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明清学术与文化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 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 以为学,学为人而已。 ——陆九渊
书院制的当代启示
• 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 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 一种重要的力量; • 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 悟。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 与知识独立的追求。 • 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 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 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 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
• 3、考勤制度——设“勘合簿”和“出恭入敬牌”
• 五、清代的中央官学
•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设置管理监事大臣; 实行分斋教学。 •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弟办的学校; • 旗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所办学校的总称 ; •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清代的官学系统
• 三、元代的教育制度
回回国子学是 我国中央官学 最早的外国语 学校。
元 代 官 学 系 统
元代国子学中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升斋等第法——是把国子学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六个斋舍, 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 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这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和发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始于宋太 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
教育科学学院 袁强
内容提要
一、官学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书院制度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四、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五、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形成原因 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
经济: 政治: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 主张 微,诸侯争霸兼并政治分裂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阶级: 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提供条件 文化: 私学兴起 C.周王室衰微,对思想控制不力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D.封建政府大力提倡
考 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
• • • • • •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 3、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4、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 5、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史论结合) 6、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注重从内容、影响等)
(2)人性上:①孟子主张“性本善” ②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①荀子主张“制天命” ②老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②道家主张“消极避世”(“逍遥、超脱”)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 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 的借鉴。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清华精神与文化基础知识讲解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势;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周易》
绪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生智慧秘诀 ·掌声之道:
“挺胸抬头、手心相对于胸、双脚平踏于地”---
头顶百会天,劳宫、膻中养心静心人,三里厚德地; 王道贯穿天、地、人,居中心、如来心,忠恕“吾道一以贯之”
·智慧课程口诀:“心要空、意要恭、身要松、舌要通” ·我们简化掉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百年清华的创新源泉、文化命脉!
1.3.1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 国耻纪念碑 • 美国人的希望:“我们现在能够使用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
---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 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 季羡林“惊艳一跪”; • 梅贻琦的“四爱”:爱学校、爱祖国、爱同事,爱青年学生(“不倒 梅”) • 1997年97岁的陈岱孙弥留之际的留恋…;曹禺逝世前失忆四个月后的 自我介绍… • 彭桓武“好奇怪”、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韦杰三烈士“我心甚 安”、钱三强所见叶企孙先生“泪如雨下” …23位“清华英烈 祖国 儿女” • 1936~1937清华人的飞机梦(航空之父冯·卡门、华敦德教授与清华 25个学生), • 钱伟长们“愤而撕掉赴美签证护照” •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清华人在西 部……
之器” 4、内省为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
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知天命:“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 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九思成圣:“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通史复习明清时期的文化
傩 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遇到可怕的 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 “怪”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活动——“傩戏”。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 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 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戏曲。
政策支持;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 ⑤教育落后,其内容以儒学为主,很少涉及科学知识。 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药,中国却拿它当饭 吃。”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源!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昆 曲
《 牡 丹 亭 》 剧 照
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 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 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 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 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 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 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 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 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 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 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 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明清书法呈现个性化、平民化、世俗化 特征
原因: 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 专制走向极端 ②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
绘画:
特点:文人画成就突出
