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病因辨证
临 喜则气缓: 伤心
床
悲(忧)则气消: 伤肺 恐则气下: 伤肾
表 思则气结:伤脾
现
惊则气乱:伤胆
忧则气闭:伤肺脾
病因辨证
辨证要点
1.询问病史 2.临床有精神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3.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4.以心、肝、脾三脏临床表现为主
病因辨证
概念
劳伤证候
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劳伤的具体原因
劳力过度
临 床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和发病部位的关系
三部之气
外感
风雨-----伤上部 伤 于
表
现 温燥─干(唇、舌咽)、干咳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病因辨证
火淫证候
概念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临
谵妄、 狂越、脉洪数。
床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表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现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病因辨证
湿淫证候
概念 外感湿邪引起的证候
伤湿—发热、头胀痛、胸闷、身重
临
痛,舌苔白滑,脉濡缓。
床 冒湿─头胀痛如裹,遍体不舒,身
表
重,脉濡弱。
现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辨证要点 重困,分泌物多而秽浊,迁延难愈
病因辨证
燥淫证候
病因辩证
第四章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
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
“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
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
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
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
因此,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
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中医辨证方法体系概述
3、经络辨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辨证主要根据经络的走向及 络属关系来分析疾病。例如,针灸治疗主要依据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 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经络辨证:经络是人体气血 运行的通道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相互影响。 在诊治疾病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阴和阳是区分疾病性质的两个极端,表和里则表示病变的深浅部位,虚和实则 是判断病情轻重和病势进退的关键。在八纲辨证中,通过辨明阴阳表里虚实之 间的组合和变化,可以准确地把握病情,为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经络辨证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脏 腑功能的桥梁。中医通过经络辨证,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为治疗 提供更为精确的方案。
一、病因辨证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外感内伤包 括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 恐、惊),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从 而产生各种疾病。饮食劳倦则指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脾胃受损、身体虚 弱,容易遭受外邪侵袭。
引言
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着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不足逐渐显现。因此,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如何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提高其准确性和标准化程度, 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分析问题
当前,中医辨证方法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辨证准确性低、缺乏标准化等。 其中,辨证准确性低是由于中医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个人经验、 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缺乏标准化则表现为不同的医生对相同的疾病可能 有不同的辨证结果,导致治疗效果不稳定。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中医诊断 病因辨证
湿毒
以湿疹疮疡、排出物腻浊为特 点——湿疹疮毒,溃破流水, 两足跗肿,下肢溃疡,足趾奇 痒,妇女黄白带下腥臭
(五)燥淫证候
1 温燥——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干咳少痰, 大便干,小便短少,常兼见身热,微恶风寒, 少汗头痛,舌干苔黄,脉浮数。 2 凉燥——恶寒 发热,无汗,头痛,咳嗽,口 鼻干,喉痒,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病因辨证
六淫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时受邪。
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 环境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 病。 转化性:致病后,病机可发生转化
病例练习
谢某,男28岁。于夏季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经 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 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辨证:暑证(中暑) 分析: 因在夏令时劳作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故见突然 昏倒; 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见发热,汗出不止; 虽神识已清,但津液为炎热所伤,故口渴,尿黄; 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
伤湿
湿伤肌表为主,阻滞经 气——头胀痛,胸闷,身 重痛,体倦身重,口不渴, 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
冒湿
湿伤头部为主 ——头重如裹,遍体 不舒,四肢懈怠,脉 来濡弱
湿痹
湿邪郁遏筋骨关节——骨 节重着,酸痛难移,屈伸 不利
湿泻
5、中医诊断学—辩证
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 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六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
淫 、 疫
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 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
疠
证
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二)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证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候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9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惠牧畜牧兽医中兽医及中药篇 2009-02-14 11:45:4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外感病因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
