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人物形象2.在背诵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自学过程】一、诵读与口诀1、自由朗读并背诵《登岳阳楼》2、默写《登岳阳楼》,请一名同学演牌3、教师点评默写情况4、齐读《登岳阳楼》二、初读课文,体验形象美1、教师描写《尼里岳阳楼》诗句展现的画面,学生体会诗中杜甫的形象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侧,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
天长地久,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
回头想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予漂泊沦落的我。
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木舟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一想到这,靠在窗边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学生概括《尼里岳阳楼》中杜甫的形象(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无”“老”“病”“孤”展示了杜甫晚年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抒发了浓重的身世之感。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杜甫仍关心北方的战事,时刻惦记着国家的安危,展现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3、教师点拨:杜甫之所以伟大,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他能够始终把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仍然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杜甫的诗歌只是一味的感叹身世不济,命途多舛,那杜甫也就只是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无怪乎闻一多先生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4、再次背诵《尼里岳阳楼》5、自读《旅夜书怀》,分析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6、教师用对联总结杜甫的形象: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白头一支秃笔,直指河山忧国难三、研读鉴赏,品味意境美利用意象通过想象去体会意境就是我们阐释诗时以获取审美惬意和审美乐趣的关键手段,我们通过杜甫的这两首诗歌去体会杜诗特有的意境。
1、品味《登岳阳楼》中的“今”与“昔”(1)学生分析“今”与“昔”写下了作者看见岳阳楼后的兴奋与欢欣。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诗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登岳阳楼》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 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的鉴赏文章。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登岳阳楼》与其他杜甫诗作的异同。
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岳阳楼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习重点:1.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预习(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感知文本《登岳阳楼》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首联用了什么手法?“昔闻”和“今上”两相对照,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手法:情感:作用: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哪两个字用得好?景象:炼字:3.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通用8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才能教学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土,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织,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乱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照应。
三、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交融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登岳阳楼》诗文解析1.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
1.2 诗文逐句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
探讨诗句中的意境与哲理。
1.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中的主题思想,如登高远望所带来的感悟、对家国命运的忧虑等。
1.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韵律、节奏、声律等特点。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字词、句式等表达情感。
第二章:《旅夜书怀》诗文解析2.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
2.2 诗文逐句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
探讨诗句中的意境与哲理。
2.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中的主题思想,如旅途中的孤独与感慨、对家国命运的忧虑等。
2.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韵律、节奏、声律等特点。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字词、句式等表达情感。
第三章:对比分析3.1 两首诗的异同点从诗歌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
3.2 诗人创作风格比较分析两首诗中所体现的杜甫的创作风格。
3.3 教学实践: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发现。
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对比分析成果。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创作4.1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意象、理解情感等。
4.2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4.3 学生诗歌展示与评价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首诗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5.2 拓展学习建议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短文、创作一首古体诗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6.2 课堂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进行深入解读。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5篇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5篇《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以下是WTT 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四、具体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
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明确】:①重点抓住“昔”“今”②联系背景及诗人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
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总第课时教学目标: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我们曾学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学生齐背,然后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外两首诗——《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比较意象问题一:这两首诗是怎么写“洞庭湖”和“长江”的,用你自己的话把诗句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并感受这些诗句在营造意境上的异同。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登岳阳楼》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2)能掌握律诗的形式特点,了解对偶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1)体味关键句、关键字,通过互动合作、小组讨论的方法对诗歌进行分析。
(2)拓展延伸,通过比较更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2)能感知、理解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味颔联和颈联,感悟诗人深沉的情感。
难点:了解对偶的有关知识。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周学过了第十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和《又呈吴郎》,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三首《登岳阳楼》。
二、检查预习,初读诗歌。
1、根据昨天的预习作业,我们来检查课下注释的预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坼:分裂乾坤:指天地戎马:代指战争轩:窗户涕泗:眼泪和鼻涕,此处指眼泪。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从停顿、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3、把握韵律和节奏,确定体裁。
这首诗从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五字,首联、颔联和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可以判断它是律诗,其中三联对偶更显出了它的形式整齐的特点。
(板书)这首诗读起来押韵吗押韵,我们来看它的韵脚:楼、舟、流。
ou,押平声韵,这也是律诗的特点。
4、全班齐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感受律诗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之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板书:音韵和谐之美)三、把握情感,再读诗歌。
1、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这首诗生:悲伤、伤感等。
2、追问:为什么生结合诗歌回答。
3、看来要把握情感,我们还是要结合整首诗来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概述这首诗的内容。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
”。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出峡漂泊两 湖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 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 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 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此诗是登岳阳楼 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坼”,分裂。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 这气势何等磅礴。 “浮”,漂浮荡漾。具有十分鲜明的 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 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这景象又何等壮丽。
