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北大):第八讲 案例:拉丁美洲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亨廷顿和尼尔森认为 , “政治参与的目的就是 影响政府决策 。”① 政府控制着公共产品的再分配 ,
的特点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受到精英的控制 , 他们被 排除在公共产品公平分配的范围之外 。④
而公民 、利益集团或政党进行政治参与的目的是最 大限度地在再分配中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也有的学
根据政治参与主体发展的不同情况 , 政治参与 可分为自上而下的政治参与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
⑤ 李明德主编 : 《拉丁美洲和中拉关系 ———现在与未来 》, 北京 , 时事出版社 , 2001年 , 第 100~112页 。
政党在民主环境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也采取了选举的
新世纪之初 , 在传统政党对民众参与的精英主
方式 , 如 1970年智利社会党和共产党等左派政党 义控制 , 不能反映人民因经济和社会变化而产生的
杨
阿根廷的庇隆政权 ( 1946 ~1955、 1973 ~1974 ) 。 以说明这一点 。前者虽然仍然参加选举 , 但已经丧
建 民
由于拉美中间阶层非常软弱 , 在面对革命有可能危 失了传统上的重要影响 , 在议会中已经没有自己的
收稿日期 : 2006 - 11 - 10 作者简介 : 杨建民 , 男 , 200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 院 , 获法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政治室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 北京 100007)
= 41_ 03 ④ M itchell A1 Seligson and John A1Booth, “Politics and the
① [美 ] 戴维 ·伊斯顿著 :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1989年 。
② [美 ] 亨廷顿著 :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北京 , 华夏 出版社 , 1988年 , 第 8页 。
东北大学16春学期《比较政治制度》在线作业答案(DOC)

一、单选题:满分:5)1.10.英国的文官指: (A. 国务大臣B. 政务次官C. 法官D. 事务官满分:5)2.2.下列不属于俄罗斯现行联邦制度的问题的是: (A. 各联邦成员缺乏独立性B. 联邦各主体之间的不平衡性C. 组成俄罗斯联邦的共和国宪法与联邦宪法相抵触D. 联邦主体对外交往的权限和协调还缺乏统一的法律基础满分:5)3.7.目前俄罗斯的政权党是: (A. 俄罗斯共产党B. 统一俄罗斯C. 亚博卢D. 俄罗斯民主选择4. 9. 在西方国家中,( )是第一个在宪法中规定政党地位的国满分:5)家 (A. 德国B. 法国C. 意大利D. 美国5.8. 下面不是考试录用制度的原则的是: (满分:5)A. 差额原则B. 公开原则C. 竞争原则D. 平等原则满分:5)6.6.下列哪个国家实行的是委员会制: (A. 美国B. 加拿大C. 玻利维亚D. 瑞士7. 3. 孟德斯鸠在( )这部书中,对分权与制衡思想进行了阐满分:5)述。
(A. 《政府论》B. 《论法的精神》C. 《利维坦》D. 《政治学》满分:5)8.6. 候选人必须具备的资格不包含: (A. 国籍资格B. 年龄资格C. 居住资格D. 性别资格满分:5)9.4. 参政权的主要内容不包括的是: (A. 选举权B. 罢免权C. 评论权D. 创制权满分:5)10. 2. 候选人必须具备的资格不包含: (A. 国籍资格B. 年龄资格C. 性别资格D. 居住资格二、多选题:满分:5)1.4. 对政府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监督是就管理方式划分出来的西方国家政府职能B. 财务行政职能是西方政府的经济职能C. 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和公共安全D.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应发挥的功能满分:5)2.4. 韩国第二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有如下特点: (A. 权力结构的重心由总统转为内阁,一切行政权归内阁,总统只具象征意义,无行政实权B. 国务院拥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也可对国务院提出不信任案C. 新设宪法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以及弹劾案、解散政党案审判权等D. 取消了第一共和国时期对言论、结社、出版、集会等自由的限制满分:5)3.1.马克思.韦伯所划分的三种权威形式是: (A. 传统权威型B. 超凡权威型C. 法律权威型D. 君权神授型E. 普通权威型满分:5)4.2.自由权包括: (A. 身体自由B. 迁徙自由C. 通讯自由D. 静音自由5.4.立法程序主要包括: (满分:5)A. 提出法律议案或草案B. 批准和公布C. 表决D. 讨论、辩论三、判断题:1.5. 日本的文官指政府机关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内阁总理、部满分:5)长、副部长等政务官。
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内容提要:拉丁美洲文化是印第安土著文化原体与欧洲天主教文化以及非洲黑人文化等异质文化之间经过“挑战—回答”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在以天主教文化为核心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拉美文化的前述特征,决定了该地区民主政治的独特性:纸面上的民主往往为事实上的独裁或集权所取代。
这也正是该地区民主化进程曲折发展的根源之所在。
自独立以来,民主政治就成为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们因此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一系列辞藻华丽的、民主的宪法。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纸面上的民主往往为事实上的独裁或集权所取代,从19世纪大大小小的考迪罗到20世纪频繁发生的军事政变,充分说明了民主政治在拉美的脆弱。
2009年6月28日,发生在洪都拉斯的军事政变表明,民主体制在21世纪的拉丁美洲仍然存有一定的脆弱性。
原因何在呢?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来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拉丁美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中外学界大多认为,拉丁美洲文化是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隶属于天主教文化的一支“亚文化”。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天主教因素在拉丁美洲文化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在这种意义上说,它正确地概括了拉丁美洲文化的核心特点;然而,这种观点又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其他文化因素在拉丁美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拉美文化的特性。
