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击鼓】朗读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4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4新人教版必修2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 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诗 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 的土风歌谣。《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 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 74篇,共105篇。《颂》诗分为《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 文人的作品。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
1.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 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 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 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 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 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 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 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 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 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开始于公元16世纪, 通过来华的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19世纪初叶 起,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汉学升温,《诗经》译介 呈现繁荣景象,欧洲的主要语种都有了全译本,而 且趋向雅致和精确。关于是散译还是韵译,曾形成 韵律派和散译派之争。韦理的译本可作为西译追求 “雅”的典型,把原著译成优美的抒情诗,为了体 现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打乱原来的体制和作品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2.《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我的见解:这首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 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 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击鼓》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八个字 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 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地眷恋这人世,虽然 它有百般的创痍(yí)。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可是,此刻如潮水般侵袭我脑海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如此清 晰地记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注音:镗(tāng) 漕(cáo) 以(yǔ) 忡(chōng) 爰(yuán) 处(chǔ) 于嗟(xū jiē) 洵(xún)
写作背景
《毛诗正义》载:《击鼓》,怨州吁也。卫州 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 怨其勇而无礼也。将者,将兵以伐郑也。平, 成也。将伐郑,先告陈与宋,以成其伐事。 《春秋》传曰:“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 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 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 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 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 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 卫人伐郑。”是也。伐郑在鲁隐四年。
艺术特色
1. 情感表达坦率、真切 2. 叙述、描写、抒情兼用 3. 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相结合
谢谢欣赏!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 我,无法做到了。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 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
主题
本诗通过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役难 归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 不渝的爱情。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 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 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 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 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国风邶风之击鼓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国风邶风之击鼓

击鼓【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1) 镗〔tāng〕:击鼓声。

(2)踊跃:欢欣鼓舞貌。

(3)兵:武器。

(4)土国:在国都服筑城等劳役。

土,土功。

国,国都。

(5)漕〔cáo〕:卫国的城市。

(6)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7)平:使媾和,使和好。

(8)陈与宋:陈国与宋国,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

(9)不我以归:倒装结构,即“不以我归”。

以,使,令。

(10)有忡:同“忡忡”。

(10)爰〔yuán〕:于,从。

一说语助词,无实义。

(11)丧:丧失,丢失。

(12)于以:在何处。

(13)契阔:聚散。

契,合。

阔,离。

一说勤苦。

(14)成说〔shuō〕:定约,誓约。

(15)于〔xū〕嗟:感叹词,“于”同“吁”。

(16)活:假借为“佸”,相会。

一说存活。

(17)洵〔xún〕:远。

(18)信:相信,信任。

一说为古“伸”字,指其志得伸。

【译文】风儿整天价猛吹又多狂暴,他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

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慢傲,让我心内深感悲伤更寂寥。

风儿整日价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不来也不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

