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科幻文学观
【高考素材宝典】(3)中国好故事也需科幻文学传声
【素材导读】2015年,刘慈欣《三体》,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2016年,80后女作家郝景芳《北京折叠》,74届雨果奖中篇小说奖;2017年,75届雨果奖,备受期待的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与最佳长篇故事奖无缘,但出席现场的100多个中国人成为大会亮点——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似乎大大激发了我们对科幻文学的热情。
我国科幻文学已日益崛起,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好风凭借力”,当此之时,“中国好故事也需科幻文学‘传声’”。
中国好故事也需科幻文学“传声”选自:光明日报据媒体报道,第75届雨果奖于芬兰时间8月11日在赫尔辛基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虽然备受期待的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与最佳长篇故事奖无缘,但出席现场的100多个中国人成为大会亮点,这也是首次有这么多中国面孔现身这个世界科幻展示平台。
科幻文学的繁荣,要看高度,也要看广度。
如果说,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之作的《三体Ⅰ》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是对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抵达高度的首肯,那么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面孔越来越多,则不啻为中国科幻文学作者群和读者基数越来越大的掠影。
这自然是好事:科幻题材向来是最“技术流”和具有前瞻性的叙事,它跟科技发展互为镜鉴。
从本源看,科幻“是为了在文化和思想上应对新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下人与技术之间的张力而诞生的一种文学门类”,也是科学与想象结合的艺术载体;从作用看,正如科幻文学先驱雨果·根斯巴克所说的,“科幻小说是帮助读者吸收科学知识的糖丸”,是提升人们科学素养的重要文学介质。
鲁迅早些年就说过:“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前些年,在中国幻想文学领域,承神话传说、志怪小说衣钵而来的玄幻文学固然枝繁叶茂,舶来后移栽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科幻文学,却未成气候——在众多文学类型中,它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中国故事面前,整体上有种“想象力跟不上现实”的滞后感。
幻兴中华:论鲁迅留日时期之科幻小说翻译
鲁 迅 的文 学生 涯 自翻译始 。 在他 的早期译 作 中 , 《 月界旅 行》 《 、地底旅 行》 《 、北极 探险记 》 造 人术 》 和《 均 是科幻 小说 , 这是值 得 注意 的。 学界 多从鲁 迅崇 尚
科 学 、 望实 现“ 希 科学 救 国” 的角 度对此 加 以评 述 ; 此
的方式 , 还有 很多 随心所 欲 的增删 。故 翻译 时 “ 阅 随
一
诸 市 观 象 台寄简论 天文 ” 述及 众人欢 呼情 景 :
加之天又凑趣 。 长空一碧 , 星斗灿 然。 当中悬着 轮 明月, 光辉闪闪, 照着社长 , 格外分 明。众人仰
看这灿烂圆满的月华 , 愈觉精神 百倍 , …到 了半 …
日译 者 森 田思轩 所撰 序 文 的改 造 。
8 8
21 0 0年 第 1 第 4期 ( 卷 总第 4期 ) 2 1 0 0年 1 2月 1 5日出版 论是 学者 , 巨商, 学生 ; 是 是 下至车夫担 夫 , 个个踊
一
样, 多择 紧要处 煞笔 , 大有 “ 话本 ” 风 。 “ 之 如 天文 上
曾有 /景 况- 1寺 ) 虽然 不能 排除英 译本 影响 的可 于J 。 .
