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
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化 、程式 化 、汉锦 里 的图案 都被 唐代 的织 绵 图 案替 代 ,使 用 的手 法 到互 相 呼应 的效果 ,聚散结 合 ,自然清 新 ,将 原 来 的 拘谨 气 氛 全 部
主要 是布 局 法 ,花纹 主要是 通过 完成 分 隔 。
摆脱 ,生 活气 息 与人 文气 息扑 面而 来 ,装 饰 主题 由富 丽 的花 朵 替 代
关键 词 :唐代 ;织锦 纹样 ;艺术表 现 形式
中 图分 类号 :TS14—09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671—1602 (2016)06—0050—01
锦 主要 指的 内容 是彩 色丝 线显 花 的 缎子 织 ,它 的色 调 基 础是 通 强 弱 、虚实 、粗 细 、浓淡 、曲直 的对 比变 化 。色彩 构 成 上 ,多 使 用
唐 代 写 实型 纹样 形 象 都 来 自于 一 刹 那 的形 象 表 现 ,展 现 出 来 的都 美 观过 渡到 了 自然 美 。
围 ,常见 的手法 是 花 卉 。 主纹 主 要 适 用 的 范 围 是 圆 形 ,多 以鸳 鸯 、
3.1 纹样 题 材的 选取 体现 了对 生活 情趣 的描 颂 。唐 织 锦 里 表
花朵 、鸭 、鸟 、鹿 、猪 头 、等 等 出现 。 表现 出来 的 特 点 主要 是 抽 象 现 出来 的纹样 不仅 可 以 自由设计 ,同时 主题 纹 样 与 陪衬 纹 样 能 够 起
萨 珊波 斯朝 使用 范 围最 广的 纹样 则 是联 珠 纹 ,唐 代 丝 绸 制造 过 的纹样 技术 融 入在 一起 ,形式 上更 加 独 特 ,主 题往 往 通 过 花 鸟纹 样
程 中将 这些 艺术 融人 进 来 ,也是 唐代 织 锦制 造 业 中代 表 性 流 行 范 围 来 展示 ,达 到 审美 装饰 的要 求 ,表现 出来 的艺 术 风格 不 仅 仅 是 流 畅
浅论唐代长安织锦纹样

浅论唐代长安织锦纹样
王彦娜;王茹娜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6
【摘要】中国唐代国力鼎盛,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织锦纹样也随之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丰富了织锦纹样.汉代纹样的发展为唐代长安织锦纹样的民族化发展作了铺垫.唐代长安织锦纹样的风格具有自身的时代特征,趋于写实性、情趣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呈现多元化风格.
【总页数】1页(P38)
【作者】王彦娜;王茹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J], 张凯辰
2.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 [J], 张爱红;
3.唐代织锦纹样的风格及其成因研究 [J], 李斌;李强;刘安定;
4.唐代织锦纹样的风格及其成因研究 [J], 李斌;李强;刘安定
5.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J], 刘春晓; 单筱秋; 张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染织纹样

前言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有事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着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
丝织品的产量更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有很大的改进,由原来的简单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
(摘自《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唐代染织工艺的发展隋唐的染织,虽然民间有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主要的生产仍操纵在封建统治者手里。
但是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染织生产。
丝织物的遗物,在新疆吐鲁番古墓曾有出图,联珠小花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圈中装饰八瓣小花图案,这应该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联珠纹锦图案的滥觞。
棋局锦,是红白两色相间的方格纹。
彩条锦,是用采绿和淡黄两色织成的彩条纹。
这些锦图案明快大方,别具一种艺术风格。
同时还出土绮多种,色彩复杂,有紫,绿,大红,茄紫等颜色,织成回纹图案。
唐代的丝织工艺很发达。
生产的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
宫廷作坊产量大,当时需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和消费。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纺织品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的纺织品中,狩猎纹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这种图案在唐代的服饰和饰品中广泛应用,它不仅在纺织品上具有装饰性,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意义和解读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具体表现形式。
狩猎纹是指在纺织品上以狩猎场景为主题的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包括猎人、猎犬、猎物等元素,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狩猎场景。
这些图案可以出现在丝绸、织物、刺绣品等不同的纺织品上,其形态多样,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狩猎纹在唐代的纺织品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狩猎是贵族阶层的一种重要活动,也是一种象征权力和荣耀的行为。
狩猎纹的出现,不仅是对狩猎活动的一种艺术再现,更是对贵族阶层的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狩猎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纺织品,更多的是通过图案来表达一种特定的社会意义。
这也与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密切相关,显示了唐代人们对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狩猎纹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狩猎活动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高贵的享受和充满乐趣的体验。
