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
对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述为阴险狡诈、权谋高手、隐忍智勇兼备的人物。
他对曹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曹魏政权的真正奠基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司马懿进行评价,并探讨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
其次,司马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军事领域展现了卓越的天赋。
他对军事战略的理解非常深入,并善于运用各种兵种的优势。
他在阵地战中设计了许多独特的战术,并借此获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例如,在甘宁突袭曹魏的过程中,司马懿投石车的布置阻止了甘宁迅速攻击,最终使甘宁为曹魏所俘获。
此外,司马懿还善于运用间谍情报,在眼不见为净策略下,成功聘请了庞统为间谍,并通过庞统获得了很多有关蜀汉和孙吴的情报。
然而,司马懿也有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述为喜欢用计谋,不择手段的人。
例如,他利用曹魏皇帝曹芳的幼小年龄,通过排除异己,巩固了自己在政府中的地位。
此外,他也动用军队来镇压政治敌对势力,使曹魏政权更加稳固。
这些行为虽然在当时被视为政治的必然性,但对个人来说是不道德的。
另外,司马懿有时也表现出缺乏慈悲之心的一面,当他在辽东平定乱事时,对叛乱军队进行了无差别的屠杀。
总体上,司马懿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典范。
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那个时代被广泛认可,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司马懿的手段有时也过于残忍和阴险,对人民和敌对势力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司马懿的评价中,他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才能是他的优点,但他的残酷和阴险也是他的缺点。
无论如何,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司马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隐忍和狠毒到底如何
司马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隐忍和狠毒到底如何本文导读:司马家族中,最为代表的人物就是司马懿。
说到司马懿,他也是一个狠角色,他的隐忍和狠毒也是非常人能及的。
司马懿可谓是一个非常善用权谋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实际,去做最合适的事情,因为他的这份审时度势,不久自己就拥有了一定属于自己的军事实力。
但是聪明人的这份能力也是会被别人嫉妒提防的,于是一项关系要好的曹爽就剥夺了司马懿的干政的权利,可是司马懿是不会让他人去剥夺自己的权利的,于是和曹爽的争斗就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曹爽本身就没有司马懿聪明,更没有他善于权谋,所以,一旦司马懿给他设计了一个圈套,那他也必定是会入圈套的。
司马懿深知曹爽在朝廷里面没有什么威信,于是司马懿就联系了几个朝中的老人,元老级的人物去和曹爽交涉,告知司马懿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会不要兵权的,曹爽虽然不太信任司马懿,但是对于老臣还是非常的信任的,于时便答应了司马懿给了他兵权,可谁知,司马懿变脸比翻书还快,在得到兵权后,就下令将曹爽杀了。
这一事件后,众人就发现司马懿是如此的心狠手辣、真正做到了翻脸比翻书还快,可是这样的事情,很多文人雅士都不去和司马懿交往。
但是这样的情况其实都是在司马懿预料之内的,换句话说,这对于司马懿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只要兵权在手,他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其实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极其可怕的,因为这是善于隐忍的狠毒之人才会有的。
古人云:得民心者的天下。
司马懿过于运用权谋,并不无实际的做一些让老百姓获益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也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一生。
后来他努力争取的一切都被匈奴的军队给摧毁侵占了。
他的后人想要去重新夺回曾经的政权,可是却没有成功。
而这次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将自己的家族走向带向了毁灭,司马家的所有人全部诛杀。
这么看来,司马家族从开始建立的风光到走向毁灭,真是一部大片,聪明是相当聪明的,但是有时候太过了,就是整个家族走向末路的开始。
如果可以学会适度,一切都不那么的很绝的话,也许还是会有一线生机的。
笑到最后的司马懿
笑到最后的司马懿—浅析司马懿的人性之忍笑到最后的司马懿—浅析司马懿的人性之忍摘要:司马懿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他也是在《三国演义》中,笑到最后之人。
之所以司马懿能笑到最后,不仅仅与其卓越才干、智勇双全、处事谨慎的性格特点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人性中的“忍”。
本文将通过对司马懿人性中的“忍”进行剖析,来解读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司马懿人性之忍《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出了很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不仅仅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一代君王形象和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一代名将形象,还有那些在其身后出谋划策的一代谋士形象,比如诸葛孔明、荀彧、鲁子敬等等。
但在这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只有一个人笑到了最后,那便是司马懿。
虽然司马懿是出场亮相最晚之人,但却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司马氏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司马懿的成功与其内在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其性格中的“忍”。
“忍”可谓是成就了司马懿,也点亮了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
本文就从与曹氏家族的较量—隐忍、与诸葛孔明的较量—坚忍和与公孙渊的较量—残忍三个方面,来解析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
一、与曹氏家族的较量—隐忍曹操是一个既重才又忌才之人。
所以在曹操当政时期,司马懿不可能大有作为。
对于这点司马懿了然于心,在曹操手下,你若锋芒尽显于外,则易招致猜忌,下场会很悲惨,祢衡、杨修等人便是前车之鉴。
因此,即使司马懿满腹雄心大志,但他还是隐忍了下来,明哲保身、藏智露拙。
不然曹操完全可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在这期间他还不断地历练自己,蓄势待发,等待时机,以求大展其才。
曹操撒手人寰,曹丕篡汉自立。
本以为在曹丕当政时期司马懿可以大展身手。
可是曹丕还是对司马懿有所不放心。
比如曹丕的几次亲征,都命司马懿留守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曹丕还曾下诏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却从来没有给过司马懿以军政大权,但在国家大政方面,他还是倚重于曹氏宗亲如曹休、曹真等人,让他们掌控着朝廷的所有大权,而司马懿虽有过人才能,但还是隐忍了下来。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三国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司马懿是三国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的性格也是比较古怪。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司马懿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后人对于他的评价处于两个极端,有人说他天赋异禀。
