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上册:第10章第二节课时活页训练
高二物理第十章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物理第十章练习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学家提出的克服摩擦阻力的方法的是:A. 使用滑润剂B. 降低物体表面的蓄热系数C. 增大物体和地面的接触面积D. 使用滑轮组答案:B2. 一块质量为1kg的木块,静止不动地放在水平地面上。
现有一个100N的平行于地面的力作用于木块上,木块开始滑动。
摩擦系数为0.2,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A. 5NB. 10NC. 15ND. 20N答案:B3. 有一物体沿着水平方向运动,速度由v1增加到v2,则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A. 增大B. 减少C. 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A第二节填空题1. 摩擦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运动方向的__________方向。
答案:相反;正2. 一个质量为500 g的木块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是20 N,计算摩擦系数的大小。
答案:0.43. 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所受的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2,则当物体受到100 N的压力时,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
答案:20 N第三节计算题1. 一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到20 N的外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求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答案:20 N2.以水平地面为参考系,一质量为3 kg的物体受到12 N的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运动,摩擦系数为0.4,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0 m/s^23. 一个质量为5 kg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初速度为0 m/s,受到20 N的外力作用下匀加速运动,求箱子移动5 m所需的时间。
答案:1 s第四节解答题1.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特点?答案: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或者相对静止的两个接触面之间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特点包括:与物体所受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无关(对于低速运动)。
2. 摩擦力可以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摩擦力可以有以下应用:a. 制动器的工作原理:汽车、自行车等的制动器利用摩擦力将运动的车轮减速或停止。
高二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章第1-2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图象同步练习人教版
【模拟试题】1. 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机械振动一定有机械波 B. 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C. 波源一旦停止振动,波就立即停止传播D.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2. 关于机械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波动是指振动质点在媒质中传播的过程 B. 波动是传播能量的一种运动形式C. 波动过程中,媒质质点并没有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发生迁移,仅仅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D. 机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 简谐波的图象如图1所示,下列关于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m x 1=与m x 2=的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B. m x 1=与m x 2=的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反运动7. 一列沿着绳子向右传播的波,在传播方向上有A、B两点,它们的振动方向相同,C 是A、B两点的中点,则C点的振动()A. 跟A、B两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同B. 跟AC. 跟AD.8.B、C、D、EA.B. D和EC. A和CD.9. 如图5A.B.C.D.10. 如图6所示,实线为简谐波在时刻t的图象,虚线为简谐波经t∆时间后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4. 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分别是9.1km/s和3.7km/s。
在一次地震时某观测站记录的纵波和横波的到达时刻相差,则地震的震源距这个观测站有多远15. 一列简谐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9甲所示,乙图表示该波传播的介质中某质点此后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象,则()A. 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图乙为a点的振动图象【试题答案】1. BD2. BC3. BCD4. AD5.(1)m x 5.0=处A y 7.0= m x 5.2=处A y 7.0-=(A 是振幅)(2)m x 5.1=处,振动方向为y +方向,m x 5.3=处,振动方向是y -方向 (3)m x 5.3=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6. B7. D8. ABD9. C 10. C 11. A 12.13.(1)m x 101.0100=⨯=∆ ∴ 波x 正方向传播 (2)m y 05.0=沿y 正方向 (3)s m /5 14. 31.2km 15. BD。
2022届高二物理上册电子题库第10章第一节课时活页训练
【优化方案】 2022 届高二物理上册电子题库第10章第一节课时活页训练1. 2022 年豫南高二检测对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B.有机械振动必有机械波C.离波源远的质点振动的慢D.波源停振时,介质中的波立刻停止分析:选 A 机械波的形成除了有机械振动,还需要有介质,故 A 对 B 错.离波源远的质点起振比离波源近的质点晚些,但振动快慢是同样的,故C 错.波源停振后,介质中已有的波要持续向前流传,故 D 错.应选 A2.以下对于波的现象我们能够察看到的是A.只需有机械波发出,必定能够找到波源B.把小石头扔进沉静的湖面,水波将促进水面上的飘荡物向远方运动C.某空间找不到机械波,在这一空间必定没有波源D.波源振动停止了,在介质中流传的波也立刻停止分析:选A 机械波形成的两个必需条件:1 波源,2 介质.即有机械波必有波源和介质,反过来有波源不必定有机械波.波源振动,介质中有机械波,波源停止振动后,已形成的波会在介质中持续流传, C、 D 错.波的流传是振动形式、能量、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介质质点随波迁徙,所以 B 错,故正确答案为A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声波在空气中流传是纵波,在水中流传是横波B.波不只好传达能量还可以传达信息C.发生地震时,由振源传出的既有横波又有纵波D.只有横波的流传需要介质分析:选BC声波在空气中、液体中都是纵波,无论哪一种波都能传达能量和信息,任何机械波在流传过程中都需要介质,地震波中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所以B、C正确,A、D错误.4.划分横波和纵波的依照是A.质点沿水平方向仍是沿竖直方向振动B.波沿水平方向仍是沿竖直方向流传C.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流传方向是相互垂直仍是在一条直线上D.波流传距离的远近分析:选 C 横波与纵波在教材中唯一一个分类的标准是看质点振动方向和波流传方向的关系,若相互垂直,为横波,若在一条直线上,为纵波,所以只有选项 C 正确.5图 10-1-6一列横波沿绳索向右流传,某时辰绳索形成如图10- 1- 6 所示的凹凸形状,对此时绳上 A、 B、 C、 D、 E、F 六个质点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它们的振幅同样B.质点D和F的速度方向同样C.质点A和C的速度方向同样D.此后时算起,质点B比C先回到均衡地点分析:选 AD波源振动时,绳上各质点经过相互间的弹力跟着做受迫振动,不考虑流传中的能量消耗时,各质点的振幅同样, A 正确;波流传时,离波源远的质点的振动落伍于离波源近的质点的振动,并跟从着前面的质点振动.由图可知,波源在左端,所以,D点跟从近波源的质点错;同理,此时C正向上运动, F 点跟从B近波源的质点 E 正向下运动,二者速度方向相反,A 点正向下运动,C点正向上运动,二者速度方向也相反, C 错;因为此时B、 C两质点都向上运动,C比 B 迟到最大地点处,C回到均衡地点也比 B 较迟.图 10-1-76.图 10- 1- 7 是以质点的行程时,质点 e 经过的行程是图 10-1-9A. 5 cm B. 10 cmC. 15 cm D. 20 cm分析:选 C 由图可知该波的振幅为 5 cm,当a质点经过 30 cm行程时,所用时间为1错误 ! T 由图示波的形状开始,当波传到 e 点时需要用时错误! T,故 e 点只好振动错误! T,即经过的行程是三个振幅即15 cm10.在平均介质中,各质点的均衡地点在同向来线上,振动由质点 1 向右流传.已知质点 1 开始振动时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经时间t,1~13质点第一次形成如图10- 1- 10 所示的波形,则该波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图 10- 1-10分析:由波的流传方向可知,质点13 此时运动方向竖直向下,而波源质点 1 的起振方向为竖直向上,故质点13 振动的最短时间为t 1=错误!,而振动传到质点13 需时间t2==错误 ! T,故t=t1+t2=错误 ! +错误 ! T,所以T=错误 !答案:错误 !11.图 10- 1- 11a 中有一条平均的绳,0、1、2、3、4是绳上一系列等间距的点.现在有一列简谐横波沿此绳流传.某时辰,绳上9、10、11、12 四点的地点和运动方向如图b 所示其余点的运动状况未画出,此中点 12 的位移为零,向上运动,点9 的位移达到最大值.试在图 c 中画出再经过错误 ! 周期时的波形图.图 10- 1-11分析:由图 b 可判断出平均绳上的波是向右流传的,由图b这段波形可画出在图 b 所示时辰从 0 到点 15 的波形图.因为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均衡地点邻近做来去运动,所以再经过错误 ! 周期,质点9 在均衡地点,质点12 在正的最大位移处,由此可得出点9 到点 12间的波形.由这段波形也就知道了这一时辰整条绳上的波形,以以下图所示.答案:看法析12.声音是空气中每秒 20 至 2 万次的振动.地球上有声音,是因为振动着的物体把振动传给空气,空气再把振动流传开来,形成声音.所以,存在声音的必需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要有声源,一个是要有流传声音的介质,二者缺一不行 1969 年 7 月 21 日,人类初次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固然近在眉睫,也只好靠无线电来通话.这是为何呢本来,月亮上能够产生振动,但月亮上没有空气,即没有流传声音的介质,所以振源的振动传不出去,自然就听不到声音.请你利用实验室中的器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月亮上为何没有声音.提示:从波的形成条件上考虑分析:以下图:将一只闹钟放在有抽气设施的玻璃罩里,当罩内的空气没有被抽出时,我们能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当空气渐渐被抽出时,滴答声渐渐减弱;当空气十分稀疏时,滴答声就听不见了.因为没有空气把声音传出来,即便闹钟滴答声向来在响,我们也听不见.对于流传声音来说,月亮上的条件与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的状况相像.所以月亮上就是有振动,也没有声音.答案:看法析。
