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作者:刘武生来源:《百年潮》2011年第07期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历了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个“伟大转折”的标志,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路线的转折。
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在这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前两者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后者是社会经济体制性质的转变。
无论是两个“伟大转折”,还是三次“历史性转变”,都使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具有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一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转折”,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独立自主地批判了中央红军指挥机关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战略错误,决定采取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扩大会完毕后中央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
”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就使工农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它战胜种种困难而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从而使中国革命转入节节胜利的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遵义会议被公认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关于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党的有关文件和参加遵义会议当事人的回忆讲话、笔记和文章,都有所论及。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02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
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
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
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秦汉时期,贾谊系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
他回答了前人没有深刻剖析的问题: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关系的此消彼长中,最终的胜利者是人民。
他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以此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总
录
计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184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184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变18世纪后期以来的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稳定增强的最重要基础,它剧烈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社会关系。
钱纳里通过多国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多国增长模式,将随着人均收入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产品阶段(即农业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也就是后工业化时代或称信息化时代97按此方法划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处于第二阶段。
一、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思想明末清初,我国江浙一带兴起了规模不小的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手工工场,这可以看做我国工业化最早的萌芽,但是在封建保守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双重打击下,具有先天软弱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发展起来,中国也没能真正自发地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所以,之后我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都具有外生性特点,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客观来看是帝国列强侵略所造成的,虽然这并不是列强们的初衷。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提出了军事工业化思想。
“内地炮舰非外夷之敌”,为了“制夷”他主张中国要“制炮造船”,并以“坚”和“利”为追赶西方的目1/ 7标118 。
林则徐提出了最早的带有军事特征的工业化思想。
魏源发展了林则徐的工业化思想,他在鸦片战争结束当年的《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师夷制夷”的口号,提倡创办民用工业等工业化强国的理想118。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朝统治者设立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等,由此而兴起的洋务运动及思想可以看做是我国工业化思想的创始阶段。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我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中体西用”的工业现代化也彻底宣告破产,“求强”、“求富”化为乌有。
于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以工立国”、“定为工国”的国家工业化思想走上了历史的舞台119。
康梁的工业化思想更具备现代工业化的特点,非常有远见地提出了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近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近代发展历程,从“提出富国安民,创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俱全”的民族启蒙主张开始,到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封建思想转向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也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富国富民”思想。
近代中国大多数诸子百家,辩论张扬“富国富民”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爱国至义,故仁爱财则国家兴旺,富民有余。
”沈祖武先生提出:“财有择处则国家气定,民富则富。
”黄宗羲先生则强调:“富国富民,以文为本,以商为末。
”近代Chinas的政治领袖们也将“富国富民”的诉求贯彻到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中。
比如,洪秀全先生强调:“把官府给民的财物,用在施明政上,厚惠国民,增加百姓福利;把官府给民的财物,用在行商上,增力经营,增加国家财源”。
陈独秀先生提出:“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抚恤军人,让民脱贫助富的政策,以化解社会危机,提供民众经济实惠”。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将“富国富民”的宗旨贯彻到实践之中。
比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读的“中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实行富国富民政策,关系国家前途,发展民族文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毛泽东把“富国富民”思想发展成“致富致强”思想,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封建思想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富国富民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成为一种共识。
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统天下的宣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
只要各民族的解放运动深入下去,加强行政效率,以改革创新孕育发展,民族财富会更加丰裕,富民福祉也会更加均衡。
近代思想
中共成立、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思维拓展1、中国近现代中国形成的四大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事件
同盟国会成立
中共“七大”
④团体兴起与革命政党的建立
旧三民主义
民族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权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
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并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涵、实质)
洋务运动
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指导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
③仅局限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19世纪90年代
资
产
阶
级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②西学的传播
③洋务运动的实践经验;
④中法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思想转变
近 现 代 中 国 的 先 进 思 想
基本线索:
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演 变 历 程:
时间
派别
人物
背景
思想主张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高中历史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大革命重点知识归纳 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大革命重点知识归纳本单元包括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革命逐渐由旧某某主义革命向新某某主义革命转变。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几个“新”1. 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指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由旧某某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某某主义革命最大的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
4.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有了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实现新某某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属于新的革命X畴——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 旧三某某义发展到新三某某义并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旧三某某义的最大不同是新三某某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X。
二、本单元所涉及的与数字“三”有关的知识归纳1.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有: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 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器物变革(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
3. 新文化运动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提倡某某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五四运动中三个阶级的各自作用: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是主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5. 中国共产党的三个纲领:中共的最高纲领,中共的某某革命纲领,新三某某义纲领。
