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_邓乐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
魏 、晋
Fra Baidu bibliotek
时刘氏匈奴分为五部 , “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 其父刘豹 , 在曹魏时为匈奴左部帅 。 刘渊本人是 个汉化很深的人 , 自幼在太原研习儒家经史 , 富于 韬略 , 咸熙中“ 为任子在洛阳” , 晋武帝尝赞叹曰 : “ 刘元海仪容机鉴 , 虽由余 、日磾无以过也 。 ”[ 3] 172 他如后 赵 后勒 (羯 )、前秦 苻洪 (羌)、后 秦姚 苌 (羌)、 前燕慕容 皇 光(鲜卑)、 前凉吕光(氐)、北凉沮 渠蒙逊(匈奴)等开国君主 , 均为久居汉地或盘桓 中原 , 熟谙汉文化的胡族首领 。 十六国诸 胡族 首领 乘西 晋末 年的 “ 八 王之 乱” , 在反晋赵义中相继建立割据政权后 , 其处境 十分艰险 。 他们既要面对南方东晋王朝的大军讨 伐 , 又要应付北方西晋残存州郡军事力量的干扰 , 同时还要防备相邻胡族政权的武力吞并 , 更为严 重的是国内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和逃亡 。 在夷夏 畛域分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十六国各胡族政权 若想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 首先 就必须消除胡汉民族之间的巨大隔阂和矛盾 , 以 赢得汉族地主阶级的 支持和广大汉 族人民的认 同 。 于是汉化遂成为十六国胡族政权难以回避的 历史选择 。 鉴于十六国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汉化颇 深的胡族首领 , 故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并非如后来 刚从原始部落社会踏入中原的北魏鲜卑拓跋氏政
氐人 苻洪 建立 的前秦 政权 , 自 称盖
[ 8] 187
“ 有扈氏之苗 裔 , 世为西 戎酋长” ; 鲜 卑人慕 容氏先后建立的前燕 、 后燕 、 南燕 、西燕政权 , 则自 认“ 其先有熊氏之苗裔 , 世居北夷 , 邑于紫蒙之野 , 号曰东胡” ;
[ 9] 183
二 、 政治制度上的华夷互化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史籍中记载甚略 , 但 据有限的史料 , 大抵可知这一时期建立的各胡族 政权 , 其政治制度既汲取了汉民族封建政治制度 的先进成分 , 也保留着本民族部落制度的传统 , 呈 现出华夷互化的时代特点 , 其中用夏变夷的成分 远远大于以夷化夏的成分 。 其一 , 在帝号称号上 , 十六国诸胡族首领或沿袭中原历代汉族君主 , 单 独称帝称王 , 如成汉刘雄自称成都王 , 吕光自称天 王 , 姚苌自称皇帝等 ; 或以一身而兼帝(王)和大单 于之号 , 如刘渊称汉王兼 任大单于 , 慕容 皇 光 称燕 王兼任大单于 , 前秦苻洪称大单于 、 三秦王 , 夏国 赫连勃勃称天王 、大单于 , 南凉秃发乌 孤称大单 于、 西平王等 ; 或自己称帝(王)而由儿子分任大单 于 , 如前赵刘曜 、 后赵石勒 、前秦苻健 、 后燕慕容垂 均自称皇帝而以大单于授其子 。 《 礼记 曲礼》 : “ 天下 , 谓外及四海也 。 今汉于蛮夷称天子 , 于王 侯称皇帝 。 ” 与此相近 , 十六国君主不管是一身独 任、 一身二任还是由其太子分任单于 , 其目的都是 突出新朝对汉民族和诸胡族的统一权力 , 这既反 映了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尚 在进行中的历 史状 况 , 也说明了十六国君主混融华夷 、 乾纲独揽的封 建主义中央集权思想 。 后来唐代的西北各游牧民 族政权尊称唐太宗为“ 天可汗” , 应视为十六国遗 风的再现 。 其二 , 在统治机构上 , 十六国前期普遍 存在“ 胡汉分治” 的现象 ,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汉 国(前赵), 即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专门管理胡人 和汉人的两套机构 。“ 胡与汉 、 部落与编户为两个 不同的系统 , 二系统分开治理 。 一般说 , 胡族部族 系统用于打仗 , 汉族编户系统用于耕织 。 ”
2006 年第 2 期 第 21 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 F T SING H U A U NI VERSI T Y (P hilo so 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 2 2006 V ol. 21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 政权的汉化先声