高二物理上册:第10章第八节课时活页训练
1.下面有关多普勒效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发生了变化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C.向你驶来的汽车发出的汽笛声特别刺耳,这就是多普勒效应D.不仅机械波有多普勒效应,其他波也有此效应解析:选A.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性,故D对.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频率没有变化,只是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A错B对;运动汽车发出的汽笛声的变化,是多普勒效应的典型应用.故本题不正确的选项为A.2.静止在站台上的火车鸣笛,站在远处的人听到了汽笛声,后来他又听到这列火车行驶时的汽笛声.他根据听到的汽笛声音判断火车行驶的方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当听到的声音音调变低时,则火车离他远去B.当听到的声音音调变低时,则火车向着他驶来C.当听到的声音音调变高时,则火车离他远去D.当听到的声音音调变高时,则火车向着他驶来解析:选AD.由多普勒效应可知,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如果两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如果两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所以A、D选项正确.3.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以v表示声源的速度,V表示声波的速度(v<V),ν表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若v增大,则()A.ν增大,V增大B.ν增大,V不变C.ν不变,V增大D.ν减小,V不变解析:选 B.当声源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观察到的频率改变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当声源的速度变大时,声源与接收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故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声波的速度由介质决定,其速度不会发生变化.4.有经验的渔民可根据海鸥的习性来判断是否有台风和海啸,其原因是()A.海鸥能知道近一周内天气变化的规律B.海鸥能看到远方的海浪C.海鸥能利用人类未知的功能来接收台风和海啸的信息D.海鸥能听到海浪发出的次声波解析:选D.人耳无法感知次声波,但有些动物可以感知次声波,如海鸥.地震之前有些动物的反常行为也是它们感觉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而引起的,故正确答案为D.5.对于波长为100 m的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同一介质中,比波长20 m的波传播的快B.不能被人们听到C.波长太长,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D.不能产生反射解析:选 B.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仅由介质本身的特性决定,而与声波的频率、波长均无关系,故A选项不正确;可闻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 Hz~20000 Hz之间,在空气中的波长由v=λf,可知波长在0.017 m~17 m之间.可见,波长为100 m的声波属次声波,不在可闻声波的范围之内,故不能被人听到,即B选项正确;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故C选项不正确;凡是波(不论其性质和波长的长短)都能发生干涉、衍射、反射、折射等现象,故D选项不正确.6.医院有一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彩超,向病人体内发射频率已精确掌握的超声波,超声波经血液反射后被专用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可知道血液的流速.这一技术主要体现了哪一种物理现象()A.多普勒效应B.波的衍射C.波的干涉D.共振解析:选A.由题意可知,反射超声波的血液是流动的,所以相对于接收仪器有相对运动,这种由于波源相对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7.如图10-6-5所示,表示的是产生机械波的波源O 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图中的若干个圆环表示同一时刻的波峰分布.为了使静止的频率传感器能接收到波的频率最高,则应该把传感器放在()图10-6-5A .A 点B .B 点C .C 点D .D 点解析:选A.由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因可知,波源向波密集的方向运动,在A 点放置静止的频率传感器,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最多,即接收到的频率最高.8.如图10-6-6所示,S 为振源,P 点有一个观察者,已知振源发声的频率为20 Hz ,则关于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的频率为()图10-6-6A .当振源S 以17 m/s 的速度远离观察者运动时,频率为19 HzB .当振源S 以17 m/s 的速度靠近观察者运动时,频率为21 HzC .当观察者以17 m/s 的速度靠近振源S 运动时,频率为21 Hz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选ABC.当振源以17 m/s 的速度远离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v 声f v 声+v 源,f ′=340×20340+17 Hz =19 Hz ,故A 正确;当振源S 以17 m/s 的速度靠近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v 声f v 声-v 源,f ′=340×20340-17Hz =21 Hz ,故B 正确.当观察者以17 m/s 的速度靠近振源S 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 ′=v 声+v 观λ,f ′=340+1734020Hz =21 Hz ,故C 正确.9.公路巡警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0 km/h 的恒定速度巡查.在同一车道上巡警车向前方的一辆轿车发出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如果该电磁波被那辆轿车反射回来时,巡警车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比发出时低,说明那辆轿车的车速( )A .大于100 km/hB .小于100 km/hC .等于100 km/hD .无法确定解析:选 A.由于巡警车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比发出时低,说明警车与轿车间的距离正在增大,可进而推出该轿车与警车同向行驶,且行驶速度比警车的速度大,故选项A 正确.10.设声源频率为20 Hz ,且不运动,而观察者在1 s 内由A 运动到B .如图10-6-7所示(设波速为340 m/s).图10-6-7(1)观察者在这1 s 内接收到多少个完全波?(2)若观察者在1 s 内由B 运动到A ,观察者在1 s 内接收到多少个完全波?解析:(1)波源的频率为20 Hz ,即波源每秒钟发出20个波长,若观察者不动.则观察者每秒钟接收20个完全波.现观察者1 s 内从A 到B ,恰好向靠近波源方向运动1个波长,所以观察者在这1 s 内能接收21个完全波.(2)AB 之间是一个完全波,现观察者在1 s 内由B 运动到A ,所以1 s 经过观察者19个完全波.答案:(1)21个 (2)19个11.用声呐装置可以测量海洋的深度、探测潜水艇的位置或鱼群的距离等.用声呐测量海水的深度时,应垂直于水面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若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到回波的时间间隔为Δt =2.4 s ,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448 m/s.求海水的深度.解析:设海水深度为x ,由题意知Δt =2x v,则x =v Δt 2. 即海水深度x =1448×2.42m =1738 m. 答案:1738 m12.在光学里也存在多普勒效应,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光波波长变长).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多普勒效应中声源向远离观察者的方向运动会引起逆着声源运动方向的波长变长的道理是一样的.由于接收到的星光的波长变长,说明星系正在向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宇宙在膨胀的理论就是根据这种现象提出的.退行速度和距离成正比,称为哈勃定律,即v =HD .v 为星系的退行速度,D 为星系与地球的距离,H 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量.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在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1)由上述理论,请你写出估算宇宙年龄的表达式.(2)已知哈勃常量H =3×10-2 m/(s·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出宇宙的年龄的数值为多少年?解析:(1)宇宙年龄,即为运行时间t =D v =1H. (2)将H =3×10-2 m/s·13×108 m/s ×1年=11010年代入t =1H中得t =1010年. 答案:(1)t =1H(2)1010年。
高二物理训练10
