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者基本功能未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将大多数情况下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如下:词类活用判断方法:如果在文言文句子中,某个词充当了不常见的句子成分,或者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那么可以将其判断为词类活用。

高中阶段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后面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现代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报纸杂志”),也可以是偏正关系(如“中国地理”)。

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2.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分析:①句中“数”为副词(多次),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

“能”为能愿动词,后面跟动词,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泳”。

3.所+名词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每天”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上食尘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向下”【总结】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译为“用……”“借助……”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⑶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⑸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4.表状态:译为“……地”⑹日削月割(天/月:一天天/月月地)(《六国论》)(二)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敢”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恐怕该责备你吧?)(《季氏将伐颛臾》[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籍吏民,封府库(籍:造册登记)(《鸿门宴》)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衣:穿。

怀:怀里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且具有动词的意义时,就活用为动词。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军队”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再如“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本意为“户籍”,这里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前,不是主语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等,就活用为状语。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思是“像翅膀一样”,修饰“蔽”这个动作,表示方式。

“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意为“像兄长一样”,也是表示方式。

“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和“夕”,分别表示时间“早上”“晚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比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使……称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思是“把……当作宾客”。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动词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指的是“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作。

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思是“使……活下来”。

3、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宾语而发出的。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意思是“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特点,就活用为名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实词之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实词之词类活用

1
2
3
4
5
6
沛公军霸上。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注: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词+介词结构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②遂王天下。 ③面山而居。 驴不胜怒,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就称王于天下。
(愚公)面朝山而居。
注: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格式:名+名/名+代
注: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的方式招待(对待)他”,做它后面的动词的状语。
注: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注: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呵叱。 赵襄王郊迎甘罗。 到郊外迎接。
工作总结汇报
实词复习 —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 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往南、往西、往东、往北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向右边(西边)投靠 左边(东边)投靠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词类活用汇总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词类活用汇总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词类活用汇总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类活用专题复习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类活用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一)活用作动词1.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作动,水,游水,游泳)④范增数目项王。

(名作动,用眼睛示意,使眼色)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捕鱼,砍柴)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A.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B.能愿动词+名词/数C.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D.名+名/代(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留候,爵位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2.活用为使动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施动者 + 动词 + 受动者使字句(1)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2、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乘船)(《黔之驴 》)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
5、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石钟山记》)
规律: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
.
32
形容 词的 活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
33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 态的人或物,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 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 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 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将军身披坚执锐。 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高考专题辅导
—词类活用
.
1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 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 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 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 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 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
2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动 词 活 用
其 它 词 活 用
A、C、名作动 B、名做状语
D、认为 ……小 的,意动用法
.
27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 项是( D )
A、刑人如恐不胜 B、沛公欲王关中 C、还军霸上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名作状,在夜里。
.
28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

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

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司马迁《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例如:沛公欲王关中。

(司马迁《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王”译为称王。

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司马迁《鸿门宴》)——“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恐托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例如: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2019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

(司马迁《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王”译为称王。

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

(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8.名词+“之”
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

“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9.名词+名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

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作“做,从事”讲。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四、名词用作状语
有以下作用:
1.表示比喻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
楚兴,陈胜王。

”(司马迁《陈涉世家》)
——“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

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

(《孔雀东南飞》)
——“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

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

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
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后序》)
——“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

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黄山记》)
——“蛇”,像蛇一样。

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

(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
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司马迁《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