那么,拉丁美洲文化是什么?它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文化的概念着手,来阐明拉丁美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有关“文化”概念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并无统一说法。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在15世纪初还是指“农业”、“耕耘”、“栽种”等意思,直到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才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拉丁美洲史复习题

玄武岩人头雕像(被认为是按照某位统治者具体人物雕刻而成的) 圆锥形土堆金字塔(前古典期中部美洲最大的金字塔) 文字(公元前 6 世纪始,中部美洲地区最早的文字证据) “豹娃”雕像和马赛克豹状面具(对美洲豹的崇拜) 社会 已经出现了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一些学者认为圣洛伦索和拉文塔在政治和 经济上都发展到了足以称为国家的地步。 影响和地位 奥尔梅克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部美洲文化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文明。它所创 造的金字塔神庙建筑、历法及早期文字,对其他民族发生了深刻影响,球赛和人 祭或血祭习俗也可能由奥尔梅克传播到其他地区。它是这个地区所有文明的共同 源头,被称作是中部美洲的母体文化。
共同之处。 [王苗, pp.9-10]
4. 委托监护制 encomienda 委托监护制是一种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剥削方式,首先在伊斯
帕尼奥拉(今海地)实行。1503 年法令(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颁布的敕令)确 认,成为首先被正式推行的殖民制度。 定义
根据规定,印第安人以区域即村社或市镇为单位(最初以酋长为分配单位), 被委托给白人殖民者“监护”。“监护主”有权在自己的监护区内征收贡赋和征用印 第安人服劳役,同时负有教化土人皈依天主教的职责。印第安人则具有提供劳役 (开矿淘金、耕种土地等,且没有报酬)、缴纳贡税(初期按人头征收实物税, 后期缴纳铸币,根据上一次人口普查数字由村社集体负担,而由于实际人口不断 下降,负担不断加重)、接受教化皈依天主教三项义务。 与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的三点不同
军事色彩强烈。拥有庞大的军队,富有战斗力。农民除了种地外,还要服兵 役,跟随武士出征。建筑和雕刻有很多表现战争的内容。建筑采用廊柱,在柱上 刻有武士像或蛇形纹,武士和象征战争的美洲豹、鹰、蛇成为雕饰的主题。 外交
【读书笔记】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阿尔蒙德

[原创]读书笔记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1部分导论1、绪论1.1政治体系要点:政治、民族、国家一、政治的特征凡进入政治体系的各种要求都市同合法的人身强制相关联的。
同强制手段的联系是政治体系的明显特征。
政治体系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
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性组织等。
二、体系和环境体系是指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相互依存以及体系同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
所谓相互依存,就是指在一个体系中,当某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其他所有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体系都会受到影响。
体系概念的第二个方面是界限和环境的概念。
在同样的意义上来说,政治体系是由国民、或选民同.立法者、行政官员和法官这些相互作用的角色构成的。
一切政治体系都与两种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政治体系既影响也受影响于其国内的经济,自然环境和资源、教育和技术体系,以及其种族和文化体系。
政治体系是社会在其国内和国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
政治体系采取或试图推行的政策,目的或多或少都在于从国内外环境中提取资源,把所得利益分配给国内不同的集团和国际上不同的国家,并且管制国内人民的行为,或提供安全以防外来威胁。
1.2 输入与输出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个阶段:输入、转换和输出。
输入和愉出是体系同环境之间的交换。
转换过程则是政治体系内部的。
输入两种类型:要求和支持。
要求的类型:关于产品和服务分配的要求。
(2)关于行为管制的要求。
(3)关于增税或者减税以及对其他形式的资源提取的要求;(4)关于信息传递的要求;(5)关于参与政治过程的要求或是关于各社会集团的代表权更为平等的要求,也就是有关享有投票、担任公职、向政府请愿以及组织政治社团权利的要求;(6)关于加强社会安定和秩序、减少暴力和冲突的要求;或者另一种方式,要求政治体系对新的价值、挑战和机会积极地加以适应和作出反应。
拉美国家治理模式与政治风险

一、拉美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
• (三)拉美公民社会迅速成长,成为与政府和
市场并列的“第三部门”
一个不断成长的公民社会,可以改变国家和社会之
间的力量对比,在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 的作用。 (未做具体论证)
二、拉美国家治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内涵:
1、政府依靠选举获得合法性,国家主要进行宏观 调控。 2、国家-社会:国家与社会有效分化,公民社会 壮大,参与到决策中。 3、经济领域:市场的作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 预受到抑制。
(二)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民族主义促使拉美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本国市
场,尤其是保障本国工业生产能力。
三、拉美国家治理模式的内在风险
(三)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紧密联结
民族主义者的吁求集中通过民众主义 领导人之手转化为现实政策。
四、拉美国家治理模式带给中国企 业的挑战
• (一)政党轮替可能导致政局不稳定或政
拉美国家治理模式与政治风险
--王鹏、魏然 《拉丁美洲研究》2013.10
作者简介
• 王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 美洲研究所—政治研 究室—副研究员
• 魏然:
•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 丁美洲研究所—社会 文化室—助理研究员
背 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主化、市场化和公民
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拉美国家普遍由政府主导
策大福变动等政治风险,破坏整体投资环
境,对中国企业的利益形成间接或直接的
冲击。
四、拉美国家治理模式带给中国企 业的挑战
• (二)资源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使拉美国
家尤其是民众主义领导人不惜以单边手段
修改既有的石油生产合作模式,重塑利益
贵州大学政治学考研复习资料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考研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考研笔记曹沛霖一、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政治生活的规则体系,由正式和非正式规则构成。