高二物理课时训练(010)滚动训练2编制人祁凯做题人王占球审核人董正洲班级___ 学号____ 姓名____1.身穿化纤衣服的人晚上脱衣时,会看到火花,并伴有“叭叭”声,其原因是( )A. 人体本身带电B. 由于化纤衣物间的摩擦产生了静电C. 空气带电,在衣物上产生放电现象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图示为P 、Q 两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a 、b 、c 、d 为电场中的四点.一个离子(不计重力)从a 运动到b ,轨迹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离子从a 到b ,电势能增加B. a 点的电场强度小于c 点的电场强度C. c 、d 两点电势相等D. c 、d 两点电场强度可能相同 3.如图所示,一带电荷量为+Q 的均匀细棒,在过中点c 垂直于细棒的直线上有a 、b 、d 三点,a 和b 、b 和c 、c 和d 之间的距离均为L ,在a 处有一电荷量为-Q 的固定点电荷.已知d 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静电力常量为k ,则b 点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A.29L kQ B.2910L kQC.22L kQD.2L kQ4.如图所示,在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细杆ab 附近P 处,放置一个正点电荷。
达到静电平衡后( )A. a 端的电势比b 端的高B. b 端的电势比a 端的高C. ab 两端的电势相等D. 细杆上的感应电荷在c 处产生的电场方向向左5.某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沿图中虚线所示途径运动,先后通过M 点和N 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M 、N 点的场强E M >E NB.粒子在M 、N 点的加速度a M >a NC.粒子在M 、N 点的速度v M >v N D .粒子带正电6.如图所示,在处于O 点的点电荷+Q 形成的电场中,试探电荷+q 由A 点移到B 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 1,以OA 为半径画弧交OB 于C ,再把试探电荷由A 点移到C 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 2;由C 点移到B 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 3。
高二物理上册:第10章第二节随堂达标自测
1. 一列横波沿直线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0-2-11所示,此时质点A 向y 轴正方向运动,则此波的传播为( )A .沿x 轴正方向B .沿x 轴负方向C .沿y 轴正方向D .沿y 轴负方向图10-2-11答案:A2.如图10-2-12所示为一简谐横波某时刻t 的波形曲线,传播方向向右,则此时刻有( )图10-2-12 A .各质点的位移均为4 cmB .各质点的振幅均为4 cmC .x =4 m 处质点的加速度最大、速度最大,速度方向向右D .x =6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零,速度最大解析:选BD.由波动图象可知质点的振幅A =4 cm.由于这列波是简谐横波,因而各质点的振幅都相等,都是4 cm ,但同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移不可能都是4 cm.而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因而x =4 m 处的质点速度方向即使存在,只能沿y 轴正向或者负向,不可能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实际上x =4 m 处的质点速度为零.同样x =6 m 处的质点也遵循振动的规律,由于y =0处于平衡位置,因而存在v m ,即速度在x =6 m 处最大. 3.图10-2-13图10-2-13所示为波源开始振动后经过一个周期的波形图,设介质中质点振动周期为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M 点为波源,则M 点开始振动时方向向下B .若M 点为波源,则P 点已经振动了34TC .若N 点为波源,则P 点已经振动了34D .若N 点为波源,则该时刻P 质点动能最大解析:选C.若M 点为波源,相当于M 点追随它左边的点,又因为是经过一个周期的波形,此时M 点的振动方向向上,即为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或者根据波传到了N 点,此时N 点振动方向向上,即波源的开始振动方向向上,而传到P 点要经过34T ,因而P 点已振动14T .若N 点为波源,N 开始振动方向向下,传到P 点经T 4,故P 点已振动了34T ,而此时P 点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动能最小,答案为C.。
高二物理上册:第10章第五节课时活页训练
1.如图10-5-6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或相遇后,不可能出现的波形图是()图10-5-6图10-5-7解析:选D.根据波的独立传播原理,两列波相遇分离后仍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其波形不变,故A正确,D错;在相遇区域,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的位移的矢量和,据波的叠加原理,当两列波的前半波形叠加时,前半波形内各质点位移均为零,B会出现,两波形重合时,各质点位移加倍,C会出现.故B、C正确.2.水槽中步调相反的波源S1、S2发出两列波长相等的水波,设某一时刻P点恰好是两波谷相遇点,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两列波能发生干涉B.P点始终就在波谷C.P是振动加强点D.P的位移有时可为零解析:选 B.两列水波波长相等,其速度也相同,则频率必然相同,能发生干涉;某时刻P点恰好是两波谷相遇,则该点是振动加强点,P点也会上下振动,并非总处于波谷,故选项B错误.3.如图10-5-8甲所示,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都相同,传播方向相反,在相遇的某一时刻,两列波“消失”,如图10-5-8乙所示,此时x、y两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图10-5-8A.x向下,y向上B.x向上,y向下C.x和y都向上D.x和y都向下解析:选A.由带动法可判断两列波在x点引起的振动均向下,在y点引起的振动均向上,由波的叠加可知,x、y的振动为合运动,所以x向下,y向上.4.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发生干涉现象时()A.某一点如果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第一列波的波峰与第二列波的波谷相遇B.某一点如果是两列波的波谷与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第一列波的波谷与第二列波的波峰相遇C.某一点如果是第一列波的波峰与第二列波的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两列波的波谷相遇D.某一点如果是第一列波的波谷与第二列波的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在这一点则是第一列波的波峰与第二列波的波谷相遇解析:选D.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只与位置有关,不随时间变化.若在某一时刻两波峰相遇时,经过半个周期两波谷相遇,若某一时刻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谷相遇,半个周期后,前一列波的波谷与后一列波的波峰相遇,故A、B、C错,D正确.5.两个不等幅的脉冲波在均匀介质中均以1.0 m/s的速率沿同一直线相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10-5-9所示,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0.1 m,则以下不同时刻,波形正确的是()图10-5-9图10-5-10解析:选ABD.在t=0.3 s时每一个脉冲波各向前传播0.3 m,两波形刚好相接,即出现A选项所示的情形,当t=0.4 s时,每一脉冲波各向前传播了0.4 m,先画出每一列波单独存在时的波形,由波的叠加原理知B图正确,同理分析C错,D对.6.如图10-5-11所示,S1、S2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该时刻在P 点为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则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图10-5-11A.P点有时在波峰,有时在波谷,振动始终相互加强B.P点始终在波峰,不可能在波谷C.因为λ1>λ2,所以P点的振动不遵守波的干涉条件D.P点的振动遵守波的叠加原理,但并不始终相互加强解析:选CD.这两列水波波长λ1>λ2,f1<f2不是相干波,当它们相互叠加时,水面上某质点的合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加强或总减弱的区域,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7.如图10-5-12所示,两列平面简谐横波在空中叠加,其中简谐横波a(如图中虚线所示)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简谐横波b(图中实线所示)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波速都是20 m/s.t =0时,这两列波的波动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位于x=45 m处的质点P第一次达到波峰的时间和第一次处于平衡位置的时间分别是()图10-5-12A.1.50 s0.25 s B.0.75 s0.25 sC.0.25 s0.5 s D.0.25 s0.75 s解析:选D.t=0时,两列波的波峰到P点处的距离均为s=5 m,波峰传播到P点的时间t=s/v=0.25 s,选项A、B错误;t=0时,x1=30 m处的质点和x2=60 m处的质点都在平衡位置,离P 点的距离均为s ′=15 m ,两质点的振动传播到P 点时,P 点第一次处于平衡位置,经历时间t ′=s ′/v =0.75 s ,故正确选项为D.8.如图10-5-13所示,a 、b 两质点是两列相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的振源,它们的间距为6 m .若a 、b 振动频率均为5 Hz ,位移大小方向始终相同,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 m/s ,则( )图10-5-13A .ab 连线中点振幅最大B .ab 连线上离a 为1.5 m 处无振动C .ab 连线上振动最弱位置共三处D .ab 连线上振动最强位置共五处解析:选ABD.两列简谐波的波长为:λ=v f =105m =2 m. ab 连线中点的振幅为最大点,选项A 是正确的.ab 连线上离a 点1.5 m 处设为P 点,则Δr =Pb -Pa =4.5 m -1.5 m =3.0 m ,因为λ=2 m ,λ2=1 m ,所以Δr =3×λ2. 所以P 点是振动减弱点,其振幅最小.因为两列波源完全相同,所以P 点合振动的振幅为零,即P 点不振动,所以选项B 是正确的.满足Δr =nλ的各点为振动加强点,Δr <ab =6 m .则Δr =nλ<6 m.当n =0时,Δr =0,ab 中点为振动加强点;当n =1时,Δr =λ=2 m ;当n =2时,Δr =2λ=4 m.由于对称性,在ab 连线上振动加强点共有五处,所以选项D 是正确的.9.如图10-5-14所示,在坐标原点O 和x =3 m 的A 点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振源,两个振源发出的横波波长均为1 m ,在y 轴正方向上除O 点外的振动加强的位置有( )图10-5-14A .1处B .2处C .3处D .(2n +1)处(n =0,1,2…)解析:选B.当距两波源的路程为波长的整数倍时,该点为振动加强点.