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整理.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 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 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件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①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 之间 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_____科__技______的飞速进步,为 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也使 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该时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 取决于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的什么要求?据材料二指出,德国与哪 两国产生矛盾?这又反映了哪两类性质国家的矛盾?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的原因。
[探究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材料获取信息、再认再现以及归纳、 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德国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 权的要求。回答第(1)问要分析材料一,且要抓住题干中的关 键词“基本”“该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后概括回答。回答第(2)问要在理解 材料二所反映信息的基础上,依据所学知识作答。回答第(3) 问要围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分析原因。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政治发展不平衡:英法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 主制度;德俄日三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发展迅 速,超过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帝国主 义 国 家间的力量对比。
(3)帝国主义干涉巴尔干事务 ①原因: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在巴尔干地区制造出新的矛盾, 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 ②表现: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③影响: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 成为欧洲的“___火__药__桶______”。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_图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_图文
和总任 务,是要实现“一化三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 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 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 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议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 (机器化大生产)
17世纪中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工人阶级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他们同先进的生 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成为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 和最终目标,同时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使命。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 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 民富国强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振兴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 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 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47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48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和《老 子》,充满着哲理 和东方智慧。
(1)简介:春秋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主张
唯心主义
①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 变;(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台 风 来 了 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
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b“弱者道之用 ”
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消极保守 材料:小国寡民。违…背…甘潮其流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民 思儒本想学特以色德:治民仁、民德贵治君、轻教君化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思 想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传承和转折(明清)
(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 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 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 世致用。 (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 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 (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源头。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格局(秦汉)
材料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 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 张被汉武帝采纳,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学说以儒 家思想为中心,杂以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 帝制神学体系。
魏晋玄学:思想上,宣扬 “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社 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 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 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 挑战。
(3)影响 ①促进了儒 学的创新与 发展。 ②隋唐时期, 中华传统文 化辉煌灿烂。
2.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期(先秦)
(2)表现: 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 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
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 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高中历史】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梳理ppt

【高中历史】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梳理ppt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 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鞭挞程朱理学,反对 “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 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3、影响:这些就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早期的民主思想的出现本 身就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封建制度以强 有力的冲击,而且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 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儒家思想。孔子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战国时期经过孟子、 荀子的总结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4、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观点 老子 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哲学思想)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专制统治,暴政造成人民处境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3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1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1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1
儒家思想
仁 礼 德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5
(一)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6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 想
教育思 想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32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 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5张ppt)
(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
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发展:魏晋隋唐 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
①魏晋玄学盛行
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 道结合
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规范
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③影响:积极、消极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5.传承与禁锢:明清
——《汉书·董仲舒传》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 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 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发展:魏晋隋唐
虎溪三笑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 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 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要点复习ppt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要点复习ppt课件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 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天命攸(所)归”的神 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C
《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专题一、二要点复习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产生背景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2、百家争鸣的内容
流派 儒家 墨家 代表人物、观点 孔子 墨翟 孟子 荀子 影响道家ຫໍສະໝຸດ 法家老子商鞅
庄子
韩非
3
3、百家争鸣的意义 对当时 对后世
二、汉代儒学
1、秦汉主流学术的变迁
法——道——儒 法家并未消亡,融入儒家
D
4、评价
对儒学的发展;影响后世革命者; 未达到现代民主的高度
五、儒学的发展
东周初创——汉代独尊—— 宋代复兴——明清发展 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史实认识其发展轨迹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 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要点:发明时间;外传史实
评价:重实用技术,轻理论抽象; 长期领先,晚近落后
2、董仲舒的理论
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独尊儒术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史实 重用儒生、中央建太学、 地方建学校
三、宋明理学
1、诞生背景:儒学遭遇挑战 佛教、道教的影响扩大, 儒学加以吸收借鉴
2、北宋五子
3、朱熹
理为本源,格物致知, 以正君心,以平天下 4、陆九渊、王阳明 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理学与心学的 区别主要在于 探究本源的方 式不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2.自然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选自《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选自《荀子·天论》 阅读材料,谈谈其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内涵: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现代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合探究
材料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 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 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 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法治”
建立统一多 民族国家

