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
历史第四单元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件(岳麓版必修1)
建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答案:A
问题一: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引思】成功与失败本来是矛盾的,但是,对于辛亥革命来 说,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 【问题详解】
1.成功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 2 000 多年的君 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了国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解析:这是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联。1910 年,革命党人 在广州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此联表达了死难烈士视死 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国内同胞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答案:C 4.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 )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权利法案》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 )
解析: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很多方面,选项中“迫使清 帝退位”“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功绩, 但不是“最大”的功绩。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并 不是“完善的民主制度”。因此,答案只能是 A 项。 答案:A
5.2011 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 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彻底结束了延续 2 000 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可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 2 000 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但不能说它彻底结束了封建制度,因为封建经济依然存在, 封建地主阶级还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封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体现的原则,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学会客观辩证的评价历史现象,通过探寻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学会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也经历了曲折与艰难的历程,在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的努力下,中国逐步推翻专制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树立民主观念。
重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意义和体现的原则,辛亥革命评价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911年10月9日,武汉的天气已经没有那么炎热。
俄租界的一个房子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碌着。
其中的一个人叼着一根烟,烟雾缭绕。
突然一个火星抖落在地,正好落在地面摆放的炸药上。
“不好”,还没来得及反应,只听一声巨响,大家应声倒地。
听到爆炸声的俄国巡捕从四面赶来,许多重要的文件被巡捕搜走了。
湖广总督瑞瀓下令关闭城门,四处搜捕革命党人,起义还没有发动,起义的领导人已经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形势万分紧急,革命随时有可能胎死腹中。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革命党人决定自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二、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教师:阅读课本内容,概况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清政府为遏制革命采取了哪些措施?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事件有哪些?学生:必要准备:(组织)建立革命团体、建立同盟会,(思想)提出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论战、宣传革命思想,(行动)发动武装起义遏制措施: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主要事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宣统下诏退位,清朝灭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政中编练新军培养了清政府掘墓人,预备立宪让立宪派彻底失望。
从1894年到1911年武昌起义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这些起义中以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辛亥革命 (37张)-PPT精品课件
兴中会
组织筹划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
提出第一个革命纲领 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政党
三民主义 同盟会
颁布了第一部共和国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 课 辛亥革命 课件(37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 课 辛亥革命 课件(37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达 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
——孙中山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军阀割据混战)
——《新视野——世界历史》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 课 辛亥革命 课件(37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 课 辛亥革命 课件(37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仍然存 在于民国。日本更于1915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意图把中国变成其保护国,日本的行动进一步反映出 中国踏入民国后,面对的外来威胁更为严重。
内阁会议
握手
不同视角看辛亥
推翻清政
府,结束 帝制
建立中华 民国
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 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政治——民主化,王朝制度的终结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 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 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 十年将有许多上海。”
历史必修一:第15课 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a.《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 机加深 b.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用新政挽救统治危机,客观上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团体,开展运动, 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旧 俗 俱 在 , 即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 以 革 命 去 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5课 辛亥革命
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 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 …… 到那时,齐叫到:中华万岁!
——摘自《猛回头》
本课知识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背景)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 3.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4.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5.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的原因和经过
没有
有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发布退位 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 朝结束了。
3岁登基的爱新觉 罗·溥仪(1906—1967)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谢谢观看!
公
理
未
明
,
即
以
革
章炳麟(1869-1936)命明
淅江余杭人
之
邹
陈
容
天
华
孙中山 (1894年) (现广东中 山市翠亨村) 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
兴 中 会 成 立 宣 言
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
兴中会 会员秘 密宣誓 的地点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课件:第4单元 第15课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 “五族共和”,定国号为“___________
4.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全国各民族一律 三权分立 的国家 平等及国民的基本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___________ 组织原则。 (3)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图解历史]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条件
[易错提醒]
辛亥革命结束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
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政治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政 治、经济、土地、思想文化等制度。在我国,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的结束以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为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情境导入
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之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 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在找不到 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 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于是,黎 元洪被自己的部下从姨太太的床底下拖出来做了革命领 袖,以致后来他当了副总统的时候还有人在背后叫他 “床下都督”。 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呢?它有什么重大 历史成果和意义呢?