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 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 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 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 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 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 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 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 既“老”且“病”,郁居木船, 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 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 上心头,由此可见,诗人总是 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 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 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 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 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 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 苦之情。 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置身诗境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 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 为了反衬出他的孤独和渺小。 (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 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
缘景明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反语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負,但長 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声名竟因文章 而著。杜甫休官,其实是因为被排挤, 而不是因为老和病。表达了诗人对自 己怀才不遇而“休官”的激愤与不平。
《阁夜》《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学案教师案马朝霞
杜甫诗《阁夜》《旅夜书怀》《登岳阳楼》整体阅读导学案教师版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马朝霞一、学习目标: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2、把握杜甫诗歌“抑扬顿挫”的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点: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三、学习难点: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四、学习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
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
飞过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
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
诗圣杜甫也曾穷困潦倒,失意落魄,被迫漂泊西南,但是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共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诗人生平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杜甫《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群文阅读线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的三篇作品。
“忧国忧民” 是少陵诗歌的重要题材,这其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乱世飘零、生活窘困的人生上的漂泊,更有他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痛惜国难民生的心灵的漂泊,读懂读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本节课将对这些内容展开分析和探讨。
【课程目标】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考纲要求:能读懂诗歌,能从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方面解读诗歌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梳理字词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视频、小组探究等多种形式,从形象、语言、手法、思想等方面解读诗歌丰富内涵。
情感与态度:体味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体悟诗人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意象,析手法,理解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难点: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学情】学情分析:经过单元目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置身诗镜,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加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学习任务。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1、平台:腾讯课堂2、课件:课件使用focusky 软件制作,三维立体的动态效果加上水墨画的清新典雅,与古典文学更加契合。
3、软件:充分利用互动课堂中“画笔”“计时器”“随机挑人”等功能,使课堂气氛紧张活跃而高效。
4、资源:互动课堂相关教学资源、《品读——杜甫和李白》(节选视频)、《杜甫:旅夜书怀》(康震、王立群短评视频)【教学方法】教法:学案导学法、问题驱动法、指导点拨法学法:诵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 、查阅资料,回顾杜甫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修养和情感素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2 创作背景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时代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欣赏;(2)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3.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他们所知道的岳阳楼和旅夜书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两首诗,进行默写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4.3 内容解析通过对诗中的字词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4.4 创作背景介绍通过讲解或者视频资料,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让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的诗,下节课进行分享。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登岳阳楼》的诗歌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岳阳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登岳阳楼》的诗意和意境。
2. 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3. 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岳阳楼》。
2. 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的情况。
2. 学生对《登岳阳楼》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阐述。
5. 学生推荐诗歌的质量和对其背景和特点的介绍。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独特之处。
4.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A4)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斑,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阅读下面一首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0小题)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迟日江山丽,。《绝句二首(其一)》
尔曹身与名俱灭,。《戏为六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花径不曾缘客扫,。《客至》
自去自来梁上燕,。《江村》
露从今夜白,。《月夜忆舍弟》
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
【课时测评】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2.解读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景与情。3.体会杜甫两首诗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岳阳楼》。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两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作者杜甫,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比较它们的异同。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2. 参考资料: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唐代诗歌艺术特点的论述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4.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和唐代诗歌的网站、论坛等。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1)讲解《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背景及创作意境。
(2)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结构、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3)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3篇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
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
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
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三、整体感知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
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
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
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
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
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5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5篇《登岳阳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