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一、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一)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1、岩石的颜色2、岩石的可溶性和粗糙度3、岩石的湿度4、岩石的透水性5、岩石抗侵蚀性(三)岩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地形和水系类型因素(五)植被和表土覆盖情况①灰岩、白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土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不甚发育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土,多生长灌木和针树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生长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土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被一般不发育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土或粘土,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二、沉积岩的解译(一)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低,色调较深。

(二)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

即为深浅不同的色调、水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PDF三、岩浆岩的解译(一)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暗色矿物多少浅色矿物少多岩石反射率低高像片上色调深浅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二)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

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PDF 文四、变质岩的解译(一)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岩接近。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遥感(RS):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和扫描的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识别地物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分类:1.按电磁波辐射源分主动遥感(雷达)和被动遥感(摄影);2.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车载:车、船、高塔)、航空遥感(机载: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和航天遥感(星载:人造地球卫星、火箭);3.按遥感器工作波长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和超多波段(高光谱)遥感技术特点:视域宽广(宏观概略性);直观可视信息丰富(资料多样性);客观真实(纪实性);定时定位观测(重复性);资料的可处理性。

如何理解地物的电磁波特性:是一种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具有波粒二象性、波长不同,波粒表现程度不同。

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米氏散射由半径与波长相近的烟、尘、气溶胶等引起,特点是散射强度I散∝λ0~λ,散射方向向前散射>向后散射;瑞利散射由半径远小于波长的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引起,特点是波长越短的散射越强,有方向性(既有向前又有向后),散射光波长与入射光波长一致。

・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遥感平台的类型:地面平台(高度<300m)、航空遥感平台(高度100-3000m)、航天遥感平台(高度数百、数千、数万�N)遥感器的特性参数:空间分辨率(又称地面分辨率。

是对图像中两个非常靠近的目标物的识别或划分能力)、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光谱探测范围、波段的波长间隔的宽窄等光谱参数)、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覆盖周期、重访周期,都是表达在同一地区获得图像的时间间隔尺度)。

・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从遥感图像获取地质信息的过程。

根据地质工作要求,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识别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是地质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通过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质信息,以加深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结构的认识。

在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遥感地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地质技术和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遥感地质技术1.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是遥感地质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取地表的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值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人眼直接观察影像,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解译;数值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处理和分析;机器学习则是通过训练算法,让计算机自动从影像中学习并进行解译。

2. 遥感地质图像处理:遥感地质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以提取地质信息。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特征提取等。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数字值转换为反射率或辐射亮度,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几何形状与地球表面对应起来,以消除地形和投影变形的影响;图像增强是通过增强对比度、色彩和细节等,使地质信息更加明显;特征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地质意义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等。

3. 遥感地质数据融合:遥感地质数据融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地质信息。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元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

像元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像元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元值;特征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特征;决策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分类结果。

二、遥感地质复习资料1. 《遥感地质学导论》: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遥感地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遥感地质的知识。

2. 《遥感地质学与矿产找矿》: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的专著,对于从事矿产勘探的人员来说非常有价值。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1遥感: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2.遥感地质学的4个研究内容:(1)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

(2)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

(3)研究各种遥感资料信息提取方法.(4)研究遥感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

3o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

4o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5。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6o高光谱遥感:又称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谙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7.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使大气在不同波段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8。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象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一山奔点和其相邻的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 9o遥感地层单位:在遥感图像上,按地质研究程度和地层在图像上的显示程度为原则划分出的影像单位。

10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遥感地质信息提取的种种手段,称地质解译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目视解译;(2)光学处理;(3)数字处理.11 .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方法:①资料收集分析②遥感图像数据处理③遥感解译④野外地质调查⑤综合分析整理⑥项目险收12 .影像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遥感地质学实习报告

遥感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绪言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地质学已成为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提高我们的遥感地质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遥感地质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加深对遥感地质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地质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实习地区及时间实习地区位于我国某地,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15日至6月19日。