在y 轴上满足x 2+y 2-y =nλ(n =0,1,2…)的点振动加强,则 y =x 2-n 2λ2nλ=9-n 22n,可知n <3,n ≠0,只有n =1和n =2的两点(0,4),(0,1.25)的振动是加强的.10.(2011年河北保定高三调研)利用发波水槽,可以使S 1、S 2两波源发出的水波产生叠加现象,先使两波源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第一次调整S 1的振幅后再观察两列波的叠加情况,观察后,请对下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如图10-5-15甲为水波演示槽,可演示两列水波叠加的情形.S 1、S 2为两个波源,能连续不断地上、下振动产生水波,P 为水面上的一点,PS 1=PS 2.图10-5-15乙、丙两图分别为S 1、S 2波源的振动图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0-5-15 A .水面上不能形成干涉图样B .由于水波波速未知,不能判断P 点属振动加强点还是减弱点C .P 点属振动加强点D .P 点振动的振幅为1 cm解析:选C.由S 1、S 2两波源的振动图象可直观看出,两波源的振幅分别为A 1=2 cm 、A 2=1 cm ,两波源的振动周期T 1=T 2=0.02 s ,所以两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故满足波的干涉条件,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故A 选项不正确;由图象还可看出两波振动是同步的,可以知道在S 1、S 2的垂直平分线上的各点都满足振动加强的条件,故P 为振动加强点,B 项不正确,C 选项正确;两波在P 点叠加时,S 1的波峰与S 2的波峰叠加时,合波峰为3 cm ,当S 1的波谷与S 2的波谷相遇时,合波谷为-3 cm ,故P 点振动的振幅为3 cm ,即D 选项不正确.11.如图10-5-16所示,在一根细绳上正传递着正立和倒立的两个简谐波A 和B ,设在t =0时波形如图甲所示,而在t =T 时的波形如图乙所示.试画出t =T /2时的波形图.图10-5-16解析:由简谐波A 和B 在t =0时的波形图和t =T 时的波形图,可知波A 和B 在一个T 内沿传播方向平移的距离为4 m .则波A 和B 在T /2内各自沿传播方向平移的距离为2 m ,得到此时各自的波形图,再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此时的波形图应为在x 轴上2 m ~6 m 的一条线段,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12.如图10-5-17所示,在半径R =45 m 的圆心O 和圆周A 处,有两个功率相同的喇叭,同时发出两列频率、波长和振幅相同的声波,且波长λ=10 m ,若人站在B 处,正好听不到声音;若逆时针方向从B 走到A ,则时而听到声音时而听不到声音.试问在到达A 点之前,还有几处听不到声音?图10-5-17解析:A 、O 到B 点的距离差Δr =R =45 m =4λ+12λ,所以B 点振动减弱,表明两声源振动步调一致,因此在圆周上任一点听不到声音的条件为Δr =r 1-r 2=(2k +1)λ2=5(2k +1),将r 2=R =45 m 代入得:r 1=10k +50,而0<r 1<90 m ,即0<10k +50<90,所以-5<k <4,因此k取-4、-3、-2、-1、0、1、2、3共8个值,所以在到达A点之前还有8处听不到声音.答案:8处。
人教版新教材高二物理上册 《10
10.3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学习目标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U=Ed,并且能够推导出这个关系式2.会用关系式U=Ed进行有关的计算。
重点: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距离的乘积。
难点:1.电场强度的大小为什么等于两点间的电势差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距离的比值的问题。
2.电势与场强无直接关系。
场强和电势在数值上没有必然关系,即场强大的地方电势不一定高;场强为零的地方电势不一定为零;场强相同的地方电势不一定相同;电势相同的地方场强不一定相同。
知识点一、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1.关系式:UAB =Ed或E=UABd。
2.物理意义: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3.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匀强电场。
【题1】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中,有a、b、c三点,ab=5cm,bc=12cm,其中ab沿电场线方向,bc和电场线方向成60°角,一个电荷量为q=4×10-8C 的正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为W1=1.2×10-7J。
求:(1)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2)电荷从b移到c,电场力做的功W2。
(3)a、c两点间的电势差Uac。
【答案】(1)60V/m;(2)1.44×10-7J;(3)6.6V【解析】(1)设a、b两点间的距离为d,由题意有W1=qUab,E=Uabd,由以上两式得E=W1qd=1.2×10-74×10-8×5×10-2V/m=60V/m。
(2)设b、c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为d1,Ubc=Ed1,d1=bc·cos60°,W2=qUbc ,得W2=qE·bc·cos60°=4×10-8×60×12×10-2×0.5J=1.44×10-7J。
高二物理上册课时训练题10
1.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首先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是()A.法拉第B.奥斯特C.赫兹D.麦克斯韦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恒定电流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稳定的磁场B.稳定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稳定的磁场C.均匀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稳定的磁场D.均匀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互相激发,形成由近及远传播的电磁波答案:AC3.某电路的电场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8-3-4所示,能发射电磁波的电场是()图18-3-4解析:选D.图A中电场随时间不变化,不会产生磁场.图B和图C中电场都随时间做均匀的变化,只能在周围产生稳定的磁场,也不能产生和发射电磁波.图D中电场随时间做不均匀的变化,能在周围空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这种磁场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又能产生变化的电场,从而交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即形成电磁场,才能发射电磁波.4.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波必须依赖介质传播B.电磁波可以发生衍射现象C.电磁波不会发生偏振现象D.电磁波无法携带信息传播解析:选 B.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能发生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并且它可以传递信息,可知只有B选项正确.5.声波和电磁波均可传递信息,且都具有波的共同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的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B.声波和电磁波都能引起鼓膜振动C.电磁波都能被人看见,声波都能被人听见D.二胡演奏发出的是声波,而电子琴演奏发出的是电磁波答案:A1.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电场周围一定产生磁场,磁场周围也一定产生电场B.在变化的电场周围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周围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C.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一定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D.振荡的电场一定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解析:选D.该题非常容易出错!容易错选B、C,原因是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清楚.均匀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的是不变的电场;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的是不变的磁场.2.用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判断,如图18-3-5中表示电场(或磁场)产生的磁场(或电场)的正确图象是()图18-3-5答案:C3.(2018年高考天津理综卷)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匀变化的磁场能够在空间产生电场B.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只要有电场和磁场,就能产生电磁波D.电磁波在同种介质中只能沿直线传播解析:选A.变化的磁场就能产生电场,A正确.若只有电场和磁场而电场和磁场都稳定或电场、磁场仅均匀变化都不能产生电磁波,C错.光也是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可判断B错.D选项中没强调是“均匀”介质,若介质密度不均匀会发生折射,故D错.4.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不变的物理量有()A.频率B.波长C.振幅D.波速解析:选 A.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量是不发生变化的,那就是频率,波速和波长与介质有关,振幅在逐渐减小.5.关于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及电磁波传播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和B平行,都随时间t做正弦变化B.E和B垂直,都随时间t做正弦变化C.E和传播方向垂直,B和传播方向平行D.E和B垂直,E、B都和传播方向垂直解析:选BD.E和B互相垂直,且都随时间做正弦规律变化,E、B都和传播方向垂直.6.下列关于电磁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电磁波是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B.电磁波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108 m/sC.电磁波由真空进入介质传播时,波长变短D.电磁波不能产生干涉、衍射现象解析:选AC.电磁波是交替产生周期变化的电磁场产生并由发生区域向远处传播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f不变,由波速公式v=λf可知,由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变小,所以波长变短.