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复习.ppt
兰亭集序课件1复习上课用
君民碑
文 革中, 兰亭遭到了 破坏,此碑 被砸成三截。 虽 经修补, 仍可见破损 痕迹,其中 “兰”字 缺 尾, “ 亭”字缺头, 但古韵犹存。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 会稽做官,一天正当 他兴致勃勃在书 写 “鹅池”两字时,刚 写完“鹅”字,皇帝 圣 旨送到,他只好 搁笔去跪接圣旨,他 儿子王献 之顺手提 笔一挥,续写了一个 “池”字。这两 字 “鹅”瘦“池”肥, 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 著 名的“父子碑”。
洁净 明朗
思考
三月的江南——百花盛开 山花烂漫 草长莺飞 姹紫嫣红, 但这也浓艳的东西在王羲之的笔 下却不见踪迹,那么王羲之在着意追求什么 样的心境和风格?
清新淡雅 自然文风
(3)乐事 修禊事也
杜牧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 晋最风流。”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4)赏心 指导背诵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 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信可乐也!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待到他们 喜欢的事物 从前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 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动怀 长短. 造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此处指人的寿命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 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 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 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 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 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 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 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 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 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 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 心啊!
《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复习课程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因
长 自然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到
怎么
岂不痛哉!
第4自然段
课文研读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原因
面对 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白
本来 把…看做一样(相等) 短命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课文研读 朗读课文,翻译梳理第三、四段。
第3自然段
课文研读 通“晤”,面对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相交往
有的人 之于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依,随
放纵
通“趋”,趋向 不同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感慨系之矣。向
痛哉!人生无常!
情感把握 悲
感古今:为何而悲?
悲古人 ——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悲今人 ——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悲后人 ——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死生之大!
情感把握 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情感把握 悲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 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 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 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 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 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王羲作品真迹已难得见,我们 所见皆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 体皆能,如楷书《黄庭经》、草书 《十七帖》、行书《姨母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代表性。
10-1《兰亭集序》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3.你所在的中学举行郑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 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兰亭集序》中的两句古代 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 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 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
夫人之相与 ( ),俯仰 ( )一世。或 ( )取诸 ( )怀抱,悟 ( )言一室之内;或 因 (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 )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 )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 ( )之矣。向 ( )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 ),终期 ( )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 ( )矣。”岂不痛哉!
•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答案·D
• 7.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俯察品喻之于怀 喻:明白
• D.列坐其次
次:序次
• 答案 D
• 8.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②悟言一室之内
•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②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答案 A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一轮复习课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 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 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 序》。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 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 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 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 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wú)此言,后 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 后悔。
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则随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
情怀,无拘无束的生活。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安
静的和躁动的性格也各有不同,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东
西感到高兴,自己暂时得到了,快乐满足,竟然不知
道衰老即将要到来。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所以我要记下聚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 诗篇。尽管时代不同,世事有别各,但引发人 们感慨的原因,它的结果是一致的
10.1兰亭集序学考复习课件
文章虽以“悲”字作结,但是超出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 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文章特点
语言浑厚,清新疏朗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直抒胸臆,理性思考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读过哪些抒人 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举例,交流)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二段:抒情、议论
或取诸怀抱
岂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乐
不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痛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哉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
记
叙
环境
、
描
写 人物
)
修禊 信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可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 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三段:议论、抒情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以今及古
悲 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夫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兰亭集序
【识记方法】 “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字形是左手朝 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不灵活,故引申出“不亲近,不偏袒”之义, 由此又引申出“不正”之义。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 左边 ) 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 左边的位置,是上位 ),引 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右( 和“右”合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 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识记方法】 “诸”有两个常用义:一是“众多,各”,一是 “之于”或“之乎”。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 诸( 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道:“诸( 众多,各 )人不惠,如此 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相当于“之乎”)?