的疑 问 ,都 已解 释 ;那 器械 却如何 商 量呢 ?下 回再 说 。(月 》 ” 《 第三 回末 ) 不知 何时 , 闻有弹 窗 以呼者 “ 忽 日 :亚 蓠士 !亚 蓠士君 ! ’ ‘ 亚蓠士 心 中一跳 , 跃然 而 起 。” 《 》 ( 地 第一 回末 ) 文 中偶 有穿 插诗 文 ,这也是 鲁迅 自己的 即兴 发 挥 。如 《 界旅行 》 月 第一 回 : 晋人 陶渊 明先生 有诗道 :
江 络吉文学研 完
幻兴中华 : 论鲁迅留日时期之科幻小说翻译
科学与文学之间鲁迅科学文化观解读
综合 以上研究 ,本 文尝试 以科学 文化为背景 ,在鲁迅接 受的新 式教 育 、赴 日 求 医 、科幻小说 翻译 、科学 史写作 的动机 以及后 期进行批判性 文学创 作之间梳理 出一条科学 理性 的思想 线索 ;思 考受 过西方 正统科学 教 育的鲁 迅是如何 看 待西方 科学 文化和 中国传 统文化 ,以及如何整合 西方理性 气质与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之 间 的摩擦与 冲突 ;并 以此 为例 ,在 西撰 学东渐 的大 背景 下 ,窥探 近代理 性科 学初人 华夏 时与 中国传 统 自然认识 、文化价值之 间发生的碰撞与融合 。
30《科学文化评论》第 l5卷 第 4期 (2018
而后 又连 续创 作 了三篇 同科学史 密切相关 的文章 ,并最 终致力于 文学创 作?这 三 件事之间究竟有着怎样 的关系?
前辈学 人曾有选择地对 鲁迅作 品中的 自然科学 元素进行 阐释 ,如金涛 、孟 庆 枢 的 鲁迅 与 自然 科学 (天津 科学 出版社 ,1977)一 书注重 鲁迅 科学 史文章 的 教育 、教化功 能 ,对物理 、化学 和生物学等各类 自然科学进 行分析 ,形成一 组论 丛 。 作者通过分析鲁迅 翻译 的科幻小说 ,旁征博引 ,高举鲁迅开辟 的科学 与文化旗帜 , 提倡科学 文艺 ,并创造 人 民喜 闻乐见的科学 作品 。但 书中只是提及 了鲁迅在 科学 文化上 的胜利 ,并 没有 深入探讨 鲁迅 的科学 文化具体 内涵 ,只认 为掺杂 自然科学 的小说和 科学小 品文主要为 了科 学普及服 务 ,是科学 传播的一种 方式 ,仅承 载 了 科普 功能 ;并没有把 后期 文学创 作 同科 学文化 背景 融为一 体 ,亦 未能深 入讨论 科 幻小说翻译 、科 学史文章和文学作 品之 间的深层联 系 。
论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
他是中国第一个民族现代派,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是最早使用现代技法的大师。
如果说调和,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
他以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手法改造传统技巧,在适应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和文学的先锋性。
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这说明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借鉴并批判的择取外国思想文化。
1934年,鲁迅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
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
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
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
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
鲁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外国文学著作的影响优秀的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鲁迅最早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一位苏联作家影响创作的,也翻译过很多苏联文学,并组织发行外国文学的木刻本,比如《死魂灵》二、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深刻启发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现实的结合体,包含了丰富的科技元素、未来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1900年代初开始,梳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的经典作品和代表作家,以及科幻文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1900年代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科学,科技成果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造成了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始萌芽。
首批中国科幻小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如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中所呈现的“化蛇人”、“机关虎”等形象,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一次尝试。
这些作品开始带有明显的科幻元素,虽然在当时并未被定义为科幻文学,但它们对后来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大规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幻文学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科幻作品着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形象。
经典作品如严文井的《冰河》、王晋康的《春回大地》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向往与期望,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但也奠定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文学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政策也为中国科幻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思维方式。
由于受到西方现代科幻文学的影响,中国科幻作家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作品中开始涌现出更多的社会批判、探索人性和未来的想象。
代表作家有王晋康、许自力、韩少功、刘慈欣等,他们的作品如《盘丝洞》、《超新星纪元》、《三体》等,都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更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和科技的向往也愈发强烈。
科学与文学之间
科学与文学之间作者:周瑞娟晋世翔潜伟来源:《科学文化评论》2018年第04期摘要鲁迅幼年时就表现出对博物知识的喜爱,接受过系统新式教育的他有过赴日学医和翻译科幻小说的经历。
随着对西方科学的认识不断加深,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充分体现在鲁迅文学转向之初,相继完成的三篇科学史论述当中。
