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1.1.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哀怨、悲剧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3.2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1.3.3 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长恨歌》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形式。

2.1.2 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2.1.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2.2.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2.2.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诗歌解析3.4.1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4.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领会诗人的抒发意图。

3.5 欣赏与评价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3.5.2 教师进行评价,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

4.1.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4.2 作业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长恨歌》。

诗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背景。

教学时,需关注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恨歌》;2. 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难点: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大意,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恨歌》1. 诗歌背景:唐朝盛衰变迁2. 诗歌意象:爱情、宫廷、自然景观3. 诗歌韵律:七言绝句、韵脚和谐4. 诗歌情感:悲愤、哀婉、凄美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2. 答案: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背景。

在创作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韵律,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但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上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唐朝其他著名的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长篇叙事诗,以其深刻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完成《长恨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反馈,我认为在主题和情感内涵的理解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悲剧性,以及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在艺术特色的掌握上,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然而,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培养兴趣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部分学生在独立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时,仍显得较为吃力,对古典文学的主动探索欲望也不够强烈。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解释、诗句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杨贵妃的形象塑造”“唐玄宗的爱情是否真挚”等。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加强。

3、诵读法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诵读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但有些学生在诵读时只是机械地朗读,没有真正将情感融入其中。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1、诗歌背景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经历等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但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背景知识的介绍过于冗长,影响了对诗歌文本的深入分析。

2、诗歌文本在分析诗歌文本时,逐句解读,注重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挖掘。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以及人生的无常与悲哀。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首诗的魅力和价值,也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我帮助他们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我认为学生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注重了诗歌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首先,我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诗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最后,我通过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我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较为合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首先,我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诗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最后,我通过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然后,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最后,我通过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在教学《长恨歌》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长恨歌》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

他们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在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长恨歌》时,我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长恨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长恨歌》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理解诗歌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长恨歌》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

通过讲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欣赏法。

通过欣赏《长恨歌》的音频、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2. 3. 1. 2. 3. 1. 2. 3.写作法。

组织学生写作《长恨歌》的读后感或评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中的必备环节,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能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围绕《长恨歌》的教学展开反思,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思考和谋划。

一、前期准备针对《长恨歌》这一课文,我提前准备了教学课件、教材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等资源。

然而,在课前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导致了后续的开展困难。

这说明我在前期准备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下一次在准备阶段,我将更加注重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完成课前任务。

二、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图片、视频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长恨歌》情感的共鸣,并引导他们探究背后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导入环节设计得过于宽泛,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分散和主题的不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设计有效的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让他们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三、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个人阅读、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部分学生在个人理解和团队协作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和分歧。

对于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自己在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和团队合作技巧上还有待加强。

下一次在进行阅读理解环节时,我会提前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促进他们之间的有效合作。

四、文学鉴赏《长恨歌》作为一篇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押韵、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缺乏对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基础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并开展与其他文本的比较,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写作训练通过《长恨歌》的教学,我意识到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文学想象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安排更多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课时)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课时)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课时)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导入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创作背景:《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体裁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感慨与思考。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领悟。

4、使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的重点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优美、用典巧妙等。

2、教学难点(1)探讨诗歌的主题,思考爱情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沉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段历史故事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长恨歌》这首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特点。

(2)讲述《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内容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重点分析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的奢华生活、马嵬坡之变以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从爱情、政治、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反思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希望下文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反思对您有帮助!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反思一(1)导学: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知道了课文内容,而且会读课文了。

你们能不能根据板书,把课文背下来呢?先自己背背,再同桌互背。

(学生自背,同桌互背。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

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

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通过本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容量,整个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学文、读文悟道、说话练习和写字指导等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

识字和朗读的环节安排妥当,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赏析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重点进行实例分析。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能够有感情地诵读《长恨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等。

