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第 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 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出示材料】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钱三强所说的这个大炮仗指的是什么呢?
法国
8年零6个月
以上数据摘自于许鹿希《邓稼先传》
同学们算一算: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研究氢弹,我们中国花了多长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大约是五个国家中最短的,而且我们研究氢弹的时间排在世界的第4位,比法国还早。
师过渡:国家荣耀的背后是科学家无私的奉献。研究原子弹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有核辐射,而且一旦爆炸,它的危害性更大。
师:第一个是?
师:第二个是?后面是法国和英国。我们中国是第五个。
师过渡: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继续不懈的努力着。不久又传来了好消息: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是什么时候?
师:请同学们看一张表:《各国从研究原子弹到氢弹所花的时间表》(出示表格)
国名
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教材整合法:依据课标及教材内容,打破教材现有结构,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
问题教学法:根据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动口,动脑能力。
学法:阅读、观察与分析、合作讨论与探究,体验等。并且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知道新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点火升空
中国首张航天员全家福
2012 、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几个主要领域和具体内容;3. 能够理解科技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将其与当代科技进行对比。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概述;2. 农业科技成就;3. 水利工程;4. 纺织业;5. 造纸术;6. 指南针和火药。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入】教师可用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主体】1. 概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丰富多样,不仅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也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在农业、水利、纺织业、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

2. 农业科技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突出,如耕作工具改进、水稻引种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通过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成功地解决了食物问题。

3.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非常发达,如大禹治水、修建灌溉渠道等,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保证了丰收,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灾问题。

4. 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纺织业也非常发达,出现了丝绸、棉布等纺织品,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 造纸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它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造纸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方便,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

6. 指南针和火药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导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则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两个发明对世界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当代科技的对比,我们也能够看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古代科技成就,如天文学、医学等领域;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和感想;3. 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某个古代科技成就,并进行展示。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一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注重对历史背景、影响因素的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原理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点,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如“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采集月壤、5G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讲述一些与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课标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863计划,从建议、批示、形成,到计划领域、总体目标、发展应用方面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开展如何正确面对上网、玩智能手机问题讨论,培养组织、表达、表演能力,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国际竞争形势激烈,引导认识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必要性,图文并茂介绍计划制定过程,开展讨论加深对计划认识,拓展学习内容范围,因势利导,形成正确认识,小结总结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民族大义和国家繁荣富强敢于担当,果断决策的伟大气概;学习我国科学家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发展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培养热爱科学、从小树立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二、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科技教育与文化单元重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成就部分主要组成内容。

学习本课可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深层原因,深刻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培养出一定的组织、表演、表达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设计讨论、辩论会,适当引导,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围绕建议、批示、论证、得名公布、涉及领域、总体目标、目前发展情况和影响意义来学习。

五、教学难点:863计划的必要性。

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用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和各国开展科技发展竞赛事实来论证。

六、教法:多媒体导入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开展探究式学习。

七、教时:一节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小视频《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观看后议论。

再简介西欧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

展示统计图表《各国科技发展计划》。

师提问:各国制定发展计划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什么特点?面对世界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生: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案例【课前系统】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案例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科学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材分析:本案例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

科技进步反映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学情分析: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

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 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列举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和后来滞后的原因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双重性问题。

科技文化成就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辅PPT

科技文化成就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辅PPT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 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 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领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
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B)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学领 域出现 繁荣景 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课堂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中美关系在70 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共和国勋章”图片及资料师:我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枚勋章,有没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呢?这样一枚勋章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的?过渡语:在2019年9月29日党和国家将共和国勋章授予了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八位科学家。

那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都取得了哪些科学城就,又为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第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2)呈现学习目标及子目录二、新课讲授(1)分小组领取学习任务卡过渡语:下面我们将本课内容分4个领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学习目标,按照任务卡的要求从“研制背景”、“代表科学家”、“研制成果”、“科研精神”四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目标学习(一)国防科技篇1.释义:“两弹一星”。

《科技文化成就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科技文化成就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

2. 掌握科技对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影响。

3. 理解科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干系,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导学内容1. 科技与文化的干系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3. 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古代文化遗产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干系,并提出问题:“科技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第二步:进修1. 讲解科技与文化的干系:科技是文化的推动力,文化是科技的落脚点。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2. 探讨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遥影响。

3. 分析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数字化文化遗产珍爱、虚拟现实文化体验等,展示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科技如何增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 文化如何影响科技的发展?3. 未来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将会如何发展?第四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干系,鼓励学生关注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科技与文化的影响的小结。

2. 收集一些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并进行简单分析。

五、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技文化讲座。

2. 参观当地的科技文化展览或活动,了解最新的科技文化成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干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认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应不息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创新潜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成就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化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高老师全国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高老师全国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高老师全国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文化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2.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认识科技文化的国际性。