2、代议制: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
3、政治文化:是指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党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
4、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议会或国会)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5、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成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是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7、选民登记:是选举程序的一种。
是指选民资格的法律确认,是确认合格选民的必经法律手续。
选民登记是选举的普遍性、透明性、平等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便于对选举工作进行管理的需要。
第一,有本人登记与非本人登记之分;第二,从选民册的编制方法看,有按期造报制与随时订正制之分。
8、秘密投票选举:也称无记名投票选举,是指投票人填写选票不对他人公开,为使选民不受干涉地进行选举,整个投票过程完全保密。
它包括:选民不在选票上署名,本人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等。
9、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就可当选的制度。
10、相对多数代表制:也叫简单多数制、一轮选举制。
是指在一个选区,候选人或候选人代表的政党只需要取得较多数的选票,无须超过或达到一定比例,即可当选或取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席。
如英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
11、绝对多数代表制:也叫过半数选举制、两轮选举制。
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所获得的票数必须超过全部有效投票选票数的半数以上方可当选。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复习导言1、15世纪,以马基雅维里的著述《君主论》为标志,政治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以研究国家权力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学。
由此,政治制度就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2、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亲任该学园园长。
3、在比较政治制度中,常见的比较研究方法:1)国别比较研究2)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3)综合分析比较研究第一章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4、政治制度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非正式规则是由长期而稳定的政治经验演化而成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政治生活中的“惯例”、“习俗”、“价值”和“文化” 。
正式规则是由公共权威机构或其委托代理的机构设计和确立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力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明确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组织并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结构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5、国家观念的演变古希腊、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领域以城市及其近郊为限。
中世纪欧洲分封割据,共同体组织与土地所有权关系密切,此时的国家被视为一种地域团体。
近代以来的“国家”观念是与主权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伦理国家观,古罗马时期的法人国家观,还是欧洲中世纪的神性国家观,都与近、现代的国家观念有着根本不同。
6、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或是完备无缺或是彼此征战的自然状态,由于强力和私刑的存在,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弥补自然状态之失,人类出于理性订立契约,基于一致“同意”组建国家,将自身全部或部分的权利交由统治者行使,以便实现“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 。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一些刻意回避价值判断,自诩由“中立的” 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得来的国家观念在西方陆续兴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1)多元主义国家观2)精英主义国家观3)新保守主义国家观4)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国家观8、国家形式:政治制度的双向配置(1)依据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可将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制四种基本类型。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一、基本范畴普选制: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实行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制度,就是普选制。
在选举中,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由选民选出代表,选举人或代表团,尔后由他们去投票选出国家权利机关代表。
一党霸权制:一党霸权制是指那种允许合法存在多个政党,却通过立法来限制其他政党的生存和活动空间,禁止其他政党挑战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政党制度。
一党霸权制属于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在政党制度分类中是一党制的亚类型,表现为以一个党为中心而围绕着若干个次级小党的状况。
居于中心的政党被称为“霸权党”,霸权党不容许正式的或事实上的权力竞争,其他政党只被允许以次级的、经特许的资格生存。
一党优势制: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里一党长期执政、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难以撼动其执政地位的情况称为一党优势制(或译作一党优位制)。
它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的一种,与只允许一党合法存在或者法律规定单一政党执政地位的真正的一党制有着制度性的差别。
后者属于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
