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章

合集下载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考必过)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第⼀章选择:1、在⼉童游戏研究阶段中,重视游戏对⼉童认知发展作⽤的研究的阶段是飞跃发展阶段。

2、以下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剩余精⼒说、元交际说、复演说、⽣活预备说。

3、教育史上第⼀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福禄贝尔。

5、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常强⼤强调注意⼒集中的“⼯作”活动对⼉童的发展意义,但她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童⾃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形成的。

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感官教育和发展智⼒。

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

⼉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尝试错误和⾃我纠正,⽽获得感知觉和智⼒发展。

6、恩物:由福禄贝尔提出,他认为是神赐给⼉童的东西。

“恩物”实际上是⼀种适合⼉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园⾥做游戏和进⾏作业时⽤的玩具和材料。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园实际⼯作中,形成了⼀套来⾃前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法模式,即对主题⾓⾊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帮助幼⼉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过程中帮助幼⼉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的游戏与游戏中的⾏为表现进⾏总结评价。

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的地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游戏,按照成⼈的想法让幼⼉游戏的情况。

第⼆章选择:1、分析性游戏治疗重在解释⼉童游戏的象征意义。

2、把游戏看作⼉童情感危机的⾃我疏导,是降低焦虑和欲望的⼀种补偿性满⾜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3、把“⽺”说成“狗”属于顺应。

4、“游戏创造了⼉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5、游戏觉醒理论建⽴在驱⼒学说的基础上。

6、已有“狗”概念,将⼤狗、⼩狗、黄狗、⿊狗纳⼊原有认知结构:同化。

7、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为的关系,来揭⽰游戏的神经⽣理机制的假设理论:游戏的觉醒论。

自考 学前教育游戏论 章节整理资料

自考 学前教育游戏论    章节整理资料

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心理游戏视野中的游戏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前,游戏在后。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生常有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

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3,游戏是与探索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认知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2,语言促进游戏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大发展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辛格夫妇:1,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2,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途径3,创造性游戏行为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三,游戏与儿童问题的解决p31~322,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佩普勒和罗斯的研究证明:1,自由,自主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用途地解决问题。

2,儿童通过游戏及游戏的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

3,操作活动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建构范畴,这是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开始。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进步: 从社会属性解释游戏,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不足: 仅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于社会性活动这一层面,掩蔽了游戏自由、自发的活动意义和价值。
社会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不足
(三)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基本观点:游戏是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独立性的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4
行为 固定、刻板化 多样化
5
心情 严肃 高兴、兴奋
6
心跳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
7
游戏与探索行为
代表人之二: 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游戏中角色的发展
代表人物之二: 伯勒 Peller 理论观点: 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这种扮演的动机
代表人物之三: 蒙尼格 Menninger 理论观点: 宣泄理论:他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寻求表现。 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觉醒水平增高
新异刺激
单调、贫乏 的刺激
特殊性探究
(回复)
最佳唤醒 水平
多样化 探究
(回复)
觉醒水平降低
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揭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 对新生入园的适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学前游戏论 主讲人:林英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
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一篇 学前游戏基本原理
可观察的外 部行为
角色扮演
2 .2游戏的结构要素——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探索:对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带有做坏事或某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趣性质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 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医生-病人) 想象或虚构性角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源于故事、电视等文文学作品
场地
影响维度
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日常物品 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玩具的分类、组合搭配 空间密度、地点、户外场地结构特征、设备位置
时间
长短(每天自由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
母子早期关系
社会环 境因素
家庭结构与气氛 伙伴关系
影响游戏中社会性因素发展,也制约儿童与物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为幼儿探索和 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 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能力强
社会性游戏
分类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个体独立性 专心、独立自己游戏;很少注意他人游戏或接近
互相模仿游戏、独自游戏、偶有交往 一起讨论、共同游戏、无共同目标;交流时间短
玩具 与他人玩不同玩具 与他人玩相同或相近玩具 常发生借还玩具行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游戏?(一)游戏是一种儿童文化生活方式(二)游戏是一种复合性的心理维度1、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皮亚杰和东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认知特性,重点放在游戏的社会适应上。

游戏的认知特性可以从自我向导、心理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方面进行考察。

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其反义词是“环境向导”。

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自我向导在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反映在下列方面:游戏主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项决定性行为的时间长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问题的解决程度;对一项任务的兴趣;行为之间的连续性;活动结果的体验程度。

心理主动性可用“智能的首创性”和“思想上的首创精神”来代替。

这一概念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

不需要他人和环境的鼓励或支持。

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注意到周围环境,往往就接着采取行动。

这意味着游戏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心理主动性可以反映在下列方面:智能的首创性;方法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的创造性;游戏内容的多样性;行动计划的完整性;态度的严谨性;主动性层次的平衡性。