电磁波具有波动性,能产生干涉、衍射现象.7.(2018北京海淀区模拟)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恒定的电场能够产生电磁波B.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变D.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传递了能量解析:选CD.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可知.只有非均匀变化的电场、磁场能产生电磁波,A错;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错;电磁波与机械波一样,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C正确;电磁波传播电磁振荡的运动形式和能量,D对.8.(2018年辽宁大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其波速增大,波长变长B.纵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总是相同的C.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波源自身的频率不变D.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解析:选AC.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时,频率不变,波速变大,波长变长,A项正确;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并不是两个方向相同,B项错误;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恒定的磁场.9.(2018年广东珠海调研)无线电发射装置的振荡电路中的电容为30 pF时,发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是1607 kHz,若保持回路的电感不变,将电容调为270 pF,这时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为() A.62 m B.187 mC.560 m D.1680 m解析:选C.由f=12πLC,c光=λf得λ=2πc光×LC,解得当C′=270 pF时,f′=16073kHz,λ′=560 m.图18-3-610.如图18-3-6所示,有一水平放置内壁光滑、绝缘的真空圆形管,半径为R.有一带正电的粒子静止在管内,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磁场中.要使带电粒子能沿管做圆周运动,所加的磁场可能是()A.匀强磁场B.均匀增加的磁场C.均匀减小的磁场D.由于洛伦兹力不做功,不管加什么磁场都不能使带电粒子绕管运动解析:选BC.当磁场均匀变化时,产生恒定电场,从而使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图18-3-711.如图18-3-7所示为某LC 回路中电容器极板上的带电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该电路激发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是多少?解析:振荡电路在空间激发的电磁波的周期和频率与振荡电路的周期和频率相同,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 =3.0×108 m/s.由此图象可知该电磁波的周期T =8×10-9 s ,由公式c =λf 可得λ=c /f =cT =2.4 m.答案:2.4 m12.如果你通过同步卫星转发的无线电话与对方通话,则在你讲完话后,至少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听到对方的回话?(已知地球的质量M =6.0×1024 kg ,地球半径R =6.4×106 m ,引力常量G =6.67×10-11 N·m 2/kg 2)解析: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它运动的周期T =3600×24 s =8.64×104 s ,设卫星离地面高度为h ,它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G mM(R +h )2=m (R +h )(2πT )2,h =3GMT 24π2-R . 代入数据,算得h =3.59×107 m.最短通信距离是发话人和听话人均在同步卫星的正下方,这时无线电信号传播的最短距离s =2h ,则最短时间t =2×2h c =2×2×3.59×1073×108s =0.48 s. 答案:0.48 s。
人教版新教材高二物理上册 《10
10.2 电势差学习目标1.理解电势差的概念。
2.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会用WAB =qUAB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电势差和电势、等势面的关系。
重点:应用电势差的概念求解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难点:应用电势差的概念求解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知识点一、电势差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之差,也叫电压。
单位伏特,符号V。
2.关系式:设电场中A点的电势为φA ,B点的电势为φB,则: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为:UAB =φA−φB。
B、A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可以表示为:UBA =φB−φA。
所以UAB=−UBA。
3.电势差的正负:电势差是标量,但有正、负。
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间电势的高低。
所以电场中各点间的电势差可依次用代数相加。
4.对电势差的三点理解(1)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由电场本身的初末位置决定.在确定的电场中,即使不放入电荷,任何两点间的电势差都有确定的值。
(2)讲到电势差时,必须明确所指的是哪两点(两位置)的电势差。
A、B间的电势差记为UAB 、而B、A间的电势差记为UBA。
(3)电势差有正负,电势差的正负表示电场中两点电势的高低,如UAB=-6 V.说明B点的电势比A点的电势高6 V。
【题1】在右图中,某电场的等势面用实线表示,各等势面的电势分别为10V、6 V和-2 V,则UAB =________,UBC=________,UCA=________。
【答案】0,12 V,-12 V【解析】在题图中,A、B两点在同一等势面上,则有φA=φB,故UAB=10 V-10 V=0,B、C间的电势差为UBC=10 V-(-2 V)=12 V,C、A间的电势差为UCA=-2 V-10 V=-12 V。
【题2】在电场中A、B两点间电势差为UAB =75 V,B、C两点间电势差UBC=-200 V,则A、B、C三点的电势高低关系为A.φA >φB>φCB.φA<φC<φBC.φC>φA>φBD.φC>φB >φA【答案】C【解析】UAB =φA-φB=75 V,则φA=75 V+φB,故φA >φB。
高二物理上册:第9章第二节课时活页训练
1.如图9-2-7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弹簧和一根张紧的细线将甲、乙两物块束缚在光滑水平面上.已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当细线突然断开后,两物块都开始做简谐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图9-2-7A .甲的振幅大于乙振幅B .甲的振幅小于乙的振幅C .甲的最大速度小于乙的最大速度D .甲的最大速度大于乙的最大速度解析:选 C.两根弹簧相同,则细线未断时,两弹簧的伸长量相等,则甲的振幅等于乙的振幅.甲、乙分别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相等,而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所以甲的最大速度小于乙的最大速度,故C 正确.2.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振动的频率为f ,则( )A .动量的变化频率为fB .回复力变化的频率为fC .动能的变化频率为2fD .加速度变化的频率为2f解析:选ABC.在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中,象速度、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动量这些矢量都是一个周期完成一个循环,故A 、B 正确,D 错误.而动能是标量,一个周期内完成两个周期性变化,故C 正确.图9-2-83.如图9-2-8所示,一个弹簧振子在AB 间做简谐运动,O 是平衡位置.以某时刻为计时零点,以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则振子经14周期具有正向最大加速度,那么经34周期,振子具有( )A .负向最大位移B .正向最大位移C .正向最大速度D .速度为零解析:选BD.振子经T 4具有正向最大加速度,说明此时振子处在A 点,那么经过3T 4,即又经过T 2,此时振子处在B 点,所以此时振子的速度为零,处在正向最大位移处,所以正确答案为B 、D.4.两个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甲、乙,在相同时间甲完成了5次全振动,乙完成了4次全振动,则( )A .T 甲∶T 乙=5∶4B .A 甲∶A 乙=5∶4C .f 甲∶f 乙=5∶4D .E 甲∶E 乙=5∶4解析:选C.由T =t n 可知,T 甲∶T 乙=4∶5,A 错.T =1f,C 对.振幅、能量与振动次数无关,B 、D 错.5.关于简谐运动的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频率越高,振动质点运动的速度越大B .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方向变化的次数越多C .频率是50 Hz 时,1 s 内振动物体速度方向改变50次D .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与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有关答案:B6.(2011年北京东城区检测)做简谐运动的物体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经过t =0.5 s ,与平衡位置的距离最大,则振动周期是( )A.2 s B.12sC.211s D.12005s解析:选AC.设物体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T,由题意可知:t=n T2+14T,所以T=4t2n+1=4×0.5 2n+1s=22n+1s.(n=0,1,2,…)由此可见当n=0时,T=2 s,当n=5时,T=211s,所以A、C正确.7.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振子质量为m,最大速度为v,周期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某时刻算起,在T2的时间内,回复力做的功一定为零B.从某一时刻算起,在T2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一定为零C.若Δt=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D.若Δt=T2,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弹簧长度一定相等解析:选AC.