(1)风自然界正常的六气之风,称为“和风”,反常之风称“邪气” 、“贼风”。
1)风邪的性质风性轻扬动速,升发开泄,善行数变,主动摇,为六淫之首。
2)致病特点起病急,消退快,病程短,急剧多变,肢体动摇,病位游走不定,常挟寒、热、燥、湿之邪共同致病。
3)常见风证有外风、内风区别。
外风多邪贼风所致;内风则由脏腑内生。
①伤风:风邪侵害体表阳虚的病证,证欠发热、恶风、脉浮缓等表证,或见鼻流清涕,咳嗽等症,治宜疏风解表,方用桂枝汤。
②风寒:风寒两邪合并侵袭体表的病证,证见恶寒、发热、耳鼻发凉,鼻流清涕,咳嗽,肢痛难行,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
③风热:风热两邪合并侵袭体表肺卫,证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肿痛,鼻脓黄稠,咳嗽气粗,口干舌红,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解毒散。
④风痹:以风邪为主侵害经络的风湿症,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四肢轮流瘸拐。
治宜祛风和血,除湿通络,方用防风汤(防风、独活、羌活、当归、乌药、甘草等)。
⑤风疹:风邪侵袭肌肤的病证,证见皮肤瘙痒,漫无定处,全身体表起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疹块。
治宜祛风清热,常用荆芥、防风、地肤子、甘草等药。
⑥内风证主要与肝病有关,或因血虚阴液亏损所致。
证见肢体动摇动作如肌肉震颤、痉挛、抽搐等症。
治宜清肝、滋阴补虚,方用四物汤,阿胶鸡子黄汤等。
(2)寒分外寒、内寒。
外寒指外界寒冷之气;内寒又称里寒,指机体自身阳气虚衰。
1)寒邪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主痛。
2)致病特点形寒畏冷,耳鼻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口色淡白或清白,头身肢节疼痛,筋肉关节拘急痉缩,脉紧无汗。
3)常见寒证①外寒证:寒邪伤及肌表,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伤及经络、筋骨,以关节疼痛为特征,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畜体,表现风寒表证。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因辨证概述(一)病因:病因是中医病证的起因和发生之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在病因中,“外感”、“内伤”、“情志”和“饮食”是中医辨证的四大基本病因范畴。
其中,“外感”是指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是指内伤情志所致的疾病,“情志”是指情感所致的疾病,“饮食”是指饮食不节所致的疾病。
(二)病机:病因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损伤、内环境紊乱,从而形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病机。
病机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津液精微的生成运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病因辩证: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因与病机的关系,辨别出疾病的病因,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确定病因特点的诊断方法。
病因辩证主要包括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病因。
二、外感病因辩证(一)概述:外感病因是指因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外邪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外感病因主要表现为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寒邪:多因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穿着不合适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缓解等。
2. 暑邪:多因在炎热环境中暴晒或剧烈运动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轻、发热重、疼痛明显等。
3. 湿邪:多因潮湿环境居住或淋雨受湿引起。
辨证要点为身重困倦、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
4. 燥邪:多因气候干燥、居室干燥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喘咳干燥、嗓子疼痛、便秘尿短等。
5. 风邪:多因气候风大、吹风受凉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头痛脖子疼、四肢酸痛、恶风怕冷等。
(三)治疗原则:外感病因辩证的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根据病情寻找治疗方法。
三、内伤病因辩证(一)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表现为里证,如消瘦、气短、倦怠、食欲不振、口干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情志失调:多因郁怒伤肝、喜乐伤心、思虑伤脾、恐惧伤肾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因: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辨别病因,确定病邪的性质。
例如,感冒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辨病位: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例如,头痛可以辨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
3. 辨病性:确定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病性。
例如,感冒病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4. 辨病理变化: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例如,腹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两者的病因和机理不同,治疗方法和用药也不同。
5. 辨体质: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确定治疗的方法和用药。
例如,肥胖病人多痰湿,治疗时需要兼顾化痰祛湿;瘦弱病人多气血不足,治疗时需要兼顾补气养血。
在辨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辨症与辨病相结合:中医内科的疾病大多具有复杂的病理变化,需要将辨症与辨病相结合,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辨证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全面调理病人的身体状况。
3. 动态观察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病人的病情是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辨证要点
中医辨证要点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的要点:
1. 观察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如头痛、发热、咳嗽、咳痰、脉象、舌象等。
2. 辨别病因:根据症状和病史,判断病证的病因,如外感、内伤、情志等。
3. 分析病机:根据病因和症状,分析病证的病机,如正邪盛衰、气血津液失调等。
4. 确定病性:根据病机和症状,确定病证的病性,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5. 判定病位:根据症状和病机,判定病证的病位,如脏腑、经络等。
6. 结合脉象和舌象:脉象和舌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反映病证的虚实、寒热等情况。
7. 考虑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由于体质、生活环境、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病证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考虑个体差异。
