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合集下载

书者须看-卫夫人的《笔阵图》及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和译文

书者须看-卫夫人的《笔阵图》及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和译文

书者须看-卫夫人的《笔阵图》及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和译文卫夫人《近奉帖》载于淳化阁帖游相本《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笔阵图原文及译文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

从前,秦朝丞相李斯,见到西周穆王的书法之后,心情异常激动,朝夕赞叹达七天之久,认为自己的字缺乏骨力。

东汉灵帝时的尚书蔡邕,专程到鸿都观看碑文,居然留恋百日不愿返回,叹称书艺出类超群,无与伦比。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笔阵图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561年),东晋书法家。

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字逸少。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又多见前代名家书法,遂变初学而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卓然自成一家。

他变汉魏以来凝重质朴的书风,开创了流丽而遒劲的新体。

评者以为他的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

张怀瓘《书断》赞其“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自论书》《记白云先生书诀》等六篇。

此中除《自论书》一篇一般都肯定出自右军不少人都认为非右军所作。

最早提及此者是之外,其馀五篇,孙过庭,其《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这是说的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的。

“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笔势论》则“文鄙理疏”;“贻谋令嗣”,必是“道叶义方”,合乎正义,可文中却“章则顿亏。

真是“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孙过庭如此批评《笔势论》亦可用于其他的这么几篇。

高下雅鄙,以之与《自论书》一对照,就会判然如别。

以《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而论,就有两点可疑:其一是言右军渡江北游见前代名人书,“又于从兄洽处。

王洽为右军从弟,此却言“从兄”。

其二是右军见名人书后,“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世上不可能有如此不通道义的人,后来的学识大进了,就回头贬损早年的从师!真乃“详其旨趣,殊非右军”!然这些文字即使是伪作,也多出于唐以前。

因《笔势论》孙过庭已见,《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载于张彦远《法书要录》。

正如近人余绍宗《书画书录解题》所云:“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笔阵图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qiao)也,墨者鍪(mo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译文]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飏(yang)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lu)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译文]扬笔是吉凶,笔的出入是号令,屈折是杀戮。

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预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译文]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或说“提按顿挫”),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先,然后作书。

如果(写出的)笔画平直相似,像算子一样,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钟繇(you)弟子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见繇,[译文]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这)仅仅是得到字的点画而已。

原来宋翼常常写这种字,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就呵斥他。

宋翼三年不敢(去)见钟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译文](自己于是)就专心改变书迹(或说字的形状)。

每写一个“波”画,常常(要有)三道波折;每写(一点一画的)起笔,常常(要)藏锋而写,每写一横画,像排云一样布列的兵阵;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nu)发,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译文]每写一戈(钩)像待发的百钧弓弩;每写一点,有如从高峰坠下的石头;(写折,钩等弯曲,转折的笔画),像弯折的钢钩一样有力;每写一竖画,犹如万年的枯藤一样瘦劲;每写一趋笔(如撇,捺,挑),如足行之驰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译文]像足行一样趋骤势猛。

宋翼原来的字很不好,晋朝太康年间,有人在许昌掘开钟繇的墓,于是获得《笔势论》,宋翼读了它,依照这书上的方法学习书写,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笔阵图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

题卫夫人笔阵图

题卫夫人笔阵图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①此文先见于《法书要录》卷一,题为《题<笔阵图)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载人,题仍之;《墨池编》卷一载人,题亦仍之,但在文后云:“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许、洛观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

”《书苑菁华》卷一载人,题与我们所用同。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②阵:阵地。

稍:长矛,即架。

鍪甲:即盔甲.鍪,头盔,亦称兜鍪。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此是防卫都邑或国的屏障.以城池喻水砚者,形似也。

心意:思虑,想法,“意在笔前”之“意”也。

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为心意驱遣也.结构:指字的笔画结体和各个部分形势的布置,安排。

扬笔:犹举笔。

用笔作书,用笔好则书好,用笔劣则书劣,故云“吉凶”也。

屈折:指笔势扭曲,曲折.此乃最用力处,故云“杀戮’也。

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扬笔是吉凶,笔的出人是号令,屈折是杀戮。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③干研墨:犹不注水的空研墨,意在作书写字进行前构想。

堰仰:俯仰。

平直:平与直。

振动:指用笔顿挫涩进,节节加进。

筋脉:指作书中的笔势.一个字甚至一篇文字,笔画可以断,笔势要相连。

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前,然后作书。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④状如算子:形状如筹码。

算子,竹制的筹码。

非指算盘,那是后来才有的.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算盘》:“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

”大约元代已有算盘。

如果平直笔画相似,形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只得到字的点画而已。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摘要: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解题】《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解题】《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法书要录》始题卫夫人撰;宋?朱长文辑《墨池编》,又以此为右军所作,题为书论;及陈思辑《书苑菁华》,复以为卫夫人作,自后各家著录,都无異论。

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窃意右军在当时,或作有《笔阵图》,然必非此篇及书后之文,此两篇或即因知右军有此作,而依托为之者。

”【原文、注释和译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10.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释文

10.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释文

10.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释文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题卫夫人笔阵图

题卫夫人笔阵图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①此文先见于《法书要录》卷一,题为《题<笔阵图)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载人,题仍之;《墨池编》卷一载人,题亦仍之,但在文后云:“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许、洛观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

”《书苑菁华》卷一载人,题与我们所用同。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②阵:阵地。

稍:长矛,即架。

鍪甲:即盔甲.鍪,头盔,亦称兜鍪。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此是防卫都邑或国的屏障.以城池喻水砚者,形似也。

