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合集下载

无脊椎动物类群

无脊椎动物类群
放大镜在各器官周围观察,还可以找到许多半透明的白色中空小管,这是气管。气 管在体壁上向外开口,开口处就是气门,共有10对。空气由气门经过气管,一再分 枝最后送到各组织,在组织里进行气体交换。
节肢动物的运动方式:
①步行足:在地下跑的步行虫,虽然有翅但已不善于飞翔,为了 适应其生活上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六条腿变得又细又长, 跑起路来十分快速,这种足叫做步行足。当然昆虫中最基本的也是 最常见的还是步行足,它们的外形细长;各节也没发生显著的变化, 最适于担负行走的功用,如瓢虫、步行虫、天牛等。
②跳跃足:蝗虫、蟋蟀、蚤蝼、跳甲等昆虫十分善跳;它们的后足 腿节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跃行为。 捕捉这些昆虫时特别需要手疾眼快,否则它们会在一瞬间消失得无 影无踪。昆虫中的跳高冠军非跳蚤莫属,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超过 其体长100多倍,可以想象,假如人类能够跳过自身身高的100倍, 那么,现存的世界跳高记录简直就不足挂齿了。
用眼科剪刀剪去口器前端,用镊子轻轻地把食道抽出,除去粘附在消化管上的气管。 把分离出来的消化管从肛门处剪断以后,移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内,在解剖镜下观察。 消化管可分为口、食管、嗉囊、前胃、胃、回肠、直肠、肛门等部分。
胃肠交界处,有100多条线形管,叫马氏管,是蝗虫的排泄器宫。马氏管从体腔里 收集废物,送到肠里,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③捕捉足: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是一类益虫,不吃庄稼,专门 靠捕食小动物生活,它们从卵里孵出来就有一对刀状的前足。这种 前足的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 节和肠节上还常装备着锐刺,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当它捕获猎 物时,可以利用腿节和胫节把要吃的东西夹住,再利用胫节内侧和 腿节外侧锐利的刺将猎物撕碎吃掉,这种足叫捕捉足。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 成; • 大多为蠕动爬行。 • 身体分节使其运动 更加灵活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蚯蚓可以改良土壤.
• 鱼类的饵料 • 影响人畜健康
• 医用与药用
大多数蛭类以吸取人或动物的血液作为 食物,对人畜有一定的危害。
采用医蛭吸取脓血以治疗病症的办法,
软体动物
• 结构: 种类繁多,形态差异较大。身体两 侧对称或不对称。身体柔软,分为头、 足、内脏团,体外有外套膜,常包有贝 壳,贝壳由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形成。
作为食品的软体动物
返回
可观赏的贝类
河蚌养殖可得到珍珠
返回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线形动物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 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 • 一般为细线形或圆筒状,两头尖; • 有口有肛门。
结构特点: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靠近前端有环带 生活环境 阴湿有腐殖质的土壤 运动 呼吸 肌肉和刚毛配合
体壁(分泌黏液保持湿润)(大雨 过后很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 其他动物 水蛭、沙蚕等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侧不对称软体动物:扇贝
两侧对称软体动物:蜗牛
两侧对称软体动物:章鱼和乌贼
• 生活环境:分布在淡水、海水及湿润的 土壤中。
•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可食用:软体动物的某些类型的头、足都 是肌肉组织构成,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 (2)副产品:河蚌可产珍珠;可作为饲料或饵 料;也可装饰,用以观赏。 (3)危害人类:蜗牛以农作物为食;钉螺是吸 虫的中间宿主;船蛆等破坏海港建筑。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代表动物
吸虫
涡虫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 身体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 • 身体有了背腹、前后、左右之分 • 有口,无肛门

无脊椎动物包括哪六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哪六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哪六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扁形动物、环形动物、腔肠动物六大类。

1.节肢动物:蚂蚁、蜻蜓、蝎子
2.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3.软体动物:河蚌、蜗牛、鱿鱼
4.扁形动物:猪肉绦虫、吸血虫
5.环节动物:蚯蚓、蚂蚱、沙蝎
6.腔肠动物:珊瑚、水母、海葵
无脊椎动物是指不具有脊椎骨的比较低等的动物类群。

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非常庞大。

从生活环境上看,海洋、江河、湖泊、池沼,以及陆地上都有它们的踪迹;从生活方式上看,有自由生活、寄生生活和共生生活的种类;从生殖后代的方式上看,有的种类可进行无性生殖有的种类可进行有性生殖,有的种类既可进行无性生殖还可进行有性生殖,个别种类还可以进行幼体繁殖、孤雌繁殖等。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