8. 综合分析:在辨证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要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确定正确的病证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辨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病因辩证知识点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总结一、病因的概念所谓病因,就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 病因的分类(1)外因——指那些在人体外界引起并直接影响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因素。
例如,风、寒、暑、湿、燥、火、湿热等;(2)内因——指人体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3)其他外因——还有异常的生活习惯,如生活饮食不规律、过量劳累、情志不遂、毒物、放射线等。
2. 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病因和发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病因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个体处于有病倾向的状态,当条件成熟时,疾病就发生了。
3. 发病的必要条件(1)人体处于一定的病变易感状态;(2)必要的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
二、病因的辨析病因辨析主要是辨明病因的性质、特点和轻重缓急,以确定治疗的重点。
1. 病因的性质(1)外感因素——指外感六淫邪气。
如感受风寒、风热、风湿、湿热、燥热;(2)内因素——指体内因素以及饮食、情志造成的病因;(3)其他因素——指放射线、化学药物等特殊因素。
2. 病因的特点(1)发病原因的一定性质;(2)发病原因对人体的不同影响;(3)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3. 病因的轻重缓急(1)导致急病的病因;(2)致病较重的病因;(3)多因共病的病因;三、病因辨证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因密切相关,病因辨证是初步判断疾病的本质在何处,疾病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在何处。
1.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1)病因和病机具有连续性;(2)病因决定病机;(3)即使相同的病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理。
2. 病因与证候的关系(1)病因的辨明对指导证候辨析起着重要的作用;(2)病因决定证候的性质与变化;(3)病因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影响和转化。
四、疾病的病因辩证治疗1. 病因辩证与治疗原则(1)辨明病因为防,辨明病机为治;(2)疾病的治疗要从病因着手,改变病因,以消除病机;(3)不同病因的疾病应有不同的治疗措施。
2. 风寒病因辩证治疗(1)辨证要点:强调风寒的致病特点;(2)治疗原则:以祛风散寒为主;(3)常用方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综合-病因辨证模拟题
中医综合-病因辨证(总分:47.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15,分数:22.50)1.身热微恶寒,口渴咽干,干咳,胸痛,苔薄黄而干,脉浮数,证属∙A.伤暑证∙B.温燥证∙C.凉燥证∙D.内燥证(分数:1.50)A.B. √C.D.2.寒证一般不与下述哪项证候兼并存在∙A.暑证∙B.湿证∙C.痰证∙D.燥证(分数:1.50)A. √B.C.D.3.八岁小儿脘腹胀痛,呕吐一次,气味酸腐,舌苔厚腻.证属∙A.食积∙B.中寒∙C.湿热∙D.气滞(分数:1.50)A. √B.C.D.4.瘟黄病候初起时的临床表现有∙A.头痛如劈∙B.发热恶寒∙C.斑疹透露∙D.四肢逆冷∙E.神昏谵语(分数:1.50)A.B. √C.D.E.瘟黄病候为疫疠邪气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瘟疫证候、疫疹病候(斑疹透露)、瘟黄病候(卒然身目发黄)三类。
瘟黄病候初起时可表现为发热恶寒。
5.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是∙A.肢体麻木∙B.四肢抽搐∙C.角弓反张∙D.手足拘急∙E.皮肤瘙痒(分数:1.50)A.B.C.D. √E.手足拘急为寒性收引、筋脉拘急所致。
其余四项可见于风淫证,抽搐、角弓反张还可见于火淫证。
6.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甚则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A.悲则气消∙B.思则气结∙C.惊则气乱∙D.恐则气下∙E.喜则气缓(分数:1.50)A.B.C.D.E. √此因过度兴奋喜乐,使心气涣散而神不守舍所致。
7.对外燥证的下述认识,哪项不对∙A.以干燥为主要证候∙B.干燥少雨之地常见∙C.与内燥毫不相关∙D.阴液亏少之人易患(分数:1.50)A.B.C. √D.8.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风淫证候∙A.发热恶风∙B.皮肤瘙痒∙C.半身不遂∙D.四肢抽搐∙E.咳嗽(分数:1.50)A.B.C. √D.E.半身不遂见于中风病,属肝风内动,为内风。
风淫证候属于外风证。
9.下列哪项不属湿证的证候∙A.全身困重∙B.口淡吐涎∙C.苔腻脉濡∙D.脘腹痞胀(分数:1.50)A.B. √C.D.10.冒湿的临床表现有∙A.头胀而痛∙B.关节屈伸不利∙C.小便清长∙D.首如裹(分数:1.50)A.B.C.D. √湿性重浊,湿邪困阻清阳则首如裹;关节屈伸不利为湿邪侵袭关节。
中医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
中医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
中医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从病机分析出发。
病机分析是中医诊病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的基础。
病机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病因:一是原发的机理,二是暂时因素,三是持久因素。
二、从直观观察出发。
中医直观观察也即脉象观察,其方法是检查病人五官,四肢及其他症状,以推断其病情并了解病因。
通过其精准的观察能够从中准确认识病因。
三、从典型病例分析出发。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典型的病例的分析,用以发现病因的特点和趋势。
四、从实验法出发。
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认识病因的方法,实验的过程既可以分析重要的细节,也可以获得总的结论。
五、从辨证论治出发。
辨证论治是中医医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辨证论治出发可以认识病因,以便为药物配伍、治疗方案的制定作准备。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2、致病特点:
(1)以气机紊乱为特征。 (2)不同情志过激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不同。 (3)引起精神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 (4)病证的发作、轻重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不同情志的过激所引起的病机和证候不同。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
肝风。 4、辨证要点: 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 两伤并重。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四)湿淫证候
1、含义:
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 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 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者为内湿证。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精积与虫积辨证
—、食积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的病因与病机。 2、致病特点:
①导致胃的通降失和 ②食积不化产生异常气味 ③饮食久停,可进而损伤脾等
3、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证和食滞肠道证的症状表现。
4、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排便臭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临
床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有何关系?
