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品格美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著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保持与原作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三美原则旨在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准确、贴切、优美,使译文更加精准传达原著的艺术魅力和内涵深度。
在翻译工作中,遵循三美原则能够提高译文的品质,增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好地传播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2. 正文2.1 译文的语言美The language beau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声声慢" is essential in conveying the essence and emo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choice of words, sentence structure, and overall flow of the translatio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eating a beautiful and poetic expression in English.2.2 译文的意境美The beauty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Voiceless Slow"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ortrayal of the original text's emotions, themes, and atmospheres. The translator has successful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conveyed it in a way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2.3 译文的品格美"品格美"在翻译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课件及其参考答案 第三章第三节 词性转换
2.2 英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与汉语名词相互转换
(1)英语动词≈汉语名词
例1:屋子真温暖,回家的感觉真好。 译文:The house is really warm and feels good. 例2:Outstanding educational employees should be properly acclaimed and rewarded. 译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适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
例30:Learning is wealth to the poor, an honour to the rich, an aid to the young, and a support and comfort to the aged. 译文:学问是穷人的财富,是富人的荣誉,是青年的帮助,是老年的支 持和安慰。
例5:他的言论在报纸上受到抨击。 译文:His remarks were attacked in the newspaper.
可见,能与汉语动词相互转换的英语动词有如下特征:
a. 一些由名词派生或转用的英语动词(如apologize,
identify, personify, symbolize等);
(3)英语副词≈汉语形容词
英语动词译成汉语名词时,修饰动词的英语副词往往要转 译成汉语的形容词,反之亦然。
例1:I suppose boys think differently from girls. 译文:我想男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女孩子是不一样的。
例2:《唐山大地震》23秒的地震再现,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译文:Many audiences a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23second reproduction of earthquake in the movie Aftershock.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一、本文概述《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首词的英译版本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作备受推崇,他们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词的意义,更在音韵、意境和形式上实现了“三美”论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渊冲和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探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美”论,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原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译文在传达原作意义的同时,也能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和林语堂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作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许渊冲的译文以忠实于原作、注重音韵和形式美而著称,而林语堂的译文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本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他们在“三美”论方面的处理方法和特点,以期揭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许渊冲和林语堂《声声慢》英译本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同时也为翻译实践中的“三美”论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声声慢》原作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双声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声声慢》的韵律和节奏也极为讲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深沉。
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2010-09-26 来源:未知 【大 中 小】 点击: 1779 评论:0 条 投稿 分享到人人 划词已开启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表达那些思维呢?无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就其本质而言,诗歌是抒情的。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一首豪迈雄壮的诗, 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译文用几乎与原词等同的字数,以意象的叠加堆砌重新构建了原诗中秋思的意境美。许渊冲先生所译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闻郎江上唱歌声。My beloved in a boat is heard singing a song.