二、实习目的与任务1. 目的(1)掌握遥感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提高野外实地考察能力,学会采集遥感地质数据;(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2. 任务(1)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背景;(2)掌握遥感图像获取、处理与分析方法;(3)运用遥感地质学原理分析实习地区地质问题;(4)撰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区地质背景实习地区位于我国某地,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该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沉积岩,岩性以砂土、粉土、粘土为主。

区域构造较为简单,以断裂构造为主。

2. 遥感图像获取实习期间,我们使用了无人机获取实习地区的遥感影像,包括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和航空摄影影像。

3.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1)图像预处理: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2)图像增强:运用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增强等方法,使图像更加清晰;(3)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地质体分类;(4)地质体特征提取:运用几何形态、纹理特征等方法,提取遥感影像中地质体的特征;(5)地质问题分析:根据遥感图像分析结果,对实习地区地质问题进行探讨。

4. 野外实地考察在遥感图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验证遥感图像分析结果,并进一步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特征。

四、实习成果1. 实习报告根据实习内容和观察结果,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地区地质背景、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野外实地考察等部分。

2. 遥感图像分析结果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我们发现了实习地区存在以下地质问题:(1)地层不整合现象;(2)断层发育;(3)岩性变化明显。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实验性质《遥感地质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注重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典型图像的解译实例的剖析和解译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一般原则、方法及步骤,启发学生根据图像的不同特点展开解译思路,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2、实验的目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基本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基本理论和图像地质解译方法,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3、实验的任务通过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特点及效果,学会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深对《遥感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实验一航空摄影像片的注记及立体观察实验要求:1、了解航空摄影像片的种类,注记及意义;2、掌握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人文现象的影像特征。

实验二光机扫描图像的注记意义及多波段影像特征分析实验要求:1、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种类;2、熟悉陆地卫星MSS、TM图像注记特征及多波段图像的影像特征。

实验三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增强处理的原理;2、掌握常用的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方法。

实验四遥感图像分类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2、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实验五遥感图像地貌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各种地貌类型的影像特征;2、重点掌握流水地貌的影像特征及解译方法。

实验六沉积岩和岩浆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沉积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岩性地层分析方法。

3、初步掌握侵入岩及火山岩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

实验七变质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变质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变质岩层影像的分析方法。

实验八褶皱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掌握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实验九断裂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2、运用各种标志解译断裂构造,判断断裂构造的性质,并进行力学分析。

遥感地质学重点(1—9)

遥感地质学重点(1—9)

6/13/2021
12
小结
• 光机扫描图像、固体自扫描、高光谱图像 的特性;
• TM、MSS图像的波谱效应 • 固体自扫描成像的优势 • 理解成像波谱仪“谱像合一”的特性
要点回顾
• TM、MSS图像的波谱效应 • 固体自扫描成像的优势 • 理解成像波谱仪“谱像合一”的特性 • 微波遥感的优势 • 雷达图像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 • 侧视雷达图像的地形畸变:透视收缩、叠
小结
1. (狭义)遥感的含义。 2. 遥感为什么可以探测识别地物? 3.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体会在天上的感觉)。 4. 根据电磁辐射源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哪两类? 5. 根据工作平台,遥感如何分类? 6. 多波段(多光谱)遥感的含义。 7. 了解遥感的应用领域。 8. 了解遥感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9. 了解遥感及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几何校正
6/13/2021
16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遥感图像处理? 2.光学图像处理的实质是什么? *3.植被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呈何种颜色, 为 什么? *4.什么是模拟图像?什么是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最 基本的数学特征是什么?如何将模拟图像数字化? *5.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实质是 什么?数字图像处理在算法上有哪些类型? *6.什么是比值图像?比值图像有何优点? 7.什么是图像融合处理? 8.非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
6/13/2021
10
小结
• 不同种类遥感图像色调深浅的物理含义 •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 垂直航空摄影 • 立体像对 • 中心投影及像点位移 • 了解立体视觉原理 • 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空间特性:瞬时视场
6/13/2021