一党优势制在本质上属于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党优势制都只是在历史上某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存在,在法律和理论上,也都存在向多党制转型的可能,并且这种转型在意大利、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
政权党:“政权党”起源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坛,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强总统、弱政党,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对峙,只存在以是否支持总统、支持政权为划分标准的“政权党”和非“政权党”。
这种以政权党为显著特征的政党政治,其特点如下:总统具有不受任何党派约束的巨大权威无论是当代俄罗斯还是中华民初的政治活动,总统都具有不受任何党派约束的巨大权威,可谓名副其实的政治强人。
拉丁美洲民主化与可治理性问题分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响 。① 在民主化进程开始以前 , 除少数例外情况外 ,
拉美国家总统的职责一般与国家的权力划等号 , 保 证社会秩序或指导社会经济发展被视为作为领导人 的总统的主要任务 。许多国家总统是通过武力夺权 上台执政的 。虽然不能将所有总统都归入独裁行 列 , 但在民众或知识精英中并没有建立制衡体系的 明确诉求 。威权主义固然是集权式的政府形式 , 但 值得注意的是 , 一些专制或半专制统治者在民众中 享有很高的威望 。民主化进程开始以后 , 总统制仍 是拉美国家的政府组织形式 。从民主规范的角度出 发 , 民主体制下总统制的运作与威权体制下的总统 制应该有所不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 但各国情况 差异很大 , 其中问题之一在于 , 保留与民主化以前 相类似的制度形式也就可能同时保留了旧有的行为 模式和思维习惯 。一些拉美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进 行了明确而有效的制度调整和观念更新 , 但有些国 家的宪政改革无果而终 。一些国家的当选总统不顾 现行宪法的制衡原则而试图恢复过去那种以个人为 中心的统治方式 , 结果导致频繁的政治冲突 , 巴西 的科洛尔 、秘鲁的藤森以及阿根廷的梅内姆都属于 这种情况 。②
理问题 。民主政治体制确立以后的具体制度安排与运作是一个社会能否实现可治理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民主政治的竞争 、
参与 、问责等诉求与民主体制的稳定 、秩序和效率等要求构成某种紧张的关系 , 体现在拉美国家政府组织的基本形式即总
统制及其与政党 、选举 、司法等制度的相互关系之中 。这种情况在拉美各国虽有差异 , 但探讨其一般特征仍不失为分析民 张
题 。显然 , 参加自由 、公正的选举仅仅是政治权利 权来自人民而独立于立法机构 。行政和立法部门均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 国关外交时政分析 中美关系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国际政治)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2. 海伍德《政治学》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6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1.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2.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战后部分3.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4.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5.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6. 北大期刊《国际政治研究》7. 《世界知识》期刊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中美关系的变化与调整:新时势和新视角作者:杨洁勉发表杂志:《美国研究》出版时间:2011年第3期内容简介:任何关系因时因势而异,中美关系也不例外。
中美关系是个经常性受到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然如以发展和变化的视角去分析,每一次当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中美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因此更需要从全球、地区、双边和次国家等多个层次并将其置于各个领域予以观察和分析。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潮流,进而塑造积极、全面和建设性的中美关系。
一、时势变化和潮流趋势(一)全球层面变化中美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因而需要从全球层面上分析中美关系。
比较政治制度电子教案(ppt)-比较政治制度课程讲解

第二节 中西方政 制度的 基本特点
一、西方两 制和多 制的特点 (一)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二)在竞选机制的运行中轮流执政 (三)以间接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四)政 之间的局部合作和互相倾轧并存 (五)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并有法律标准
二、中国当代政 制度的特点
(一)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 (二)执政 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 (三)政 之间团结合作的新型关系 (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开展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开展进步,因而不可能存在 一种绝对理想的,能适合所有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的政治制 度。因此,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只能期求一种能适应自己 当前国情和时代要求的较为理想的政治制度,只要它能有利 于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开展。
具体地讲,在同一政治制度框架下,各国的政治体制, 一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政治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政治制度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
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 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 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标准的总和。
特点表达为:稳定性、强制性、合 法性、历史性。
二、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Political institutions)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建立起来的一套政权机构,一般包括有官方地位和法律权威 的议会、政府、司法机构等。
