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民歌的流传性地域性特征

陈仓高中杨树叶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着丰富的民歌。民歌是人们群众自发性的口头创作,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术家不断加工创作,有所发展变化。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随着狩猎、祭祀、活动的产生,就产生了音乐。民歌是一综合词,它包含歌和谣,他们之间有时是相通的,有时是分开的。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民歌有地域性、传承性特点。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性山歌

音乐的起源有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游戏说、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等等。我国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早在黄帝时代流传着一首原始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他再现了原始人制作弓箭、捕猎禽兽的场面,是原始人生产行为的艺术概括。其歌词质朴、明快、富于节奏感。

《人民音乐》1987年1期上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安云号子等劳动歌曲,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多数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曲,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歧,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做简单画的阐述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以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民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它们的欢乐。它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人民的心声,是“打开人类心灵的钥匙。”

一、我国的民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简明

和精炼手法并善于运用经济的材料创造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

从横向看,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流传,形态就不一样。从纵向来看,随着年代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它的感情色彩、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首曲调,填上内容完全不相关的歌词,在音乐上加以变化(曲调润饰、速度变化等),也可以表现相距甚远的情绪。如:《东方红》是一首歌颂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作品,是农民歌手李有源编词创作出来的。李有源是陕西佳县人,平时爱唱歌,1943年,他在大街上看到“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这条标语,得到了启发,心想咱毛主席这样伟大,给咱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这不像太阳吗!因此,他就编出了“东方红,太阳升”,并选配了陕北绥德米脂一带流行的民歌《骑白马》,而《骑白马》这一曲调却又是从《探亲》演变而来的。也便是民歌所具有的一曲多用的多功能性,曲艺音乐也具有这种特点。

民歌按体裁分类,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等几个大类。其中山歌又可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三类;小调又分为一般小调、歌舞小调、儿歌和摇儿歌等四类。

民歌按色彩分类:这种分类是按民歌风格色彩分类。这种分类是为了掌握民歌色彩,把全国化分为若干民歌色彩区,一个是九分区,一个是八分区。

九分区是:⑴中原区——鲁、豫、冀中、皖东北。

⑵东北区——黑、吉、辽、冀北、冀东北。

⑶江淮区——苏北、皖中、皖东。

⑷江南区——浙、苏南、皖南

⑸东南区——粤、闽、台、赣南

⑹西南区——桂、云、贵

⑺川鄂区——川、陕南、鄂部分地区。

⑻中南区——湘、赣、鄂部分地区。

⑼西北区——陕、蒙西、甘、青、宁、新大部分地区。

以此分类,有反应社会生活的;像陕北民歌《脚夫调》、《长工苦》《蓝花花》等,反映生产劳动的《号子》、《采茶歌》、《渔歌》等;反应爱情生活的《绣荷包》、《十绣》

在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山歌是一高度成熟而又极为普及的品

种,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动、生活中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山歌在我国多数地区都有,有些地区习俗不一,其名称也各异。如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爬山调”,牧歌,四川叫“神歌”、“扬歌”青海叫“花儿”,苗族叫“飞歌”,云南“调子”。

小调是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地说就是“山野小曲”,而小调则是“里巷之曲”。小调的流传与发展,反映着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由于有职业艺人的传播与唱本的印行,所以小调向山歌那样只限于在一定地区中流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人的性格等,与民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民歌的题材内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民歌的发展传承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例如内蒙古人民长期生息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人从事着半农业半牧业或农业生产,逐步的定居下来。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长调歌曲多流行于内蒙古牧区。其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通常都用上下句结构的形式。多用羽调式,其次是徵调式和宫调式演唱时,声音洪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伴奏以马头琴为主,有时配用笛子和三弦等。,例如《牧歌》、《辽阔的草原》。

短调歌曲多流行于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常用2/4、3/4、4/4拍;曲式结构严谨工整。旋律进行多大跳。情感表现比较细腻。伴奏以四胡为主。例如《嘎达梅林》。四段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维吾尔族民歌调式丰富多样,南疆民歌以七声音阶居多,东疆民歌调式音阶以五声结构为主,北疆民歌是东疆民歌与南疆民歌的综合。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宜州乐”、以及“回鹘乐”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音乐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