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的笔阵图

合集下载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备课讲稿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备课讲稿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18、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 东晋 文学体裁散文诗作 者卫铄
1.1正文
2.2注释
3.3译文
4.4作者简介
正文 编辑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晋王羲之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

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

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

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

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

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

其擊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太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

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

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時年五十有三,恐風燭奄及,聊遺於子孫耳。

可藏之石室,勿傳非其人也。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X《筆陣圖》,(晉)衛夫人(鑠)撰;(晉)王羲之正書;(清)劉行受刻。

東晉永和12年(356)4月12日书。

21×32cm。

现藏陕西。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其一,笔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内客和最重要的基础。

没有笔法也就没有书法。

笔法精妙,书法作品才有神韵。

在《笔阵图》开篇既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后世大家也有类似的书学思想,从中不难看出用笔在书法创作活着的临摹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灌的《玉堂禁经》指出:“夫书,第一用笔,每二识势,第三裹束”。

又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其二,“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古人的法书墨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步骤。

从古到今,学书者无不从临摹古人经典发帖入手。

卫夫人较早提出要以古人为师,然而今天的我们只仅仅作了一些表面的工作而已。

无非是观看几本名帖,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搬到自己的书法作品里,这样的学习方法只是停留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根本谈不上创造,更没法继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要想在书法这个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有所成就,就要以古为师。

其三,卫夫人提出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在这里不得不提笔、砚、墨、纸。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这里突出书写工具的重要性。

然而却有“善书者不择纸笔”之说。

试想用巨笔写蝇头小楷,结果可想而知。

卫夫人在这里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卫烁(272-349),别称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称得上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的主要书法及理论代表作有《笔阵图》、《卫氏和南帖》等。

《笔阵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在书法美学本质、“笔”与“意”的关系、书法笔画的研究、书法筋骨笔力的讨论、以及品鉴和教育的意义上,都有讨论。

其中对于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讨论,一直是书法美学思想中值得讨论的重要议题。

《卫夫人》和《王右军题后》这两篇文章,均载于《法书要录》,是为传授书法技巧而写的著作,对于它们的内容、作者、成书时间,学界仍有怀疑,但其记录了早期人们关于书写技法的观点,并且中国书画理论中,著名的“意在笔前”之说,最早也见于《卫夫人》一文中,在后世影响极大,因此更应对这两篇文章予以重视。

[1]一、“意在笔前”的提出卫夫人《笔阵图》有云“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笔阵图》是卫夫人从事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心得,其中把“意前笔后者胜”这一观点单独强调列出,可以见得这个方法在书法学习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有强调:“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二、“意”的理解与辨析关于“意”的具体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在不同的语境所指,大概有这样一些用法,“意思”之“意”,《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境”之“意”,指具体生活画面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意”即“主题”这种用法最多。

最后是,“意”指意旨间架。

[2]也有人认为,“意在笔先”在创作中是“意”对技术性问题的控制,这种理解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值得思考。

陈振濂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了相关说法。

他认为,将这种思维看做一种创作前的思想活动,更接近于现代人的思维,而在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的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书论】卫夫人(272-349)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东晋女书法家。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

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

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

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

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

”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

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

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

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

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

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卫铄《笔阵图》原文及译文

卫铄《笔阵图》原文及译文

卫铄《笔阵图》原文及译文笔阵图卫铄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②该赡:渊博丰赡。

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润色:修饰文字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漠范:榜样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消息:情况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曲意迁就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翻译(原创自译)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翻译(原创自译)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翻译(原创自译)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自古以来,所谓“刀锋、笔锋、舌风”,其最重要的莫不过毛笔的笔锋;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最重要且有价值的仍是书写。

曾经秦朝的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时很感叹,感叹的是他的书法缺少骨力。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解题】《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法书要录》始题卫夫人撰;宋朱长文辑《墨池编》,又以此为右军所作,题为书论;及陈思辑《书苑菁华》,复以为卫夫人作,自后各家著录,都无異论。

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窃意右军在当时,或作有《笔阵图》,然必非此篇及书后之文,此两篇或即因知右军有此作,而依托为之者。

” 【原文、注释和译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⑩。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⑪,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⑫,亦不得急,令墨不人纸。

若急作,意思⑬浅薄,而笔即直过。

书论 卫夫人《笔阵图》

书论 卫夫人《笔阵图》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书论】卫夫人(272-349)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东晋女书法家。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

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

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

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

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

”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

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

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

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

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

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蒋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蒋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

▍蒋勋在一个小方块里,像一个建筑师,把最少笔划跟最多笔划的字,都放到空间一样大小的九宫格里。

这时,实与虚之间,线条与点捺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互动。

说到“卫夫人”,一般人大概不很熟,可能只有关心书法史的朋友接触过。

卫夫人的名字叫卫铄,她并没有书法真迹留下来,《淳化阁帖》里收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除此之外我们对她了解不多。

卫夫人虽然没有重要作品传世,可是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她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

因此,提到王羲之,大多都会带到这位杰出的老师——卫夫人。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陆断犀象。

▲[折]百钧弩发。

▲[竖]万岁枯藤。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卫夫人留下的《笔阵图》,收录在许多谈书法的书里,也有人认为是伪托王羲之的名字撰写的。

