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态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劝导在态度形成和改变中的作 用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更多的是在沟通 中完成的,以形成和改变人的态度 为目标的沟通就是劝导性沟通。 一般的劝导性沟通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的来源;沟通的信息;沟通的 目标;沟通的情境。这四个方面共 同决定着劝导和态度转变的效果。
(一)劝导的效果和沟通的来源的 关系。 沟通的信息是由什么人提供的,会 影响到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对沟 通的来源来说,可信程度和吸引力 是决定其劝导效果的两个因素。 1、可信性:专长和可靠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一、态度形成的阶段: 1、顺从。趋利避害而采取的表面行为。 2、同化。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 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 态度。 3、内化。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 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
二、相关理论 (一)认知平衡理论 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 兹·海德。 中心思想是:认知的平衡是一种 常态,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就会 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霍夫兰德以两种方式将上述信息告诉士 兵: 一种方式只单方面提供日军的有利条件, 强调战争因此不会马上结束,起码还有 2年。 另一种方式提供双方面的信息,既强调 上述对日军有利的条件,也说明使他们 不易坚持下去的原因。综合考虑了对日 军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因素后,做出结 论:虽然日军败局已定,但战争不会立 即结束,他们起码还能顽抗两年。
(四)沟通的效果和沟通的情境的 关系。 “分心”对劝导的影响
“登门槛效应”。先提出一个较小的 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提出更大的请 求,从而达到改变人们初始态度的 目的。 “门面效应”。先提出一个难度较 大的任务,再实现一个中等难度的 任务,以达到改变态度的目的。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测量 量表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根据特定的 态度对象、采取科学的设计程序加 以编制的,然后通过被测量者的自 陈或自我报告来评定其对特定态度 对象的态度的工具。
定义:社会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 会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 定结构的内在心理准备状态,它对 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 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倾向。
二、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象性特征。 与价值观念的区别 第二,内在性特征。 第三,持久性特征。
三、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社会态度与 早期多数学者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持肯定意见: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 行为。 依据:既然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或内 在准备状态,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态度来 预测行为。 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拉皮尔在一 项研究中对态度与行为相一致的看法提 出了疑义。
体现认知平衡理论基本原则的是著 名的“P-O-X”模型,它体现的是一 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其中P 是认知 主体,O 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 人,X 则是与P 和O 有某种关系的 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个人。 P、O、X这三者具有情感或态度上 的某种联系,态度可以有肯定和否 定之分。
下图中,实线表示肯定,虚线表示否定,三角形表示 认知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假设P代表主体“我”,O代表“我的妻子”,X代表 “我的母亲”,以下各三角形代表了什么认知情境?
实验结果表明,单方面论据和双方 面论据的信息传播对被试的影响依 下列因素而定: (1)受众的文化程度。 (2)受众先前的态度。 双方面论据的传播对态度改变有效, 而单方面论据的传播则对态度的维 持更为有效。
(三)劝导的效果和沟通目标(对象) 本身的特质相关。 1、沟通目标的人格特征。 2、沟通目标的自我涉入程度。 3、沟通目标改变态度的难易还与其 是否经过预防有关。 接种预防;支持预防
问卷共有两种,一种只就中国人提 问,一种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 法国人、日本人等提出类似的问题。 因为拉皮尔担心只就中国人的提问 会引起怀疑,而得不到确切结果。 两种问卷都包括这样的问题:“你 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作客吗?”
对“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吗 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吗”的回 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吗 答
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 妇作一次环美旅行。由于当时美国 人对东方人普遍持有歧视态度,拉 皮尔和同伴行前预料很难受到旅馆 和饭店的接待。但是,在万余英里 的行程中,他们光顾的184家饭店和 66家汽车旅馆只有一家拒绝接待。6 个月以后,拉皮尔给他们光顾过的 旅馆、饭店和一些没有光顾过的旅 馆和饭店寄去了调查问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二,儒家对孝道的极力申扬。 在儒家看来,个人的生命并不是独 立的个体,而是其家族命脉的一个 环节而已。个人活在世界上的终极 目的,便是延续并光大家族的命脉。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化的浪潮影 响下,以家庭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孝道可 能会产生下述转变: 1、传统孝道强调他律性的道德原则, 而现代孝道则较偏向自律性的道德取向。 2、传统孝道的内涵和家族延续密切相 关,而现代孝道在这方面的涵义较弱。 3、传统孝道偏重于“重孝轻慈”的单 益性运作原则,而现代孝道则倾向于 “父慈子孝”的互益性为运作原则。
(一)瑟斯顿量表,也称等距法。 (二)李克特量表。 (三)语义差异量表。奥斯古德 提 出。 基本前提是,态度是由人们赋予关 键词或关键概念的意义(语义)所 构成的,而这些意义可以通过语词 联想的反应加以确定。
(四)博加德斯社会距离量表。 用于测量人们相互间交往的程度、 相互关系的程度或者对某一群体所 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 这种量表是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 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所构成。 不同的陈述代表了人们在态度上的 不同程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剖析 一、社会态度的界定
你是如何看待日货的? 你是如何看待日货的?