二、代议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 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 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为“代议制”。
代议制度在开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达在 它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
第一,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 第三,有一定的任期。 第四,有明确的法律标准。
第五,通过会议行使权力。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中文书目一、译著[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托马斯·埃特蔓:《利维坦的诞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罗德·黑格:《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黛安·K·莫齐:《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澳]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
[美]詹姆斯·麦格蕾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美]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罗伯特·H.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李振广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贾恩弗兰德·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湖南出版社,2004年。
[美]巴林顿:墨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田口富久治等:《当代世界政治体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
[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美]路辛·W·派伊:《东南亚政治体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比较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1.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1)国别比较研究(2)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3)综合分析比较研究2.国家的阶级特性与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1)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于阶级服从一个阶级的机器。
(2)国家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正治制度的阶级属性。
一方面是,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国家里,政治制度往往会成为实施阶级统治的必要工具。
另一方面,是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
3.国家形式:政治制度的双向配置包括(1)政权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的横向权力关系(2)国家结构形式-正治制度的纵向权力关系。
4.宪政宪政实际上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一种关系。
具体来说,宪法与政治制度在宪政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宪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
第二,宪法为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实体和程序规范。
第三,政治制度为宪法精神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5.1)政治制度外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环境。
作为政治制度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主要通过提供“合法性”的方式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政治合法性纯属一个价值问题,它绝非来源于法律或命令的强制规定,而是直接源自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何为正当或正确”所持的观念和判断。
2)政治制度内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精神。
作为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同样会由于政治文化的内化作用而显现出特有的制度“基本倾向”,这种基本倾向通常被称作“制度文化”或“制度精神”。
6.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政治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政治文化是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一切相关精神成果在当今的延续。
(2)政治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交互作用。
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在与社会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现实起点、逻辑起点以及特有的内在价值取向。
(3)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与政治制度变迁的关系。
在制度变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也同样存在,并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形成的反作用。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比较政治制度笔记导论一、比较政治制度的课题与方法1、比较对象威洛比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于政府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探讨如何解决有关政府的问题。
前者是静态的,相对简单;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复杂。
制度是有生命的,指制度是变化的,灵活的,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政治机构为比较的重点,最核心的是政治制度。
2、比较方法历史考察法、比较宪法史法、国别比较研究法、比较制度史(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综合分析比较研究。