遥感地质学重点

遥感地质学重点

遥感地质学重点遥感地质学重点第⼀章绪论1.遥感:在⼀定距离的空间,不与⽬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000µ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个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标发射⼀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后者是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遥感的特点①⼤⾯积的同步观测-视域⼴;②时效性-定时、定位观测;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信息丰富,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的视觉以外的地⾯信息;④经济性-效率⾼、速度快,精度⾼、成本低;⑤局限性-波段有限,电磁波特性的局限性;空间尺度的局限性;探测深度的局限性;应⽤领域的局限性。

第⼆章遥感物理基础1.电磁波及其特性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①电磁波是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电磁波的⼏个主要参量:周期(T),频率(f),波长(λ)C=λf=λ/T(其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C=3×1010c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象性波动性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涉、衍射、偏振和散射(⾊散)现象;波长愈短,辐射的粒⼦特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波动特性愈明显。

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可见光波段0.38—0.76µ;红外波段0.76—1000µ,近红外波段0.76—3µ,中红外波段3—6µ,热红外波段6—15µ;微波波段0.1—100cm。

第一章 遥感地质学绪论

第一章 遥感地质学绪论
动态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3 海洋: 渔业,海洋交通,海洋生态和环境,
4 土地资源,矿山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5 遥感在解决环境变化,如城市化,沙漠化,土地退化, 盐渍话,环境污染有独特的作用
6 灾害问题:冰情、洪水、火灾,地震等多种气象灾害,
7 农林: 农作物估产,农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评估,经 营管理 。
数据的处理、分析
数学,计算机科学。
数据的应用
以地学规律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广泛的应用 到各类学科。 遥感是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 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三、遥感的特点
1
2
宏观性:探测范围大,可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观测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信息丰富。
3
4
周期性、时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变化情况
(简介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遥感的发展前景
1.遥感物理基础
地物波谱特性形成机制与遥感信息传输理论 研究,建立地物波谱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 以实现遥感影像分析解译的定量化和精确化。
2.遥感平台:
多样化,系列化,小型化,普遍化,有效载荷增多, 接受数据方便。 航空遥感业务化,航天平台系列化,出现宇航平台。 往返于空间与地面之间的航天飞机。 有以空间轨道卫星为主的航天平台,有地球同步, 太阳同步,低轨与高轨卫星,有大型卫星,专题目标明 确的小卫星群。 不同高度、不同用途的卫星构成了对地球和宇宙的 多角度、多周期观测。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 研究方法:地物波谱测试、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模 拟试验、及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等研究 分析方法。
第三节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过程、遥感的特点 及遥感的类型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1遥感1.1狭义(空对地)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1.2广义:从远处探测和感知物体的技术。

2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3.1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

3.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5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φ=dW/dt,单位是W;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应该是各谱段辐射通量之和或辐射通亮的积分值)6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φ/Ds,单位是W/M2,S为面积。

7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全部吸收、全部发射,发射率为18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处的垂直入射辐射通量密度。

9.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10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11.中心投影地面上各地物点的投影光线都通过一个固定点,投射到投影面上形成的透视影像称中心投影12.像主点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称像主点13.像底点过投影中心的铅垂线与像平面的交点称像底点。

14.平均比例尺以各点的平均高程为起始面,并根据这个起始面计算出来的比例尺。

15.主比例尺由像主点航高计算出来的比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片的比例尺。

1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17.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18地质解译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20.数字图像直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一幅灰度范围为0-n(0-255)的数字图像像元灰度分布状态,横轴表示灰度级,纵轴表示某一灰度级(或范围)的像元个数占像元总数的百分比。

遥感地质学3.遥感岩性解译

遥感地质学3.遥感岩性解译
水系以细小冲沟 为主 水系为典型星点 状,冲沟短而浅
土壤较厚,村镇, 路,耕地较多, 是很好的农作物 区,边坡树木覆 盖
植被较稀少,少 耕地
干旱 区
较均匀的浅-中 等灰色调 基岩区为浅灰色 调,植被覆盖多, 呈深灰色调
呈陡峻山势,山脊 走向连续 溶蚀地貌发育
碳酸岩类
潮湿 区
植被茂盛,农田, 裂隙均匀分布, 村镇,道路集中 并成组出现 在河谷
铁、锰离子导致蓝光波段 曲线斜率增大; 2.2μm、2.35μm为羟基、 碳酸根离子的强吸收带。