(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表现 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历史原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 走向极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商 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文化概论导读
《中国文化概论》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一书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编写的一部教材,由著名学者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担任主编,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包括绪论和正编两部分,正编又分上、中、下三编,共十九章,三十五万余字。
现对各章分别评介,并提取其中的要点,供同学们阅读时参考。
一、《绪论》部分这是全书的“纲”,必须认真细读。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应予注意:1 “文化”一词的汉语源流:始见于战国末期的《易传・系辞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终由西汉刘向在其所著《说苑・指武篇》中组合成“文化”一词。
文是文饰、文采,延伸为人文、文治之义;化是化生、化成、教化之义。
中国的“文化”从开始即专注于精神领域,作为国家“文治教化”的缩略语。
2 “文化”一词在拉丁语中本作种植、居住、练习之义;在英文、法文中本为栽培、种植之义。
西方从一开始即兼有精神、物质两个领域的内涵。
3 “文化一词”与“文明”一词的比较,见书第3~4页。
概括地说,两者从广义上看,可通用;但作为和“野蛮”相对的概念,文明则指脱离野蛮阶段的文化,其内涵小于“文化”;但有时只是一种习惯用法。
(附注:“国家”出现,即脱离了野蛮阶段,进入文明阶段;考古学上以城墙、宫殿、专门武器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
)4 “大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小文化”(狭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社会实践”几个字指出了文化的社会性、群体的实践性。
(个别人的思想意识、特殊行为不属文化范畴。
)文化的主体是人的群体,是民族。
“小文化”具体指哲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文化”,大抵是指这些内容。
)5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既有强烈的历史性、传承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
6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书中归纳了三点(见书第10~11页),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补充。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三)明清时期的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十三)明清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
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某某思想的基础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 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2.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解析:选C 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
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3.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解析:选D 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进行考证之前首先要搜集整理(占有)相关史料,在考证相关史料真伪之后,再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史料的异同,依据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因此D项是第一步,故答案为D项。
西方文化概论 第十三讲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
一、科学革命产生的时代氛围
1.市民经济的强大发展是科学革命开花 结果的最深厚基础
科学革命兴起的最强大社会根源在社会物质生活中, 在新兴市民阶级孜孜追求功利的经济活动中。16、17世纪 ,新兴市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使人们对世俗 生活再次发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 ,表现为重视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表现为 对经验与实验的重视,表现为对能产生实际功利效果的技 艺的重视。 16、17世纪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航海术的改进和航 海事业的发展,贸易的增加和运费的降低,以及地理大发 现都体现了这一要求。 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1492年)、达· 伽玛绕过好望角(1497年11月22日 )到达印度,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等, 这些对于欧洲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学革命:新观念、新方法的 创造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西欧(通过思想界 )进入精神领域里的深入反思的世纪。从弗朗西斯· 培根 (他是跨16、17世纪的人)起,霍布斯、洛克、笛卡尔、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这一连串名字,都在这一沉思中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这贡献的特征,就是形成了独立的、科 学的思维。 17世纪可以说是认识论、方法论觉醒的世纪,前此的 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本体论问题,几乎不存 在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17世纪则开始由论证神的存在 问题入手进入了认识的领域。黑格尔说,17世纪在方法论 上有两大流派,一是英国的经验派,一是大陆的理性思辩 派。
弗兰西斯· 培根出身于伦敦的名门,自幼受到 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根从小就喜欢思考,且记 忆力极强,这是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功的 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其父在宫廷中的高位,使他 能与上层人士,特别是有学问的人直接接触,开 阔了他的视野,帮助其立下远大的志向。他13岁 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入学不久就开始觉察出学 院设臵的课程的弊病,对当时讲授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颇为不满。培根所以不满于亚里士多德,并 非是认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他 的方法供争辩有余,对人生则毫无实际效益。这 一看法,他一直到死也没有改变。
史学概论
历史的本体
• • 引言 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史学理论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反思和西方史学理论 的大量传入,历史认识论研究成为史学理论领域研究的“新宠”;史学研究由本体论转 向人认识论、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为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其结果是,人们不再追 问历史本身是如何演变的,历史发展是否有规律,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最终动力是什么, 如同“演丹麦王子而没有哈姆雷特”,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毕竟对历史客体本身的 认识和重建,是史学工作者最起码的职责。 二概念辨析 (1)结构决定与自由选择。结构决定论者描述的世界“好像是一个卷着的巨大毛毯, 图案花纹早已织好,只是在随着世界的推移在逐渐展开而已。宇宙又好像是一本早已 写好了的书,时间老人在一页一页地翻着,但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 都是早已确定了的。”自由选择论者认为,人是历史活动中的能动因素,社会是人的 活动场所,历史是人主观选择的产物。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运用结构、局势和 事件三个时间概念将主体与客体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理解决定论与选择论之关系提供 一个很好的思路。 (2)偶然性与必然性。中国历史上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欧洲历史上的“可娄巴特 拉的鼻子”,以及大家熟悉的”蝴蝶效应“都是对偶然性的描述。另有关于一个钉子 导致帝国覆亡的事故更具传奇性。总之,单一的偶然性是历史变得神秘而不可琢磨。 单一的必然性,则是一种宿命,鲜活的历史变得干瘪无味。
