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1、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描写的是自己的孤独以及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独坐敬亭山》描绘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全诗描写了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意:《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描写了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
鲜红的江花。
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独坐敬亭山》【年代】:唐【内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作品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小学五年级必背古诗
小学五年级必背古诗(20首)注:古诗会背诵,会默写,诗意能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年级上册10首】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
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2﹑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理解】还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离家乡的将士仍未回还。
要是现在有像李广那样的统帅,绝不会让匈奴的军队侵扰阴山。
3﹑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理解】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
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
4﹑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理解】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5﹑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解】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6﹑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理解】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
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理解】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意:【理解】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独坐敬亭山_古诗词三首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尽 ” “ 闲 ”两个字,把读者 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抒发了 诗人 孤独寂寞 感情。
独坐敬亭山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互相看,对看。( 作者) ( 敬亭山 ) 厌: A.满足 B.憎恶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 相看着,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 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 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
闲: 形容云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云: A一片白云 B孤独的白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 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 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 寂静。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湖光秋月两相合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 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平静的潭水无风,如一面没有经过 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两句写了 洞庭湖的 秋色。第 二句用了 比喻。
湖光秋月两相合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 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 让人回忆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
古诗词三首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 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 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 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意思
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意思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释义: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简介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意则是表现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扩展资料
⑴敬亭山:在如今的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
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衍生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表示没有了,这里指鸟儿都飞走了。
“孤云”就是孤独的云彩。
“闲”可以理解为悠闲自在,单个的云彩自在地飘走了。
赏析:这首诗主题围绕着诗人的孤独感展开。
情感上,诗人通过描绘众鸟飞尽、孤云飘走的景象,表达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
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巧妙。
前两句以动态的画面——鸟儿飞走、孤云离去,来烘托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神来之笔。
明明是诗人自己独坐,却和山对视且不相厌,将敬亭山拟人化,仿佛山能理解诗人的孤独,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之中,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可是唐朝超级厉害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梦想着建功立业,但仕途不顺。
这种四处漂泊并且壮志难酬的经历,常常反映在他的诗作中,《独坐敬亭山》就透露出他在孤独时刻的心境。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次旅行中,我独自攀登一座不怎么出名的小山。
山上的人很少,越往上走越寂静。
正当我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休息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就感觉我像李白一样,虽然身边没什么伙伴,但有这山陪着我就够了。
那种孤独又宁静的感觉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
例子二:学校组织绘画比赛,主题是表达孤独。
我灵机一动就画了一个人坐在一座山下,山上天空中有几只小鸟飞走后的残影,空中孤零零的一片云彩飘向远方,我在画的旁边写上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我想着,李白那种通过敬亭山表达孤独的感觉,能很好地在我的画中体现。
评委看到后直夸我画得有深度呢。
例子三:老王是个脾气有点古怪的人,他喜欢独自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远处的小山。
有一天我去拜访他,他跟我说,感觉自己就像李白坐在敬亭山下一样。
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 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飘泊 生活,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
看画面说诗了意世态炎凉的滋味,
心中充满了孤独寂 寞的情感。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忆江南 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 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 蓉。早晚复相逢。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 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 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 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 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 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 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 约3900平方公里,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镜子
.
潭面
像白色银盘.
君山 青螺.
像湖中的一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 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 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 “渔歌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谙:熟悉。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料。
古诗大意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 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每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遍地开 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 碧,碧波粼粼。怎能叫人不 回忆江南?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第一课诗意和中心思想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诗意和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
独坐敬亭山的意思诗意
独坐敬亭山的意思诗意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
这首诗以杜甫独自一人在敬亭山上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思考。
以下是该诗的正文和拓展: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的人,他周围是高飞的鸟儿和孤独的云朵,显得自由自在。
诗人在这里审视着周围的一切,但他自己却没有朋友或伴侣,只有敬亭山是他唯一的伴侣。
在这首诗中,敬亭山被描绘成一座神秘的山,它似乎与诗人有着某种特殊的
关系。
诗人通过描述敬亭山的孤独和神秘,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同时,
他也将敬亭山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它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人们对孤独和自我探索的思考。