灵活性灵活性是游戏行为结构的一大特性。

游戏的灵活性使儿童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连接起来,而不需要再学习新的内容。

控制内部语言是发展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通过内部语言,儿童能把各种知识技能迁移到同一游戏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而且保持着游戏的连续性和转换的自然性。

游戏活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以可行的方式分析问题;游戏主题的变化;思维的稳定性;技能的熟练程度;行动过程的自我控制程度;转换的灵活性;迁移的广泛性。

2、游戏的情感特征——活动强度维度利维和西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情感方面。

重点放在游戏动机上。

利维主张从内部动机、内部控制能力和假装在三个方面考察游戏的情感特性,以此作为游戏行为强度的特征。

内部动机利维把内在动机定义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身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

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

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00399学前游戏论

00399学前游戏论

00399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第一节学前游戏的分类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第二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第三节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第二编教育实施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六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第三节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第四节学前游戏的评价第七章学前游戏的分类指导第一节婴儿游戏的指导及实例第二节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及评价第三节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及评价第四节幼儿表演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指导第八章学前家庭教养中的亲子游戏第一节亲子游戏的发展与特点第二节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的意义与策略第三编发展与借鉴第九章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第一节国外学前游戏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第节经典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第五节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对于什么是游戏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人们对于游戏概念的不同解释。

一方面,游戏这种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

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它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

各种游戏在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动静的性质和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而且又灵括多变。

(一)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然而游戏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在游戏被置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的状态持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相当漫长的时期之后,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逐渐关注起自身早已有之的行为之——游戏。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PPT课件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PPT课件
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 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 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8
二、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论述 及其应用
福禄贝尔: “恩物” ——为了是儿童得到知识和发
展各种能力,福禄贝尔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其中 “恩物”是一种合适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 戏和进行作业是用的玩具和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前教育从观念到实 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幼儿园教育改革
12
识记
第一节 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发展阶段; 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 第二节 1)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 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18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具” 乌申斯基 杜威
9
第二节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 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陈鹤琴的思想观点: 核心思想——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
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 儿童游戏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体力)和能
力(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 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 主张让儿童游戏。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 和道德的发展。 提出优等玩具的标准
阶段

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 注重游戏的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的?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 育基础的人是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

学前游戏论6.7.8.9.10章ppt课件

学前游戏论6.7.8.9.10章ppt课件

• • • • • • • • •
4、如何为不同年龄的特点和需要的儿童提供玩具? 答: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儿童的需要也不同, 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和需要的各种玩具,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游 戏活动的开展。 (1)2岁以内的婴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主要是 通过看、听、摸、抓等感觉运动来认识事物,应为他们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 玩具。 (2)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应为他们选择较丰富的 形象玩具,如娃娃玩具、动物玩具、医疗玩具、餐具和茶具以及能活动的、 能拼的玩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3)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机能也更成熟,幼儿园和家 长较多地为他们提供复杂一些、活动性强、能组合的各种大小玩具,特别是 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结构性玩具、智力玩具、电动玩具。 技巧:为不同年龄的特点和需要的儿童提供玩具的原则可以通过串联关键词 的方法来记忆: 2岁小孩主要靠手和眼判断,最简单的拔浪鼓都让他很开心(发展感觉运动 的玩具)。 3~4岁小孩形象思维开始形成,所以给他动物玩具他能分辨出是小狗(丰富 的形象玩具)。 5~6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可让他玩积木或自己动手做玩具(智力活动成分 较多的玩具),发挥其想象力。
• 9、儿童游戏的常规目的和内容有哪些? • 答:(1)儿童游戏的常规目的有: • ①游戏常规的建立不是对儿童游戏的限制和束缚,目的是在于培养儿童 良好的的游戏行为习惯,形成规范,从而保证儿童在群体中的游戏开展 得以顺利进行,让班级中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安全、和谐的游戏氛围中, 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的创造性活动中去。 • ②合理的游戏常规是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开展儿 童游戏活动的制度保证。 • (2)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①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 ②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 ③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 ④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 技巧1:儿童游戏的常规目的可以通过串联关键词来记忆:儿童拥有良好 的的游戏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可以有效的保证 活动的制度。 • 技巧2:儿童游戏的常规内容可以通过小故事来记忆:小叮当很爱护自己 的超人模型(爱护玩具),每次玩过就会好好收起来(整理玩具),但 他不想借给别人玩,爸爸教育他要跟小朋友分享快乐(共享玩具)。并 要他与他们友好合作和共处(合作和共处)。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第一种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室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第二种1.游戏在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第三种儿童于成人游戏的区别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一样2.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一样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1.纽曼三内说:⑴控制⑵真实性⑶动机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⑴灵活性⑵肯定的情感⑶虚构性⑷内部动机3.价位⑴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示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⑵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⑶游戏是自发自愿的⑷游戏包括队有着的积极约束⑸游戏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4.法国克罗伊斯⑴自由⑵松散⑶易变⑷非生产性⑸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⑹虚构的5.鲁宾⑴内部动机⑵对手段的注意⑶我能拿它做什么⑷想象或虚构⑸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戏之外⑹游戏者积极参与鲁宾认为能够使游戏发生的背景即游戏的情景具有的特征:⑴游戏者熟悉的环境⑵儿童能够自由选择⑶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⑷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氛围⑸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㈠表情㈡动作1.探索⑴对物体性质的探索⑵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⑶动作效应的探索2.象征3.嬉戏㈢角色扮演⑴机能性角色⑵互补性角色⑶想象的或虚幻的角色㈣言语⑴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⑵角色之间的交际学语言⑶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㈤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㈠游戏的动机1.内部动机2.直接动机3.内部控制㈡游戏新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㈠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㈡活动的方式由儿童自行决定㈢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㈣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第一节学前游戏的分类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皮亚杰)1.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在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