第一讲 绪论 由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是大学一年级或者说是 进入大学之前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绪论”部分主要讲授“为什么要学习《史 学概论》”以及“《史学概论》将要讲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功能。一切基础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归纳为“确定事实”和“解释 一 基本功能 事实”。两个层次,我们此前已经学习的而且还将要继续学习的“通史”或 “专门史”,其相同的功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以及历 史进程的描述,达到“确定事实”(或史实重建)之目的;史学概论则是为我 们提供一种解释事实的理论和方法。 内容设计。 二 内容设计。如上所言,“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属历史哲学,乃行而上之学。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 方法论和认识论三部分;也就是说,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 成了“史学概论”这门课的主题内容,即关于“史学的理论”。 特点与方法。 三 特点与方法。本课程之学习,可能为你日后的研究与思考提供一种朦胧 的底色,但这种底色极有可能随着你的知识增长或判断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甚 至走向反面;当然也不排除你会沿着这种习惯性思考走下去。 本学科的另一特点是,从头到尾充满了冷静的思考、缜密的判断和逻辑推 理,以及无止境的说教与教化,因此对受教者而言可能是枯燥的;若希望在本 们课程中听到喧闹语言,以此振奋精神,将会非常失望。然而,作为老师确无 能为力,这一点万望同学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十三讲 文化与知识
图书抄写
“现在开始工作了。” “这一页抄写的速度一点不慢。”/“油灯不够亮。” “这种羊皮纸太粗糙了。”/“今天我感觉很不好。” “终于全部抄完了,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痛饮一杯 吧。” “看在这支秃笔的份上,该酬我美女一名呵。” (书抄)完了,感谢上帝。/书完成了,愿基督受赞美 的光荣。 /为了基督的缘故,书抄得很好。/抄写员应 该抄书,应该喝好的葡萄酒。/书抄完之后,老师应该 获得一只肥鹅。/ 抄完了,而应该抄完的,抄写员该 玩去了。 我是作者之王,赞扬或诽谤对我无妨;我是谁,我的 文字可以衡量。
拉丁诗歌(三):《哥利亚斯的启示》
教皇是头狮子,专事吞噬,/他抛开发誓的经文,渴望 金子,/他真正关注的是金马克,但圣马可却遭鄙视,/ 当他航行于金币之上时,他抓住了大量的财赀。 我们的确看到主教置身于羊群里,/因为他确实奔跑于 草地、农田和栅篱,/在他列为上等的地方大吃大嚼,/ 于是他用人的财富肥了自己。 执事长像一只飞翔的鹰隼/确切地被称作一名强盗,老 远就看到他的猎牺,/随后紧接着加速追赶,/他就是靠 盗窃来的赃物度日。 教士长倒是具备人的形貌,/但却以狡诈欺骗尽量充塞 自己,/将这些恶行竭力掩藏起来,/在伪装下显示出坦 率的平易。
第十三讲 知识实践
神圣与世俗;信仰与理性
一、知识史:文艺复兴、大学及其他
知识史 何谓文艺复兴? “12世纪文艺复兴”: 一个学术创造(美国学 者哈斯金斯) 研究对象的思考:历史 对象的想象
二、教育实践
1、图书 2、学校教育 3、大学
1、图书
羊皮纸张、羽毛笔、 墨水 加洛林字体 图书制做 作为收藏品的图书
第十三讲 新文化运动
第十三讲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活动基地: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主要阵地:《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
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微点拨] 新文化运动“新”的内涵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史料探史——新文化运动的层面史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探究从史料来看,新文化运动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新文化运动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四、归纳比较——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积极作用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大学教育-语文--第十三讲:读书《礼记·大学》-393
一群乌鸦噪晚风, 诸生齐放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 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 千家诗毕念神童。 其中有个聪明者, 一日三行读大中。
《礼记· 大学》
集中阐述了儒家学派关于人格修养的 宗旨及实践此宗旨的步骤
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 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成教 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 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 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 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 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 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 家。
四、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 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礼记》与《大学》
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49篇,《大 学》是其中一篇。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两节从 《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 合称“四书”。《诗》、《书》、《礼》、 《易》、《春秋》为五经 。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 《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 《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 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 《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 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 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礼记·大学(第一章第二节)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未之有也。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日历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日历
基本内容: 本课程重点为“思想文化”,并不面面俱到。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思想文化属于文化构成中的最深层面─—观念文化。
主要叙述文、史、哲及宗教与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思想文化”是贯穿整个教材的主线。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20讲,课堂教学按18周安排,每周1讲2课时,36课时,课堂讨论1次,2课时,如条件许可,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一次实习参观,计2课时。
具体教学日历如下:
第一讲中国思想的起源第一周(2课时)第二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第二周(2课时)第三讲孔子思想及其价值第三周(2课时)第四讲老子思想及其文化意义第四周(2课时)第五讲孟子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第五周(2课时)第六讲庄子思想及其文化意义第六周(2课时)第七讲荀子与战国晚期的综合思潮第七周(2课时)第八讲秦汉时期的思想变迁与文化特点第八周(2课时)第九讲魏晋玄学与名士风流第九周(2课时)第十讲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潮第十周(2课时)第十一讲隋唐时期佛教思想与文化第十一周(2课时)第十二讲二程与朱熹的天理论第十二周(2课时)第十三讲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第十三周(2课时)第十四讲明清实学思潮第十四周(2课时)第十五讲戴震与乾嘉学术的文化理想第十五周(2课时)第十六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第十六周(2课时)第十七讲二十世纪上半期三大思潮第十七周(2课时)第十八讲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第十八周(2课时)期间安排2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实地参观。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13讲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随着英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
(2)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湾,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战争爆发→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1)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平壤战役清军大败,退出朝鲜;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
1895年,日军登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北洋舰队覆灭。
