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药物代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药物代谢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上述过程也称作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生物转化

药物转运消除

这些运动变化如图所示:

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或从给药部位到引起药理效应,均需经过体内的生物膜。生物膜为类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膜上有孔道,可让水、N a ﹢、C a ﹢、M g ﹢等通过。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代谢与物质的跨膜转运密切相关。 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一) 被动转运

是指药物分子只能由高浓度的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浓度梯度愈大,扩散愈容易。 (二) 主动转运

又称逆流转运,其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特点是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转运到较高的一侧。如细胞内N a ﹢向外扩散。 (三) 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的转运。

(1) 胞饮 胞饮又称吞饮或入胞。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蛋白质,可通过生物

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如脑垂体后叶粉剂,可从鼻粘膜给药吸收。

(2) 胞吐 胞吐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以从细胞内转移到

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及递质的释放等。

二、 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 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外,药

给药

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密切有关。

1、消化道吸收

药物从胃肠道粘膜吸收,主要通过被动转运,分子量愈小、脂溶性愈大越容易吸收。胃液PH值0.9~1.5,弱碱性药物可从胃中吸收,但因胃内吸收面积小,且药物滞留时间短,所以吸收有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表面有绒毛,吸收面积大,肠蠕动快,血流量大,肠腔内PH4.8~8.2,对弱酸性和碱性药物均易溶解吸收.

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

除口服外,有些药物还可经过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而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粘膜吸收。虽然吸收表面积小,但血流供应丰富,吸收也较迅速,并可避免首先通过肝脏,对于在胃肠道中易遭到破坏或在肝中被迅速代谢的药物,可用这两种途径给药。如硝酸甘油可用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

2、注射部位的吸收

皮下或肌内注射,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后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3、呼吸道吸收

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可以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鼻咽部的局部治疗。

4、皮肤和粘膜的吸收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外用药物主要发挥局部作用。近年来,有许多促皮吸收剂可与药物制成贴皮剂,经皮给药后可达到局部和全身治疗。如硝苯地平贴皮剂、硝酸甘油缓释贴皮剂等。

粘膜远较皮肤的吸收能力强。鼻腔粘膜的吸收面积大,且血管丰富,吸收也迅速。如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等可从皮肤及呼吸道粘膜吸收,应加强防护,注意防止吸收中毒。(举例:吸入杀虫剂致人死)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品的理化性质

一般说,水和脂均不溶的物质很难吸收。如BaSO4口服时不溶解、不吸收,可用做造影剂。

2、肝首过效应

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

的首过效应可灭活90%,因此,口服疗效差,需舌下给药。如氯丙嗪、哌替啶、普萘洛尔、可乐定、利多卡因等都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3、吸收环境

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都可影响口服吸收。排空快、蠕动增加或肠内容物多,可阻碍药物和吸收部位的接触,使吸收减慢而少。油及脂肪等食物,可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取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血脑屏障等因素。药物的体内分布不仅影响药物的储存及消除速率,也影响药效和毒性。

1、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的大小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种重要因素,大多数药物可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仅游离性药物才可转运到作用部位产生药理效应。通常也仅游离性药物与药理作用强度密切相关。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又不能被代谢或排泄,仅暂时储存在血液中。结合性药物与游离性药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当游离性药物被分解、代谢或排泄,血液中游离性药物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物可随时释出游离性药物,从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内消除较慢,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2、局部器官血流量

人体组织脏器的血流量以肝最多,肾、脑、心次之。这些器官血流丰富,血流量大。药物吸收后,往往在这些器官可迅速达到较高浓度,并建立动态平衡。

3、组织的亲和力

某些药物对特殊组织有较高亲和力。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钙主要集中在骨骼中;汞、砷、锑等重金属和类金属在肝肾中分布较多,中毒时可损害这些器官。

有时药物分布多的一些组织,不一定是它们发挥疗效的靶器官。如四环素与钙络合物沉积于骨骼与牙齿中,可使儿童骨骼生长抑制及牙齿变黄。

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7.0,细胞外液PH约7.4。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