风儿整日价吹呀天色阴沉,前天阴沉沉没几天又发昏。

一梦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为你我伤风感冒思念殷勤。

风凄凄呀天昏地暗阴沉沉,雷声远远地传来约约隐隐。

梦乡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我总是不能排谴倍感伤心。

【解读】此诗共四章。

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

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

“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

诗经·邶风ppt课件

诗经·邶风ppt课件

起,与《 历
鄘 鄘风 来
卫 》、 对
的 《卫 《
产 风》 邶
生 合在 风


西






六、五、
相悼 燕
思 亡 燕、
诗:诗: 二


雉、 泉 水
绿衣、乘舟 凯

四、 送柏 别 舟、 诗日
月、

风、


三、 怨 妇 诗
匏 有 苦 叶、 简 兮、 静 女
二、 爱 情 诗
北 门、 北 风、 新 台
一、 式微旄、怨刺诗 丘 、 击 鼓、
9
首章以柏舟起兴,直抒其饮酒遨游也无法排解的深忧大痛; 次章言愁苦难容但又无处倾诉; 三章反躬自省,实无过失,仪容修洁,情志弥坚; 四章痛斥群小的侮辱陷害,点明受优蒙冤之因; 尾章呼天责君,将悲愤难耐之情推向高潮。
10
不得意是真的,被欺辱也是真的,无兄弟亲人的依靠还是真的。群小 的不屑和谣言,一样,也是真的。
只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你。 因为遇到了你。 因为爱上了你。 谁让我对你,一见钟情。“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其实谣言和阻力,甚至于孤立无援的处境,都不能让我不爱你让我离 开你,我的悲伤在于在这一切的面前,你的旁观不言。 悲伤,无望的交织,这样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无望的悲伤绝望好像 是不能洗的衣裳。
《诗经·邶风》简介 《邶风·柏舟》赏析 《邶风·绿衣》赏析 《邶风·击鼓》赏析 《邶风·静女》赏析 《邶风·谷风 》赏析
2
邶(bèi ):
形声。字从邑,从北,北亦声。“北” 指“(帝王)退居之方”(帝王上朝执政的 地方在宫中靠南,退朝休息的地方在宫中靠 北)。“北”与“邑”联合起来表示“退位 帝王居住之邑”。

国风·邶风·击鼓(1)(1)

国风·邶风·击鼓(1)(1)

译文
击鼓声镗镗(在耳旁震),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的时候, 只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着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 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许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快乐, (我)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 哪里(才能)吧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 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是有生之年难以回家。 可叹如今天 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第二节,“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从将领到
士兵,所有人都是受害人,需要背井离乡,告别家人,将自己放逐到 千里之外。交待出征带目的,抒发有家不能归的忧愁。跟随将军孙子 仲,将要联合陈与宋,不让我们回家乡想起亲人心上痛。 • 第三节,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不知居住在和 何方不知战马丧何处?哪里去觅征人骨,山林之下树深处,这让我想 起一首王翰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到了战场,生命如浮萍了,说不好就落得个马 革裹尸,生死难测的下场,能有多少幸运之人安然无恙回归呢。军旅 生活苦不堪言那,居无定所,思乡之情更上一层楼,连老马都跟着主 人公一起思念起家乡,却又感叹无济于事苦闷。用三个问句,表达出 了征人内心的担忧。 • 第四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离死别各一 方,当初誓言在心里,曾望紧握你的手,与你到老情不移。这成为千 古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对爱情的歌颂与坚贞,对那种天长地久 的爱情的期盼,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决”都表达了相同的 含义,对爱是一种忠贞不渝,无怨无悔的坚持,海枯石烂情缘在,天 崩地裂爱意存,多么伟大的爱情!这是丈夫对妻子允诺,因为战争, 让爱情成为了奢侈品,但也正是如此,爱情变得弥足珍贵,那时人们 对于一段感情是真心地经营,放在今天,爱情只是一种生活的附属品 而已。

《诗经·邶风·击鼓》讲课稿

《诗经·邶风·击鼓》讲课稿

❖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 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 《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 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 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 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 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 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 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 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 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 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 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 “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 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 更为动人。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 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 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 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 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 【词目】 与子成说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释一】成说(shuō),立下誓言。与子成 说,和你立下誓言、和你约定好。虽然古文中 “说”字经常通假成“悦”,可此处例外。
❖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 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 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 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 “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 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 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 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 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 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击鼓》课件