(3)《马关条约》的签订①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 第13讲 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13讲明清时期的文化一、明清之际的思想(一)背景1.政治: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层):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二)概况1.王阳明的心学(1)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①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
③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影响:①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三)评价1.积极(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注]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拓]李贽,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自觉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旗帜。
中国文学常识明清小说知识普及PPT
清代小说语言风格
清代小说是文言和白话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交融,也是清代小说对中国小说发展史作出的新贡献。
文言和白话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交 融,也是清代小说对中国小说发展 史作出的新贡献。有的文言小说, 例如《聊斋志异》等,在语文上接 受了"三言二拍"等作品以及语录体 文字的影响,
人物的对话则有时尽量向着明白如话的方向 努力,截然不同于作者叙述语言的风格。有 的白话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 等,吸取了历代文言小说的长处,用简洁的 字面表达了多层次的复杂的内涵;
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 以创造性的阐说。
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 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 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 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英雄传奇小说
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 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 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 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 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 多。
神魔小说
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 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 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 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
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 笑笑生。
•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 • 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
第十三讲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 时代与生平
CONTENTS
二 什么是教育
目
三 教育的目的
录
四 课程与教材
五 思维与教学方法
六 影响与评价
一
时代与生平
(一)杜威生平
1859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灵顿市郊区的一个农业小镇里,他的父亲是个零售商人,一家人是当时
美国地道的平民。
1875~1879年在佛蒙特州立大学期间他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学习本身并未使杜威得到很
《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自卢梭《爱弥儿》 问世以来对教育学所作的最显著的贡献”。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特点
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学理论
研究特点:
起点高 对社会问题的关切(美国时代背景)
二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即生活
1.倡导的是“新生活”
即和当时的社会生活节拍一致,更能满足儿童需要和 兴趣的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但不是为未来人生做准 备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个命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三
教育的目的
讨论:什么是教育目的?你认为理 想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一)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1.由于世界变动不居,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 目的。
2.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要求教 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中获得乐趣。
(2)教育观的核心:
➢ 体现在社会政治上:是倡导民主主义,力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 体现在经济上:要求加强广义的职业培训,克服工业社会之不足; ➢ 体现在文化上:是倡导科学方法,建立一种新文化,实现美好社会理想; (3)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既是有乐趣的、有益 于儿童的,又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任务2:学习汉字书法演变文本辅导;
任务3:观看《中国文化概观》第二十一讲儒道思想,第二十二讲墨家、法家和两汉经学,第二十三讲玄学理学,第二十四讲清代朴学视频;
任务4:学习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本辅导;
任务3:学习文化与中国文化文本辅导;
任务4:观看第七讲中国地理和历代疆域总体特点,第八讲历代疆域介绍,第九讲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视频;
任务5:学习中国古代地理与行政区划文本辅导;
任务6:观看第十讲中国历史发展概述,第十一讲讲宋元明清历史视频;
任务7:学习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下落参考资料;
任务5:《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传统节日。
任务2:《中国文化概观》中国传统艺术重难点剖析;
任务3:《中国文化概观》第二十九讲肉食、酒与调料,《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讲衣冠服饰之头衣,《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一讲衣冠服饰之头衣分类,《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二讲衣冠服饰之上衣,《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三讲衣冠服饰之下衣和配饰;
任务4:《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婚姻习俗;
任务7:《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下落;
任务8:《中国文化概观》第十四讲先秦的姓与氏,《中国文化概观》第十五讲姓氏的来源与变迁,《中国文化概观》第十六讲古代的名字号;
任务9:《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模块二
第五章汉字、第六章学术思想、第七章宗教思想、第八章古代教育、第九章科举制度
任务1: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文本辅导;
任务2: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文本辅导;
任务3:观看第二十九讲肉食、酒与调料,第三十讲衣冠服饰之头衣,第三十一讲衣冠服饰之头衣分类,第三十二讲衣冠服饰之上衣,第三十三讲衣冠服饰之下衣和配饰视频;
第十三讲 类书
类书的作用
(1)查找各类资料。 (2)检索史料史实和事物掌故。《册府元
龟》、《玉海》、《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格致镜 原》等。
(3)辑佚和校勘古籍。《永乐大典》 (4)检索辞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常用
的有《佩文韵府》、《骈字类编》、《艺文类聚》
类书的利弊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利 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 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 《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 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 之无补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类书小序说:“类 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 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
类书特点
一、类书的知识门类广泛 二、类书主要是以类相从,按类编排,少数按 韵编排。 三、类书忠于原文,具有资料汇编性质。
