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0100917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
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理论基础1. 请简要介绍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在教育学领域中,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它涉及到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有效实现。
2. 请解释课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课程是指教学活动中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的计划和方案。
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和媒介,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成就,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3. 请阐述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
教学论基于教育学理论,研究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估、学习者特征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教与学的关系密切,教师是引导学习的重要角色,学习者是积极主体,教学过程需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等。
第二部分:试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课程?它的设计要素有哪些?2. 描述一下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3. 请列举并解释课程评估的类型。
4.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方面?5.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6. 谈谈你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及其实施方法。
7. 请分析学习者特征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答案1.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的计划和方案。
它的设计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2. 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包括:前期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反馈等。
其中,需求分析阶段用于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背景,课程设计阶段用于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教学实施阶段用于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评估反馈阶段用于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3. 课程评估的类型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实施的反复评估,以了解其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终结性评估是在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者进行的总体评估,以评价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册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第1—4章)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ADADB BBBDA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
《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第一篇:《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教学论》平时课程作业一、理论性作业(分五次做,每次2题)1.什么课程与教学论?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学习它?2.辨析教育宗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3.查阅有关文献,归纳和分析30年来国内关于教学本质的不同观点。
4.了解一位教育家的生平和教育事迹,总结归纳其教学思想。
5.查阅有关报刊杂志,就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模式改革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7.搜集我国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和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8.设计一份小学语文或数学的期末考试试卷。
9.搜集我国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文章,针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0.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做简要评论。
二、实践性作业(体验性教育实习期间完成,后阶段上课陆续汇报)1.访问一位小学教师,了解他(她)当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情况以及在工作中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解决问题的体会。
(学号1、3、5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2.找一份小学的课程表,尝试运用课程论的有关知识对它进行分析。
(学号2、4、6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3.调查一所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情况,并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学号7、9、11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4.访谈一位小学校长或教师,了解他(她)对小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
(学号8、10、12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5.收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并用有关原理对其进行分析。
(学号13、15、17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6.访谈一位小学校长或教师,请他(她)谈谈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从优化教学的角度分析其教学思想。
(学号14、16、18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7.结合体验性教育实习,谈谈自己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困惑和常见问题。
(学号19、21、23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8.调查一位小学教师,请他(她)小学学科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题号:1 课程与教学规律的表现形态(1)科学性规律与价值性规律;(2)存在性规律与反映性规律;(3)理论性规律与实践性规律;(4)科学理论与政策法规;(5)科学性与审美性。
题号:2 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其类型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
可以区分为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和课程应用三种类型题号:3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1)知识或文化,(2)社会,(3)儿童题号:4 教学的实质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的学习的活动。
教的人包括教师,但不仅指教师,还指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但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
在狭义上,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题号:5 学校课程实质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题号:6 课程设计的实质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题号:7 活动课程的实质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题号:8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文化背景、实施的主体、实施的对象、实施的管理、实施的环境和实施的理论题号:9 元评价取得评价结果后,需要对评价过程及其结果本身进行评价,判断其价值和效果,就是元评价。
题号:10 教学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题号:11 简述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根本的是在主体上的沟通。
1、课程与教学论学者参与课程与教学管理和应用;2、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专家。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是错的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是对的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学科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科目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
.第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必修课
.正规课程
答案
.第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杜威
.赫尔巴特
.洛克
.夸美纽斯
答案
.第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
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第题
课程研制由、和三个阶段构成。
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第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和。
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教育过程》
.《教学与发展》
答案
.第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文化要素”
.经验为核心
.社会问题为中心
.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
.第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第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和。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第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和三类。
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第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和。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de)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de)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de)目标、教学(de)预期结果或教学(de)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de)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de)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de)经验或体验.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de)教材观.“教”教材,考虑(de)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de);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de)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de)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3、学习方式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de)行为和认知(de)取向,它不是指具体(de)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de)基本特征.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de)三个考量指标.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de)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de)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de)变化、获得(de)进步或取得(de)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de)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de)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de)进步或发展.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de)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de)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de)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de)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针对性;②以生成(de)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开放性;③以生成(de)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de)发展.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de)教学关系一、考虑学生(de)感受和发展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de)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de)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de)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de)指导和必要(de)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de)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de)认知结构中(de)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de)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de)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de)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de)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de)学习(de)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de)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de)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de)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de)信心.