魏晋南北朝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是一个长 期的历史过程 , 这一历史过程滥觞于曹魏 、 西晋时 期 , 推进于十六国时期 , 鼎盛于北魏太和改制年 间 , 反复于北齐时期 , 最后收功于隋文帝统一天 下 。 也许是因为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 、孝文帝相 继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力度较大 , 且效果显著 , 后 世史学家们论及魏晋南北朝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 化成就时 , 往往出自不同的民族立场 , 将其归咎或 归功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 如唐人刘知几即认为自 孝文帝迁都改制后 , “ 于是中朝江右 , 南北混淆 , 华 壤边民 , 虏汉相杂 ” ,
表明自己虽非汉室嫡统 , 但因
系“ 汉氏之甥” , 加上其先祖曾与汉帝“ 约为兄弟” , 秉“ 兄亡弟绍” 之古义 , 其所建立的王朝地位差可
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相等 ; 匈奴人赫连勃勃建 立的夏政权 , 则“ 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 , 国称
[ 7] 大夏” ; 211
《 史记》 中将夷夏各族族源统统考定为黄帝后裔 , 表达了其宗黄大一统思想 。 十六国政权的民族寻 根虽然辗转采自《 史记》 记载 , 但它毕竟开创了少 数民族政权主动宗黄祖炎的历史先例 。
[ 14] 371
羌人姚苌建立的大秦政权 , 亦认
“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 禹封舜少子于西戎 , 世为羌 [ 10] 194 酋” ; 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政权 , 也奉 其远祖为黄帝 ; 至于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 , 则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 。 其影响所及 , 乃至鲜 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魏 , 亦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 并牵强附会 , 将拓跋氏的姓氏渊源归之于“ 黄帝以 土德 王, 北 俗 谓 土 为托 , 谓 后 为 跋, 因 以 为 氏” ; 等等 。 十六国政权这种民族族源上的宗黄认同 , 在 “ 神不歆 非类 , 民不祀 非族” [ 12]
而对十六国政权的汉化
和封建化史实则罕有论及 , 即或论及 , 也往往只是 片面强调北魏统一中原前的胡汉矛盾 , 所谓“ 五胡
收稿日期 : 2005 - 10 - 10 基金项目 : 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SJD770006) 作者简介 : 邓乐群 , 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 , 《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 。
[ 3] 172
权的孝文帝等人 , 采用大量色彩鲜明的改革措施 , 强力推动鲜卑拓跋氏部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 而是步中原秦 、 汉、 魏 、晋历代汉族统治者之后尘 , 仿效推行其汉化和封建化新政 。 也许正是十六国 胡族政权的汉化特征较为平淡 , 这一 段长达 135 年之久的民族融合重要史实 被历史的尘埃 所遮 掩 , 较少引起后世史学家们的重视和注意 。
[ 1] 84
乱华” , 即为这种历史偏见的典型反映 。 事实上 , 北魏太和年间的孝文帝改革只是促成了鲜卑拓跋 氏部族的汉化 , 推动了鲜卑拓跋氏部族从原始社 会跨跃到封建社会 。 至于匈奴 、羯 、 氐、 羌、 鲜卑等 其他北方游牧民族 , 则早在十六国时期已初步完 成这一民族同化和社会转型 。 十六国政权指的是东晋永兴元年(304)匈奴 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 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 年(439)北魏拓跋珪统一中原前的 135 年间 , 先后 由匈奴 、 羯 、氐 、 羌、 鲜卑 5 个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 和四川建立的 16 个割据政权 , 即 : 汉国(前赵)、成 汉、 后赵 、前秦 、后秦 、西 秦 、前燕 、后燕 、南燕 、西 燕、 北燕 、前凉 、 后凉 、 北凉 、 西凉和夏 , 史称 “ 五胡