狩猎纹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这种高尚活动的一种美化和赞美。
狩猎纹所展现的狩猎场景,不仅为唐代的纺织品增添了一种豪华和高贵的气息,更是对狩猎活动本身的一种赞美和颂扬。
这也说明了唐代社会对于狩猎活动的一种正面认可和推崇。
狩猎纹的出现还反映了唐代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狩猎纹所展现的猎物、猎人和猎犬等元素,不仅是对自然界和动物的一种再现,更是对自然的一种赞美和敬畏。
在唐代人们的观念中,自然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奇迹的存在,狩猎活动则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亲密接触和融合。
狩猎纹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力和自然之美的一种追求和赞美。
这种追求和赞美也体现了唐代人们对于自然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对自然的一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狩猎纹的出现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作者:张婉玉陈宇周春燕来源:《丝绸》2021年第09期摘要:团窠纹是唐代织锦中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其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演变性差、创新性弱、时尚度低等问题。
通过分析唐代团窠纹的文化内涵和构成规律,解构团窠纹的外环纹样和中心纹样,利用分裂语法规则将纹样分解成基本的单元形,结合形状文法规则推衍重构,获得新的单元形并进行创新纹样开发,实现唐代织锦团窠纹的现代化设计与应用。
文章以立狮宝花纹为例进行现代织锦纹样创新设计,提高了织锦的时尚美观度,在保护团窠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更加契合当代审美需要。
研究旨在保护、创新唐代团窠纹,并为其他纹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团窠纹;唐代织锦;织锦纹样设计;分裂语法;形状文法中图分类号: TS941.1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9-0126-07引用页码: 0913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9.019(篇序)Analysi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brocade and its innovative designZHANG Wanyu, CHEN Yu, ZHOU Chunyan(Institute of Fashion and Design Ar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China)Abstract: Tuanke pattern as an important decorativ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brocade is poor in evolution, weak in innovation and inferior in fash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rule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this study deconstructs the outer ring pattern and central pattern of Tuanke pattern, decomposes the pattern into basic unit shapes according to split grammar rules. Then, through the de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rules of shape grammar, new unit shapes are obtain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atterns, thus realizing the moder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brocade pattern. Taking the Lishibao patter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brocade patterns, which improves the fashionable aesthetics of the brocade, and better satisfie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needs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genes of Tuanke pattern. The study aims to protect and innovate Tuanke patter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other patterns.Key words:circular pattern; Tang dynasty’s brocade; brocade pattern design; split grammar; shape grammar收稿日期: 20210215;修回日期: 2021082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JC760111)作者简介:张婉玉(1982),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品、服装设计等的教学与研究。
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结构

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结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服饰多样的时期,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结构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从唐代服饰的纹样结构入手,介绍唐代服饰织物纹样的特点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服饰纹样的分类唐代服饰纹样主要分为几类,包括花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