心意:思虑,想法,“意在笔前”之“意”也。

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为心意驱遣也.结构:指字的笔画结体和各个部分形势的布置,安排。

扬笔:犹举笔。

用笔作书,用笔好则书好,用笔劣则书劣,故云“吉凶”也。

屈折:指笔势扭曲,曲折.此乃最用力处,故云“杀戮’也。

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扬笔是吉凶,笔的出人是号令,屈折是杀戮。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③干研墨:犹不注水的空研墨,意在作书写字进行前构想。

堰仰:俯仰。

平直:平与直。

振动:指用笔顿挫涩进,节节加进。

筋脉:指作书中的笔势.一个字甚至一篇文字,笔画可以断,笔势要相连。

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前,然后作书。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④状如算子:形状如筹码。

算子,竹制的筹码。

非指算盘,那是后来才有的.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算盘》:“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

”大约元代已有算盘。

如果平直笔画相似,形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只得到字的点画而已。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翻译(原创自译)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翻译(原创自译)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翻译(原创自译)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自古以来,所谓“刀锋、笔锋、舌风”,其最重要的莫不过毛笔的笔锋;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最重要且有价值的仍是书写。

曾经秦朝的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时很感叹,感叹的是他的书法缺少骨力。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资料讲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资料讲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资料讲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资料讲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卢中南楷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卢中南楷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卢中南楷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

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

工书,楷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

《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

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

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

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

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

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解题】《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法书要录》始题卫夫人撰;宋朱长文辑《墨池编》,又以此为右军所作,题为书论;及陈思辑《书苑菁华》,复以为卫夫人作,自后各家著录,都无異论。

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窃意右军在当时,或作有《笔阵图》,然必非此篇及书后之文,此两篇或即因知右军有此作,而依托为之者。

” 【原文、注释和译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⑩。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⑪,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⑫,亦不得急,令墨不人纸。

若急作,意思⑬浅薄,而笔即直过。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解读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解读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解读《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王羲之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翻译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晋王羲之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

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

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

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

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

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

其擊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太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

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

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時年五十有三,恐風燭奄及,聊遺於子孫耳。

可藏之石室,勿傳非其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
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
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
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
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
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
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
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
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
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
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翻译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
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
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
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
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开始书写的时候,不可以完全表现所有的形态,第
一次是使手习惯于书写,第二次稍为取法形态,第三次稍微近于内在的精神,第四次
加强用笔的力道,刚柔相济,第五次再加以修正调拨。

如果还是生硬而不熟练,不能
马上停止练习,一遍又一遍地自写与临摹,以达到滑润自如、健骨自生,不能去算计
书写的次数。

想要作书写字的人,要先专心地磨墨,安下神了静静地思考,预先想好字形的大小、
仰和卧,平和直、振和动,使所写之字有内在的联动,如何写在下笔之前就想好,然
后下笔。

如果平和直相似,点画的形状像算盘珠子,上下一体没有变化,前后平直没
有曲折,就不是书法,只不过是描出了字的点画而已。

以前宋翼常常写这样的字,宋
翼是钟繇的学生,钟繇就会批评他。

宋翼几年不敢去见钟繇,就潜心努力,不断练习,改变原来的写法。

没写一波笔,常常是一波三折;每写一点,总是以藏锋入笔;每写
一横,就像是排云当空;每写一笔右下斜钩,
就像是弓弩待发;每写一个点,就像石头从高耸的山峰顶上坠落;屈折像钢钩般遒劲
有力;每写一次连笔,就像经历万年的枯藤,苍劲古朴;每次写到放纵之处,就像急
步趋行,突然而至。

宋翼原来写的字丑态百出,晋朝太康时有人在许下打开钟繇的墓穴,就得到了《笔势论》,宋翼认真阅读,根据书上的方法学习书法,后来名声大振。

想要写好楷书和行书,都是根据这个方法来学习的。

如果想学草书,又有别的方法。

应该做到先缓慢后急促,字体的形态就像龙像蛇一样,虽相互勾连,连绵不断,仍然应该讲究起伏变化,用笔也不能让齐平大小都不变。


写一个字,该有点的地方,就要先考虑到其他的字,然后将点写到该写的地方,那个
点应该悬空落笔来写。

写草书,还应将篆书、汉隶和古隶相杂在一起,也不能草草从事,应让墨迹深入纸面。

如草草从事,意蕴就会显得浅薄,而笔画就浮在纸面了。


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这种写法,只不过用击石波来写。

击石波,就是指没有
波势变化。

同时,汉隶中波画被称为隼尾波的,钟繇的《太山铭》和《魏文帝受禅碑》里就已经有这种书体了。

写字首先应将汉隶、章草揉进楷书中,充分表达人的气韵,如果直接写就成俗字,就
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我幼年的时候学习卫夫人的字,还说有大能耐;等到渡过长江
游历名山,看了李斯、曹喜等人的字,后来到了许下,看到了钟繇、梁鹄的字,再后
来到了洛下,看到了蔡邕《石经》三体字,最后在堂兄王恰那里看到张昶的《华岳碑》,才明白学习卫夫人的字,只是荒废岁月而已。

于是改学他人,在各种碑体中学习。

这年五十三岁,担心在世时间有限,暂且写下来留给子孙后代吧。

可以把它收藏在石室里,希望不要传到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的人手里。

(自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