二、政治机构的历史考察1、分类标准A构成基础:寡头政治民主政治B经济基础:非社会主义政府社会主义政府C社会基础:氏族政府都市警察政府民族政府世界政府D主权构造:单一政府复合政府2、政治权力的变革导致政治机构的更替政治权力的变革的外部形态有三种:(1)统治机构内部的变革(2)最高统治者的变革(3)统治关系的变革三、政治制度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1、西方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1)人性:看作自然属性,把人归属为动物。
伊壁鸠鲁,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趋乐怕苦”;马基雅维利,从经验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自私,贪得无厌”;霍布斯,从机械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自我保护”,欲望与理性(欲望的派生)。
(2)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民主阿尔色修斯,人类天生要结成“社会联合体”,才能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
社会联合体包括家庭、自由联合体、村镇、城市、国家。
国家具有至高无上性,主权属于人民。
密尔顿,从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论述人民主权。
公共权利来自人类自我保护、追求的自然权利。
官员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代表。
卢梭,人民主权。
(3)法治亚里士多德,寻求统治必须寻求正义,正义需要权威,权威来源于法治;西塞罗,官员是法律的创造物,权威是法律给予的,必须依据法律来统治,否则是合理、不道德的;哈林顿,共和国应该是一个法治的共和国,法治才能保证权利;洛克,人的财产、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来保护;孟德斯鸠,法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
比较政治制度重点总结 曹沛霖等主编

1.政治制度是规范是规范人类政治生活的政治体系。
政治制度有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11)2.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机构体系中横向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的制度模式。
根据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状况可将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和人民代表制。
根据权力的纵向配置状况可将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19)3.代议制的基本内容: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由代表组成议会,议会作为民意机关拥有国家主权,可根据自身意愿将国家权力委托给其他国家机关行使(29)4.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最根本特性是人的社会性(35)5.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57)6.政治文化分为村民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61)7.最早提出近代主权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让布丹。
布丹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确立国家和主权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把主权视为国家最本质的特征8.霍布斯是17、18世纪流行的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把主权理论用于论证君主主权的重要代表人物(82)9.洛克倡导议会主权论,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83)10.卢梭对人民主权论述有以下几个原则:1、主权是至高无上的2、主权是不可转让的3、主权是不可分割的4、主权是不能代表的(85)11.天赋人权论揭示的人民权利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反抗权,其中财产权是最一般的权利(89)12.密尔在《代议制政府》这部著作中,全面论证了有关代议制政府的一般原则及其职能、组织、活动等问题(91)13.洛克的分权学说经过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理论(102)14.分权制衡模式------英国模式(110)15.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115)16.法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核心特征(119)17.法治原则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争取民主、巩固民主(130)18.代议制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134)19.现代选举制度以民主为核心,同时又成为实现民主的手段。
拉丁美洲的制度变革外部模式及其不可预见的后果

拉丁美洲的制度变革外部模式及其不可预见的后果Kurt Weyland美国得克萨斯州**********************.edu收稿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受稿及定稿日期:2011年2月28日概要: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认为,制度影响行为体的行为,但也建立在行为体的行为基础上。
学者如何避免内生性陷阱呢?本文强调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外源性因素的相关性,即制度模式及其设计。
由于这些概念设计并非出自行为体的偏好,它们在制度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独立作用。
事实上,拉美借鉴过很多第一世界的模式。
但是,这些模式一旦被引进到迥然不同的客观环境中,常常无法保证其严格而坚决的贯彻,因此无法得以良好运转。
非正规机制由此而产生,它们指导着行为体的行为。
因此,外部经验对制度发展会造成持续的损害。
I.引言:制度理论与内生性漩涡1制度设计及变革理论存在内部矛盾:一方面主张制度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制度的产生源于理性行为体的利益和战略上的相互作用。
Przeworski(2004年)等很多作者都曾很严肃地指出:这两种基本观点相互冲突。
假如制度纯粹是个人偏好和选择的产物,特别是假如对制度概念的理解中“制衡性”高于“限制性”,那么制度如何发挥独立的因果关系作用呢?如果制度是理性行为体利益与能力的伴生现象,制度就无法真正的“推动变革”。
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反映出内生性的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制度——正规或非正规的游戏规则(North,1990年:3)——影响行为体的政治行为。
例如,公共职务的候选者会根据民主竞争原则来调整竞选策略和技巧。
比例代表制鼓励他们采取各种方式争取获得各单一选区的选票多数优势。
但是,当制度塑造选举和行为体的行为时,制度主义的重要支派就会支持相反的观点,即制度的建立和保持来自理性选择和战略上的相互作用。
作为这一主张的最突出代表,理性选择的捍卫者认为制度能够保证制性,只要任何一个相关行为体都没有兴趣和权力实施变革,制度总能保存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内政治
– 和平游行蔚为壮观,没有改变现实政治 – 事实上的原住民自治社区,能否维持下去?