振子在半个周期内刚好到达与初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位置,两位置速度大小相等,故由动能定理知,回复力做的功一定为零,则A正确;但由于速度反向(初位置在最大位移处时速度均为零),所以在半个周期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初速度大小的两倍,因此在半个周期内速度变化量大小应为0到2v之间的某个值,则B正确.在相隔一个周期T的两个时刻,振子只能位于同一位置,其位移相同,合外力相同,加速度必定相同,选项C是正确的.相隔T2的两个时刻,振子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位置可位于和P对称的P′处,在P处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在P′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长度并不相等,故选项D是错误的.图9-2-98.一根自由长度为10 cm的轻弹簧,下端固定,上端连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P.在P上放一个质量也是m的物块Q.系统静止后弹簧长度为6 cm,如图9-2-9所示.如果迅速向上移去Q,物块P将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此后,弹簧的最大长度是() A.8 cm B.9 cmC.10 cm D.11 cm解析:选C.移去Q后,P做简谐运动,在平衡位置处弹簧长度为8 cm,弹簧最短长度为6 cm,相对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为2 cm,由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得弹簧的最大长度是10 cm.图9-2-109.(2011年洛阳抽样测试)如图9-2-10所示,一升降机在箱底有若干个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降机在从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一段运动过程中()A.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B.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C .先是弹力做的负功小于重力做的正功,然后是弹力做的负功大于重力做的正功D .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的值解析:选CD.本题实质上是一个竖直弹簧振子的物理模型问题.当升降机吊索断裂后升降机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底部弹簧刚触地时,由于重力mg 大于弹力F N ,所以升降机仍做向下的加速运动,随着弹簧压缩形变增大,向上的弹力也随之增大,所以向下的合力及加速度不断变小,直至mg =F N 时,a =0,速度达到最大值v max ,这段运动是速度增大、加速度变小的运动.根据动能定理W =ΔE k ,即W G -WF N =ΔE k >0,所以W G >WF N ,重力做的正功大于弹力做的负功.当电梯从a =0的平衡位置继续向下运动时,由于弹力大于重力,所以加速度方向向上,且不断变大,而速度v 不断变小直至为0,这段过程中,W G -WF N =ΔE k <0,所以W G <WF N ,重力做的正功小于弹力做的负功.由此可知选项A 、B 错,而C 正确.把升降机视为一个竖直弹簧振子,如图所示.弹簧刚触地时升降机的位置在A 处,升降机向下运动到的最低点位置在B 处,在平衡位置O 处速度最大.在A 点时有向下的速度,弹簧振子在A 点时为最大位移处到平衡位置中的一点,即A 并非最大位移点.而B 点速度为零,应是振子平衡位置下方的最大位移点,故BO >AO .既然A 位置的加速度a A =g 方向向下,那么最大位移B 处的最大加速度的a B =a m >a A =g ,方向向上,选项D 正确.10.甲、乙两个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在完成相同的全振动时,甲用时8 s ,乙用时6 s ,则甲、乙振动的频率之比为________.若甲的振幅不变,乙的振幅加倍,则甲、乙的振动周期之比为________.解析:完成相同的全振动次数.甲用8 s ,乙用6 s ,由f =n t可得f 甲∶f 乙=3∶4.周期由系统本身决定的,与振幅无关,所以T 甲∶T 乙=4∶3.答案:3∶4 4∶311.弹簧振子以O 点为平衡位置在B 、C 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 、C 相距20 cm ,某时刻振子处于B 点,经过0.5 s 振子首次到达C 点.求:(1)振动的周期和频率;(2)振子在5 s 内通过的路程及5 s 时的位移大小.解析:(1)振子从B 到C 所用时间t =0.5 s ,为周期T 的一半,故:t =T 2,T =1.0 s ,f =1T=1.0 Hz. (2)设振幅为A ,由题意知,BC =2A ,故A =10 cm ,振子在1个周期内的路程为4A ,故在t =5 s 内的路程为:s =t T×4A =200 cm =2 m. 5 s 内振子恰好振动了5个周期,振子仍回到B 点,所以它的位移大小为10 cm.答案:(1)1.0 s 1.0 Hz(2)2 m 10 cm12.(2011年太原高三月考)如图9-2-11是用频闪照相的办法拍下的一个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甲图是振子静止在平衡位置时的照片,乙图的振子被拉伸到左侧距平衡位置20 mm 处,放手后,在向右运动的1/2周期内的频闪照片,丙图是振子在接下来的1/2周期内的频闪照片.请探究分析以下问题:图9-2-11解析:频闪的频率为9.0 Hz ,则频闪周期T 0=1f =19s ≈0.11 s .由乙、丙两图知,振子在振动T 4时,闪光两次,即14=2T 0,所以T =8T 0=89 s ≈0.9 s. 答案:0.11(或19) s 0.9(或89) s 每次闪光时振子的位置。
人教版新教材高二物理上册 《10
10.4 电容器的电容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其定义式C=Q/U,并能用来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公式C=εrS4πkd及其含义。
重点:电容的概念。
难点:电容的引入与理解。
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
知识点一、电容器1.构造:彼此绝缘而又相距很近的两个导体,就构成一个电容器。
2.功能(1)充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使两个极板上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
特点(如下左图所示):①充电电流: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电流由大到小;②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增加;③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升高;④电容器中电场强度增加;当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电容器所在电路中无电流,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与充电电压相等;⑤充电后,电容器从电源中获取的能量称为电场能。
(2)放电:用导线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个极板上的异种就会中和,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
特点(如上右图所示):①放电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板流出,电流是由大变小;②电容器上电荷量减少;③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降低;④电容器中电场强度减弱;⑤电容器的电场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注意:放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容器极板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当放电结束时,电路中无电流。
3.带电荷量:充电后一个极板上的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4.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和击穿电压加在电容器上的电压不能超过某一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电介质将被击穿,电容器损坏,这个极限电压称为击穿电压,电容器工作的电压低于击穿电压。
额定电压是指电容器长期工作时所能承受的电压,比击穿电压要低,电容器上一般都标明电容器的电容和额定电压的数值。
【题1】下列关于电容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电容器是储存电荷和电能的容器,只有带电的容器才称为电容器B.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相互靠近的导体,都能组成电容器,而且跟这两个导体是否带电无关C.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是指每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D.电容器充电过程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成电容器的电能并储存起来;电容器放电过程是将电容器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答案】BCD【解析】并不是只有带电时的电容器才称为电容器,A错,B对.每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称为电容器的带电荷量,C对。
高二物理上册 电子题库 第10章第四节课时活页训练
【优化方案】2013届高二物理上册电子题库第10章第四节课时活页训练1.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衍射是机械波特有的现象B.对同一列波,缝、孔宽度或障碍物尺寸越接近波长衍射现象越明显C.只有横波才能发生衍射现象,纵波不能发生衍射现象D.声波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是由于声波波长较大解析:选BD.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无论横波纵波都能发生,故A、C错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一些,故B、D正确.2.关于波的衍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孔的尺寸比波长大时,一定不会发生衍射现象B.只有波才有衍射现象C.波发生衍射后频率、波速发生变化(在同一种介质中)D.只有孔的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或者比波长还小时才会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解析:选BD.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些,这并不是说孔或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所以A 错D对.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B对.频率由波源决定,波速由介质决定,发生衍射后,波速、频率均不变,C错.3.水波通过小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为使衍射现象更明显,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增大小孔尺寸B.