• 疲劳是身体发给你的求救 信号,“过劳死” 是在疲 劳综合征的基础上发展、 恶化的结果。
• “过劳死”主要“青睐” 三种人:有事业心的人— —特别是“工作狂”;有 钱人——特别是只知消费 不知保养的人;有遗传早 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 人——特别是男性。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 部重压感等; • 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 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等。 • 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具备这样3条基本特征。
那么这就是——
• “最好的运筹学家偏 偏没筹划好自己的 人生”
• 浙大36岁博导因过 度疲劳病逝
哪些人易患疲劳综合征?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方法。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风邪袭表: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 鼻塞流,喷嚏,咽喉干痒和不 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 风袭经络:口眼歪斜,颈项强直,口噤,
抽搐,角弓反张,振颤,蠕动 风历关节:游走性关节疼痛
风淫证候
概念
临
床表现
风淫证候
治则
疏散风邪
注:内风禁用发散剂,应治其治病之因,或平熄内风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寒淫证候
概念临床
表现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
疲乏、尿黄、
舌红、苔黄、脉虚数。
中暑─卒然昏倒或昏厥,舌绛干燥,
脉濡数。
暑淫证候
概念临床
表
现(轻)(重)
暑淫证候治则
伤暑—清暑益气
中暑—开窍醒神
外感湿邪引起的证候 伤湿—发热、头胀痛、胸闷、身重 痛,舌苔白滑,脉濡缓。
冒湿─头胀痛如裹,遍体不舒,身 重,脉濡弱。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湿淫证候
概念临床表现
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凉燥─干(唇、舌咽)、干咳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无汗。
温燥─干(唇、舌咽)、干咳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燥淫证候
概念临
床表现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谵妄、 狂越、脉洪数。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火淫证候
概念临床表
现
外感疫毒疠气引起的证候
(1)湿热疫(表、里之分): 憎寒壮热
但热不寒,日晡热甚 (2)暑燥疫:烦渴、 头痛如劈,神 昏、斑疹、绞肠痛绝
(3)瘟黄:壮热、烦渴、 全身发黄、 神昏、口鼻出血
疫疠证候
概念临床表现
疫疠证候
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
第二节 情志内伤辨证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 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 恐则气下: 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
概念临床
表现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辨证要点
1.询问病史
2.临床有精神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3.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4.以心、肝、脾三脏临床表现为主
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劳伤的具体原因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少动
劳伤证候
概念临床
表现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病因及病位 食积证候
概念临床
表现
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 纳呆厌食,舌苔垢腻,脉滑有力
虫积证候
概念
临床表现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寄生虫种类和虫积性质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腹部可触及索状虫团,胃脘嘈杂,大便失调,或吐虫便虫,或面目虫斑,或发
“蛔厥”,兼见气血暗耗,营养不
良等征象。
外伤证候概念
临床表现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具体的外伤病因,损
伤程度和病机。
1.有明显的外伤史
2.伤处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或见
青紫,肿胀,或见伤口,流血
3.脏腑内伤,功能障碍
思考题
1.六淫致病各有何特点?风证、寒证的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2.何谓七情证候?其辨析要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