功勋卓著。
有人说他狡猾奸诈,处事圆滑,最后背叛君主,不仁不义,没有尽到一位臣子的本分。
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两种评价都不为过,都是属于司马懿性格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都是多元化的,何况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处于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拥有多面性格,面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司马懿在前期采取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体现了其性格中聪明,也善于识人的一部分。
曹操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曹操一开始请他任职时,他并不愿意,并以病为托辞,拒绝了曹操。
然而奈何曹操并不放弃,数次威胁才使得他不得不任职。
在曹操去世之后,司马懿开始在政治上大展才华,顺势而为,深得皇帝信任,并且屡立战功。
这体现了他性格中懂得审时度势,从善如流的一面。
司马懿洞察先机,决断果敢的一面在他的军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与诸葛亮的数次决战中更是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瞬间决断的能力都充分体现出来。
而他对待不同的君主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同的敌人运用不同的战术并且屡次取得成功都体现了他的圆滑和知人识人的能力。
当然最后他选择了起兵叛乱,虽然在别人眼中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但这也是构成他性格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他的凶狠和果敢,毫不犹豫,不会浪费每一个机会。
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在一次次改朝换代中笑到最后。
司马懿的性格中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为人所称赞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司马懿和诸葛亮谁聪明的问题难倒众生,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评价这两人。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诸葛亮谁聪明。
我认为他们两个是旗鼓相当的,但是诸葛亮活得更累一些。
诸葛亮是个大忠诚,古往今来所有的君王出于统治的目的,一直褒扬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浅析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反映了三国时代务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懿(279-252)是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是曹魏四代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孙子司马炎于266年逼曹奂禅让,当上了晋朝的开国皇帝。
对于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他是”野心家”;、"阴谋家“;、"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给其扣上奸臣、佞臣的帽子:有人认为他是在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政治立场才逐渐转变的。
尽管小说夹杂了作者的主观情愫而将司马懿作为一位陪衬人物来描述,尽管民间如何将他11化,但无法改变英将”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活活拖死的事实,也无法改变他通过自身非凡的智慧历尽政治、军事生涯之艰辛而"笑到最后”;的结局。
本文试图在融合《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与借鉴相关历史记事的修饰下,分析出他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隐雄、雄才大略的智仕、气量和识见超群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司马懿一、绪论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与猥琐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使得他性格显得十分复杂,也奠左了他英雄的形象。
在英人生前期,他默默无闻,却又能在冷静分析局势之后,选择了隐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同时,司马懿有宽广的胸怀,有非同常人的远见卓识,为臣为师,创造了一个个经典。
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被迫岀仕到叱咤风云,再到高举屠刀,可以说是他在迫不得已中所采取自保的策略和手段。
因此,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喜交加的色彩,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
三国演义司马懿读后感首先,司马懿具有出众的智慧。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经历了许多次的出色表现。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在面对袁绍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司马懿提出了用火攻的战略,成功地消灭了大量的敌军,为曹军取得了胜利。
而在赤壁之战中,司马懿虽然没有出场,但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是非常高明的。
他预见到了孙刘联军可能会采用火攻的战术,但被周瑜等人识破了,最终以大败告终。
可以说司马懿的智慧是超乎常人的,他能够通过分析战局,预见敌军的动向,然后针对性的制定战略,无论是火攻还是其他战术,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勇气。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虽然很多时候是在领导战斗,但他并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智者,而是一个能够亲自上阵、勇猛善战的将军。
比如在定军山之战中,张郃在部队受到围攻时,司马懿率军前来救援,亲自出马杀敌,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果断,他敢于冲锋陷阵,临危不惧,这种勇气和果断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另一次战斗中,司马懿也是亲自出马率军与敌军作战,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最终战胜了敌人。
可以看出,司马懿虽然善于谋略战斗,但在危机关头,他愿意亲自带领军队上阵,这种勇敢精神令人钦佩。
再次,司马懿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不仅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和勇气的将领,同时也是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
他为人忠诚正直,不贪图功名利禄。
在魏国内部,他一直忠诚于曹操及其继任者曹丕,在军事上给予了曹丕极大的支持,为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主动退位让位给了曹睿。