这些纹样结构多样,富有变化,反映了唐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表达。
1.花纹:唐代服饰中常见的花纹有牡丹、菊花、荷花等,这些花纹鲜艳、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代人们钟爱牡丹花,将其视为高贵、富贵的象征,因此在服饰上常以牡丹花纹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动物纹:唐代服饰中常见的动物纹有龙、凤、麒麟等,这些动物纹样结构独特,寓意吉祥如意。
例如,龙被视为皇室的象征,因此在服饰上常见龙纹,寓意着皇家的威严和权威。
3.植物纹:唐代服饰中的植物纹主要包括梅花、兰花、竹子等。
梅花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质,常以梅花纹装饰服饰,表达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4.几何纹:唐代服饰中的几何纹样结构简洁、规则,包括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这些纹样给人以凝练、稳重的感觉,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秩序和规则的追求。
二、唐代服饰纹样的特点唐代服饰纹样在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1.富有层次感:唐代服饰纹样结构丰富多样,多采用多层次的设计,使纹样在服饰上呈现出立体感,增加了服饰的艺术价值。
2.细腻精致:唐代服饰纹样的织物工艺相对精湛,纹样细腻、清晰,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关注。
3.色彩鲜艳:唐代服饰纹样的色彩丰富多样,常采用鲜艳的颜色,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寓意丰富:唐代服饰纹样中常融入一定的寓意,如花纹中的牡丹寓意富贵、动物纹中的龙寓意权威等,这些寓意丰富的纹样使服饰更具文化内涵。
三、唐代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唐代服饰纹样的结构和设计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趣味。
1.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是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唐代服饰纹样中的龙、凤等动物纹和梅花等植物纹都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吉祥如意的追求。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唐代团窠纹是流⾏于唐代建筑、佛幡、壁画、织锦上的⼀种典型装饰纹样[1],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化发展的重要映射者,也是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与物质承担者。
研究唐代团窠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规律唐代团窠纹主要是西部外族的汉地联珠纹演变⽽来[2],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40年)及当时出⼝贸易适销样式的影响,盛⾏于北朝⾄唐代中期。
当下,针对唐代团窠纹的研究主要结合考古实物中的影像资料与史书本⽂在前⼈的研究基础上,利⽤分裂语法和形状⽂法对唐代团窠纹样形体进⾏解构分析和再设计,从历史⽂化中汲取营养,将唐代团窠纹的造型特征与现代设计形式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强化现代产品的⽂化内涵和时代根基, 1 唐代织锦团窠纹特征提取1.1 唐代织锦团窠纹典型特征唐代团窠纹是唐代常⽤于丝绸上的⼀种重要纹样,将单位纹样联结成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整体形状,按照⼀定的格式⾻架进⾏散点排列,内⽅外圆、主次分明、章彩奇丽、特⾊鲜明,体现了古代“天圆地⽅”的哲学思想。
施⼯⼈员的素质与⽔利⽔电⼯程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提⾼施⼯⼈员的⽔平与素质是促进⽔利⽔电⼯程发展的重要基础。
应加强对施⼯⼈员进⾏技能培训,提⾼其综合素质。
唐代经济繁荣昌盛,⽂化开放、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迷⼈的装饰⽂化,成为民族⽂化的重要代表。
在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团窠纹样风格收到波斯纹饰风格的影响,以联珠、飞禽⾛兽、花卉植物等元素为代织锦团窠纹主要由外环纹样要素和中⼼纹样要素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
图1 唐代织锦团窠纹要素Fig.1 Element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brocade外环纹样称为窠环,代表着具有圆形纹样轨迹和特定图案范围的环形纹样,以联珠环、花草环、⽂字环等为主要样式,由⼀个或多个元素按照⼀定规律进⾏环绕排列。
其圆形构造与环内的中⼼纹样相互呼应,呈现出饱满、圆敢,对⿅象征着仕途顺遂、爱情美好。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是中国古代丝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其窠环形式的纹样设计在唐代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本文将从流变的角度出发,对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其设计特点和艺术内涵。
一、窠环形式的基本特点1. 窠环形式的定义窠环,是一种在织锦纹样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元素,它由若干个相互衔接的弯曲线条构成,形成一个环圈式的图案。
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纹样中被广泛运用,其设计形式多样,纹样精致。
2. 窠环形式的创作方式窠环形式的创作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手工编织,一种是通过图案设计。
在唐代时期,设计师们会先通过图案设计,确定好窠环的形式和布局,然后再进行编织。
3. 窠环形式的艺术表现力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纹样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图案效果,展现出唐代织锦的独特魅力。
二、窠环形式的流变研究1. 窠环形式的起源窠环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期,当时的窠环纹样设计主要受到中亚和西域文化的影响,窠环的形式主要呈现出弯曲多变的特点,线条交错复杂,纹样图案具有鲜明的异域风情。