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注重教师(de)转变,促进教师成长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de)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de)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de)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de)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de)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de)实施中有积极、自觉(de)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de)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de)设计并获得较大(de)成功,学生(de)学习方式也不断(de)变化,不断得到完善.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de)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de)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de)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de)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de)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de)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de)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de)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de)分合协作(de)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de)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de)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de)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de)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de)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de)学习机会和体验.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de)教育是成功(de)教育,什么样(de)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de)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de)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de)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de)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de)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de)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de)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de)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de)跟踪调查.十年(de)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de)规律:在实行百分制(de)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de)“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de)学生在后来(de)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de)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de)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de)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de)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de)“好孩子”,一些好(de)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de)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de)“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de)学习上(de)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de)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de)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de),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de)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de)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de)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de)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de)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de)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de)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de)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de)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de)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de)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de)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de)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de)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de)学生普遍得到老师(de)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de)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de)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de)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de)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de)发挥.这一类(de)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de)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de)学习能力和健康(de)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de)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de)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着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de)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de)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de),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de).我们在孩子(de)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de)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de)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de)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de)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de)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de)制约.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de)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de)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de)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de)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de)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de)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de)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de)学生而言,沉重(de)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教育所要培养(de)人,是社会需要(de)人,还是教师喜欢(de)人社会所要选择(de)人,是能做事(de)人,还是能背知识点(de)人我们将孩子(de)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de)傀儡.社会需要(de)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de)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de)最好(de)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de)不仅是孩子(de)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de)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de)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de)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de)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de)兴趣,而不是一味(de)读课本(de)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de)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课程设计与开发1.描述什么是课程设计以及其重要性。
2.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3.请列举并解释课程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
4.什么是课程目标?请列举并解释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
5.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二、教学理论与方法1.请列举并解释三种流行的教学理论。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选择?3.请列举并解释常用的教学方法。
4.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5.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三、课堂管理与教育评价1.请列举并解释课堂管理的目标。
2.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管理?3.描述什么是正面激励以及其应用方法。
4.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应该采用哪些方法?5.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四、教育技术与在线教育1.描述什么是教育技术以及其应用领域。
2.在线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它对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3.请列举并解释常用的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
4.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课程?5.在线教育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五、跨文化教育与国际教育合作1.描述什么是跨文化教育以及其重要性。
2.如何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3.描述什么是国际教育合作以及其目标。
4.如何构建国际教育合作项目?5.请列举并解释国际教育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以上试题可以用作课程与教学论的考试题目,供学生参考和准备。
试题包括了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理论与方法、课堂管理与教育评价、教育技术与在线教育、跨文化教育与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的知识点。
考生可以根据试题内容进行复习和准备,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4.第24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15.第28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35.第34题
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36.第35题
简述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种中任选三种
27.第22题
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作业参考答案
《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 2. C 3. A 4. D 5. C 6. B7. D 8. D 9. C 10.D 11.A 12.D13.C 14.A 15.B 16.D 17.C 18.C19.B 20.D 21.B 22.B 23.D 24. D25 B 26 C 27A 28 D 29 D 30 D31 C 32 D 33 A 34 A 35 D 36 C二、填空题1.综合性、独立性、实践性、发展性2.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小结3.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4.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5.认识的主体、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6.学期的教学目标、所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分析、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教学进度表、课外活动的安排。
7.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8.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9.教学目标最优化、教学策略最优化、教学控制最优化、教学评价最优化10.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11.教育传播学、教育控制学、教育系统学12.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的教材、计算机教学法13.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14.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力和发展个性15.硬件、软件三、判断题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25 × 26 × 27 × 28 √ 29 √ 30 ×31 √ 32 √四、简答题1.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有秩序地进行教学的必须条件。