司马懿对待人际关系也非常宽广,善良待人,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政治上,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家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说,司马懿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他不仅在武力上过人,还在道德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司马懿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在演义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坚定和勇敢,他的智慧、勇气和高尚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菅冰【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作品在凸现出他的卓绝才干和过人之处及智勇双全、通脱权变,善于把握时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同时刻画、描述了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之处,比如他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以及忠贞不为世人所理解等隐蔽的内心世界活动,《三国演义》也以此显现出对历史人物描述的过人之处。
司马懿的这些种种品质,使他成为一个生动、完美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智慧隐忍冷静机变把握时机《三国演义》中,作为陪衬人物的司马懿也是小说中描写得最传神的人物之一。
这其中夹杂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正如鲁迅所说,小说中表现孔明的机智太夸张,“多智而近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妖”的聪明人,最终被司马懿活活“拖”死了,这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目前对于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没有准确的定论。
其中以两种声音为主流:一种是他与“正统”对立,所以就顶上了奸臣、佞臣的帽子,王莹雪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就是代表之一;一种是为司马懿“平反”,王晓毅的《司马懿与曹魏政治》认为他是在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政治立场才逐渐转变的。
在融合《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与借鉴《晋书》历史记事的修饰下,又从小说的艺术渲染中解放出来,结合现代的思想观念,从历史进程上肯定了司马懿的历史功绩。
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与猥琐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使得他性格显得十分复杂,也奠定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
在与曹氏集团的较量中,他默默无闻,选择隐忍,以退为进;在他人生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机变和智慧。
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被迫出仕到叱咤风云,再到高举屠刀,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与曹氏君王的较量:隐忍而积极司马懿,字仲达,三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权谋家,西晋的奠基人。
史书上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1. 司马懿- 性格特点:谋略高超、心机深沉、忠诚、精明能干。
- 故事情节:司马懿是曹魏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如火烧连营、水淹七军等。
他有卓越的智谋和政治手腕,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司马懿还通过挑拨孙权与蜀汉的关系,使吴蜀两国矛盾激化,为曹魏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最终导致自己和曹魏走向衰败。
2. 关羽- 性格特点:忠诚、勇猛、正直、仁义。
- 故事情节: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曾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斩杀了华雄,因而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
关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尤以赤壁之战和定军山之战为著名。
他对待部下仁爱有加,对敌人则忠勇善战,众人敬仰不已。
然而,在曹魏围攻下的汉中之战中,关羽被张郃偷袭,最终遭到失败和背叛,不幸战死。
3. 刘备- 性格特点:仁义、宽厚、谋略高超、能屈能伸。
- 故事情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蜀汉的创始人。
他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在战略和政治上都表现出色。
刘备聪明而机智,能得到众人的敬仰和支持。
他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一起共同事奉君主,携手抗敌。
刘备不仅重视军事力量,也注重人民的福祉和治理。
然而,尽管有着伟大的事业,刘备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4. 曹操- 性格特点:智勇双全、权谋高超、谨慎、狡猾。
- 故事情节: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武,智勇双全。
他以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手腕,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强大的曹魏。
曹操的权谋高超,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获胜。
然而,曹操也因其无情和残忍的一面而备受批评。
他在征战中对敌人残酷无情,导致了许多人的流离失所和不幸。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悲壮命运。
司马懿读后感
司马懿读后感《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厌恶。
在小说中,司马懿被描述为一个阴险狡诈、心机深沉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司马懿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
在小说中,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计谋,成功地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曹魏的重要人物。
他善于观察形势,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利用他人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的智谋和谋略让人叹为观止,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和智慧。
然而,司马懿的阴险狡诈和心机深沉也让人感到厌恶。
在小说中,司马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包括谎言、欺骗、暗算等。
他的行为让人感到不快,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物。
他的阴险和狡诈让人难以接受,让人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
司马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他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厌恶。