6. 三次高潮:中共成立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五卅运动掀起反帝斗争运动的高潮,1927年北伐战争达到大革命的高潮。
7. 孙某某先生的三次转变:由主X改良到积极革命,由依靠军阀到建立自己的武装,与共产党合作。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4、评价
⑴性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 ①它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 ②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 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这是由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决定的) 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任务。
(5)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 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 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 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 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事件 领导 理论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 和社会主义 毛泽东 建立
改革开放和 邓小平 现代化建设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 三民主义提出背景
3.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 A.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B.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 C.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戴季陶政治思想的三次大转变与其思想“悖论”
【提要】国民党大理论家戴季陶一生中政治思想经历了大大小小多次转变,大致可用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从民主共和制到“温和的社会主义”、从“温和的社会主义”到所谓“戴季陶主义”这三个大转变来进行概括,在每次的思想变化中,戴季陶在各个方面的新旧两种思想经常会重叠、交织在一起,进行互动,产生悖论。
如第一次转变中传统帝王情结与现代民主思想的悖论,第二次转变中阶级调和与暴力革命的悖论、德谟克拉西与梭霞里士姆道路的悖论、加入共产党与忠于孙中山的悖论,第三次转变中容共与反共的悖论、入世与出世的悖论等等,这些矛盾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因为社会正处于更大更激荡的矛盾与变革之中,同时这些悖论又有其特殊性,因为戴季陶敏锐、浪漫、多变、开放、情绪化、又略带神经质的性格实在不多见,且其跻身之领域与地位亦非同一般。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实然的角度客观地分析戴季陶政治思想的三次大转变与其思想“悖论”,意在更真实地还原戴季陶个人乃至社会剧变时期过渡人物的群像,为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和这个人物做出贡献。
【关键词】戴季陶政治思想转变悖论【目录】【正文】40 引言41 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6——传统帝王情结还是现代民主思想?62 从民主共和制到“温和的社会主义”82.1 五四时期戴季陶政治思想及转变概述92.2 阶级调和还是暴力革命?112.3 德谟克拉西还是梭霞里士姆?122.4 加入共产党还是忠于孙中山?133 “温和的社会主义”到所谓“戴季陶主义”143.1 戴季陶主义思想内容概述153.2 容共还是反共?153.3 入世还是出世?164 结论17【参考文献】18【正文】0 引言戴季陶(1891~1949)谱名传贤,学名良弼,字选堂,复字季陶,中晚年号孝园,法号不空。
祖籍浙江吴兴,诞生于四川广汉。
不可否认,国民党大理论家戴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政治思想亦随之发生过多次的转变,并以其多变、复杂、矛盾的特性而尤显特殊。
中国近代的的变化趋势
中国近代的的变化趋势
1.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很多变化。
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被废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终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新起点。
2.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本质上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变。
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生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3.传统文化的转变:从传统宗教到思想启蒙。
伴随经济、社会、政治变迁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宗教逐渐被取代,新兴的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4.思想文化的变化:从愚昧封建思想到新时代的思想解放。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民族自豪感、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现代思想在中国也逐渐盛行。
5.国际地位的变化:从落后到富强。
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原来的落后和半殖民地状态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位置,近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未像如今这般地位尊崇。
中国近代史从晚清到新中国的转变
中国近代史从晚清到新中国的转变近代中国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从晚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到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许多重大转变。
这些转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经济体制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探讨中国近代史这段独特而丰富的历程。
一、晚清时期的弊端与挑战晚清时期,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与闭塞的社会观念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官员的贪污腐败、兵备不力、民不聊生成为社会的严重矛盾。
中国面临外国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侵蚀。
二、维新运动与百年新闻报刊变革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旨在通过变法改革来挽救国家危局。
维新运动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思潮,例如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知识分子运动。
此外,新闻报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报道社会现象、传播革命思想,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雏形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满清政权,为中国新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和新政权探索的阶段,逐渐探索着未来国家的治理模式。
四、五四运动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彻底反思。
五四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契机。
五、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奠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坚持了长达八年的抗战,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的抵抗,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中国近现代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其中不但有考纲明确提出的知识点,还有许多隐性的知识点的考查。
为了便于同学们备考,便简单加以归纳为“三”“四”“五”。
隐性知识之“三”:1.近代以来,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邓小平。
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1840~1949年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属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属社会主义社会。
3、近代以来,中国政局的三次演变:1840~1912年属晚清统治时期;1912~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至今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次“热潮”:19世纪60~70年代诞生主要是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等因素的诱导;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进侵略,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0世纪初期进入“黄金时期”,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5.中国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也是从重工业开始。
主要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变化: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主要是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器物层面;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阶段主要是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段主要是思想层面。
6.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1927年,文家市决策,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三大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战期间,“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是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的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宰割,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促成中国思想界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闭关自守到学习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粉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探索新知,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转变:从学习西方技艺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并开展了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欲自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改造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
第三次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展了“百日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中国实际,把从西方学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正当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找不到革命的正确出路而痛苦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先进中国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苏俄身上,他们从学习欧美转变为“以俄为师”;从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一个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探索出一条正确而光明的革命道路。
经过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