3.发展 东京 (1)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___________ 恢复中华 , 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___________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 大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 共和 建立___________ 政体等问题展开。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1 第4单元 第15课 辛亥革命 (1)
第15课 辛亥革命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1.形势: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2.酝酿1.概况(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首义人:熊秉坤、金兆龙。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1.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制定约法: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终结帝制(1)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袁世凯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史料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②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③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④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①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②体现了人人平等思想。
③④体现了分权思想。
[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些原则?提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史料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⑤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和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精品教学实录(12页)
《辛亥革命》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分析“南北议和”的原因,理解其影响。
(3)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1)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2)讲述武昌起义后中国国内形势,分析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立场,讨论“南北议和”的必要性及其这一事件的后果和影响,(3)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会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走向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辛亥革命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2)革命党人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点难点】1.辛亥革命是在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爆发,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全面把握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顺应了民主潮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2.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是本课教学的又一重点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导课环节】师: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出现过多少个王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
如果我问,中国皇帝制度的结束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同学们能回答吧?生:辛亥革命。
师:对。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大大小小六十多个王朝、近五百个皇帝。
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个王朝,出现了多少个皇帝,中国社会专制制度的本质没有改变。
而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9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第15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录像
武昌首义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 之区别。人民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 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 内阁制
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武昌首义图片
策划武昌起义的秘密地点:武 昌雄楚楼十号。
彭楚藩、刘复基、杨 洪胜三烈士雕像
武汉的“三烈亭”
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革命军军旗
湖北军政府颁发的 武昌起义纪念章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题词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讨论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你是如 何看待的?
提示:
成功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 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 失败方面: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 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共和国 有名无实……
民 主 革 命 思 想 传 播
邹容
陈天华
章炳麟
革 命 派 与 改 良 派 论 战
要不要暴力推翻 清政府
要不要建立共和 政体 要不要改变封建 土地制度
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起义名称 失败原因
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 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等
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 斗志。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自主学习】一、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政府企图用来挽救其统治危机,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及革命运动的兴起(1)兴起年,在成立中国团体,其目标是推翻,建立。
(2)发展A.建立:年在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
B.纲领; , ,,。
①组织上: C.机关刊物:建立中国同盟会 D.性质:。
民族主义是指;A.主要内容民权主义是指,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指,核心是②理论上: B、地位: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C.评价:(见重难点解析)A.论战双方:革命派和、为代表的。
③思想上: B.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等问题展开。
宣传革命思想——论战 C、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解放运动。
D.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④军事上:A.主要起义:发动武装起义B.结果及原因:失败,由于缺乏和没有而遭挫折。
C.影响:沉重打击了,极大的鼓舞了。
二、过程①开端——武昌起义: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率先发难。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以为都督的,定国号为,政体为“”。
②发展:短短一个月,全国个省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积极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③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A、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3月,颁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性质的国家临时约法。
④清朝灭亡:年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在中国多年的统治结束。
三、结果——成功与失败并存:1.成功之处:推翻了的统治,结束了制度,建立了,颁布了。
2.失败①标志——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年月,袁世凯在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②原因A.革命党人的幼稚妥协: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的境地,成分复杂,很多人把推翻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也表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它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同时,它与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是众多考试中考察的一个重点。
因此,学习这一课非常有必要。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内涵,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汇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感受孙中山的革命决心和历史贡献;体会成立民国、结束帝制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要想民主富强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一、革命背景第一步:①展示两张图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与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②思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革命前作了哪些准备呢?提示:阅读课本第一目二三四段从组织、思想、实践等方面归纳。
③展示文字材料:资产阶级的发展情况④对比清政府与革命党人力量论从史出。
培养学生通过图文和教材内容分析史料的能力。
同时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教材,挖掘教材,落实基础。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课件
结合教材第二、三目,总结革命过程的阶段特点。 1、武昌首义,旗开得胜;(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2、民国建立,南北对峙; 3、南北谈判,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
一、纵览辛亥 问题一 真的需要革命吗? 问题二 革命准备好了吗? 问题三 革命进程如何?
@问题四 革命有哪些成果?
①推翻帝制 ②建立民国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极大地解放了思想。Leabharlann 辛亥革命一、纵览辛亥
问题四 革命有哪些成果?