一 、 民族族源上的寻根认同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极为深广 。 中原历 代汉族君主尽管在不断 改朝换代 , 但都恪守夏 、 商、 周三代同宗共祖的“ 家天下” 宗法传统 , 将自己 的祖先纳入华 夏族始祖黄帝 谱系 。 于是华 夏族 (汉族)正统观逐渐形成 。 早在春秋末年 , 诸如“ 内 [ 4] 2297 诸夏而外夷狄” 、 “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 5] 818 之类的“ 夷夏之 辨” 与 “ 夷夏之防 ” 论调已颇 具市 场 , 且流传不绝 。 自公元 304 年匈奴人刘渊借反 晋起义 , 率先在左国城建立汉(前赵)政权后 , 北方 羯、 氐 、羌 、鲜卑各游牧民族 , 纷纷逐鹿中原 , 先后 在黄河流域和四川建立割据政权 , 史称“ 五胡十六 国” 。 然而 , 十六国各族统治者在政治上遇到了一 个巨大的障碍 , 那就是在此之前 , 中原地区从来都 是汉人的政治活动中心 , 从未有过胡人称帝中原 的现象 。 诚如刘昆劝降石勒所言 : “ 自古以来 , 诚 无戎人而为帝王者 , 至于名臣建功立业 , 则有之 矣。 ” [ 6] 177 这种名分上的僭越和非正统性 , 不仅会 招致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反抗和逃亡 , 同时也 得不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和支持 , 致使新建立 的各胡族政权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 因此 , 十六国 各族政权若想获得立足与发展 , 需要从民族血统 上认同汉民族 , 藉以标榜新朝的正统地位 。 于是 他们纷纷从历史典籍中寻找族源依据 , 迈出了同 汉民族认祖归宗的重要步伐 。 如匈奴人刘渊建立 的汉国(前赵), 即因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 , 以妻冒顿 , 其子孙“ 冒姓刘氏” , 遂定所建立的政权 曰“ 汉” , 意在继承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 且别出心裁 地“ 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 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 神主而祭之” , [ 3]
邓乐群
(南通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 :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 先声 , 是魏 晋南北朝民 族大融 合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在十 六国前 后 135 年间 , 匈奴 、羯 、氐 、羌 、鲜卑先后建立的 诸胡 族政权 , 通 过民 族族源 上的 寻根 认同 、政治 制度 上的华 夷互 化 、统治思想上的德天相辅 、经济领域中的以农为本 、文化领域中的 尊儒重教 , 推动本民族的汉化 与封建化 进程 , 并初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 十六国政权的 汉化成 就不仅为 北魏统 一中 原奠定 了基 础 , 也 为后 来隋 文帝统 一天 下 , 开创隋唐两代民族和睦国家强盛的新局面做 出了贡献 。 十六国 统治者大 都是一 些汉化 颇深的胡 族首领 , 他 们步中原秦 、汉 、魏 、晋历代汉族统治者之后尘 , 推行汉化和封 建化新政 。 正 是因为 十六国 胡族政 权的汉 化特征 较为平淡 , 故这一段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很少引 起后世史学家们的重视和注意 。 关键词 : 十六国政权 ; 汉化先声 ; 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 : K 239. 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 - 0062(2006)02 - 0055 - 08
十六国” 。 十六国政权的建立者匈奴 、 羯、 氐 、羌和 鲜卑诸游牧民族 , 同后来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 拓跋氏部族的根本区别 , 在于后者当时刚刚走出 大兴安岭群山 , 尚处于原始部落制社会 ; 前者则早 在曹魏 、西晋年间就已迁居黄河流域 , 成为曹魏 、 西晋政权的编户齐民 , 虽然仍存在部落制残余 , 但 因与汉民族长期杂居生活 , 同汉文化有着较深的 渊源 。 据西晋惠帝元康年间江统《 徙夷论》 : “ 关中 [ 2] 97 之人百余万口 , 率其少多 , 戎狄居半 。 ” 可知西 晋末年的关中地区 , 业已成为汉族与氐羌等少数 民族杂居而且是人数大体相当的地区 。 诸如成汉 政权的开创者氐人李特 , 其祖先本属西戎族 , 西汉 时居武都 、 阴平 。 建安十九年(214), 曹操平武都 氐后将其族民 5 万余落迁入关中 , 与汉人杂居 , 从 事农耕 , 至西晋末年氐人大都改为 汉姓 , 使用汉 语 , 已与汉人无大差别 。 又如汉国(前赵)的建立 者匈奴人刘渊 , 因“ 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 , 以妻冒 顿 , 约为兄弟 , 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