《击鼓》课件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无论如何地依
依不舍都将离去,而主人公则非常羡慕那些
能为国王挖土筑城的人。虽然他们的确是非
常辛苦,但是他们在每天工作完之后都能够
回家。
6
第二段 交代出征目的,抒发不能归家的忧愁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孙子仲: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孙子仲,后世也称 公孙文仲,鲁隐公四年伐郑统帅。公孙是复姓, 子仲是字,文是谥号。孙子仲是简称。
宫室大都夯土而成,故曰土国。 土,名词用为动词,修建,营造。 国,指国都。
独:语气副词,唯独,偏偏。 5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场战争打响,
而主人公是那个主战国的队伍里的一个普通
小兵,跟随他们的将领孙子仲,踏上茫茫的
征途。这场战事,这场征服的欲望好像一个
巨大的旋涡,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将所有无
辜的子民席卷入内。
4
第一段 描写士兵训练时的情景;叙述有人在国 内服徭役而自己却随军出征的幽怨
击鼓其镗, 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镗(tāng):象声词,鼓声。 踊跃:士兵训练时冲锋、格斗的
动作状态。踊,向上跳。跃,向 前跳。
用兵:使用兵器,舞动兵器。 土国:在国都服劳役。古代城墙、
1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 认识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 体味本文的艺术魅力
2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忡(chōng):忧虑不安的样子。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简介】 宋之问(约 656—712),字延清,弘农(今河南灵 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 作属对精工,格律严密,对于律诗的形式和发展,起过积极作 用。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而被贬谪泷州,不久逃归洛阳,本诗 当作于逃归途中。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 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诗的前两 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字、 “复”字都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 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的两字 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抒情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 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的心理。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 盾心理看似出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学习本单元诗歌要注意含英咀华,悉心品味,细细推敲, 了解时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分析作者用以表 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意象,积累阅读欣赏古典诗歌的经验。诗 人的情感除了通过语言(重要意象)表达外,形式上的节奏也 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四言诗“二二式” 的节奏特点,五言诗“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的节奏特 点,以及骚体诗三至四拍,随文切分的节奏特点。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氓.(ménɡ)之蚩.蚩(chī) 涉淇.(qí) 愆.(qiān)期
将.(qiānɡ)子无怒 垝.(ɡuǐ)垣 咎.(jiù)言
尔筮.(shì) 桑葚.(shèn) 黄陨.(yǔn) 徂.(cú)尔
按常理应是越接近家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 却一反常态“不敢问”。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与家人音讯 不通,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既盼音书 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接近家乡时,这种心理越发强烈, 惟恐不祥的预感会变成残酷的现实。这样写,抒情主人公的心 理揭示得更深刻真切,更耐人咀嚼。

《国风·邶风.击鼓》全文解释及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全文解释及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全文解释及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题解:征夫的内心情怀【原文】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

阔:远离、⑩洵:远。

【译文】战鼓敲得咚咚响,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的马?让我哪里去寻找?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山盟海誓成空谈。

【赏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中可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媲美。

一个是庶民对妻子的誓言,一个是庶民对心仪女子的求爱,一个忧伤一个愉悦,都是非常朴直的表达。

先秦的人活得更亲近自然,更天性,高兴了唱不高兴也唱。

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四平八稳的,都是唱出来的。

飞流直下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的清脆响亮。

但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怎及“死生契阔”苍凉沉郁?在那首诗里,与伊人即使对面相隔,也只是凡尘的一条河,只要有勇气,还是可以渡过河洲去试着亲近心上人的。

邶风击鼓新建 PPT 演示文稿

邶风击鼓新建 PPT 演示文稿
• 击鼓其镗⑴,击起战鼓咚咚响踊跃用兵⑵士兵踊跃练武忙。土国城漕⑶有的 修路筑城墙,我独南行。我独从军到南方
• 从孙子仲⑷,跟随统领孙子仲平陈与宋⑸调停盟国陈与宋。不我以归⑹不愿 让我回卫国,忧心有忡⑺。致使我心忧忡忡
• 爰居爰处⑻?何处可歇何处停爰丧其马跑了战马何处寻?于以求之⑼一路追 踪何处找?于林之下不料它已入森林。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 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 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 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 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 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 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诗经-邶风-击鼓》教学课件

《诗经-邶风-击鼓》教学课件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入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跌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一兮一字结尾,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役难归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不渝的爱情。
1、情感表达坦率、真切2、叙述、描写、抒情兼用3、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相结合
艺术特色
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 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第二章感叹自己所参加的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跟随着一个叫做孙子仲的将领,走在好几个国家联盟的队伍中,让人不禁极大的担忧。这样的战争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孙子仲,这次南征的卫国将领。如果说上一层中所说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是主人公独特不幸的话,那么在这一层中不幸又增加了一层:即不但要背井离乡,独下南征,而且还要长期戍守异地—“不我以归”。这种“不我以归”.将造成什么样的结局?它又将造成戍守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本诗用“忧心有忡”四字来直接表现征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第三章:描写军旅生活片段,暗写军旅生活艰苦。
爰:语气助词,用来补足音节。一说相当于“于”,介词,“在”的意思。一说“疑问代词,何,何处,哪里。居:停留,安营。处:停止,临时驻军。一说歇息。 爰: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用来补足音节。丧:丢失。于:通“迂”,迂回,绕路,喻指寻找走失的战马时很费周折。以:连词,相当于“而”。一说疑问代词,何,何处。求:寻找。 于:介词,在。