2、难点探讨诗歌的主题,思考爱情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同情、批判、感慨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这是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感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作者及背景介绍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研读诗歌,理解内容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诗歌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他们的相识、相爱到杨贵妃的死以及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5、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诗歌中塑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讨论并发言:唐玄宗:前期英明睿智,后期沉迷女色,误国误民,但对杨贵妃又有着深情的爱。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长恨歌教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讨论【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1、字音关:回眸(mu)粉黛(di)骊(l)宫霓(n)裳(chng)临邛(qing)鼙(p)鼓仙袂(mi)衣钿(din)千乘(shng)钗擘(b)马嵬(wi)阑干(ln)绰约(chu)2、知人论世: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好处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齐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长恨歌》教学设计带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带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带反思《长恨歌》教学设计(带反思)一、教学目标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二、作品简介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李肇《国史补》)三、问题设计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

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四篇)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四篇)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

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

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探讨主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主旨。

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待实践,有可能会出现拖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出现拖堂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课堂内容,避免拖堂现象发生。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赏析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重点进行实例分析。

“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发兴趣。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长恨歌》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三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的作业反馈,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这些目标。

学生们对白居易的生平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对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方面,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在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学生们能够指出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等特点。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然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完美的。

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生们对于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强化。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但在讲授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讨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在组织讨论时,我没有很好地把握讨论的节奏和方向,有时会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者不够深入的情况。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长恨歌》。

诗歌通过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画卷。

教学时,将重点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长恨歌》,使学生了解唐朝历史背景,增强历史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唐朝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出《长恨歌》这首诗歌。

2. 诗歌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词语讲解: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主题思想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爱情、权力、命运等。

5. 艺术特色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比喻、象征等。

6.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唐明皇、杨贵妃等。

7.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所学,分组讨论,尝试分析其他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恨歌》1. 主题思想:爱情、权力、命运2. 艺术特色:意象、比喻、象征3. 人物形象:唐明皇、杨贵妃4. 历史背景:唐朝盛衰变迁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查阅资料,了解唐朝历史背景,谈谈你对《长恨歌》中历史与爱情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词语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影响了诗歌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古代文化知识的培养。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

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

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

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板书如下:长恨歌叙事诗欢娱之盛--马嵬之变--玄宗之悲--杨妃之苦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1.谁之恨?2.为何“长恨”?3.怎么写“长恨”的?要求:1.不求完美,但求有真实体验2.结合己有知识,但观点必须有文本诗句做支撑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谁之恨为何恨? 如何写“恨”的?唐玄宗之恨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叙事见情,触景生情杨贵妃之恨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以形写情,描写见情白居易之恨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讽喻悲叹,叙中含情第三节:我眼中的白居易1.白居易生平故事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3.总结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4.口头作文《我眼中的白居易》板书:白居易:平易近人,独善齐身诗歌:用语流便,音律和美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长恨歌》示范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长恨歌》示范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一、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一次关于《长恨歌》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能够掌握《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能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讲解《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长恨歌》的原文,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3. 分析法: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法:让学生根据《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6. 朗诵法:让学生朗诵《长恨歌》的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长恨歌》时,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和文化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我选择了适合学生的《长恨歌》的诗句和相关解读,通过阅读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我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讨论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采用了朗读、解读、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和表达,帮助他们发展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教学反馈对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的学习提高非常重要。

我及时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活动,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同时,我也指出他们在情感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我还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学策略的调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意识到需要调整一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会提供更多与《长恨歌》相关的阅读和讨论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还会加强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总结通过对《长恨歌》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和教学策略的调整都是我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方面。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

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

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

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板书如下:
长恨歌
叙事诗
欢娱之盛--马嵬之变--玄宗之悲--杨妃之苦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要求:1.不求完美,但求有真实体验
2.结合己有知识,但观点必须有文本诗句做支撑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为何恨?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第三节:我眼中的白居易
1.白居易生平故事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3.总结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4.口头作文《我眼中的白居易》
板书:
白居易:平易近人,独善齐身
诗歌:用语流便,音律和美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一、一首诗一条线,一节课一个点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

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

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

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

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二、朗读和鉴赏应隔而不分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

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三、将诗人与同时代名人联合,搭建立体背景
之前,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诗人形象,但第三堂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诗人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印象上,如诗歌平白如话,
朴实易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没有较高层次的提升。

后来启发学生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才稍微产生了一个思维高度。

我想,将“诗人朋友眼中的白居易”拿出来,就会更丰满,更立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