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合集下载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备课讲稿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备课讲稿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18、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 东晋 文学体裁散文诗作 者卫铄
1.1正文
2.2注释
3.3译文
4.4作者简介
正文 编辑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的《笔阵图》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

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

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

对书写不同字体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

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意思是说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

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笔画笔画名称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比喻笔画要达到的效果一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丶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丿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丨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ㄟ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这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情形,有心急而执笔松缓的,有心情宽松而执笔很紧的。

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松的,就会心手不谐调,意在笔后肯定要失败;如果执笔高而紧,意在笔前就能成功。

卫铄笔阵图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卫铄笔阵图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卫铄笔阵图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乀[捺]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东晋卫铄《笔阵图》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晋卫铄《笔阵图》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晋卫铄《笔阵图》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笔阵图东晋-卫铄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乀“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翻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摘要: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解题】《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解题】《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法书要录》始题卫夫人撰;宋?朱长文辑《墨池编》,又以此为右军所作,题为书论;及陈思辑《书苑菁华》,复以为卫夫人作,自后各家著录,都无異论。

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窃意右军在当时,或作有《笔阵图》,然必非此篇及书后之文,此两篇或即因知右军有此作,而依托为之者。

”【原文、注释和译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10.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释文

10.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释文

10.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释文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乀[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以“ ”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⑩。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⑪,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⑫,亦不得急,令墨不人纸。

若急作,意思⑬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⑭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⑮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失书先须引八分⑯、章草人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17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2)注释:①此文先见于《法书要录》卷一,题为《题<笔阵图)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载人,题仍之;《墨池编》卷一载人,题亦仍之,但在文后云:“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许、洛观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卫夫人《笔阵图》注释

卫夫人《笔阵图》注释

卫夫人《笔阵图》注释夫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观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十旬(一旬为十天)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暗于理者多(不懂书法的道理)。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弃道(背弃书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应他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总(概括、归纳、总绾)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希望、但愿)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锋毫要齐。

“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其砚取前涸(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新石,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相兼,浮津耀墨者(浮耀墨汁的光泽)。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鉴别、鉴赏)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笔阵图

笔阵图

《笔阵图》-简介《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笔阵图》-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於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资料讲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资料讲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翻译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永字八法》与卫夫人《笔阵图》精解

《永字八法》与卫夫人《笔阵图》精解

《永字八法》与卫夫人《笔阵图》精解《永字八法》与卫夫人《笔阵图》精解一、永字八法精解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

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

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

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

关于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

关于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

关于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关于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画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卫铄的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

《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

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

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

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

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及译文,书法爱好者来看

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及译文,书法爱好者来看

卫夫人《笔阵图》原文及译文,书法爱好者来看正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陆断犀象。

┐ [折]百钧弩发。

丨 [竖]万岁枯藤。

ㄟ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笔阵图》 - 译文在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剑端,辩士的舌端,最妙的是文士的笔端。

在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最奥妙无穷的当是书。

往昔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书法,叹惜七天,为他的书法缺少骨力而担忧;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百日不回,赞叹碑碣超群出众。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蒋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蒋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

▍蒋勋在一个小方块里,像一个建筑师,把最少笔划跟最多笔划的字,都放到空间一样大小的九宫格里。

这时,实与虚之间,线条与点捺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互动。

说到“卫夫人”,一般人大概不很熟,可能只有关心书法史的朋友接触过。

卫夫人的名字叫卫铄,她并没有书法真迹留下来,《淳化阁帖》里收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除此之外我们对她了解不多。

卫夫人虽然没有重要作品传世,可是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她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

因此,提到王羲之,大多都会带到这位杰出的老师——卫夫人。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陆断犀象。

▲[折]百钧弩发。

▲[竖]万岁枯藤。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卫夫人留下的《笔阵图》,收录在许多谈书法的书里,也有人认为是伪托王羲之的名字撰写的。

《笔阵图》类似书法的教科书,可以说是练书法的基本功,也是民间流传久远的“永字八法”的前身,有长时间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也不一定是某一特定个人所写。

对我来说,《笔阵图》流传的真正意义是,可以借此了解卫夫人当年是怎么教导王羲之进入书法领域的。

我常常想以现代的观点,重新把《笔阵图》当成书法“秘籍”来看,如果这是一本教导孩子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今天可以重新讨论其中每一堂课存在的内涵。

“九宫格”——基本设计文字不一定等于书法,写字可能只是想传达意思。

文字用线条构架出来的结构,不一定能引起视觉上美的感动。

也就是说,文字,有一部分只是实用的功能。

可是如果我们看一个人写的信,读完了信,知道意思后,还会忍不住想再看,等到多“看”几次,逐渐忘了意思,开始觉得线条好漂亮,结构好漂亮,留白好漂亮,这时才叫书法。

书法并不只是技巧,书法是一种审美。

看线条的美、点捺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

△王羲之行书永字书法写法王羲之小时候,有卫夫人这位老师教他写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
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原文: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8。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9。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10。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11。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12。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13。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14。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15。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16。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17。

注释: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

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

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

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

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

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

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

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

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原文: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戈画),百钧弩发。

1,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18。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19。

又有六种用笔:
结构圆备如篆法20;
飘扬洒落如章草21;
凶险可畏如八分22;
窃窕出入如飞白23;
耿介特立如鹤头24;
郁拔纵横如古隶25。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26。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27。

注释:
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

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
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
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
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
县之西。

释文: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情形。

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

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

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