减小小孔尺寸C.增大水波频率D.减小水波频率解析:选BD.孔的尺寸越小,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减小水波频率,波长就会变大,更易于出现衍射现象,故应选BD.4.波长分别为60 m和17 m的两列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长60 m的声波比波长17 m的声波传播速度小B.波长60 m的声波比波长17 m的声波频率小C.波长60 m的声波比波长17 m的声波容易发生衍射D.波长60 m的声波比波长17 m的声波不容易发生衍射解析:选BC.机械波传播的速度决定于介质,与频率无关,所以两列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相等,A错.由v=fλ知,波长60 m的声波比波长17 m的声波频率小,B对.波长越长,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C对、D错.5.如图10-4-6为演示波的衍射装置,S为水平面上振动的波源,M、N是水面上的两块挡板,其中N板可以移动,两板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图中A处没有振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0-4-6A.使波源的振动频率增大,可以使A处的水振动起来B.使波源的振动频率减小,可以使A处的水振动起来C.移动N板使狭缝间距增大,可以使A处的水振动起来D.当A点振动后,挡板两边的波纹间距相等解析:选BD.A处没有振动说明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必须减小狭缝的宽度或增大波长,C错.要想增大波长,由v=λf知,当f减小时,λ增大,B 正确,A错误.发生衍射前后,波速、波长都是不变的,D正确.6.(2011年北京四中模拟)如图10-4-7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对于波经过孔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图10-4-7A.此时能观察到明显的波的衍射现象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解析:选D.从图示可看出,孔AB的大小跟水波的波长差不多,满足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所以选项A正确;由于波在挡板前后是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且波的频率也未变,由λ=v/f知波的波长未变,所以选项B正确;如果将孔扩大,则可能不再满足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故选项C正确;当波源频率f增大时,波长λ=v/f减小,根据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知,此种情况下波的衍射现象只能向着不明显的方向发展.故选项D错误.7.一列水波穿过小孔产生了衍射现象,衍射的水波与原来的水波相比( )A.波长变短了 B.频率变高了C.波速没有变化 D.质点的振幅变大了解析:选C.水波穿过小孔产生衍射现象,小孔相当于新的波源,做原来波源的受迫振动,故频率不变.而波速取决于介质,所以波速不变,通过小孔的能量不会太多,故质点振幅应减小.8.图10-4-8如图10-4-8所示,正中O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是挡板,B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 )A.整个区域B.阴影Ⅰ以外区域C.阴影Ⅱ以外区域D.阴影Ⅲ以外区域解析:选B.由图中可直观看出,半波长为实虚两圆半径之差.且可看出挡板A的尺寸比波长大的多,而小孔B与波长长度差不多.据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知道,该波在挡板A 处的衍射现象很不明显,即可认为波沿直线传播,故Ⅰ区内水面无波形,故A选项不正确;而该波的波长与小孔B差不多,能够产生显著的衍射,故在阴影区Ⅲ、Ⅱ之内,明显存在衍射波的波形,故B选项正确;而C、D选项都不正确.9.在水波槽的衍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图象如图10-4-9所示,水波在水槽中的传播速度为0.05 m/s,为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d应为( )图10-4-9A.10 cm B.7 cmC.5 cm D.d≤1 cm解析:选D.水波槽中激发的水波波长为λ=v·T=(0.05×0.2) m=0.01 m=1 cm.要发生明显衍射现象,应使孔的尺寸比波长短或者跟波长差不多.10.音箱装饰布网既美观又能阻止灰尘进入音箱内部,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于音箱发出的声音来说,布网就成了障碍物,它阻碍了声音的传播,造成了声音失真,有的生产厂家就把装饰布网安装了子母扣,这样听音乐时就可以把布网卸下来,从而获得高保真的听觉效果,听同样的音乐不卸下布网和卸下布网相比较,你认为声音损失掉的主要是________.(选填“高频部分”、“低频部分”)解析:由v=λf知,频率高,波长小,通过布网时,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故声音损失掉的主要是高频部分.答案:高频部分11.如图10-4-10所示,相邻实线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试大致画出波通过孔A 和B以及遇到障碍物C和D之后的传播情况.图10-4-10解析:由题图可知,孔A 和障碍物D 跟波长相差不多,因此,从孔A 传出的波和遇障碍物D 之后的波均有明显的衍射现象;孔B 和障碍物C 跟波长相比相差很大,因此,从孔B 传出的波和遇障碍物C 之后的波无明显的衍射现象.在画通过孔A 的衍射波时要强调画出的同心半圆都是以孔A 为圆心的;遇障碍物D 之后波的传播并没有影响;而从孔B 传出的波和遇障碍物C 之后的波只沿“直线传播”.所以从孔A 、B 传出的波和遇障碍物C 、D 之后的波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图12.甲乙二人分乘两只船在湖中钓鱼,两船相距24 m ,有一列水波在湖面上传播,使每只船每分钟上下浮动10次,当甲船位于波峰时,乙船位于波谷,这时两船之间还有一个波峰,则此水波的波速为多少?若此波传播过程中遇到一根竖立的电线杆,是否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解析:由题意可知T =6010 s =6 s ,设此波的波长为λ,则有24 m =λ+λ2,λ=16 m ,所以v =λT =166 m/s =83m/s.由于λ=16 m 大于竖立电线杆的尺寸,所以当波通过竖立的电线杆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答案:83 m/s 会发生。
高二物理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章第3-4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波的衍射同步练习人教版
【模拟试题】1. 一列机械波从甲介质进入乙介质不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 波长B. 波速C. 频次D. 流传方向2. 如图 1 所示是察看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 和 BD 是两块挡板,AB 是一个小孔,O 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地区波的流传状况,每两条相邻涟漪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波经过孔以后的流传状况,以下描绘中正确的选项是()A.此时能显然察看到波的衍射现象B.挡板前后涟漪间距离相等C.假如将孔 AB 扩大,有可能察看不到显然的衍射现象D.假如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次增大,能更显然察看到衍射现象OC A B D图 13. 一列水波穿过小孔产生衍射,衍射后水波的强度减弱是由于()A. 水波的波长增添B. 水波的周期增大C. 水波的频次增大D. 水波的振幅减小4. 一列以v20m/ s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流传的横波在某时辰的图象如图 3 所示,经 0.5s 后均衡地点在P 点的质点的坐标将是()A. ( 6m, 0)B.(16 m, 0.4m)C. (16m, 0.4m)D.(6m, 0.4m)y/m0.4PO2468101214x/m-0.4图 35. 一简谐横波在x 轴上流传,在某时辰波形如图 4 所示,已知此时质点 F 的运动方向沿y 方向,则正确的选项是()A.此波向 x 轴正方向流传B.质点 D 此时向下运动C.质点 B 将比质点 C 先回到均衡地点D.质点 E 的振幅为零y C BDO AE IFxHG图 46. 图 5 中实线是沿 x 轴流传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0 时辰的波形图,虚线是这列波在t 0.05s 时辰的波形图,已知该波的波速是80cm/ s ,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这列波有可能沿 x 轴正方向流传B. 这列波的波长是10cmC. t 0.05s 时辰 x 6cm 处的质点正在向下运动D. 这列波的周期必定是0.15s图 57. 一列简谐波沿绳索流传,振幅为0.2m ,流传速度为 1m/ s ,频次为 0.5Hz ,在 t 0 时辰,质点 a 正好经过均衡地点,沿着波的流传方向( )A. 在 t 0 时辰,距 a 点 2m 处的质点走开其均衡地点的距离为0.2mB. 在 (t 0 1s) 时辰,距 a 点 1.5m 处的质点走开其均衡地点的距离为 0.2mC. 在 (t 0 2s) 时辰,距 a 点 1m 处的质点走开其均衡地点的距离为 0.2mD. 在 (t 03.5s) 时辰,距 a 点 0.5m 处的质点走开其均衡地点的距离为0.2m8. 如图 6 所示,一列横波在 t 1 和 t 2 时辰的波形分别如图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已知波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是2m / s ,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 若 t 2 t 1 1.5s ,则波是向右流传的B. 若 t 2 t 1 1.5s ,则波是向左流传的C. 若 t 2 t 1 2.5s ,则在 t 2 时辰质点 P 向 y 轴正方向运动D. 若 t 2t 12.5s ,则在 t 2 时辰质点 P 向 y 轴负方向运动y/cmt 2 t 12PO24-2x/m图 69.某一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波长为1m,波速大小为340m/ s,在海水中的波长为4.5m,在海面上发出的声音经0.4s 听到回声,则该海水深为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波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某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
B .表示各个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
C .表示某一时刻质点相对于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D .表示各个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
解析:选C.波的图象反映了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相对于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所以选项C 正确.