并且,就一首诗而言,尽管孤立的字、词、句等语言因素是可读懂的,但当这些要素组合成一首诗时,它的意义就往往变得难以确定。很多诗的含义常常是模糊的、多义的,远远多于字面上所直接呈现的那一部分。字面意思常常只是一座冰山的水上部分。译者更应该关心探索其水下部分的意义并将其传递出来
其次要求译者具备英诗和汉语诗歌的基础知识。诗作为语言的创造,作为人类精神存在的宏大见证,如果仅从浅层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单词对单词地翻译,肯定会把一首诗译成“非诗”,不仅译不出什么诗,而且对翻译本身造成某种损害。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汉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中国古典诗词的特征及现代诗的特征,更需掌握英诗中各种诗体特点,这样翻译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会胡翻乱翻了。了解中诗偏向含蓄、深沉和质朴,重意境;而英诗多直抒胸境和偏重哲思的特点。
东边日出西边雨,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再别康桥》两个译文的比照
《再别康桥》两个译文的比照《再别康桥》两个译文的比照《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典范,对研究中国现代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引《再别康桥》这首仿佛文雅悦耳轻音乐般的叙事诗是徐志摩最喜闻乐见的诗篇,对于国际外文坛发生了没有小的反应。
正在这首诗中,中国论文网将中国论文网的生涯经验化作缕缕心思,融汇正在所抒写的康桥俏丽的风光里。
千万这一文明运动离没有开译者。
如Mr. Ediard Connynkam和丁祖馨、拉菲尔就曾将这首诗先后译成英语。
白文正在德国性能学派实践的指点下,使用少量的范例从“三美论”立场比照综合《再别康桥》的两种译文,洞察没有同的翻译对于原文没有同的解读。
二、对于于德国性能译者实践凯瑟林娜•赖斯和汉斯•弗米尔是德国性能学派的两位专人人士。
凯瑟林娜•赖斯以为现实的手段语文本该当是译文的手段正在概念形式、言语方式和外交性能上同源语文本是同等的。
赖斯提出了三方法的源语文本综合进程。
第一步肯定源语文本的类型。
第二步肯定原文的文本变体。
其三步综合源语文本的格调。
赖斯指出,抒发型文本强调言语的方式和美学功能,正在译者抒发型文本时,原文的美学和艺术方式应正在译文中保存。
操作型文本的译文应存正在和原文相反的成效。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及译者战略立场来看,《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归于抒发型文本,因为翻译译者的手段是向观众群传送原中国论文网的情感和原白话语的美学性能,上面白文将正在“三美论”的指点下综合《再别康桥》两译文的美学性能,从全体上掌握两译文如何抒发《再别康桥》的情感。
三、译白话语美学性能的细致比拟《再别康桥》作为一首没有朽的诗歌,其言语美学的品鉴能够从形美(指译诗诗行划一,或者长度没有齐)、音美(指译诗押韵,且音有轻重,相间如原诗之平仄)和意美(指译诗传送原诗的韵味)的立场开展。
1.音美的比拟。
诗歌是存正在很强的音乐学术性,节拍和韵律请求尤其严厉。
中文诗歌的平仄感体现正在译文中该当是译诗存正在平铺直叙之节拍快感和押韵。
翻译的美学追求(转)(二)
⼆.形美 诗有四⾔、五⾔、七⾔,词曲有长短句,形式上有对偶、排⽐、叠字等不同的⼿法。
在中诗英译时,只有巧妙地将完美的内容放到同样完美的形式中去,才能完美地再现原诗的美。
这些对偶排⽐、叠字或词序变位,本⾝并不具有词句上的意义,但却包含着译者独具匠⼼的修辞艺术,使诗译"笔健⽽不粗,意深⽽不晦,句新⽽不坚,语新⽽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吴祖谦〈古⽂关键〉),更具雕塑美、⾳乐美和意境美。
例三.《西厢记》中 伯劳东去燕西飞, 未登程先问归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 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 Eastward和westward两个对仗副词提前居于句⾸,⽤以强调,start和return两个动词对仗,使⼀东⼀南,⼀⾛⼀留,今⽇去何时归的时空感增宽加⼤,利⽤强烈的反差衬托"悲莫悲兮⽣别离"之哀愁。
例四:《西厢记》中 惺惺惜惺惺 Clever loves clever Forever and ever 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相互结合,ever在视觉、听觉上的四次重复,⽤叠字、叠⾳突出了张⽣与莺莺两⼼相知、两情相悦,"乐莫乐兮新相知"之喜悦。
张⽣和莺莺通过吟诗、对诗,交换⼼曲之后,张⽣不由地感叹到"⾃古惺惺惜惺惺"。
这⾥"惺惺"指"⼼有灵犀⼀点通"的"知⼰"。
"惜"字有怜惜、怜爱之意,译作love,与 clever,forever and ever形成了[ve]⾳的重复。
正是叠⾳、叠字的巧妙运⽤使这⼀名句在英译中读起来朗朗上⼝,意境隽永。
例五:《西厢记》中 意似痴 ⼼如醉 My mind with him infatuated My heart with love intoxicated. My mind与my heart相对等,with him和with love相对等,infatuated与intoxicated相对等,⽆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种对称的美感。
高中英语 浅析翻译之美(双向翻译)课件-高二下学期学考复习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11
3
Let's check!