2. 窠环形式的发展随着唐代织锦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图案设计的丰富多样,窠环形式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变化形式,其线条更加流畅,纹样更加精美,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表现。
3. 窠环形式的传播唐代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唐代织锦纹样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窠环形式作为织锦纹样的重要元素,也随之传播到了东亚、中亚和西亚地区。
三、窠环形式在陵阳公样中的艺术表现1. 窠环形式的设计特点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纹样中的经典之作,其窠环形式设计特点明显:线条纹理流畅,曲线圆润,窠环之间的衔接紧密,整体呈现出一种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独特美感。
2. 窠环形式的艺术内涵陵阳公样中的窠环形式不仅体现了唐代织锦工艺的高超水平,更融合了唐代时期不同文化的艺术元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刍议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寓意

刍议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寓意唐代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纺织业迎来了一个高峰时期,丰富多彩的植物装饰纹样让唐代的纺织品更加美观,同时也寓意着丰收、喜庆和吉祥。
本文将从植物装饰纹样的种类、图案特征、寓意以及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刍议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寓意。
一、植物装饰纹样的种类唐代的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主要有吉祥花卉纹、果实纹、叶纹、枝干纹、植物组合纹等几种。
其中,吉祥花卉纹是最常见的,如荷花、牡丹、菊花、梅花、桃花、李花等。
果实纹则主要以石榴、柿子、葡萄等为主,而叶纹则以梧桐叶、柳叶、榆叶等为主。
枝干纹则以柳枝、杨枝、梅枝等为主,植物组合纹则是多种植物元素的组合,如梅兰竹菊、五仙花、三友花等。
二、植物装饰纹样的图案特征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图案特征。
首先,它们都是以植物为中心主题,以鲜艳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来描绘。
其次,这些纹样都非常丰富多彩,有些还配合着动物纹或几何纹来进行组合搭配。
最后,植物装饰纹样在唐代的纺织品上所占的比例很大,有些甚至把整张织物都覆盖了,呈现出一种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
三、植物装饰纹样的寓意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寓意深刻,多表现出吉祥、富贵、长寿、丰收等美好愿望。
比如菊花被视为“九秋之花”,象征着高洁、高贵、高雅、高尚,同时也被认为是“百福之花”,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梅花则象征着坚韧不拔,高贵典雅,寓意着迎春报喜,凛冬盼春,意味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荷花则寓意“莲花开,富贵来”,象征着富贵荣华,吉庆有余。
李花则象征着春风得意,高峰处头,具有岁岁年年、平步青云的吉祥寓意。
四、植物装饰纹样的文化价值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不仅具有美感,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植物装饰纹样反映了唐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表达,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
其次,植物装饰纹样对于了解唐朝时期的宫廷生活及庶民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浅析唐代织锦纹样的演变及其渊源

样. 是唐代 独具特 色 的纹样 宝 相花 以佛 教 中的莲 花为 造型 依据 , 取了 云纹 、 吸 忍冬纹 等 纹样 , 形式上 采用
四向或多向对称放射状 宝相花花繁叶茂 , 具有富贵宝气之象 , 尽显丰满大气的唐韵 , 体现了大唐帝国的 大家 风 范和典 雅 华 贵 宝 相花 的 主题 莲 花是 佛 国 净土 的 象 征 ,宝相 ” “ 象征 了佛 、 、 三 宝的 “ 法 僧 庄严 相 ” 。
收 稿 日期 : 0 6 0 — 8 2 0 — 4 1
作 者 简 介 :张华 (9 3 )女 , 苏 盐 城 人 , 州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2 0 17 一 , 江 苏 0 4级 设 计 学 专业 硕 士 研 究 生
维普资讯
第3 期
张 华 : 析 唐 代 织 锦 纹 样 的 演 变 及 其 渊 源 浅
Vo . 1 6,No3 .
S p 2006 e .
浅析唐代织锦纹样 的演变及其渊源
张 华
( 州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 州 25 0 ) 苏 苏 10 6
[ 摘
要】通 过 对 织锦 纹样 在初 唐 、 盛唐 、 中唐 、 唐 各 个时期 的分析 , 出唐代 织锦 纹样 是 从初 唐 时 晚 指
室 的织造 用物 . 被封 为 陵阳公 , 结 合丝 织 的工 艺特 点 设计 的 “ 锦 ” “ 后 他 瑞 、官鲮 ” 花纹 , 多采 用对 称格 式 . 后 人 称之 为 “ 阳公 样 ” 又 称 “ 州新 样 ” 陵 , 益 。阿斯塔 那古 墓 出土 的 几十 种 唐锦 、 绢 等 丝织 品 , 用“ 阳公 绮 采 陵
宽了思 路 , 中 国织物纹 样 史上 的一 次重 大转折 。 是
1 唐 代 织锦 纹样 的演 变
初唐时期织锦纹样风格特征分析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初唐时期织锦纹样风格特征分析王清懿,彭泽洋(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摘要:中国古代织锦技术和织锦纹样风格在初唐时期有了关键的转变,技术上开始采用束综式提花织机,由经锦转向纬锦,纹样在组织形式、题材、色彩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平移、对称的手法,题材相对于以前更加丰富,更加关 注现实与中外神话中的动植物以及几何纹样,色彩不再局限于经锦的五色显花,开始丰富起来,生动活泼的写实风格在初唐开始 逐步发展起来。