推崇法家
3、秦汉时期
巩固大一统 局面

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工农武装割据”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抨击封建思想, 主义在中国广泛传 科学与民主成 播并与中国实际相 为 中 华 文 化 追 结合,推动了中华 求的价值目标 文化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推动了中华文化进步。
发展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ppt(说课)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ppt(说课)

方法:设疑探究,激发兴趣。 依据: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 生的特点,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只有心情愉快的参与进来, 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情感和能力才能得以升华。
二、慧眼拨云见日月
活动探究一:你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吗?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 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 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 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
课位 课魂
析课 思课
课位:教材地位与备课定位 教材地位
横看:本书中的位置 本节内容是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起始课,也是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体会古代人 文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 侧看:本单元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起点,因为只有了解各种思 想的代表人物及其言论,才能够深入理解思想的发 展脉络,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是本单元的总纲。
活动探究二:百家讲坛
邀请您做客百家讲坛介绍诸子百家,你 会选择哪几位?选择后第一步你准备怎 么做?
孔子 孟子 韩非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方法:分组活动,陈述理由,查阅基本资料 依据:利用百家讲坛这一大众所熟知的事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因 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有高效率的课堂。
第一组: 孔子:
1、查阅孔子档案
依据: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必先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它将为了解、辨 明这些思想的优秀与糟粕打下基础,也为学以致用打下根基。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
依据:1、从学生的认识特征看,认识事物总是由表及里,由思想到背后的原 因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2、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的阐述也为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这一哲理,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孔林
孔子及其家 族的专用墓, 也是目前世界 上延时最久、 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至圣林
精品文档
18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是孔子嫡系 长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精品文档
19
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仁政”思想
孟子的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精品文档
20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
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道家的创始人;
• 生活在春秋晚期
• 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
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精品文档
23
• (2)庄子——战国时期 • 思想主张: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精神上的自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精品文档
14
• 1、孔子的思想
• 核心:“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 政治思想:“为政仁德”
•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精品文档
15
精品文档
16
同文门
精品文档
孔庙
孔庙是祭祀 孔子的地方。 在中国,几乎 是每一个省府 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 是规模最大的 一座在曲阜。
精品文档
10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 众矣,当时则荣,没则 已焉。孔子布衣,传十 馀世,学者宗之。自天 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 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 矣!”
——《史记·孔子世家》
精品文档
11
孔子的思想核心:
什么是“仁”?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 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精品文档
24
• 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 思想主张: • (1)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 • (2)以法治国 • 意义: •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精品文档
25
• 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 (1)兼爱 • (2)非攻 • (3)尚贤
精品文档
26
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思想核心:“仁”、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行“仁”并不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精品文档
12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精品文档
13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立私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诸子百家
精品文档
6
•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 道:老子、庄子 • 儒:孔子、孟子、荀子 • 墨:墨子 • 法:韩非子
精品文档
7
•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都在较量,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 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纷 纷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
9
•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 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精品文档
8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 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 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私学间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
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 供了舆论阵地。
精品文档
•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 3、“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 二、孔子与早期儒学
• 1、孔子的思想
• 2、孟子的思想
• 3、荀子的思想
• 三、道家和法家
• 小结
精品文档
4
精品文档
5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 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为政以德”(民本)、
1、孔子创立 “性相近”(伦理)
儒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儒 过程 家
“仁政”
的 形 成
孟 2、孟子、荀子 子 总结改造
“民贵君轻”(民本) “性本善”(伦理)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荀 子 “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伦理)Fra bibliotek主要内容: “仁”;民本精品思文档 想
27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精品文档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精品文档
2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精品文档
3
•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1、“百家争鸣”的含义

荀子的思想
“仁义”“王 道”
“君舟民水”
精品文档
21
“性恶论”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 战国
仁的
同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创立儒家 学派 精品文档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22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