计划是否符合实际,目标要求是否恰当,措施是否得力合理,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必须了解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切实可行的好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我选取了一份教学实录作为案例进行评论分析,教学内容为中图版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因为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而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也能切身感受到,但却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所以在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较高,同时教材介绍也较详实的情况下,怎样将天气变化规律知识更直观的表达,更易于学生理解成为本节课的突破点。
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
这位老师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第一,联系生活。
用天气预报视频做导入,一方面素材常见,学生不陌生,另一方面视频内容与教材契合也较为详细,能先入为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
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
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
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学生非常容易混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四年制普本师范教育各专业)第一章绪论1.简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简述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情况。
3.列出你所晓得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家以及他们的主要著作和观点。
4.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存有哪几种观点?你的观点就是什么?得出理由。
5.自学课程与教学学说必须特别注意哪些方法?6.可以列举课程与教学论哪些问题?答案基本要点: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现象、问题和规律的学问,研究课程与教学事实、概念、原理和技术价值等问题。
古代的课程与教学论、近代的课程与教学学说和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列出夸赞美纽斯、斯宾塞、泰勒、步鲁纳等人即可。
小教学学说和大课程论;互为单一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关于课程的定义就是什么?自学这一概念必须特别注意些什么?2.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这些概念怎么定义?3.知识、经验和活动这三个概念怎么定义?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4.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的资源?5.学校课程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征?6.近代课程形成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科学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各就是什么?8.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怎样区分?9.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怎样区分?10.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怎样区分?11.必修课程与报读课程怎样区分?1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分别叙述。
答案基本要点:课程就是关于教学科目、内容和进程的精心安排;相同的研究存有相同的课程观。
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都就是与课程以及课程基本建设紧密有关的科目,也存有多种定义。
科学知识、经验和活动都就是课程的载体和实行途径之一;三者密切相关,但存有区分。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就是文本形式的课程形态之一;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实行的种种手段和条件,其中教科书就是关键的课程资源。
近代课程就是分科专门化、自然科学课程地位下降。
科学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都是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
一、填空:
1.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2.拥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和“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的人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4.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尔特的《课程》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判断:
(×)1.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卡斯威尔。
(×)2.“设计教学法”是由教师设计种种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
(×)3.选修制度不利于个性化教育。
(√)4.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反映的是人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个人知识和学科知识、心理经验和逻辑经验的关系。
(×)5.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不具有持久性。
三、简答:
1.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
在古代社会,还主张用具有不同价值的学科去培养不同阶级、不同等级的学生。
第二,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
第三,强调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阶段相适应。
2.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第一,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第二,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第三,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第四,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3.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公平发展强调一切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因而应对一切人实施实质上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价值基础。
个性发展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的自然能力的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质性差别的教育,使教育体制变成纯粹的“甄选体制“。
(2)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是陪衬,她们是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
(3)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在必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选修课程也不应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不是随意的散漫的学习。
4.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本质——整合(1)区别: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
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
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是不同的。
(2)联系:第一:相互规约。
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
教师必然以各种课程为中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必然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异,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而课程实践在选择、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编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课程的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第二:相互融合。
其一,教学是课程的开发过程。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关于特定内容的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样,就使得教学成为教师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其二,课程是教学的事件。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
课程正是这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及由此实现的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和教学这一对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差异,这时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两者的关系——整合。
5.简述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1.环境分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
学校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有关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和期望、教育系统(社区)的要求和挑战、师资培训的条件、给予学校的资源等;学校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校风、办学条件等。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
④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⑤学校的优势;⑥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
2.课程目标设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一个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
3.课程组织与实施
课程组织就是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课程组织的成果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
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形评价、课程试验、传播、采纳和推广的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二是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三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除了以上的一般过程以外,我们在具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首先都会有一个组织机构,也就是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一般命名为“校本课程指导小组“等。
她们的职责不仅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证,也要进行宣传、动员等。
主要成员应该包括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特约专家、学生代表、社区代表等。
除此以外,还有必要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出来要进行实施,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师,这就有必要进行校本师资的培训,包括教学基本理念、教学组织、方法选择、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等。
注意点1.着眼于本地区的地域特色。
本案例就是着眼于学校被评为“市绿色学校”之后确定的。
2.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这时候有必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开发校本课程。
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3.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
学校被评为市绿色学校,校内有很多的环保警示语、环保行规等;此外,雁湖公园属于社区资源等。
这些都是硬件,软件资源比如教师。
4.注意拓展现有学科的可能性。
这堂校本课程就是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活动课《感受自然》而展开的
5.追求与学校办学目标的一致性。
我们这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是温州育英学校,他们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环境教育,本堂校本课程虽然已语文教学为切入点,但是其中贯彻了大量的环境教育理念,两者相一致,这就更好的推行了学校的教育价值观,给学校办学增色不少。
四、论述
1.简述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在儿童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而非控制工具。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currere)。
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境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强调把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价值,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4.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课程变革不能固守学校课程的疆域,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
2.“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
“教学形成思想之环,而教育则形成品格。
有后者而无前者是空虚的。
这其中包括我的教育学的总和。
”
1.以上两段话是谁的观点?赫尔巴特。
2.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试阐述这种教育理念并评价之。
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视为同一个过程,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联系实际,谈谈这种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结合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教学中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