他的形象让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对他进行简单的评价。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司马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司马懿的形象让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对他进行简单的评价。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司马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智谋和权谋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厌恶。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司马懿的形象中,人们看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司马懿的形象让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对他进行简单的评价。
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
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
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览。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中起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两人在历史上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一.性格不同司马懿生性残忍、毒辣,看重权术。
曹操生前就曾警告过曹丕“司马懿非人宦也,有狼顾像,必预汝家事”。
太尉华歆也曾进言于魏帝:“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日: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
”历史也正如曹操所预想的那样进行,在齐王即位之初,朝廷大权均掌握在曹爽手中,司马懿虽然同受明帝的遗诏辅翼幼主,却被排斥于政权之外。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未就此罢休,他托病蛰伏了十年,突然而起,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
”“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
”等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又翦除曹爽一族,“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千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
"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相比之下,诸葛亮则生性淡泊,注重信义。
诸葛亮正如他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虽然在事实上,他的行为与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在《三国志》中曾记述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而管仲和乐毅,一个是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的政治家,一个是辅佐燕昭王迅速崛起的军事家,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内心是非常渴望建立一番功业的。
可是与司马懿相比,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只是良臣贤相。
在深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后,他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为的只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也是不忘刘备之恩,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明知他不是一个贤主。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坛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虽仕途经过大落,重回官场后却靠着自身能力和隐忍牢牢地将军权控制在手,古稀之年靠‘装病欺骗曹爽,迅速夺取魏国政权,为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打下基础。
军事上他能屈能伸,和诸葛亮交战数次,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即使受到诸葛亮的多次侮辱,也一直走自己谨慎而不露锋芒的路线,正確分析敌我,凭借粮食战和持久战逼得诸葛亮退兵,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司马懿生平简介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生于东汉末年,208年结束隐士生活任文学椽,后力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220年任丞相府长史,226年任曹睿辅政大臣,230年任大都督,239年任曹芳辅政大臣,249年发动高平陵事件,251年得病去世。
二.善于洞察、隐忍的政治家
纵观司马懿一生,可以归纳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智慧和隐忍显得格外突出。
论《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
论《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懿形象
王 孟
( 哈 尔滨师 范大 学国际文化 交流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自古至今 , 人们 多受到尊刘反 曹的正统思想的影响 , 对 曹操 以及其手 下的人物 多有 轻蔑之 情 , 其 实不然, 司马懿 熟读兵 法, 善 于审时度 势 , 后期唯 一可以和诸 葛亮抗衡的人 , 也是决定三分归一统的奠基人 。在小说 中, 作者塑造的司马懿形 着重在于 突出司马懿性格 中的 多疑 , 善略和果断。本文意在从文 学角度重新审视 司马懿。 关键词 : 善谋 ; 多疑 ; 果断
《 三国演义》 又名《 三国志演义》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 是我国小说史 懿的多疑, 来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当诸葛亮知道“ 大势去矣” 时, 马 上最著名的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历 匕 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 但是由于战事发展十分迅速 , 司马懿引大军十 史题材长篇章 回小说的佳作 , 塑造 了众多丰满鲜活 、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五万 , 望西城蜂拥而来; 诸葛亮手下本来人数不多, 别无大将 , 只有一班 象。在这部乱世群雄的颂歌与悲歌 中,有一个人物在前期几乎默默无 文官, 所引五千兵 , 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 只剩下两千五百军在城 中。 闻, 基本上没有发挥他的作用 。在后期却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上 , 与诸 形势万分危急。此时诸葛亮开始其有生以来了精彩的表演 : “ 将旌旗尽 葛亮进行 了殊死博弈。 让诸葛亮为了对付他下足了功夫。 这个人就是司 皆隐匿 ; 诸君各守城铺, 如有妄行 出入 , 及高言大语者 , 斩之 ! 大开四门, 马懿。 而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和《 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有很大区别。 