以“科学史教篇”为代表的这批早期作品,不仅位于《鲁迅全集》首卷开篇的关键位置,其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理性气质,更是后世理解鲁迅弃医从文,从科幻小说翻译转向文学创作的一条线索。
关键词鲁迅科幻小说科学史科学文化一引言《鲁迅全集》第一卷收录的作品中,位于卷首的三篇文章分别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执论》([1],页45-64),它们是鲁迅从科幻小说翻译向文学创作转变时的过渡作品。
这三部作品内容涉及生物学、人类学等,并围绕科学在历史中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展开,表现出对科学理性的推崇。
这不禁令人发问: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鲁迅,为什么在其文学转型之初曾寄希望于西方的科幻小说,而后又连续创作了三篇同科学史密切相关的文章,并最终致力于文学创作?这三件事之问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前辈学人曾有选择地对鲁迅作品中的自然科学元素进行阐释,如金涛、孟庆枢的《鲁迅与自然科学》(天津科学出版社,1977)一书注重鲁迅科学史文章的教育、教化功能,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各类自然科学进行分析,形成一组论丛。
作者通过分析鲁迅翻译的科幻小说,旁征博引,高举鲁迅开辟的科学与文化旗帜,提倡科学文艺,并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科学作品。
但书中只是提及了鲁迅在科学文化上的胜利,并没有深入探讨鲁迅的科学文化具体内涵,只认为掺杂自然科学的小说和科学小品文主要为了科学普及服务,是科学传播的一种方式,仅承载了科普功能;并没有把后期文学创作同科学文化背景融为一体,亦未能深入讨论科幻小说翻译、科学史文章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深层联系。
此外,《鲁迅和自然科学》一书主要是从鲁迅早期的自然科学思想研究人手,对其早年同科学的接触进行综述。
中国科幻简史
中国科幻简史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西方科幻作品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和成就。
第一阶段:汉语科幻文学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1949年)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未来、科技以及外太空的小说和故事,这些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萌芽。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开始逐渐增加。
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先驱之作,其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离奇诡异的未来世界,对后来的中国科幻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幻文学发展(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幻文学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
由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科幻文学长期被视为“资产阶级文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创作科幻作品,试图通过虚构的未来世界来探讨现实社会的问题。
钱其琛的《黑暗的早晨》等作品被视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揭示了人类在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一次复兴的机遇。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作家开始接触到更多来自西方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一些经典的科幻小说和电影。
这些作品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灵感。
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逐渐走向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其以宏大的视野描绘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未来世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王晋康、韩松、何夕等作家的作品也展现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文学作品,中国科幻电影和科幻漫画也逐渐崭露头角,为中国科幻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月界旅行》辨言
《月界旅行》辨言
《月界旅行》是鲁迅翻译的作家凡尔纳的一部小说,他还写了一篇《辨言》作为译作的前言。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阐述了自己对于“科学小说”的认识,这篇文章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晚清时期相对完整的一篇对科幻理论的讨论。
鲁迅在《辨言》中指出:“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他认为科学是征服自然的利器,但自然并不是可以轻易降服的,之所以提倡科幻文学,是想普及科学,这或许是受到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对科幻小说寄予了启发民智的希望。
中国科幻文化的发展与前景
中国科幻文化的发展与前景【前言】中国科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较广泛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科幻文化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其发展前景备受瞩目。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科幻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重点分析国内科幻文化的现状及未来的趋势,为科幻文化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提供参考。
【第一章】中国科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科幻文化起源于20世纪初,受到西方科学幻想文化和畅销小说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其中,鲁迅先生的科幻小说《狂人日记》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作品之一。
1945年,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世界未来记》由著名科学家冯雪峰主编出版,这也预示着中国科幻文化开始萌芽。
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雨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科幻文化终于在1980年代得以复苏和发展。