关键词$初唐;织锦;纹样;风格;转型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02 -0115 -01初唐时期大体上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这一时期的织锦纹样通过借鉴吸收外来纹样,转变、创造出新的织锦纹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逐步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织锦风格。
1织锦纹样的艺术风格初唐时期织锦纹样的艺术风格可以M样的组织形式、纹样题材以 及纹样的色彩来分析。
组织形式上多用对称、连续的手法,题材上分为 动物、植物、几何三类,色彩上相对于以往更加丰富鲜艳。
1.1纹样组织形式这一时期的组织纹样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为骨架式、缠枝式 与几何式,在这三种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称与连续的方式,将纹 样展现出来,给人以一种稳重平衡之美。
1.1.1骨架式骨架式的形状可分为多边形骨架、圆形骨架以及波形骨架三类。
其中多边形骨架包括菱形与龟甲形结构,圆形骨架包括套环、簇二、簇四与团窠(现在所称的团花)结构,波形骨架包括交波与对波结构。
这些结构相互连接,形成骨架,主题纹样填充在其中。
多边形骨架是多边形连续排列形成的骨架,战国时期骨架多采用杯形、菱形,如战国时期的复合杯纹绮、大菱形纹经锦等。
这一 时期的多边形骨架也多与战国时期的骨架结构相同,骨架中的主题纹样更加偏向于现实中的动植物,显得更加的生动。
1.1.2%枝式初唐时期人们开始逐步追求自然之美,缠枝式织锦纹样就是一个例子,缠枝式织锦纹样是指将花、叶、鸟、果实等作为主要图案,缠枝作为基本骨架,将基本骨架与主要图案相互结合构成的纹样,纹样活泼有趣,显得十分生动,寓意吉庆。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唐代以织锦技艺著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织锦之一便是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唐代颜色斑斓、款式繁复的织锦之一,其纹样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奇特的形式,是中国传统纺织工艺的瑰宝之一。
在陵阳公样纹样中,窠环形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窠环是指凸起向外的环形绕在一起的图案,常常与其他形式的纹样结合在一起,起到装饰作用,为锦缎增添艺术感。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唐代陵阳公样中窠环形式的流变,揭示古代织锦工艺发展的演变过程。
首先,从唐初到中期,窠环形式呈现出简单粗犷的特点。
在唐代初期,窠环形式较少,尚未被广泛应用。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织锦工艺的不断提高,窠环形式逐渐得到了广泛运用。
唐代中期,窠环形式的样式较为简单,呈现出粗犷的特点。
这种窠环形式常常与其他形式的纹样结合使用,在装饰效果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
其次,唐代中后期,窠环形式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在唐代中后期,窠环形式的样式逐渐变得繁复多变,表现出唐代织锦工艺和设计的高超水平。
这种窠环形式由于结构复杂,需要细致周详的设计和精密的工艺,因此只有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工匠才能完成。
这种窠环形式通常用于皇室宫廷的装饰,代表着唐代封建社会的最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最后,唐代末期到五代时期,窠环形式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唐代末期至五代时期,唐朝政治和社会的混乱使得织锦工艺逐渐衰落,窠环形式也未能幸免。
在这个时期,窠环形式的样式逐渐变得单一、平凡,失去了唐代中期和后期复杂多变的特点。
这也代表着唐代织锦工艺的式微,标志着中国传统织锦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综上所述,唐代陵阳公样中窠环形式的流变反映了中国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演变过程。
唐代中期窠环形式的繁荣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代表了唐代文化和技术的高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中国传统纺织工艺的研究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织锦纹样的风格及其成因研究

1 7
型, 这一 时期铭文锦 的式微正 好说 明了这一情 显 , 猪 的形象 历来 不受 汉人 的喜 爱 , 衔 绶 带 的
形 。笔 者 认 为 , 铭 文 锦 出现 的 本 质 是 纹 样 图案 过 于抽象和浪漫 ,无法通 过它来表达 主题 , 需 要 文 字 辅 助 来 准 确 表 达 人 们 的 内心 诉 求 。然 而 鸟 也 不 是 中 原 所 见 。虽 然 , 外 来 联 珠 纹 织 锦 的
象、 浪漫风格 的禁锎 , 逐渐 向具体 、 现 实风格转
基 金 项 目: 教f r 挪人 殳社 会 科 学 研 究 I ‘ , 年 金 ( 1 5 Y J C Z H 0 8 5 ) ; 湖 北省教育厅人义社科藤会青年项 目( 1 5 Q O 9 6 ) 作者简介 : 斌, f, 武 汉 纺 织 人 服 装 学 院 教 师 , 湖 北 省 科 学 技 术 史 学 会 事 , 湖 北 省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f f ] 心( 武 汉 纺 织 人学 ) 究 成 乍强 , f I 1 . , 汉 纺 纵 人学 《 服 饰 f 『 J 》 编 辑 常 务 剐 主编 、 责 任编 辑 , 湖 北 省 科 学技 术 史 学 会 常 务 理 书, 湖 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仍I : 究・ ( 汉 纺 纵 人 ) 研 究 成 , : 服 装 学 院服 饰 文化 研 究 所 篪 耳 』 I 、 I 旰究 员 : " 刘安定, 博士, 汉 纺 织 人 学 书 馆 馆 员
主题纹样后来在 中 国运用得 比较少 , 但它们 的 骨架 结构 却被 中 国创新 的织 锦纹 样借 鉴和 吸
唐 代对鹿 团花 纹绸纹样 ( 图2 ) , 上 下 左右对 称 收 。
两 鹿 力 拱 一 团花 , 形成 圆形 骨架 , 骨 架 内 又 以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是中国古代织锦中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窠环形式让人印象深刻。
窠环,指的是其花纹内部错综复杂交叉穿插的线条形构成的图案。
在实践中,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不断变化,这与制瓷、雕塑、描金等艺术形式相似,都是从不同角度对陵阳公样进行了艺术创新和发展。
本研究对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进行流变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演变轨迹和艺术特点。