12
双向翻译
• I am a Chinese student. Last year I went to England go study. After a period of time, I found that 61 . 我的英 语更好了,as I used English every day and spent an hour each day reading English books in the library. I usually went to the Computer Club during the lunch break, 62. so I could send e-mails to my family and friends. I also had an extra French class on Tuseday evenings.63. 烹饪真的很有趣as I learnt how to buy, prepare and cook food. At the end of term, 64. we held a class party and we all had to cook something. 65. I found all my classmates interested in my cake. I was very lucky to experience this different way of life.
4
LOREM IPSUM DOLOR
•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 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 Forêt des Aventures 在枝头低垂的树下,两个孩子越来越往前凑,好像要更清楚地看着这些稀 奇的小玩意儿。他们的神经高度亢奋,脑海中的仙女正在嬉戏,在他们眼前幻 化出极为神奇的景象……十字路口,走来一个老妪,肩扛柴火,苍老不堪,弯 腰曲背,衰弱之极,衣衫更是褴褛不堪。
Thank You Very Much
6. 语法结构的变异
例子:
Lui l’architecte impeccable, le parfait calculateur ès lettres, lui qui avait tant rêvé d’une littérature raisonnée, maî trisée, être privé de cette toute première maî trise qu’est le pouvoir de composer! ——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 他,一个无可挑剔的设计师,一个文学构思的全才,他梦寐 以求地希望推敲文学、把握文学,可是要剥夺他最为擅长的“写 作”能力,这行吗? P.S.:解释详见课本
7.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
解释: 创作与翻译一样,经常会因强调成分不同,而采用不 同的修辞方法。……只要不悖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译者首 先需要照搬作者的修辞手法。只有在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 习惯时,才需要进行转换,以保持原有成分的强调功能。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也是翻译文字处理常用的方式之一。
7.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
译文的形式美(二)
4. 修辞性问句 5. 省略 6. 语法结构的变异 7.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 8. 四字词的叠用
4. 修辞性问句
定义:修辞性问句是指通过反问方式,来突出想要表达的 内容。汉语将此称作反诘或激问。
表现形式: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寓答于问。
作用: 能得到更鲜明的、不容置疑的阐述。 译者在语言移植的同时,可以有偏重地体现主体意识,有 时可以在译入语中增添修辞性问句,以突出、强调相关内 容;有时则可以在译语已经达意的情况下,淡化原语中的 修辞性问句。
4. 修辞性问句
1)移植原语的修辞性问句
Vous croyez que vous en avez fini avec mes cours? Pas le moindre du monde. Encore une porte. Cette fois vous êtes dans mon patager(菜园). J’ai débroussaillé une bande de terre inutilisé, à peu près plate, qui bordait mon enclos(小块土地)… ——Le Mandarin Blanc 你认为我对院子的描述就到此为止了吗?不,差得远呢。再进一道 门,这下你就来到我的菜园了。我在宅基地旁弄了一块弃地,基本平整 但从未耕种过……
7.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
1)正词反译
Il est vivant, bien sûr. Contrairement à ce qui se passait lorsqu’il tenait d’arracher à sa mémoire ses tout derniers aveux(供认,忏悔), il a même , depuis l’arrivée de ces spectres(幽灵), une activité mentale d’une extraordinaire intensité.