同时,这首诗还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孤独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思考,寻找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方向。
独坐敬亭山的意思诗意是指,在敬亭山的孤独中,诗人面对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寻找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方向。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叶嘉莹先生讲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的文字稿内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临洮),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叶嘉莹先生,现任我国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誉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今天,我们聚集在此,倾听叶先生讲述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的文字稿内容。
一、《独坐敬亭山》诗的背景及写作情境据史书记载,《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登临敬亭山所作。
敬亭山,又称石鼓山,位于今四川省彭州市境内。
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庄王在此会见诸侯时所筑,山势险峻,鹿鸣三祠、吕相岩、月牙湾、六角亭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笔者曾有幸登顶敬亭山,其险峻之势、巍峨之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而李白之登高望远,难免有感于山势之奇特,因而萌发诗意。
二、《独坐敬亭山》诗的主题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意境高远,主题为孤独、自由、思考与感怀。
诗人登临高山,独坐山巅,四望裙山起伏,心怀伟大志向,思绪万千,颇有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之意。
三、《独坐敬亭山》诗的内容赏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虽不长,但内涵博大精深,对人生理想、价值观的探索和揭示,堪称史上一绝。
诗首直入题目,点出“独坐敬亭山”之意,风骚潇洒,概念清晰。
特别是“俯而愁思,仰而漠然”这两句,堪称写景的精品。
诗人高山仰止,坐观裙峰,既有向下俯视之忧愁,又有向上凝视之淡然,高远之处,心境超然,展现了诗人的超脱情怀。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两句明确指出了作者的文学志趣和自我修养。
蓬莱、建安,一为神话之地,一为著名的文学圣境,作者以此比喻自己,表明了他的雄心壮志。
而“中间小谢”,则表现了他对自己世俗身份和天赋才华的自信和骄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诗人宏大的理想抱负之所在。
作者信心满满,雄心勃勃,义无反顾地投身为人的高尚境地,愿意身死道消,也要英魂永存。
此句借天地浩瀚,表现诗人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四、《独坐敬亭山》诗的艺术魅力李白《独坐敬亭山》诗写景绮丽,情感质朴,富有凝炼的艺术魅力。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独坐敬亭山体裁:诗题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原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赏析二:思想内容《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而著名。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独坐敬亭山》的诗,描绘了他在敬亭山独坐的情景。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个人内心的孤独和超脱世俗的态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这与他个人的性格和经历密不可分。
他生活在唐朝盛世,饱经战乱和动荡,这样的环境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诗歌多以写景抒怀为主题,广泛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辽阔。
而《独坐敬亭山》正是他一首典型作品的代表。
《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与意境敬亭山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境内,是一座著名的山岳胜地。
这座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独坐敬亭山》正是李白在这里独自坐着,凝视山水,体味自然的美妙。
诗中流露出的意境,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受。
独坐山巅的孤独首先,诗中呈现了李白独坐山巅的孤独。
诗中写道:“众口铄金其犀柄,佳人何处堪摘星。
”可见李白是独自一人在敬亭山之巅。
在这个独坐的过程中,他与山水相融,与自然对话,净化心灵。
同时,他也隐约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独和世间的虚妄。
山水交融的诗意其次,诗中描绘了李白与山水的交融。
他写道:“山中何事?松径寻幽,人如风后入江云。
”这里,“松径寻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而“人如风后入江云”则展示了他与自然的亲近感受。
李白身处山中,感受到山的宁静和空灵。
反思世俗的超脱态度最后,诗中流露出了李白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态度。
他写道:“牛山喋血人星坠,江亭饮马成溪去。
”这里他以山水之景作为对世俗的反思,呈现了个人超脱的境界。
这种超脱态度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个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李白的孤独态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首先体现了他的孤独态度。
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盛世,却常常感到孤独和超脱。
他对世俗的不满,对权贵和奢华的嘲讽,使他独自品味着山山水水中的自然,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深情。
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中心思想独坐敬亭山[意思]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展现的是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
其意思应该是: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两句诗写的虽是眼前实景,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独坐敬亭山反思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
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
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
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
”我让她说说看。
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
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
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
”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
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
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望洞庭》教学反思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
《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我在这里整理了《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盼望能关心到您。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阅读题目:1.诗句中的“ ”和“ ”两个词最能体现诗的主题,写出的情怀和感受。
(2分)2.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独坐敬亭山》参考答案:1、孤独 (2分)2、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独(1分,答对1点就可)以及对敬亭山的宠爱之情(1分)。
(2分)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情愿留下,渐渐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悄悄无语地凝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孤独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难过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好像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吵闹声消退之后非常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特殊的清幽安静,尽既有消逝的意思,又有渐渐消逝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此刻独坐但情意悠闲,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独。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示意了诗人在敬亭山巡游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愿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李白《独坐敬亭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诗句中的“”和“”两个词最能体现诗的主题,写出作者的情怀和感觉。
(2 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
答案:
1、孤独(2分)
2、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单和孤独(1 分 ,答对 1 点便可 )以及对敬亭山的喜欢之情(1 分)。
(2 分)
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影,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肯
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
山也静静无语地凝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感觉讨厌。
谁能
理解我此时孤独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他晚年写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述了他在敬亭山上独自游荡的情景,以及他对此体验的深刻感受。
以下是这首诗的诗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绘,表现出李白的豁达和超脱。
他在敬亭山上,与众鸟和孤云为伴,可以自由地游荡。
他不受名利和尘世纷扰的影响,只有敬亭山是他心灵的寄托。
诗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了李白对敬亭山的崇敬之情。
他认为自己与敬亭山彼此欣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条件。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的豁达、超脱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通过描绘敬亭山的美景和生活态度,他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