所以 没一门用二十军士 , 扮作百姓 , 洒街扫到。如魏兵到时, 不可擅动 , 吾自 要正确分析《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懿形象。就要从书中对司马懿的每一 有计” 。诸葛亮 自己是披鹤氅 , 戴纶 巾, 引二小童携琴一张, 于城上敌楼 次描写去剖析人物形象。 前,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这一幕的上演 , 让司马懿“ 看毕大疑” , 没有丝 1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毫的停顿, 马上“ 教后军做前军 , 前军做后军 , 望北山路而退。” 这是很少 纵观整部小说 , 诸 葛亮无疑是罗贯中在《 三国演义》 中倾 注最大心 见 的场面。回看前面司马懿所表现的冷静 , 理智 ; 而再看现在 , 西城城 血描绘的人物之一 , 为 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 前期是周曹操和周瑜 , 而 下 , 带兵十五万, 在取得街亭之战胜利的大好时刻, 竟然选择撤退 。 如果 后期就 是 司马懿 。 从 《 三国演义》 这部小说的整体情节 发展来看 , 司马 懿 换 成 别人 守城 , 以如此 强 大 的部 队进 军 , 不会 马上 做 出如 此 的 反应 , 而 虽与曹操 、 周瑜 同为衬托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但其活动的主要情节都设 面对诸 葛亮 , 司马懿 如此 小心 , 多疑 。 错 失了一 次绝 佳 的机会 。 司马懿认 置在后期 , 故司马懿虽在前期 出场不多, 但是细细品读司马懿的每次出 为“ 亮平生_ i 堇 J 滇, 不 曾弄险。” 再看到大开城门, 料定必有埋伏。害怕中 现, 都被设置在关键时刻 , 他成功发挥了与众不同的作用 。而通过这些 计 , 所以退兵; 而诸葛亮也是正确看到了司马懿用兵之道 , “ 此人料吾平 场面的描写。笔者归纳出他的两个 陛格特点 : 善谋和多疑, 下文所要阐 生谨慎, 必不弄险 , 见如此模样 , 疑有伏兵 , 所 以退去。” 但是诸葛亮也补 述的内容就从这两方面说起。 充道“ 吾非行险, 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 司马懿撤退后 , 在路上又听见喊 1 . 1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 善谋。善谋的特点在其首次登场就有所体 杀连天 , 鼓声震地 , 在j 比 加重了他的疑心。他怎会想到这是诸葛亮的精 现, 表现 出其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 。建安二十年 , 曹操亲统大军 , 收张 心部署?故不得不退 回街亭。事后 , 他引兵复回西城, 知道了所有的 晴 鲁, 占汉 中、 东川 , 可谓士气正盛 , 而刘备 刚刚从刘璋手中夺取西川 , 自 况, 只有悔之不 已, 仰天长叹日: “ 吾不如孔明也” 。曹操在和刘备交锋中 领益州牧 , 立足未稳 。当时官居主簿的司马懿立即向曹操建议“ 刘备以 失败而常说 : “ 又中诸葛亮之计也” ,司马懿却欣赏和佩服对手的才略, 诈力取刘璋 , 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 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 这是一般敌对双方之间难得的场面。 可见司马懿 比曹操更有大将风范, 之, 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 , 时不可失也” 。 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这是司马懿身 匕 所具有的一般武将不具备的优点。 属于文官 。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汉朝 , 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 , 即起草一些 2《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 比 文件 、 管理档案 、 以及权利各种印章等 , 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中 小说中写人手法多样 , 以对 比最为突出, 说起对 比描写, 本 书中无 央机关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 以典领文书, 办理事务。可见此时的司马 处不在。 例如鲁肃和周瑜 , 周瑜和诸葛亮, 关羽和张飞。 本书主要的核心 懿并不是曹操当时的手下重要谋士。 他看到了此时局势的微妙变化。 考 人物之一就是诸葛亮。 而作者在书中有关司马懿的描写 , 一定要和诸葛 虑到了全局的战略部署, 所以提出这个乘胜追击的建议, 目的是一举统 亮 的—举一动作 比较 , 因为描写司马懿要突出诸葛亮的形象。 这是本书 西南 , 并消灭刘备集团。我们要知道 , 曹操集团曾今多次放走没成气 宗 旨的需要。 也是后期对比描写的精彩之处 , 笔者就书中的精彩描写来 候的刘备 , 现如今刘备集团已有规模。 而当下有机会消灭之并且可以为 分析二人 , 探究作者对司马懿的描写。力求将人物形象分析透彻 。 在小 统天下扫除一大障碍 ,就连曹操当时的重要谋士刘晔也支持司马懿 说中, 双方第一次谋略的交锋 , 正是小说对二人对比描写的最佳写照。 的建议。认为“ 今举汉中, 蜀^ 、 望风, 破胆失守, 推此而前 , 蜀可传檄而定 蜀汉章武三年夏 , 刘备伐吴 , 被陆逊火烧联营 , 大败而归 , 病逝于 白 今不取 , 必为后忧。” 然而, 司马懿的意见并未被仍然沉浸在胜利喜 帝城。曹丕欲乘蜀汉新败 、 刘备托孤之机兴兵讨伐。司马懿献计 : “ 羌王 悦中的曹操所采纳 , 他感叹说“ 人苦不知足 , 既得陇, 复望蜀耶?” 放弃了 轲 比能起 辽西 羌兵 十万 从旱 路取 西平 关 ; 蛮王 孟获 起兵 十万 攻 打益 州 、 乘胜南下 , 挥师入蜀的 良机。不久 , 刘备集 团的势力在西川 I 得到巩固之 永 昌等四郡 , 以击西川之南 ; 再遣使人吴修好 , 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J I l 后, 乘机兴兵夺取了汉中和东J l l , 这使曹操对 自己当时做出的错误决定 峡 口, 径取涪城 ; 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 , 西攻汉中; 大将军曹真出为大 追悔不已。 这里把司马懿直接与曹操相对照进行描写, 更加突出了司马 都督 , 提兵十万 由京兆径 出阳平关取西川 , 五路大军, 共五十万 , 五路并 懿的远见卓识。 第一次登场就有着从观全局的战略眼光。 这为以后的出 进, 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 安能 当此乎?” 此时的司马懿显现 出他 比之前 场 起到 了很好 的铺 垫作用 。 更加具备了纵观全局 、 运筹帷幄的战略设汁能力。 他充分考虑到了当下 l _ 2司马懿 的. 陛格耗 : 多疑。说到多疑, 大家所最熟悉的就是“ 空 战局的主要矛盾一 吴蜀犹亭一战, 双方关系破裂 , 且蜀国元气大伤, 有利 城计” “ 空城计” 这个典故, 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 但却并非诸葛亮所为。作 于趁机梢 灭蜀国; 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一 蜀 国处于少数民族国家的包围 者出于本书的主旨倾向,不想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以纯粹的失败而 下 , 且降将孟达所在地理位置有利 于出兵伐蜀 , 再加上由大将军曹真为 告终, 故而移花接木 、 张冠李戴 , 将“ 空城计 ” 算在诸葛亮的帐上 , 似乎为 主力 , 全线 出击 , 这样 的战略部署可谓意义深刻 , 而且相互呼应 , 从各处 出祁山的收场增添了不小的光彩。其实, “ 空城计” 是三十六计中“ 败 有力的地理位置向趁蜀国刚刚大败 ,刘备病死 ,托孤刘禅于诸葛亮之 战计” 的一种 , 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 诸葛亮使用“ 空 际 , 可谓是 占尽 了天时地利人和。小说中出尤其描写到��
三国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重臣也是逆臣,那么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仲达不费一兵一卒就夺了别人的江山,他是曹阿瞒非常忌惮的人。
曹做梦都梦到他即将要夺走他的曹魏江山,曹曾试过他无数次,由于司马懿处处表现出支持曹操,所以才逐渐打消了曹操对他的怀疑。
曹操有一次还故意试探了他一下,让他走在前面,曹操在后面突然叫他的名字,谁料司马懿的头能180度转弯,真不是寻常人。
曹操描述他有狼顾之相,并一直不重用他。