1.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起源与发展(1)纹样繁复:窠环花纹由复杂纤细的线条构成,错综复杂,丰富多彩,形成繁密的画面效果。
其中,蜻蜓针花、空心圆针花、实心圆针花等形式分别展现了细致、风格简约、粗略等不同表现手法。
(2)色彩鲜艳:唐代陵阳公样窠环花纹不仅线条精细,色彩也十分丰富。
鲜艳的红、绿、蓝等主要颜色与黑色等配合,或者相互衬托,或者相互繁衍,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
(3)线条流畅:陵阳公样窠环花纹的线条不仅精细,而且流畅,给人以动态感。
线条的精细与流畅相融合,且蜿蜒交错,有着细节复杂、层次分明的美感。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不断变化,在制作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演变和创新。
(1)“蜻蜓手”上的繁花错落在唐代,织锦技术不断改进,使得锦缀工艺更加精细。
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也随之变得繁复起来,而这种变化又受到其他手工艺品的影响。
例如,“蜻蜓手”就是一种常见手工制品,其中的细节与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十分相似,这也推动了陵阳公样窠环形式的演变。
(2)雕刻的影响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中大量采用了雕塑艺术的影响。
例如,其花瓶、长条形等窠环形式都体现出了具体的形态,而非理想化的抽象形象。
这种影响在后来的制品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的绘画也对窠环形式的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绘画突破了锦缀格局的限制,实现了潘家园颜驹画飞天的重大创新,使窠环形式的构图更趋于复杂化。
与此同时,画面的配色与线条的流畅度也与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相融合。
4.结语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是中国古代织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繁复精细的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织锦艺术的鼎盛时期,织锦纹样的设计和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陵阳公样是唐代著名的织锦纹样之一,其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并对其在唐代织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一、背景介绍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中的一个重要纹样,其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窠环是一种几何纹样,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中心,周围环绕着环形的连续图案。
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中广泛应用,不仅出现在陵阳公样中,还出现在许多其他织锦纹样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窠环形式的流变1. 早期窠环形式在唐代初期,窠环形式的纹样主要以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为主,环绕的图案也多是简洁而规则的。
这一时期的窠环形式纹样在设计上注重对称和平衡,整体呈现出一种朴素而古典的美感。
唐代中期,窠环形式的纹样逐渐丰富多彩,环绕的图案变得更加细致和繁复。
窠环形式在纹样设计中的位置和比例也得到了更好地处理,呈现出更加和谐和统一的美感。
这一时期的窠环形式纹样在唐代织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当时织锦艺术的代表之一。
1. 装饰效果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纹样中主要用于装饰效果。
其富含动感的环绕图案和精致的几何结构使得纹样呈现出华丽而富有韵律感的装饰效果,为织锦增添了艺术气息。
2. 美学意义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中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不仅体现了唐代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向,还展现了织锦艺术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窠环形式的流变也反映了唐代织锦纹样设计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3. 传承价值窠环形式纹样在唐代织锦中具有着很高的传承价值,其设计理念和工艺特点对后世的织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窠环形式的流变不仅反映了唐代织锦纹样设计的历史演变,还为后世织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

唐代织锦纹样陵阳公样的窠环形式流变研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的织物工艺之一,自古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织锦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各种织锦纹样层出不穷,其中陵阳公样更是被誉为当时织锦中的精品之一。
陵阳公样窠环形式在唐代织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流变历程也是值得研究的。
“陵阳公样”是指唐代著名的织锦纹样,其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因而备受推崇。
在陵阳公样的纹样当中,窠环形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图案构图方式。
窠环是一种以装饰性各异但又有共同特征的图形构成的一种图案形式。
其在唐代织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窠环是指由相邻彼此外缘有共同封闭线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相近或是互相包含,互为依存的图形形式组合。
窠环在陵阳公样纹样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图案形式,其在设计和应用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