A
§4.4 影响岩性识别的主要因素




岩石的反射光谱差别,以及所引起的影像色调的 差异 岩石的形状 水系形态与岩性 地貌与岩性 土壤、植被与岩性
1、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岩石色调的深浅主要是由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深浅 和它们的含量所决定的。 长石和石英质浅色矿物色调是白到浅白色,铁镁质 深色矿物色调较深。岩石的颜色是由SiO2含量决定的 在可见光波段,岩石颜色反映了组成岩石的矿物对 该色光反射率,亮度则与反射能力和外界光照条件 有关。 影响色调的因素还包括岩石表面的湿度、粗糙度、 粒度大小。此外,环境因素如植被覆盖度、风化壳、 土壤厚度都直接影响岩石色调。 岩石色调实际上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结合 实际作具体分析。 不同波段遥感图像上的色调特征实质是不同岩石在 不同波段表现出不同的反射强度;
色调深浅变 化较大
地形平缓,当变质 岩性很坚硬时,地 形陡峭
丰字型水系,树枝 状水系,羽毛状水 系,片岩水系较稀 疏,片麻岩水系较 密集
有条纹条带影 植被发育, 纹。条纹呈直 常种植庄稼 线形,扭曲状, 或果林 环状或不规则
§4.3 变质岩解译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遥感,泛指从遥远处感知,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是指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者发射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

遥感技术为人类观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提供了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手段,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地学研究、地质工程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学期所学《遥感地质学》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地质解译标志的建立以及遥感地质图像的判读等等。

1.概述遥感地质学是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

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研究目的是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

有人说遥感资料是别人赠送给地质学者的礼物,人们可利用地表各种特征信息--影像特征与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直接关系和内在的相关关系进行地质研究,还可用外推法、对比法等逻辑推理方法,与物探资料结合的方法推测地球深部情况,通过地质分析及与地、物、化等多源地学信息综合分析,进行成矿预测,扩大矿产远景区段。

遥感地质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遥感地质,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

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

《遥感地质学》课程笔记

《遥感地质学》课程笔记

《遥感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遥感与遥感技术1.1 遥感与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从卫星、飞机或其他远程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来获取关于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研究和监测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如土地覆盖、植被、水文、地形和城市结构。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对不同类型电磁波的辐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

传感器测量从地球表面反射或辐射的能量,并将其记录为图像或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提取有关地表特征的信息,并用于各种应用,如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灾害响应和城市规划。

1.2 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遥感地质学是应用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现象和地质体的学科。

它利用遥感图像和数据来分析和解释地壳的结构、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地貌和其他地质特征。

通过分析这些对象的遥感图像和数据,可以识别地质体的类型、分布和形态,以及地质过程的发生和演化。

遥感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地质信息的提取、地质图的编制、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地质资源的勘查。

它使用各种遥感技术和方法,如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以及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如图像增强、分类和解释。

1.3 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遥感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气球和飞机进行航空摄影。

随着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扩展到使用卫星和其他传感器平台,以获取更广泛和更详细的地球表面信息。

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受到了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地质学研究的需求的推动。

随着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和光谱能力的提高,遥感地质学在地质勘探、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遥感地质学将继续发展,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能够获取更高分辨率和更多光谱信息的图像,这将提高我们对地质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同时,遥感地质学也需要与其他地质学科和地球系统科学相结合,以解决复杂的地质和环境问题。