司马懿在曹操在世的那些年应该活得很憋屈的,但是他却不是这么想的。
越失败就越努力,即使是最坏的处境,他都教导他的子女要自强不息。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优秀,这是诸葛亮无法相及的。
他能被宣帝也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儿子有能耐当王,但是诸葛亮的儿子没有这个才能。
司马仲达有城府、有想法、有主见、能隐忍。
他有大智慧,但是他却看得长远,不以一时的得失论成败。
你曹阿瞒能在乱世中称雄,我司马仲达为什么就不能效仿呢?我相信司马懿绝对有过这样的念头,否则就论不上英雄了,大凡英雄都有大气魄。
司马懿不仅在军事上屡建战功,而且还选拔人才、节用务农、开渠屯田,使曹魏的国力更上一层楼,为日后一统华夏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故里司马懿,字仲达,他是如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也就是从前的河内郡温县孝敬里。
现在的司马懿故里在招贤乡南侧约500米的一个村庄,路边就能看到一块温县人民政府树立的“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懿故里”的石碑。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谋士,他帮助曹丕篡汉,更是辅佐曹魏的大功臣。
如今他的故里是怎样的呢?在司马懿的故乡,附近更多的是民房,而在镇上有一座司马懿的石碑像。
在温县的石碑上也就写了一些司马懿生平的事,碑上刻的时间是大明天启五年,善士王国出资修建。
在这个雕像下刻有《司马懿传赞》。
写着司马懿是河南温县安乐寨村人,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历史上说他有奇才,聪明多大略,有忧天下之心。
司马懿性格特点是什么个性
司马懿性格特点是什么个性司马懿性格特点是什么个性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司马懿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司马懿个性特点思维比较细心,对人分析比较到位,但在面对诸葛亮时总是棋差一招,因此对诸葛亮存在顾虑才出现糊涂的情况,为人也比较圆滑、谨慎、有心计。
细心,多疑,稳重,沉着,富有谋略司马懿的人物评价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
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
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
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司马懿的个人贡献政治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推行军屯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
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
司马懿虽败却胜
司马懿虽败却胜——读“空城计”浅谈司马懿形象刻画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绘成一个胆小怕事、犹豫不决、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无能统帅。
这是文学作品对司马懿的极大歪曲和丑化。
事实上,司马懿是我国历史上特别善于谋算的一位杰出军事统帅。
他不仅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笑到了最后,成为最终的获胜者。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祖辈辈当官。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青年时代的司马懿,聪明勤奋,博学多才,不仅熟谙儒家经典,还刻苦钻研兵书。
时值汉末天下大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心优天下而又才华出众的司马懿深受当时土族的推崇,声名远播。
曹操大权独揽之后,经常征召各地豪杰名士充当部属幕僚。
开始时,司马懿因不齿曹操的为人,以生病为由拒绝应召。
后来,曹操以逮捕治罪相威胁,司马懿不得已才当了丞相主簿,为曹操出谋划策。
曹操虽然将司马懿网罗到自己身边,但看出他绝非等闲之辈,对他倍加防范,不予重用,并告诫自己的儿子曹丕:司马懿不是池中之物,不甘久居人下,将来必定会干预朝政,甚至篡夺政权,你应小心提防。
司马懿得知消息,更加小心谨慎,韬晦谦恭。
这样,才逐渐打消了曹操父子的疑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曹操死后,曹丕提拔重用司马鄙,任用他为大将军,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有了充分施展的机会。
他此后多次率军出征讨伐,屡战屡胜,逐渐掌握了魏的朝政。
魏明帝去世时,临终托孤,让曹爽、司马懿两人辅佐新帝。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
曹爽竭力削弱和排挤司马懿的势力,司马懿假装病重,暗中等待时机。
他乘皇帝和曹爽出城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诬称曹爽谋反,免去曹爽官职,把曹爽及其党羽全部处死,从此大权在握。
后来。
他的孙子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
中国是个小说意识自觉得非常晚的国家,多少代以来一直作为历史的附庸而存在的。
然而。
小说毕竟不同于历史,罗贯中即使不是小说意识自觉最早的人,也应是最早的人之一。
《司马懿》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司马懿》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司马懿》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人物分析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坛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虽仕途经过大落,重回官场后却靠着自身能力和隐忍牢牢地将军权控制在手,古稀之年靠‘装病欺骗曹爽,迅速夺取魏国政权,为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打下基础。
军事上他能屈能伸,和诸葛亮交战数次,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即使受到诸葛亮的多次侮辱,也一直走自己谨慎而不露锋芒的路线,正確分析敌我,凭借粮食战和持久战逼得诸葛亮退兵,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司马懿生平简介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生于东汉末年,208年结束隐士生活任文学椽,后力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220年任丞相府长史,226年任曹睿辅政大臣,230年任大都督,239年任曹芳辅政大臣,249年发动高平陵事件,251年得病去世。
二.善于洞察、隐忍的政治家
纵观司马懿一生,可以归纳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智慧和隐忍显得格外突出。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摘要:司马懿作为《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人物,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与善谋、精兵法的曹操对比,还是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相较,都毫不失色。
且作为结束三国鼎立,创建西晋政权的奠基者,司马懿的谋略胆识,更有值得探讨之处。
关键字:三国演义司马懿人物形象魏晋时期,三国对立,奇人辈出,谋者归于明主以求闻达天下,侠士依附贤君但为驰骋沙场,纷繁征战中,造就一个个英雄,流传一段段佳话。
司马懿便是乱世成名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三国战乱前期他鲜有言论,直至战争发展到后期,他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与诸葛亮对立的主要人物,也是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主要人物。