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也作Encyclopedia)是指一 种大型参考工具书。采用词 典 的形式编排,收各科专门 名词、术语,分列条目,详 细解说,比较完备的介绍文 化科学知识。由包罗万象的 综合性的百科全书,也有专 科性的百科全书,如医学百 科全书、工程技术百科全书 等。
类书
1.类书的含义、特点 和历史 2.类书的种类 3.类书的作用 4. 类书举要
类书的含义
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 诗赋文章、丽辞藻语、自然知识等,按类即分 门别类或按韵编排的、具有汇编性质的资料性 工具书。
“只有搜集、选择和剪裁、排比之功,而无 解说与考辨之责。” -------刘叶秋《类书常谈》
• 1)“叙事”部分谈到的唐代制度,有时 可补两《唐书》志记载的疏略,如 “职 官”部所记高宗武后时职官名称、机构的 变动,有些就较职官志为详。 • 2)“诗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 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一些诏册制敕,可 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坛风气和诗歌审美趣 味,而且其中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敕 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考知某 人履历。 • 3)从“岁时”、“居处”、“器物”、 “服馔”、“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意本源……
先生悯宋儒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所有者不过明觉,而理
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
合而无间。说是无内外,其实全靠外来闻见以填补其灵明者也。
或者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于心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释氏于
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只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
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
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
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王守仁)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 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何心隐者,其材高于山农,而幻胜之。…每言:天地一杀机而已。尧不 能杀舜,舜不能杀禹,故以天下让。汤、武能杀桀、纣,故得天下……
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
—— 黄宗羲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嘉、隆之际,讲学者盛行于海内。而至其弊也,借讲学而为豪侠之具, 复借豪侠而为贪横之私。其术本不足动人,而失志不逞之徒,相与鼓吹 羽翼,聚散闪倏,几令人有黄巾、五斗之忧。盖自东越之变为泰州,犹 未至大坏,而泰州之变为颜山农,则鱼馁肉烂,不可复支。
颜山农者,其别号也。楚人,读经书不能句读,亦不多识字,而好意见, 穿凿文义,为奇袤之谈。间得一二语合,亦自洒然可听。所至,必先使 其徒预往,张大炫耀其术,至则无识浅中之人,亦有趋而附者。每言人 之好贪财色,皆自性生,其一时之所为,实天机之发,不可壅阏之,第 过而不留,勿成固我而已……
《明史·儒林传序》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
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
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之后,尽去枝叶,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 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 而光昧。…世儒背叛孔孟之说,昧于《大学》格物之训,而徒务博乎其 外,以求益乎其内,皆入污以求清、积垢以求明者也。弗可得已!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王守仁
良知者,是非之心,其机存乎一念。发一念而安,即是是;发一念而不 安,即是非。安则必为之,举世非之有所不顾;不安则必去之,得尽便 宜有所不为…
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 王畿朱熹《大学格物传》1. 王守仁及其影响
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 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自家 只是减他底,此所以不同。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 陆九渊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王 守 仁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王艮)、龙溪(王畿)而风行天下,亦因泰 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 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 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 传至颜山农(钧)、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大学》八条目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 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 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 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 乎其极。至其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 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第十三讲 明清学术与文化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二、西学东渐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王守仁及其影响 2.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 3. 清朝朴学的兴起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陈来 论宋明理学
(包括心学)的特点
▲ 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 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 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 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 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 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 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 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 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 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道学的讨 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 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 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 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 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 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 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 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 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 驰。门徒遍天下,流传百余 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 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所谓绝异。然其归理于天地万物、归明觉于
吾心,则一也。向外寻理,终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纵是合得本体上,
已费转手……
明儒学案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 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是 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
一、学术思潮的演变
1. 王守仁及其影响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王门四句教
心是无善无恶之心 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 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 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 —— 王畿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