那个年代,由钱理群所著的《地心历险记》和《科学侦探故事集》等作品,深受中国科幻小说迷的欢迎。
此后,中国的科幻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时期。
这时代背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文化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等,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也为中国科幻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中国科幻文化的现状科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产业市场和读者的支持。
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科幻文化的现状可以用“乐观”来形容。
下面我们就各方面进行分析:(一)文化环境中国的文化地位在世界上逐渐上升,文化多元化也为科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读者群。
同时,中国的科技和空间探索能力逐渐提高,也为中国科幻小说独树一帜打下了基础。
这些因素以及高度自由化的网络媒体,为科幻文化的宣传、传播和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二)产业市场目前,我国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幻游戏等产业市场已达到千亿元级别,越来越多的中外科幻作品进入中国市场。
科幻文化创意产业也加速发展,生产新的科幻作品。
与此同时,新型媒体的“点播”和“直播”也为科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
论鲁迅的宗教观与科学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4届 )题 目: 论鲁迅的宗教观和科学观学 院: 法政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 金生亮 学号: 10040228 指导教师: 王琨 职称: 教授 合作导师: 职称: 完成时间: 2014 年 3 月 30 日 成 绩:论鲁迅的宗教观与科学观一、鲁迅宗教观与科学观的渊源(一)鲁迅早年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鲁迅早年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主要指在他赴日本留学之前。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12岁之前,12岁到17岁和17岁之后。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鲁迅出生时,周家有一片白粉墙围着的三千多平方米的宅院,鲁迅的全家及其族亲数十人,分别以各个家庭为单位,共同生活在这座宅院里,也就是生活在“大家庭”制度之下。
在这段时间,鲁迅基本还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特别是对于外婆家的生活是带有十分幸福的记忆的,这体现在《朝花夕拾》当中。
而在他十二三岁时发生了转折,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而连坐入狱,同时父亲长期患病,在寻医上花光了大部分积蓄。
鲁迅不得不拿着家里的物件,去当铺换钱,换了钱又去药房买药。
那时的鲁迅,身高也就刚刚超过药房的柜台。
就这样,一个家族的重任就毫无征兆的落到了幼小的鲁迅的身上,回到家还要面对家族内一些人的“冷嘲热讽”。
这让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这样写到:“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认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而在17岁之后,鲁迅离开了家乡,进入了洋式学堂,从一个危机深重的家庭,进入到了危机深重的“国家生活”中。
接下来看鲁迅所受的教育,可大致分为他传统的古典教育和之后的学堂教育。
鲁迅从幼年开始进入了私塾教育,同时他还按照祖父的吩咐,直接去读《鉴略》这种中国历史的概述性的读物。
这种强制性的旧式教育,伴随着严酷的体罚,强硬灌输和死记硬背,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和个性都有一定的戕害,鲁迅也不例外。
在这段时期内,除了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外。
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
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摘要:科幻小说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学审美本质上,它的价值既不是科学本身,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幻想,而是基于科学背景上的人类幻想,或以幻想形式表达出来的人们对科学精神的向往。
科学性和幻想性是科幻小说的两大基本美学特性。
从我国20世纪科幻小说整体发展状况看,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经历了从“科普论”、“科学人生观”到“回归自我”的价值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普论”创作曾一度处于中心价值。
关键词:中国科幻小说;文学价值;审美批评“科幻小说”作为一个新兴独立的小说文类,它是集“科学”、“幻想”和“小说”三要素为一体的文学创作。
其中“科学”与“幻想”是构成科幻小说特色的美学要素,而且这两者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它应当是“幻想”的小说,就是说,它的社会功能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幻想小说,但它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最终目的。
从我国20世纪科幻小说整体发展状况看,由于科幻小说的“科学”性能长期超越“小说”可能的美学范畴,结果造成幻想力严重缺失,其原因在于科幻小说创作价值观念的偏颇,而导致这一偏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一、“科普论”创作与文学的“工具化”在中国,科幻小说是西方“舶来品”。
作为一种引进的艺术,它的出现是中国人谋求改变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表现。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思潮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将“科学”视为衡量现代社会价值的标准逐渐为社会所接受。
这一价值取向也反映了当时改良知识分子要求打破传统思想“重人文、轻自然”观念的自觉意识,为科幻小说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开创了自由的空间。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一文,首次提到“哲理科学小说”,声明这类小说的作用是“发明哲学及格致学”。
1903年,包天笑在《铁世界译余赘言》中强调科幻小说是文明世界的“先导”。
科幻小说进入中国后,得到许多文化人的竭力推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鲁迅。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