3.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2.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3.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放映PPT:“3000年前的印章正面和背面是如何刻制的?”请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想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环节(1)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

教师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科技文化的概念,并通过图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科技文化背景。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记录重要内容,做好笔记。

(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教师通过PPT和授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包括农业、纺织业、生活用具、建筑、冶铸等多个领域的成就。

同时教师介绍各个成就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功绩,以激发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

学生听讲期间,做好笔记,记录下相关知识点。

(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

教师通过PPT和授课,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国际性,包括东西文化交融、中外科技交换等方面。

同时教师也带着学生一起讨论,探究科技文化的国际性。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发言讨论。

3. 精讲环节教师选取几个重点内容,进行精讲。

学生在听精讲的同时,将自己的问题一并记录下来。

4. 总结环节(1)教师通过PPT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并对同学们的表现和努力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师让学生回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以笔记为依据,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进行总结性回答。

4.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找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10个成就,写下每个成就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自己是古人,如何创新科技文化,让中国古代文明更加繁荣昌盛?五、教学反思1. 设计巧妙的导入环节,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技术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文化成就教学设计科学技术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汇集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三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成就,并以教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文化成就教学设计的示例: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 了解几个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并理解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鼓励他们将科学技术与文化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通过讲解科学技术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如医学的发展对于疾病防治的改进,交通发展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2. 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选择几个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进行深入讲解,如工业革命、航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突破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怎样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以及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3. 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结合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展览项目,或者创造一个融合科技和传统文化的艺术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科学技术与文化结合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介绍几个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并解释其对社会的影响;3. 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科学技术文化成就的理解和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创新设计;4. 创新实践:让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创新设计项目,例如设计展览、制作艺术品等;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成果,并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思考;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自我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1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12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课程标准】(1)知道“863”计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94——97,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科技活动和项目的出台则突出的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竞争的新特点,即:社会化、加速化、高技术化,政府直接干预下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手段。

因此,新时期的中国也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于世界的新形势和科技竞争的新特点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即使在我国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仍要拿出大笔资金的投入,去瞄准世界的科技前沿,跟踪新科技发展的进程,为21世纪的我国经济更加繁荣,战略更加主动创造条件。

因此,我国863计划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丰富,教师最好引导学生应用课内资料和课外资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大量的资料是学习历史,形成观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习本课前应该通过查阅工具书,浏览报刊杂志和上网等手段搜集大量的有关新技术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方面的资料,而且还可以针对上网问题作必要的社会调查,访问,作出记录。

大量的课前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看录像、阅读课文、动脑筋等,使学生对863计划有一个初步概括地了解,需要掌握四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提出,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863计划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科技文化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改变,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将科技文化融入优质课教学设计成为了一项重要挑战。

二、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技文化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技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科技文化的全球化特点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科技文化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三、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的要点1. 教学目标设定:a.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b. 帮助学生了解科技文化的背景、特点和发展趋势。

c.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获取、分析和利用科技信息。

d.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2. 教学内容选择:a. 科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b. 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c.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文化特点。

d. 科技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3. 教学策略设计:a. 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b.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c.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获取和分析相关科技文化信息。

d. 设计科技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4. 教学评价方法:a. 设计相关的小组或个人作业,考察学生对科技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b. 通过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c. 设计科技文化调研报告或项目,评价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学习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人物;3.掌握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技术和应用;4.发掘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科技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西方科技文化的兴起及发展2. 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人物•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演进历程•数字化革命的影响及相关技术应用•重要科技人物及其贡献3. 科技文化成果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原理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及应用4. 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贡献•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态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2.问题解决法3.演示法4.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 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讲述科技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分享西方科技文化的兴起及发展2. 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人物•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演进历程•分析数字化革命的影响及相关技术应用•分享重要科技人物及其贡献3. 科技文化成果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讲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原理及应用•演示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及应用4. 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分析科技文化成就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探讨科技文化成就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介绍科技文化成就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态五、教学评价1.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2.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3.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1.课件:包括科技文化的历史、重要科技成果和相关技术应用等内容;2.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3.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和展示相关技术和案例。

七、教学效果此次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科技文化的成就,进一步认识科技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作用,提高学生对科技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以及对将来的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4.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有什么意义呢?青蒿素研制及推广的意义?
5.1956年毛泽东在科学文化方面提出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
四、精讲解疑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圈、划、勾、点找出问题答案。
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从历史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
2、过程与方法: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
三、提出问题
1.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时间;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研制原子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教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课题
《科技文化成就》
年级
八年级下册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两大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科技工作,在攀登现代化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随着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有所帮助。学生对我国近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通过电视等媒体的反复追踪播报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所处的年代,他们对上世纪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肤浅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也不够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重大事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主要知识点。
学生自己梳理本课主要知识点。
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效
果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