社会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 向三部分,现有的定义可以分为四 类: 一、将社会态度纳入认知体系之中。 二、将社会态度看成是情感的标志。 三、社会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 态。 四、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 容纳于社会态度之中。
光顾的 旅馆 回答总数 1 回答数 22 否定的回答 20 回答看情况 1 肯定的回答 1 47 2 25 23 2 0 1 20 19 1 0 未光顾的 光顾的饭 店 旅馆 32 2 12 11 1 0 1 43 40 3 0 81 2 38 35 3 0 1 51 47 40 0 未光顾的 饭店 96 2 45 41 3 1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1959年进 行了“被迫依从”实验: 他们让被试从事一系列枯燥无味 的工作,接着诱使他们撒谎告诉别 人工作很有趣,付给被试的报酬或 者为1美元,或者为20美元,最后询 问被试是否喜欢这一工作。 结果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比拿20美元 报酬的被试更积极地评价了这项工 作。
费斯汀格的解释是,仅拿1美元报酬 的被试失调的程度要高于拿20美元 报酬的被试,所以, 他们改变态度的 可能性就更大。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是人的认知系 统的一种正常状态,由于不同的认 知元素各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认 知矛盾或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 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 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减少不协调的途径: 1、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 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 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消除不协调 感。 4、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二、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 种族主义:“任何根据一个人的肤 色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 或制度结构。” 性别主义是一种与种族主义极为相 似的偏见与歧视现象,不同的地方 只是在它的基础是性别而不是种族。
三、孝道: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 组合 孝及由此衍化成的态度体系和行为 模式──孝道在中国社会盛行的主要 原因有二: 其一,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 会,家庭是其最主要的运作单位, 这导致了中国人极其重视家庭的延 续、和谐和团结。
二、非量表测量 1、自由反应测量。 2、行为反应测量。 3、生理反应测量。
第四节
若干现实性态度的研究
一、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偏见: 定义: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 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 。 特点:不符事实、过分类化、先入为主、 不易改变。 原因: 一是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二是社会化的影响。
注:1、只就中国人提问; 、只就中国人提问;
2、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人提问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
拉皮尔依据实验得出了态度和行为 之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的结论。 态度与行为不相关的证据有很多, 但相关论的证据也不断出现: 在一项以台湾已婚妇女为对象所作 的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对“你还 想再要孩子吗?”的问题做出回答。 三年后发现,当时做肯定回答的妇 女,64%的人生了孩子,而当时做 否定回答的妇女只有19%的人生了 孩子。
为了能对特定的行为做出预测,费 希伯恩和阿泽恩提出了“行动意图 模式”(图7-2所示) 在他们看来,人的大部分行动都是 受意识控制的,一个人是否采取某 一特定行动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 意图。 意图又取决于两种变量,一是行为 者对该行为的态度,二是行为者的 主观行为规范 。
从态度到行为之间的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群体舆论的压力。 2、个人的功利性选择。 3、态度的来源。直接经验比“二手 态度”更能决定行为 4、态度的强度。 5、个体态度体系的协调性 6、个体能力越强、自我实现抱负越 高,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越高。
2、沟通来源对信息接受者的吸引力 包括两方面: 一是具有为信息接受者所欣赏的品 质特征; 二是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相似性程 度较大。
(二)劝导的效果与沟通的信息的 关系。沟通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会 影响到劝导的效果 1、信息的相差效果。新的信息与原 有态度的差异程度。 2、信息的情绪效果。
3、对信息不同形式的组织也会产生 不同的劝导效果。 最为著名的是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进行的“单面和双面传 播”实验。 这项在同日本进行最后决战前夕进 行的实验,旨在探讨如何能够更好 地向士兵传输这样的信念:战争不 会马上停止,打败日本还有一场恶 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