蝎子
金龟子
节 肢 动 物
昆虫类
甲壳类
多足类 蛛形类 蟋蟀
蜘蛛
马陆
河虾
棘皮动物
都生活在海中
身体表面有棘
海胆
海星
海参
海百合
今日达标
1、无脊椎动物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 ) C A、他们都是由细胞构成
B、他们的体积都很微小
C、他们的身体内都没有脊椎骨 D、他们对刺激的反应都很灵敏
脱水的真正陆地动物。
2. 应用:可作皮制品和名贵药材,是一些有害动物的 天敌,扬子鳄是国家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二、鸟类
1.形态结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体表 被覆羽毛等,减少空气的阻力,卵生,体温恒定。 2.应用: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农林鼠害、虫害,是人类 重要的食品。
三、哺乳类:体表被毛,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哺乳纲
1.常见哺乳动物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分门齿、犬齿和臼齿;体腔中有 膈,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 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3.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可供食用; 皮草及皮毛来源;
提供原料;
药用价值; 破坏农作物及禽畜; 传播疾病。
一、爬行类 1.主要特征: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防止水分散失,用 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内受精,变温动物,是摆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石灰质的外壳,分
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乌贼

蜗牛
节肢动物
身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节,所有的附肢也分节 身上披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

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1.代表动物:水螅(1)生活环境:水草丰茂的池塘、河沟。

(2)结构:身体由口、触手、消化腔和体壁组成。

2.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其它腔肠动物:桃花水母、海蜇、海葵和珊瑚虫。

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扁形动物(1)生活环境:多数营寄生生活。

(2)主要特征: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的多细胞动物。

(3)举例:涡虫、绦虫和血吸虫等。

2.线形动物(1)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有些种类寄生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

(3)举例: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等。

3.环节动物(1)生活环境:水中和潮湿的陆地。

(2)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使运动更加灵活。

(3)举例:蚯蚓、水蛭和沙蚕等。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5)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根据环带。

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远离环带的一端是后端。

(6)蚯蚓是如何呼吸的?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4.蠕虫动物身体细长、左右对称、无附肢、能蠕动的动物。

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①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

②宿主:被寄生的生物。

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软体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为贝壳。

贝壳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2)举例:蜗牛、河蚌、乌贼和宝贝等。

2.节肢动物(1)代表动物:蝗虫。

①生活环境:陆地飞行。

②形态结构:a.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b.胸部具有三对足、两对翅。

c.体表有外骨骼,其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③生理:a.运动:用三对足、两对翅运动。

b.呼吸:用气管呼吸。

(2)主要特征:身体分部,足和触角节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水母
绦虫
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 到 72 英尺。扁形动物门的 1 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 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或以脊椎 动物为中间宿主。 绦虫(tapeworm)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Class Cestoda)。该纲成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大多分节, 长如带状,无口和消化道,缺体腔,除极少数外,均为雌 雄同体。绦虫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绝大多数寄生在脊椎 动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中需 1~2 个中间宿主,在中间 宿主体内发育的时期被称为中绦期(metacestode),各 种绦虫的中绦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名称不同。寄生人体的 绦虫有 30 余种,分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圆叶目 (Cyclophyllidea)和假叶目(Pseudophyllidea)。这 两个目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有较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 1 亿 年。大多数无脊椎动 无脊椎动物化石 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已有节肢动物的 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 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 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 (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 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 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 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生殖
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形式多样。首先分为有性跟无性两种。有些动物, 如刺胞动物和寄生虫线形动物,有世代交替现象。如果动物是雌雄同 体,还会出现自体交配现象。 无性生殖常见的形式是出芽生殖。见于刺胞动物的无性世代。有性生 殖的特点是,生殖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完成。而生殖过程可以是由一 者单独完成,但更常见是两个个体通过各自提供不同的交配类型的生 殖细胞去共同完成。前者见于猪肉绦虫,它后部性成熟的体节会受精 于后一节体节。蚯蚓也会偶尔看到自身交配现象。 两个个体交配时,双方通常分别是雌雄异体的一方,(蚯蚓、蜗牛虽 是雌雄同体,但它们的交配时却只扮演一种性别角色)。无脊椎动物 的交配形式可谓千奇百怪。蚯蚓交配双方利用生殖带 (Clitellum) 分泌的液体粘在一起。一方的生殖带正对另一方生殖孔。一方的精子 从雄性生殖孔排出,顺着自身体表的自己精子沟到达对方精子袋 (Receptaculum seminis) 中被储存,等待与对方的卵子受精。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水中、阴湿有腐
线虫、 蛔虫
蚯蚓、水蛭、
构成
殖质的土壤
沙蚕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05
软体动物
常见软体动物
蜗牛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多以 植物的叶、茎、果实为食,依靠
腹面扁平宽大的腹足运动
河蚌
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池沼的水底, 以水中的微小生物为食,运动器官
为斧足
常见软体动物
蚯蚓特征的总结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潮湿的土壤 有__体_节__、 _环__带__ 、刚__毛___
呼吸 由_体__壁__完成,可以分泌_黏__液__保持湿润
运动 通过_肌__肉__和_刚__毛__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水蛭
生活在水田、沟渠或池沼里,主要以 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生,其体内
的水蛭素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 C ) A.背腹扁平
B.身体辐射对称
C.有口无肛门
D.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2. 发现一种细长的圆柱形动物,要判断其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还是 线形动物,主要依据是( C )
A.是否有口
B.是否有肛门
C.身体是否分节
D.体表是否有黏液
3、仲夏雨后,在校园、花园或田间,常会见到地面上蠕动着 的蚯蚓。这是为什么?如果不及时回到土壤,就有可能死亡, 试分析原因。
乙先死亡,气体无法通过气门进入蝗 虫的身体
合作探究: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足和触角的特点
触角
足的特点:
三对足,均分节;后足发 达,便与跳跃
触角的特点:
分节,具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合作探究: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翅的特点
两对翅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五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外壳为贝壳。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河蚌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
有坚硬的贝壳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乌 软体动物