诚然,她是受过教育的。有些人原本希望她是个目不识丁的 轻佻女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过,她的确不熟悉语言的广泛用 途!也不擅长语言技巧和文字游戏!这可爱的小宝贝。
6. 语法结构的变异
解释: 原文中有些结构潜藏着强调的含义,以突出作者当时 的感受。面对作者这种平淡中见神奇(?)的表达方式,
译者通常以变化结构的方法来加强语气。
——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得知他20岁,是个诗人,住在西岱岛的豪华寓所。他 出来是为了幽会一位犹太姑娘,当然他也很乐意能与某个黑肤色姑娘建立类似 的关系。 【解释】 原语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强调极为肯定的事物,在汉语中可用相当的肯定语气 予以替换。
7.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
2)反词正译
Et ce qui n’est pas douteux non plus c’est qu’il était si fort ce lien, si tenace, qu’il a résisté à toutes les disputés, survécu à toutes les ruptures et qu’aujourd’hui encore, dans cette chambre, alors qu’il ne l’a plus vue depuis des années et qu’il est peut-être, lui-même, en train de partir pour de bon, c’est à elle encore qu’il adresse ses dernières pensées. ——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
4. 修辞性问句
2)在译入语中引入修辞性问句
Et j’ai surtout dû considérer que, étant donné son état, une petite marche dans l’air frais ne pourrai pas lui faire de mal. ——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
Merci
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纽带如此之坚固,如此之有韧劲,足以抵御各式 各样的争吵、度过一次次关系破裂的危机。甚至在今天,在那个客房里,好几 年没再见过她的他,或许在真正要离开的时候,最后还是想到了她。
8. 四字词的叠用
解释:
汉语的四字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有着很强的节 奏感,在翻译人物或景物描写时尤具美感。如果对语句的 翻译有时不得不进行减码的话,那么四字词的叠用则能起 到增色的作用,因为四字词的连用几乎无需再加衔接词, 就能生动地描绘景物或者展现人物的心理与外貌。
【类比】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5. 省略
例子1:
Du portefeuille et des titres, pas un mot. Ils n’y songeaient point, et n’avaient même pas la curiosité d’en établir le compte exact.
7. 正词反译、反词正译
2)反词正译
Au fil de la causerie, j’apprends qu’il a vingt ans, qu’il est poète, qu’il habite une maison de maî tre dans la Cité(西岱岛), qu’il sort d’en prendre avec une Juive et qu’une liaison avec une Noire serait pas pour lui déplaire.
1)正词反译
Il se pliera à la discipline. Sauf que ce ne sera plus la même filiation(亲子关系). Sauf que ce ne seront plus ces vulgaires(庸俗的,平凡的) appartenances naturelles et mammifères(哺乳的,哺乳动物) qui retiennent l’ écrivain, tant qu’elles prévalent, dans le rang des humains ordinaires. ——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 他肯定要屈从家规,除非他不再是那个家庭的成员,再没有那种亲子 关系。除非不再承认那种庸俗的、由哺乳关系决定的天然从属关系。既然 这类关系在普通人的眼里是那样重要,这位作家难道就能摆脱这种束缚吗?
——La Vie Extravagante de Balthazar
只有钱和证券,没有留下只言片字。他们就没想到会这样, 甚至连准确地点点数的好奇心都没有。
5. 省略
例子2:
Instruite certes. Loins de la grisette(轻佻女子) analphabète que certains l’auraient voulue. Mais peu familière, néanmoins, des ressources du langage! Peu experte, la chère chérie, en artifices et ruses de mots! ——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
我尤其想到,鉴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在清新的空气中走 走,对他何尝没有经常出现省略的形式。汉语在 词义清晰时,也可以使用省略形式,以期实现形式美。然 而,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的不同,所以法语和汉语的 省略句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法语中省略的 东西汉语中则不一定要省略,而汉语中省略的内容,法语 却经常要表达出来。
8. 四字词的叠用
例子
Sous les arbres qui se penchaient, comme pour mieux regarder les petits curieux, les enfants s’avançaient de plus en plus. Leurs neufs se surexcitaient. La fée de l’imagination s’amusait à multiplier devant eux les visions les plus étranges… A la croisée d’un chemin, cassée, courbée(弯曲的), caduque et loqueteuse(破烂的,衣 衫褴褛的), une très vieille personne passa avec un fagot sur les épa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