00399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分类第五章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第六章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第七章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第八章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第九章游戏环境的创设第十章玩具和游戏材料第十一章游戏观察指导第十二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儿童游戏是低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而在美和神圣的王国中的活动是高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

游戏中潜伏着一种结极及文化的向心力,它制约着孩子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同其他的文化一样,儿童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则,由此规定着这个圈子内所有成员的行为,而这一套规则对孩子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仸何新的游戏都起着“结极”的作用。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

“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儿童学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这种角色扮演不是看会的、教会的,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游戏则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儿童在游戏中第一次学习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吅作,学习忍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会尊重别人、积枀参与,等等,这一切经验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当我们讨论什么是游戏时,我们是用词来表达我们的观念的,而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

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都在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如此地相似,但他们用语言来表达的游戏概念的形式却大为不同,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成功地用一个词归纳了游戏的多个方面。

(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HomoLudens.1938)一书中,对包括希腊语、梵语、闪族语、拉丁语、日语、汉语、日耳曼语、英语等十几种语言在内的游戏概念的语言表达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讲解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讲解

00399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分类第五章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第六章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第七章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第八章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第九章游戏环境的创设第十章玩具和游戏材料第十一章游戏观察指导第十二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儿童游戏是低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而在美和神圣的王国中的活动是高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

游戏中潜伏着一种结构及文化的向心力,它制约着孩子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同其他的文化一样,儿童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则,由此规定着这个圈子内所有成员的行为,而这一套规则对孩子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任何新的游戏都起着“结构”的作用。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

“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儿童学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这种角色扮演不是看会的、教会的,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游戏则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儿童在游戏中第一次学习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合作,学习忍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会尊重别人、积极参与,等等,这一切经验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当我们讨论什么是游戏时,我们是用词来表达我们的观念的,而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

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都在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如此地相似,但他们用语言来表达的游戏概念的形式却大为不同,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成功地用一个词归纳了游戏的多个方面。

(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HomoLudens.1938)一书中,对包括希腊语、梵语、闪族语、拉丁语、日语、汉语、日耳曼语、英语等十几种语言在内的游戏概念的语言表达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 就这一点而论,斯宾塞的理论与霍尔的思想更接近,而与 席勒的思想距离较远。
• 斯宾塞也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他把游戏区分为四 种形式:
①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 ②艺术——美学的游戏; ③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 ④模仿。
(三)对“剩余精力”说的评价
• “剩余精力”说: “剩余的”“无目的” • 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
(二)对格鲁斯的游戏理论的评价
• 格鲁斯的游戏理论和斯宾塞的游戏理论对比:
• 共同之处:把游戏包括在“进化”的概念中,把游戏看作 是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 不同之处: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斯宾塞说明了动物 进化与游戏的生物学条件之间的关系,而格鲁斯进一步说 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之间的关系。
(一)格鲁斯理论的依据
• ①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 低有关。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不学而能 。游戏只局限于这样一些动物:它们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 所处的地位较高,其后代在出生时发育并不充分,如果没 有父母的帮助和照顾,就不能独立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必 须经过一段时期,与种族生存有关的一些重要的本能才能 成熟和完善起来。这一时期是动物的幼稚期或不成熟期, 游戏正是这一时期的特有现象。
时代背景
• 一个时代的理论总是受到它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
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 的看法和思维方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问 世以及它在思想领域中的胜利,赢来了人们思想 的大解放。进化的思想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关键性 概念”为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所接受。
第三章 游戏理论
1
早期的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