因为《三国演义》“尊刘”的思想,刘备与诸葛亮是书中主要描写的正面人物,司马懿辅助曹氏与刘氏集团抗衡,一直以反面形象出现,致使大多数人心中的司马懿是一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形象,且在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守的一方,似乎并无太多亮点,然而仔细分析《三国演义》,会发现司马懿对当时的格局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司马懿的人物形象同样耐人分析。
一后方谋划时期——明确形势、计谋深远1.曹操当政时的韬光养晦曹操当政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弊,这一时期,司马懿并没有太多出场。
究其原因,一是书中情节安排需要。
《三国演义》主要表现刘氏政权,对其他权势人物的描写意在衬托刘备、诸葛亮等形象,前期与刘备、诸葛亮的主要对比人物为周瑜、曹操,司马懿出场并无太大发展空间,因此作者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将司马懿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在后期。
二是司马睿精于时事的表现。
曹操当政,用人而好猜忌,弥衡、杨修的例子深刻的表现了在曹操面前展示才智的不合时宜,为避免功高盖主的嫌疑,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方为上上策。
同时,司马懿作为后期的主要人物,需要在前期有必要的铺垫为后文的发展做伏笔,以表现人物成长的必然经过,因此,曹操当政时期的司马懿,仅通过几次必要的出场表现出他的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菅冰【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作品在凸现出他的卓绝才干和过人之处及智勇双全、通脱权变,善于把握时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同时刻画、描述了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之处,比如他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以及忠贞不为世人所理解等隐蔽的内心世界活动,《三国演义》也以此显现出对历史人物描述的过人之处。
司马懿的这些种种品质,使他成为一个生动、完美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智慧隐忍冷静机变把握时机《三国演义》中,作为陪衬人物的司马懿也是小说中描写得最传神的人物之一。
这其中夹杂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正如鲁迅所说,小说中表现孔明的机智太夸张,“多智而近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妖”的聪明人,最终被司马懿活活“拖”死了,这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目前对于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没有准确的定论。
其中以两种声音为主流:一种是他与“正统”对立,所以就顶上了奸臣、佞臣的帽子,王莹雪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就是代表之一;一种是为司马懿“平反”,王晓毅的《司马懿与曹魏政治》认为他是在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政治立场才逐渐转变的。
在融合《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与借鉴《晋书》历史记事的修饰下,又从小说的艺术渲染中解放出来,结合现代的思想观念,从历史进程上肯定了司马懿的历史功绩。
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与猥琐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使得他性格显得十分复杂,也奠定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
在与曹氏集团的较量中,他默默无闻,选择隐忍,以退为进;在他人生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机变和智慧。
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被迫出仕到叱咤风云,再到高举屠刀,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与曹氏君王的较量:隐忍而积极司马懿,字仲达,三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权谋家,西晋的奠基人。
史书上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1]在曹魏初创前期,曹操招纳司马懿入朝为官,迫于曹操的淫威,他屡次拒绝之后便不再伪装,在无奈之中,只得接受任命。
司马懿深知,要在生性多疑的曹操手下有一番大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若锋芒尽显于外,则易招致猜忌,下场会很悲惨,祢衡、杨修等人便是前车之鉴。
因此,司马懿这一时期在明哲保身、藏智露拙的同时不断地历练自己,蓄势待发,等待时机,以求大展其才。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自立,这使得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时期司马懿的“奸雄”面目渐渐浮出水面,他真正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期,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先是帮助策划了以魏代汉的“大略”,后又因曹丕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2]这一切都得到了曹丕的肯定和赞扬。
但在国家大政方面,曹丕还是倚重于曹氏宗亲和旧臣,如曹休、曹真、贾诩等人就掌控着朝廷的所有大权,而司马懿只有等待、观望。
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虽受重用,但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魏文帝病重托孤,他嘱咐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等人要悉心辅佐太子,共保社稷,并颁诏给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3]但这里的“三公”似乎并不包括司马懿,这种尴尬的处境使司马懿只得以西凉无守、练兵为由,请求外调。
但曹睿始终认为司马懿是不可饱食的猛虎,饱食则伤主,因此他此时又自愿交出兵权,请求回乡养老。
但时势造英雄,为了保住江山,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
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皆大多凋谢。
“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
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4]此时的司马懿终于迎来了大家的肯定与仰慕。
司马懿在与曹氏君王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锋芒内敛,韬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曹魏官僚集团的较量:容忍而决绝在司马懿仕宦历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充当“书记员”、“秘书”之类的角色,其原因是曹操的一句评价:司马懿“有狼顾相”。
太尉贾诩也认为司马懿久非人臣。
而司马懿只能公而忘私,勤于吏职,史书上写他“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5]司马懿在曹操死后仍改变不了被猜疑、排挤的命运。
“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
”[6]而众多的曹魏勋臣元老也大因之争都打压、排挤他,太尉华歆用曹操的话来暗指司马懿的不臣之心,司徒王朗也称司马懿素有大志,面对流言蜚语,司马懿只能再次选择了退让,忍耐。
曹真作为宗室中的才俊,算得上曹魏政权的柱石。