• 失败
• 古典主义科幻理论的基本上是失败的 理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过分强调科幻 文学的工具价值。在第一时期中,这种工 具价值表现为“科学普及的工具”;而第 二时期则改成“图解社会政治信条”或 “传达主流文学思想的工具”。
科幻在中国
• 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 本世纪初叶,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 从那时算起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重要人物
• 文革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 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 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 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 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 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 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 家还有:刘兴诗、王晓达等人。
球往事》三部曲。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4.2121.4.21Wednesday, April 21, 2021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3:52:1223:52:1223:524/21/2021 11:52:12 P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4.2123:52:1223:52Apr -2121- Apr-21
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刘慈杂志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方面多年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
第一时期
• 起源于1902年。当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 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 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 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普及 科学知识”于是成了将近90年漫长岁月中中国科幻小说存在的中心价 值。这种“利用科幻小说进行科学普及”观念的泛滥,还受到大量引 进苏联科幻小说理论的影响,并被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 素所强化。可以说,从1902起到1979止,中国科幻创作一直处于某 种“功利主义”的时代。其将科幻文学中的“科普功能”不适当地夸 大,使其成为创作的主导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繁 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直接限制了作家的创作,限制了公众对科 幻文学形式的理解。
幻兴中华论鲁迅留日时期之科幻小说翻译
幻兴中华:论鲁迅留日时期之科幻小说翻译作者:李广益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04期摘要:本文详细地梳理了鲁迅留日时期翻译科幻小说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通过细读鲁迅所译科幻小说,探讨了科幻小说翻译所体现的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及其变化。
第二部分,结合鲁迅成长经历归纳了促使他译介科幻小说的主要因素。
最后,结合晚清语境对鲁迅之科幻小说翻译加以评析,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鲁迅;日本;科幻;翻译鲁迅的文学生涯自翻译始。
在他的早期译作中,《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北极探险记》和《造人术》均是科幻小说,这是值得注意的。
学界多从鲁迅崇尚科学、希望实现“科学救国”的角度对此加以评述;此言大体不错,但失之过简,如果结合鲁迅的生活经历、文学道路、晚清“小说界革命”对“科学小说”的倡导以及科幻小说的文类特性来考察鲁迅在这个时期的科幻小说翻译,当可全面、深入把握此项活动之于鲁迅及晚清文学史、文化史的意义。
一鲁迅在翻译《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时,由于外语能力以及知识不足,留下了不少误译。
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没有忠实原作的想法,不仅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还有很多随心所欲的增删。
故翻译时“随阅随译,速度惊人”{1},而往往与原作出入甚大。
鲁迅晚年回忆起这样的翻译时,承认“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2},不无懊恼之意:“年青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
”③不过,鲁迅的翻译策略很快发生了变化。
如《造人术》的译文,除了一处人名改动、另一处添加一句外,连改行、符号等也与日译本相差无几,是忠实于原文的中文翻译。
{4}虽然《造人术》只是一篇千余字的微型小说,但至迟在1905年,已经可以在鲁迅的翻译实践中发现“直译”的取向。
{5}不过,也正是因为不受翻译底本拘牵,鲁迅在翻译《月界旅行》等作品时行文流畅生动,激情奔放而又不失优美,使译作具有相当好的可读性,至今读来仍觉意兴盎然。
如《月界旅行》第三回“巴比堪列炬游诸市观象台寄简论天文”述及众人欢呼情景:加之天又凑趣,长空一碧,星斗灿然,当中悬着一轮明月,光辉闪闪,照着社长,格外分明。
摩罗诗力说看鲁迅比较文学观
摩罗诗力说看鲁迅比较文学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着深刻文学观的大师。
鲁迅的文学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摩罗诗力看来,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尤为突出。
鲁迅认为,文学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产物,另一种是人为的创造。
前者是以现实为基础,后者则是以现实为材料。
而鲁迅更钟爱于后者,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把现实材料发扬光大,而不是按照虚构的世界进行创作。
在鲁迅的作品中,其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就体现了他比较文学的观点。
无论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还是《故乡》,鲁迅都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对现实的反思与揭示,借助文学的力量进行宣泄。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的作品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而这正是根据现实生活创作的结果。