• 理论贡献
– 反资本主义 – 反传统左翼
• 争取每个被压迫群体的权利 • 不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
走在“新长征”的路上
本讲结束
电影:庇隆夫人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阿根廷的民粹主义政治
1916 1930 第一个民粹主义总统伊里戈延 政变,军人政权
1943
1946 1952
第二次政变,劳工部长胡安· 庇隆上校
庇隆当选为总统 庇隆夫人埃维塔去世(33岁)
1955
1973 1974 1976 1983
军事政变,军人政府和文官政府的更替
庇隆重新上台 庇隆去世,遗孀伊莎贝尔继任 军人政权 马岛战争,文官政府
Hale Waihona Puke 发生在第一世界的武装起义• 新自由主义政策(华盛顿共识)
– 修改宪法第27条,实行土地私有,摧毁了玛雅社区的土地共有制 度
• 恰帕斯州
– 墨西哥最贫穷的州之一 – 丰富、洁净的水资源,储量丰富的石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特旺特佩克地峡:连接两大洋的通道
• 北美自由贸易区——“无异于即刻执行的死刑判决”
一支奇怪的军队
• • • • • • • 3000余人 粗糙的军服,各色破旧武器 近三分之一的士兵“装备”的是木头枪 少数精良武器是刚刚从城市驻军和警察部队手中夺得的 纪律严明,训练有素 多数戴着滑雪帽或蒙着印第安土布手帕 相当数量的女战士,数位是以男性为主体的部队的指挥官
一 支 奇 怪 的 军 队
• 宗主国的威权主义、重商主义
– 金矿、单一作物经济——依附关系
• 独立战争后的普力夺制度
– 军人政权、政变频繁
• 民主化
– 亨廷顿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主要例证
• 全球化的冲击
– 新自由主义及其反对者
政治文化背景
• 天主教会的影响
–社会的等级观念 –人口的高增长率 –支持现存权威 –“解放神学”的兴起:社会公正 –城市中新教的发展
政治立场
• 2006年,萨帕塔坚决拒绝支持中左翼总统候 选人 ,引起争议 • 对拉美所有中左翼总统都持批评立场
– 巴西的卢拉,委内瑞拉的查韦斯 – 理由:他们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基层大多数被压迫人口的地位
• 唯一赞扬的政府是古巴
– 唯一真正反资本主义的
萨帕塔运动的影响
• 世界政治
马科斯是谁?
• 马科斯自己写道:
–马科斯是旧金山的同性恋者,南非的黑人,欧 洲的亚洲人,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德国的犹 太人,政党中的女性主义者,后冷战时代的共 产党人,波斯尼亚的和平主义者,20世纪末墨 西哥的游击队员,夜晚10点地铁上的单身女 人……当然了,还是墨西哥东南的萨帕塔人
遭遇困境
• CIA
• “萨帕塔之旅”
–各国记者、抵抗运动人士、社会活动家蜂拥而至 –流行:T恤,海报、明信片、滑雪帽、小偶人
副 司 令 马 科 斯
副司令马科斯之谜(Marcos)
• • • • • • 官方版本:外国职业游击队员(墨西哥城口音) 激进的耶稣会神父(教会否认) 1968年墨西哥学运领袖(年龄) 未能顺利出版作品的作家 双性恋的嬉皮士 来自玻利维亚的曾为格瓦拉带路的农家少年——Second Che • 玛雅先知的现代身(演讲始末,大雨倾盆) • 起义军占领的七座城镇首字母缩写
–导演奥立佛·斯通 –密特朗夫人达妮埃尔:我们共处的时光是如此美丽,如 此亲密,如此意味深长
语词的战争
• 反全球化的号角
–One no, many yeses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 斗争策略
–聚会丛林、和平出访、民意调查 –符号学的游击战:以持枪蒙面为特征,以文字语词为武 器
• 拉美的依附地位和民粹主义的目标
–追求民族经济独立 –打破半封建的社会结构 –促进社会公正
案例:墨西哥
• • • • • • • 国名:墨西哥合众国(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面积:1,972,550平方公里 人口:108,700,891 种族:印欧混血60%,印第安30%,白人9%,其他1% 语言:西班牙语,玛雅、那瓦特等各种土著语言 宗教:名义上天主教89%,新教6%,其他5% 人均GDP:10,600 美元(PPP)
• 给马科斯的情书
–愿与副司令一起消失在丛林里 –2001年宣布已婚,有一个两岁的女儿
• 作家马科斯
–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赞赏(哥伦比亚、葡萄牙), 70高龄两度造访恰帕斯;乔姆斯基、沃勒斯坦 –三年间20余本关于萨帕塔的书 –侦探小说
24人“长征” ,2001年2-3月
• 2000年7月,墨西哥大选,革命制度党结束了71年的统治, 反对党之一国家行动党上台 • 马科斯通过因特网宣布,24个司令将戴面具、徒手步出 丛林,造访全国各原住民社区,并到首都与新政府谈判 • 无视6万政府军包围,行程近万里,造访12州,抵达首都 墨西哥城中央广场,走进墨西哥国会议事厅 • 在索卡洛中央广场面对来自全世界的25万人,发表演讲 《土地之色的人民》
