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ppt课件

究的视域之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
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
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15
ppt课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
页。)
7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
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
识论。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 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 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13
ppt课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 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 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 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 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 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
的卑劣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味无知
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
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 4.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 科学抽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 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 关键环节,它表现在科学术语、科学符号 与思想模型的使用中。
• 科学思维的形式主要有:
• 1.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概念思维是通过概 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 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
• (2)科学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循环—科学事 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同时科学事实 必须通过科学概念的描述才能成立。
• (3)现代科学讨论的科学事实并非全由感 觉器官发现,存在着理论预见在先,感官 感知在后的情况。
•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 (1)个别性。科学事实必须是单称陈述或 命题
• (2)重复性。可重复检验,这是最根本的 特点


• 第二节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 的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至 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 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 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 一、科学的本质
• 1、什么是科学
•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 观察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 留心意外的事件。科学史上有时意外观察 到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
• 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 感性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进行的,因此观察与实验须坚持客观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科学的观察是主体―仪器―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在微观领域中原则上不可能排除 仪器干扰,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仍然是必 须坚持的原则。
•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 • (1)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 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原始时代:天然工具、简单工具. 古代:手工工具,农耕工具.以手工工具为基 础的技术体系. 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 基础的技术体系.
17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 术体系, 其特点在于: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 先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电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 如与管理技术的综合.
26
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
把技术视作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个社会建 构。在这种观点看来,技术的产生、发展都受 到社会的制约,是社会价值最终决定了技术的 发展方向与路径。
27
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技术是一种认知形式或程序活动。因此,应 该把技术同人类的另一些知识形态如科学联 系起来加以考察
48
技术(价值)中性论
技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 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 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 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It is a poor carpenter who blames his tools Guns don ' t kill people . People kill people
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代价
生物学意义的代价与毁灭 人文价值的损害与非人化
47
工具主义与实在主义
工具主义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 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E. Mesthene :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 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 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 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 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 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 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 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 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01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014

3.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 动哲学家前进的, “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 步”。 ● 科学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恩格斯针对 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可以脱离哲学,可以抛弃哲学的幻 想指出,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 和内在的一致性。“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是 被正确地认识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科学研究作为 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 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 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 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 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 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 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 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 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 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4.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 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 和完善的。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 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 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
域之中。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和研究,但在已有的《自然辩证法》教材还未曾出现过这方面的内容,需要 讲解清楚。 本节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为线 索,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的历史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思想背景及其科学技术基础,马克思、 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也是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特 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对于这最后一点要特别重视,这是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演变的一 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 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 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的分类、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等。这一部分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综合而来, 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原著的 内容展开理论教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文本中的思想主旨。
4、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重点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 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指出科学发展 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对国外流派如欧美科学哲学和日本科学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 析评价。欧美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以波普尔 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历史主义者库恩认为科学发展是以 “范式”转换为枢纽的历史过程。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包括硬核、保护带两 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两条规则。日本科学论中,武谷三男提出科学发展是包括现象论阶段、实体 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的“三阶段”理论,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上 述观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评价。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 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 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 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 论体系的建立等。科学发展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科学发 展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 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 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 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 和目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二、技术的定义
广义定义: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按 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 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狭义定义: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 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 最终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三、技术的哲学思考
(二) 近现代技术哲学思想
1、技术乐观思想 1877年 德国的E·卡普 《技术哲学纲要》
2、技术理性思想
1897年 法国的A·埃斯比纳斯《技术的起源》 1954年 法国 J·埃吕尔 《技术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三)伪科学现象及危害
类型:
江湖术士型 商业骗子型 学术骗子型 政治骗子型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前期也叫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石里克、卡尔那普、罗素) 有意义的命题 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证伪

历史主义:a.库恩 范式 ; b.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两种意义上的科学
“一种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或形式陈述,以 及由一定时间内被人们接受了的科学知识所构成 的理论和数据的一种集合。根据这种观点,科学 总是一种典型的完成了的产品,因为它出现在教 科书和论文中。”
另一种观点将科学理解为“由科学家们的活动或 行为构成”,即一种作为人类行为的科学。 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 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科学伦理和道德等学科的 研究对象。对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发展方针。
2.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什么是科学? 科学很独特吗? 作为知识科学与其它知识有何区别? 科学划界有何标准?
2.1 科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科学?
词源学考察:
➢ 中国: 科举(宋代陈亮,“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
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成立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 严格、精确、明晰
2.2 科学的特征
可检验性
—命题要在可控的条件下 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
—批判性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 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 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 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 上的罪过。” ——拉卡托斯
2.2 科学的特征
可错性或可变性
2.1 科学的含义
➢ 英文中的“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 “静观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相对立。 康德:“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
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包括自然科 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现在德语中依然保留着这层含义)
科学是与知识有关的,而作为知识系统,科学的陈述必须是 有根有据、是真的陈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 (P1) 开始,经过试探性 理论 (TT) ,又经过批判性检验、 排除错误 (EE) ,进而提出新的问 题 (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 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 却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
•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 革命模式: •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 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 学……。 • 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 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 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 法等。 • 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
•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 究 • 1.技术自主论 • 2.社会建构论
•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 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 发展的直接动力 •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 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 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 的知识体系。 (4) 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武器和工具。
(5) 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 社会现象。
• “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 征”。 • 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 • 一种方法。
•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 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 势力之一。 • 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推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方法论不仅关注科学内部的发展,也关注科学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科学的社会化进程。
PART 0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挑战。 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类命运,引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变革,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其伦理道德 问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科学技术的 社会作用及其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后来的马 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点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 了自然观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 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现象的 解释也越来越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自然观的变革,使人们逐渐摆 脱了神秘主义和迷信的束缚,形成了 科学的自然观。
要点二
科学技术为自然观提 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观提供了科学 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 科学方法,人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 秘和规律,为自然观提供科学依据。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制约作用
伦理道德对科技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确保科 技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确方向并防止其被滥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准则,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和安全。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 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的 结构特性。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集体的事业。科学 成为社会建制,作为社会职业和社会部门被越来越细致的分类,越 来越结构化在社会中,形成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4. 科学的分类
5.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6.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
以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为开端,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承接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对 西方发达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展开激烈批判的过 程中阐述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他们认为,理 性的分化导致了现代社会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弘 扬,造成价值理性的失落,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社会成 了单向度的社会,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1. 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 各种
2. 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3.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 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 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 “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 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 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 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 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科 学
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3.技术的本质特征 ⑴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 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 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②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物质设备)。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 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 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 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 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③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 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 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 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 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 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 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③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 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 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胡振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 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 识论。 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 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 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 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 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 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 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3.科学的本质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 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 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 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
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 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 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 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域之中。 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 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 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 、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技术的特征:
①自然性和社会性; ②物质性和精神性; ③中立性和价值性; ④主体性和客观性; ⑤跃迁性和累积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 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 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 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 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 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④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 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 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

⑤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 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
(八)技术异化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 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 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 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 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 1. 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 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自然科学,即力学、 物理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了它们之间 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 性原则。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象吞 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 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 马克思指出,正是十七世纪的机器的应用,“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 代力学提供了实际支点和刺激。”“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 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 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 ,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 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①马克思提出科学是实证性的。 科学是“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 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 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②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 ,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 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 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 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 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 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 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