同时,鲁迅还是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性的作家。
在他生命中的时刻,中国社会经过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深刻影响着作家心灵深处。
在这种背景下,他所创作的作品具有着比较性的含义。
他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不仅是时下社会的表象,简单地描述事件和人物,而是深度剖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规矩、思想、道德观念及其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关系.对比是鲁迅比较文学观的核心之一。
正因为鲁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与之基因绑定的历史,在一个特殊的现实语境下,就给予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代的强烈感受。
他采用对比的方法,一方面进行时空上的对撞,即反映当下生活时,亦一概提及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对比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人物之间的差距和冲突,让他的作品更有生命力、更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摩罗诗力认为,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创作素材到社会生活,从文本内部到外部的评价,都可以体现出这种看似简单的思想,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他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比较是一种鲜明的思想倾向,其内涵和地位超越比较本身,也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特征之一。
是鲁迅最鲜明的文学特点,而这正是造就鲁迅为世人所称道和怀念的原因之一。
论科幻小说的概念
论科幻小说的概念科幻小说是一种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体裁,它常常将科学、技术、未来和外星生命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想象和虚构世界。
本文将从科幻小说的定义、主题、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深入探讨科幻小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科幻小说是一种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虚构小说,它通常涉及到未来、外星生命、高科技设备和社会组织等内容。
与传统小说相比,科幻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幻想性,它更注重对于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幻小说的主题非常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是科学探索和外星生命。
科学探索主题的科幻小说通常涉及到人类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和探讨,例如时间旅行、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等。
而外星生命主题的科幻小说则常常描绘人类与外星生物的交流和接触,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和价值观的挑战。
除此之外,科幻小说还常常涉及到未来世界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文明冲突等主题。
科幻小说的情节设置通常非常独特,它常常将主角置于一个陌生、未知的环境中,例如外太空、未来社会、虚拟现实等。
这些情节充满了幻想和科幻色彩,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同时,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设置还常常涉及到科学技术、数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等专业知识,这使得科幻小说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而且常常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轨迹。
这些人物通常会面对一些挑战和危机,他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科幻小说中的人物还常常能够反映出人类对于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恐惧,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娱乐性和情感共鸣,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未来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总之,科幻小说是一种极具魅力和重要性的文学体裁,它通过独特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探讨等方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科幻小说不仅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还让我们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文学形式。
鲁迅笔下的“人芽”与AI价值观
鲁迅笔下的“人芽”与AI价值观
刘为民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财富》
【年(卷),期】2024()3
【摘要】1905年,鲁迅发表文言文科幻译作《造人术》,以短短1400余字雅俗共赏、虚实结合的凝练语言,展现当时生物学领域“人造人”的科技成果及情感世界;尤其是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近现代生物科学创造的“人芽”——这一中国文坛绝无仅有的科技“主人公”。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刘为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鲁迅笔下的三个邵阳人
2.试论鲁迅笔下的“末人”形象
3.鲁迅笔下的三个邵阳人
4.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意蕴极丰——兼谈鲁迅笔下的小伙计与莫泊桑笔下的若瑟夫
5.石黑一雄笔下的人与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的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一生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和所拥有的文学身份是极其复杂的。