学前游戏论(全)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页/共146页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形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从游戏的价值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 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第5页/共146页
戏现象受到了关注。于是,出现了最早的游戏理论—经典的游戏理论 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 • 研究内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托幼园所、学校环境内儿童游戏的特征,建立儿
童游戏的发展常模。 • 研究方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对结果作简单分析
第6页/共146页
2、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 • 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 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派占统治地位 • 研究内容: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 研究成果:游戏治疗法的问世,以及“娃娃游戏”这一研究样式的创制。
第16页/共146页
础的教育家。他把游戏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第一次为年幼儿童创设 了通过游戏与作业而获得发展的幼儿园。也是首次在幼儿园创建了游戏体系及 “恩物”和作业体系。 (2)福禄培尔运用设计的“恩物”及作业材料进行智力游戏、结构游戏和美工活 动,同时还进行音乐游戏和运动游戏等,以扩大儿童的眼界,发展儿童的认识能 力,培养
第8页/共146页
(2)游戏研究领域的拓宽
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新的 理论模式。如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等。
(3)游戏研究思路和框架的拓宽
由强调想象游戏具有一种宣泄作用变成把想象游戏看做 一种有助于认知发展和情绪掌握的有效认知技能。
(4)研究方法的改进
非常重视实验研究,对条件的控制比较严格,对结果进 行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
第4页/共146页
(2)为什么心理学家在这一时期会对儿童游戏感兴趣? • 人们试图找到实用生产与艺术品生产之间、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之间的“中间
环”。 • 儿童特有的极度利己主义和不自觉的唯我论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让人们觉得,
儿童可以成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活的“中间环”。 • 对儿童看法的改观使得童年期所特有的游
(1)为什么心理学家对儿童游戏的关注会出现在这一时期?(纵向的大背景) (2)为什么心理学家在这一时期会对儿童游戏感兴趣?(横向的小背景)
第3页/共146页
(1)为什么心理学家对儿童游戏的关注会出现在这一时期?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改变
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的方法。 •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开始探讨人得各种行为的起源问题。
第7页/共146页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 • 出现飞跃的表现:研究资料数量激增 • 出现飞跃的历史背景: (1)科技革命的推动
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社会生活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游戏 娱乐生活的大众化。二是信息技术对童年生活的挑战。 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各学科专业人员对 游戏问题的深切关注。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小立方体。
第14页/共146页
第六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体,其中还有一些可分平板、斜角等 更小的部分。其中,第四、五、六种都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作业:是指用某些材料如纸、泥、沙、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它共有10种。 2、蒙台梭利
重视情感价值—重视认识发展价值—重视儿童身心各 个方面的发展价值
第10页/共146页
(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方面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
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第11页/共146页
二、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
• 在教育学史上,对游戏在教育实践上的真正尝 试是伴随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才 开始的。
1、福禄培尔 福禄培尔首创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 体系。
•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 变,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 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第1时2页/用共14的6页玩具和材料
第17页/共146页
儿童的艺术兴趣,使儿童熟悉一些物品形状、颜色、分开与集合等性质,锻炼儿 童的肢体与声音,培养儿童内在的品德。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种非常强调注意力集中的“工作”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意 义。 (4)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自选活动,认为通过自由操作,进行尝试错误和自我校 正,而获得知觉和智力发展。
第18页/共146页
(5)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儿童游戏的有利因素,设计了幼 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把游戏引进了幼儿园。但是他们都没有重视自然游 戏,在根本上是带有一定的游戏性的教学活动。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没能真正 充利用和发挥儿童游戏的教育潜能。其体现在:
蒙台梭利教具 蒙台梭利为训练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
第15页/共146页
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如嵌插圆柱、比较各种木条,粗滑、重量不同的材 料等等。儿童通过自由操作,进行尝试错误和自我校正,而获得知觉和智力发展。 3、试评述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游戏的实施和运用。 (1)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 育基
其主要有6种: 第一种:6个小球,6种颜色,都绑着一根线。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空间观念 以及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它使儿童认 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
第13页/共146页
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 以及创造性的组合能力。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 的发展及现状
第1页/共146页
第一节: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一、心理学家的游戏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时间:19世纪下半叶

对象:儿童的游戏

研究领域:心理学

经历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2页/共146页
1、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和对儿童游 戏的最初的系统观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