诗经邶风击鼓PPT课件

诗经邶风击鼓PPT课件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无论生死都在一起, 当年与你早就约好。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第3页/共11页
背景梗概: 士兵常年在外打战,怀念家人,唯恐不能与妻子白头偕老。
第4页/共11页
四、画节奏吟诵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爰居~爰~处? 爰丧Biblioteka ~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执死 子生 之契 手阔 ,, 与与 子子 偕成 老说 。,
感谢您的观看!
第11页/共11页
我独南行。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三、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解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许可, 心中充满了忧愁,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意 思
我却身在何方?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从孙子仲(zhònɡ), 平陈与宋。
于嗟(jiē)阔兮, 不我活兮。
不我以归,
于嗟洵(xún)兮,
忧心有忡(chōnɡ)。 不我信兮。
第1页/共11页
二、通读三遍
(难读的句子多读三遍。)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tānɡ),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cáo), 我独南行。
爰(yuán)居爰处? 爰丧(sànɡ)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qì)阔, 与子成说。 执(zhí)子之手, 与子偕(xié)老。
从孙子仲(zhònɡ), 平陈与宋。
于嗟(jiē)阔兮, 不我活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孙子仲”:跟从将军孙子仲. 平:和也。“平陈与宋”:要去调停陈和宋。 “不我以 归”:即不以我归。不许我回家. 有忡:忡忡。“忧心有 忡”:使人愁苦心忡忡。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 以归,忧心有忡。” 段意:跟从孙子仲将军,去调停陈 国与宋国,我忧心忡忡,因为战事不允许我回家。 第三段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于以:于何。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 之下。”段意:安营扎寨,因系不牢造成马匹走失。叫 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就在树林下。言失走马,似乎是 题外插曲,借马不受羁束乱跑,象征征人厌战怀乡之驿 动,为后两段做铺垫。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⑶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cáo)是卫国的 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⑹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⑺于以:在哪里。 ⑻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⑼成说:誓言。 ⑽ 活:借为“佸”,相会。 ⑾洵(xún ):久远。
【参考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手持武器奔沙场。 宁肯修城在都漕,随军南征不曾想。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肯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誓言早已立。 时时握住你的手,但愿白头俩相守。 叹息你我远相离,想要见面不容易。 叹息你我相离远,要想守约谁成全?
【解读】
《击鼓》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的思想倾向是 “怨”,诗人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呼唤人们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对普通战士家庭幸福寄予的 人文关怀。战争的降临,不但使人远离故里、归期难 测,甚至会造成生命的丢失,给家庭带来不幸。个体 生命与国家战争、家庭幸福与战场残酷存在对立矛盾, 使征役士兵蔓延着厌战情绪,这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 思想。 第一段 镗(tánɡ堂):鼓声。“击鼓其镗”:敲鼓声音响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踊 跃用兵”:鼓舞士兵上战场。土:挖土。漕:地名。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别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 我却奔南方。 段意:言卫国出兵,很多人留在国内修 筑漕城,与我却奔向南方。
【解读】续2
第四段: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成说(shuō):定约、成议、盟 约。与子成说,和你立下誓言、和你约定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 意思是:无论生死聚散,我们都有盟约;拉着你的手, 与你一起白头到老。 第五段 “活”是“佸”的假借,“佸huó,会也。”“于嗟洵兮” 的“洵”xún,应该是“远”的意思。“信”,应该是 “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意思 是:叹息与你久离别,难于与你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诗经-国风
邶风【击鼓】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tāng) ,踊跃用兵。土国城漕(cáo) ,我 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yuán)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 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ún )兮,不我信兮。
【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