《笔阵图》类似书法的教科书,可以说是练书法的基本功,也是民间流传久远的“永字八法”的前身,有长时间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也不一定是某一特定个人所写。

对我来说,《笔阵图》流传的真正意义是,可以借此了解卫夫人当年是怎么教导王羲之进入书法领域的。

我常常想以现代的观点,重新把《笔阵图》当成书法“秘籍”来看,如果这是一本教导孩子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今天可以重新讨论其中每一堂课存在的内涵。

“九宫格”——基本设计文字不一定等于书法,写字可能只是想传达意思。

文字用线条构架出来的结构,不一定能引起视觉上美的感动。

也就是说,文字,有一部分只是实用的功能。

可是如果我们看一个人写的信,读完了信,知道意思后,还会忍不住想再看,等到多“看”几次,逐渐忘了意思,开始觉得线条好漂亮,结构好漂亮,留白好漂亮,这时才叫书法。

书法并不只是技巧,书法是一种审美。

看线条的美、点捺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

△王羲之行书永字书法写法王羲之小时候,有卫夫人这位老师教他写字。

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及译文,书法爱好者来看

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及译文,书法爱好者来看

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及译文,书法爱好者来看正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陆断犀象。

┐ [折]百钧弩发。

丨 [竖]万岁枯藤。

ㄟ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笔阵图》 - 译文在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剑端,辩士的舌端,最妙的是文士的笔端。

在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最奥妙无穷的当是书。

往昔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书法,叹惜七天,为他的书法缺少骨力而担忧;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百日不回,赞叹碑碣超群出众。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毛笔书法用笔、写字的启示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毛笔书法用笔、写字的启示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毛笔书法用笔、写字的启

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把书法的笔画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易懂、形象,是我们初学书法的朋友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高峰坠石形容“点”
千里阵云形容“横”
万岁枯藤形容“竖”
师墨堂小篇在我们书法总监刘老师的指导下,《笔阵图》中的笔画与这些景象通过图像形象发布出来,希望对大家学习、理解书法的笔画会有很大的帮助。

陆断犀象形容撇
学习书法先从笔画入手,再从架构提升。

通过临习古人的名帖中找到、发现、理解古人的用笔、运笔、架构的方法,写出的字自然不会差。

百钧驽发形容钩
专栏里有相关教程教习毛笔书法笔画千古不传秘诀“切翻”法;
劲弩盘筋节形容折
也有《赵孟頫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系统教学
崩浪雷奔形容捺。

卫夫人《笔阵图》初探

卫夫人《笔阵图》初探

卫夫人《笔阵图》初探《笔阵图》是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拓的书法论著。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我大体还是把它锁定在卫夫人卫铄的名下来讲,我想大体上不会差,当然这样一种问题,要详细考证起来太麻烦,我们在这里,不做具体的考证。

卫夫人《笔阵图》这篇文章文字不是很长,当然,我们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艺理论著作品都不是很长,除了个别之外,往往都是用古文写下来的一篇文字不长的文章,这篇《笔阵图》一共1000多字,但是它涉及到了书法艺术不少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论问题。

这篇文章这部著作,它的核心、主旨,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教人如何进行书法创作,应该说是一篇书法艺术的创作论,也可以说类似于一篇书法创作的指导教材。

说起指导教材,当然卫夫人写的比较简要,类似于一种大纲性质的。

那么下面呢,我分成三点来讲这篇著作。

第一点就是第一个问题,说到图,那就是这篇《笔阵图》里,是不是也应该有张图呢?据说比较早的版本里,确实是画了图,也就是画了一只手,手里边握着一只毛笔,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教材里同学们经常能看到的那种握笔姿势图,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笔阵图的版本,这个原图是没有了。

我们现在见到的图,那是唐代早期的孙伯廷《书谱》里所画的三手执笔图,也就是三个手指头来握笔。

《笔阵图》这样一个著作,归属于卫铄,也就是卫夫人的名下,比较可靠的可信的还是唐人的说法,唐代张延远的说法。

也就是说,它也就是中国古代女书法家留下的唯一的一篇书法理论或者叫书法美学的著作。

这是是很难得的,因为古代的文艺理论家里很少有女性,在文学理论里,到宋代有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留下的一篇论词的文章很有名,那么,在书法理论里那就是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留下的这篇《笔阵图》。

图文不长,但是里边涉及到不少书法理论的重要问题,它的主旨是教导人如何进行书法创作。

《笔阵图》论述的核心问题是提出了书法创作的最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笔法或者说是用笔的问题。

笔法或者用笔在书法理论里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核心的问题,它讲的是写字的人手里拿着一只毛笔,如何用这支毛笔,所以叫用笔,具体说是怎么样把这只毛笔用好而写出符合要求的一笔一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

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

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

对书写不同字体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

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意思是说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

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笔画笔画名称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比喻笔画要达到的效果
一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丶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丿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丨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ㄟ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这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情形,有心急而执笔松缓的,有心情宽松而执笔很紧的。

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松的,就会心手不谐调,意在笔后肯定要失败;如果执笔高而紧,意在笔前就能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