在曹睿眼中,司马懿自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蜀军北伐中原,司马懿一方面让曹真吃尽苦头,备受煎熬,另一方面又大显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最终司马懿渐渐取代了曹真的位置,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
此时的他已完成了谋臣向武将的转变。
少帝时期,司马懿受命辅政,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官僚集团对此耿耿于怀。
于是曹爽采用明升暗降的策略夺其权。
而后向司马懿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
司马懿得知后便诈病不出,以麻痹敌,最终司马懿以“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戚权”的罪名将曹真斩杀,[7]也许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处在政治漩涡之中,也许只有屠刀才能震慑敌人。
这也充分显露出司马懿的奸雄形象。
与诸葛亮的对决:执着而不忍在大多数人眼里,司马懿始终是诸葛亮的陪衬,但综观三国群雄,似乎唯一能与之对抗的便只有司马懿,诸葛亮也坦白说过:“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
”[8] 如在渭南一战中,两军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蜀军送给司马懿“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用以羞辱他,但司马懿佯笑受之,却不应战,只是询问诸葛亮饮食起居等琐事。
这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是他了解对手的巧妙策略。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9]诸葛亮听了也不得不叹曰:“彼深知我也!”[10] 诸葛亮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对手又是“知音”。
司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当他纵观群雄时,却赫然发现只有他才可能是诸葛亮唯一的对手。
有诸葛亮在一天,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不了他。
在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招呼司马懿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两个智者的摊牌。
事后,“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11]这既向魏主道明诸葛亮的才能非曹真能及,又突出自己的才干超群,所以,他宁愿被部下称为“畏蜀如虎”,忍受别人的讥笑,也不愿彻底击溃蜀军。
总之,在与众人的较量中,我们都能清晰的看到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胸怀。
“所以,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中,最能韬光晦影,最能忍辱负重,或者说,最能像北京人爱骂的‘装孙子’的人物,大概要数司马懿了。
”[12]洞察先机以退为进在三国中,司马懿很善于把握时机。
曹操在掌握了大权后,就急招司马懿入朝。
而司马懿却屡次推辞。
司马懿真的是不想去曹操那里为官吗?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司马懿觉得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野心家,他不屑与之为伍。
史书上也说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司马懿临终前嘱托就可见其心志:“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
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
慎之!慎之!”[13]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
这番话可见司马懿并非生来就是奸诈、狡猾的。
第二,司马懿有着同诸葛亮一样的想法。
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辅保幼主的忠臣良将,但司马懿又何尝不是?曹睿病危托孤,让幼子紧抱司马懿之脖颈,这与刘备的做法如出一辙,然而天不随人愿,曹氏宗族、众官僚的苦苦相逼,这使得他有苦难言,有国难投,贾诩、曹操的评价如噩梦一样,萦绕在他的心头中,曹真虽说是一步百计的良将,但其胸怀甚是狭窄,加之王朗、华歆等人的煽风点火,明帝处处对他加以防范,但又每每在危难之时,想起他。
这种危急则重用,太平则抛弃的做法,使司马懿很寒心,甚至连庸碌无能的曹爽也向他举起了屠刀,所以除了冷眼观看,以隐忍为策略,没有别的出路可供他选择,但也正是隐忍成就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锋芒毕露借刀杀人名将关羽之死与司马懿的权谋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曹操得知关羽欲攻樊城进军中原时,急派于禁和庞德率大军前去援救曹仁。
结果于禁被擒、庞德被斩,使关羽威望达到顶峰,这使雄才的曹操惊慌不已,欲迁都以避其锋。
而此时面对关羽的锋芒和曹操的犹豫,司马懿看准时机提出了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阻谏。
他说,于、庞二人非战之罪,于国家大计无损。
他又指出此时孙刘两家外亲实疏,建议曹操交好孙权,与之暗结盟约共抗刘备。
曹操听后大喜,毫无思索便依计而行,果然收取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司马懿借刀杀了关羽,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把握时机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对人性有针对性的把握。
虽然《三国演义》有尊刘抑曹,褒诸葛贬司马的思想倾向,但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体现了司马懿奸诈虚伪和雄才大略的两面性,他善于转嫁矛盾,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对于这个人物,罗贯中既写其“短”,也写其“长”,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性格世界的复杂性。
离间吴蜀力挫强敌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联吴伐魏的策略是对三国时期最好的统筹。
但司马懿初露头角之时就给曹操提出两点提议:一是联孙抗刘灭关羽,二是识破东吴移祸之计从而使曹魏“坐山观虎斗”。
司马懿的计策的计策一一成为现实,不论是“借刀杀人”还是“坐山观虎斗”,都可以看出司马懿对天下整个形势的分析是透彻、清晰的。
至此,吴蜀的联盟关系因关羽的败亡而宣布破裂,使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天下三分计成为泡影。
《三国演义》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一节,诸葛亮上书伐魏,恰好叛将孟达欲重返蜀国,答应诸葛亮里应外合。
但诸葛亮料定孟达不是司马懿对手,怕事情败露便告诉孟达小心行事,提防司马懿。
孟达却笑孔明多心。
结果,司马懿闻孟达造反,当机立断,决定先斩后奏,派奇兵速度平叛。
而给孟达的去信却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
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14]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
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却被司马懿阻住。
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反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15]等到司马懿兵临城下,孟达才惊叹司马懿的用兵之神,结果孟达身首异处。
而这一切都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精彩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