(5)类
類
類
类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期望,要求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识记方法】 “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 “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 “一周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 穿一 周年孝服的人 )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 期( 规定的时日)。期( 一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 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 时间 )早逝, 吾期( 期望 )归。莫非与佳期( 约会)而忘归耶?”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古义:_这__次__集__会__的__诗__文__ ④斯文 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
4.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兰亭集序复习课件
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感情?试用原文中 的一个字概括 。
时间
地点
兰 亭
事由
集
会
的 环境
盛
况
人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
信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可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岂不痛哉!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 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4、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死生亦大矣。
第4自然段
符契。两半,可
原因 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明白
本来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2自然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过去
因 指“向之”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自然
岂不痛哉!
注定 到、及
形作名, 大事
过去感到欢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往事,还不能 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 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
今义:
文言知识整理
• 【通假字】 •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一词多义: 修 1、修禊事也
动词,做,从事
2、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
成人高考语文古文复习 兰亭集序
成人高考语文古文复习: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抱负胸怀;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再读教材古诗文——028《兰亭集序》课件
4.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全文。 5.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第一阶段——回顾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一)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 y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
宴集之乐,乐在“景美”“人贤”和“事雅”。作者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 竹、天、风而已,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 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 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 依。在这个意义上兰亭雅集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 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德国)
【再读教材古诗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复习目标】
1.回顾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和经过。 2.回顾课文基本内容,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
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梳理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修、期、致、临、次”等重
பைடு நூலகம்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 于阴历三月三日,临水洗濯, 借以祓(fú) 除不祥。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第二阶段——回顾课文基本内容】
(一)课文挖空练习
①永和九年【353年】,岁在癸丑,暮春【…晚…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全…,…都…】至,少长咸【…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长…】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列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热…闹……】,一觞【…喝……一…点…酒…】 一咏【……作…一…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远……情…怀……】。
兰亭集序复习
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 ( 表示、表达 )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用尽)
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寿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学问、品行方面)钻
研、学习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治办)
盛:(1)虽无丝足管弦之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 思)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3)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盛大) (4)今又盛寒,马无稿草(程度深,极,非常)
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9、况
,终期于尽。
10、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一词多义
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次一等)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编次)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5)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因,介词)
(2)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
(3)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
(4)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 相当于“而”,修
饰)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任用)
(7)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 副词 通“已”,已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46 兰亭集序
( 穷尽
)视听之娱,信.( 实在
)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互相交往 ),俯.仰.( 比喻时间短暂 )一世。或取诸怀.
抱.( 心怀
),悟.言.( 晤谈,对谈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 放纵,不受拘束 )之外。虽趣.( 同“取” )舍万殊.( 不同 ),
静.躁.( 静与动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短暂,一时 )得于己,快.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名词,成年男子
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 (3)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动词,信任
忌不自信 动词,相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名词,信用
暮春之初 结构助词,的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求得 (4)之 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活内容:“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 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
来批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
7.文化常识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要改变纪年 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皇帝大 多一人一个年号。 (2)癸丑:文中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3)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 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4)契: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 一起可为凭验。
兰亭集序 复习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后
辞官归隐,以山水为娱,以寿终,胸
怀旷达,为时人所重。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字
和文任意为之,风格潇洒脱放。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 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他的行草 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 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其行草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又 与其子并称为“二王”。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
(1)悟言一室之内 通 “晤”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列坐其次: 旁边 (2)足以极视听之娱: 乐趣 (3)信可乐也: 实在 (4)向之所欣: 以前,过去
面对面
列坐其次:
5、古代士人的死生观、对时间短暂的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 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古:它的水边
或取诸怀抱:
古:理想抱负,情怀
夫人之相与:
古:发语词+人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篇章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兰亭集序》
(1)引 引. 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将军夜引. 弓:拉
(2)一
一. 觞一. 咏: 数量词,一些 俯仰一. 世: 数词,一 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做一样
《兰亭集序》完整版PPT课件
兰亭集会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 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 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 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 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 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 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 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 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 (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 实在快乐啊!