在唐代织锦中,窠环形式图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窠内有小图案填充的窠环形式;另一种是窠环中是一种大图案,大图案和窠环相互依存使整个图案更加生动有趣。
在唐代的陵阳公样纹样中,窠环形式的流变历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从唐代初期的窠环图案来看,窠环形式并不是非常突出,通常以简单的线条组合形式呈现出来。
到了唐代中晚期,窠环形式逐渐被丰富和发展,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图案组合和填充。
而到了唐代后期,窠环形式图案更是达到了极致,出现了大量复杂的图案组合和填充,使得整个纹样更加丰富多彩。
在窠环形式的流变中,不仅仅是在纹样的设计和构图上发生了变化,还有在图案的颜色运用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在唐代早期,窠环形式的颜色以素雅为主,色彩比较单一。
而到了中晚期,窠环形式的颜色运用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大量的明暗对比和色彩的深浅变化。
而到了唐代后期,窠环形式的纹样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色彩的运用更加丰富。
窠环形式的流变不仅仅是在设计和颜色上的变化,还有在纹样的应用和传播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的窠环形式不仅仅出现在织锦上,还出现在许多其他的艺术品上,如陶瓷、书画、雕刻等。
唐代著名的丝绸锦缎的名称

唐代著名的丝绸锦缎的名称
唐代的纺织品主要是麻织品和丝织品两大类,其中丝织品的品种更为丰富,如锦、绫罗、纱、铀、绝等。
丝织中的锦样,又分为瑞锦、半臂锦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唐代丝绸锦缎名称:
立狮宝花纹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唐代,丝绸以其独特的身姿成了中国元素中最璀璨的明珠。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是我国的四大名锦之一。
唐代的服装以艳丽多彩的颜色而著称,各种颜料与丝绸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色彩搭配。
不同颜色的组合不仅彰显了时尚品位,也代表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
唐代纺织品中狩猎纹的解读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呈现出色的成就,同时也在纺织品的制作和纹饰方面有着显著的表现。
其中,唐代纺织品中的狩猎纹图案,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纹饰
图案。
一、纹饰特点
狩猎纹是一种常出现在唐代纺织品上的图案,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在狩猎纹图案中,经常出现马匹、猎犬、飞鸟、弓箭等元素,这些元
素的运用形成了具有几何感的图案,体现了唐代纺织品装饰的独特性。
二、历史意义
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视狩猎的时代,与狩猎相关的活动和图案广泛地出
现在唐代文化中,也成为了唐代纺织品上的主要图案之一。
狩猎纹的
出现,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狩猎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唐代
人们向自然世界的热爱和尊重。
三、象征意义
狩猎纹图案在唐代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打猎是古代皇帝勇敢和智
慧的象征,而狩猎纹的运用,也是一种展示皇帝荣耀和权力的方式。
同时,狩猎纹也与士人、王公贵族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息息相关,
具有一定的权威与身份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唐代纺织品中的狩猎纹图案是一种富有文化特色的纹饰,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狩猎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唐代人们向自然世界的热爱和尊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如今,狩猎纹图案的运用已经渐渐消退,但其在唐代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却仍不曾磨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
2012-4-19 10:18:33
锦是以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现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华美的产品。
唐代的锦,在艺术上有经锦、纬锦的区别。
经锦是汉魏以来的传统技法,是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
纬锦是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过来的,大约开始于武则天当政前后,是利用多重多色的纬线织出花纹,虽然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且纬线可以随时改换,因此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品。
而且能充分显示丝线的光泽,使唐代丝绸更为灵活多变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的色调与丝线美丽的光泽交相辉映,创造出如琵琶袋牡丹锦(图1)这样富丽堂皇的织物。
图1
一、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造型特征
联珠纹(图2)是萨珊波斯朝最流行的纹样,在西方艺术东进的大潮中被唐代接纳为装饰艺术元素,成为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非常盛行。
它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时而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时而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
主纹多系适合于圆的图形,常有鸟、鹿、猪头、花朵、鸭、鸳鸯等等。
其形象往往相当程式化、抽象化。
在唐织锦中,联珠纹代替了汉锦中那种卷云和各种鸟兽横贯全幅、前后连续的布局法,而以联珠圆圈分隔成各个花纹单元。
图2
团窠纹,就是现在所称的团花,唐代丝织中的一种新产品。
是把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并按米字格(或井字)骨骼作规则散点排列的纹样形式。