2.(2011年遵义高二检测)如图10-2-14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此时质点A 正向上运动,如图中箭头所示,由此可断定此横波( )
图10-2-14
A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
B 正向上运动
B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
C 正向下运动
C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
D 正向上运动
D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
E 正向下运动
解析:选C.根据质点A 此时正向上运动,可判定波向左传播,A 、B 错误,再根据波向左传播可判定质点D 、E 正向上运动,质点B 、C 正向下运动,C 对,D 错. 3.
图10-2-15
(2011年河北唐山高三调研)一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10-2-15所示.已知此时刻质点F 的运动方向向下,则( )
A .此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
B .质点D 此时向下运动
C .质点B 将比质点C 先回到平衡位置
D .质点
E 的振幅为零
解析:选AB.由题中已知F 点运动方向向下,所以此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选项A 正确.相邻的峰(C )谷(G )间的所有质点振动方向相同,已知F 点运动方向向下,所以D 向下,选项B 正确.OC 之间与GI 之间振动方向与CG 之间振动方向相反,振动方向向上,质点B 要先向上运动再回到其平衡位置,将比质点C 延后回到平衡位置,所以选项C 错误.质点E 此时位移为零,但振幅不为零.
4.质点O 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A ,周期为T ,振动沿x 轴正方向传播,某个时刻的波
形图如图10-2-16所示,在该时刻坐标为(a,0)的质点,经过T 4,质点的坐标为( )
图10-2-16
A .(a,0)
B .(a ,A )
C .(a ,-A )
D .(54
a ,A ) 解析:选C.由于振动沿x 轴正方向传播,所以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可知,此时坐标为(a,0)
的质点向下振动,经过T 4
后振动到负的最大位移处,而质点并不在传播方向上发生迁移,即其平衡位置并没有发生移动,所以此时质点(a,0)的坐标为(a ,-A ),正确的选项为C.
5.一列沿x 轴正向传播的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甲10-2-17所示,a 、b 、c 、d 为介质中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四个质点的平衡位置.若从该时刻开始计时,则图乙是下面哪个质点在经过3个周期后的振动图象( )
图10-2-17
A .a 处质点
B .b 处质点
C .c 处质点
D .d 处质点
解析:选C.根据波的图象具有重复性的特点知,经过3个周期后的波的图象与此时刻波的图象完全相同,而此时刻只有c 质点经过平衡位置且向y 轴负方向运动,故选项C 正确.
6.(2011年陕西汉中统考)对于如图10-2-18所示的两个图象,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图10-2-18
A .图甲表示振动图象,且P 在向上振动
B .图乙表示振动图象,且Q 在向上振动
C .图甲表示波动图象,图乙表示振动图象
D .图甲表示振动图象,图乙表示波动图象
解析:选BC.由两图象的横轴可以看出,甲图的横轴是位移,表示波的图象;而乙图的横轴为时间,故表示振动图象,由振动图象的特点可知,Q 点的下一时刻向上坡振动,知Q 正在向上振.故A 、D 选项不正确,而B 、C 选项正确. 7.
图10-2-19
如图10-2-19所示为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图上a 点和b 点表示两个质点在此时刻的位移,它们的y 坐标绝对值相同.对这两个质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时刻的位移相同
B .该时刻的加速度相同
C .该时刻速度的方向相同
D .该时刻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解析:选C.a 、b 两质点此时刻位移大小相等,说明这两点是简谐振动中对称的两点,故此时位移、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故A 、B 、D 错误,应选C.
8.
图10-2-20
波源在坐标原点O 的一列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在t =2 s 时刻的波形如图10-2-20所示,在t =4 s 时刻的波形是图10-2-21中的( )
图10-2-21
解析:选B.从2 s 时刻到4 s 时刻的这段时间内,波沿x 轴正方向平移的距离与原来波形的长度相等,则B 正确. 9.
图10-2-22
如图10-2-22所示是某波源振动一个周期形成的波动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若P 是波源,开始时向上振动
B .若P 是波源,Q 点将向上振动
C .若P 是波源,a 已振动14
T D .若Q 是波源,P 将向上振动
解析:选D.若P 为波源,经一小段时间Δt 后的图象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波向右传
播,各质点的起振方向都向下,A 、B 错;波从a 传到Q ,传播距离是34
个完整波形,所用时间为34T ,则a 已振动了34
T ,C 错误;若Q 为波源,经一小段时间Δt 后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波向左传播,各质点的起振方向都向上,D 正确.
10.
图10-2-23
如图10-2-23所示是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向传播.
(1)该时刻A 质点运动的方向是向____,C 点的运动方向是向____,D 点的运动方向是向______.
(2)再经过T 2,质点A 通过的路程是______ cm ,质点C 的位移是______ cm.
答案:(1)上下下(2)40
11.如图10-2-24所示,图甲为一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波在t=0.1 s时刻的图象,图乙为参与波动的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
(1)两图中AA′各表示什么物理量?其值各是多少?
(2)设波速为0.04 m/s,画出再经过0.25 s后的波形图和振动图象.
图10-2-24
解析:(1)图甲中AA′表示沿波的传播方向,距波源1 cm处,质点在t=0.1 s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值为-0.2 m.
图乙中AA′表示振动质点在t=0.25 s时位移值为-0.2 m.
(2)在Δt=0.25 s时间内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的距离Δx=vΔt=0.04×0.25 m=0.01 m,故再过0.25 s波形图象如图丙所示,再过0.25 s后振动图象如图丁所示.
答案:见解析
12.
图10-2-25
如图10-2-25所示,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波,波速为v=0.6 m/s,P点的横坐标x=
0.96 m,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求:
(1)经过多少时间P点第一次到达波谷?
(2)经过多少时间,P点第二次到达波峰?
解析:(1)P点第一次到达波谷,即第一个波谷从x=0.18 m处传播到P点,由于波向右是匀速传播,故所经历的时间为
t=s
v
=
0.96-0.18
0.6
s=1.3 s.
(2)P点第二次到达波峰,即第二个波峰从x=-0.18 m处传播到P点,故所经历的时间为
t=s
v
=
0.96-(-0.18)
0.6
s=1.9 s.
答案:(1)1.3 s(2)1.9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