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医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医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在对自然界事物长期观察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哲学理论。它通过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指导我国古代人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思想武器。几千年来,它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及艺术、创造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理论核心是万物皆源于阴阳,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的起源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首先应当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长期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无论中外,普遍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有了太阳,就

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昼夜的区分正源于此。基于太阳的光照,古人对昼与夜、热与冷、明与暗等相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从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哲学观点。古人另一个体会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的变化。除了昼夜的规律性变化,还感受到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更替。万物生长靠太阳,白昼为生物提供生长活动必需的能量,夜晚又为动植物提供必要的休养条件,自然万物更是在四季更替规律性的变化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昼夜、四季阴阳的交替性变化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在对昼夜、四季长期观察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阴阳的变化、制约,正是自然界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基于上述认识,古人逐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它本身就是阴

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自然万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变化中孕育、产生,并在其推动下发展、变化。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阴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就是阴阳。

阴阳相生相对论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热为阳,寒为阴,热能够胜寒,寒也能够制热;但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阴阳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我存在的先决条件。而且,阴与阳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通过这种动态的对立制约,阴阳之间不断地相互消长,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如一年之中,由春至夏,阴消则阳长;由秋至冬,阳消则阴长,阴阳在整体上保持着动态平衡,正是阴阳的不断消长与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如果自然界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则阴阳就会处于失衡的状态,对万物而言就无法生存;如果人体的阴阳消长失衡,只有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机体就会产生疾病。另外,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还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体现了阴阳双方均以对方作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阴阳双方在对立中消长转化、互根互用的高度统一。

总之,万物皆有阴阳,亦皆可分阴阳,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阴阳转换的概念

万物源于阴阳,万物又皆可分阴阳。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一般地说,凡是温暖的、向上的、向外的、光明的、活动的、清虚的物质属性,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形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的、向下的、向内的、黑暗的、静止的、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明与暗等。

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同时,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

件下,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比如,日出的时候,自然界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又转为阴,而且随着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是一种规律。

另一方面,阴阳还体现于对事物的无限可分性。比如,白昼为阳,夜晚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说,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

阴阳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医理论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人的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比如,就人的身体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就脏腑而言,腑在表,具有消化排泄饮食物的作用,为阳,脏在里,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为阴。相对六腑,五脏为阴,五脏中心肺在上属阳,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下属阴,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所以,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均源于阴阳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阴和阳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如果阴与阳某一方偏旺,就必然引起另一方的亏损。另外,随着大自然的阴阳变化,人体也相应地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比如夜晚属阴、白天属阳,人体的阴阳也会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中出现阴阳消长交替,白天阳气旺盛,人就感到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到了夜晚,自然界阳

气渐衰,阴气相对亢盛,人也会相应地感到精力不足,感到疲劳,需要休息;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体体内阳气有一个生、长、敛、藏的过程,春季开始阳长阴消,到夏天阳气最盛,昼长夜短,所以人们春夏一般睡眠较少,精力较为旺盛,秋季开始阴长阳消,而到了冬季阴气最盛,昼短夜长,这个时候人们多不喜欢运动,特别是在冬季,像很多动物冬眠一样,许多人喜欢窝在家里。在人的一生当中,也体现了阴阳的消长变化,儿童时期是人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所以各个方面都代表着阳气旺盛的一面,例如生长快的特点,好动的特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成年时人体的阴气阳气达到平衡,身体停止了生长,行为也变得沉稳;在人成年以后,阳气就开始逐渐衰减,至老年期就表现为阴盛阳衰,所以老年人精力不足,喜静恶动。

在人的生长过程中,阴阳的变化规律是:阳盛阴弱一阴阳平衡一阴盛阳衰,而人死亡之后则是无阳的状态。

阴阳学说和养生治病有何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