(完整版)遥感地质学

(完整版)遥感地质学

1.遥感及其特性
1.遥感及其特性
In 1903, Julius Neubronner patented a breast-mounted camera for carrier pigeons that weighed only 70 grams. A squadron of pigeons is equipped with light-weight 70mm aerial cameras.
1.遥感及其特性
• RS( remote sensing):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 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 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 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
• RS技术:把从不同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传感 器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其传输到地面 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和监测的全 过程。
1.遥感及其特性
• 2.直观可视 信息丰富(资料多样性) 遥感器能感测可见光及人眼不可见
的紫外、红外、微波等电磁波信息,信 息极其丰富,并能将其转化为人眼可见 的图像,大大扩展了人体感官的功能。
3.客观真实(纪实性) 遥感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是地表景
观的二维缩影,是地物波谱特性、空间特 性、时间特性的客观记录。
Oblique aerial photograph of a European castle obtained from a camera mounted on a carrier pigeon. The pigeon’s wings are visible (copyright Deutsches Museum, Munich, Germany).
1.遥感及其特性
• 4.定时定位观测(重复性) 能周期性监测地面同一目标,进行多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知识创造未来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Remote Sensing Geology)是一门研究利用航空或
卫星遥感技术来获取、处理和解释地质信息的学科。

遥感地质学将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学领域,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来研究
地球表面及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石类型等。

遥感地质学广泛应用于地质研究、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评估、环境
监测等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图像,实现对
地质构造的分类、分析和绘制,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查提供重要的
信息。

此外,遥感地质学还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如地震、山体
滑坡等,并提供预警和应急响应。

遥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遥感图像解译、地物分类与识别、
数字地形分析、地貌演变研究等。

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雷达遥感等。

总而言之,遥感地质学是将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通过获取遥感图像来研究地质信息,并在地质研究、资源勘查和环
境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Remote-sense Geology课程编码:1302ZY002课程类别/性质:专业/选修学分:1.5总学时/理论/实验:24/0/0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适用专业:地质学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一、课程简介《遥感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和传感器、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地质判读与分类、遥感地质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遥感基础知识和技能,遥感地质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在地质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遥感地质应用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树立: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地质应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遥感地质应用能力。

1.价值目标(或称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遥感基本原理(毕业要求2.6);(2)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方法(毕业要求2.6);(3)掌握遥感地质判读方法(毕业要求2.6);(4)掌握遥感地质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毕业要求2.6)。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包括11章的理论教学。

课内理论教学24学时。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注:在“要求"栏内以高、中、低来表示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高为最高要求。

理解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

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斗习。

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遥感地质学主要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遥感数据和遥感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来获取地质信息和了解地质现象。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到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特征,如断裂带、褶皱构造、火山构造等,从而了解地质构造的性质、演化历史和活动状态。

2. 矿产资源勘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识别和定量评估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如矿床、矿物等,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研究: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掌握土地
表面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情况,为土地
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4. 水文地质研究: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表水体、地下水和
水文地质过程,如水文循环、水资源分布和水质状况,为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5. 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后监测,为灾害
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总之,遥感地质学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质现象和地质过
程的学科,通过对遥感图像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获取地
质信息,为地质研究、资源勘探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一、遥感基础与原理1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2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判断地物的属性。

3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4像点位移:由中心影像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面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称像点位移(投影差)。

在中心投影的影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5物体的热惯量: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度量。

(热惯量越大,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越迟钝)热惯量的应用:地物的鉴别-热红外遥感最佳探测时间是在黎明前后和中午热红外遥感广泛用于环境监测热辐射——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内都存在分子运动,能产生电磁辐射。

由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ρ+α+τ=100%ρ:反射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反射率;α:吸收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吸收率;τ:透射电磁波能量占入射电磁波能量的百分比,称透射率。

6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航向重叠:沿航向方向的影像重叠重叠率>60%。

旁向重叠:两条相邻航线间的影像重叠重叠率20~30%7 彩色三要素:色调,饱和度和明亮度或强度。

8 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相对观测者的运动而产生变化。

如果波源向观测者运动时,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blue shift);当波源背向观测者运动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