①推翻帝制
②建立民国 开创民主政体和近代国家的新篇章 定国旗、国歌、新历民法国;与第清一王次真朝正的具区备别近代国家的外观 颁布《临项时目约法》; 清王宪朝法性质,中宪帝华政王观民纪念国年 公元纪年
主权在民;
人民一律政平体等; 君主专制民主、民平等主、共自和由等民权
砍掉了,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这以后,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
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皇帝该算是至尊极高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
打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并体会推翻帝制的具体意义。
打倒了绝对权威;极大破坏了旧秩序,冲击了旧势力;
是与革命派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新的政治势力。
④清廷
用温情和敬意去看待一个王朝的消失吧。
二、探微辛亥
1、辛亥力量
@ 2、辛亥人物
材料一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遭拒;
1894年1陈1月伯,达在《檀香窃山国成大立盗兴袁中会世,凯走》上,革该命道书路称;
爱国信念 1又 盟袁一时8多会9世种在5次;年凯政山他领1190为治东不导1月1起年策““结仅义策划晶近保手;划第,代境握1黄一9一中安重0花次5个国民兵年岗广起,州集半”,义联起中的殖并,合义的形民且再革失黑象地有次命败暗,半过失力,败量被影有封庚成通…过建”子立缉…新社“之中;政会是变国此的各同后 百折不挠 帝时国期主力义倡在立华宪的总名工声具;有”过。宣而统2时0世被纪满8人0年
高中历史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难点分析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
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正确认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
(2)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材分析】:该课分为三个小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首义”和“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第一小目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包括对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以及革命党和改良派的论战。
第二小目主要讲述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完成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府的任务。
第三小目主要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以及对辛亥革命评价。
该课位于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在单元线索上,是面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中国和之前的救国探索皆失败的局面,顽强的中国人企图再一次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挽救民族危亡。
是中国人完全抛弃封建君主制,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发起的一次壮举。
特别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更是需要将其放入时代背景去思考。
【学情分析】:学习辛亥革命,对于学生了解基本史实这一目标来说,并不困难,在初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影视、书籍资料上都不乏了解,这一点在新课教授中,老师对于史实部分的讲述可一带而过,而将重心放在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三民主义的理解以及对结果的评价。
这些深度思考,应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积极探索等特点,充分应用小组间问题探索并由教师适时引导的授课方式。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阶级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那么先后有哪些阶级来救亡图存呢?他们又进行了那些实践?结果如何?(学生回顾)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标志着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说是改良派,戊戌变法,即维新变法,失败了;虽然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还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掀起了辛亥革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概念:狭义: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聚能量,而辛亥革命它就是经历的长达20年左右的酝酿和准备才爆发的。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如何酝酿和准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并结合多媒体材料分析其爆发的背景。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社会背景(1)国际: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过渡: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想如何来挽救其统治危机?结果如何?学生:推行新政还有预备立宪(改革),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2)国内:政府改革无效,反而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这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不过这些改革客观上却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这位革命做了什么准备?学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地壮大。
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多媒体)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师:除此之外,革命党人还做了哪些准备呢?3、组织基础(1)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①时间:1894②地点:檀香山(美国)③目标: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共和国。
④性质: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过渡: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到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同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过渡: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P60页二、三、四段小字部分,指出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对应关系,及其内涵。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民族主义;(2)“创立民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核心)(3)“平均地权”是指——解决土地问题——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4、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舆论准备)(1)论战内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课本P60最后一段)(2)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5、多次武装起义(军事准备)与此同时,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了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
这是位于广州市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72位年轻的革命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才29岁。
英雄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
为了苦难的祖国,他舍弃了他深爱着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
起义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给妻子用血和泪写下一封绝笔信《与妻书》。
虽然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而黄花岗起义可以看成是辛亥革命的预演,为后来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半年后,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让我们回到100年前那个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夜晚吧!二、过程教师提问: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1、爆发(武昌起义):(学生阅读P61标题下文字)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
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
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武汉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思考: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学生回答: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以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课本P61页最后一段小字)思考: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由军权,由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
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
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发展:各省响应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在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上了,辛亥革命的高潮3、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1)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课本P62)(2)《临时约法》颁布:内容:(课本P62第一段)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注意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组织原则。
性质:(课本P62第一段最后一句)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过渡: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结果:帝制终结和袁氏掌权(1)清帝退位:(课本P62倒数第二段)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课本P62倒数第二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有什么?学生归纳:(课本P62最后一段小字)(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益,也支持袁世凯(3)一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评价学生讨论: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P63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