作为一个作家而言,他以天才般的才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作为一位翻译家而言,其译作数量也是惊人的,从青年时期开始直到逝世为止,他翻译的作品共有两百多部,作家作品涉及十多个国家,共计三百余万字。
鲁迅的翻译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学期间,而留日时期的翻译活动又可以以1906年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鲁迅翻译活动的重心从其翻译实践来看明显侧重于西方科幻小说,尤其是被誉为科幻文学之父的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以往关于鲁迅的科幻小说翻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来看,这些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了鲁迅早期科学救国论或是翻译思想的研究上,而很少有对鲁迅的科幻文学观进行专门的探讨。
本文试图以鲁迅对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翻译为例,分析鲁迅的科幻文学观及其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位置,并结合当下的科幻文学的发展状况,探讨鲁迅的科幻文学观在当今的价值和启示。
一、上天且入地鲁迅留日时期的科幻小说翻译1902年,鲁迅自南京乘船经上海东渡日本留学,他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了两年。
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而当时在日本文坛,始于明治十年(1877)的凡尔纳热潮使得儒勒·凡尔纳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直至鲁迅到日本时,这股潮流的余热也还未消退。
同时,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主张通过小说这种便于普通大众阅读的文学体裁来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以达到新民的目的。
1902年,梁启超在其主办的杂志《新小说》创刊号上专门刊载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旅行》并进行了连载,之后他又以森田思轩的《十五少年》为底本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
鲁迅于同年赴日本留学,不久就订阅了《新小说》,且受其影响颇深。
周作人曾回忆鲁迅初到日本时说,首先引起他注意的外国小说家是嚣俄(维克多·雨果),其次有影响的作家是焦尔士威奴(儒勒·凡尔纳),他的《十五小豪杰》和《海底旅行》是杂志中最叫座的作品,当时鲁迅决心翻译《月界旅行》也正是为此。
{1}此外,鲁迅本身对自然科学及科学小说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1934年写给杨霁云的信中提道我因为想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2},同时他在南京求学时受到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也为他之后的科幻小说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1903年,鲁迅亲自动手翻译了凡尔纳所写的两部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之后1904至1905年,他又翻译了《物理新诠》(仅译二章)、《世界史》、科幻小说《北极探险记》和《造人术》。
1906年,他决定弃医从文,此后他关注的重心转向了被压迫民族呼吁自由解放的作家作品。
从鲁迅留日前期的翻译实践来看,其翻译的重心明显是在西方的科幻小说上,尤其是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翻译《月界旅行》鲁迅所依据的是井上勤的日译本《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而井上勤也是依据英译本转译过来的。
凡尔纳的原作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
井上勤只翻译了前篇,因此鲁迅的译本《月界旅行》的内容也只包括前篇。
《从地球到月球》讲述了美国一个枪炮会社的社员在社长巴比堪的带领下,共同制造能够飞向月球的炮弹弹丸的故事。
凡尔纳的原书共有28章,井上勤的译本与之相对应,也分为28回,而鲁迅的翻译则将其压缩至14回,采用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以文言和俗语相参的语体进行翻译,并对内容进行了一些增添、删减和改写。
鲁迅在翻译时注明此书是美国查理士·培伦所著,这是由于井上勤译本的错译导致的,可见鲁迅并不知道这本书是凡尔纳所写。
而《地底旅行》鲁迅依据的底本是三木爱华和高须墨浦合译的《拍案惊奇·地底旅行》,这个日译本同样是英译本的再次转译。
《地底旅行》主要讲述了德国博物家列曼和其侄子亚篱士以及向导梗斯三人一起由衣兰岬岛的火山口进入地底进行探险的故事。
凡尔纳的原文共45章,日译本将其压缩为17章,而鲁迅翻译时再次将其减至12回。
与《月界旅行》相同,《地底旅行》同样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和文白杂糅的语言,在内容上既有增添、删减,也有改写,但有学者认为《地底旅行》与《月界旅行》相比较,译文内容极端粗杂{3}。
同样,由于日译本错误的缘故,鲁迅再次弄错了原作者的名字,误将其记为是英国威男,所以对于当时的鲁迅而言,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并且与凡尔纳无关,但这对鲁迅自身科幻文学观的形成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经以科学,纬以人情鲁迅的科幻文学观鲁迅留日前期在翻译科幻小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科幻文学观,这种科幻文学观不仅反映在其小说的翻译实践中,也体现在他所写的论述科幻小说的理论性文章《〈月界旅行〉辨言》里。
这是鲁迅专门为《月界旅行》所做的辨言,他在其中详细阐述了对于科幻小说的看法以及自身的科幻文学观念。
《辨言》一开始,鲁迅先以人类的交通发展史为例,论证了科学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然而到此鲁迅笔锋一转,提到虽然人类文明日益进步,却复有吸力空气,束缚群生,使难越雷池一步,以与诸星球人类相交际{4},说明宇宙间的星际交通仍是一大难题。
但鲁迅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相信未来有一天殖民星球,旅行月界{5}也将会成为一件极平常的事,人类最终能够实现星际间的通行并与外星球人进行交往。
这种科幻观无疑带着一股浓厚的进化论色彩,这种观念也反映在其翻译的《月界旅行》里。
小说中主人公亚电在谈及驾驶弹丸奔月的可能性时曾这样描述:然以余观之,则驾弹丸,作月界旅行的事业,征之理论实际,皆易成功。
不见人事进化的法则么?其初为步行,继而以人力挽轻车,继而易之以马,遂有迅速的汽车,横行于世界;据此推之,当必有以弹为车之一日{6},这与《辨言》开头正好形成了呼应。
此外,鲁迅认为处于进化之中的人类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其拥有刚强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豪情壮志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鲁迅当时虽然信奉进化论的思想,但他灵魂深处并非全是乐观主义,而是时时对一切保持着警惕和反思,时刻充满着忧患意识。