2自然段→痛
岂不痛哉!
或取诸怀抱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因寄所托
感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慨
人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人生百年
生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乐境易逝
兰亭序(周杰伦)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兰 亭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集 序
》
局
部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 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 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微点夯实
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毕①(全,都 )至,少长咸②( 全,都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③( 景物互相衬托 )左右,引④(导引)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两句中的“藏”字含义相同。
A项均为“已经”“……以后”。 B项版本/树根。 C项均为“忽视”。 D项均为“收藏”。
参考译文
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自定武石刻后便再无传刻的版本流传,而 定武石刻的拓本在人世间留存的也就那么有数的几本。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只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再增加了,因而喜好古董文玩的雅士们都 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稀世珍宝。然而这些留存的珍宝却极难辨别真伪。特 别是有一卷五个字没有遭到损坏的版本,尤其这五字未损的版本更是难 得。这里的一件便是五字未损的版本,是独孤长老送我去北方,他自己 随身携带的。到达南浔以北时,他便拿出来给我看。我就从独孤长老那 里乞求得到了它,携带着来到了大都。以待他日再来归还,可与独孤长 老结此一重翰墨的缘分。《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
(6)《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快__然__自__足__, _不__知__老__之__将__至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7)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 于消亡的句子是“_况__修__短__随__化___,_终__期__于__尽__”。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 想的句子是“_固__知__一__死__生__为__虚__诞___,_齐__彭__殇__为__妄__作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乐事。
•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道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 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 觞之饮。
• 4、赏心。
•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
•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
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
问题: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 基调由乐转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
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 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 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 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
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 故作者由乐转痛。
由“乐”转“痛”
“人之相与”之乐 (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关于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 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 活。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 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 由乐转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
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人们 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天下没无不散之筵席”,这种欢聚难常 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
• 此其一痛。
除此之外,作者还“痛”什么呢?
1、作者先感慨人生短暂。 “俯仰”:指一俯一仰间,人生已过,
关于《兰亭集序》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绍兴乡山,有一依山傍水的修竹茂林处,因多产素兰,取名兰 亭。兰亭有一书法盛会,与会者有官至太傅的谢安、公孙绰,也 有一介贫民。王羲之率其四子凝之、涣之、玄之、献之共赴此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 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 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是什么呢?是“游目骋怀”。
• “游”是人自由自在的观赏,“骋”是“驰骋”, 是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作者的 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官场的应 酬,这是一种超脱的空灵之美。
第二段:
痛
思考:如此的“信可乐也”,为何竟突 然生发“岂不痛哉”的哀叹?
感情如何由“乐”转而为“痛”的?
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 月已经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曾不知老之将至”。
但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 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 3、人们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
• 一方面 “向之所欣……”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 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 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 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 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 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 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 324字。
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古代的一种风俗 高 长 地方,这里指水边 热闹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繁多 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痛之所在: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当时社会 政治动荡,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 畅谈。(谈玄悟道)
• (2)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 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归隐山林)
2、“一静一燥”的两种生活态度都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陶醉于
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尽享
夫人之相与
交往
重点实、虚词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有时 会面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对 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本来
动词,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动词,把……看成平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原因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如同,好像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对 这
请找出能概括各段感情基调的关键词
第一段:
乐之所在:
人众、 地胜、 事趣、 时美、 兴雅
乐
• 《牡丹亭》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本文四美兼具,足可乐也。
• 1、良辰。 •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
• 另一方面:“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 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 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 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 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 的思考。
• 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 人生之痛。
到曾皙时,他答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又因为修 禊,可知是三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消灾祈福的仪 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 2、美景。 • 此地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
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多 么富有生机,再加上水流的潺潺声,鸟儿的鸣叫声, 及文人名士们吟诗作赋的谈笑声,真可谓是“足以 及视听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