海 螵 蛸
鱿鱼
章 鱼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动物界最大的门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蜈蚣Centiped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头部:触角分节,感觉器官,有嗅觉、 触觉作用。 胸部:足:3对,前足、中足、后足,均 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翅:2对,前翅为覆翅,革质,狭 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为 膜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
气门: 2对,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 接,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腹部:气门:8对
• 多数营寄生生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血吸虫病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 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 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 “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 (腹水肚大如鼓)等悲惨景象。1950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 乡的农民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患了急性血吸虫病,死亡 1335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呈现出“万户萧疏鬼唱 歌”的悲惨景象。
物。
(2)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丝
1
麻醉食物,然后用[2 ] 触手 捕获食物,
经[ 1] 口,送入3[ ] 消化腔 内进行消
2
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1 ] 口 排出
3
4
体外。
(3)图中4称为体壁 ,由2 层细胞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

(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四、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
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
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
机结合。

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蝗虫的结构实验,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
什么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

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体会蝗虫的外骨骼。

(2)数一数蝗虫身体胸、腹各有多少个体节?
(3)观察蝗虫和虾的足、触角的分节情况和蝗虫翅的特点?
引导学生体会各部分分节情况和翅的特点。

(4)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与数量?
2、展示蝗虫意图,探究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5分钟)
(1)蝗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引导学生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结构和名称。

(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蝗虫的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

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蝗虫有前翅和后翅各一对。

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

蝗虫的触角是感觉器官,分节,具有灵敏的嗅觉和触觉作用。

蝗虫的足、翅和触觉的特点,有利于觅食、避敌、觅偶、寻找栖息地等,可以扩大其分布和生活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3)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得出: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探究活动三:探究蝗虫气门的作用?(3分钟)
①寓言激趣:鲫鱼遇到蝗虫,嘲笑蝗虫是“旱鸭子”,说:“你敢把头埋在水里1小时吗?”蝗虫满不在乎的说:“敢!但你敢在岸上呆1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就憋死啦!”聪明
的你猜测一下打赌的结果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观察
一个小实验。

②演示实验:两支装相同满水的试管A B,将一只蝗虫的头
部插入A试管中,将一只蝗虫的胸、腹部插入试管中,观察
现象。

通过这一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此结论可知打赌的结
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分析蝗虫呼吸的器官及分布,回忆气体进
出植物体的门户,从而类推气体进出蝗虫的门户。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蝗虫气门的位置和作用。

4、拓展:蝗灾(2分钟)
(1)观看视频:触目惊心的蝗灾。

(2)材料分析: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思考:①从结构特点看,蝗虫具备哪些特征适应在干旱的陆地生存?
②从环境角度看,为防止蝗灾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考虑。


【设计意图】拓展内容既巩固了难点: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又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蝗虫是我们熟悉的节肢动物,常见的节肢动物还有哪些?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四)由个体到一般,凝结规律。

(5分钟)
(1)展示图片
(2)引导学生描述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并分析节肢动物数量、种类多,分布广,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五)训练提升:(5分钟)
1、节肢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

(1)节肢动物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躯体、足、触角均_______。

体表有__________,这些特征使他们运动更加_______。

_____________更加扩大。

(2)蝗虫的足、翅都长在____部,肌肉发达。

蝗虫有_____对足,其中_______发达,适于_______;有_____对翅,前翅坚硬,与_______功能有关。

后翅薄而宽大,适于_______。

(3)蝗虫体表有坚硬的__________,既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这是节肢动物适应_______生活的重要原因。

(4)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____,分布在_____部和_____部。

2、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

A. 体表外有外骨骼
B. 身体分部
C.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 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3、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先死亡的是__试管中的蝗虫,
原因是蝗虫呼吸气体进出的门户位于部。

(2)蝗虫可以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其中重要一条是具备了
坚韧的__,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可以有效地防止
__。

(3)通过蝗虫的呼吸我们可以联想到以下知识:用蚯蚓做实
验时,要保持体表的湿润,关键是它呼吸气体的部位是__;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常见动物,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呼吸结构是__;而哺乳动物则是用__进行呼吸。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重难点又联系了将要学到的内容。

(六)梳理内化,达标升华(5分钟)
【设计意图】巩固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知识,便于区分它们的异同;利用进化树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进化规律和进化顺序。

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以求内化,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以求升华。

3、当堂达标(我能行):助学60-61页当堂达标题(独立完成)。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好“主角”角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相关技能。

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可以让教师将标准的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这节课通过分组演示实验:探究蝗虫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突破了难点。

列表对比六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利用进化树形式进行板书,让学生进行总结比较,初步感知生物进化的规律和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