因此即使是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鲁迅也已经开始担心则虽地球之大同可期,而星球之战祸又起,琼孙之福地,弥尔之乐园,遍觅尘球,竟成幻想{7},可见鲁迅对于是否存在福地或乐园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之地从一开始就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接下来,鲁迅从《月界旅行》出发对科幻小说的创作方式进行了探讨。
从内容而言,他认为科幻小说的创作不应局限于现有的科学水平,而应据理以推{8},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尽情发挥科幻文学的幻想性。
而在写作方式上,鲁迅首先指出科幻小说需要有比事属词,必洽学理{9}的科学性,同时他也没有忽略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提到科幻小说也要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刻画。
对于科幻小说中科学与文学这两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是鲁迅科幻文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文学的确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方式和载体,科幻文学也因此具有并承担着科普的属性和职能,但科幻文学中包含的科学并不仅仅意味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鲁迅看来,它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它还是一种伦理,一种精神,包含着人对于自身能力、精神、尊严与价值的自觉认识和思考。
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就认为留日时期的鲁迅并没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单看成是一种纯粹的知识问题,而是作为思想和伦理问题来接受的{10},鲁迅希望通过这部小说(月界旅行)来证明人的精神力量和认识能力的伟大{11}。
可见鲁迅虽然谈的是科幻文学,但却始终不忘对于人类和社会的思索与关怀。
另一方面,对于科幻小说的文学性,鲁迅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科幻小说中科学和幻想两种因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根本上说,科幻小说是隶属于某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文学性才是科幻小说的根本属性。
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就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有着基本的美学标准,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语言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要求。
鲁迅并没有忽视这点,因此才会在《辨言》中谈到科幻小说要经以科学,纬以人情{12},认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错综其中。
间杂讥弹,亦复谭言微中{13},并对小说中的人物安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论。
以上对于科幻小说内容和写作方式的理解和认识,足可见鲁迅作为一位小说家和思想家所具有的广阔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刻的洞察力以及远见卓识。
总的说来,鲁迅的科幻文学观是与其进化论思想观念下的科学性、幻想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其科幻文学观对于整个20世纪乃至当下的科幻文学创作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从鲁迅、叶永烈到刘慈欣鲁迅科幻文学观的经典意义要谈鲁迅科幻文学观的经典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入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史的脉络中进行观察。
追溯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从严格意义上说科幻文学这一文学类型是从晚清才开始出现的,它是西方的舶来品。
晚清时期,在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大量西方小说被翻译进入中国,此时科幻小说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启蒙民众的重要工具才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一股潮流。
鲁迅当时也受到了这股热潮的影响,因而对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进行了翻译并写下了《〈月界旅行〉辨言》这样一篇关于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文章。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中国科幻文学观的源头所在,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阐明的对于科幻文学的三种特质科学性、幻想性和文学性内涵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这三种特质的重视和强调在当时有着旁人所不具备的前瞻性目光和超前的远见,但鲁迅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青年,他在文学界的影响远远没有达到五四以后的程度,因此他对于科幻小说的理论探索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能够成为之后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指导和参照。
之后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才迎来了创作的繁荣期。
纵观新中国成立直到现在的科幻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幻文学共经历过两次创作高潮,而这两次高潮都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力量的推动有着密切关系。
1956到1957年,在政府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推动下,科幻文学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但此时‘科学’这两个字已成为被意识形态、政治化话语所压制的一种论述,一种知识攫取的方式{14},相应地在科幻文学领域,科普论自然就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创作观念。
科普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相关联,的确是科幻文学所具有的功能之一,但若把科幻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仅归于科普,这无疑丢失了鲁迅所说的科幻文学的其他两种重要特质,丧失了其本应存有的多样的价值内涵,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