墨西哥的萨帕塔运动
• 后冷战时代全球反叛力量新的圣地 • 时间
–1994——
• 地点
–墨西哥东南恰帕斯州,拉坎顿丛林
• 目标
–原住民自治 –断绝对美国资本的依附 –廉洁社会,政治、经济改革
反全球化的第一枪
• 起义背景
–1994年1月1日,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生效
• 起义过程
–1993年12月31日午夜,恰帕斯州,一支军队几乎兵不血 刃,悄然占领圣克利斯托瓦尔城及周围七座城镇,夺取 市政厅、警察总部、监狱、电台,控制该地区军事要冲 和通往外部的公路 –自称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发布宣战书《第一丛林宣言》 –政府军包围 –学生、NGO、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自愿充当人盾 –各大城市爆发示威游行 –1月12日,总统被迫下令停火,谈判,相持
–1994年2月,第一次对话,获取马科斯的指纹,CIA资 料库中没有
• 揭秘
–1995年,一个自称马科斯前战友的人向政府提交情报: 马科斯名纪廉(Guillen),曾任教于以激进著称的大 都会自治大学,1983年深入恰帕斯原住民社区,同年 11月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成立
• 通缉纪廉等24人,陆续派遣6万正规军进入萨帕塔 地区 • 通缉令发出三天后,萨帕塔发布公开信 • 数万人走上街头:“我们都是马科斯!” • 未发一枪,全面撤退;整个萨帕塔社区迁往丛林 深处
庇隆主义的出现
• 庇隆的崛起
–得到工会和穷人支持,担任劳工部长 –增加工资、冻结租金、承认工会 –被同僚投入监狱,导致大规模劳工抗议 –埃维塔的作用 –释放后当选为总统
• 庇隆主义政治
–口号:社会公正、经济自由、政治独立 –工业化计划、福利计划 –庇隆党,埃维塔的慈善基金会(庇隆夫妇成为偶像) –控制立法和司法机构 –压制言论自由、独立工会和反对党
第一丛林宣言
• “我们是五百年斗争历史的产物:首先,是反抗 西班牙的独立战争时期,为废除奴隶制的起义者 领导的斗争;其次,是抗击北美帝国主义吞并的 斗争;再次,是公布宪法并将法兰西帝国从我们 的国土上驱逐出去的斗争;最后,是人们反抗波 菲利奥·迪亚斯独裁统治的斗争,„„ • “受够了就是受够了!(Enough is enough!)”
• 大男子主义的影响
–人口增长 –消费过度、投资不足
案例:阿根廷
• • • • • • 国名:阿根廷共和国 面积:2,766,890平方公里 人口:40,301,927 种族:白种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 语言: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宗教:名义上天主教92%,新教2%,犹太教2%,其 他4% • 人均GDP:15,000美元(PPP)
再次相持
• 6万政府军包围 • 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 游击战
–蒙上面容就成为萨帕塔战士——蒙面人的海洋 –摘下面具就变回一介平民——没有萨帕塔人
• 市民社会的支持
–志愿者、记者、NGO
• 巨型会场
–容纳8000人,举行大型国际、国内会议 –第一届保卫人类对抗新自由主义国际聚会
• 群星降落恰帕斯
– 印第安草药、玉米饮成了美国市场上的专利产品 – 资源战、生物战 – 原材料产地,大加工基地——中美洲开发计划 – 少部分原住民被开发成“合格的现代劳动力”,绝大多数丧失最 后的栖身地
萨帕塔运动的战略
• 媒体战术
–选择重要国际媒体和墨西哥独立媒体,将官方背景的 媒体拒之门外 –1994年元旦第一战、也是唯一一战后,主战场转移到 媒体上(因特网) –单纯的、非意识形态的、诗化的语言
《萨帕塔人提升了墨西哥原住民鲜血的价格》
• 我听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另一个马科斯,那么这个 新的副司令马科斯是否英俊?因为最近他们派给 我几个实在丑陋的家伙,害的我的女性笔友深感 幻灭。(署名)副司令,以骷髅卖弄风情的姿势 重整他的滑雪帽。
土地之色的人民(一)
• 我们在这里,我们是镜。 不是现实,只是映像。 不是光,只是闪烁。 不是路径,只是足迹。 不是向导,只是通向明天的路径之一。 • 我们是,并且我们将是,又一个前行者: 带着原住民的尊严。 带着土地的颜色。 揭示并呈现那在墨西哥被隐藏和压制着的许多墨西哥人。 我们不是他们的代言人。我们是那众多声音中的一个。
作为民粹主义的庇隆主义
• 卡利斯马式的领导
–个人魅力,“人民” 的化身
• 社会改革议程
–正义主义,第三条道路
• 跨阶级联盟的支持
–再分配政策
• 集权
–唯一的庇隆党、唯一的慈善基金会
民粹主义与拉丁美洲
• 民粹主义的一般特征
–敌视代议制政治 –卡利斯马式的领导 –理想化的“人民” –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 –缺乏核心价值 –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