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red shift)。

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

9 地球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一、大气的散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室内建立地层影像标志
3、野外验证,反复对比,进行修正
4、进行区域地层解译,最后勾绘地层界线,完成区域地层解译图
(二)影像地层划分依据
1、影像地层层位关系
2、影像特征
3、地层不整合
4、影像标志层的利用
5、工作任务与要求
(三)地层角度不整合的解译
1、区域性产状不同的新、老两套地层相接触,走向斜交;或同一地
四、变质岩的解译
(一)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
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
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
岩接近。决定变质岩波谱特征的主要是矿物成分。
(二)变质岩的图形特征
正变质岩在图像上具备岩浆岩和变质作用产物的双重影像
特征。例如:侵入岩体的块状图形背景上叠加了许多细断续线
(三)褶皱类型的确定
1、正常褶皱:两翼岩层向相反方向倾斜的褶皱
①直立褶皱
以褶皱轴部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对称重复出现,表现为色调或
色带、地貌、地形组合、岩层、裂隙、水系花纹等对称重复,同一高度
上两翼岩层出露宽度相同或相似。
岩层三角面或单面山地形沿褶皱轴线分布,形态相似。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或向斜成岭,背斜成谷,褶皱两翼岩层
和其相邻的两沟谷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得的三角形平面。
①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
三角面尖端指向河流上游,岩层倾向上游
②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
A、当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角时,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下游,
岩层倾向下游。
B、当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时,三角面尖端指向河流上游,
岩层倾向下游(尖端的反方向是岩层倾向)。
⑵利用单面山进行判别
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
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
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
展现在图像上。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
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
PDF文
陡,转折端部位范围很小,多呈尖棱状,并此起彼伏交错出现。
2、宽展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疏密相间的平行条带状图案,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褶
皱组成,背、向斜解译程度相当高,为隔挡式与隔槽式,窄背斜,宽
向斜,则为隔挡式,相反,则为隔槽式。
3、平缓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许多单个的或零散分布的环形或同心环状图案。它
们大多是短轴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盆地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
、B不等高的第三点X
c、连接A、B的直线就是岩层的走向线,过X作AB的垂线XZ,
XZ就代表岩层的倾向
d、在AB线上截取线段YZ,使其长度等于X与A、B间的高差
△h,连接XY,夹角α就是岩层的倾角。
二、褶皱构造解译
(一)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
1、色调、图形标志
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
谷坡常呈阶梯状形态。
PDF文
如果只看封闭的轮廓,易认为褶皱,这时应该注意它
的产状,看各岩层是否按等高度出露,尤其在沟中应注意
追索层面的产状。
梯田与水平岩层的区别
①地层的界线是互相平行而连续的,梯田不连续也不
平行
②地层之间,各层的色调灰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而梯田横向上变化明显
③地层影像线密集,中间明暗相同,梯田宽而单一
为叠加褶皱最重要的标志。
③早期转折端呈尖棱状,且有虚脱和拉断现象;后期转折端呈圆
滑状。
④大型褶皱转折端部位存在有其轴面走向横切大褶皱轴而面的小
褶皱,可作为帮助发现褶皱叠加的标志。
(四)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
1、紧闭型褶皱
在图像上,呈重复、密集的平行条带状图案,是由一系列线状背
斜、向斜相互平行,紧密排列而成,而且定向延伸很远,翼部地层很
不甚发育
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土,多生长灌木和针树
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生长
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土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
被一般不发育
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土或粘土,土壤肥沃,植物茂盛
二、沉积岩的解译
(一)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