通常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缀饰以忍冬纹向四面伸展,所以被称为“四出忍冬”。
纹样风格受波斯纹饰影响较大,样式十分丰富。
它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其中宝相花的构成综合了牡丹、菊花等花卉特征,造型富丽堂皇、丰满工整。
现存实物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红地宝相花纹”锦。
花瓣重叠繁复,富丽而优美,体现盛唐风采。
对称纹,多用动物组成左右相对的格式,这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
采用的动物有:孔雀、鸟、龙、羊、鹿、狮、熊、天马、骆驼等。
动物的身上往往系着飘带,也有用人物题材的,如骑士、狩猎等。
唐初的“陵阳公纹样”是对称纹中的典范,它是唐初窦师纶在担任益州大行台兼管修造皇室家用物时,设计的一种上贡瑞锦和宫绫图案样式。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过“:窦师伦,…敕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
…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
”论述了其样式多采用成双对称法,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影响范围甚广。
如唐永徽四年的对马纹锦,和对狮、对羊、对鹿、对凤等纹样,都是其典型代表。
散花,没有固定规则的格式花锦,多用团花和菱形作交替排列,具有圆和方的对比的美,常用牡丹、花草、鸟蝶等组成自由式纹样,也有用一种小蔟花作散点排列的。
几何纹,比较大量应用的一种纹饰。
常见有万字、双胜、龟背、锁子、棋格、十字、锯齿、间道等形式。
从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和《纨扇仕女图》中所描写的妇女服饰,可以看到织锦上几何形图案的具体形象。
不过唐织锦中的几何纹一般纹样单位较小,形象单纯,已退居次要地位。
二、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装饰规律
1.造型流畅,善于利用流动的曲线。
唐织锦纹样善于利用流动的曲线,结合写实的风范,较之秦汉以来的经锦纹样,创造出了层层叠叠、清新活泼的艺术效果。
唐代写实型纹样形象皆取自生动瞬间动态,形象生动自然,花草中鸟雀喧闹、蜂蝶起舞,一派繁华景象。
但又不完全是模拟现实,收到了减璞得玉的效果,情与景的神趣浓缩,具有意象化倾向,如唐代联珠鹿纹锦(图3),保留了鹿角美丽的部位,而对鹿身则进行了装饰化的处理。
使得动物纹样在平面化的基础上,根据自然形象的纹理特征,添加不同的装饰纹样,使纹样形象更为活泼、流畅。
又兼顾装饰的想象和需要,将多种自然形态美的因素加以组合,构成新的纹样形式。
如团窠纹在四方连续的一点排列、二点排列的骨线上,(图4唐代瑞鹿团花锦)形成曲线动势,植物、珍禽、草虫和走兽穿插于花叶之间,组合成气势磅礴、硕果累累、鸟语花香的理想美的装饰纹样。
图3
图4
2.组织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追求华美的视觉效果。
唐织锦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求美。
在对比中求美,亦是在对比中求得统一,将对立因素按照一定等级序列的组合排列,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
组织构成上讲究强弱、虚实、粗细、浓淡、曲直的对比变化。
色彩构成上,多使用鲜艳的纯色对比,配色上则采用对比色的面积、形状的大小、聚散等的不同配置,并运用金、银、黑、白、灰等光泽色和中间色系的间隔,减弱对比色直接对比的刺激强度,使之达到既艳丽强烈又和谐统一的效果,造成唐织锦富丽堂皇的色彩特色。
如唐织锦底色与花纹主色常有极明显的浓淡深浅变化,柔和恬静的实在不多,如阿斯塔那北区出土永徽四年的红地小团窠锦,以红绿对比为主调,点缀白色联珠纹和宝蓝边线,色彩调和,寓静穆于华丽之中,是使人怡情悦目的优美作品。
唐织锦中还经常采用晕繝的表现手法,由深到浅分成多次的色阶,构成斑斓复杂的条纹,使人感到丰富而华美。
如在新疆阿斯塔那曾发现一件晕繝提花锦裙,用黄、白、绿、粉红、茶褐五色织成,还在彩条上用细纬线织出金黄色的蒂形小团花,色彩华丽,又被称为“锦上添花”锦。
三、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风格特征
唐代丝织纹样在对汉代以来传统纹样的继承、发展,对外来纹样的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形式,即以花鸟纹样为主体,以审美装饰为目的,呈现出清新、活泼、华美、流畅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和风格,在丝织装饰美术上展开了一个新面貌。
1.纹样题材的选取体现了对生活情趣的描颂。
唐织锦中的纹样组织设计更加自由,主题纹样与陪衬纹样相互呼应,有聚有散,生动自然,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规则对称的拘谨气氛,充满自然风情和生活气息。
装饰主题由雄健的禽兽、人物
变换成富丽的花朵,原来居于次要位置的植物纹广泛地用作了主纹,因此锦纹也告别了勇武,迎来了温和。
如在阿斯塔那出土的牡丹纹锦,此锦纹样花大鸟小,花卉之中,又以牡丹为主。
这与开元时期,长安等地的人们有看花赏花的民俗息息相关。
在春天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富贵人家,车马若狂,争相观赏牡丹,这也标志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自然。
2.外来艺术的涌入,使唐织锦纹样呈现多元性风格。
唐代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指出“: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
”以“世界性文化”一语概括唐文化的风貌确乎精当。
如唐织锦中出现的联珠纹,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萨珊波斯的织锦中,而且唐织锦中联珠纹的主纹往往很“洋”,如马纹往往带有翅膀,即所谓翼马(图2),是典型的波斯装饰题材,也屡见于粟特的壁画和织锦。
再如联珠纹锦中的人首兽身、大角野山羊、翼狮、生命树等题材同西方的联系已经不必再说。
但唐文化在与世界文化大交流并广为摄取外来文化营养中却决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而是始终保持本土主体性的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还加以一种能动的选择和改造。
如极富拜占庭色彩的生命树,在唐锦上反复出现,但是,结体已经复杂,名称也有改变,唐人称之为“花树”,它反映的是对西方风情的中国式改造。
总之,唐代织锦纹样以其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在我国染织纹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就是在当今生活中,无论是服装面料还是家纺面料,还随处可见团花纹等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