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
层在不同地段分别与不同时代及产状的其它地层相接触,接触面产状与上
覆新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2、较老地层中的构造形迹、岩脉、侵入体等,被上覆新地层截然掩
盖;上下地层构造线方向、褶皱形式、褶皱断裂发育程度明显不同。
3、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不同
4、不整合面上、下层位具有不同的地貌景观或水系特征。
5、有时,从图像上还可直接看到不整合面上由上覆地层的底砾岩形
坡顺层面
顺向坡水系近于平行且较稀
河谷顺倾向
地形较缓
坡反层面
逆向坡水系方向性差,呈扭曲状,密度大
沟谷分叉多,河谷顺节理、断裂发育
产状陡
PDF文
2、倾角估计
①目估法
②利用立体镜目估产状可获得定量的数据
③地形图法
a、首先在图像上选好待测的岩层三角面,然后转绘到地形
图上
b、在地形图上选择同一层面上高度相同的两个点A、B及与A
露,层理构造显示出来,在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
微地貌条带围绕山包或山梁,呈封闭的环带状图形,各
岩层面的露头线与等高线形态相似,依地形情况不同,
可组成同心环状、贝壳状、花边状、指纹状、脑纹状等
纹形图案。水平岩层在地貌上常形成方山(平顶山或桌
状山),它们与沟谷一起可组成十分壮观的方山峡谷地
貌景观。若水平岩层由软硬相间的岩石组成,其山坡、
遥感地质学
一、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
(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
1、岩石的颜色
2、岩石的可溶性和粗糙度
3、岩石的湿度
4、岩石的透水性
5、岩石抗侵蚀性
(三)岩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地形和水系类型因素
(五)植被和表土覆盖情况
①灰岩、白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土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
成的小陡坎
6、因不整合面是一个古剥蚀面,还可能保留古风壳,在大比例尺航
片上,可看到色调与老地层是逐渐过渡的,与新地层却截然分明。
PDF文
一、岩层产状判断
(一)水平岩层的影像特征
此处所说的水平岩层泛指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它
们在图像上呈现的影像特征随地形切割程度不同而异。
在地形遭受强烈切割的地区,由于下伏岩层同时剥
指向一致,图形完全相似,则属等斜褶皱。转折端处层序正常。
易将等斜褶皱误判为单斜构造,可追索转折端,注意岩层出露宽
度,和岩层三角面形态差异。
PDF文
3、短轴褶皱
岩层圈闭,平行的色带呈环状或椭圆状,岩层有规律地向四周或
朝向色环中心倾斜,转折端圆滑,可单个出现或成群出现,包括穹
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4、箱状褶皱
①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
表性并少覆盖的地段
②影像清晰,解译标志明显
③有航空像片像对,以便进行立体观察。建立影像地层单位时,
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分层、立体观察
④尽量有野外实测剖面资料。最好所选择的影像地层剖面位置,
与野外测制的地层剖面位置一致,减少野外地层剖面测制的工作量
各自彼此分开,互不相连,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串分布或斜列分布,
倾角近似,可出现对称的地形特征。
②斜歪褶皱
褶皱两翼相同高度上岩层出露宽度不同,一翼宽,一翼窄。
岩层三角面形状在两翼表现不同,缓翼三角面尖端较尖、长,
陡翼三角面尖端较宽、短,甚至成直线状条带。
褶皱两翼不对称。
2、倒转褶皱
两翼岩层同向倾斜,并沿某一界面两侧三角面的形态有明显差别
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和单面山缓坡指向同一方向。若三角面尖端
是最关键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
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
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
低,色调较深。
(二)沉积岩的图形特征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不同的色调、水
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
PDF
三、岩浆岩的解译
(一)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
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
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
暗色矿物多少
浅色矿物少多
岩石反射率低高
像片上色调深浅
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
(二)岩浆岩的图形特征
),也就是岩层三角面尖端相向或相背分布时,可说明褶皱的
存在。
单面山地形的对称分布也可判断褶皱的存在。因为正常
褶皱的两翼,倾向坡总是相对或相背分布。
PDF文
3、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图像上岩层的对称重复主要表现为色调或色带的对称重
复出现,其次,当岩层出露宽度大,岩性差异明显时,也能通过
地形组合、水系花纹图案的对称分布反映出来。
纹或肠状线纹,这些线纹往往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它们和围岩
的断续线纹走向一致。
副变质岩在遥感图像上具备沉积岩和火山岩与变质作用
产物的双重影纹特征,即沉积岩的图形类型加细断续条纹条带
,或复杂的回曲状条纹条带。
(三)变质岩岩性解译
五、地层分析
(一)地层解译的工作程序
1、在前人资料或野外踏勘基础上,选择标准解译地层剖面
形。由于形成条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它不
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